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保健协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陕西四季膏方研发示范基地专家膏方具有防病治病、补虚强身、抗衰延年的作用 ,膏方药性缓和,药力持久,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调治的特色,养生、治病兼顾。近年来陕西膏方逐渐被群众接受,日趋时兴发展,陕西省保健协会膏方专业委员会下属陕西四季膏方研发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对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认为四季膏方制订有以下要点:一、膏方制订首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符合理、法、方、药之程序,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性和体质特点,辨证立法、处方,一人一膏,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舍弃辨证论治、千人一方,必定弊多利少、贻害无穷。利用药物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具体情况,针对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化痰、祛湿之品,扶正祛邪,而致阴阳平衡。用药整体注意“动静结合、补泻相兼、寒温并用”,做到“以平为期”。二、膏方制订应结合五运六气变化、季节、地域、个体特点用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与生存的自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五运六气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人体质的减弱,是病邪侵袭、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体质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故选方用药也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佐行气活血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辅以疏肝解郁之药;中年人负担重,多七情劳逸所伤,需补泻兼施;因南北地域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冬季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人们饮食较南方人油腻、饮酒偏多,加之室内供暖,因此北人多有内热,膏方处方应有所差别,不能过于滋补温燥,否则容易出现咽痛、起痘等上火现象及纳呆、腹胀等碍胃症状,组方选择上基于“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原则,忌用大剂温补药。三、斡旋脾胃升降,通补相兼,动静结合。口服膏方后,脾胃能消化吸收,方可达补益、治病目的,故制定膏方,宜佐以健运脾胃之品,或取檀香、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柴胡、枳壳以升降气机,或配伍陈皮、山楂、神曲以消食化积,尤其加入苍术一味,气味辛香,为运脾燥湿要药,能消补药黏腻之性,以资脾运之功。补品为“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如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除在补剂中配以运脾药外,辨证选用“动药”,例如加附子逐寒解凝、振奋阳气,加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活血降浊,加葛根、丹参、三七升清化瘀等,相使相成,而达固本清源之效。四、 开展膏方对中医师业务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为副高职称以上,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功底。中医认为,人体进入中老年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虚衰和瘀血、痰饮等内生病邪,这种虚实夹杂的病理改变是一种由轻到重、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因此在疾病产生的早期阶段,患者有症状而仪器检查正常,西医往往无从医治,中医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了解机体阴阳气血亏损、内生六邪所在、升降出入失调的病机,高手甚至能于患者无明显症状时把握隐微病机特征,从而辩证组方防止疾病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早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的说法。 初开膏方亦需掌握“君臣佐使”法、“夹心”法等技巧,“君臣佐使”法就是膏方由 1-2 方组成君方,1-2 方组成臣方,由1反制方为佐使方,2-3味引经药、5-7味行滞消导药、2-4 味胶类和果品药组成;“夹心法”由调补、治病、助运三组药组成。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 2000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至少有300万人,每天心脑血管病死亡8200人,心脑血管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高居首位(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分析其共同点:过度长期的身心劳累紧张,加之烟酒嗜好、饮食失衡、环境失调等因素,造成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能力、自救调节能力明显下降,当遇到突发诱因时,猝死频发。 