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裂常常引起腰椎滑脱、腰部疼痛,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合滑脱比较轻微,腰部症状轻的患者,可以通过进行核心肌肉的训练,增加腰椎的稳定性,要每年拍片观察峡部裂导致腰腰椎滑脱是否在进展。如果一直在进展,症状发作越来越频繁,就应该改为手术治疗。如果症状发作过不频繁,可以一直保守治疗。 如果滑脱之后腰痛非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滑脱超过Ⅱ度以上,应该尽早手术进行椎体的复位、椎弓根固定、腰椎间融合,腰椎稳定之后腰痛的症状就会消失。对于症状轻微的适合保守治疗观察,定期复查拍片监测滑脱进展,症状比较严重的建议手术治疗。
很多人深信,吃骨头汤可以补钙,不仅对骨折愈合有好处,还能让儿童长的更高,更能老人疏松的骨头变硬。 总之只要跟人骨头有关的,喝骨头汤就对了。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科学研究证明,「骨头汤」,除了能补肚子上的脂肪和血中的尿酸,其他啥都补不了。 传说中大补的骨头汤到底有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凭想象或靠嘴说。好在,相关的实验研究还真有人做过。专业学者用常规熬汤的方法,拿猪的大腿骨来熬骨头汤,而后对其中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发现: 即便是熬的时间足够长,骨头汤中钙的含量也是极少。到最后,每 240 ml的骨头汤中钙的含量约为 3.84mg。 这个含量是个什么概念呢?骨头汤中「钙」的含量,约等于同样重量牛奶的 1.6%,不到 1/50。 这还没有完,骨头汤里钙没多少,但「不好的东西」的含量可不少呢...... 骨头汤中除了水以外,含有非常多的「脂肪」。那浓白色的东西,并不是钙,而是脂肪,所以喝起来口感鲜香。 长时间熬制,汤中还有大量的「嘌呤」成分,对于「尿酸高」或有「痛风」的患者来说,简直就是坑啊。 加点醋再熬试试? 嘿!你还别不服气,科学家还真就这么做了。他们为了增加骨头汤中钙的析出,专门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新一轮熬汤中加入食用醋,结果发现:醋倒是能增加一丢丢钙的析出了,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骨头内有害重金属的析出。所以最后补充说明:不建议熬骨头汤时加入过多食用醋。为什么骨头汤里没什么「钙」?不管是猪骨头、牛骨头,还是人骨头,骨头里的「钙」都很难溶于水。而骨头汤中「钙」的含量,主要取决于钙磷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放的骨头再多,熬的再久,作料再多,骨头汤中钙的含量也不会变化太多。 讽刺的是,别看骨头汤里面含钙少,含脂肪嘌呤多啊......所以,好心给中老年人喝骨头汤补钙,非但不能补充钙剂,反而增加高血脂、高尿酸和痛风发作的风险。而且还有国外文献报道,骨头汤中铅的含量比我们想象的高的多,所以最好也别为了长高个,天天经常给孩子熬骨头汤喝。 喝骨头汤不补钙,那该怎么补钙? 1. 食物: 2. 药物: 市售的钙和维生素 D 补充剂是相对更高效且安全的,需要额外强调指出的是:人们总是重视钙的补充,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维生素 D。 维生素 D,准确的说是 1,25 —二羟维生素 D3 能够促进身体把我们吃进肠道里的钙吸收到血液里面,最后完成在骨骼的沉积。所以,如果维生素 D 不够,吃再多的钙也不行。维生素 D 的补充虽然也可以通过晒太阳补充,但受到天气环境等影响太多。而天然的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深海鱼、肝脏等)又相对较少且价格较高。所以从稳定摄入和性价比来说,维生素 D 补充剂还是可以考虑的,尤其是对于正在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如今业内多主张每天服用维生素 D 补充剂 400-800 u,一直吃到 18 岁左右。除此之外,也不应该忽略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不管是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是骨折的愈合,又或是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的不仅仅是钙和维生素 D,优质蛋白、纤维、维生素等,都不应该被忽略。最后最好户外活动晒太阳?哦!(摘自骨科时间)
椎体成形术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是典型的微创治疗方法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安全有效的,一般手术过后很快就能下地活动,根本性解决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如下肢神经脉栓塞,脑梗,心梗,坠积性肺炎,褥疮,消化不良,肠梗阻,便秘废用性肌肉萎缩及加重原有骨质疏松,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等。而椎体成形术后的后遗症或并发症很少出现,主要有伤口感染、下肢感觉或运动异常、下肢瘫痪、邻近椎体再骨折等。1、伤口感染:主要是由于椎体成形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浅表穿刺,若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或椎体成形术后未进行规范护理,可能导致局部遭受病原微生物侵袭,从而引起伤口感染的发生;2、下肢感觉或运动异常:椎体成形术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是若穿刺技术不佳,可能导致椎体周围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出现下肢麻木或感觉减退,下肢屈伸无力等情况,从而出现下肢感觉或运动异常的后遗症;3、下肢瘫痪:主要是由于活动不良或椎体治疗不合理,可能导致骨水泥渗漏,而严重的骨水泥渗漏可能导致神经根和脊髓受压,从而引起下肢瘫痪的发生;4、邻近椎体再骨折:椎体成形术主要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若未及时采取抗菌治疗和补充钙质,可能导致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是指骨质疏松患者,在不同程度轻微外伤或者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出现脊柱椎体,包括颈椎,胸椎,腰椎不同部位的疼痛感,可以出现后凸畸形,驼背,活动受限。