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作为新文化运动旗帜之一的“赛先生”,随着五四运动而兴起,在中国大地萌芽。时至今日,科学在中国这片大地根扎得如何?随手点开各类科技新闻,多是振奋人心的回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体验到了技术带来的种种便捷。但也有学者感叹,如今人们对科学技术如此崇拜,相形之下,人文科学却不时有“荒芜”之感。有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正受到更多社会关注。近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就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也是科研生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之不谋而合——2017年6月30日,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 2018年12月18日,中国科协与北京大学联合共建的科学文化研究院揭牌;2019年3月29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揭牌;2019年4月26日,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成立。两年不到,两所国内顶尖大学,相继把科学和人文拉进了同一个战车。其实距1999年国内高校第一个科学史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成立,至今已整20年了。期间各种起起落落,不甚乐观。从19世纪后期开始,西方就逐渐有一些哲学家对科学史感兴趣。现在一般认为,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史学科之父”萨顿开始的。他最早在哈佛大学授课、办杂志,建立了科学史学会。截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美国高校有10个科学史系,科技史博士点大概有57个。这一通过研究过去来安放未来的学科,到底于科学、于人类有何意义?是仅限庙堂之高和象牙塔内?还是如萨顿的最高目标一样,建立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带着这些困惑和疑问,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试图从这位各领域跨界多年的老者身上,感知医学的温度,探寻科学的人文基因。科学本身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事情在韩启德的实验室里,多年来一直悬挂一幅有他亲笔书写的题词——理解科学精髓,追求科学真谛,这既是对学生们的鞭策,也是韩启德心目中对科学最深切的感悟。科学家的一个主流品质是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执着,要心无旁骛,要有一种科学的激情。否则的话只能说是一个科技职业者,而不是科学家。韩启德认为,作为一个好的科学家,或者现在世界上大家公认的比较优秀的科学家,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叫科学家的主流品质:第一,必须实事求是,科学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说话;第二,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勇于否定一切,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否定以前(的过程),没有绝对真理。在科学面前,它永远是发展的;第三,必须要有对科学的一种兴趣,一种激情,一种执着。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不是为了饭碗,不是为了人家叫你做,是你自己要做,你有兴趣;第四,现代的科学家,跟18世纪的(科学家,如达尔文)凭兴趣不一样,必须要懂得他的社会责任;最后,要淡泊名利,要心无旁骛。硬度与温度相结合韩院士是医生出身,再具体点,从医最初几年,做的基本就是乡村全科医生的工作。正是“赤脚医生”的经历,让他切实体会到人性的力量。说起当年的故事,仿佛历历在目——“1968年底,我被分配到陕西农村一个公社卫生院工作,当时病人问得最多的是:大夫,我的病你治过吗;大夫,我的病你能治好吗。那时我的回答常常是我没有治过,你吃我的药试试看。结果呢,不少奔着上海医生来的病人不再找我看病。而同诊室中有一位老医生,常常告诉病人你有五级心脏杂音,注射葡萄糖加VC就能治好。那会儿农村病人多数都营养不良,补充这些营养剂后确实也增加了抵抗力,病情减轻。再复查时,老医生听听后说嗯好多了二级杂音了。有一回我偷偷检查了一下他刚看过的病人,根本没杂音嘛!可他的周围却总是围满了病人。慢慢我懂得了,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医术,还需要安慰和对医生的信任。”近几十年来,现代技术的加入为医学插上了翅膀,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众多曾经肆虐夺命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不少严重的疾病得以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正如韩院士所言,我们没有把医学的重点放在疾病的预防和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健康上,只在河流下游打捞奄奄一息的人,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防止人的“坠河”上。医学的边界也开始模糊,被赋予过度的使命,常常把危险因素当疾病来治疗。过度相信技术,而常常忘记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医者关爱的期盼。《剑桥医学史》一书中写道,人们从来没有活得这么久,活得这么健康,医学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推进了医学诊断、治疗,以及疾病预防,所以人们常常仅把医学看作是科学技术。的确,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我们的现代医学,但如果医学仅仅成为科学技术,我们就远离了医学的宗旨。医学人文不仅在医疗体系内部,也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热点。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医患关系紧张,老百姓对医学怀有不满,医务人员也感受到更多的无奈和痛苦。中国医师协会去年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护人员子女从医的比例非常低,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无独有偶的是,记者高中同学考入医科院校的六人,至今只有两人还在医院做临床工作。医生是一个科学技术与人文高度融合的职业,无论自觉与否,他们的行为一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人文高度。医学人文的核心是生命观。无论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最终都涉及价值观问题。对人类而言,最根本的价值观就是生命观。人都会好奇生命是什么,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就是生命观。医学人文之所以能起到两种精神的沟通作用,就因为它与生命观最为接近。叙事医学映照医者仁心北大今年设立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在大家已知的“科学史”上又加了医学史,正是韩院士的良苦用心。如果说科学听着略显宏观,医学则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对医学历史的追寻,不光为了缅怀,更希望铭记医学的初衷,让人文精神为肆意奔腾的马匹加上缰绳。从20世纪开始,西方的大学逐渐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其途径就是通过医学和文学的结合。2000年,为了使文学和医学的结合更容易落地,更容易走向临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提出了叙事医学这个概念。所谓叙事医学,就是由具有叙事素养的医护人员,遵循叙事规律践行的医学。而叙事素养是指认识、吸收、解释疾病故事的能力以及能受疾病故事感动的同理心。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人,绝不只是教科书上学到的一个个病。医生接触的每一位病人背后,都有他的故事。其实,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是内心最暴露、最真实的时刻,往往也是处于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医生要仔细去倾听,接受这些信息,并以此解释病人的心理和行为,然后写成叙事医学病历,又称为“平行病历”或“影子病历”。这是有温度的病历,它包括病人生理病史以外的心理活动、社会关系、致病过程,这些都转化成了医生对病人的深刻理解和共情,然后医生再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开展诊治。从2012年开始,北大医学部把叙事医学引入教学和医疗活动中。规定北大医学部的学生在最后两年学习中必须学会写“平行病历”。北医三院也非常重视叙事医学的推广,医生们在写病历的时候,除了要满足规范病历的所有要求外,还必须关注病人心理层面的情况,并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关怀。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乃至服装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无论如何,叙事医学的起点和落脚点,最根本的还是医者仁心,这是医学的核心所在。