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健康意识及体检意识的提高,体检发现的肺结节越来越多。随着“精准治疗”、“极致微创”理念的普及以及更多的证据支持,肺段切除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肺段切除术属于亚肺叶切除术的一种,其需解剖性分离肺段静脉、动脉、支气管,清除以段为解剖单位的肺组织。相较于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可以获得更安全的肿瘤切缘,同时肺段间淋巴结的清扫可降低肺癌的复发转移。相对于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在遵循解剖性肺切除的肿瘤学原则上体现了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肺组织的肺癌外科手术原则。但是肺段切除也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下面就以自己的手术病例向大家作一介绍。我们的病例本例患者是曾经由我成功胸腔镜微创手术治愈的一位肺癌患者的同事,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规律复查时发现左上肺磨玻璃结节,定期复查,本次CT发现结节实性成分增加、血管穿透,有恶性病变征象。PET-CT检查提示:早期肺癌可能,未见乳腺肿瘤复发转移表现。成功行微创“胸腔镜左上肺固有段切除,系统淋巴结采样术”。术中冰冻病理提示结节为微小浸润性腺癌。术中还发现左下肺有一肺大泡,予切除,规避了术后肺大泡破裂的潜在风险。对于这类磨玻璃结节病变,相比传统肺叶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更符合保证肺癌根治的基础上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肺组织的肺癌外科手术原则。我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二区的薛兴阳医生,如果您有肺部结节、肺癌以及其他胸部肿瘤相关问题需要咨询,可以百度搜索我的名字“薛兴阳好大夫”,点击我的头像,选择:“在线看病”、“私人医生”或“预约挂号”联系我,或直接点击链接(https://www.haodf.com/doctor/198835.html),还可以在每周四下午我出诊时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路78号)门诊楼一楼胸外科专家门诊找我面诊。我会用丰富的经验,医者的仁心为您提供我最大能力的帮助。感谢新老患者朋友的信任和认可!我们会加倍努力为每位胸部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专业治疗策略,并不折不扣的实施!
引言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年的研究已经表明,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是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发生的过程。虽然近年来外科技术已日臻完善,新的化疗药物和局部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对肺癌的总体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事件,并开发针对肺癌中异常分子生物学事件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就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并导致了肺癌分子靶点治疗的出现。在过去的20余年里,随着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肺癌的分子生物学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知识爆炸的过程。经过大量的研究,人们已经发现,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等基因的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肺癌发生、发展中一些与细胞周期、血管形成以及肿瘤浸润和转移有关的分子机制也业已阐明,这些认识就为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靶点,也为研制治疗肺癌的药物和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目前,已有许多应用单克隆抗体、基因转移和置换、受体或酶的阻滞剂等方法进行肺癌分子靶点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略述肺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分子生物学事件,并简要介绍目前已经开展的、针对这些分子事件的肺癌治疗药物的研究。癌基因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癌基因的活化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最常出现异常的癌基因是myc基因家族和bcl-2基因,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则是ras,HER-1和HER-2/neu等癌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1的过表达在NSCLC也很常见。myc基因家族在细胞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myc基因产生的蛋白质可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而起转录因子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myc基因的过量表达可发生在绝大多数的SCLC中,但在NSCLC中却较为罕见。还有人发现,myc基因在SCLC中可通过基因扩增而活化,并且myc基因的过量表达与不良的预后密切相关。1995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胸外科的工作人员发现,myc反义寡核苷酸可有效抑制肺癌细胞中myc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肺癌的生长,而且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还可增加全顺式维甲酸对小细胞肺癌的抗癌作用,并认为myc基因是SCLC有效的分子靶点。以后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不但可有效地抑制SCLC细胞的生长,对NSCLC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尚无评估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进行,主要的原因是这种基因治疗方法目前尚缺乏有效、特异和高效的全身导入系统。ras癌基因家族包括K-ras、H-ras和N-ras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产物具有GTP酶活性,是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在信号转导和细胞增殖中起很大作用。当ras基因突变后,细胞周期的调控发生紊乱,导致肿瘤形成。研究发现,大约有20-40%的肺癌中存在有ras基因突变,并发现肺癌中ras基因的突变与预后差有关。更加重要的是,还有研究表明,最初在细胞中合成的Ras蛋白前体,经过一系列翻译后的修饰过程,最终定位在细胞膜内表面的一侧,这一系列反应的第一步是必须进行的,即通过法尼基蛋白转移酶的作用在Ras蛋白羧基端加上一个法尼基基团。这种修饰的蛋白与细胞的信号传递和肺癌的发生相关,因此,抑制法尼基蛋白转移酶,就可阻止Ras蛋白的法尼基化和功能活化,Ras蛋白就失去转化细胞的功能。迄今为止,已发现了多种抑制法尼基蛋白转移酶的药物,体外实验表明,这些药物对肿瘤细胞和移植在动物身上的肿瘤细胞有很好的抗肿瘤性,且没有毒副作用。因此,这类药物也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抗癌新药物。