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师介绍:朱丽萍主任医师具有26年临床经验,长期从事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等)、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失眠症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二、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需要住院治疗请选择周五上午的门诊。三、每周三上午,专家门诊,主要面诊复诊患者 就诊地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 上海市沪闵路3210号门诊2楼交通方式:地铁1号线莘庄站转地铁5号线颛桥站下,换乘公交徐闵线等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站下车,一站即到,也可步行10分钟。也可直接乘坐公交徐闵线到达。预约电话:021-52219155,52219036四、每周四下午,特需门诊,主要面诊初诊患者和复诊患者 就诊地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 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门诊2楼2号诊室交通方式:地铁4号线天钥桥路或东安路站下车,步行5分钟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也可乘公交218、104、144、50路到达。预约电话:021-52219036五、每周五上午,心理咨询特需门诊,主要面诊初诊患者和复诊患者,需要住院请选择周五上午门诊。就诊地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 上海市沪闵路3210号门诊2楼交通方式:地铁1号线莘庄站转地铁5号线颛桥站下,换乘公交徐闵线等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站下车,一站即到,也可步行10分钟。也可直接乘坐公交徐闵线到达。预约电话:021-52219155,或021-52219036
自言自语、自笑等行为异常可能是多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早期信号,及时就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科普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1、明确病因:自言自语、自笑等行为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如精神分裂症、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等。通过及时就医,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问诊、心理评估和必要的检查,明确这些行为背后的具体病因。2、抓住最佳治疗时机:许多精神或心理疾病在早期症状较轻时更容易控制和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例如,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避免病程迁延影响治疗效果。二、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1、避免症状加重:如果这些行为异常得不到及时关注和治疗,可能会逐渐加重,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冲动行为等。这不仅会增加治疗的难度,还可能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更大的影响。2、减少并发症风险:长期的精神行为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其他心理或生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发作、睡眠障碍、药物滥用等。及时就医可以有效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三、保障个人安全和生活质量1、预防自伤和伤人行为: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可能会出现自伤自杀或伤人的行为。及时就医可以帮助控制这些危险行为,保障患者和他人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2、改善生活质量:通过专业的治疗和干预,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恢复正常的社交、工作和生活功能。这有助于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四、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1、减轻家庭负担:精神行为异常不仅影响患者自身,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及时就医和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减轻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2、维护社会秩序: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及时就医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总而言之,如果发现自言自语、自笑等行为异常,建议尽快到专业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病案:患者女性16岁,自言自语自笑加重1月,总病程半年。患者因学习压力大,近半年来出现自言自语自笑,不愿意与人交往,经常一个人在房间内走来走去,有时自笑,有时自言自语,到当地就诊后,家属因害怕药物副反应不愿意服药,近1月病情加重出现耳闻人语,敏感多疑,觉得有人针对她,发脾气,故到我院就诊。精神检查可见:意识清,定向全,接触被动,一问一答,注意力欠集中,存在言语性幻听,关系妄想,情感淡漠,欠协调,情绪不稳,有自言自语自笑,表情怪异,挤眉弄眼,存在冲动行为,未引出消极言行,意志要求减退,智能可,自知力无。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经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积极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自言自语自笑消失,幻觉妄想缓解,目前在巩固和维持治疗中。