叙事医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医生接近和了解患者,但真正要发挥叙事医学的作用,前提还在于医生要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西方的传统医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出发点并无不同对于现代医学,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医学就已经出现了。西方的传统医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从整体论出发。从实际中总结规律,再让规律来指导实践,尽管这些规律存在谬误,但它已经自成体系。尤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与我们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工业革命后,医学插上了科学技术的翅膀,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我们必须认同科学技术的贡献,珍惜科学技术在医学当中的应用。谁都无法想象,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将承受多大的痛苦。但过去的一个世纪,医学发展突飞猛进,乃至让我们误以为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常常忘记医学是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医学从来只是对痛苦的回应,它并不单纯只是科学技术问题。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健康,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考虑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公平性等多重因素。回顾医学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医学,准确把握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韩院士认为,当前医学的基本发展方向已经错了,医学已经和资本密不可分。没有资本,技术不可能进步,可一旦被资本捆绑,技术就只会朝着有利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只会重点满足少数人的利益,不断造成新的不平等。医学史、医学人文需要有所作为,一方面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及时掌握走向,把医学拉回到正确的轨道。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总体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由于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走在前列,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更严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对科学技术的人文反思也走在我们前面。改变或即将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科学,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人类的演化是以数十万年来计的,从直立人进化到智人,经历了200多万年,脊柱仍然没有完全适应独立行走。而为了适应直立行走,所有的新生儿,理论上都是早产儿。十几万年前智人的脑容量已经达到了1400毫升,7万年前智人经历了认知革命,但是到今天,人类的脑容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加。而另一方面,智人从狩猎采集文明到捕猎文明花了6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了1万年,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兴起只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生活方式在短时期里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人类的遗传变异和演化远远跟不上,各种慢性病由此而生。对此,人类除了坦然接受以外,重要的是尽力改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把主要的责任赋予医药。人类自有文明就有医术,东西方分别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开创医学以来,从来都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都还只是冰山一角,切切不可太狂妄,以为医学可以解决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出生、成长、壮年、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做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边缘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效率和社会的公平公正。总之,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反观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都是竞争。靠什么呢?似乎就是科学技术,而并不以文明高下来衡量,就像当年西班牙之于美洲、英国之于全球的殖民一样,是以强弱来比拼。而弱肉强食其实是违背生命观的。在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的一次会议上,罗伯特·奥本海默——曼哈顿核武器计划的科学总监——悲哀地说,科学家们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罪恶。走到极致、改变或即将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科学,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魔鬼”(Demon)一词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知识”(Knowledge)。后来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在追求知识的旅途里产生了迷惘、恐惧和新的无知,一度走向了自我催眠甚至邪恶的巫术和鬼神崇拜……“知识”时时会转化成“魔鬼”。进入21世纪,似乎这些都已成往事,然而,大家在享受着无与伦比的技术时,在憧憬着人机对接的美好愿景时,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并没有化解反而与时俱进。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纽约时报》等著名媒体撰稿人马克·泰勒,在《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一书中,回望了从马丁·路德到大数据时代的速度、金钱与生命,“我们走得越快,却拥有越少的时间;我们越努力去追赶,却落后得越远。我们所得到的并没有因为速度变快、生产效率提高而变得更多。相反,因为速度变快,人类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很多方面使得我们得不偿失。勾连‘速度痴迷症’与今日的全球资本主义,我们看到,以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及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式,正带领着人类社会走向灾难。当然,这一陷阱并非无法逃脱,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看待我们的时代和生活。”诸如此类哲学层面的思考,也许可以让很多人对“科学史”“医学史”占领“高地”不觉得太突兀。科学与医学的“文艺复兴”?现代科学技术起源于西方文明,让我们回到西方文明的本源——希腊文化——看人类的世界观。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将理性应用于物质世界和人类活动。他们将人类视作有独立思考能力、需要自由并有价值的个体。从对神的关注转变到对人的关注中,希腊人创造了理性结合人文的世界观。所以科学的起源、发展其实一直是和人文相联系的,只不过近年来教育环节出现严重缺失。正如文艺复兴(Renaissance)以“复兴”的名义“新生”,新文化运动以文风的变化带动社会的变化一样。科学史学科的再度新生,应合了人类螺旋曲线式的发展道路。韩院士坦言,中国在现有的理工科教育中,讲授的知识越来越多,却很少提及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我们的文科教育,也多维持在陈旧的模式中,缺乏自然科学方法的介入和使用。其实我们可以从哈佛大学上世纪走过的历程中受到启发。以萨顿为代表的科学史工作者,在高校里提倡科学史教育,让科学史成为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沟通的桥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最早的科学史家都是自然科学研究者,其中不乏科学大家,如创办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现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竺可桢先生。而目前国内从事科学史研究的主要是人文学者,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拥有自然科学的教育背景。真正能做好科学史研究的,应该是能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人。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想作一些不同以往的尝试,也就是把理工学科与科学史学科、医学与医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打通,且主要的工作由理工医学科的学者来完成。