SCH66336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法尼基蛋白转移酶抑制剂,美国著名的Mayo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SCH66336可有效抑制肺癌的生长,并在Ⅱ期临床研究中发现,SCH66336在肺癌的治疗中可增加顺铂等细胞毒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目前还有几种法尼基蛋白转移酶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此外,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也表明,突变的ras基因表达可被反义结构所抑制,但同样由于缺乏有效导入方法,目前尚未见有关的临床实验研究发表。HER-2/neu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非常相似,是肽类激素受体。该基因的变异方式主要是基因扩增和RNA及蛋白质的过度表达。研究发现,虽然HER-2/neu基因的表达在乳腺癌中较肺癌中常见,但是仍有1/3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HER-2/neu的高表达。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HER-2/neu基因可在肿瘤治疗中可作为重要的靶分子。由于HER-2/neu基因扩增及蛋白的过度表达与一些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采用抗HER-2/neu的抗体就可以改变这些依赖于HER-2/neu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一些包括肺癌和乳腺癌在内的临床研究也已表明,HER-2/neu高表达的病人有低的化疗反应率和差的预后。因此,针对这一特性,应用抗HER-2/neu基因产物的抗体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一种重组的抗-HER-2/neu单克隆抗体(Herceptin)已经问世。Herceptin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的分子靶点药物。目前进行的临床Ⅱ期研究已经初步表明,Herceptin能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其他细胞毒性化疗药结合能增加其治疗作用,而无毒副反应增加。有关Herceptin单药及与其他化疗药共同作用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Ⅲ期临床的研究来证实。很多研究已经表明,肿瘤是一类因细胞周期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细胞周期受一系列因子的共同调控,其中最主要的正调因子是一组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可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相结合而对细胞周期一系列控制点发挥作用,最主要的控制点是G0/G1期到S期控制点。当细胞受到刺激进入周期后最早表达的是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D)。由于细胞周期蛋白D能对外界信号作出反应而调节细胞周期,因此它的过表达也就会导致细胞周期的进程不再依赖于生长因子而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现已证明,细胞周期蛋白D1的过表达在NSCLC很常见,并被认为起癌基因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可被反义结构和一种核苷酸抗生素所减弱[13]。还有人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丁酸钠可诱导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抑制剂,从而抑制肺小细胞肺癌的生长。虽然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及其激酶的药物,但目前尚未见有关的临床试验研究报道。bcl-2基因是一种可抑制细胞凋亡的癌基因,经基因激活或扩增而引起过表达。在B细胞淋巴瘤中,bcl-2的过表达是由于该基因的易位而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促进子相结合后活化。而在肺癌中,bcl-2基因在抑制肺癌细胞程序化死亡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已有研究发现,bcl-2基因过表达与98%小细胞肺癌有关,而且与差的预后和对化疗药的耐药等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相信该基因也是肺癌合理的治疗靶点。由于已有研究表明bcl-2基因的过表达可使肿瘤细胞对一系列细胞毒化疗药物耐受性增加,所以有人设想可以制定一种联合化疗的策略,用一种药物抑制bcl-2等凋亡抑制蛋白,降低bcl-2的表达和活性,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用另一种细胞毒药物,以远低于通常所用的剂量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虽然这一思路已经初步得到了一些验证,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该领域对肺癌的研究。抑癌基因 跟其他许多恶性肿瘤一样,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抑癌基因的丢失发生频率较高。p53基因可能是所有的上皮类恶性肿瘤和肺癌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有近80%的肺癌会发生p53基因的突变,而且这种突变和吸烟相关,吸烟可导致特定模式的p53基因突变并使其功能灭活。Rb基因和p16基因也是肺癌中较易发生变化的抑癌基因,约有90%以上的SCLC和30%左右的NSCLC中缺少RB蛋白的表达或存在结构异常。p16基因的异常在NSCLC中较为常见,约为67%。研究还发现,Rb蛋白阳性的NSCLC中p16>蛋白极少表达,而Rb蛋白阴性者中p16>蛋白含量丰富,因此可以认为Rb蛋白与p16>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作用。 p53基因编码分子量为53KD的核蛋白,作为核内转录因子,p53蛋白能将细胞周期抑制在G1晚期,并诱导细胞凋亡。p53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能与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结合,抑制Rb蛋白的磷酸化,使细胞周期停止在S期。而当细胞DNA损伤时,野生型p53基因可以高水平表达,启动修复系统,使DNA修复,若不能修复,则以诱导凋亡来促进细胞死亡。有证据表明,不仅有近80%的肺癌会发生p53基因的突变,而且在50-80%的严重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中也可观察到p53基因的突变,这就说明p53基因的突变在肺癌发生、发展的多个阶段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p53基因的突变在肺癌中有如此高的发生频率,并且p53基因的改变发生在肺癌的各个阶段,因此将p53基因作为肺癌分子治疗的靶点,来尝试基因治疗的效果也就成了人们开展最早和最广泛的研究领域。美国坦克萨斯大学心胸外科Roth教授等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显赫成绩。早在1993年,他们便尝试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在体外直接用野生型的p53基因置换突变后的p53基因,结果发现肺癌细胞的生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随后他们又发现,用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载体转导的p53基因治疗,不但可有效抑制移植于无胸腺裸鼠中的人肺癌细胞的生长,而且当动物同时接受顺铂治疗时,这种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就提示p53基因增加了顺铂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效应。