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谈谈肺手术的话题。手术英文叫做surgery,这个词最早从古希腊文kheirourgos演变而来,kheirourgos=kheir(手)+ergon(工作),因此手术本质上是手工操作的意思。就肿瘤这个疾病分类而言,手术是最早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大多数实体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到肺恶性肿瘤(肺癌),手术则是早、中期肺癌最主要、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眼里,手术就是把病灶切掉,也就是通过手术把病灶完完全全地从身体移除。而如果病灶被及时地、完全地移除身体,那么即使是癌症,也不会对生命产生影响。因此大多数怀疑肺癌的患者,内心都是希望尽快把病灶彻底地切除——这可以说是“病人之常情”。但在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的眼里,手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非常慎重的治疗选择。下面,从胸外科医生的角度,简单聊聊,医生与患者交流“肺结节的手术治疗”时,他们究竟在谈什么(思考什么)?1、手术的适应症,即适不适合做手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病灶本身。病灶的性质决定治疗的方式。如果病灶是良性,一般来说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以选择继续观察或者抗炎治疗等较为保守的治疗方式。如果考虑为恶性,那么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是的,是很可能,并非所有的肺癌都合适进行手术治疗,这里不展开讨论。第二是患者的健康状况。患者的健康状况是医生评估是否合适手术的重要前提条件。比如患者有出血风险(例如口服抗凝药),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处于心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合并严重的感染,肺功能太差等等,都很可能成为患者无法手术的原因。第三是患者的意愿。医生是给病人看病,不是给病灶看病。在治疗决策方面,病人以及家属的意愿是选择治疗方式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手术无小事,医生永远是在给患者提出专业的建议,患者自己才是最终的决策者。2、手术的时机,即什么时候手术。如果考虑恶性,且不存在手术禁忌,总体上应尽早进行。但也分情况:有一些肿瘤,虽然是恶性,但根据医生经验判断生长速度很慢,转移风险极低,比如纯磨玻璃的结节(或者磨玻璃成分为主),尤其是直径<1cm的纯磨玻璃结节,这种情况下,手术的时机可以相应放宽,不必急于一时。相反,生长潜能较大的结节,则应该尽快选择手术切除,例如实性成分为主的结节,或者直径较大的结节。很多患者并不明白,如果比较明确是恶性,为什么不是越早切除越好。这是因为手术切除的不仅是病灶,同样会切除正常的肺组织,会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术后并发症(类似于治疗的副反应),因此,只有明确切除病灶带来的好处大于“治疗副反应”带来的坏处的时候,选择手术治疗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在我看来,手术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纯地切除病灶,而是给患者带去更长的生命以及更高质量的生活。3、手术的入路,即如何开展手术。主要分为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以及机器人手术。前者是早年肺癌手术的经典入路,切口较大(15-20cm),医生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现在已使用较少。电视胸腔镜辅助的手术是现在主流的胸外科手术入路,属于微创手术的范畴。具体又分为多孔和单孔的胸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来言,两者无显著差别)。以我科为例,2021年全科肺微创手术占比超过95%,单孔肺手术占比已接近80%。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切口长度一般3-4cm,医生通过伸入胸腔的器械进行操作。机器人手术是更为先进的手术方式,医生通过操控机械臂为患者实施手术。机器人手术也属于微创手术的范畴,它可以实现更为精细的操作并进一步降低术者操作的盲区,但费用较胸腔镜手术更高。已有研究表明,微创手术相比开胸手术的治疗效果没有区别,但患者经历的创伤普遍更少,术后的康复普遍更快。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肺癌手术都适合微创治疗,且有一部分计划微创手术的病例,会根据术中情况调整为开胸手术。患者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肺癌手术的首要目的是保证病灶的完整切除,相比之下,微创是锦上添花的事情。4、手术的切除范围,即手术的方案。前面提到,手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也会切除正常的肺组织,因此会对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破坏。多年以来,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都是肺叶切除术(即切除病灶所在的肺叶)+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但随着早期肺癌(肺小结节)的增加,我们发现对于适合的病例,不需要切除整个肺叶,并且也不需要实施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的处理在此不展开讨论),也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我们称之为亚肺叶切除(切除范围小于一个肺叶,包括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我科特色】)。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肺组织,理论上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以及远期呼吸功能的提高,亚肺叶切除术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肺癌手术的首要目的是完整切除目标病灶,“切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讨论保留更多的肺组织才有意义。