新的健康理念应是“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神经系统常见病如中风、痴呆、帕金森病、癫痫、偏头痛、失眠、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它们多数具有复发性或慢性进展或症状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因神经功能受损而留有不同程度残障,影响日常生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难治性的特点,许多不能治愈,有的目前尚无有效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多数因虚致病或因虚致实而发病,急性期、发作期常虚实夹杂,以标实为主,恢复期、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量身定制的膏方标本兼顾,调整气血阴阳、扶正祛邪,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优势,适用于症状反复发作、复发性和慢性进展性疾病,也适合于神经功能残障者的康复。膏方调治心脑血管病有五大作用 :1、预防复发 如预防中风病、冠心病的复发,减少癫痫、心律失常、偏头痛的发生; 2、延缓病程 如帕金森病、痴呆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慢性心功能衰竭都呈缓慢进展的特点,通过膏方扶正治本可以减慢其发展进程; 3、减轻病痛 缓解或减轻如头晕、头痛、情志不畅、尿便障碍、睡眠障碍等疾病的症状;4、促进康复 膏方中的药味多于汤剂,作用全面持久,调治结合,对中风病康复有较好疗效; 5、减毒增效 如高血压病配合膏方可以稳定血压同时减少降压药用量,重症肌无力患者服用膏方可以减少激素用量,帕金森病患者服用膏方可以减轻美多芭的副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责之于心、肝、肾、脾。“心主神明”,“神明”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现代医学脑的功能体现;神经科疾病大多与中医肝有关,如帕金森病、癫痫、中风、眩晕等,或病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变生他证,因此在膏方调治时要注意柔肝、疏肝、清肝等调肝治疗;肾藏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和中医肾是息息相关的,如阿尔茨海默病、运动神经元病等都可以从补肾人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唯有气血不断滋养,精髓纯正充实,才能发挥脑“元神之府”的功能。 若髓海不足,元神失养,则为痴呆;肾虚精亏,脑失充盈,则为眩晕;肝阳亢逆,气血逆乱,则为中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牵动肢体经络,则为颤症。对于痴呆,我们以脑髓“纯者灵,杂者钝”立法,采用“补肾益髓、豁痰开窍、化瘀通络”之膏方,常用滋养肝肾类的首乌、枸杞、地黄、山萸肉、菟丝子、益智仁、龟板、淫羊藿、鹿衔草、五味子、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鹿角胶、淮山药等,活血化瘀的川芎、丹参、桃仁、赤芍、红花、郁金、牛膝、田七等,化痰开窍、安神定志的石菖蒲、远志、天麻、胆南星、茯神、龙骨、龙眼肉、酸枣仁、牡蛎、半夏等,和益气养血的黄芪、当归、党参、人参、白术、甘草等,疗效确切;对中风病,在恢复期,我们以清热化痰、通腑降气、熄风通络为主,药选炒山栀、酒大黄、川楝子、茵陈、石决明、钩藤、红花、熟地黄、紫河车、阿胶、桃仁、川芎、郁金、茯苓、白术、半夏、菖蒲、地龙等药,在后遗症期,则以益脑填髓、活血开窍为主,药用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仙茅、红景天、炒山药、茯苓、黄精、山萸肉、熟地黄、紫河车、冬虫夏草、蛤蚧、阿胶、红山参、生晒参、黄芪、肉桂、怀牛膝、炙甘草、炙龟版、鹿角胶、狗脊、党参、远志、九节菖蒲、益智仁、覆盆子等,取得好的效果;治疗帕金森病,强调补肾、健脾,调补先后天之本,整体出发;对失眠患者,辩证论治、一人一膏,常用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五味子 、夜交藤 、琥珀、白芍、茯神、栀子、连翘、灯心草、麦冬 、 黄连、知母、黄柏、肉桂、合欢皮、香附、 柴胡、枳壳、砂仁、豆蔻、玫瑰花、龟甲胶、阿胶等, 收效显著。处方时,亦结合九种常见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加减变化。心血管系统,心之气血阴阳是确保其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心系疾病又与肝、肺、脾、肾有着密切的联系;临证时首辨虚实,虚证分气、血、阴、阳四端,可发为心悸、胸痹、不寐、健忘、气厥、癫狂等;实证以气滞、痰饮、热毒、血瘀等实邪而致,可发为胸痹、真心痛、心悸、喘促、癫狂、痴呆;针对不同的患者,辩证加减,使膏方补而不腻、通而不损。对冠心病,我们以益气养血、理气活血、通阳泄浊、化痰宣痹为主,常用人参、黄芪、鹿衔草、羊红膻、白术、麦冬、五味子、赤芍、木香、当归、葛根、川芎、三七、丹参、红花、柴胡、瓜蒌、半夏、薤白、山楂、麦芽、神曲等辩证组方制膏;高血压病多见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我们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进行随证加减,不仅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粘,还能减少使用、甚至停用降压药,减缓了高血压并发病的进展;高脂血症可引起心脑血管多种疾病,治疗中我们重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温补脾肾、滋补肝肾为主,祛湿化痰、活血通络为辅,临床上采用“补益肝肾,疏肝解郁,活血清热,利水导浊”法,重视辨证论治,常用葛根、丹参、大黄、决明子、檀香、炒麦芽、桔梗、枳壳、陈皮、山楂、红曲、苍术、附子等动药,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起到固本清源之效。“寒主收引”,严寒能导致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运动功能改变,增加毛细血管及小动脉的阻力,使血压升高、血粘度增高,易促发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冬季心脑血管病患者及亚健康人群,在膏方专家指导下,服用针对性的膏方调补,很有必要。