1996年,他们又将该项技术应用到了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将腺病毒载体转导的p53野生型基因直接注入6例肺癌患者的肿瘤后,有3例患者肿瘤出现了缩小,3例患者肿瘤大小稳定。p53基因治疗研究取得的骄人成果,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应用该方法探索治疗肺癌的兴趣,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多个类似的研究。法国科学家开展了p53基因治疗肺癌的临床Ⅰ期和Ⅱ期研究,他们将野生型p53基因直接用细针注入人体皮下的肺癌转移灶,还将野生型p53基因经纤支镜直接注入阻塞气管的肺癌肿瘤组织中,结果发现接受治疗的大多数肿瘤有了不同程度的缩小或完全消退,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目前,高效、特异的基因导入方法是限制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除了p53基因的突变外,其他参与调节细胞周期的抑癌基因在肺癌细胞中也常常表现出异常。Rb基因编码一种核磷酸蛋白,可调节细胞G0/G1期到S期交界处的控制点。该蛋白在磷酸化后被激活,激活后的蛋白控制了细胞周期中G0/G1期到S期的过渡。研究发现,在大部分SCLC中肿瘤细胞均缺乏功能型Rb蛋白的表达。有人在体外和体内将功能型Rb基因转染到SCLC细胞后,发现肺癌细胞的生长受到了抑制,但有关以Rb基因为靶点进行治疗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不同于SCLC,几乎所有NSCLC细胞中均有Rb蛋白的正常表达,但在NSCLC中由于其他机制导致了Rb蛋白功能的失活,使Rb蛋白不能控制细胞周期由G0/G1期向S期的过渡。现在已经明确,细胞周期素D1的过度表达和p16>蛋白的缺失可能与NSCLC中Rb蛋白的失活有关。大量的研究表明,细胞周期素D1可通过与细胞周期依赖的激酶(CDK)4和6的结合而抑制Rb的磷酸化,而p16抑癌基因则是通过抑制CDK4和6的激活而阻止了Rb的磷酸化,进而导致Rb基因的失活。有关细胞周期素D1的功能以及针对其的靶点治疗研究前已述及,不再赘述。至于p16基因,由于p16基因本身的一些特点,致使该基因在临床上有着较其他抑癌基因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p16基因片段较小,仅为p53的1/4,所以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基因就易于操作。此外,由于p16基因有专一的作用靶点-CDK4,因此就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因药物的研究对象。目前,在应用p53基因成功地使癌细胞逆转后,p16基因成为新的、受人追捧的靶基因,人们相信,可通过它达到阻止肿瘤发展、改变细胞恶性表型的目的。迄今为止,已有几个研究在体外和体内将p16基因转染入NSCLC细胞来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将p16基因载体直接注入无胸腺裸鼠中移植的NSCLC细胞后,发现肿瘤细胞的生长得到了有效抑制。Kawabe等的研究发现,将野生型p16基因导入有野生型p53基因而无p16基因功能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后,肿瘤细胞对放疗敏感性有了极大增加,这就提示在进行放、化等治疗时,p16基因功能的恢复可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现在,一些有关肺癌中以p16基因为靶点治疗的研究还正在进行中。生长因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人提出假设,认为包括肺癌在内的许多实体瘤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局部的旁分泌和自分泌所产生的生长因子所驱动的。在以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上皮生长因子(EGF)在许多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鳞癌中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目前,EGF被普遍认为在肺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由于EGF受体(EGFR)的高表达在大多数鳞状细胞增生和肺鳞癌中非常明显,而EGFR在多种信号传导和肿瘤细胞的转化,以及肿瘤的多药耐药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就开始设想用多种途径打断EGFR介导的通路,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例如:EGF或E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的抗毒素,如EGF-白喉毒素(DAB389EGF);可抑制EGF活性的特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以EGFR为靶点的抗毒素等等。E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和EGF-白喉毒素现在已被进行治疗肺癌的I期临床试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在NSCLC中,常常出现一些EGF受体酪氨酸激酶高表达,而且发现这种EGF受体酪氨酸激酶的高表达与肿瘤转移等预后密切相关,这也就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分子靶点。目前,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ZD1839(Iressa).正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研究其单药或与化疗和放疗的联合在治疗晚期肺癌中的作用,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ZD1839(Iressa)对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有60%以上的临床获益率。还有一些基础研究发现,该药在肺癌的化学预防性具有一定作用。因此,人们期望Iressa的上市将为晚期、难治性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除了EGF以外,既往的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SCLC的发生中也起重要的作用。而血小板源性的生长因子似乎在NSCLC或SCLC发生中均未起作用。目前,尚未见有关针对这些分子靶点的肺癌治疗研究。此外,还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多肽样生长因子(如胃泌素、缓激肽、精氨酸、垂体后叶素、缩胆囊素)与大部分SCLC和部分大细胞癌、腺癌也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多肽发挥其永生化和凋亡作用的细胞内路径已被阐明。当肽样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导致细胞内G蛋白的激活,从而激活磷酸酯酶,二酰基甘油和三磷酸肌糖,并导致了细胞内钙离子升高、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和细胞质磷酸酯酶A2的增加,而这些激活的蛋白质就刺激了细胞的永生化。当这种信号传导途径被打破以后,就会发生细胞的凋亡。已有研究发现,作为肽样生长因子受体的拮抗物,P物质诱导剂可打破以上所述的生长因子介导的细胞信号并激发凋亡,从而抑制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目前,英国已进行了一项有关P物质诱导剂治疗肺癌的I期临床研究。美国也在进行有关缓激肽拮抗物二聚体治疗肺癌的临床前研究。令人有一些遗憾的是,在肺癌中尽管大多数肿瘤细胞可以产生多肽样生长因子并表达其受体,但是这些受体的表达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这些肽生长因子受体的拮抗物在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中就不能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广谱、有效。因此,以多肽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为靶点的肺癌治疗前景不容乐观。