TECT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记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骨和关节并发症的发生。MECT则大多数是肌痛、头痛、膈肌痉挛、一过性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可恢复的记忆障碍、吸入性肺炎,呼吸延长是较重不良反应。TECT最大不良反应是引起骨折和关节脱位,MECT则极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这一不良反应。TECT 的不良反应明显重于MECT, TECT不良反应为程度不等的意识模糊、头痛、头晕及肌肉酸痛等。患者对TECT治疗易产生恐惧,依从性差。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认为MECT并无绝对禁忌症,MECT是在全麻下进行的医学操作中危险性最小的,比分娩的危险性还要小很多。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心、脑、肺等监护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开展MECT,使得危险性降到极低的限度,临床上很少出现骨折、窒息等情况,因此ME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文献表明,MECT对老年精神病患者是迅速安全有效的。 然而近年来发现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在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纤颤、心跳停止)是MECT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MECT使用的麻醉药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全麻诱导剂,对呼吸和循环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心率和血压均会产生影响,而司可林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对心血管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ECT 本身抽搐发作增加了心脏的收缩强度,从而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脑血流灌注增加200%,糖和氧的代射增加200%,还可引起血脑屏障一过性机能崩溃,脑血容积增加而使颅内压增高。在治疗中少数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其原因可能与通电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抑制心脏活动有关。 FOLK等发现在MECT 而致死亡(发生率0.11%)的危险因素中,有麻醉问题、肌肉松弛药和低氧等,尤以心血管问题为常见,该治疗除会引起血压明显升高外,还可能导致心律发生变化,故在选择治疗对象时要慎重。 总之,近期有心肌梗死、颅内出血倾向者应避免使用ECT;伴有严重心、肺、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近期存在感染发热者也应避免使用ECT,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1、不配合治疗的,需住院治疗;2、精神症状严重的,需住院治疗;3、有冲动言行(打人、毁物等)、消极言行、自伤言行,需住院治疗。4、住院治疗的好处:可以全面系统进行综合性治疗,医师每天查房二次,可以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以及检测药物不良反应。5、科室介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七科为普通精神科临床治疗科室,朱丽萍主任医师担任科主任,卢卫红主任医师担任科副主任。科室规模:本科室有三个病房:D2、D3和D4病房,共200余张病床,收治各类男性、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抑郁障碍、双相障碍)、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收治各类急性发作和疑难杂症患者。科室医护力量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3人。临床特色:擅长急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模式以尽快提高疗效、恢复功能。根据每个患者特点选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MECT以及中医中药治疗,促使全面康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宗旨,收治了大量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获得病家的好评。本科室重视临床科研教学,扎根临床,以科研教学促进临床业务水平提高,开展对各类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对早期精神分裂症、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治疗及预后等进行了研究,并有多项市科委课题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合并中医中药治疗进行研究。同时本科室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及全国精神科进修医生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医疗护理技术骨干。6、医师介绍:朱丽萍主任医师具有26年的临床经验,长期从事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负责D2、D3、D4三个病房,男女均收住。可短期住院。主要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等)、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失眠症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如需要住院选择朱丽萍主任医师每周三上午专家门诊或每周五上午特需门诊。就诊地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上海市沪闵路3210号门诊2楼交通方式:地铁1号线莘庄站转地铁5号线颛桥站下,换乘公交徐闵线等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站向阳路下车,一站即到,也可步行10分钟。也可直接乘坐公交徐闵线到达。7、预约电话:021-52219155或021-52219036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现象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介绍一下以便于及时发现及提高警惕。一、什么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青少年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割伤、烧灼、抓伤、撞墙等。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心理因素:自卑自责、冲动性强、有早期创伤经历等特性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2. 外在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如亲子关系不合、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同伴关系(如曾被同伴欺凌或孤立)以及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如考试失败、失恋等)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3. 神经生物学因素:内源性阿片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多巴胺等物质的异常,也可能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关。三、家属如何提高警惕?1. 关注孩子的异常行为:家属应留意孩子是否有不明原因的伤口、血迹,或者孩子在炎热天气仍穿着长袖长裤等异常行为。此外,孩子如果经常独自烦躁、难过,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可能是自伤行为的前兆。2. 