【应对考试焦虑,告别考前失眠】案例:小强是一个高四的学生,还有两个月即将参加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其实,一直以来,他品学兼优,在班级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按照他平时的正常发挥,考上国家重点本科大学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高考前的心理压力让他不堪重负,离高考的日子越近,压力越大,忐忑不安、担心、焦躁等严重的心理焦虑情绪使得他在去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前的连续三个晚上都没能合眼睡好觉,疲惫不堪的他在考场如临大敌,脑子一片空白,考试发挥严重失常,结果自然也不令人满意。因此,他选择了复读,希望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重整旗鼓,再战次。眼看还有两个月他就要第二次奔赴高考的战场了,第次的失利着实让他少了几分自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阵势再次让他有点寝食难安......心理医生点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无论大人、小孩都不得不面临考试。 升学考试、出国考试、执业考试、职称考试等各种考试琳琅满目、层出不穷,考试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压力性事件。高考作为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号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对于即将或刚刚成年的高三学生来说,其中的压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这种压力造就了考试焦虑感。其实,目前,除了高考,中考、小升中等考试也已经让现在的孩子们不堪重负、疲惫不堪,各种考试焦虑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案例中的小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认识焦虑】焦虑是一种带有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的适应性反应,包含着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的努力但又特别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的预期。首先,焦虑是令人不愉快的。有过此种体验的人很自然的倾向于避免它的发生,为了回避它,人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不合理、无效、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且伤害根本利益的行为。案例中的小强体验到焦虑使得他整日忐忑、焦躁,自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措施来应对,例如:醒着赖床不起、白天多次小睡、提前上床等待睡眠等等,进而无心无力应对考前的复习,未上战场身先竭。其次,焦虑产生于预期。人们普遍倾向于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进行估计、预测和推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有一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伴随着忐忑不安。案例中的小强品学兼优,但总是担心自己高考万一发挥失常,考不上心仪的大学,进而产生焦虑感。再次,焦虑是一种适应性反应,或者说是面临危险时的一种自动的保护性反应。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反应在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自动进行,表现为心慌、气促、身体发抖、出冷汗等等,使人处于警觉或唤醒的状态,便于应付可能出现的威胁和危险,其中,人的意志起不到任何作用。案例中的小强在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如临大敌,生理系统自动化的处于警觉和唤醒状态。【焦虑与失眠】失眠可能是焦虑的继发产物。当人的警觉和唤醒状态在本应该进入睡眠状态的夜晚持续维持时,失眠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失眠状态使人的体力和精力无法得到良好的恢复,此时,人会产生无法进入正常睡眠状态的压力,同时,不由自主的采取各种方法去试图摆脱失眠,可失眠往往挥之不去,应对失眠成了新的压力性事件,带来了新的焦虑。案例中的小强痛苦的受到了高考、失眠等压力性事件带来的双重焦虑感的困扰。【专家支招】临考前的小强该如何应对这如影随形的焦虑呢?简单说来,可以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进行调整和训练。首先,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调整。存在就是有理由的。焦虑之所以是一种如影随形的适应性反应,其中一定有积极的意义。焦虑既然挥之不去,就不要试图摆脱或消除它。不如化敌为友,顺其自然,接纳它,善待它,带着它上路,带着它一起应对压力性事件本身,而不是去关注焦虑本身。这样才有可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科学研究也表明,轻中度的焦虑感有利于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其次,从行为的角度进行训练。根据自己的习惯,规律作息,坚持每天按时睡觉、定时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每天保持均衡的营养。适当锻炼,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课余时间,聆听一些能够使人放松的轻音乐。向专业的心理治疗人员求助,学习渐进式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小贴士】1、晚间可进食一些对睡眠有促进作用的食品,如:牛奶、苹果、香蕉、梨等水果,糖水、食醋、小米粥、酸枣仁粥、莲子粥等。 2、睡前可用热水泡脚,40-55摄氏度,15分钟。3、练习控制呼吸法:平卧于床上,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上腹部,平和、缓慢、自然的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吸气时心里默数“1、2、3”,呼气时数“4、5、6”,保持节律,1分钟以8~12次呼吸为宜。——《中山卫生》 创刊号 37-38页(http://www.zsws.gov.cn/main/health/view/index.action?did=347&id=13499)