为了平衡“切够”与“保留尽可能多的肺组织”,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病灶方面,要考虑病灶的数量、位置、大小、性质;病人方面,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基础身体状态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决策过程,也是体现医生临床经验和思维的地方。虽然不是每个医生都会把这个决策过程为患者还愿,但我相信每一个主刀医生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今天的文章写的比较多,可能也比较晦涩,但我还是决定发出来,是因为我希望患者能够了解,医生在做临床决策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其实是非常多的。也许医生只是告诉你“做”或者“不做”的建议,但背后必然经历了深思熟虑的过程,这既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身上白大褂的尊重。我们希望也鼓励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深入的了解,也欢迎患者可以把心中的困惑或者顾虑都向我们说出来。在战胜病魔的道路上,我们一直都是战友。
直播时间:2024年05月22日18:55主讲人:王攀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刚刚过去的4月15日-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主题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旨在树立癌症三级预防理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今天就接着这个机会,聊聊肺癌的筛查。1、为什么要筛查肺癌?首先是疾病负担重。众所周知,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是影响我国民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次,我国肺癌病例的发现以临床晚期居多。而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诊断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生存率越高,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IA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IV期肺癌不到10%。因此,推动肺癌筛查普及,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2、肺癌筛查使用什么方法?低剂量螺旋CT(low-dosecomputedtomography,LDCT)。早在201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起的“国家肺部筛查试验(NLST)”结果。研究发现,与标准胸部X线检查相比,采用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可以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3%。今年,来自国家癌症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的赫捷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我国一次性(one-off)LDCT肺癌筛查及效果评价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超过100万中国人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该研究发现,LDCT筛查组肺癌发病风险比未筛查组高47.0%(这句话的意思是肺癌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显著高于非高危人群,LDCT可以从肺癌高危人群中发现潜在的肺癌患者),筛查组的肺癌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相较未筛查组分别低31.0%和32.0%。国内外证据均表明,对肺癌高风险人群进行LDCT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癌,改善预后,降低肺癌死亡率。3、谁应该筛查?既然肺癌筛查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那是否所有人都应该参与筛查?答案显然不是。上述研究都是针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的分析,也就是说,肺癌高危人群才是推荐进行肺癌筛查的对象。那么如何识别肺癌的高危人群?应满足下面两个条件:首先是年龄,满足50-74岁。其次是至少具备一条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①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包年数≥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②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③患有COPD(注:慢性阻塞性肺病);④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⑤直系亲属有确诊肺癌,具体指父母、子女及亲兄弟姐妹。如果您身边有符合上述条件的人,那么您可以建议他/她参加肺癌筛查。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
