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凝药应用持续时间:生物瓣替换术后抗凝3-6个月,如有房颤,巨大左房可适当延长抗凝时间,机械瓣替换术后终生抗凝。2、抗凝标准及监测:抗凝药用量不足,有致血栓形成、栓塞的危险,抗凝药物过量,有致出血的危险,正确抗凝非常重要。抗凝不足或过量都会威胁您的健康和生命! 正常值:凝血酶原时间(pt)12--14 秒;活动度(pi)在80%以上。 抗凝正确的标准为pt为正常值的 1.5--2倍(21-28秒)。活动度在35- 50%之间。国际比值(inr)在2.0--3.0。 为了正确抗凝,要经常采血作化验, 以调整用药量。在摸索合适药量期间(即找出用药规律期间),一般每日或隔日验血一次,找到规律后可每周测一次,如反复测定多次都很稳定,可2-4周测定一次,最长可3月一次。3、用药剂量的调整: (1)一般首次剂量华法林3-5mg,以后根据化验结果和有无出血征象调整。 (2)抗凝不足:如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值的1.5倍或活动度〉60%,可酌情加服维持量的1/4-1/8,如凝血酶原时间接近正常要查找原因,重新抗凝。 (3)抗凝过量:如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的2.5倍或活动度低于25%,可减少用量1/4一1/8,如活动度低于20%,可停用一次,第二天化验后再调整,如误服(或重复服药),无出血倾向可密切观察,有出血倾向就立即注射维生素k1对抗。并立即与医院联系。 (4)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尿血,腹内出血表现为腹痛,颅内出血表现为昏迷等。如有出血征象,即使化验在适当范围,也应减量或暂停。并立即与医院联系。 (5)注意有无血栓形成和栓塞:血栓形成的原因除抗凝不足外尚与瓣膜材料、 结构有关,血栓形成表现为瓣膜音响改变,出现心衰,如脑血管栓塞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神志不清、偏瘫等。肢体动脉栓塞出现肢体疼痛。4、抗凝药维持剂量:一般维持量华法林在3mg/日左右,但由于个体差异,所需剂量不同,临床观察最多需7mg/日,最少只需0.5mg/日。一定按心外科医生吩咐定期化验5、影响药物用量及监测结果的因素: (1)药物影响: 增强抗凝作用的药物如下: a.使肠道产生的维生素k减少;广谱抗菌素。 b.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点,使末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比例增加、阿司匹林、安妥明、磺胺、丙磺舒。 c.使维生素k吸收减少;液体石腊等。 d.抑制降解化法林的酶类:氯霉素、甲硝唑、甲氰咪呱、双硫醒、酒精。 e.竞争相同的代射途径:苯妥英纳、甲苯磺丁脲。 f.在药物使用部位加强其作用或改变其它凝血素:奎尼丁、安妥明、甲状腺素、苯乙双胍。 g.协同抗凝作用:阿斯匹林、醋氨酚。 h.影响血小板功能:水杨酸类、保泰松、氯丙嗪、苯海拉明。 降低抗凝作用的药物如下: a.的肠道与抗凝药物结全:消胆胺。 b.促进肝微粒体酶活性,加快华法林的肝内代谢:催眠药、利福平、灰黄霉素。 c.使血中并列血因子含量升高:雌激素、口服避孕药。 (2)食物的影响: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能减低药效。每100g干燥食物中维生素k的含量(mg):菠菜(4.40)、白菜(3.20)、菜花(3.00)、豌豆(2.80)、胡罗卜(0.80)、蕃茄(0.40--0.80)、马铃薯(0.16)、猪肝(0.80)、蛋(0.80)、牛乳(微量)。长期大量进食上述食品应及时化验调整法林用量。 (3)疾病的影响 腹泻、呕吐可影响药物吸收,心衰时肝淤血及肝病均使v-k合成减少,使华法林用量减少。 (4)华法林药物:注意药物失效日期、每片剂量(有3mg、5mg两种剂型),药物有无潮解、发霉、变质。 (5)采血时间:服药后是否达到高峰时间(服药后)。 (6)化验误差:化验存在误差,必要时可重复采血化验。或同时抽正常人血对照。 如化验结果出现变化时应想到上述因素影响,反之在应用药物、改变饮食种类时也应想到其对抗凝的影响。及时向医生咨询。6、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1)较轻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淤点 可根据化验结果减少华法林用量1/4-1/ 8。 (2)明显出血:如鼻衄、血尿可停用华法林1一2天。 (3)严重出血:如咯血、呕血、颅内出血、立即静注维生素k120mg,待出血停止后观察1-2天,重新抗凝。 (4)危重病例应使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剂,以补充凝血因子。 (5)勿忘与手术医院联系。7、月经期间抗凝 多数人的月经量不多,抗凝药用量不变;如出血量增多,可减少华法林用量,如出血量很多,可注射维生素k止血,如经血失调,出血持续不断,应服用调经药物;极少数大量出血,需做子宫切除。8、抗凝期间手术的处理: 以手术不引起过度失血为目的,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不停抗凝:出血少或可通过压迫止血的小手术可不停抗凝,如体表小肿物切除、清创。 (2)维持抗凝:手术后近期尚末开始抗凝者需作急症手术时可推迟抗凝时间,如气管切开,急症手术后无继续出血倾向,应尽早开始抗凝。 (3)中止抗凝:需作急症手术时,立即采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同时静注维生素k120mg,4小时后复查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后即可手术,如时间紧迫,可不待化验结果,静注维生素k1后开始手术,术中仔细止血,出血停止后24-48小时开始抗凝。 (4)暂停抗凝:术前3-5天停华法林,化验正常后手术,或术前5天停华法林。注射肝素,术前4-6小时停肝素。9、妊娠期: 华法林能进入胎盘,的妊娠前三个月服华法林有致胎儿畸形的危险,肝素不能透过胎盘,妊娠头三个月停华法林,肝素皮下注射。但文献有服华法林产正常婴儿的报道。如不适于继续妊娠,可行人工流产,术前后处理见8。10、围产期的抗凝: (1)预产期前1-2周改华法林为肝素,产后如出血多用鱼精蛋白对抗,胎儿娩出后24-48小时无出血征象,开始口服华法林。 (2)不停用华法林,宫缩开始后静注维生素k1,胎儿娩出后24-48小时无出血征象开始抗凝。 (3)剖腹产手术,方法同8(3)。
茂名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525000)刘晓剑 曾明 患者,男,70岁,因“持续上腹胀痛7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7小时进餐后出现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无向腰背部、肩部放射,无心悸、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遂诊。门诊查血压200/100mmHg,以“腹痛查因,高血压病”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体:T36.4℃ BP200/100mmHg P84bpm R20bpm 神清,急性面容,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肌稍紧张,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s(—),肠鸣音稍减弱。辅检:心电图:窦性心律,ST改变。X-光片:胸部正位及腹部平片未见异常。血淀粉酶128U。予以654-2、颅痛定、法莫替丁、颠茄合剂等,效果不佳。急查彩超示腹主动脉夹层(A06-2385)。予以硝普钠、度冷丁等对症处理,症状缓解。 患者,男,35岁,持续性腰背部疼痛2小时入院。缘于2小时前饮少量白酒后突感胸闷、腰背部疼痛,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无心悸、气喘、胸部压榨样痛及晕厥、黑蒙等,门诊查血压210/130mmHg,心电图示T波高尖,左室高电压,予以硝酸甘油、颅痛定处理后稍缓解,以“腰痛查因”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饮酒少许。查体:BP180/96mmHg P86bpm 心肺(—)。腹软,肝脾肋下未及,上腹中线处可闻及Ⅱ-Ⅲ/6级SM杂音,肠鸣音正常。辅检:Urine-Rt(—) B超:肝胆胰腺未见异常回声,双侧肾上腺、肾、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考虑主动脉夹层,查彩超确诊(A06-1583)。 A06-2385 A06-1583 讨论: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系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并在内膜与中外层,由于血液流体力学的压力沿此层纵行剥离形成的壁内血肿。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流进入主动脉壁间剥离内膜而形成“双腔主动脉”或主动脉瘤样扩张。其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认为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主动脉壁结构薄弱(主动脉中层弹力组织和平滑肌细胞退变)和某些促发生性相关(1)。本组2例均为主动脉夹层B型,临床表现均不典型。第1例患者表现为进餐后腹痛,体检腹肌紧张,上腹压痛阳性,临床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胃肠穿孔?急性胰腺炎?但予以胃肠减压、制酸、解痉等效果不佳,辅检结果均不支持,而且血压高不能解释,应予彩色多普勒,排除腹主动脉夹层可能;第2例表现为持续腰背部疼痛、血压高,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患者疼痛无持续加重,心电图无明显ST-T改变,心酶亦改变,不予支持;尿石症及椎间盘突出亦不支持,而体检上腹中线处可闻及Ⅱ-Ⅲ/6级SM,考虑夹层形成后血管狭窄,血流通过时产生湍流音,为下一步诊治提供了思路。 