双相情感障碍 科普 小视频 什么是双相障碍?我是不是患了双相障碍?如何应对双相障碍?应该注意什么?希望这个短视频对大家有所帮助,尽快发现并正规治疗双相障碍、尽快康复,健康生活。
“抑郁症”这个词儿,似乎成为百姓耳熟能详的高频度的热门词汇。事实上,“抑郁症”与“抑郁障碍”、“抑郁心境”是有性质上不同。由于对“抑郁症”的蒙胧认识,而由一般的“抑郁心境”转变成了“抑郁情绪”,因对“抑郁症”的莫名担心,更雪上加霜,心中阴霾重重,从而加重了抑郁情结;另一方面,由于大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延误治疗重者出现自杀。 抑郁障碍是指出现抑郁情绪的总称,包括抑郁心境、继发性抑郁和抑郁症。 一、抑郁心境: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八九”,人遇到事业学业挫折、爱情财产的损失、亲人好友的逝去等等,都会有抑郁苦恼悲伤孤独失望沮丧等情绪发生,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呈一过性,随着生活事件的时间迁延也就淡化消失。从心理咨询的专业角度分析,“抑郁心情”往往还够不上心理问题呢,而“抑郁情绪”也不过仍属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二、继发性抑郁:在患器质性脑病、严重的躯体疾病等基础上发生的抑郁障碍叫继发性抑郁。内分泌系统疾病、癌症、内脏器官疾病,以及流感、艾滋病、肝炎等疾病伴发抑郁;多种药物如利血平、甲基多巴、普萘洛尔、口服避孕药、激素、阿的平等也能引起药源性抑郁。其实在出现抑郁情绪时如若能详细回顾是否躯体病史与用药情况、分析其相关性并不难鉴别。 三、抑郁症(内源性抑郁):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大重要疾病,是精神类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的抑郁情绪常表现为无缘无故地产生,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加重恶化;抑郁症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有既往发作病史可以印证;典型抑郁症有生物节律性变化的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许多病人常说,每天清晨时心境特别恶劣,痛苦不堪,因而不少病人在此时常有自杀的念头。至下午3~4时以后,患者的心境逐渐好转;抑郁症的家族中常有精神病史或类似的情感障碍发作史;多种心理行为同时受到阻滞抑制,生理功能低下,本能活动能力下降,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全身多处出现难以定位和定性的功能性不适,以上这些均是抑郁症的常见征象。生化研究证实抑郁症不同于抑郁情绪,有其生物学改变:主要为单胺类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功能低下。 从治疗学分析抑郁情绪、继发性抑郁与抑郁症的处理截然不同。抑郁心境,常有因可循,时过境迁便可自我解脱;继发性抑郁,主要为原发疾病的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抑郁一旦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抑郁情绪自然缓解。当然在抑郁情绪较为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时亦需短时间使用抗抑郁剂;抑郁症,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和大脑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的缺乏有直接关系,具有生物学特征。所以即使被诊断为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你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接受及时、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提高脑部5-羟色胺的浓度,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您就会很快康复, 因此,如若出现情绪低落,一定要及时识别“病因”,采用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重新以泡满的精神、自信乐观的形象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高考都要来了,今年疫情原因,俩个大考都赶到一个月了。 不管怎么说,在中国,这都是一个大关,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考也变成了一样的大关(听起来不像发展呢?)。 关关难过关关过,学会应对各种考试考核,可能就是人逐渐独立成长的必经之路吧。说到底,面对考试的态度,关乎你是否更了解自己,更清晰自己要什么,更清晰自己是什么。 最近应一个节目的邀请,有幸针对考试焦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准确的说,应该是,考试很焦虑,可以怎么办。因为焦虑,是正常的,对吧。这一点,我们很多时候都容易忘记。全民焦虑的时代,更容易这样过度关注。 1、如何缓解考前焦虑?(例如孩子觉得压力太大怎么办?