陕西省保健协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陕西四季膏方研发示范基地专家中药膏剂广义有内服、外用两大类,外用膏剂如软膏、硬膏药等常用贴膏,本文仅有关内服膏剂(习称膏方)进行探析。膏方又称煎膏,有荤膏、素膏之分,荤膏中含有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素膏不含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膏方又有蜜膏、清膏之别,加工中加入蜂蜜、糖类、木糖醇的为蜜膏,制作中经浓缩已达粘稠状态、尚未加入糖类或胶类收膏的称为清膏;膏方按处方方式又分为成方膏、临方膏,成方膏即历代文献记载之膏方或其他名方改为的膏剂,如景岳全书两仪膏、韩氏医通霞天膏、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等,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江阴柳致和堂等老字号药店自制的广为流传的膏方,如首乌延寿膏、八仙长寿膏、葆春膏、参鹿补膏等,临方膏是医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膏剂特定组方要素开具的个体化膏方处方,并按膏方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单纯以滋补、养生保健为目的的膏方,称为膏滋。膏方,是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因人、因时、因地,针对不同临床证候,确立治法,组方遣药、随证加减,确立方药,将配伍成方的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蜂蜜、冰糖、红糖、饴糖、木糖醇或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制成的半流体状内服剂型;膏方首先具有治疗疾病的药物特性,兼补虚扶正、保健养生的作用。膏方主要用于以下几类人群:慢性疾病已趋稳定,或久病全身虚弱者,或为增强体质而巩固疗效者;疾病康复期患者;体力不支,精力不够的中老年及亚健康人群;膏方具有一人一方、药物浓度高、药效稳定、体积小、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和长期服用等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喜爱。膏方的历史源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战国汉晋唐宋元时期是膏方发展的初期阶段。约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或前三世纪末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方书,其中“以水一斗,煮胶一参、米一升,熟而啜之,夕毋食”方,可视为文献可见最早的内服膏方;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了熬煎制胶的方法,为现代膏剂的制作奠定了基础;隋唐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膏方的制剂有水煎去渣、取汁、浓缩及内服的特征;早期内服膏剂又称为“煎”,凡煎煮粘稠度较高的药物,如蜜、饴糖,滋腻药汁、枣膏、动物脂肪及皮骨等都可称为煎,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是较早的内服膏方;东汉时期的武威汉代医简以“膏药”首次命名,如百病膏药方、妇人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对膏方的组方、服用方法均有完整的记录,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述:“疾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明确指出膏煎为内服的药剂;早期称为“膏”或“煎”的内服方,主要用来治病而不是滋补,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方》主治诸咳的杏仁煎,至六朝隋唐开始出现补益类膏方,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中补虚、除热之地黄煎,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滋养胃阴兼清虚热的地黄煎,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收录的“古今诸家煎方6首”(小品单地黄煎,广济阿魏药煎方、鹿角胶煎、蒜煎方、地黄煎,近效地黄煎)均是滋补强壮以祛除虚损劳伤的膏方,可见远在唐代以前,膏方已习用于补益、调治。宋元时期,膏方大致沿袭唐朝,如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治虚劳羸瘦无力的地黄煎、治虚劳渴的栝蒌煎等,南宋·洪遵《洪氏集验方》之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和白蜜组成,治虚劳干咳,是一首沿用至今的著名膏方。二、明清进入成熟阶段。膏方的名称(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及制备方法(用水多次煎煮,最后加蜂蜜)已基本固定下来,临床运用日益广泛。