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看着胃镜病理报告单上的“肠化”二字百度后都会忧心忡忡:“听说肠化容易癌变?”,经咨询医生后心略微放下,然后又焦虑“肠化可以逆转吗?”等等问题。 2014年我国慢性胃炎协作组全国16个城市33个内镜中心联合开展胃病调查8892病员中,23.6%查出“肠化”【1】。查出“肠化”到底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肠化”。 01什么是肠化?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段粘膜上皮细胞各具特征。杯状细胞是小肠和大肠粘膜的特有细胞。如果在食管(Barrett食管)或者胃粘膜出现了杯状细胞便称之为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简称肠化。 当胃黏膜层的上皮细胞受到细菌、食物、胃酸的刺激而被破坏又不能有效地修复时,为了增加粘液分泌,人体本能地动员胃黏膜固有层腺管内的颈粘液细胞和干细胞增殖并转化成能分泌粘液的细胞,这种转化的细胞像茶杯一样整齐地排列在腺管表面,故称为杯状细胞。同时在腺管底部转化成能分泌杀菌作用的防御素的潘氏细胞,重新担当起了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由于胃黏膜的这种细胞改变和结构上的变化与肠黏膜的上皮形态和结构很相似,故称为“肠化”。 这就好比屋顶破了个洞,我们却用稻草代替砖瓦去修补,而胃粘膜受损后,本该长在肠道上长的细胞化生长在了胃黏膜上。 肠化的类型有多样,通过一种黏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和结肠型化生,两者又分为完全和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有些则介于二者之间(Ⅱ型,混合肠化)。一般认为Ⅱ、Ⅲ型肠化进展为肠型胃癌的风险较高。 02 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在慢性胃炎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十分常见。根据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统计,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10%~23.6%,而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3%~5%【2】。与胃癌有密切关系的不是萎缩、肠化,而是“异型增生”(既往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目前统称为“上皮内瘤变”),以肠化预测胃癌风险并不可靠【3 ,4】。 根据普遍认同的Correa教授提出的幽门螺杆菌致癌通路(上图)【5 ,6】 ,从慢性胃炎到肠化生再过渡到胃癌的经历大体是这样: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 过程没有错,但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多因素的参与,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是一定必然按照这个路径发展下去。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肠化到异型增生,也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在这个发展链条中,我们只要早期检查,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就能把它阻断。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上图通路中所说的肠化是指肠化生这个阶段,与出现单个肠化细胞是不同的,离开面积谈肠化概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理论上,肠化面积越大,进展为肠型肿瘤的概率越高,界定肠化范围比反复纠结“这次活检轻度肠化下次活检中度肠化”有意义的多。 03 “肠化”的病因是什么?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 长期吸烟等致胃胆汁返流; 长期服用损胃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长期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长期吃含亚硝酸盐多的东西(蜜饯、腌腊、烟熏)、吃得很咸、吃得辛辣、缺乏维生素都会让肠化容易出现;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年龄性别:大于50岁、男性更容易出现肠化。事实上,随着人年龄增长,胃粘膜的萎缩一定如同皮肤出现皱纹一样出现,肠化也就不难发生了。 胃癌家族史。 04 “肠化”有什么症状?肠化本身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将腹部不适等变化怀疑是因肠化加重恶化引起的想法错误的。胃不舒服是其他胃病引起的,可以通过胃镜等来寻找病因。 05 发现“肠化”怎么处理?肠化一旦形成难以复原到正常的胃黏膜。因年龄增大、胃黏膜萎缩而发生的肠化是人体的“老化”表现,无需治疗。肠化的进一步处理主要是减少刺激胃粘膜的因素来防止其进一步进展,具体有: (1)清除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2)戒烟,戒酒、浓茶、咖啡; (3)避免空腹太久,规律饮食; (4)避免刺激性食物; (5)避免长期服用损胃药物; (6)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 06 “肠化”后应如何复查胃镜呢?病理报告“肠化”仅单纯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肠化,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体检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正常、无明显胃部不适临床表现,定期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但“肠化”伴有下列情况时,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胃镜。 (1)病理报告示有不完全型肠化; (2)胃窦、胃体、贲门多部位“肠化”,即中度以上萎缩性胃炎; (3)“肠化”同时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如果内镜下有明确的病灶,警惕早期胃癌的可能,可选择ESD手术进行干预); (4)“肠化”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 (5)定期测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趋势; (6)反复中上腹不适对症治疗不好转; (7)直系亲属中有胃肿瘤病史。 所以,大家不必谈“肠化”而色变,适度关心,定期复查,肠化并不可怕。 陈涛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 陈涛医生致力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熟练掌握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ESD、EFTR、STER、POEM等内镜治疗技术。 