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一种主要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的疾病。事实上,在被诊断肺癌时约有50%的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约有14%在80岁以上。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一样,老年患者的肺癌也是可以治疗的。相当一部分80多岁甚至90多岁的高龄患者,都能很好耐受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80或90岁以上的高龄肺癌患者身体太脆弱,无法承受癌症治疗的副作用,因此认为肺癌治疗对高龄患者没多大用处。研究也证实,高龄患者实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低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诊断肺癌之后,有接近63%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然而,年龄并不是拒绝肺癌相关治疗的正确理由。高龄肺癌患者在肺癌治疗的选择上肯定与其他患者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着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高龄患者对这些治疗的可承受性也在不断提高。即便是晚期肺癌,适当的治疗也能有效延长高龄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天津肿瘤医院对80岁以上的高龄早期肺癌患者分析后发现,没有进行手术的患者大多在几个月至一年时间内去世,而接受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生存时间则均超过两年。有人可能会担忧手术对老年肺癌患者太过于危险。但就总体而言,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基本相当,并没有出现手术风险性的显著增加。具有手术切除条件的早期高龄患者,在身体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慎重考虑手术这种根治性方法。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方法,利用高能射线直接杀灭癌细胞。放疗在早期和中、晚期肺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放射性肺炎是放疗副作用之一,虽然在接受放疗的老年患者中更常出现,但经过激素等治疗之后大多能够恢复,因此高龄并不是放疗的禁忌症,高龄肺癌患者通常能够接受放疗。靶向治疗能够针对基因突变准确的杀伤癌细胞,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因此是高龄肺癌患者的优先治疗方案。高龄肺癌患者均应进行基因检测,以便判断有无适合应用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也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肺癌新疗法,通过恢复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控制并清除肿瘤细胞。对于75岁以上的高龄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会有所减弱,但整体安全性良好。化疗目前仍是肺癌治疗的基石之一,但对于高龄患者是否适合应用化疗却一直有不同声音。近期美国一项研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此项研究对3万多例80岁以上的高龄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仅有不到三分之一(29%)的高龄患者接受了化疗。没有化疗的高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个月,化疗患者则显著延长至8个月。与只应用一种化疗药的单药化疗相比,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能够更进一步改善高龄患者的生存,但二者的差异并不是很大。鉴于联合化疗副作用更为显著,在权衡疗效与风险的基础上,单药化疗也不失为高龄肺癌患者的可选方案。虽然化疗具有益处,但高龄患者接受化疗的比例一直比较低。概括来说,对于患有晚期肺癌的高龄患者,化疗是具有明确益处的,应根据身体状况以及合并疾病来判断高龄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化疗,而不应单纯根据患者年龄就将化疗拒之门外。
听到肺癌化疗,许多患者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脱发秃顶、恶心呕吐、虚弱无力、面色苍白等等令人恐惧的场景,潜意识里就会把化疗当做洪水猛兽加以拒绝。诚然,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肺癌治疗舞台上的主角,化疗在肺癌,尤其是晚期肺癌中的重要性已经较前大为减弱。那么,化疗在肺癌治疗中是不是已经“过时”,被时代所抛弃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全身治疗方法。化疗药物能够有效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但由于精确度有限,也会误伤毛发细胞、骨髓细胞等分裂较快的正常细胞。这就好比说医生穿白大褂,但厨师、药店营业员等职业也穿白大褂,以白大褂作为标准去辨认医生肯定会有部分认错。化疗药所致的“误伤”是脱发、恶心等副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副作用并不会持续存在,在停用化疗药之后会逐渐消失。此外,随着化疗药物向高效、低毒方面的发展,以及强效止吐、升白药物的临床应用,化疗时患者的不适反应也在显著减轻。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单独实施或与其他疗法联合实施,迄今为止仍是临床上治疗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并参与到不同分期肺癌的治疗之中。毫不夸张的说,化疗目前仍是肺癌治疗的基石之一。肺癌需不需要化疗依据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测定以及患者身体状况而决定。