科技就像一辆车,人文是它的刹车和方向盘传统的哲学和人文精神加上科学的思辨精神,也许能帮助大家走出文理两张皮、老死不相往来的怪圈。韩院士认为,科技就像一辆车,人文是它的刹车和方向盘,科技脱离人文会非常危险。虽然我国在许多科技领域还处于落后阶段,车子都还没开起来或者车速很慢,急着踩刹车并不适宜。当前的重点还是要崇尚科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但如果刹车和方向盘根本就没在这辆车上,如何去把控车行驶的方向和速度呢?现在多数情况下人文研究根本就没上科技的车,这也是学科融合的目的。总体而言,由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人文精神绝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可有可无、可弱可强,而是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看待。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恰好也是从2018年秋季开始,正式实行了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起源于1945年)。原来通识教育8大品类的课程,变成了4+3+1——4门通识教育必修课,3门分布必修课,和1门实证与推理课程。这四门必修课包括:美学、文化与阐释;历史、社会与个人;社会科学与技术;伦理与公民。回看国内,前有成立于2015年的“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四校牵头,迄今已吸纳三十余所高校),近有清华、北大的新一代科学史相关院系,我们亦期许,由高校推而广之,科学和人文两重精神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交织,交相辉映,把宇宙赐与人类的种种遗传密码代代相传不断繁衍。
临床看病故事:患者,老周,62岁。刚刚退休在家,歇下来了,踌躇满志,准备好好生活,计划着如何愉快地度过余生。以前工作忙,顾不上管理自己的身体。每年的例行体检,未发现异常。心里还是挺安慰的。但是有个身体隐疾,常常困扰着他。就是间断会有便血、肛门坠胀感。曾经看过医生,诊断为痔疮,合并出血。对症给予痔疮栓控制出血,也就了事了。可是最近症状有些频发,便血次数较前增多,有的时候是便后滴几滴血,有的时候是便中带血,用痔疮膏、痔疮栓的老经验,好像也不像以前管用了。这下退休了,有时间了,自己觉得有必要到医院看看,看看到底有什么其他毛病没有。医生建议做个结肠镜检查,老周也同意了。结肠镜检查发现,老周确实患有痔疮,是内外痔。但是另外却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距离肛门齿状线5cm~15cm处,可见环形分布的直肠新生物,不规则凹陷溃疡形成,表面有粪水粪渣附着,息肉呈现不规则结节样隆起、周边粘膜不规则隆起。全结肠镜检查发现,在其他肠段散在分布多个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息肉样隆起,医生分别给予切除,并送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直肠的新生物为:直肠腺癌。结肠其他部位的息肉为: 管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另外,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还发现肝脏、腹腔淋巴结多处转移灶。便血不就是痔疮吗?怎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呢?怎么就变成了直肠癌、结肠多发腺瘤呢?没错,便血常常是痔疮常见频发的临床症状。但是,但是便血不仅仅是痔疮的特有的独有的症状,便血也见于其他疾病。比如直肠癌。老周后面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与医生商榷,是手术?还是化疗?还是兼而有之?这让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老周,生活的节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如果您有便血,千万不能马虎大意,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应检查,只有检查了,明确了诊断,才安心。那么便血常见的情况有哪些呢?引起便血的常见病因有:上消化道疾病,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合并大出血,食管癌胃癌合并大出血等疾病,都可以由于出血量大,血液可以刺激胃肠蠕动,迅速到达大肠、直肠,从肛门流出,出现便血。小肠疾病,如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克罗恩病、小肠血管瘤、空肠憩室病、小肠炎症、溃疡、糜烂、肠套叠等。结肠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憩室炎、结肠癌、结肠息肉腺瘤、缺血性肠炎等。直肠肛管疾病,如痔疮、肛柱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肛瘘等。胆囊胰腺疾病:如,胆管炎、胆管癌、壶腹部癌、胰腺癌等。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血管性疾病,如结肠粘膜毛细血管畸形合并出血、血管瘤合并出血等。全身性疾病,如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放射性肠炎、抗生素相关肠炎、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粘膜病变引起的出血等。由此可见,便血不是小事,不能马虎出事,即使诊断了痔疮,也要排查其他疾病。如果排查了其他疾病,再治疗痔疮不迟。文中老周的情况要引以为戒,出现便血,一定是个警示症状,早点到医院看看,做个检查,也许能获得早诊断,获得早治疗,得到好疗效,也避免了病情进展,贻误治疗时机,导致上述棘手揪心的情况发生。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玉英王女士,56岁。因为慢性便秘来就诊,医生建议做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黑变病。患者惊愕:医生,我的肠子怎么会变黑呢?有什么危险吗?医生问:您经常服用哪些药物治疗便秘呢?患者说,慢性便秘令她十分苦恼,排便困难排便费力一直困扰着她,由此常常服用各种泻药,帮助排便,间断服药已经好多年了。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又称结肠粘膜黑褐色色素沉着病,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结肠黑变病的的病因与病机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与以下因素有关。1.慢性便秘:慢性便秘的患者,粪便在肠道内存留的时间太久,与肠粘膜接触太长,肠道吸收色素颗粒导致了结肠粘膜变黑。2. 泻药:慢性便秘的患者,苦于便秘的痛苦,长期服用各种泻药,追求痛快淋漓的排便,可是市场上很多泻药常常是开始用很好,停药后肠道纹丝不动,便秘依然,但是肠粘膜却变黑了,这些药物多见于蒽醌类泻药,如果导片,番泻叶,还有一些中成药等。目前研究认为蒽醌类泻药在大肠被吸收转化为其活性形式,破坏肠粘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凋亡,凋亡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到黏膜固有层,形成色素沉着,当大量凋亡细胞被吞噬后,最终形成结肠黑变病。3. 食物滞留:消化道内食物残渣滞留,消化道各种梅的作用下,可以使得蛋白分解产生多肽及氨基酸,这些代谢产物会以色素颗粒沉积于肠黏膜内,致使肠粘膜变黑。4. 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结肠粘膜新陈代谢,上皮细胞凋亡破碎后产生大量的色素,色素沉着也可能致使结肠粘膜变黑。5.金属元素及矿物质的摄入:某些微量金属元素或矿物质,如铁、镁、硅酸盐、钙、钯、锌矿石、铅、镉、镍、库珀和锰,也可以导致结肠黑变病。结肠黑变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呢?一般来说,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以长期慢性便秘为主,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腹泻、腹痛、腹胀、肛门坠胀、肛门排气增多等。伴有息肉或肿瘤者,会出现粘液脓血便或便血、大便不成型等。如何诊断结肠黑变病呢?结肠黑变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1. 结肠镜所见:粘膜呈现暗褐色和黑色,花斑明显,似虎皮样或蛇皮样花纹,其间散在多个黑褐色或灰白色息肉样隆起,常常累及整个结肠。2. 病理表现:肠黏膜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含色素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黑色素沉着,肠壁其它层正常。如何治疗结肠黑变病呢?1. 停止乱用泻药,尤其是蒽醌类泻药。2. 治疗便秘:以调整肠道功能为主。3. 粗纤维饮食、大量饮水、适当按摩腹部,多进食各种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4. 补充益生菌,如金双歧、益君康、忆活、美常安等。5. 促胃肠动力药物。6. 顽固性便秘,可以选择用缓泻药,如聚乙二醇、或开塞露,通便,避免顽固严重的便秘导致肠梗阻等。7. 对于实在难以排便者,短期用润滑性泻药。8. 如果合并息肉腺瘤,需要及时内镜切除治疗,并严密随访。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来咨询医生。如何预防肠癌的发生?肠癌能预防吗?回答是肯定的。肠癌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方法就是早发现早治疗癌前疾病,以阻止癌变的发生。你知道,平常我们说的肠癌,指的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往认为,我国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偏低,近些年来,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医学研究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蹴的过程。