教育背景: 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工作经历: 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技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 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 of Surgery、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 门诊时间(上海市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周一上午 参考文献1. Du Y, Bai Y, Xie P, etal. Chronic gastritis in China: a national mutiple-center survey[J/OL]. BMC Gastroenterol. 2014,14:21[2014-02-07]. 2. AG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Management of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3.Rugge M, Fassan M, Pizzi M, et al. 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 vs. operative link on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17:4596-661. 4.Feldman M, Lee EL. Gastritis. In: Feldman M, Friedman L, Brant L, editors.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management. 10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16. p 868-872. 5.Correa P. 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 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Cancer Res,1992;52: 6735-6740 [PMID: 1458460] 6.Correa P. The biological model of gastric carcinogenesis. IARC Sci Publ 2004; :301.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内镜”。
这种胃肿瘤是什么?胃黏膜下肿瘤SMT(submucosal tumor)是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肿瘤的统称,包括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大家可能对胃的层次结构并不是很了解,下图清晰展现了胃壁的层次,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黏膜下肿瘤。 怎么知道得了胃黏膜下肿瘤?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一般胃镜报告会描述为黏膜下隆起)而就诊。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出血等不适。 黏膜下肿瘤是如何被发现的?很多种检查都能发现、诊断胃黏膜下肿瘤,主要有以下四种: 01 胃镜 可发现胃的隆起性病变(见上图)。 02 超声胃镜 是胃镜+超声的技术,可以根据肿瘤与胃壁各层次结构关系,判断其起源,并根据肿瘤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与邻近器官关系等情况,基本判断肿瘤性质(见下图)。 03 病理 检查时配合超声胃镜下组织穿刺活检检查可以不同程度判断肿瘤的性质。 04 腹部CT 可以判断肿瘤大小以及与邻近器官关系等情况。 胃黏膜下肿瘤需不需要治疗?网络检索一下就知道众说纷纭,不同医生也会给出不同答案。时代在进步,医学也在发展,综合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和文献,以下5种情况情况推荐治疗: ● 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 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 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 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治疗方式?较小的胃黏膜下肿瘤可考虑 胃镜下切除 (一般要求肿瘤
据报道,我国幽门螺旋杆菌(HP, Helicobactor pylori)的感染率在40-60%之间,平均感染率已经达到56%,即有将近7亿人存在HP感染,而其根除率有下降现象。我们在临床上也常遇到抗菌治疗后复查阳性或当时复查阴性,一年后复阳的病人。HP一旦首次杀菌失败,再次杀菌将变得困难,这使得HP相关疾病的治疗面临挑战。 治疗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 HP对抗生素的耐药●● 该因素为目前影响抗HP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根据《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Hp原发耐药率:克拉霉素为20%~50%,甲硝唑为40%~70%,左氧氟沙星为20%~50%,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双重耐药率>25%。 总体上,这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已很高,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从2000年到2009年对克拉霉素(8.6%和20.7%)和左氧氟沙星(10.3%和32.5%)的耐药率都逐年上升。而2005年分离出的幽门螺杆菌只有一株对四环素耐药,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敏感。 发达地区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相对高于边远地区。 甲硝唑的耐药性都很高,地区之间差异很小。 目前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对阿莫西林(0~5%)、四环素(0~5%)和呋喃唑酮(0~1%)的耐药率仍很低 。 2.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效果差异 质子泵抑制剂(PPI)在根除Hp治疗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增加抗生素化学稳定性和提高胃液内抗生素浓度从而增强抗生素的作用。PPI的抑酸效果不同对根除率也有显著差异。选择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PPI,可提高根除率。 奥美拉唑是第1代PPI,易受CYP2C19的代谢性影响,不能维持PPI的抑酸作用。艾司奥美拉唑为奥美拉唑的异构体,克服了奥美拉唑易代谢的影响。 新的钾竞争酸阻断剂沃诺拉赞(Vonoprazan,TAK-438)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小,抑酸分泌作用更强,可进一步提高HP根除率。 3. Hp相关因素 根据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 A)及空泡细胞毒素(Vac A)的表达不同,可将Hp基因分3型:I型(Cag A+、Vac A+),II型(Cag A-、Vac A-),中间型(Cag A-、Vac A+)或(Cag A+、Vac A-),I型基因的患者根除率明显较高,Vac A对Hp根除率影响并不十分突出。 