即便是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依然在预防复发和改善患者生存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肺癌是全身性疾病,即使是早期肺癌仍有可能存在身体其他部位的隐匿转移。手术相当于围歼敌人的大兵团作战,但不可避免会有少数癌细胞像残兵游勇一般漏出包围圈,如果不加以肃清,点点星火就有成为燎原之势的隐患。这也是手术切除很彻底的早期肺癌,仍会有部分患者出现转移和复发的原因。术后的辅助化疗能够最大限度的消灭残存的微小病灶,降低转移或复发的机率。伴有高危因素的IB期以及II~IIIA期肺癌患者,在手术之后通常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所谓的新辅助化疗是指手术之前的化疗。一些局部晚期肺癌,特别是IIIA期肺癌,由于肿瘤波及的范围较广,并且大多存在远处的微小转移病灶,因此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高。在手术之前实施的新辅助化疗能够缩小肿瘤病灶,从而让病灶切除的更为彻底,或让原来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变为可切除,实现更佳的手术效果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大部分晚期鳞癌患者和部分腺癌患者目前仍没有合适的靶向药可用。对于这些患者,化疗或联合其他方式的治疗就成为重要选项之一。此外,同其他药物一样,靶向药也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耐药的问题。靶向药耐药之后通常会重新进行基因检测,如果仍没有其它靶向药可以替代,那么就要考虑化疗或以化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免疫治疗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单独应用免疫治疗的时候,仅有2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特别好的效果。那么其他病人该怎么办呢?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答案。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能使晚期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一半,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目前我国国家药监局以及美国FDA均已批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免疫治疗与化疗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在研究进展之中。在靶向和免疫治疗时代来临之后,整体看来化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化疗所具有的广泛适用性,其仍在肺癌治疗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肺癌患者无需谈化疗色变,化疗仍是我们抗击肿瘤的有力武器。
什么是肺结节?我们可以把肺结节看做是肺上的“小点”,在CT上肺结节也表现为一个“白点”。下面三张图就是临床上不同种类的肺结节。第一张就是平常经常听到的“磨玻璃结节”,大家可以看到它确实跟磨玻璃很相似。第三张图则是平常所说的“实性结节”,表现为实心的结节。第二张则是混合性结节,介于两者之间。绝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性结节,可能由瘢痕组织、已愈合的感染、空气中的一些刺激性物质所引起。有时候这些感染本人并没有感染,也就是所谓的“隐性感染”。在以前感染过肺结核的人中肺结节更为常见。我国有很大一分部人曾经隐性感染过肺结核,因此上述情况就更为常见。肺结节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在进行低剂量CT检查的患者中,最高可有高达半数的患者发现存在肺结节。美国每年有160万人被诊断为肺结节。我国人口基数更大,肺CT的检查率也更高,因此发现肺结节的人数应该远高于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肺结节直径一般在3公分以下, 1公分以下的结节一般认为是肺小结节。是否要担心忧虑肺结节?虽然有很少一部分肺结节最终被确认为肺癌,但通常情况下小结节是肺癌的可能性非常低。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判断肺小结节是否是肺癌能:1. 从CT表现看,肺癌的肺小结节存在一定的特征;2. 看结节是否随时间推移生长或密度发生变化。肺小结节是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大吗?绝大部分肺小结节并不是早期肺癌,只有不到5%的肺小结节最后被证实是肺癌。相对而言,老年人、曾经吸烟或仍在吸烟的人、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以及肺结节较大的人,肺结节是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但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即便在上述风险较高的人中,大部分肺小结节也不是肺癌。肺小结节有什么症状吗?一般情况下,肺小结节不会引发你能感觉到的任何症状,原因在于肺小结节非常小,不会导致疼痛或者是呼吸问题。我们之前也提到过,肺是没有痛觉神经的,因此很小的肺结节不会导致症状出现。如果发现肺小结节后感到症状非常明显,一般都是精神紧张导致的心理作用。发现肺结节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医生很可能会建议你定期复查费CT,观察肺小结节是否发生变化,也就是临床上所谓“动态观察”。因为肺结节的变化极为缓慢,所以不需要在短时间内复查,通常复查时间会间隔数月或半年、一年。大部分非癌症性的肺结节并不会长大,如果复查肺CT发现结节没有长大或者没有变化,那么就可以继续观察。如果观察2年后肺结节仍没有长大,那么肺癌的可能性就变得极低。如果复查肺CT发现结节长大,那么就需要更加积极的处理,明确是否是肺癌。这种情况往往会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例如PET-CT、活检等。