与侵袭和转移相关的基因 人们已经认识到,研制针对转移过程和微小转移灶的抗癌药物,是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延长患者生命的一个主要途径。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复杂的过程,与细胞外基质的破坏、血管形成和信号传导等机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转移的最初步骤是肿瘤细胞的黏附和降低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这一过程依赖于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蛋白水解酶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MMP可通过细胞侵犯和破坏正常细胞基底膜及其他的机制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发生。因此,MMP已当之无愧地成了抗肿瘤侵袭和转移药物筛选的首要分子靶点。肺癌和其他的实体性肿瘤一样,较易发生早期侵袭和转移。研究发现,肺癌细胞本身可产生MMP,也可诱导周围的正常细胞分泌MMP。因此,人们通过抑制MMP作用的方法来阻止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设想也就变成了现实。国际上已经研究出一些可抑制动物模型中SCLC和NSCLC肿瘤细胞生长的MMP抑制剂。目前已有三种MMP的抑制剂正在进行治疗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即marimastat、Ag33340和Bay12-9566。在这些研究中,那些在化疗后完全缓解的病人被随机分组接受安慰剂或MMP抑制剂的治疗,以观察这些MMP抑制剂对转移的抑制作用,具体的治疗效果仍不明确。另外,Ag33340与泰素帝和卡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I期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大量的证据表明,血管形成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原发肿瘤及其转移病灶需要新的血管形成来维持生长和生存,因此,在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伴随着血管形成。目前已经了解的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无疑为抗肿瘤侵袭和转移药物的发现提供了又一有效的靶点。现已明确,至少有10余种血管形成的促进剂和抑制剂,如:血管上皮生长因子(VEGF),可刺激血管上皮细胞的生长,而VEGF抑制剂(如抗-VEGF抗体)则可抑制血管形成和肿瘤的生长,此外,MMP抑制剂也可通过抑制血管形成来达到抗肿瘤转移的效果。由于肺癌与VEGF表达增加有关,人们就开始了尝试用VEGF拮抗剂预防和治疗肺癌的研究。现在已有临床试验观察抗-VEGF抗体治疗肺癌的疗效。上皮抑素(Endostatin)和血管抑素(angiostatin)是血管形成的天然抑制剂,并已被证明可抑制多种人类肿瘤的生长。目前已被用于治疗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但尚未见有临床研究的报道。还值得一提的是,镇静剂也是一种血管形成的药物性抑制剂,现在已有人开展了镇静剂治疗肺癌、脑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的I期临床试验。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是许多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传导路径中共同的步骤。新近的研究表明,PKC的激活可能还会抑制凋亡的发生。因此,可以断定,PKC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各个环节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PKC的抑制剂,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现的bryostatin和dolostatin。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这些药物可在体外和体内抑制包括肺癌在内的人类恶性肿瘤的生长。目前,已有几个PKC抑制剂治疗肺癌等恶性肿瘤的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但结果尚不肯定。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是位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由2-20bp串联的短片段重复序列(TTAGGG)n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端粒逐渐缩短。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对端粒的复制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正常细胞中端粒酶检测为阴性,而在癌细胞中则因为端粒酶的高水平表达,导致了癌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SCLC和大约80%以上的NSCLC有高水平的端粒酶表达,因此,端粒酶也就无庸置疑地成了肺癌治疗新的靶点,已有一些研究发现,端粒酶抑制剂可有效控制包括肺癌在内的人类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新近的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和端粒完整性只部分依赖于端粒酶的调控作用,而端粒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可调的复合体,再加上端粒酶抑制剂的是靠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而间接抑制端粒的延长,抑制肿瘤起效也就缓慢,而且不能抑制端粒酶阴性肿瘤,所以,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以端粒为靶点进行肿瘤治疗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见有关以端粒和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问世。端粒和端粒酶可能将是肺癌靶点治疗未来研究的热点。结语 有关肺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在肺癌细胞中不但存在包括癌基因在内的多种基因的改变,而且癌细胞内的各种基本过程都存在有控制失调,这些过程包括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血管形成、端粒酶的稳定性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等。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已由过去单纯研制杀伤型细胞毒药物过渡到今天针对新的作用机制和新的分子靶点的方法和药物的开发上来。随着人们对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针对新的分子靶点的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也将会暂露头角。虽然已有的肺癌分子靶点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初显成效,但现有的方法和技术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道长路远,相信随着人们对肺癌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新的技术手段的不断出现,肺癌的分子靶点治疗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人类在新世纪征服肺癌的前景也将充满曙光。