最近有很多患者求问,王大夫,我发烧了,该怎么办?不少患者肺癌术后出院不到1个月,也发烧了,很紧张。没有发烧的,看到身边发烧的人越来越多,不免一个哆嗦。我感觉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所以发着烧从被窝里爬出来,快速写一篇,希望能够解答部分患者及家属朋友的疑惑。1、肺癌能不能打疫苗?可以打。据我所知,肺癌并不是疫苗的禁忌症。尤其是早期肺癌,实际上做了手术恢复良好的早期肺癌患者,与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因肺癌(实际上不仅仅是肺癌,纵隔的肿瘤,食管的肿瘤,甲状腺、乳腺肿瘤等等)做了手术不敢打疫苗,大可不必。至于术后打疫苗的时机,这个没有广泛的共识,更多的是医生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我个人倾向于建议患者术后满6个月再打(没有啥依据)。打疫苗不一定能保护您不受感染,但是可以实在降低您感染后重症危重症的风险,我个人建议符合条件的人,都接种全程疫苗。2、我发烧了,要不要去医院?大部分不需要去。实际上从各个渠道,您都能了解到,目前导致发烧的毒株致病力已明显下降,绝大多数发烧的患者,都属于无症状/轻型的范畴,也就是病不及肺。换句话讲,大部分患者的感染,不会导致肺炎,对咱们肺/纵隔术后的患者影响有限。因此,无论是从病情的需要出发,还是从目前发热门诊实际的就诊体验考虑(尤其北京),还是从国家的引导建议来看,大部分无症状/轻症患者,居家治疗足矣。治疗的基本逻辑与普通成年人一致:多喝水,多休息,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可选择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者板蓝根、连花清瘟等中成药,具体请参考国家《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注意,不可重复用药,同种类型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选一个),选择一种即可,很多中药包含西药成分,不小心也可能导致重复用药。应注意避免。3、什么时候要去医院?首先看一下国家的指南建议:(1)呼吸困难或气促;(2)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还有两条,但和咱们没关就不写了)。我再补充几点:如何判定呼吸困难及气促?一分钟呼吸次数超过30次,这个自己或家属是能够数一下的。第二个,静息血氧持续低于93%(就是啥事儿不干血氧也维持不住)。我建议肺癌术后的患者家里一定要备一个体温计,最好是水银的,用来监测体温。其次,最好备一个血氧监测仪,药店或者网上都能买到,100多元就可以,方便监测血氧,正常人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不会低于95%。第三,高热伴大量黄痰,甚至咯血,胸痛,尤其是手术对侧的胸痛或者双侧胸痛,应警惕肺炎可能。以上情况,建议尽快就医。目前看,大多数人都会发烧,只是先后顺序的差别。如果没发烧,那么尽量避免,晚一点是一点,为身体争取恢复的时间。如果不幸中彩票,也不用怕,不用慌,安心休养,大多数人,一周之后又是一条好汉。P.S.打过疫苗,也不要忘了,三大件,跟我念: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双手卫生。赶紧告诉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吧。P.P.S.祝您绿码平川,绿速成阴!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感染防控要求。(1)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2)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3)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5)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6)居家治疗人员日常可能接触的物品表面及其使用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及时清洁消毒,感染者个人物品单独放置。(7)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治疗人员每次用完卫生间均应消毒;若居家治疗人员使用单独卫生间,可每天进行1次消毒。(8)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9)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
肺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肺原发恶性肿瘤。肺腺癌术后如何安排复诊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之前本人介绍过肺癌术后复诊的一般原则,现针对肺腺癌患者术后复诊的具体安排进行介绍。所有肺原发腺癌患者,术后复诊安排依据手术病理结果,手术病理结果主要看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型以及分子病理特征。术后首次复诊具有共性,故单独说明,首次复查时间一般为术后3-6个月,复查项目包括: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血常规,生化全项,肺系统肿瘤标志物(个人不建议术后6个月内就复查肿瘤标志物)。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现将复查的方案进行定义,具体如下:方案A:胸部薄层平扫CT,肺系统肿瘤标志物。方案B:胸部+腹部+颈部薄层平扫CT,肺系统肿瘤标志物,脑增强MR(造影剂过敏选平扫),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可加做颈部淋巴结超声、锁骨上淋巴结超声、肝胆胰脾超声、肾上腺超声检查。方案C:PET-CT,肺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时可加做颈部淋巴结超声、锁骨上淋巴结超声、肝胆胰脾超声、肾上腺超声检查。对于原位腺癌的患者,建议术后两年内每6个月复诊一次,两年以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除首次复诊以外,后续复查项目为:胸部薄层平扫CT(满2年可改为低剂量胸部薄层平扫CT)。对于原位腺癌的患者,不推荐常规复查肺系统肿瘤标志物。对于微小浸润性腺癌的患者或无复发高危因素的IA期患者,建议术后2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两年以后每12个月复查一次。每年第1个6个月的复查项目选方案A;每年第2个6个月的复查项目:方案B或C。首次复诊参考前面的建议。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IA期患者以及IB、II、IIIA、IIIB(T3N2M0)期患者,需结合驱动基因(EGFR、ALK)突变情况来安排复诊。