但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大部分肺结节病人并不需要活检或手术。如果我以前做过胸片或CT该怎么办?一定要将既往的胸片或CT带给医生看,医生能够通过与之前的肺CT比较,明确肺结节是否长大或出现变化,这对诊断非常有帮助。什么是活检,我需要活检吗?顾名思义,活检就是从肺上取出一小块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果肺结节非常小,例如只有几个毫米,通常不会建议进行活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安全的实施活检,引发呼吸困难、出血或感染的风险很高,而且往往很难得到有意义的阳性结果。活检通常在小结节大于8毫米的时候进行。对肺结节不进行干预,只是等下一次CT复查安全吗?大部分肺癌生长相当缓慢,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才会长大。因此,即便肺结节是肺癌,也非常有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仍是较小的病变。此外,即便肺结节是肺癌并且有所长大,通过手术仍有非常大的机率实现治愈。目前认为,等待几个月复查费CT非常安全,即便肺结节确诊为肺癌,等候复查的时间也不会后续治疗或者是治愈机率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具体的肺CT复查时间以及需要复查的次数医生会告知。反复进行肺CT检查安全吗?CT是通过放射线来观察肺部。尽管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会有引发癌症的风险,但仅有几次的肺CT检查辐射非常低,因此不会有引发癌症的风险,大家可以放心的进行肺CT的筛查和随访。除了肺CT外还有其他检查肺结节的方法吗?你可能听说过PET-CT等。PET-CT检查时会注射一定药物,肿瘤细胞对这些药物的吸收更强,因此就能通过扫描发现。PET-CT在诊断肺癌方面更加敏感、更加准确,但令人遗憾的是,PET-CT对肺小结节的用处相对有限。对于1公分以下的肺小结节,PET-CT可能无法准确“看到”,因此是否进行PET-CT检查要慎重对待。但是,对于1公分以上的肺结节,PET-CT的作用相当大,并有可能初步判断肺结节是否为肺癌。假如肺结节是肺癌该怎么办?即便肺小结节被证实为肺癌,也非常有可能是早期肺癌。早期肺癌的死亡风险远低于远期肺癌,非常有可能通过手术等方法实现治愈。
免疫治疗是帮助自体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一种疗法。免疫系统本该识别异常的癌细胞,但由于癌细胞通过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像正常细胞,因此癌细胞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就像一个身上覆盖着伪装的敌人,他通过伪装的掩饰使别人很难发现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去除掉这个敌人身上的伪装,那么就能更有可能发现并消灭敌人。肺癌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特异性的去除癌细胞的伪装,将癌细胞暴露在我们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中;免疫治疗有时也会对免疫系统进行训练,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强更聪明的战斗。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发展迅猛,它的疗效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证实,被认为是肺癌最有希望的疗法之一。与化疗等传统疗法相比,免疫治疗毒性反应相对较低,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此外,免疫系统对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即便少量癌细胞,免疫系统也可以发现并将其清除。免疫系统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它会记住曾经接触过的异常细胞,当再次遇到这些异常的癌细胞时,免疫细胞就会激活并将癌细胞清除,这种“记忆力”能够使免疫治疗更持久的控制肿瘤。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是不会对自己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的,这种机制是通过“免疫检查点”来实现的。举个例子来说,免疫系统就像一辆汽车,免疫检查点就像刹车,刹车启动的时候免疫系统这辆汽车就会停止前进。癌细胞会通过阴谋诡计启动这些“刹车”,使免疫系统无法攻击癌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主要作用则是放松免疫系统的“刹车”,使免疫系统能够重新启动并对癌细胞发动攻击。由于肺癌免疫治疗的药物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来发挥作用的,因此这些药物也被称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是肺癌免疫治疗中最重要的“刹车”系统。目前所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就是以PD-1或者PD-L1为目标,使它们二者不接触,从而关闭这个“刹车”,这些药物被称作“PD-1/PD-L1抑制剂”。目前国内常用的肺癌免疫治疗药物包括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以及国产的信迪利单抗等。在一些肺癌患者中,免疫治疗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能够长时间起效。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当单独应用免疫治疗的时候,只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特别好的效果。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测定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体不稳定(MSI)来预测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但遗憾的是,由于肺癌免疫治疗是一种非常新的疗法,这些指标还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最终仍需要具体应用后才能完全明确。