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将幽门螺旋杆菌分为两种,一种是螺旋状,另一种为球形体。 幽门螺旋杆菌经抗生素治疗后,可以以球形形式在生物体中潜伏。球形状的Hp特点是细胞黏附力低,尿素酶活性低和弱的炎症反应,所以它不容易被根治,这也是造成幽门螺旋杆菌反复感染的原因之一。 4. 患者相关因素 临床上经常碰到因为不够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而漏服、用药未满疗程的病人,这是导致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 此外,很多病人无法在用药期间戒烟、戒酒。吸烟可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黏液分泌,从而减少到达胃黏膜的抗菌药物量。吸烟还可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酸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疗效。规范用药方案是根除Hp的基石,杀菌“一次成功”对避免产生Hp耐药是非常关键的。 哪些病人需要杀菌?尽管Hp感染者中多数并无临床症状和并发症,仅有15%~20%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消化不良,约 1% 有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MALT淋巴瘤)的风险。但所有感染者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并且不正规杀菌不可能自行清除(部分儿童除外),并且Hp感染可以在人→人之间传播,因此Hp根除治疗对象可扩展至无症状者。 下图为《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的Hp根除指征: 哪些人群不建议根除治疗?伴发严重疾病的患者:比如恶性肿瘤、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 高龄老人:一般Hp根除后10年收益最大。具体多少年龄以上不需要根除Hp,目前尚无定论。胃癌发病高峰是40岁~80岁,如果患者是70岁,全身重要脏器无严重疾病,根除Hp对防止其胃癌发生仍然是有益的。 14岁以下儿童: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者很少会因为Hp感染发生严重疾病,部分儿童感染者可以自行清除,14岁以下儿童服药依从性差,并且进行Hp治疗可能会对其免疫系统的发育造成影响。因此不主张对无症状的儿童进行Hp的检测和清除治疗。 如何治疗幽门螺杆菌01目前推荐的规范HP抗菌方案 目前推荐铋剂四联(PPI+铋剂+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根除Hp治疗方案。 2017版《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了7种铋剂四联方案(下图),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作为补救治疗备选)外,方案不分一线和二线。 02 药物的选择 根除方案中抗生素组合的选择应参考当地人群中监测的Hp耐药率和个人抗生素使用史:曾经应用过克拉霉素、喹诺酮类药物和甲硝唑者,其感染的Hp有潜在耐药可能。 此外,方案的选择应该权衡疗效、费用、潜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做出个体化抉择。 铋剂作用:对耐药菌株能增加30%~40%的根除率。此外,铋剂不耐药,且短期应用安全性高,治疗失败后抗生素选择余地大。因此,现在的指南推荐应用包含铋剂的四联方案,疗程14天。 首次抗菌治疗失败后,补救方案的选择不重复原方案,有条件者可进行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陈涛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 陈涛医生致力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熟练掌握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ESD、EFTR、STER、POEM等内镜治疗技术。 教育背景: 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工作经历: 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技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 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 of Surgery、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 门诊时间(上海市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周一上午 参考文献 [1] LIU J,WANG Y,ZHAO Q,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southwest China:a study of health examination participants based on 13C-urea breath test[J].Turk J Med Sci,2017,47(5):145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等.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 中华消化杂志,2017,37(6) 364-378页 [3] Sun QJ, Liang X, Zheng Q, Gu WQ, Liu WZ, Xiao SD, Lu H. Resista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antibiotics from 2000 to 2009 in Shanghai.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16:5118–21. [4] Ormeci,Emrence Z.,Baran B.,et al.Can Helicobacter pylori be eradicated with high-dose proton pump inhibitor in extensive me-tabolizers with the CYP2C19 genotypic polymorphism?[J]Eur Rev Med Pharmaco,2016,20:1795-1797. [5] Li N,Chen J,Han L.et al Proliferative and apoptotic effects of 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coccoid Helicobacter pylori[J].J Basic Microb,2012,52:1-9. [6] Dore MP, Lu H.Role of bismuth in improving Helicobactor pylori eradication with triple therapy[J]. Gut,2016,65(5):870-878.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内镜”。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等,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 病 因食管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下列因素与食管癌发病有关。 