一般来说,咳嗽是肺癌病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数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没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人,如果长时间不明原因咳嗽,或者慢性咳嗽患者突然咳嗽的性质发生改变,就要引起警惕。痰中带血或咯血也是肺癌病人常见的早期症状。此外,部分病人也会有气急、胸痛、胸闷、发热、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关节疼痛等症状。 虽然上述早期症状广为人知,但为什么大部分肺癌患者被发现时都已经到了中晚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少肺癌患者在早期可能并没有明显症状。肿瘤如果没碰到气管,可能不会有咳嗽症状;肿瘤没有触及胸膜,不会出现胸痛;肿瘤没有侵犯或破坏支气管黏膜及周围血管,也不会咯血。 二,长期咳嗽往往会被轻易地当成伤风感冒、支气管炎或肺部炎症来治疗。 三,吸烟和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来说,如果出现轻微的咳嗽,常常并不放在心上,觉得是抽烟引起的正常反应。 四,不少突然被查出晚期肺癌的患者往往忽视按时体检,错过了及时发现病灶的机会。也有的患者虽然参加体检,但普通胸片检查的漏诊率较高,早期肺癌病灶容易被忽视。 医学界把每天吸烟的支数乘以吸烟的年数称之为肺癌的“吸烟指数”,如果每天吸烟大于20支、烟龄长于20年,吸烟指数大于400,这部分烟民就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对于年龄大于40岁、“吸烟指数”大于400的烟民,以及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来说,每年体检时仅仅靠一张胸片是不够的,最好定期做胸部低剂量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肺部病变。
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肿瘤。近年人们研究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免疫治疗成为治疗肺癌的有效新方法。自1982年Oldham提出生物反应调节剂(BRM)的概念以来,肿瘤的免疫治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使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放射和化学疗法后的又一新的治疗模式。免疫治疗有时单独使用,但多数情况下用作辅助治疗。现就肺癌的免疫治疗进展简述如下: ■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使免疫效应细胞活性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对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并改变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结构,提高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成熟,并增强其活性。 干扰素类(IFN):包括IFNα、β、γ及其他亚型,它们通过诱导细胞的终末分化,逆转细胞的恶性表型,增强肿瘤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细胞)活性,抑制癌基因的表达等途径而显示抗肿瘤作用。对C57BL/61Leuwis肺癌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应用卡铂及局部应用TNF-α、IFN-γ,发现不同的联用方案对T细胞功能影响不同,卡铂与细胞因子联用为最佳方案。 肿瘤坏死因子(TNF):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具有较胞和免疫调节作用。TNF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有一定的抑制增殖作用,乌体林斯和TNF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白细胞介素-2(IL-2):IL-2有诱导T淋巴细胞、CTL细胞(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即TIL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分泌,激活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和TIL细胞,增强单核细胞的免疫活性等作用。癌性胸水是晚期肿瘤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晚期肺癌和转移肺癌,IL-2胸腔内灌注的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达80.0%。 集落刺激因子(CSF):与肺癌治疗关系密切者是GM-CSF和G-CSF。尽管CSF不具备抗肿瘤作用,但它在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确保化疗方案的如期进行,减少感染发生率方面,有肯定的治疗价值。 ■过继免疫治疗 过继免疫治疗是将体外培养的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过继性地输注到宿主体内,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1987年Yasumoto首次采用IL-2胸内注射诱导LAK细胞治疗肺癌性胸液11例,9例有效。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LAK细胞:实验和临床都已证明,LAK细胞和重组IL-2的过继免疫疗法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以消炎痛为免疫修饰因子,LAK-IL-2/IN疗法治疗后晚期肺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L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还可有效控制胸水积聚。 TIL细胞:TIL细胞不仅抗肿瘤效应强于LAK细胞,而且所需IL-2的剂量小。其他因子如TNF、IFN等能协同IL-2激活TIL细胞,化疗和放疗又能增强TIL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中药黄芪、人参皂苷都能显著增强TIL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两者合用对TIL细胞具有协同正向调节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替代细胞因子。 ■单克隆抗体疗法 单抗单独疗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能抑制肺癌细胞成瘤,明显延缓已成瘤的肺癌生长,具有一定的抗肺癌作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及重组白介素-2(rIL-2)刺激培养CD3/AK细胞对人肺癌细胞株的杀伤能力明显优于LAK细胞。 以单抗为载体的免疫导向疗法。应用异型双功能连接剂SPDP将抗人肺腺癌单克隆抗体CMU15A与天花粉蛋白(TCS)交联,制备的新型免疫毒素具有高效靶向杀伤肺腺癌细胞的能力。 双特异性抗体疗法。用化学交联法制备的同时识别人小细胞型肺癌表面相关抗原和人CD3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2D6-UCHT1,可显著增强LAK细胞对靶瘤细胞的毒性,增强效应与加入双特异性抗体的浓度相关。 ■基因治疗 杀伤基因:HSV-TK/GCV(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更昔洛韦)系统是最有希望在临床上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之一。有人以4种人体肺癌细胞株(A459、LAX、SPC和SKY)为实验材料,以腺病毒为载体介导HSV-TK基因结合GCV作用,对肿瘤细胞有强杀伤性。 反义基因:P53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利用能表达反义P53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人肺癌细胞系GLC-82细胞系后的反义P53基因,对GLC-82细胞的生长速度及突变的P53蛋白有抑制作用。 ■肿瘤疫苗 目前,也有用肿瘤疫苗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机体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复发。肿瘤疫苗多在初创或临床Ⅰ期、Ⅱ期试验中。CellGenesys公司报道,Gvax疫苗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研究的90%以上患者已成功地获得了肺癌免疫力。国内目前使用的肿瘤疫苗主要有抗腺癌肿瘤疫苗、溶癌因子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已证实,抗腺癌肿瘤疫苗、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对小鼠高转移性Lewis肺癌有一定抑癌和抗转移作用。树突状细胞疫苗能有效清除血源性播散的肺癌细胞,抗癌机制是形成强有力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一旦明确了肺癌诊断,接着就要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制订方案的主要依据有三点:1、肺癌的细胞类型。2、肺癌的临床分期;3、患者的全身情况。从治疗角度考虑,目前全世界都倾向于分成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但治疗方法上大同小异,故归为一类。由于肺癌容易隐蔽地转移到头颅和骨骼,所以,在临床分期前,都要常规作头颅磁共振或头颅增强CT检查,还要作同位素骨扫描(骨ECT)。至于患者的全身情况,除年龄、体质外,还必要了解一些重要脏器的功能,如心肺肝肾功能的测定,特别是肺功能情况,对决定手术范围甚为重要。一旦上述材料齐全,就可制订恰当、正确的治疗方案:1、若为小细胞肺癌,一般不首选手术,主张先行化疗或化疗+放疗。2、若为非小细胞肺癌,首先要看临床分期:0期、I期、II期、IIIa期首选手术治疗。未手术的IIIb期或IV期患者,应以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内治疗肺癌的一个新途径,并已崭露头角。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一种治疗手段。就像现代战争中的巡航导弹,能自动寻敌精确定位杀灭癌细胞,或像现代战争中的精确钻地炸弹,定向阻断癌细胞的增殖转移信号传导,破坏癌细胞的代谢,或像现代战争中的节点打击,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断绝癌细胞的血液和养分供给。目前一些肺癌靶向治疗的代表药物,如厄洛替尼(Tarceva)等已经进入中国。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γ-刀、X线刀、热疗等,也可根据病情和经济条件酌情选用。总之,肺癌的治疗是比较复杂的,应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而综合治疗是其根本。
咨询范围: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纵隔肿瘤等胸部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诊断、鉴别诊断;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射频、热疗、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咨询时请详细告知目前诊断,目前治疗情况,目前治疗方案,目前身体状况,请上传相关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心电图)、病理学报告、影像学资料(如X线、B超、CT、MRI、骨扫描、PET-CT)等。患者朋友,若您有需要至我院就诊,为使您的就诊/就医过程尽可能减少遗憾,请注意以下几点:1.携带能够反映既往诊治经过的病历资料(如病历复印件)、影像资料(如CT/MRI/ECT)等;2.若已经明确病理诊断,请携带病理报告复印件、病理组织蜡块或病理切片,以便于我院复诊;3.您可通过网络或电话先行简单沟通;4.肿瘤的治疗一直在进步,但面对不同的病人和不同的病情,并非每种方案均能有效,望您理解。回复时间一般为:晚间8点至10点联系电话:020-83595032-3225;手机:15876522723[欢迎致电或短信咨询]QQ:757130854电子信箱:xxy1023970@126.com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78号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医院地址:广州市横枝岗78号交通路线:乘63、109、110、111、297、883路公交车在铁路疗养院站下步行3分钟到达,或63、184到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站下车。我院门诊开诊时间:星期一到五每天上午 8:30——12:00 每天下午 14:00——17:00星期六上午8:30——12:00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据权威机构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老年疾病发病率也显著提高。就胸外科医生来讲,我们遇到的高龄(>70岁)甚至超高龄(>80岁)的肺癌患者越来越多。高龄肺癌的治疗越来越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肺癌大会还专题讨论了高龄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的问题。由于高龄患者免疫力降低、机体反应差、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同时易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机体的代偿功能明显降低,对手术创伤、麻醉、缺氧和失血等耐受性差,术中、术后极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面对种种问题,全世界的胸外科医生没有坐以待毙,随着各种微创外科技术的熟练运用,术前评估和术后重症监护技术的完善,同时麻醉技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所有这些医学科技的进步给广大高龄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手术治疗是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对于高龄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应持积极而又谨慎的态度。所谓积极就是对待肿瘤不能因为年龄大就放弃手术,而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单纯的年龄因素不是手术禁忌证,应从生活、工作、功能等方面综合评定患者的实际年龄与生理年龄差距。术前要全面了解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状况。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应当积极配合外科医生,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手术治疗,这样才能使患者充分获益。所谓谨慎就是要做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根据胸透、胸片、CT、纤维支气管镜的资料,综合分析手术切除的可能性,避免单纯探查。脑CT、骨同位素扫描、腹部B超或CT,了解有无脑、骨、肾上腺等处转移。若有远处转移,除了急诊手术如大咯血外,一般视为禁忌证。同时肺功能也是决定能否手术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各种肺切手术的肺功能指标为:全肺切除:FEV1>2L,MVV>55%;肺叶切除:FEV1>1L,MVV>40%;段切或楔切:FEV1>0.6L,MVV>35%。但对肺功能也要综合分析。长期吸烟、COPD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功能锻炼2周后重复测定肺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改善。肺大疱、胸膜广泛纤维化、肿瘤巨大压迫肺组织或主支气管开口瘤体阻塞等,切除病肺后健肺代偿,肺功能反而会得到改善。分侧肺通气功能及肺通气血流量测定,有助于判断病肺的功能。