除了单独应用肺癌免疫治疗之外,目前还有免疫治疗与化疗同时应用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些联合疗法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并有望在未来发展更多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免疫治疗虽然比传统疗法更安全,但也存在多种副作用。免疫系统启动以后,虽然主要对癌细胞发动攻击,但这种攻击的准确性并不是非常精确,有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发动错误攻击,引发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大部分是轻、中度的,但有时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免疫治疗并非万能,与其他治疗一样也会发生耐药。根据耐药特点,免疫治疗耐药可以分为原发性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原发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接受免疫治疗就无效。即便是在PD-L1高表达的患者中,也会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原发耐药,也就是首次使用即无效;二线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原发性耐药的概率则更高。获得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应用免疫治疗有效,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无效,出现病情进展。适应性耐药则是指癌细胞发生了一些适应性变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打击。对于原发性耐药,最好的方法是联合治疗,如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或两种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但需要警惕的是,联合治疗时毒副作用也会随之增加。获得性耐药发生后,临床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再次进行组织活检,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免疫治疗耐药给予个体化处理。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约80万人,这相当于每周有1万5千多人被新诊断为肺癌,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警醒的数据。让人庆幸的是,过去十余年间肺癌治疗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靶向治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靶向治疗以癌细胞的突变基因为“靶子”,通过靶向药对这些突变基因展开攻击,从而特异性的杀灭癌细胞。打个比方,靶向药就如同“生物导弹”,在突变基因这个“GPS”的精确引导之下,对癌细胞实施“斩首行动”而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并不是一种靶向药包打天下,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突变基因对应着不同的靶向药。目前针对肺癌不同突变基因的上市靶向药已多达十余种。距国内首个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上市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此期间靶向药已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药物,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命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靶向药应用之前,医生都会建议做基因突变检测;基因检测价格不菲,而且通常都需要组织标本。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能不能不做基因突变检测就直接吃靶向药,就是所谓的“盲吃”?答案是这种做法并不靠谱。肺癌靶向药之所以效果好,原因就在于它有明确的基因突变靶点。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就无法得知患者是否具有这个靶子。在此情况下“盲吃”靶向药,就如同把精确制导炸弹没有目标的到处乱扔,可想而知不会消灭多少敌人。此外,肺癌具有EGFR、ALK、ROS1等多种基因突变,每种突变都有特定的靶向药。因此,即便是患者存在基因突变,由于“盲吃”时无法知道哪种靶向药最为适合,仍有可能“背道而驰”用错药物。例如,ALK基因突变被称作“钻石突变”,原因在于很多患者在靶向药治疗下生存时间超过5年。但是,如果ALK基因突变患者“盲吃”了吉非替尼等EGFR靶向药,那结果无疑是南辕北辙、人财两空。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因为无法提供活检组织标本,原因或是畏惧支气管镜或肺穿刺等微创性检查,或是身体条件较差无法耐受这些检查。如果是前者,那这种畏惧心理大可不必,这些微创检查发生风险的机率很低,绝大部分患者能顺利完成,而且获取的活检组织标本对疾病的确诊和治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是后者,那么新型的“液体活检”技术也可以对血液、胸水等进行基因检测,起到替代补充作用。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觉得基因检测费用太贵,不如省下钱来直接买药。基因检测价格确实不菲,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那么这笔费用究竟值不值呢?首先,没有基因检测结果“盲吃”靶向药,医保是无法报销的。其次,“盲吃”靶向药造成的治疗时机延误和副作用影响无法用金钱衡量。