明·韩懋药性裁成中创立的“霞天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龚廷贤《寿世保元》中的“人参膏”、“茯苓膏”等许多膏方沿用至今,孙一奎《赤水玄珠》主治虚损劳怯的补真膏,由黄精、山药、怀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莲肉、巨胜子、柏子仁、松子仁、何首乌、人参、茯苓、菟丝子、杜仲、肉苁蓉、五味子、黄柏、白术、当归、甘草、陈皮、砂仁、知母、白芍、川芎、鹿茸、小茴、苍术共 29 味药组成,药味众多、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充分体现膏方组方特色,堪为中医膏方代表性方剂,首开现代定制膏方组成众多之先河,秦景明《症因脉治》知柏天地煎为当时盛行于养生延老、补虚保健的常用膏方,王肯堂证治准绳有泽肤膏、地榆膏、通声膏等,张介宾景岳全书中的“两仪膏”;到清代,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清·张璐张氏医通中的“二冬膏”、“集灵膏”,清·叶天士叶氏医案存真中的“培实空窍膏”,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的“玉灵膏”,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通声膏”,吴师机理瀹骈文说: “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不仅香苏、神术、黄连解毒、木香导滞、竹沥化痰,以及理中、建中、调中、平胃、六君、六味、养心、归脾、补中益气等,为常用之方也!”,上至清宫下至民间用膏方调补之风盛行,如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共收各种内服膏方 30 首,一是使用的面广、数量多,如用于保健抗衰老的菊花延龄膏、用于补益的扶元和中膏、用于治眼病的明目延龄膏、用于治咳嗽的润肺和肝膏、用于治脾胃病的理脾调中化湿膏、用于治疗肝病的清热养肝和络膏等;二是只要于病有利,膏方四季皆可,不限于冬季,如用于四月份的调中清热化湿膏,七月份的扶元益阴膏,九月份的清热理脾除湿膏;三是组方简单、药量不重,如主治目皮艰涩的仅一味菊花组成的菊花延龄膏,治眼病的桑叶、菊花组成的明目延龄膏,一般的膏方只有十几味药,如加减理脾清热除湿膏由党参、茯苓等 12 味组成,膏方组成简洁且药量轻,总量不多有利于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药。晚清·张乃修膏方一书,较全面地总结了当时医家运用膏方的经验,此时膏方用药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能加强补益阴精作用且能增加膏剂粘稠度的阿胶、鹿角胶、龟版胶、鳖甲胶等,强调膏方应辨证而施,不拘泥于补益;江南肾命学派将黄帝内经的“秋冬养阴”、“肾藏精”、“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等观念融到命门学说中,“冬令进补”思想得到深层次的发挥,江浙一带医家普遍将具有滋养作用的膏方应用于冬令进补,膏滋方由此兴起。三、膏方至近现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研制与运用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并呈现出以下态势。是膏方的数量大增和膏方专著面世,1939年秦伯未膏方大全首次整理了膏方治疗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原则,并把自己膏方治病的临床经验以医案的形式总结成书,该书许多见解和论述至今仍是运用膏方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沈阳药学院合编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载膏方58首,膏方数量多于此前任何一部方书。1989年由中国药材公司与国家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情报中心合编的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收膏方增至152首,其中既有传统膏方,如两仪膏、龟鹿二仙膏等,亦有从其它剂型的成方剂改而来,如十全大补汤改为十全大补膏、水陆二仙丹改为金樱芡实膏等。此外,还有一些研制新方,如1974年版《上海市药品标准》收录的双龙补膏,1988年版《全国医药产品大全》记载的肝肾膏等。近年来,膏方专著的出版亦较多,如1995版华浩明《冬令滋补进膏方》,2003版颜乾麟、邢斌等《实用膏方》,2004版沈庆法、沈峥嵘《中医膏方》,2004版颜新,胡冬裴中国膏方学,2011版吴银根中医膏方治疗学,2014版王清光中国膏药学等。另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已设置有膏方学课程。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趋势,对膏方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结合西医诊断、中药现代药理以制订膏方,如治疗高血压的“降压膏”,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支扩膏”,控制哮喘复发的“健脾温肾膏”,治疗慢性肝炎的“益肝膏”,治疗胃肠道术后胃肠活动减弱的“胃肠复元膏”等。再是膏方的基础研究取得成果,如琼玉膏具有滋阴润肺、益气补脾功效,是临床肺癌放化疗中增效减毒的良方,陈孝银等研究表明该方有加强化疗的抑制癌细胞分裂、诱发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周莉玲等对琼玉膏提取工艺合理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7h煎煮浸出物含量和梓醇含量均达最高值而且有效成分未破坏,说明煎煮 7h是必要的。是近年来定制膏方持续增长,如2004年上海市药店定制膏方达5万多料,上海大型三甲中医医院的膏方门诊量每年增长都保持在15%左右,2015年上海岳阳医院膏方总量在2万料以上。虽然各大医院纷纷开出膏方门诊,但早早就出现知名专家一号难求的现象,很多名老中医的专家号在预约当天便被一抢而空,不少专家预约号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上。