01 食物因素 亚硝胺类化合物、油炸、烧烤和真菌霉素的摄入;以及食物中缺乏动物蛋白、新鲜果蔬和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也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02 慢性理化刺激及炎症 有长期食用粗糙、过烫食物,重度饮酒以及吸烟的习惯。 03 遗传因素与癌基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而且父系阳性家族史者较多。 高 危 人 群高危人群是指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是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区的人群,主要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上,长期饮酒吸烟、直系家属有食管癌或恶性肿瘤病史、具有食管癌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 临 床 表 现早期食管癌仅局限于黏膜层,因此无特殊表现。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大部分食管癌患者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当出现吞咽哽噎感、异物感及胸骨后疼痛时,疾病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 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多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也难以咽下。 筛 查 策 略根据最新的《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实行如下筛查策略: ◆ 推荐40岁为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至75岁或预期寿命小于5年时终止筛查。 ◆ 对于符合筛查年龄人群,推荐合并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为筛查目标人群: (1)出生或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 (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 (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4)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 (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热烫饮食、饮酒(≥15 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 ◆ 食管癌极高发地区,对于筛查目标人群推荐每5年1次内镜普查。对于其他地区,推荐对目标人群进行食管癌风险分层初筛,对高危个体每5年进行1次内镜筛查。对筛查发现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直径大于1 cm或合并多重食管癌危险因素者建议每1年进行1次内镜随访,其余患者可2~3年进行1次内镜随访。 治 疗内镜治疗:可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除此之外还有射频消融、冷冻治疗等方案。 ※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内镜无法切除的早期食管癌及中晚期食管癌,可考虑通过外科手术切除。 ※ 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对于晚期患者、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行放疗和(或)化疗。另外,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预 防早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可达95%。而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且生存质量低,预后差。因此,预防和早诊早治十分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注意平日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烈性酒及酗酒;不吃发霉变质食物;不吃过热、过烫食物。 同时,应提高防癌意识,重视消化道内镜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陈涛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 陈涛医生致力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熟练掌握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ESD、EFTR、STER、POEM等内镜治疗技术。 教育背景: 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工作经历: 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技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 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 of Surgery、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 门诊时间(上海市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周一上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9,9(4):158-192. [2]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等.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11):793-801. [3]Bray, F.,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 68(6): p. 394-424.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内镜”。