如果无驱动基因突变,建议术后两年内每3个月复诊一次,其中每年前三个3个月选方案A,第四个3个月选方案B或C;满两年以后每6个月复诊一次,每年第一个6个月选方案A,第2个6个月选方案B或C;满四年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选方案B或C。如果存在驱动基因突变,建议术后三年内每3个月复诊一次,其中每年前3个3个月选方案A,第4个3个月选方案B或C;满三年以后每6个月复诊一次,每年第1个6个月选方案A,第2个6个月选方案B或C;满六年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选方案B或C。首次复诊参考前面的建议。上述建议仅供患者参考。本文参考《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仅针对肺腺癌根治术后无症状患者。由于每位患者的基本状态、诊疗经过及病情都存在区别,故复诊的安排没有绝对的标准。本人建议患者的复诊首先应咨询主刀医生,同时在随访期间出现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CT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看肺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对就诊于胸外科的怀疑有肺部病变的患者来说,CT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检查项目。不同医院CT检查的名称不完全相同,但大多以部位区分,例如胸部CT、脑部CT、腹部CT。也有以检查目的命名的CT检查,例如我院有专门看肺小结节的CT选项。CT检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对应不同的检查目的。较为常用的分类如下:①根据剂量不同,分为低剂量CT和常规剂量CT。低剂量CT辐射量更低,但照出来的片子在保留局部细节方面不如常规剂量CT,因此主要用于肺癌的筛查。换句话讲,以体检为目的的检查,选择低剂量CT即可。而对于已经发现有肺结节或病变的患者,推荐使用常规剂量CT检查。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尽管常规剂量的辐射量高于低剂量,但医用CT的辐射量对人体来说,总体上是非常安全的,大家不必过于纠结CT带来的辐射问题。②根据是否使用造影剂,分为平扫CT和增强CT。完成增强CT需要从静脉注射造影剂,由于造影剂存在于血液中,因此使用造影剂的目的主要是看血管的显影。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来协助判断病变的性质,例如肺癌一般是富血供的病变,内部血供相较肺炎症性病变更加丰富,因此肺癌在CT扫描时可显示为不同程度的“增强”。另一方面,增强CT常用来观察病灶与肺内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用以评估病情以及手术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肺癌都会表现会“增强”,特别是早期肺癌,尤其是含有磨玻璃成分的肺癌,一般而言是不会“增强”的。此外,增强CT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不推荐常规开展,且对于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一般也不使用增强CT扫描。③根据扫描层厚不同,分为厚层CT和薄层CT。薄层CT(层厚≤1.5mm),也叫做高分辨CT(HRCT),这是CT影像技术发展的结果。对于肺小结节患者(直径≤2cm,尤其是直径≤1cm),我们推荐使用薄层CT进行扫描。和厚层CT(层厚一般为5mm)相比,薄层CT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信息,对于小结节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结节,在厚层与薄层CT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对比病变是否发生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次CT是否具有可比性。最后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CT。首先,这其实是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患者,不懂CT并不影响您就诊看病,您完全可以咨询您的医生,并参考他/她的建议。作为胸外科的医生,我们会有自己的逻辑和判断,下面以我个人的经验进行推荐。首先,如果您是体检,请选择低剂量CT,如果已经发现病灶,需要复查,建议选择常规剂量CT。第二,尽可能选择薄层CT(高分辨CT)。第三,对于考虑早期肺癌,特别是含有磨玻璃成分的结节,平扫足矣,不推荐常规进行增强扫描。第四,对于纯实性结节,不能排除肺癌的时候,建议选择增强CT。第五,对于定期复查的未手术的肺结节患者,强烈建议在同一家医院进行检查(最好选择你未来可能做手术的医院),以保证前后的CT检查结果可对比、可参考。第六,术后复查的患者,如果您的病理是良性、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选择平扫足够,对于分化好的IA期肺腺癌(直径≤3cm),也建议选择平扫CT检查。第七,术后复查的患者,建议在做手术的医院进行复查,以保证每次复诊的结果可对比、可参考。第八,带片门诊咨询或者通过互联网咨询的患者,尽可能提供电子版的影像资料(注意,这里不是指打印出来的片子),这是因为对于小结节的诊断,若不把图像放大观察,很可能丢失重要的诊断信息。一般医院门诊不提供看光盘的服务,您可以自备电脑或者使用手机查看云端储存的图像。第九,不要迷信网络,不要迷信增强CT检查,相信您面前的医生,尽可能参考医生给您的建议。第十,以上推荐并不绝对,也不能保证对每个人都适用,毕竟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别,需要结合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