鉴于高龄患者动作不灵便,人机配合较差,尤其是高龄肺癌合并有叶、段不张,阻塞性肺炎、肺化脓症,咯血的恐惧心理,肺功能测定不能完全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故应重视临床功能状况,包括日常活动能力、登楼试验、憋气试验。憋气30s以上,2min内登上5楼,说明能承受肺叶切除术。体型结实偏瘦、吸烟时间<20年,不伴有COPD者,可适当放宽指标。反之则应从严掌握。 选择手术方式时应当遵循“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的原则。只要情况允许要尽量选择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对患者是一种高险度、高功能代价的外科治疗,因此必需限于心肺功能允许,并由于技术和肿瘤病变原因只有全肺切除术才能达到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应尽可能避免只为了姑息性切除目的而行全肺切除术。通过袖状切除肺动脉和支气管双成形可以明显降低全肺切除术,既达到了肿瘤的根治又有效地保存了正常的肺组织,既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又明显地提高了生存质量,因此对高龄患者尤为重要。对无法耐受的肺叶切除的可行肺楔形切除。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可选用胸腔镜及小切口开胸技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恢复时间。 高龄患者围术期处理至关重要,术前应进行适当的体力锻炼,以增加心肺储备功能,如登楼运动。超声雾化吸入、祛痰剂、抗生素治疗呼吸道炎症1~2周,痰量须减少到每日30ml以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必须得到有效控制。术中高龄患者适宜选用双腔管,持续多功能监护。准确估计失血量,等量补充胶体成份,尽量避免过多的晶体输入,保持术中平稳,尽量避免血压、心率较大幅度的波动,麻醉深浅适中,及时吸痰,始终保持充足的氧分供应。手术者尽量选用保留胸肌和不切断肋骨的剖胸切口,宁简不繁,循序渐进,动作轻柔,尽量避免反复探查、揉挫残余肺,先结扎后切除处理支气管残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残余肺的挫伤和血液的吸入,有效地减少肺的创伤反应,从而减少术后痰液的产生。术后有效的止痛,及时有效地雾化吸入,定时坐起拍背咳痰,充分保持呼吸道畅通,鼓励病人床上活动,促进余肺膨胀,多功能持续监护72小时,咳痰无力及不易咳出者,及时果断进行气管镜吸痰,对防治呼吸道并发症有积极意义。一般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经有效的止痛,呼吸改善和血容量补足均可自行缓解。 呼吸衰竭是高龄患者肺切除术后最常见的致命的并发症。术后呼吸道的积极管理对预防呼吸衰竭至关重要。除了解痉、抗炎、排痰治疗外,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液气胸。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变化,若血氧分压持续下降,血气分析血氧分压持续下降至60mmHg以下意味着呼吸衰竭即将来临。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吸入气流要充分湿化,同时及时处理肺炎、肺不张等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待创伤反应渡过后均可脱机康复。 高龄肺癌术后并发症高于正常探其原因为:1.高龄患者术前有慢性疾病较多,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肺结核。2.肺功能差且呼吸道纤毛功能减退、感觉迟钝,加上咳嗽无力,极易造成痰液坠积引起肺不张,肺炎以致出现呼吸衰竭。3.心肺代偿功能差,尤其对缺氧及血容量的改变反应剧烈,医源性的快速输液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和心功能衰竭。4.糖尿病的代谢紊乱极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能量不足。正确认识高龄患者手术的特点,医患之间密切配合,积极处理伴随疾病,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掌握微创及保留正常肺功能的原则,术后按照高龄人群特点抗炎补液,预防肺部感染,对于多数高龄肺癌患者完全可以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对于部分不能外科手术的高龄肺癌病人我们可以应用微创的射频消融技术也一样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如结合化疗、适形加强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则能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高龄肺癌患者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切除范围,积极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您了解肿瘤的化疗吗?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全身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可成功地缩小、消除瘤块,甚至治愈疾病,却也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细胞,带来呕吐、脱发、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因此,化疗的艺术就在于是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化学药物的效力和减低其所带来的毒性反应,即“充足用药、及时停止”。那么,化疗应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肿瘤性质、病人体质和治疗药物。 对于某些细胞增殖快的肿瘤,如:某些高度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睾丸精原细胞瘤、绒癌等。这些肿瘤生长迅速、对药物也敏感、容易被化疗“彻底摧毁”,其特点是“不退则进”。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开始治疗就要“除恶务尽”,若中途停止,使其卷土重来,往往会诱发肿瘤抗药能力,再难彻底控制。因此,治疗原则应是“不治则以、治则必足”,在体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巩固化疗,争取痊愈。 与上述情况相反,另一类肿瘤的细胞增殖并非很快、对化疗也并不敏感。例如:肝癌、肾透明细胞癌等。目前,现有的化疗药物对这类肿瘤的作用往往不大,即使增加剂量、延长时间,恐怕也是毒性增加多而疗效增加少,徒添了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化疗原则应是“减轻痛苦、点到为止”,即化疗往往用于当肿瘤疯狂进展时对它进行压制、缓解患者痛苦,而并非争取彻底治愈的手段。化疗也很少被单独用于此类肿瘤,而是与靶向、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以求得最好效果。 那么,对于性质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其他大多数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及卵巢癌等生殖系统肿瘤,怎样的化疗最合理呢?这时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要“因瘤而宜”。 首先,如果患者已手术,主要瘤体已被切除,药物的作用是清除体内可能残存的散在肿瘤细胞,此时的化疗称作“辅助化疗”。其术后用药的时间不宜无限延伸,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限,以保证既对病人“基本保险”,又不致造成多余的痛苦。通过长时间、大量病例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人们大致找出一些规律,如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可进行4-6个周期化疗,卵巢癌需进行十几个周期的化疗等。但这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患者体质较差,则需适当缩短时间、减少用药;反之,若肿瘤具有“高危险因素”,如恶性程度高、临床分期晚、肿瘤生长快等,则需追加更多的化疗周期。