比较典型的表现是翻身疼痛,咳嗽或者深呼吸时疼痛加重。X光片检查,可以发现脊柱椎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塌陷,变形,部分患者可有神经压迫的症状。部分患者在X光片检查可无明显发现,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时可以发现明确的椎体异常信号改变,压缩骨折的诊断成立。一旦确诊压缩骨折,6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比较明显,可以做个骨密度检测再次确认,考虑行椎体成形术PVP即骨水泥灌注微创手术治疗,止痛效果非常好,手术创伤很小,切口0.5cm,出血1ml,局部麻醉,术后疼痛即刻缓解。如果患者比较年轻,骨质强度相对较好,建议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也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切口2cm,出血5ml。术后很快可以下地活动。如果存在手术禁忌不能手术,则需要卧床至少三个月以上骨折才有可能愈合,且存在骨折长期不愈合出现卧床并发症的风险。
原创茂名东江医院神经内科 发表于广东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其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现在人工作压力比较大,经常会有腰疼的毛病。在电脑前面坐了一天腰疼,搬东西之后腰疼,弯腰久了腰疼,似乎腰疼的情况无处不在。有的人腰疼可能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但是有的人腰疼一直持续不断,始终没有办法缓解。我的妈妈一直都有腰疼的毛病,即使是休息了很多天依旧还是缓解不了这种疼痛,严重的时候甚至连起床都成了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于是带着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是腰肌劳损。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这两种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虽然说这两种病不一样,但是症状却差不多,所以导致很多人无法区分这两种疾病。那么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有什么区别呢?区别之一:活动是否受限腰背肌劳损的患者,其腰部活动度一般影响不大,通常是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时,腰背痛诱发加剧,相反活动开来后可明显缓解。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出现向前、后、左、右等至少一个方向的弯腰困难。区别之二:有无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分为三种:一是只有腰痛,二是只有腿痛,三是既有腰痛又有腿痛。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有的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的腿痛。 不同的是,腰肌劳损通常只有腰痛,因此鉴别二者首先要看患者有没有腿痛。 区别之三:压痛点是中间还是两边对于纯腰痛的患者而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棘突或棘间隙有压痛,压痛点主要位于棘突旁,距离中线1.5-75px处,即背部中间。压痛时,可出现沿神经根走行的下肢放射痛。 腰背肌劳损患者通常腰椎棘突间无压痛,而腰背肌局部有压痛,即在远离背部中线的腰背部两边的肌肉。 尤其对于疼痛部位讲不清楚具体位置、按压也无明显压痛点的情况,更可能是腰椎间盘导致的腰背痛,专业称腰椎间盘源性腰背痛。 从痛感来讲,腰椎间盘源性腰痛表现为隐隐作痛,而腰背肌劳损则是酸胀感性疼痛,甚至是剧烈疼痛。 误区之四:影像学检查利用X光、CT或核磁共振来鉴别。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椎正侧位X片往往可见腰椎侧弯,相应椎间隙变窄,两侧不等宽,骨赘形成等。 腰背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软组织慢性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以腰痛为主,检查脊柱外形一般正常。 而CT或核磁共振则可准确发现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明确腰椎间盘是否突出。一图读懂腰椎间盘突出VS腰肌劳损小编感受过腰疼的威力,疼起来的时候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所以说腰部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腰部,平时工作就算再累,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另外如果是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着的话,建议一个小时换一下姿势,不仅仅可以缓解腰部的压力,也能避免出现腰肌劳损。腰不疼,人自然也轻松很多。骨头小课堂