一般来说,结肠直肠粘膜从正常粘膜转变为晚期恶性肿瘤,会经历慢性炎症、息肉、腺瘤、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等多个病理过程,中间的期限可以达到15年到20年。如果能在这10多年中,进行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癌前病变,可以明显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粪便潜血试验:粪便潜血试验分为与愈创木脂法和免疫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的优点是方便易行,但是诊断结肠直肠癌和腺瘤的敏感性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血红素并非人体特有,易受食物干扰,呈现假阳性。有研究显示,每年或隔年粪便潜血试验筛查,无论愈创木脂法或免疫化学法,可使结肠癌和直肠癌死亡率降低16%。2. 血清学检查: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将导致Septin9基因抑癌作用丧失,该过程是结肠癌直肠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有研究显示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对于CRC和结直肠高级别腺瘤的筛查敏感度仅为48.2%和11.2%。由此认为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对于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有限, 价格偏贵,目前暂不推荐。3. 粪便DNA检测:能比免疫化学法检出更多的结肠癌、结肠高级别病变和扁平锯齿状腺瘤,但其假阳性率更高。乙状结肠镜筛查:乙状结肠镜主要用于左半结肠以及直肠病变的检出和治疗,肠道准备可以通过灌肠完成而且不需要麻醉,比全结肠检查安全方便,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发现,乙状结肠镜筛查可以使得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下降35%、死亡率下降41%。乙状结肠镜检查主要是为了预防远端结肠直肠癌的。4. CT结肠成像:这种检查对于检出>1 cm腺瘤的敏感度为82%~92%,但对较小的病变,特别是扁平锯齿状病变的检出率较低。但是有射线暴露的风险,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5. 全结肠镜筛查:目前是筛查结肠癌直肠癌的最主要的最好的手段,视为金标准。全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全结肠,并发现结肠息肉、腺瘤,予以内镜治疗,如切除结肠直肠息肉、结肠直肠腺瘤。研究显示利用结肠镜筛查摘除息肉并定期复查结肠镜能够使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76%到90%,而息肉切除可使结肠癌直肠癌的死亡率降低53%。息肉切除可以预防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生。6. 胶囊结肠镜:对于腺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82%。但是胶囊内镜价格昂贵、易受肠道准备的影响,不能进行活检病理学检查,有肠道嵌顿的可能。较能内镜仅仅适合于不能进行结肠镜检查人群,不能作为广泛结肠癌直肠癌筛查的人群。目前多种筛查方案伤处于研究阶段。 结肠癌直肠癌虽然可怕,但是早期发现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阻止病情的进展。所以早期筛查结肠癌直肠癌是非常必要的。
胰腺在人体内的什么地方?长什么样子?胰腺是人体消化系统最重要的器官。它位于何处,长什么样子,有哪些特别之处,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一、胰腺的基本位置和形态•位置:胰腺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十二指肠与脾之间,紧贴腹后壁。其前方被胃体和胃窦部遮蔽,右侧端的胰腺头部与十二指肠降部和横部紧密相连,左侧端的胰尾部则贴近脾门,下缘与横结肠系膜根部相邻。•形态:胰腺是一个质地较软、色泽略带黄色的长条形分叶状器官,自右向左可分为头、颈、体和尾四个部分,但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胰腺的大体形态主要包括“蝌蚪”形(占40%)、“哑铃”形(占30%)、“腊肠”形(占20%),以及“S”形、波浪形、三角形和一些不规则形等。二、胰腺各部分的结构特点1.胰头部:位置:是胰腺最宽大的部分,前后扁平,位于第2腰椎的前右侧,少数人的胰头可以位于脊柱的左侧。毗邻关系:胰头的上、右、下三面均为十二指肠环所包绕,上缘被十二指肠第一段所覆盖,同时胰头借助结缔组织与十二指肠降部紧密相连。胰头部后面与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右侧卵巢静脉或精索静脉、腹主动脉、门静脉的起始部以及肠系膜上动静脉相接触。重要意义:由于胰头部与十二指肠在解剖上的紧密关系,当胰头部因肿瘤或炎症增大时,可能压迫十二指肠引起肠梗阻。此外,胆总管也行于胰头后方,若胰头部肿瘤或炎症压迫胆总管,可造成阻塞性黄疸。2.胰颈部:位置:是连接胰头和胰体的狭窄扁薄部分,通常位于第1腰椎水平。毗邻关系:前方是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上方有胆总管,后方有肠系膜上静脉经过,并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手术意义:肠系膜上静脉从胰颈部后方经过时,无胰腺小静脉汇入其中。因此,正常情况下,从胰腺的上缘和下缘,在胰颈部的后方,沿肠系膜上血管的前面可以将胰颈和血管分离,肠系膜上血管的略左侧是手术切断胰腺的常用部位。3.胰体部:位置:位于胰颈部的左侧。毗邻关系:后方有椎体、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左膈脚、左肾上腺、左肾、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及其两者之间的胸导管起始部。上缘与腹腔动脉相邻,腹腔神经丛位于该动脉周围。重要意义:约半数以上的肠系膜下静脉在胰体后方与脾静脉汇合,这一解剖学上的特点在实施脾肾静脉分流术时需要注意。4.胰尾部:位置:逐渐变窄,位于脾肾韧带内。毗邻关系:由于胰尾部各面均包有腹膜,故有一定的移动度。胰尾部多延伸至脾门,脾动脉和位于其下方的脾静脉常在胰尾部共同行走于其上缘后方。手术意义:在实施胰腺切除手术或分离脾静脉时,应小心分离、切断和结扎来自胰体和胰尾部的小静脉分支,否则可能撕裂脾静脉导致不必要的脾切除。5.胰钩突部:位置:约98%的胰腺有钩突,是胰头左下部的突起。有的位于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右后方,也有的由右、后、左三面包绕肠系膜上动静脉。重要意义:胰钩突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胰背动脉的胰头钩突动脉,另外起自肠系膜上动脉或上位空肠动脉分支的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也经胰钩突部进入胰十二指肠前面。由于钩突部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处理较为困难。三、胰腺的血管和神经支配血液供应:胰腺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分支——胰背动脉、胰下动脉、胰大动脉和胰尾动脉。神经支配:胰腺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腹腔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四、胰腺的导管系统主胰管:起始于胰尾部,自左向右经胰腺体部和胰颈部向胰头部延伸,横贯胰腺全长,逐渐变粗。主胰管在其沿途有许多小分支汇入,并按照胰管的直径分为一、二、三级胰管。主胰管和胆总管合并后在十二指肠大乳头处开口。副胰管:从胰脏的小部分提取胰液的血管,在十二指肠小乳头处开口。少数情况下,主胰管与副胰管是分离的、不相交通,称为胰腺分裂。胰腺的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并与周围脏器存在密切的毗邻关系。了解胰腺的解剖结构对于胰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图片来自网络,欠妥立即删除。
胰腺癌之痛:从乔布斯与沈殿霞的病案说起说起乔布斯,几乎无人不晓。作为苹果的创始人,他以非凡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领导力,引领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变革。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领袖,却在2011年10月5日因胰腺癌离世,享年仅56岁。尽管他接受了包括手术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但最终还是未能战胜病魔,令人扼腕叹息。同样,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也未能逃脱胰腺癌的魔爪。她以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但2005年,她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娱乐圈。尽管她接受了手术和化疗等正规治疗,但病情仍然持续恶化,最终于2008年2月19日因胰腺癌病逝,享年63岁。 从乔布斯和沈殿霞的病案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胰腺癌的可怕之处。它不仅难以早期发现,而且肿瘤恶性度高,治疗难度大,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些病案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面对疾病的威胁时,仍然存在着许多束手无策的情况。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猛,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多难题未能得到解决。因此,从预防着手,成为了现在很多专家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胰腺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胰腺组织及其功能。 胰腺位于腹腔深处,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它的外分泌部分主要负责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些酶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内分泌部分则是由胰岛细胞组成的,它们能够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血糖水平。了解了胰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后,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希望可以一起去学习了解一下胰腺及胰腺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胰腺疾病的认识,增强健康意识,共同为预防和治疗胰腺相关疾病而努力。