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并不十分罕见,其自然病程1周死亡率为50%,1年病死率90%,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典型主动脉夹层不难诊断,但临床上发现血压增高,并出现持续胸痛、腰背部、颈、咽、额部疼痛,特别是疼痛呈游走性扩大时均要考虑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其漏诊及误诊率为1/3,近来随着各种影象技术的开展,误诊率、死亡率明显下降,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此2例提示我们,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疼痛及血压高,排除其他疾病后,应立即行彩色多普勒、CT或MRI,明确诊断,以免耽误病情。参考文献 雷娟 周淑娴等,主动脉夹层48例临床分析。新医学,2006,5,第37卷:307-309。
刘晓剑 曾明源 谭淑文 曾明(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525000 )患者,男,63岁,因“全身皮肤黄染、小便黄10天”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粘膜黄染,小便色黄,呈橘黄,色鲜明,无畏寒、发热、咳嗽,无腹胀、腹痛等不适,曾于本院门诊就诊,肝胆彩超示:胰头区实性结节。上腹部CT示:胰头钩突部低密度结节影。肝功能:ALT 853U/LT-BIL 490.9umol/lD-BIL 271.8umol/lI-BIL 219.1umol/l 乙型肝炎两对半示阴性。肿瘤三项:AFP 91.4ng/mlCEA 17.7ng/mlCA-50234.9 u/ml ,未作任何诊治。近来黄染逐渐加深,复诊,门诊以“胰腺肿瘤?”收入院。起病以来,精神欠佳,饮食、睡眠尚可,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间断服药。查体:T 36.4℃ P 64次/分 R 20 次/分BP170/70mmhg神清,态倦,体型偏瘦,自动体位,检查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无紫绀、出血点,脐周未见静脉曲张,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跳有力,律齐,主动脉听诊区可闻及Ⅱ-Ⅲ/6级SM及DM杂音。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软,压痛及反跳痛阴性,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Murphy’s (—),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予以相关检查,CT增强示胰腺未见异常,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彩超、CT结果,黄疸为阻塞性,考虑为“胰头癌”可能,虽CT增强胰腺未见异常,未能排除胆总管下段肿瘤、胆囊癌、弥漫性肝癌可能,遂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极少量渗出液,腹腔各脏器均黄染;肝脏呈淤胆表现,黄绿色,轻度水肿,质软,无硬化,表面光滑,大小正常,右肝后叶扪及囊性病变(小),胆囊及周围粘连、水肿,呈慢性胆囊炎表现;胆总管、胰头、胆总管下段未扪及肿块;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及奥狄氏括约肌未见异常,左右肝管无扩张,胃脾肠均正常。术后考虑急性黄疸型肝炎。查戊肝IgM抗体(+),戊肝IgG抗体(—),庚肝IgG抗体(—),最后确诊:急性戊型肝炎(黄疸型)。给以茵栀黄、甘利欣、白蛋白、血浆、支链氨基酸等支持对症治疗3月,黄染较前明显减退,肝功能已趋正常。讨论戊型肝炎(Hepatitiv E)是一种经粪-口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发病高峰多在雨季或洪水后。潜伏期为2~11周,临床患者多为轻中型肝炎,常为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相对较少。该患者临床表现仅为全身黄染,根据肝功能中T-BIL、D-BIL、I-BIL值为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因无发热未考虑肝炎可能,此例的教训有:①术前检查不充分,对于黄疸患者在常规术前检查排除甲、乙型肝炎后,应加查戊肝抗体,完善相关检查。②术前讨论不仔细,患者虽胰腺CT、彩超提示胰头结节,但CT增强未见异常不能解释。③肿瘤三项的临床意义,AFP、CEA、CA50常见于肝细胞癌、大肠癌、肺癌、胰腺癌等,也见于良性肝病如肝炎,如无进行性升高、其他检查(如CT、B超、彩超等)无占位病变时对肿瘤的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而无特异性。老年戊肝发热少见,淤胆症状常见,肝功能改变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值较低,但血清胆红素升高值较高,在未排除戊肝前,首先应完善相关检查,以免手术后对肝脏损害,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