相信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感受,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做了肠镜检查后,被发现有结直肠息肉。拿到病理报告之后发现报告上的“管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一看就好吓人。 然而发现了这些疾病后,以为切干净就好了,却被告知之后还需要定期复查肠镜。一部分患者不以为然,认为这次检查没有大问题就不用再复查;还有一部分患者则觉得“大事不妙”,认为自己得了大病而过度医疗…… 今天我们就讲一讲结肠息肉,在经过了内镜医师的诊断、治疗后,如何进行科学、规律的随访。 结直肠息肉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大多是良性的,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虽然相比于肠癌,息肉这个词听起来像似更加“温顺”,但是由于数量、大小以及病理诊断的不同,不同种类的息肉,随访时间也不尽一致,一旦错过合适的随访时间,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近年来,各国、各地区的医学协会组织也制定或更新了结直肠息肉切除后的随访策略: 我国指南推荐的随访间隔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 年,北京)》,指南中对结肠息肉/腺瘤切除术后的随访间隔做出以下推荐: 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USMSTF)共识意见该共识(2019年版)推荐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病理诊断,对于一般风险人群的腺瘤切除后(不包括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恶性息肉、炎性肠病、遗传性癌症综合征、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结直肠癌个人史或家族史),随访策略如下: 无息肉:10年内复查 1-2个
在高酸环境的胃里很少有细菌能生存。尤其感染后能长期存在,并且能够导致一系列疾病的细菌。但就是有这样一种狡猾的细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它感染了一半左右的中国人,这也就是医生口中常讲的「HP感染」。 说起幽门螺杆菌(HP),人类对它的完全认知也仅从1982年开始,来自澳大利亚的巴里·马歇尔教授和罗宾·沃伦教授发现了HP与胃溃疡之间的关系,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可以侵入胃黏膜,通过释放毒素、诱发炎症细胞浸润、破坏上皮细胞DNA等途径发病,引起各类胃部疾病。 胃黏膜糜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胃病的形成,背后或多或少都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推波助澜”!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感染HP还可能导致胃癌! HP是怎样被感染的?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感染了就会得胃癌吗?感染了怎么治疗?这一系列疑惑,本期一并帮你解答! 怎样会被感染HP?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一般为粪-口传播和口-口传播。 别着急……粪-口传播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粪-口传播又称为消化道传播,一般是指人饮用或食用了带有致病菌的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造成的传染。 喝河溪水、便后不洗手、公共场合接触了可能被污染的物体后不及时洗手等等,都是潜在的粪-口传播途径。 除此之外,感染了HP的成人嚼碎食物喂婴幼儿,会导致婴幼儿感染HP;而成人之间(尤其是小情侣之间)是否能够通过唾液传播HP目前仍有一定争议,但若一方感染HP或有明显胃不适,双方应及时检查、治疗。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最常用的有呼气试验和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两种方式。 HP的检查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侵入性检查,即通过胃镜检查时取出活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或者进行细菌培养;非侵入性检查,包括呼气试验、抽血查抗体及粪便找抗原等。 其中最常用的非侵入性及侵入性检查方法分别为:13/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 对于无症状者的筛查,可以选用碳13/14呼气试验。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简便快捷,而且准确性高,检查时仅需空腹饮用一种类似于“果汁”的试剂并且于服用前后采集受检者呼出的气体就可以。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采用血清学或粪便查HP的抗原抗体等进行筛查。上述检查均有局限性,或仅能明确有无HP感染,或不能判断是否现症HP感染。 因此,对于胃癌高危人群(年龄超过40岁、具有胃癌家族史,或喜食高盐、腌制食品),消化道症状明显(早饱感、腹胀感等),怀疑有其他胃部疾病,凡有条件行胃镜者,推荐先行胃镜检查,可以联合快速尿素酶试验或活组织细菌培养,以判断胃部疾病状态和有无HP感染。 感染了就会得胃癌吗?HP是 I类致癌物,但并非感染HP就一定会得胃癌。 HP已被世卫组织认定为I类致癌物,而且HP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可防治的危险因素。 然而,并非感染HP就一定会得胃癌。感染者中仅有1%可能发生胃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但由于一旦感染HP,除了少数儿童感染者可能会自动清除,细菌不会自行消失;而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发生胃癌的风险也相应升高。 鉴于一半国人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尽早进行HP筛查检测并及时杀菌治疗,对于胃癌低风险人群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胃癌高危人群,则可以结合内镜筛查策略,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并治疗HP感染,做到有效的早诊早治。 参考文献 [1]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等.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9,13(4):285-291. [2] 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 等.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3] Sugano K. Screening of gastric cancer in Asia.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5;29(6):895‐905. [4] Camilo V, Sugiyama T, Touati E. Pathogene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 Helicobacter, 2017, 22 Suppl 1. 陈涛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 陈涛医生致力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熟练掌握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ESD、EFTR、STER、POEM等内镜治疗技术。 教育背景: 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工作经历: 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技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 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 of Surgery、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 门诊时间(本部):周一上午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内镜”。