他是著名西医,人称“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多项成果震动全球医学界。站在西医学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医,却因此招致非议甚至言语攻击。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在国外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在国内首屈一指。但他痛感医学离科学越来越近,却离“病人”越来越远。他是副部级领导干部,也是一名将军。平日工作极为繁重,但凡有点滴时间,无论在出差路上还是办公室,便提笔写下所思所得,日积月累竟年年著述不断,不敢自称“字字珠玑”但必“字字原创”。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荣获了今年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樊代明。北京深冬的一个下午,樊代明在中国工程院办公室,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他为什么力挺中医?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中医如何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樊代明回答明快犀利,富有感染力。一问一答中,一下午时间不知不觉流走,全程竟无任何外来打扰。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经济参考报》:您是著名西医,对中医理解的深度,在当今主流医学界并不多见,而您对中医的支持,更为人所共知。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分级诊疗论坛上,我们注意到,您发言开头就是大力发展中医药、推进分级诊疗建设。您为何如此力挺中医?樊代明:其实,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对此,我有四句话:一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药学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强调和尊重;二是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中医药学已发展成唯一可与现代医学(西医药学)比肩的第二大医学体系;三是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四是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经济参考报》:如何理解这四句话?樊代明:先看第一句话。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有着高度概括与精辟评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医药前所未有的评价!而屠呦呦研究员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当今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学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前所未有!第二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唯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体系,历经风雨不倒,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医药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在越来越多国家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中医热”。甚至在有的领域,中医药学远远走在了现代医学的前面。比如,对于顽固性腹泻,西医一直没有什么有效手段,直到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用肠菌移植治疗法,才明显提升了疗效。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典籍如《肘后方》《黄帝内经》,甚至更早时期,即有记载“口服胎粪”等类似疗法。再如,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力中午12点最强,夜里12点最弱。我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就发现,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这不就是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么?再看第三句话,临床中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医急腹症手术能解决急症救人性命,但术后肠胀气有时很难解决,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针灸就能搞定!当年尼克松访华,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华打前站,不巧突发阑尾炎,在协和医院做了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术后肠胀气解决不了,后来是针灸给解决的。这位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报道反响很大,直接推动了针灸进入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现代医学需要向中医药学学习,来帮助自己“纠偏”。在此基础上,两者整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整体出发、重点关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证人类健康的新的医学体系。我们西医不能也不应该看不起中医!至于有些既不太懂科学、又不太懂医学的议论,不要太在意。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还要以实践说话、疗效说话!诺贝尔医学奖只颁给微观研究者?有问题!《经济参考报》:为什么说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樊代明:举个例子吧。来了个得了肝癌的病人,但在医生心中,总想着这是一个人肝上长了癌,把重点放在肝这个器官上,特别是肝长的肿瘤上。“癌症病人”本来是“得了癌症的人”,现在却成了“人得了个癌”。于是乎,切除肿瘤,切除长了肿瘤的器官,甚至连周边没有病变的组织和淋巴都切除了,结果肿瘤切了,病人却死亡了,其实不治可能他还活着。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这就是现代医学“出偏”表象之一——“患者成了器官”。由于分科太细,医生们各自注重“自管”的器官,各自注重“自管”的病变,最后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或“自管”器官上“自管”的病变治好了,病人却死了。你看,每一个医生都在做正确的事,但局部正确造成了整体不正确的结果。此外,还有“疾病成了症状”“临床成了检验”“医生成了药师”“心理与躯体相分离”“重治疗轻预防”等等。从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医学从宏观向微观迅猛发展,很快将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医学先把人分成多少个系统、器官、组织乃至细胞、亚细胞、分子(蛋白、DNA、RNA)……临床医学先分成内科、外科、专科,再细分成消化、血液、心脏、骨科、普外、泌外等三级学科。现在继续细分成“四级”,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肛肠、胰病……“四级”学科还在继续再分成协作组,最多达十几个。更有甚者,有人似乎认为还不够,国外还提出“精准”外科,不知要精到哪种组织、哪个细胞、哪个基因。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以不懈的一分为二为特征,似有不把人整体搞个四分五裂、身首异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脾胃分家决不罢休。过于强调“分”,现代医学弊端甚至恶果日益凸显。《经济参考报》:如何看待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医学不是科学吗?樊代明:我从未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对任何人说过,医学不是科学!这应该以文字为据!