各种肿瘤的“高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又有某些共性所在,及时发现并正确评估它们正是化疗艺术中的精髓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早期提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标志”,动态观察它们也有助于评估复发危险、决定是否停止或继续化疗。另外,更精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PET—CT检查等能帮助更早地发现微小转移或残留病灶。 对于手术后复发、转移或就诊时不能切除的肿瘤,化疗多是为了使肿瘤缩小、稳定,以争取长期维持。这时的化疗称作“姑息化疗”。事实上,很难统一规定姑息化疗的时间,因为这种化疗会在“人瘤共存”中进行,目的多是为了长期抑制(并非消灭)肿瘤、使之与人体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状态。故其一般原则应该是“压制肿瘤发展、维持长期稳定、保证生活质量”,即:肿瘤发展时积极治疗、肿瘤稳定时减量、推迟甚至暂停化疗。那么,是不是“生命不息、化疗不止”呢?也并非如此。尤其是随着抗瘤效应独特、毒副作用较轻的基因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剂等新药的出现,已使得肝癌、肺癌、胃肠道癌等肿瘤的疗效大大改善,现代治疗也越来越发展为以化疗压制肿瘤快速生长、用新药维持长期稳定的模式,以便“快药快用、慢药慢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获得最大的抗瘤效果、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好的生活质量。 所以,对“化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应该“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药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即:能根治时宜“穷追猛打”、需维持时需“细雨和风”,同时还要配和免疫支持、姑息减症、心理关爱等多种手段。每个医生也应记住现代治疗的任务已非简单的“治愈”,而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样才能使患者在整个病期中获得最全面的辩证施治,自己也成为一个能明明白白看病的好医生。化疗的几个误区: (1)“得了肿瘤不能化疗,化疗人就会垮、死得更快”。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医生们就已针对化疗还是营养支持治疗能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益处的问题进行了数千例的临床研究,并得出结论:有效化疗+营养支持治疗比单纯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更好、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也更高。这就是说,治疗癌症单靠“扶正”不行、必需施行“袪邪”。当然,大多数化疗药物是杀伤肿瘤和正常细胞的“双刃剑”,如使用不当,确实会使“人垮掉,死得快”。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化疗用药是一中专门艺术,需根治肿瘤时应“穷追猛打”,要维持体力时该“细雨和风”,二者缺一不可,机体才能平衡稳定。一个好的肿瘤内科医生必然是一个把握得好平衡、走得好“钢丝”的艺术家,方能在维护好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时让化疗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2)“为了增加免疫力,化疗期间就是要多吃,吃不下时也要强吃”。如前所述,化疗药物造成消化道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损伤胃肠道粘膜、造成其水肿而“拒绝接受”食物。这其实是一种机体对胃肠道表皮细胞的“自我保护”反射,如果强行进食,就会使它们不得“休息”、甚至加重损伤。因此,饮食应如上所述,少食多餐、先稀后干、循序渐进,其原则应概括为“吃得下时就吃,吃得下多少就吃多少”。 (3)“为了加强自身抵抗力,化疗中一定要加强锻炼,恢复体力”。其实,自身抵抗力的强弱更多地取决于平时的锻炼和体质,化疗后恰恰是免疫系统最薄弱的时期,应该“养精蓄锐、积累正气”,过度消耗体力只会推迟康复,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也要同时注意预防风寒。因此,锻炼身体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总之,化疗是一门艺术、一门医患携手共舞的艺术。病家知道的相关知识越多、心中就越有底、对治疗的配合就越主动。因此,一个好的医师,也必然同时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和宣教老师。
作为目前的治疗常规,对于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要完成4-6次的化疗。对手术前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一般手术前行1-2次化疗,手术恢复一周左右,开始行以后几次的化疗。对手术前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要手术后一周开始行化疗。 化疗完全结束后,需要行放射治疗的患者,要休息2-3周,恢复一下体力。如果检查白血球,血小板正常,即可去放疗门诊看医生,开始进行放疗。放疗的次数,医生要根据病理报告的情况来决定,次数和时间不一。 需要跟踪化疗的患者,放疗结束后,休息2-3周,即可在乳腺科主管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化疗,一般为:⑴每周一次,连作四次,休息八周,每3个月重复一次,共一年时间。⑵每周一次,连作2周,休息二周,每月重复一次,共半年时间。以上方法,由主管医生自行决定。 化学治疗,现已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的给药顺序、速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所以,要求化疗护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科护理经验。为此,建议本市的患者最好在我院完成此项治疗。外地病人,需带药回去化疗者,出院之前,我们会将化疗的具体要求和方法详细写明,以保证您们化疗的顺序完成。本文系薛兴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贲门癌及食管癌患者术后饮食注意事项1、患者手术出院后可继续半流质饮食,如藕粉、蒸蛋、麦片粥、大米粥、烂糊面等。2、之后逐渐由稀变稠,术后一个月左右可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一个月到三个月适当多进干硬食,以防食管狭窄。3、注意少食多餐,根据需要每天可进餐5-8顿,进食时要细嚼慢咽。4、不要忌口,各种食物只要是清淡、新鲜、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都可以吃,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禁烟酒。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不适的简单处理方法 贲门癌及食管癌患者手术后会有返酸、易饱胀、呛咳等不适感,这时患者不要紧张,因为切除了贲门,加上胃肠排空功能减弱,所以胃肠内的食物和胃液有时会返流到食管引起不适,这是手术后的一个常见的不良反应,这可以通过自身的体位调节以及适当少量多餐等方法来调节,经过上述的饮食和体位的调整措施后,一般可以缓解,如仍不能缓解,则可以服用一些药物如奥美拉唑、吗丁啉林等加以控制。 如果您有腹泻症状,往往与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除了注意食物要清洁以外,应避免进食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经过饮食调理后,如仍不能控制腹泻,可服用一些止泻药物。如果感觉手术伤口有针刺样疼痛和麻木感,这与手术时切断了胸壁的神经有关,数月后这种不适感才会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