治疗方案尽管幽门螺杆菌 “来势汹汹”,但目前针对HP的检查和治疗已十分完善。发现感染HP的患者,可以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菌素」的四联药物疗法,疗程一般为2周。 一般认为,若首次未成功杀菌,再次杀菌治疗较为困难,可能会导致HP在胃部的顽固定植,产生耐药现象。因此,首次杀菌应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富有经验的医生,并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 然而,受限于我国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现状,相当一部分发现HP并进行除菌治疗的人群往往已经发生胃粘膜不可逆的“萎缩”,杀菌成功后并非一劳永逸。而且HP感染并非是导致胃癌的唯一因素,胃癌高危人群在除菌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胃镜。 总结一下,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选择正规医院和高水平的医生进行四联药物疗法,高危患者应定期随访内镜检查。 地址: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本部)门诊2楼11诊室 幽门螺杆菌专病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下午 联系电话:021-38804518-15246分诊台 哪些人群不建议根除治疗?伴发严重疾病的患者:比如恶性肿瘤、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 高龄老人:一般Hp根除后10年收益最大。具体多少年龄以上不需要根除Hp,目前尚无定论。胃癌发病高峰是40岁~80岁,如果患者是70岁,全身重要脏器无严重疾病,根除Hp对防止其胃癌发生仍然是有益的。 14岁以下儿童: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者很少会因为Hp感染发生严重疾病,部分儿童感染者可以自行清除,14岁以下儿童服药依从性差,并且进行Hp治疗可能会对其免疫系统的发育造成影响。因此不主张对无症状的儿童进行Hp的检测和清除治疗。 陈涛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 陈涛医生致力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熟练掌握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ESD、EFTR、STER、POEM等内镜治疗技术。 教育背景: 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工作经历: 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技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 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 of Surgery、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 门诊时间(本部):周一上午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内镜”。
结肠息肉,是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的疾病。息肉“狡猾”的一点是——它们隐蔽地生长在结肠内,起初不引起任何症状和患者的注意。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结肠息肉会慢慢长大、变化,逐渐恶变成结肠癌,从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结肠息肉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如此之大,然而由于科普知识的匮乏,许多人仍旧不了解结肠息肉。这一期就由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的医生带大家来详细了解一下结肠息肉吧~ 结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呢?结肠息肉,泛指结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通俗来讲,就是肠黏膜表面长了一个“突起的肉疙瘩”。这个肉疙瘩小至芝麻、绿豆、甚至大至核桃,而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 息肉是一种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并不是。这是因为:肠息肉按照其来源,可分为腺瘤性、增生性、错构瘤性、炎性息肉等种类。这当中只有腺瘤性的息肉会发生恶变。但遗憾的是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了大多数。 研究显示,直径大于2cm、不带蒂、多发性、扁平或者呈分叶状的息肉,演变为癌可能性较大。其中,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因此,医生十分强调高·危·人·群进行结肠息肉的定期筛查! 哪些人算高危人群呢?结肠息肉的患病高危人群为: 中老年人:>50岁人群 男性: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 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肪摄入、高红肉摄入比例、低纤维饮食 精神压力过大 肥胖人群 全中招!我会得癌吗?不需要太担心。 「息肉会演变为结肠癌」这个医学事实听起来固然让人感到担忧。但是,癌变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只要在息肉癌变前及时处理掉,就相当于拆掉了这颗“定时炸弹”。而幸运的是,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办法去发现它、切除它,从而有效的预防结肠癌~ 如何发现肠息肉呢?肠息肉很少引起不适的症状,仅有少数患者有腹部不适、腹泻、便秘、大便带血或粘液等症状。因此,结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不仅能发现息肉。而且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从根本上杜绝息肉癌变。 如何预防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生呢?No.1 改变生活习惯 限制高脂食物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豆类和粗加工的谷类等,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少饮酒、少吃刺激性食物,如冷饮等。 No.2 加强运动 控制体重及减脂; 增加适量运动:每天应进行1小时快走或类似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小时的出汗运动。 No.3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最可靠的预防方式; 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40岁以上就应该做第一次肠镜检查;所有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试验或每五年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息肉,治疗后建议每年复查肠镜。 