我是说,医学不只是科学,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医学里含有科学,但科学不是医学的全部,只是医学的一部分。科学是研究“死”的物,且方式是抽象地研究两个静止的物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可重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医学研究的是目前人类最难解释的生命现象,不仅重视事物高度的普遍性,更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科学研究再复杂,最终的定律是“物质不灭”,而医学除了物质不灭外,更要回答为何“生死有期”。医学中绝不只是单一的科学,还有很多其他和科学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部分,包括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心理学、环境学等等。一切与人、与人体有关的方法,医学都要拿过来用。都说樊教授医术好,别人治不好他能治好,别人治一般他效果显著。我靠的只是科学么?当然有科学,但有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候不只是靠科学。每次去查病房,我第一个进门,会和病人先聊几句。你们村在哪?今年种什么?收成怎么样……离开时我最后走,轻轻带上门,和病人微笑告别。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病人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关怀、暖意、信心!因为他对你有了信任。再加上合理治疗,效果能不更好么?这里面涉及的不只是科学,至少还有心理学、语言学等。因此,在医疗过程中,科学占多少成分,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来定。《经济参考报》:您说的现代医学离人越来越远,这个我明白了。但有人问,科技不断向微观领域深入,对医学没有帮助么?樊代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向微观领域的深入,对医学技术发展有帮助。我至今已发表了SCI论文600篇,不懂这个道理吗?但是,向微观的探索与深入,只有和宏观、整体相联系,对医学发展、对生命健康才真正有意义,这是我当医生40多年得出的体会。长期以来,还原论的机械生命观,深刻影响着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还原成物理化学反应,生命现象不复杂,只是认识层次的问题。其实远非如此。把一个玻璃杯子摔碎很容易,但把他复原就很难,更何况极其复杂的生命体!生命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只有在一定层次上才会出现。生命的特征不是各部分、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整体特性也不能简单还原。生命是以整体结构的存在而存在,更以整体功能的密切配合而存在,这就是医学与科学的区别。把一个生命系统剖分成各个部分,不过是一个死物,或是一个失去了生命的物体。近五十年来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几乎全部颁给了从事微观研究的学者。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这种导向,使科学发展走向“出偏”。人体解剖成器官,器官在显微镜下细化,分子刀再把细胞分成分子,再进一步细化……就这样,很多医学研究游离于分子之间不能自拔!沉迷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创造了大量与治病无关的论文!与此同时,医学人文体无完肤,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本来恩人般的医患关系现在成了仇人相见;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生成了截然分开的队伍,两者的追求目标和追求结果完全不同……这种令人难以承受的现实,难道是医学发源的初衷和目的么?因此,简单地用科学的规律来衡量、要求医学,是不对的!医学就是科学,或医学只是科学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武断的,是我不能同意的!整合要突破定式 看不到经络,经络就不存在?《经济参考报》:您前面提到,中医药学是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如何理解“整合医学时代”?樊代明: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一个时代,是农业革命催生的经验医学时代或称传统医学时代。在这一漫长时期,先后出现过100种以上的医学体系,都是有理的、有效的、有用的。但可惜的是,除中医药学一枝独秀、大放异彩外,其他绝大多数现在都已落伍,甚至销声匿迹。其原因有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武力掠夺、血腥镇压、神学崛起、宗教惑行等,当然还有自己不争气。第二个时代是工业革命催生的生物医学或称科学医学时代。西医学开始并不强盛,自从将科学作为发展的方法学逐渐引入并形成现代医学后,带来了长足进步,但也逐步走上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近亲繁殖、孤芳自赏的道路。目前,现代医学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发展问题。如:人类4000多种常见病,90%以上无药可治,感冒能治好吗?不治也好;7000多种罕见病,99%以上无药可治;恶性肿瘤已占人类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尽管一个又一个医学模式不断登场,循证医学不够来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不够再来精准医学……但都未解决问题,因为它们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在局部或末端发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用科学或生物学的方法,还必须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全面系统认识人和人体,必须走向第三个时代——整合医学时代。我们所倡导的整合医学是整体整合医学,和国外所谓的整合医学不一样。我们倡导的整合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从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出发,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并将人放在更大的整体中考察,将医学研究发现的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将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转化成经验,将临床探索中发现的技术和艺术聚合成医术,在事实、经验和艺术层面来回实践,从而形成整合医学。正如我前面所说,唯一能与现代医学比肩的中医药学,应当是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经济参考报》:有观点认为,中医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始终是个难题,应该是“中西医配合”。如何理解配合、结合、整合?樊代明:所谓配合,分了主次,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如果只知一味配合西医,就会丢掉老祖宗的理论和做法,丢掉长处和优势,没有出路。结合就是不分主次,就像夫妻结婚,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设想很好,但在实际中远非如此。这夫妻两人,经常磕磕绊绊不说,还时不时吵得鸡飞狗跳,极端时甚至大打出手,恨不得灭了对方,当然主要是西医药灭了中医。还想生个孩子?门儿都没有。为什么?个性不合,思路差异很大,就是你提到的两个不同的体系。那怎么办?就需要中西医整合,不仅不分主次,不分你我,和和美美过日子,还要生出一个比爸妈都强的优秀子女——整合医学,一家人一起对付各自都搞不定的疾病。但这种整合,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要你情我愿、甜甜蜜蜜谈恋爱,不能强行拉郎配,谈恋爱期间多发现对方优点、多向对方学习,只有这样最后才能高高兴兴结婚生子。当然,我们所说的整合医学,不只限于中西医整合,要整合一切有关人的知识,由此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最近几年,不断有中医药大学设立整合医学系、整合医学学院,为更多有志于中西医整合的中医人才、西医人才,提供了平台。如果越来越多人这样做,何愁走不出现代医学发展的困境?《经济参考报》:在具体实践中,中西医两种体系怎么整合到一起?樊代明:中西医有共通性,最根本一点就是,它们都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生存、繁衍和发展,这是整合的起点。而在这一总目标下,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性,则更为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殊途同归嘛。比如,西医和中医一样,也非常强调经验和跟师学习,因为医家所需的经验,从书本上看不到学不来,这是医学家和科学家之间显著的区别;再如,西医也高度重视生理和心理相互关系对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调身调心并重高度一致,只是现在西医越来越“科学化”了……在整合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限制。比如,西医用“科学”的手段研究经络,就要找到经络这个“实体”的解剖学依据。但无论通过大体、显微的甚至电子显微的手段,就是找不到,于是有人说针灸是骗人的。但在临床上,针灸有效性又确切无疑。我提出,经络确实存在,看不到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用的方法不行。或者经络这种通道是暂时的、瞬间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结束立即还原,不是恒定的。