第三,“盲吃”靶向药即便有效,后续耐药后的治疗调整,如没有基因检测指导仍会是一头雾水无从选择。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担心基因检测耗时过长,耽误病情。基因检测的周期通常为一周左右,并且随着技术进步所需时间还在进一步缩短。即使再加上前期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活检以及病理检查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几周,这种短暂间隔不会影响到靶向药的后续疗效。靶向药是治疗肺癌的“大杀器”,但这种利器也需要合理应用才能发挥最大潜能。遵照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基因检测,杜绝不科学的“盲吃”,才能为靶向药装上“火眼金睛”直捣黄龙,最大限度的帮助肺癌患者恢复健康。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显著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肺鳞癌和肺腺癌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但与肺腺癌相比,肺鳞癌基因突变发生率却低得多,仅有约十分之一能应用靶向药。相对而言,以前没有吸烟的女性肺鳞癌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基因突变,而长期接触油烟的肺鳞癌患者基因突变率则更低。对于有基因突变的肺鳞癌患者,靶向药的疗效要优于化疗,副作用也比化疗更小,所以靶向治疗对于此类患者是首选疗法。然而从横向比较看来,肺鳞癌的靶向治疗就有些“屋漏偏遭连夜雨”的意味。原因在于,肺鳞癌不仅基因突变发生率低于肺腺癌,而且即便是相同靶向药的疗效也不如后者。例如以前的研究显示,同样是应用一代靶向药,肺腺癌患者的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肺鳞癌则仅为七成多;肺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接近两年,肺腺癌则不足一年半。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靶向药对肺腺癌的疗效明显优于肺鳞癌。目前认为这种情况与肺鳞癌存在更复杂的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导致靶向药需要走上一大圈弯路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其疗效变差,并且也更容易在这些崎岖小路上迷路而出现靶向药耐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尝试针对肺鳞癌所特有的基因突变来设计靶向药,然而遗憾的是,截至目前针对肺鳞癌的靶向药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当肺鳞癌对现有的靶向药耐药之后,首先需要重新活检复查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能通过调整靶向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调整靶向药,那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则是后续合理的可选方案。
肺癌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放化疗、靶向以及免疫疗法,然而在医疗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总会有让人们大吃一惊的疗法问世。上个月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可穿戴医疗设备用于晚期肺癌的治疗(如图所示)。这个描述可能有点让人迷糊,换成大白话来说,就是外形跟一件衣服类似的设备,肺癌患者把这件“衣服”穿在身上,这件“衣服”就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电场,进而利用这种电场来杀死患者体内的肺癌细胞,健康细胞则不会受影响。这种治疗方式听起来有些玄幻,但在临床试验中,这种名为“爱普华”(OptuneLua)的可穿戴设备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与仅应用免疫治疗相比,穿上这件“衣服”使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了近9个月。在与化疗比较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这种“衣服”引起的副作用非常轻微,大多数是粘贴胶布引发的皮肤刺激。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这种“衣服”首次应用于临床,之前这家公司也有类似的产品被批准用于治疗脑瘤。肺癌是一种侵袭性的疾病,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患者的病情会出现进展,特别是中晚期肺癌患者。经过多种治疗之后,肺癌患者可选择的药物往往非常有限,而且持续不断地治疗也造成肺癌患者身体虚弱,不能耐受更多的药物治疗。这种“衣服”的好处在于它没有什么全身副作用,即便是身体不好的肺癌患者也可以穿上它接受治疗。此外,这种“衣服”还能跟化疗、免疫治疗等疗法联合应用,在不增加原有疗法副作用的情况下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这种“衣服”穿起来并不难受,因为总重量还不到两斤半,并且是由便携式电池提供能量。由于需要对肺癌细胞产生持续作用,因此建议每天穿这种“衣服”的时间至少要18个小时,睡觉时也可以戴着。需要注意的是,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穿这种“衣服”,因为会造成干扰。希望此类产品能尽快在国内获批,从而让国内的肺癌患者也能从这种新型疗法中获益。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即便是手术能够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早期肺癌费用就已不菲,更不要说需要持续性治疗的晚期肺癌。那么,肺癌患者如何更合理的利用医保来节省开支呢?不同地区的医保政策可能有所差异,肺癌患者和家属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治疗和药物可以报销,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不必要的自费支出。