保持冷静,提供支持:当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家属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反应或指责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清理包扎伤口,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3. 改善家庭环境:积极的家庭环境对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至关重要。家属应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支持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夫妻间的冲突,避免将孩子卷入其中。同时,停止任何形式的情感和躯体虐待,杜绝家庭暴力。4. 寻求专业帮助:青少年自伤行为与精神疾病高度相关,家属应及时带孩子寻求医生的专业评估。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家庭治疗。四、预防措施1. 加强心理教育:家属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例如,教导孩子正念训练的方法,或者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不良情绪。2.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家属应鼓励孩子与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家属也可以积极参与家庭治疗,改善家庭互动模式。3. 关注孩子的社交安全:在现代社会,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家属应注意监管孩子的社交及网络活动,避免其受到不良影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属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更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健康成长。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及时来医院咨询及就诊,朱丽萍主任医师门诊时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周四上午和周日上午;闵行院区周五下午。第十人民医院周六下午。
在门诊时患者和家属经常会问,可以停药吗?还需要继续服药吗?在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介绍一下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脑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维持治疗是精神分裂症全病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关于其重要性的科普介绍:一、降低复发风险1、精神分裂症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如果在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复发率会显著增加。而维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帮助患者保持病情稳定。2、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首次发作后进行维持治疗,能够减少疾病的慢性化和致残性,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3、减少再住院风险避免频繁住院:维持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因病情反复而再次住院的频率。再住院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还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4、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维持治疗,患者可以在社区中稳定生活,减少因病情波动导致的住院中断。二、促进社会功能康复1、改善社会功能:维持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和保持社会功能,包括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通过药物治疗结合心理社会干预,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维持治疗期间,患者可以学习和巩固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理、购物、家务等,从而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三、提高治疗依从性1、药物选择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是维持治疗的关键。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因其副作用相对较小,更易被患者接受。此外,长效针剂(LAIs)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因忘记服药或自行停药导致的复发。2、心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职业技能训练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四、提高患者的长期结局1、改善预后:维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减少疾病的慢性化和致残性。通过持续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2、减少死亡率:研究表明,规范的维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总之,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对于预防复发、减少再住院、促进社会功能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和家属应充分认识到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病案:患者男性35岁,自言自语自笑3年,在当地就诊,诊断精神分裂症,服药奥氮平后病情好转,因好转后停药,病情复发2次,为进一步诊治故到我院就诊,经药物调整后进行维持治疗,目前患者已经康复,结婚,生子,工作等社会功能恢复较好。