近年来膏方日趋时兴,膏方在江南地区已经流传近两千年,以江、浙、沪为主的民间素有冬令进补之风俗,1984年上海龙华医院的率先开设膏方门诊,此后上海、江苏、浙江等相关医院也都陆续开设了专门膏方门诊,此外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堂等中药名店也对膏方应用加以推广,随着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众对养生保健的重视,加之北方中医同道的不懈努力推广,北方老百姓已逐渐接受膏方调养的理念,出现秋冬季开膏方调治的局面,2008年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膏方,2009年冬季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举办了膏方节,此后不少地区如北京、山东、四川等的“膏方节”都开始流行起来。在陕西,早在2000年膏滋(如四维补肾膏)就在西安一些中医门诊开展起来,2013年9月“西部首届中医膏方养生节”在西安举办,2013年12月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暨陕西四季膏方研发示范基地“首届中医四季膏方调理治疗疾病讲座”举办,2015年12月陕西省保健协会膏方专业委员会成立。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冬季是封藏的季节,是补充和收藏精华、为“春生”蓄养精气的佳季,只有冬令养精蓄锐,使精气充沛,来年体质才能增强,近期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陕西四季膏方研发示范基地、陕西省中医医院等膏方门诊再次应诊,诸多中医专家坐诊开方制膏,为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把脉辩证,结合体质辨识,一人一方,定制个性化的膏方,指导市民冬季科学调补。膏方不仅仅是冬季滋补的保健品,四季均可应用,适时服用膏方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升降出入、扶正祛邪,成为人们对健康的新追求。膏方是一种临床个体化防治疾病的手段,实践证明其养生防病、抗衰益寿效果显著,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群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同时方兴未艾的膏方市场中鱼龙混杂、乱象纷呈,如何正本清源,更好的推广、完善、规范膏方的运用,提高膏方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理,开好膏方,促进中医膏方健康发展,是每个真正中医人的责任。
中医是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基础的,100多年来(战乱、人祸)传统文化遭受几近毁灭的遗弃和摧残,中医发展如无源之水、无壤之木,任人扭曲,凭人裁涂,“高山流水”知音几人,“阳春白雪”和如鸦噪… 急功近利之世风又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中医成才之路困难重重!中医是博大的艺术,远非一般具体的技术!中医师修炼成长如同书法、手工等艺术家,“初习赛牛毛,成者如龙麟”;西医学习运用如同打字、机械,“标准统一,拿来即用,批量生产,效益明显”。虽说著名书法家“一字千金”, 高档物品如“卡地亚珍藏版古董珠宝、高档超级奢华劳斯莱斯、荷兰皇家跑车-奢华世爵”均系手工打造,但在中医培养上有几人能“耐心创造条件等你、助你成长”,搞中医者又有几人能做到“耐清贫,淡名利,殚精竭虑,大器晚成”呢!?是非功过,自有后世。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好的中医大夫应是精通中医各科的全科中医,只有如此才能符合”整体思维、辩证施治、综合调理、治病求本”的要求,通经典为良医,精阴阳为神圣。 “苍生大医”吾之愿也,“为中医事业而奋斗终生”余之铭矣,“为生为死”,知音共勉!
一 老年病及特点 老年病大体分三类:(1)由于机体老化而导致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颈腰椎病等。(2)与机体老化后抗病力下降有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质症,脑萎缩症,肺气肿、免疫低下等。(3)与青中年同样容易发生,又具有自身特点的疾病,如老年性肺炎、慢性胃炎、糖尿病等。另外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和身体内环境的改变也会经常出现失眠,头晕,便秘等各种症状。老年疾病有着明显的特点:(1)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发病初期西医诊断有难度,容易误诊而耽误治疗时机。(2)老年人往往数病缠身,病情复杂,重点不突出,常规西医治疗相互矛盾,另外在西药的剂量上与年青人也不相同。(3)老年人发病重、发展快,恢复缓慢,甚至有后遗症。二 亚健康及后果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或失调的状态,是一种临界态,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患者有多种不适的症状,但相关的现代仪器却检查不出。因为其表现复杂多样,现代医学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化诊断参数,因此也就无从下手,而被忽视。一般来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你没有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心情紧张、烦躁、心慌、抑郁,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紧张、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腹泻、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胸闷、性功能下降,感觉很疲惫,甚至有欲死的感觉等等,如果这种失调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器质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过劳死”。