获得从骨至筋膜郭树章博士后的授权门诊来一位17岁患者,主诉左小指麻木无力。查体:左肘关节外翻畸形,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小指麻木明显,不能完全伸直。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在8岁时受外伤,在当地给予石膏外固定(具体不详,我推测可能有骨骺损伤)。肘关节逐渐出现畸形,一直未在意。近两个月出现小指麻木才来就诊。跟患者交待初步考虑“尺神经炎”。患者及家长表示不明白,很焦急地问:“医生,尺神经炎是神经发炎了吗?需要输消炎药吗?不会引起全身发炎吧?”什么是尺神经炎?这里所说的尺神经炎一般是尺神经通过肘部的尺神经沟或者是肌肉时,受到卡压导致的无菌性炎症。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感染性炎症。为什会出现尺神经炎?尺神经炎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迟发性,多为尺神经卡压所致。多与肘部骨折后残留畸形或局部骨质异常增生有关。如肱骨外髁骨折后的肘外翻畸形,内上髁骨折复位不佳或瘢痕增生,肱骨髁上骨折后复位不佳局部刺激,肘关节的骨化肌炎等都可使尺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引起损伤。甚至有的人经常托腮动作也可引起尺神经炎。有什么表现?尺神经炎起病缓慢,初期患者可能只有手的尺侧皮肤轻度麻木不适、疼痛。中后期则会出现手部肌肉萎缩,分指和并指时无力,向尺侧屈腕无力,手的尺侧部以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障碍,严重时可出现“爪形手“。在尺神经沟可触到变粗的尺神经,局部叩击时有过敏感。如何诊断?有经验的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有时需行肌电图检查。多提示尺神经呈神经性受损,还可以明确尺神经病变的部位。怎么办?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多数能完全恢复正常,若发现较晚或治疗不及时,即使解除受压或牵拉因素,也难以恢复正常功能。非手术治疗一般包括使用神经保护和营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减少活动。常用的药物主要是营养神经的,有弥可保、维生素B1等药物口服,同时可以辅以针灸,理疗。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尺神经前置松解术。一旦出现症状,建议及早松解。若有肘关节畸形最好同时矫正。如果尺神经损伤症状已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神经功能已不可能恢复时,可考虑做肌腱移位术以重建部分功能。尺神经炎也称为肘管综合征,是指走行于肘管内的尺神经,因为各种因素压迫而产生的尺神经压迫症状。导致尺神经卡压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外伤引起的尺神经移位、肘关节外翻,肘部骨折以后骨化性肌炎的产生或者是肘部骨折以后的移位压迫,以及创伤性关节产生异位骨化或者骨赘,局部的囊肿或者肿瘤压迫等。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环小指的尺侧以及前臂尺侧出现皮肤麻木以及放射性疼痛,在敲击肘管内侧时会出现肘部到小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感,严重的还出现手内在肌的萎缩或瘫痪,更加严重的可能会出现爪形手畸形。有些患者通过拍片可能会发现肘畸形或者异位骨化,肌电图会提示尺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文总结了一些颈椎病患者经常问的问题。 颈椎病有什么信号? ?1. 头痛、头晕: 颈椎病累及颈部肌群,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性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颈椎病性头痛; 颈椎病变直接刺激、压迫或牵拉头部敏感组织而引起头痛; 病变刺激、压迫或损伤第一、二、三对颈神经引起头痛,尤以枕部为重; 病变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颈部其他交感神经,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颅内外动脉血管产生舒缩障碍而产生颈椎病性头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病变直接累及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产生头痛。 2. 呛咳、吞咽障碍: 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由骨刺使食管周围软组织受刺激反应所引起。 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片及钡餐检查,均可显示椎节前方有骨赘形成,并压迫食管引起痉挛,必要时可行 MRI 检查。 3. 视力下降: 颈椎病影响视力的原因可能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4. 落枕: 落枕意味着颈椎周围韧带松弛,失去了维护颈椎关节稳定的功能。如果经常落枕,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让椎关节继续失稳错位,可能会导致颈椎骨质增生,逐渐发展成严重的颈椎病。 5. 颈心综合征: 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律失常及心电图 ST 段改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6. 胸部疼痛: 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这与颈 6 和颈 7 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7. 高血压: 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故两者常常并存。 8. 胃部不适: 颈椎病患者尤其是交感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都会有恶心、泛酸、饱胀、嗳气、呕吐等不适,这主要是因为当颈段脊髓的硬脊膜等组织受到压迫和刺激时,交感神经的反射出现异常。 9. 手麻: 手麻可能是由于神经根性颈椎病引起。当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后,往往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关节增生和肥大,这些突出的颈椎间盘或增生的关节一旦压迫邻近的颈神经根时,便会引发疼痛,从而导致手麻。 10. 