不恒定就看不到,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吗?宇宙中暗物质占90%以上,暗物质看不见就等于没有吗?就像没发明显微镜时看不到细胞,但能说没有细胞么?我们平时走路都是横平竖直顺着路走,但一旦遇到火灾,肯定是哪个地方没有火或火比较小,就往哪边走。火灾时走的“路”,就是应急的路嘛,肯定和平时不一样。火灾过后,我们还走原来的路。《经济参考报》:相信伴随着整合医学时代的到来,中医药学将迎来更灿烂的前景,而整合医学也将因为中医药学的加入而更好发展。回归现实,相较于西医的主流强势地位,中医的生存发展仍是当务之急,您对此有何建议?樊代明: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又是一篇大文章。我简单谈几点思考。首先,中医要挑西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去做,这是弱者证明自己、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先不说99%的罕见病西医无计可施,就是最常见的感冒,西医也没有办法,基本都是靠人体自身抵抗力自愈的。中医没有必要在西医很强的领域去证明自己,因为你做得好也说明不了什么。当然,中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西医也可以去做。中医、西医都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事情,两个加在一起去做。其次,中医一定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整体观,这是和西医相比最大的优势;同时,在局部、微观层面发现的东西,一定要和整体、宏观相联系,决不能走现代医学陷入局部、微观而无法自拔的老路。再次,中医一定要以疗效为标准,而不能只以某一个或几个“科学”的指标为评价依据。……采访结束时,已近七点。在北京沉沉夜霾之中,路灯灯光昏黄不堪,但回家的二环路依稀可见……■人物简介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消化病学专家,重庆人。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医学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获法国国家医学院塞维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奖励。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超过600篇,论文引用次数逾2万次,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率名列该专业国内国际前茅。
樊代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科学家、也是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梅斯医学小编站着听完了全程演讲,获益良多。现与大家分享部分精彩内容。 樊代明院士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医疗改革的发展举步维艰。现代医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很多贡献,但仍有很多问题。人类目前四千种常见病,90%没有好药可治,最常见的感冒也不是药物治好的。人类七千种罕见病,99%以上没药可治。一个个医学模式粉墨登场,从循证医学,到转化医学,再到精准医学,医学研究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精。我们总是鼓足力量研究局部发病的原因,而对医学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伟大领袖毛主席用如此激昂的语句形容科学:“可上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而却用如此悲情的诗句形容医学:“华佗无奈小虫何,万户萧疏鬼唱歌。”面对很多医学无能为力的事情,无所不能的科学就能做到吗?能用要求科学家的方式来要求医生吗?我们曾经这么做,现在还在这么做。但到底利弊如何呢? ▎医学≠科学 医学是什么?目前没人能给出具体的答案。医学充满了科学和哲学,但医学不是单纯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科学,还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心理学等等。一切与人类相关的学问都可以纳入医学。医学的发展早于科学,科学是1500年前,一部分地球人发明的一个名词叫Science,以后成为了一种方法学,我们不能用一个方法学来要求所有的方法学,同样不能用科学来要求医学。 医学的积淀和需求催生了科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所以要格物致知,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要知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普遍性,放之四海皆准,要求100%和0%的结果,而医学是0%-100%之间所有的可能性都有。这就复杂的多了。 ▎中医也有自己的科学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生命的,而生命到底是什么?谁能给出解答?共同的认识是:生命是物质的特殊功能,有物质才有生命,但有物质不一定有生命。科学研究的是物质,所以是物质不灭论,医学研究是生命,回答生死有期。西医是研究物质的,与科学很相似,所以我们认为西医是科学的;而中医是研究生命的功能,不太像科学,所以人们总说中医不科学。但其实中医和西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生命。西医和中医都不等于科学,但都属于医学。 ▎现代医学发展的弊端 随后,樊代明院士指出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弊端,现在医学对循证医学,分子医学,精准医学的过度依赖,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的本质。逐渐出现了“唯器官论”、“唯细胞论”,甚至“唯基因论”。体外培养的细胞,在小鼠身上做的试验等都是远离人体的实验,不能完全代表在人体身上的效果。有人统计过,10年前,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101篇论文,至今,只有1篇真正有用。樊代明院士用一句话总结以上现象:“即动物身上的阳光未必聚能给人类带来温暖。” ▎“患病”是一种状态而非单单寻找一个“分子”就能完全解决 目前分子治疗,靶向治疗的作用被提的很高,但有时疾病防不胜防,“患病”是一种状态而非单单寻找一个“分子”就能完全解决问题那么简单。人体有无数的细胞,有无数的分子,一个疾病绝不是一两个分子就能解决。为此,他列举了中药人参皂苷治疗卒中的例子,这个治疗过程中可以说靶点无迹可寻,而是利用药物的作用来动员全身的积极力量治疗卒中,通过一些间接作用达到整体调理。 樊代明院士用一首诗形容这个现象:分子复分子,分子何其多,哪个更管用,谁也不好说。 樊代明院士随后引出了“从没有药效中找疗效,从没有药理中找道理,从老药中找新药”的观念。以及基因治疗目前存在的一些误区及现代医学发展的副产物。并进一步强调了整合医学的理念。 ▎整合医学 樊代明院士整合医学论简介:事物发展多数都表现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现象,通常都按照“螺旋上升,波浪前行”之方式。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将医学分的很细,但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现有的困难,反倒将人类分割为分子,细胞,器官来看待,而忽视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 医学发展的新时代需要使用整合医学的方法论,将众多医学发展知识整合起来,整体看待疾病是人体的一种状态,真正以人为本的治疗疾病。整合医学是把数据证据还原为事实,把共识认识提升为经验,把艺术技术凝练为医术,是一种方法学和认识论,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更好的治病救人。 ▎当医生真的很难 科学家讲究证据,医生讲究经验。因为经验是由不同的证据组成的。科学强调因果,医生强调相关,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复杂的多,永久的恒定的因果关系必然会导致病人的死亡。当医生真的很困难,海量数据致相关关系混淆不清,难分因果;混杂变量,多重间接因果导致难说因果,自身认识水平有限,导致难辨因果。 医生一定要有高智商,在国外,要读完大学才能读医学院。现在,医学院的入门分数非常低,培养水平层次不齐,怎么可能不出事。而且兽医院校居然高出医学院校125分,以后要谁来给人看病?简直荒唐。 在国际上,医生工资起码是社会工资的3-5倍,而有些XX员却说这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樊代明院士用一句话回驳:“他们能干的我们都能干,但我们干的他们干不了。” 科学不准抄袭,而医学主要靠模仿。科学得到结果,得结论,医学要得到结果,得结论,再来看结局,结局不好,前面的工作全都白干了。所以做医生难啊。 想当好一名医生,不仅要懂西医,中医,还要懂得一些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好医生。除此之外,能够处理好意外的才是好医生,否则也就是拿工资干活的。 医学包含科学,但却有着比科学多得多的东西。例如,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治疗疾病三大法宝:语言、药品、手术刀。语言是排在第一的。同样是肿瘤,有三种方式表达:1.你得了癌,要手术2.你得了癌,要化疗3.你得的是慢性疾病,需要慢慢治疗,姑息治疗。大家觉得哪种更好呢? 自从五四运动后,science在中国的地位就是为我独尊,至高无上。我们把一切正确的事情叫作科学,不正确的事情叫作不科学,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科学不等于一切,如社会科学的整合。在美国,没有医学科学院,只有科学院和工程院。中国有医学科学院,而中医院以前称为中医院研究院,后来改名中医科学院。我们把科学当成格式刷,来要求医学,刷掉了人类的本性和特性,剩下的只是医学的科学部分。 