美媒:研究称电击疗法可选择性删除记忆 美媒称,科学家们通过电击疗法以消除人们的痛苦记忆,这一雄心勃勃的探索部分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精神创伤、精神疾病和毒瘾。据《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22日报道,在一次试验中,病人首先看到一个用文字和图片呈现的令人心烦的故事。一周后,他们回忆这个故事并接受电惊厥疗法,即著名的电击疗法,这将他们对痛苦故事的记忆完全抹去。荷兰奈梅亨大学神经学家马赖恩·克勒斯博士说:“相当有效。我们在每位受试者身上都观察到了这一点。”克勒斯是这篇发表在22日《自然-神经学》月刊上的研究报告的主笔。这个试验使人想起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中的情节,电影讲述的是一对不和的夫妻抹去关于对方记忆的故事。多年来,科学界一直在实践类似的想法。在暴露疗法中,以非威胁性方式使受试者反复暴露于一种恐惧中,目的是要帮助病人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逐步减弱害怕的反应,这一过程叫“消退法”。科学家们过去认为,一旦大脑中有了某个记忆,它就会永远存储在那里,不可能有任何更改。那些焦虑症患者被教导通过建立新记忆来战胜他们的恐惧。然而旧的记忆依然存在,可能随时被激活。大约十年前,科学家们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演示,当一只实验室啮齿动物被给予某物从而唤起它曾经的恐惧时,对那件引发恐惧的事的记忆似乎反而变得模糊了。如果什么都不做,这件事的记忆则会再次恢复稳定并且变得牢固,这个过程被称为“记忆再巩固”。但是当直接给这只啮齿动物的脑部注射某些干扰再巩固过程的药物,这些药物完全清除了这只动物害怕的记忆。关键一点在于,其他记忆并没有被消除。至于能否干扰人类的记忆巩固过程,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向人类大脑注射药物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克勒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避开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们的试验对象是39名因严重抑郁症正在接受电惊厥疗法的病人。治疗中,病人被注射了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并且他们大脑的某些部分通了电,引发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的短暂惊厥。至于治疗原理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有科学家认为它改变了血流模式或大脑的新陈代谢,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它在大脑中释放了某些对抗抑郁症的化学物质。
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可升高妊娠及新生儿预后的相关风险,包括早产、新生儿低体重或高体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戒断反应、异常肌肉运动等。妊娠前建议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若不可避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也应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妊娠风险。一、美国食品约品管理局(FDA)对抗精神病药物与妊娠安全的分级说明:A、对照研究未发现不良反应。目前尚未发现一个抗精神病药物对妊娠没有任何不良反应。B、尚无证据表明对人类有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包括:氯氮平,丁螺环酮,安非他酮,马普替林,唑吡坦。C、不能排除存在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包括:奥氮平,帕利哌酮,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氟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氟伏沙明,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多塞平,曲唑酮,多奈哌齐,加巴喷丁。D、已经有证据表明存在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包括:丙戊酸钠,锂盐,卡马西平,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咪达唑仑,氯硝西泮,帕罗西汀,阿米替林,米帕明,丙咪嗪。X、妊娠期禁用。此类药物包括:艾司唑仑,三唑仑。另外,舒必利,氨磺必利与妊娠风险不详。二、妊娠前应做好充分准备:1、若确实需要怀孕,孕前即应尽可能考虑给予最适宜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形式。2、尽可能使用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3、尽可能发挥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等的作用。4、患者应密切关注精神科、心理科和妇产科医师提供的建议,定期到这些科室随访。妊娠过程中应充分监测胎儿发育及母亲的精神状态。5、在基线时获取那些可能受到病情及药物影响的生物学指标。6、确定精神疾病复发的早期警示标志及复发后的医疗路径。7、是否母乳喂养应与精神科医师进行充分讨论,尽量避免抗精神病药物对哺乳的不良影响。
下面表格是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及有效剂量范围,供大家参考。分类及药名过度镇静 体位性低血压 抗胆碱作用 锥体外系症状 剂量范围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 高 高 中 中 25~600 mg/日奋乃静 低 低 低 中 4~40 mg/日三氟拉嗪 低低 低 高 5~45 mg/日氟奋乃静 低 低 低 高 2~30 mg/日氟奋乃静癸酸酯 低 低 低 高12.5~50mg/2~3周氯丙噻吨 高 高 中 中 50~600mg/日癸酸氟哌噻吨注射液低 低 低 高 20/2~3周氯哌噻吨 中 中 中 高 5~40 mg/日氟哌啶醇 低 低 低 高 2~40 mg/日癸酸氟哌啶醇注射液 低 低低 高50~100mg/2~4周五氟利多 低 低 低 高 20~120mg/周舒必利 低 低 低 中 200~1200 mg/日哌泊噻嗪棕榈酸酯注射液低 低 低 高 50~200mg/2~4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利培酮 低 中 低 中 1~10 mg/日齐拉西酮 低 中 低 低 40~160 mg/日氯氮平 高 高 高 低25~600 mg/日奥氮平 中 中 中 低5~20 mg/日喹硫平 高 中 中 低150~800 mg/日阿立哌唑 低 中 低低 5~30 mg/日氨磺必利 低 中 低 中50~1200 mg/日帕利哌酮 低 中 低中3~12mg/日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低 中 低 中 25~50mg/2 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 低 中 低 中 25~150mg/月
自知力指患者对其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是否察觉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存在异常,对自己异常的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不完全,神经症患者的自知力多数存在,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如能逐渐恢复,是疾病趋向缓能的主要指征之一。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病理状态称为“有自知力”,认为自己的精神病理状态不是病态称为“无自知力”,介于两者之间为“有部分自知力”。判断有无自知力有四条标准1、 患者意识到出现别人认为异常的现象。比如当别人谈论到自己的乱语,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情况。2、 患者自己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虽然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情况,同时应该意识到自己这种情况不同于以前,知道是异常的。3、 患者认识到这些异常是自己的精神疾病所致。有些患者仅仅认为这些异常是高血压或者其他躯体疾病造成,不认为是精神疾病所致。4、 患者意识到治疗是必须的。虽然认识到自己的异常的事情,而且知道是精神疾病所致的,但不愿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