【写在前面】为了实践我开设互联网诊室的初衷,从现在开始,我将利用空余时间把患者们共性的问题写一写。作为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疑问,非常正常,问题多了就容易焦虑,这个情绪是非常值得理解的。然而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查得越多,若没有查到点子上,只会增加你内心的恐惧。所以,有问题欢迎向我提出,也许你的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正文】对于邻近出院的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随访。因为患者来就诊不容易,一旦离开了医院,再见到医生就不那么方便,即便联系到医生,医生也会有很多患者,未必能够准确记住你的情况,所以对术后如何随访的逻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以在我科进行手术并确诊肺癌的患者为例进行介绍。首先,随访就是术后的定期复查。由于恶性肿瘤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术后定期复查,复查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潜在的复发或者转移并及时给与干预。因此术后随访,对于肿瘤患者非常重要。制定随访计划的起点是拿到手术病理报告的时候。这是因为手术病理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患者究竟得的是什么病,处于疾病的什么时期,都是由手术病理报告决定的。以我院为例,手术病理报告一般在术后7-10个工作日内可以出结果。这个时间点很重要,患者要有意识地去获取自己的大病理结果,这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管床医师,主刀医师或通过门诊就诊询问。我院会常规给手术出院的患者开一张1个月后的复诊单,以便患者门诊复诊。这次复诊的主要目的有三个,①看一下手术病理的结果,②评估一下术后恢复的情况,③明确是否需要术后治疗。如果您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手术病理结果以及术后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那么这次复诊是可以跳过的。真正对病情开始随访其实是术后3个月的时候。下面划重点,一般而言,肺癌术后的患者遵循以下的随访安排:术后前2年内,每3个月复诊一次;2年后,每6个月复诊一次;5年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对于早期肺癌,特别是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分化好的浸润性腺癌、典型类癌等相对“温和”的肺癌患者(这里也包括分化好的早期胸腺瘤),随访的时间间隔可酌情适当延长,例如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诊一次,第2年开始每6个月复诊一次,2年后每6-12个月复诊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因此术后随访计划可能出现差异,不可简单对比。若您对自己的随访方案有疑问,可咨询自己的主刀医师、管床医师,也可以门诊咨询相关科室的医师。还有一个问题,在哪里复诊?我们建议术后复诊都尽量在进行手术的医院进行,这是因为医生在判断肺癌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的时候,可能需要参考手术治疗、术前评估、术后病理的相关资料,而这些资料,在进行手术的医院是最全的,相关科室的医生之间也比较熟悉,必要时有助于开展多学科会诊。如果您实在不便每次都返院复诊,那么至少术后第一次复诊要尽量在手术治疗的医院完成。好了,关于肺癌术后复诊的计划您都了解了吗?
如题。①咳嗽。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均会出现咳嗽,一般活动后,睡前较为显著。此一般由术后局部炎症或气道高反应引起,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随着时间逐渐缓解。在术后2周内,咳嗽可能比较严重,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这个时候建议口服止咳药对症处理,同时注意保暖且控制活动量。一般来说,上述处理方法可有效控制术后咳嗽的症状。但如果咳嗽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合并其他的症状,比如发热,咳黄痰等,则建议尽快复查胸部CT及血常规,以明确胸腔内的情况及是否出现新发感染。②发热。术后出现发热的患者比例并不高,但患者对发热症状往往较为敏感和忧虑。首先,发热指体温超过37.3℃。术后出现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胸腔内的局部炎症。这种局部炎症导致的发热一般不会超过38.5℃,且以单纯体温升高为主,一般不会伴随其他症状,整个人的一般状态也多是不错的。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上面的描述,那大概是炎症吸收导致的术后发热。你不用因此恐慌,因为这是术后恢复的正常过程。建议对症处理,具体包括口服退热药(主要指路盖克、泰诺、康泰克等非抗生素类的退热药)及物理降温(拿块毛巾沾冷水并拧干后置于前额、腋下、大腿根部等位置)。如果术后发热超过39℃,且伴有寒战、黄痰或胸痛等症状,则要考虑感染的可能,此时需尽快到医院进行评估。我院术后出院患者常规是不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的(术后恢复期出现胸腔感染的比例极低)。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或严重基础病的高危人群,可适当进行预防性的抗生素治疗,口服或静脉输注均可,一般不超过7天。③疼痛。主要指胸痛,具体包括切口及切口周围区域(前后上下均有可能),一般这种疼痛感觉较为“浅表”(即并非来自胸腔内部),多为间断出现,且疼痛的程度轻中度常见。这种疼痛与手术过程中损伤部分肋间神经分支、牵开肋骨等操作有关,一般会随着时间逐渐恢复。若疼痛为中度以上,可口服止痛药进行治疗,否则无需特殊治疗。④感觉不适。肺术后可能出现手术侧胸背部的感觉不适、异常或感觉过敏,例如出现手术侧与对侧不一致的感觉等,这与手术过程中切开切口时损伤部分肋间神经分支有关,无需紧张,也不用特殊处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随着时间逐渐好转。以上是肺微创术后出现的常见症状,通过我上面介绍的方法,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不同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以及个人体质、基础健康状况的差异,术后出现症状的时间、持续的时长、以及对治疗的反应都不尽相同,不可简单对比。根据我们的经验,绝大多数症状在术后2周后都会得到明显缓解。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术后3-6个月时间的康复,都可以恢复到术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