陈涛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 陈涛医生致力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熟练掌握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ESD、EFTR、STER、POEM等内镜治疗技术。 教育背景: 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工作经历: 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技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 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 of Surgery、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 门诊时间(本部):周一上午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内镜”。
大便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之一。当你在排便时发现血迹,或者大便呈现黑色(柏油样)、暗红色血便、鲜血便等异常情况,可能是身体在发出一种紧急的警示信号:消化道出血。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大便出血的原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紧急处理措施。大便出血的症状及危害大便出血可表现为鲜红色、暗红色、柏油样黑色等多种形式。当大便中带有少量鲜血时可能是直肠或肛门疾病的迹象,例如痔疮、肛裂等。暗红色血便可能是结肠肿瘤或大息肉出血。而黑色便尤其是柏油样的黑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伴随着腹痛、乏力、贫血等情况,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常见原因及诊断方法消化道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溃疡的情况,确定出血的部位和程度。结直肠疾病痔疮、直肠炎、结直肠癌等都可能引起直肠或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法。其他原因某些药物、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也可能导致大便出血。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有助于确定病因。百姓关切点大便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但不要单纯以为就是痔疮出血,需要咨询相关专业医生,经过医生检查和诊断后明确出血原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因为就医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就医建议1.及时就医: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的一个警示信号,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检查结果来判断出血的原因。2.及时治疗: 根据出血的原因,医生会根据出血严重程度不同可能采取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或手术等不同的治疗措施。3.定期随访: 完成治疗后,患者应定期随访,确保症状得到缓解,同时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问病因诊断有哪些方式?1.内镜检查: 包括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情况,帮助医生确定出血的原因。2.影像学检查: 肠道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图像信息,有助于找出隐匿的病变。3.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某些肠道疾病的遗传倾向,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问预防与注意事项1.就医咨询:一旦发现大便带血的情况,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咨询和评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2.饮食调整: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预防某些肠道疾病的发生。3.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包括结直肠镜检查等筛查项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消化道疾病。4.合理用药: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药物,特别是一些可能对消化道产生负面影响的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5.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对于维护肠道健康至关重要。陈涛医生个人简介:教育背景: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工作经历:陈涛医生,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副主任。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获得者,入选上海市卫健委卓越计划。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转化医学专业组委员,美中抗癌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等。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普外科和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各类内镜诊疗技术和消化道早癌筛查技术,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微创切除(ESD、EFTR、STER等);食管动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POEM等);各种梗阻性黄疸的ERCP、引流、支架置入等;消化道梗阻、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和支架治疗等。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ofSurgery、MolecularCell和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项上海市课题,获得多个科技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专业擅长:1.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2.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微创切除(EFTR、STER等)。3.食管动力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POEM等)。4.胆结石、胰管结石等胆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各种梗阻性黄疸的ERCP、穿刺引流、支架置入等。5.消化道梗阻、狭窄如消化道晚期肿瘤梗阻等的内镜下扩张和内支架治疗。门诊时间:东方医院本部周一上午,南区周四下午消化内镜科地址:本部(即墨路150号)门诊二楼021-38804518-33026南院(云台路1800号)门诊三楼021-38804518-23026