孩子考前睡不着觉怎么办?),推荐一些简便易行的应急心理技巧。 考试焦虑,其实主要是对考试失败的焦虑(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是对考试成功的焦虑,这说的就深了)。一是老觉得自己会失败,也就是对自己不自信。二是对考试失败的结果的恐惧,万一失败,觉得很丢人,过度赋义。 所以首先,需要增强自信。不是告诉自己“你一定能行”,而是告诉自己“考多少都尽力了”,接受自己的真实状态,不过度要求自己、苛责自己。 同时,尝试相信自己“努力过的一定会有痕迹”,哪怕一点变化也及时给予自己肯定和正面强化。 增强对考试学习的掌控感。多练习多熟悉知识,要相信熟能生巧的客观规律。从出题人角度研究考试内容和做题方法,甚至可以想象考试的整个过程,进行各种考场考试的预演,增加更多掌控感。 当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聊聊,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要求。 其次,调整对于考试的看法,主要是对于考试失败的看法。考试只是对于知识掌握的检验,并不能代表人的价值、尊严以及未来发展。考试失败也不代表所有的失败。 学会客观认识考试的意义。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这个部分,家庭也要注意不过度赋予太多意义。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对于要强的家庭来说。 另外,紧急情况下,可以尝试一些具体的放松技巧。 比如放松训练。意识到紧张之后,让自己停下来,进行深呼吸,可以对全身肌肉进行简短的放松,重复几次就会放松下来一些。平时注意训练,考试时会更快实施放松。 2、今年心理门诊接诊与往年有何不同?一般考前常见心理障碍或问题有哪些? 跟往年其实差不多,可能因为疫情原因,学生多数在家线上上课,学习自律不够,学习效率降低,以及因此带来的亲子关系矛盾加剧更多一些吧。 常见的考试焦虑反应可以分为俩方面: 精神性的反应:着急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敏感害怕与考试有关的信息,强迫性的检查,反复想象考试糟糕的结果,思维迟钝,丧失学习动力,自暴自弃,总想逃入游戏娱乐,回避学习与考试等。 躯体化的反应:吃不下、睡不着、冒冷汗、尿频尿急、呕吐、肚子疼、掉头发等。 当然,有这些反应不一定就说明很严重。 适度的焦虑属正常也是必要的,可以让人保持一定的兴奋性。 如何判断严重性呢,重点在于问题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比如时间长,频繁发生;比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功能,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和考试发挥。这时候要引起重视,寻求帮助。 3、在特殊背景下的中高考不仅让孩子感到焦虑和紧张,也让家长倍感压力。提示家长高考前需要重视的事项? 首先,父母要适当关注考试,不要过度紧张,过度关注,比如盯着孩子每一次的成绩,盯着孩子的饮食睡眠细微的变动等,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不安的情绪。当然也不要过分忽视,不闻不问,会让孩子感觉被忽略,要让孩子有依靠和陪伴的感觉,他需要的时候,你一直在。 其次,充分信任孩子。给他们自己调节的空间。但凡正常的孩子,面对这样的阶段,这样的氛围,不可能没感觉、没打算,尊重他们的节奏,他们需要的时候再给予帮助更有效。 最后,做好基本的后勤保障。尽量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适度劳逸结合就好。 打赢高考心理战,赢在高考起跑线!
焦虑症及焦虑相关疾病,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转换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见“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还有2种疾病,神经衰弱和抑郁性神经症,按照现代诊断标准,精神科医生现在已经很少下这2种诊断了,这2种疾病大多可以归到焦虑障碍的范畴。这类焦虑和焦虑相关疾病,可以模仿很多种躯体疾病的症状,从头到脚,几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影响到。当然,不同的患者,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同一个患者,不同的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症状。有的患者只有一个躯体症状,有的患者可以同时出现很多个症状。有时,我会问他们:“你的身体有没有哪一块是没病的?”有的患者就会这样回答我:“没有哪一块是好的。”有的焦虑表现在头部,如头痛、头晕、头皮紧、耳鸣、脑鸣、失眠、眼痛、鼻塞、嘴角抽动、四肢抽动等,不少患者因此做过多次头部CT或MRI检查,也有因此误做手术的,常见的如鼻中隔手术。有的焦虑表现在颈部或肩部,见上文“颈椎病与焦虑症”和“喉头异物感”。有的焦虑表现在心脏和肺脏,并常因此被当作心脏病或肺病来检查和治疗几年。曾被误诊误治几十年的患者,我也见过。被误诊误治几年或十几年的,在综合医院就相当常见了。有的焦虑表现在肠胃部,有的患者因此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切了以后,症状依旧,最后还是要来找我们诊治。有一例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也在广州多家大医院诊治,结肠镜检查还真有几个小溃疡,就是治疗无效,很多水果和食物不能吃,一吃就腹痛腹泻。几年后才来我这里按焦虑治疗,现在什么都能吃了。表现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就更常见了,见:“