三 中医治疗老年病、慢性病和亚健康的优势:中医强调“整体治疗”、“异病同治”,高明的中医首先是一个全科医生,中医医院分科只是方便管理而已,而中医“望而知之、切而知之”,“查治未病”, 就可发现患者身体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往往就能发现许多功能性及器质性疾病的病机,采用中西医辨证、辨病治疗,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病求本”、“整体治疗”“查治未病”的优势正适合老年病、慢性病、疑难杂症和亚健康的治疗和需要。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07年开始常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痰多。早起和半夜起夜后尤甚。曾在3201医院就诊。 开始时用一些滴鼻剂,吃过香菊片等,还用过盐酸富马列酸酮替粉喷剂等药,均无明显效果。09年在451医院做了鼻内窥镜等离子手术,一月后症状又复发。 想知道咱们医院有用中医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先例吗。不知我的孩子可否做这样的治疗,或者还有更好的方法能够彻底根治。平时应该注意怎样的保健?陕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常江:过敏性鼻炎很常见,中医治疗有优势,但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对证用中药效果才好,建议当面诊治为好。陕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常江:中医讲究整体思维,不在意分科,专科医生只能说明他在该西医专业上较别的科室医生西医知识懂得多而已,并不能代表其中医水平就高,也不能说明其中医治疗效果就好,相反其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长期用科室前辈或自己早期制定的的“诊疗规范”、“几个成方”包打天下,要知道相同的病常常有不同的病机,治法、处方要随机而变才能解决问题,忽视“同病异治”偏离中医整体思维、辨证施治特色,效果往往一般,特殊点的病例就束手无策;患者到中医院看中医,往往都会被“专科”二字所惑,纯属西医思维定势!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今年公历11月7日(农历九月廿一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到来,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大法则,我国大地上的阳气进入藏的阶段,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冬在五脏应肾,“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养生也要遵守“贮藏阳气”这一法则,即所谓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季有足够的力量生发打好基础。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藏阳包括了起居、饮食乃至情志等方面,人们的状态应如同茧蛹一样,保持身心的平静,减少张扬,养精蓄锐,等待春季适宜的气候破茧而出。如果冬日泄了阳气,春天易生瘟病。冬季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冬季养生要点:一精神调养: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冬季受到使用火炉、暖气、气候干燥等方面的影响,人容易“上火”,情绪也易发生变化。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冬季要注意情绪调节,平日要注意保持乐观情绪,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遇到不顺心之事、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要注意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生气、发怒,以避免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二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根据中医“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在冬季膳食原则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哩,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冬季“食补”,应选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取,可选食:糙米、玉米、小麦、黑豆、豌豆等榖豆类;青菜、豆腐、木耳、核桃、大枣、栗子、梨、苹果、桔子、香蕉、山楂、甘蔗、红薯、生姜、韭菜、大蒜、花椰菜等蔬果;牛羊肉、狗肉、鹿肉、蹄筋、鸽、鹌鹑、乌鸡、鹅肉、鸭肉、猪腰子及海参、鳝鱼、鲤鱼、鲫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多饮豆浆、牛奶。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饮食宜温热,但不可过热。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民谚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对于身体虚弱、慢性病患者,冬季也是运用中药汤药或膏方调理的好时机,俗语云“冬天进补,春来打虎”。 三起居保健:《黄帝内经》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在睡眠方面,睡觉最好在21点左右,最晚不过22点。