胃酸逆流而上至食管,或许更为人熟知的是“反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着一股灼热感,胸口有烧灼感、甚至针刺一般,被形象地描述为“烧心”。强大的胃壁可以承载胃酸,而食道黏膜相比胃黏膜更为脆弱,对酸性物质更为敏感。当胃酸逆流到食道时,它可刺激食道黏膜,导致烧灼感和疼痛。“反酸”、“烧心”症状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的典型症状。这给许多患者造成胸骨后的不适感,甚至有的患者胃酸可反流至咽部,造成长期的咽部炎症。长期的反酸不仅带来不适,影响正常生活,还会逐渐“侵蚀“正常的食管粘膜,造成炎症创伤——反流性食管炎。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反酸、烧心”症状?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这一症状的侵害,因为生理原因如衰老,以及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肥胖症等原因,胃食管反流病的“受害群体”在不断增长1。老年患者对反酸、烧心等症状的耐受性更高。但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潜在的其他健康问题,更容易受到胃酸反流影响。胃酸甚至胃内食物可逆流至气管和肺部,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适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管理对于减轻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他们也更有可能出现非典型的症状,如胸骨后不适、呼吸道症状(声音嘶哑、咳嗽、喘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原因01#食管括约肌的松弛#人体的食管括约肌是位于食道和胃之间的一个肌肉环。它就像一个只进不出的“门“,主要功能是防止胃酸、食物逆流进入食道,从而保护食道壁不受损害。然而,当这个括约肌松弛或失去正常收缩力时,胃酸就有可能倒流到食道,引起不适感。02#胃酸过多#胃酸的分泌是胃消化食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之一。然而,在某些食物刺激下,过多的胃酸分泌,可能会导致酸反流。这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03#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以及大量饮用刺激性饮品、食物如辣椒等,可能会促进胃内容物反流。此外,躺着或弯腰过多也可能加剧这种现象。体重超重引起的腹内压升高,会使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更易发生反流。如何解决反流症状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发病原因后,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个人饮食、生活习惯进行积极的干预。如避免吃得过饱,少吃高脂食物,保持体重、避免躺着或弯腰后立即进食,晚餐后避免立即躺下,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反酸的风险。对于不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减轻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来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少胃酸反流引起的不适感。而在一些严重病例或药物治疗失效的情况中,医生可能会考虑手术干预,如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射频技术、外科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胃底折叠术会将部分胃壁包裹在下食道周围。这会强化下食管括约肌,从而减少胃酸回流到食管的可能性。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0):649-663.DOI:10.3760/cma.j.cn311367-20200918-00558.陈涛医生个人简介:教育背景: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工作经历:陈涛医生,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副主任。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获得者,入选上海市卫健委卓越计划。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转化医学专业组委员,美中抗癌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等。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普外科和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各类内镜诊疗技术和消化道早癌筛查技术,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微创切除(ESD、EFTR、STER等);食管动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POEM等);各种梗阻性黄疸的ERCP、引流、支架置入等;消化道梗阻、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和支架治疗等。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ofSurgery、MolecularCell和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项上海市课题,获得多个科技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专业擅长:1.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2.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微创切除(EFTR、STER等)。3.食管动力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POEM等)。4.胆结石、胰管结石等胆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各种梗阻性黄疸的ERCP、穿刺引流、支架置入等。5.消化道梗阻、狭窄如消化道晚期肿瘤梗阻等的内镜下扩张和内支架治疗。门诊时间:东方医院本部周一上午,南区周四下午消化内镜科地址:本部(即墨路150号)门诊二楼021-38804518-33026南院(云台路1800号)门诊三楼021-38804518-2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