诺贝尔获得者费因曼说过:“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有待人文的引导”。医学中除去科学的东西,都称为人文。不考虑人文,都用科学的方式看病,那要出大事情。因此当医生比当科学家难得多。 樊代明院士对科学和医学关系的理解总结: 一、用科学的理论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 二、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 三、用科学数据助诊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 四、用科学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 最后,樊代明院士指出,医学要考虑多种关系,只有每个关系都把握得当,才能看好病,当好医生。在国外,MD的价值和难度要远远高于PhD。樊代明院士提出整合医学观点论的另一原因是,希望国家能从上层到下层都认识到医学要比科学重要,最起码,我们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医生。 在中国,颠倒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认为医学只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医学才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所有的科学发展都是为医学服务的,所有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人活得长一点,活得好一点。只能说科学为医学服务,而不能说医学为科学服务。 所以,一定要尊重我们的医生,不能杀我们的医生,伤害我们的医生。我们医生起得比谁都早,睡得比谁都晚,我们(在社会收入上)排第几位啊? 抢救别人生命的人自己的生命被剥夺这是什么状况啊?!(全场振奋,掌声不断。) 讲到最后,樊代明院士再次强调医生的收入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到四倍,而不是要依靠灰色收入维持生活。 这是一个医学大家对医学,科学,人文,哲学的深刻理解和整合。提出问题不难,难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樊代明院士在深谙现代医学发展的不足和中国医疗环境的情况下,提出以上方法并告诫世人,语言表述更是化难为易,荡涤心灵。真的是听君一节课,胜读三年书。
一、什么是高尔夫球肘? 肱骨内上髁炎又称高尔夫球肘,或投掷者肘,肱骨内上髁是前臂屈肌及旋前圆肌肌腱附着处。经常用力屈肘屈腕及前臂旋前时,尺侧屈腕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从而易使其肌腱的附着点发生急性扭伤或慢性劳损。当手臂上举过头的投掷动作时,附着在肱骨内上髁的肌肉(前臂屈肌及旋前圆肌)容易发生急性扭伤。 二、哪些人容易得? 常见发生损伤的人群有从事高尔夫球、羽毛球、棒球、田径投掷项目的运动员或业余爱好者们,以及肘关节过度使用人群例如家庭主妇等。 三、患病原因是什么? 高尔夫球肘与网球肘形成原因相同,都是长期使用或是过度误用该肌腱而造成损伤。多因腕关节背伸、前臂半旋前位时,受到肘的外翻伤力,使紧张的屈腕肌群突然被动过牵,造成前臂屈肌总腱在肱骨内上髁附着处损伤。或经常用力作屈腕、屈指或前臂旋前动作时,屈腕肌和旋前圆肌反复紧张收缩,使肱骨内上髁附着处长期受牵拉,而发生疲劳性损伤。当然直接外伤也是有可能的。 手肘內外侧肌腱(肌肉附着于手肘关节处)为手腕上下弯曲时的收缩及拮抗肌肉群。所以也不是打高尔夫球的人不会得网球肘(一个优势手为右手的高尔夫运动者可能左肘患有网球肘,同时右肘患有高尔夫肘), 只要是过度使用该处肌腱都可能会受伤。受伤原因有可能为不合适的球具以及不协调的姿势或肌肉群增生速度赶不上工作量所造成。在伤愈后要能排除以上因素才不会再度受伤。 四、临床症状有哪些? 病理改变有内上髁屈肌旋前肌起点处胶原纤维退变和血管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肌腱的破碎和撕裂,血管肉芽组织的积聚和肌腱坏死,同时伴发继发性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肘关节内侧局限性疼痛、压痛,屈腕无力,肘活动正常。 1.肘关节内侧疼痛或酸痛,尤其是在作前臂旋前并主动屈腕时疼痛加重,可沿尺侧屈腕肌向下放射,屈腕无力,提水桶等困难。 2.肱骨内上髁处有明显压痛。肘关节无肿胀,活动正常。 3.前臂屈肌腱牵拉试验阳性:伸肘腕背伸握拳,然后前臂外旋或后旋,引起肘内侧疼痛。 五、治疗有哪些? 1、保守治疗 肱骨内上髁炎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经过休息、理疗、支具制动、口服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外用药、肌肉侧展训练、强的松龙局部注射和患者医疗教育等多种方法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 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目的是解除疼痛、减少发炎以进行充分康复。非手术疗法包括停止会使症状恶化的活动、消炎药物及局部冷疗。如果上述无法有效治疗,也可采用其他物理仪器治疗,如直流电刺激或电离子导入等,此外也可进行局部类固醇注射,但有潜在危险可能导致肌腱退化或断裂。 非手术性疗法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 先停止引起不适的活动,但不需完全不活动,以免发生肌肉萎缩,并可给予冰敷。若没有禁忌症,可使用10~14天口服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 前臂束带可借由限制肌肉肌腱最大能收缩膨胀的程度而减少内在的肌肉力量,同时也将力量重新分配到手肘的远端,如果症状没有改善,就应停止使用。 (2)第二时期 症状改善之后,就可在指导下进行康复计划。首先要达到无痛的关节活动度,包括手腕屈曲、背伸及手臂旋前、旋后动作,接着作伸展及渐进式等张运动。肌力训练先从各方向轻松的向心运动开始,之后慢慢增加离心运动。一开始做这些运动时,手肘要保持在屈曲状态以减少疼痛;症状改善之后,可慢慢增加手肘伸直的程度。终极目标是达到比受伤前更大的力量。当病人可以做短时间剧烈的重复动作时,就可开始加入运动或工作的刺激。 运动康复动作训练 五指伸展:五指合拢,用一根皮筋或橡胶圈套在手指远端,五指张开至最大角度,对抗皮筋阻力,并保持1~2秒,然后合拢。重复10~15次,每次2~3组。 抓球训练:手握网球,用力抓取放松,反复10~15次,每次2~3组。 松解前臂屈肌:手臂置于网球上,来回滚动按摩前臂屈肌。 腕伸训练:伸出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右手握着左手四指,然后向后施力。保持呼吸,维持动作 30 秒,重复 2~3 次。 力量训练:上臂贴近身体,屈肘90度,手握可承受的哑铃重量做前臂的旋前旋后练习,全程稳定控制。 离心运动--治疗高尔夫球肘新方法 使用康乐棒CuraBar锻炼,不仅可以预防高尔夫球肘的发生,还可以锻炼腕部肌肉群和肘部肌肉群,让从事相关工作或运动的人士能更好地发挥水平。 (3)第三时期 当力量恢复到健侧的80%时,可尝试恢复有限制的工作活动。每天工作量不要增加超过5%。当运动员回到运动场上时,找出可能造成症状复发的不适当设备或技巧非常重要。 2、手术治疗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手术解剖比较简单,在切口的选择方面,如果术前考虑可能行尺神经转位,可将切口后移至肱骨内上髁的后方以利于肘管的显露。总之,开放手术是治疗顽固性股骨内上髁炎可靠的治疗方法,采用U形腱瓣的方法既能彻底的清除退变组织,又能进行可靠的修复以保证屈肌总腱的稳定性。对于合并尺神经病变的患者,建议预防性松解和前置尺神经。 六、肱骨内上髁炎的预防 症状轻微者,平时加强注意,几天或几个月后可自愈;如果反复发作、持续性疼痛、无力,甚至手里的东西会突然掉在地上,应及早就医。生活中需注意: 1.打网球或羽毛球时,选择质地轻、弹性佳、品质优良的球拍,以减少手臂的负担。 2.买菜时,尽量使用推车,少用提篮;提壶、倒水、拧衣物以及手提重物时要注意手腕姿势,不可背屈。 3.使用拖把拖地时,腿部略弯,以腰腿力量带动肩膀、手臂,而不是光用手臂的力量来拖动。 4.如有症状,应尽可能减少工作量,以免病情恶化。
踝关节扭伤后的急救措施---“RICE”法关节扭伤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以免出现不良的后果。首先不要让患者走动或用患肢站立,松开患者的鞋带或将其鞋子脱掉。在将患者送往医院之前,还应对其进行“RICE”的现场救护:1、R:R代表休息。严重的关节扭伤患者,可伴有软组织撕裂甚至骨折。对这类患者进行救护时,可先用夹板将其扭伤的关节固定,同时叮嘱受伤者不要随意走动,也不要对扭伤部位进行按摩、扭转和牵拉,以免进一步加重关节的损伤。2、I:I代表冷敷。对扭伤的关节处可用冰块或冷毛巾覆盖,或将患处放入冷水中浸泡15--30分钟。这样有利于消除患处的疼痛、肿胀和肌肉痉挛。3、C:C代表压迫。若去往医院的路途较远,可用弹性绷带对患者的扭伤部位进行包扎。这样可避免扭伤部位发生内出血。但不要包扎得过紧,以免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4、E:E代表抬高。应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并在患肢的下面垫上一个枕头,使患肢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可减少患肢的血流量,控制内出血。需要提醒施救者注意的是,上述救护措施应在患者受伤后30分钟内进行。临床实践证明,及时采取这些救护措施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伤痛,并对下一步的治疗十分有用。到医院,行足踝X线及CT检查,排除内踝骨折后第一阶段:伤后后1 周内,急性期予以外敷“中药”消肿化淤,高分子夹板外固定, 3天后更换外敷中药,夹板外可持续冰敷,遵循“大米原则”,休息、保护踝关节、减轻肿胀,同时可行膝及足趾屈伸功能锻炼,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扶拐2周,伤足不负重。第二阶段;伤后2周经主治医师复诊后,改为热水泡足,可改为弹力绷带或护踝,可行足底滚水瓶运动,逐渐恢复关节活动度、力量和柔韧性;第三阶段:伤后4周至几个月,逐渐开始恢复运动,可用平衡板及橡皮筋(迪卡龙可购),每次努力控制踝关节平稳,维持10秒钟以上,练习5分钟,从不需要扭转踝关节的运动开始,最终恢复体育运动本文系陈传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