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尤其对于老人而言),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脚要保暖,睡前要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他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现代医学也认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应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同时应节制房事,《寿世保元》中指出:“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故应节嗜欲,止声色,调摄精神,使人阴阳协调,气血冲和,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四锻炼强身: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中医素有食补不如气补之说,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补阳光照射不足,冬季起床后用凉水洗手、洗脸,这对身体有益,可“唤起阳气”增强耐寒抵抗力,对适应环境变化有所帮助,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简便易行的方法有:晨起或睡前叩齿50下左右,舌在口内左右转动各5圈,鼓漱40次左右,分二三次咽津液入丹田。调息入静后,再练吹字功40次左右。吸气时两手经腰后上提至胸前、耸肩,呼气时念吹字(不出声),提肛收腹,脚趾抓地,两手由胸前落至膝,屈膝半蹲。然后,双手攀足,站立或直腿,双手下按足背或抓脚趾,稍停,反复慢做10次左右。再搓腰50-100次,最后倒退走半小时左右。也可学打太极拳或拍打功、疏通经络功等;或做慢跑、散步、跳绳、球类等到运动项目。但不可运动过量,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 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 冬季养生保健的误区 一不良生活习惯:1.门窗紧闭。寒冷的冬季,一些人常常将门窗关得紧紧的,这种做法使得屋子内充满二氧化碳和废气甚至毒气,尤其是生炉火的屋子,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即便是异常寒冷的寒冬腊月也要注意定时开窗,以便排放二氧化碳和废气,提高氧气浓度。同时,让阳光照射进来,增加室内负离子含量,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 终日戴口罩防冷。鼻粘膜里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3. 睡觉蒙头、憋尿等。把头蒙在被窝里,感觉上暖和一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故蒙头大睡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4.早晨热水洗脸。 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同时毛孔开张,在外出时容易感受风寒之邪。5饮酒御寒。饮酒后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酒劲过后,因大批热量散出体外,反而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6.手脚冷冻用火烤。冬天手脚长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此时,如果马上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局部性瘀血。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 组织坏死。所以,冷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7.皮肤发痒用手抓。冬天因干燥感到浑身发痒时,切不可用手抓搔,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勤换内衣。瘙痒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也可涂些炉甘石洗剂或涂搽肤轻松软膏治疗二盲目进补: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中药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季食物进补也应注意1.忌盲目食狗肉,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应免食狂犬肉,防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2.喝鸡汤:胆道疾病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因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鸡汤后会刺激胆囊收缩,易引起胆囊炎发作。胃酸过多者也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溃疡、胃酸过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鸡汤。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内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质,患有急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于其肝肾对蛋白质分解物不能及时处理,喝多了鸡汤反而会引起高氮质血症,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