一些人向我寻求专业帮助的时候,他们当中有一部分由于认为“是药三分毒”,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不想接受药物治疗,希望只接受心理治疗。或许,您也有类似的困惑。那么,到底要不要服用药物呢?能不能只接受心理治疗呢?首先,这取决于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医生作出的医学诊断是什么?如果诊断是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毫无疑问,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心理治疗是保证良好预后的重要辅助手段;如果是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等,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与此同时,系统的心理治疗对于疾病的预后也非常重要;如果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者适应障碍等,也可以根据您的情况选择性的用药对症治疗,同时,心理咨询与治疗可能发挥相对更重要的作用。其次,我们可以先看看除了“是药三分毒”之外,药物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第一,药物治疗可能会相对心理治疗更快速的控制和稳定症状,帮助当事人尽早摆脱症状的困扰,尽可能早的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当中去;第二,药物的作用也可以让当事人体验到好的感觉,为心理治疗搭建一个基本的心理平台,相反,当我们处于极度不良情绪状态时,是无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此时心理治疗的进展也会受到影响。再者,是不是真的“是药三分毒”呢?药物的毒副作用当然存在,至于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有多大就需要进一步的去了解了。从人体自身角度来看,每个躯体健康的人都有一套自身的解毒系统,对于少量的毒性物质可以进行解毒。正规的药物都是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才允许上市的,也就是说,除了疗效确切之外,药物的毒副作用都是在一个可被人体接受和安全的范围的。从临床经验的角度来看,只有较少一部分人会出现药物说明书上提到的不良反应,并且有的只是暂时、一过性的,是可以耐受的,有的可以通过应用相应的药物来消除,个别特别严重的话,还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种类但治疗作用类同的药物进行替换。我们可以把整个治疗的过程比喻成学游泳。一定程度上,药物好比游泳圈,能让不会游泳的人安全的浮在水面,心理治疗好比专业的游泳教练教你如何游泳。学习游泳的过程中,除了教练的专业指导之外,学习者自己也要勤学苦练,在心理治疗中就包括认知、行为方面的各项练习,只有这样,最终才有可能丢下药物这个游泳圈。当然,事实上,有一部分人可能不愿意去学习,或者无论如何也学不会,为了能够安全的浮在水面,就要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游泳圈了。我们提倡:既要善用游泳圈(药物治疗),也要科学训练(心理治疗)。总而言之,我们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要去要权衡利与弊,当利大于弊的时候,就应该接受药物治疗了。
焦虑症除了会影响情绪,还会对患者的身体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害吗?很多人认为焦虑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只是情绪问题,但其实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情绪表达的器官,当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表达这种不良情绪,出现身体的症状。临床上确实看到很多焦虑症的患者除了有紧张、坐立不安、心慌等表现以外,还有很多身体的不适感,比如说疼痛、酸胀等。很多焦虑症患者最开始没有、或者很少有情绪的症状,而是以身体上的症状为主。很多患者会腹泻、消化不良或者便秘;有一些急性惊恐发作的患者会心脏不舒服;还有的患者会觉得各种疼,可能这段时间是这个地方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就变成另外一个地方,疼痛的性质也很难描述,患者往往说不清楚这种疼痛究竟是像针扎一样疼还是胀痛,这些都有可能是焦虑的问题。所以很多焦虑症的患者最开始去的不是心理科也不是精神科,而是各个内、外科,很多患者反复检查都没有查出一个具体问题,这时候就要小心是不是焦虑。很多这样的患者接受焦虑的正规治疗以后,身体上的不适都能得到缓解。长期焦虑有什么危害?焦虑症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患者精神上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影响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此外,长期焦虑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病都跟长期的焦虑情绪有关,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甚至是癌症。此外,长期焦虑还可能会影响到血压、血糖等指标。如果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焦虑,可能同时吃着好几种降压药都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压,这时如果加上抗焦虑的治疗,很可能让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比较好的水平,而且也不需要吃那么多的降压药物了。长期焦虑会不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会不会让人“疯掉”?很多患者会担心长期焦虑下去会不会“疯掉”?会不会转变成为精神分裂症或者更严重的疾病?答案是不会的,因为焦虑症在精神科属于功能性障碍,不属于重性疾病的范畴,如果只是单纯的焦虑症,不管它造成多么大的精神上的痛苦,都不会转化为其他更严重的问题。当然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它的疾病就另当别论了。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