猝倒: 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因为椎动脉收到压迫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11. 肢体瘫痪、大小便障碍: 某些病程较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瘫痪;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瘫痪或大小便障碍,这些症状发病率并不高,只有极少数会出现。 颈椎是人体脊柱颈段,由7块颈椎骨像叠瓦状叠加在一起。 颈椎之间有椎间盘,有缓冲震荡的作用。椎体后面椎弓连在一起形成椎管,内有脊髓通过。 椎弓根两边有椎间孔,椎动脉由此通过,供应延髓、中脑、小脑和大脑后1/3的血供。 颈椎附近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走行,也有韧带肌肉等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进而导致椎间关节、韧带等退变,这些退变的组织压迫或刺激相邻的脊髓、神经、血管等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 颈型颈椎病 主要症状为枕部、颈部、肩部疼痛等异常感觉,可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主要症状为手臂麻木、疼痛。 ? 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上出现典型的颈脊髓损害的表现,以四肢运动障碍(四肢无力、行走不稳)、感觉(四肢麻木)为主。 ?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要症状为头晕,严重可导致天旋地转感。 ? 交感型颈椎病 该类型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耳鸣、消化不良、打嗝、心慌胸闷或面部、一侧肢体多汗、无汗等症状。 ?颈椎病按摩篇 1 风池穴 第一个肯定是我们大名鼎鼎的风池穴了。颈椎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湿邪侵犯颈项,而“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其他邪气侵犯人体的“敲门砖”。因此,“祛风通络”永远是治疗颈椎病的首要治则。 “风”指风邪,“池”是较浅的容器,风池穴意为人身体里一个藏风邪的地方,但藏的又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易祛除。因此揉风池穴,能预防和调治许多由风邪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头痛、颈肩腰腿痛等等。 【风池定位】 位于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两边大筋外侧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 摸后脑时,会摸到头发边缘有一个凹窝,挺大的,很明显,如果往里一推,就会触到脖子后面的两根硬筋,往上面就是枕骨,用大拇指往里一顶,便会摸到风池穴,点按时闭眼效果更佳。一般按此穴一分钟,会明显感到眼睛明亮,神清气爽。 2 缺盆穴 缺盆穴位于锁骨中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有多重要呢? 《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意思是,心是五脏六腑的君主,而缺盆,是帮助心统摄五脏六腑的,是心的“传令官”。 那么这跟防治颈椎病有什么关系呢?心如何“主五脏”,是靠十二经脉为桥梁的。所以这句话其实是强调了缺盆穴疏通经络的作用。 一方面大部分的经脉都要经过缺盆穴:小肠经、肺经、三焦经、膀胱经、胆经、胃经,几乎全身的经络,都要经过颈椎,而所有通过肩颈的经脉,都要经过“缺盆”,所以“缺盆穴”气血通畅,是确保从心而发的所有命令,通达全身的基础;另一方面缺盆,顾名思义,盆子缺了一口,水自然就要流出来。而缺盆又是胃经腧穴,所以缺盆穴象征着胃经经水(气血)溢流并输布人体各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简单的手法弹拨、揉按缺盆穴,可以将气血从颈肩输注到全身各处,经脉气血得到营养,自然增强了对外邪的抵抗能力,达到了防治颈椎病的目的。 【缺盆定位】 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 【按摩方法】 坐下,以一手食指指腹先按压对侧缺盆穴,每按压3秒钟后放松3秒钟,进行20次,力量适中;继之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揉动各1分钟。再换另一只手按揉对侧缺盆穴,方法同前。 3 肩井穴 肩井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腧穴之一。“肩”字表明了穴的部位。而“井”,象征了穴位的特性。井,本意是指水井,若经气为水,那么该穴就是经气存储、蓄藏的关键节点。 此外,“井”有井井有条的含义。代表经常刺激肩井,还有疏通经络的作用。颈椎病的成因,是因为风寒痹阻,不通则痛。按压肩井可以使颈肩部的气血疏通,自然就可以缓解疼痛啦~ 《幼科铁镜》中说得好:“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 《会元针灸学》同样提到:“肩井者,在肩部阳气冲出显明之处,通于五脏,推荡淤血,而生青阳之气,如泉涌出,以安经络,以实脏腑,而开阴窍。” 简单来说,揉按刺激肩井穴,可以让胆经的清阳之气如泉水一般涌出来,然后将郁滞的气血涤荡开来,令全身的气血疏泄顺畅平缓。如果把水壶比作身体,里面的水比作气血,那么肩井就是那个盖子,水烧开了,提起来,郁闷之气就会宣解。这是肩井穴的最大妙处。所以,每天按摩肩井穴是非常好的养生手段。 平时总操作电脑导致肩颈疼痛的人可以揉按,经常生闷气的人可以揉按,免疫力低下的人可以揉按,睡眠不好总上火的人更可以揉按,高血压患者亦可以揉按。? 但在这里要多提一句,肩井穴可揉按,但因距离肺尖比较近,非专业人士一定不要尝试针刺。 【肩井定位】 ????在后颈根部第7颈椎与肩峰之间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 一手搭于对侧肩头,用中指指腹按揉肩井穴,或用中间三指指腹按揉肩井穴区。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左右手交替按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