肺癌在基层医院报销比例相对较高,如果病情允许,可以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治疗,以获得更高的报销比例。肺癌等重大疾病有特殊的医保政策,例如慢特病,这时报销额度和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所以应该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医保目录内的药物是经过评估和筛选的,既能保证一定的治疗效果,又能享受医保报销。如果有多种治疗药物可供选择,肺癌患者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医保报销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并且医保报销比例高的药物。肺癌患者和家属同时还应该关注医保目录的更新,新纳入医保的药物有可能带来更多经济实惠的选择。目前有很多地方都已建立了医联体,医联体内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有合作关系。肺癌患者可以在医联体框架内选择合适的医院就医,在上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之后,在下级医院完成治疗,这样就能在保证医疗质量的情况下节省更多费用。肺癌患者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要警惕过度医疗的情况,不要盲目追求一些未经科学验证或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对于一些新型的治疗技术或药物,如果还没有纳入医保并且费用高昂,那么要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谨慎选择,不要轻易尝试。一些药企针对肺癌治疗药物有慈善援助项目,肺癌患者和家属可以向相关机构咨询,看能否通过慈善援助获得药物优惠。除了医保之外,补充商业保险也是降低自付费用的一种途径。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平均每天有接近三千人被新诊断为肺癌。当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患肺癌时,每个人都不免会感到震惊和难过,也肯定会想对其表达自己的安慰。那么这时有哪些话不该说,又有哪些话该说呢?不该说的话之一:你吸烟吗?这个问题可能很伤人,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个人得肺癌是自作自受的结果。然而事实上有很多肺癌患者并不吸烟,比如大多数的女性患者。此外,没有人应该得肺癌,即便是现在或曾经吸烟的人,虽然这是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不该说的话之二:你怎么得上了这个病?如果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不抽烟,可能有人会追问怎么得上了肺癌。这个问题同样很不合时宜,因为它的潜台词也是说这个人做了什么才会导致肺癌发生。其实肺癌的很多风险自己并无法控制,例如空气污染、家族史、基因突变等。不该说的话之三:听说某某得了肺癌去世了。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有些患者得肺癌后治疗效果可能很好,但也有些患者疗效不佳,甚至在不久之后就去世。分享这种负面消息除了会吓到刚诊断肺癌的人之外,不会有其它积极作用。不该说的话之四:我听说某种偏方对肺癌有效。虽然有偏方治大病的民间俗语,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肺癌治疗。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可能会对患者的正规治疗产生干扰,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心态,所以尽量不要提及这些非正规的方法。该说的话亲友得肺癌时,其实我们可以什么都不说,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就是很好的方式。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提供建议、发表评论或解决问题,仅仅在场并倾听就是一种强大的支持。我们可以用“你感觉如何”这种开放式的问题作为开场,在他们愿意的时候倾听其谈话。询问他们在生活上有什么需求,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
近日美国FDA将一种新药SNB-101纳入快速通道认定,也就是有可能很快得到批准。这是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药物,可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那么问题来了,纳米粒子药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跟传统药物相比有哪些优势呢?纳米粒子药物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化疗药,另一部分是纳米载体,二者结合起来就组成了纳米粒子药物。打个比方来说,纳米粒子就是一辆性能优异的越野卡车,装载着化疗药运动到肺癌那里直接打击癌细胞,从而发挥更精准有效的作用。与传统化疗药相比,纳米粒子药物在病灶内的局部浓度更高,在体内起效时间更长,不良反应也更少。也就是说能够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使患者可以更加安全舒适的完成治疗。SNB-101搭载了一种对小细胞肺癌有效的药物。在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中,SNB-101使超过四成的患者实现了肿瘤缩小或保持稳定,并且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目前可用的其它抗癌药相比,这种药物减少了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及腹泻。SNB-101之前在美国已经获批用于胰腺癌。如果后续临床试验结果理想,对小细胞肺癌的适应证也有望在短期内获批。其实相关研究项目不只是美国有,我国的纳米粒子药物也在积极研发之中,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患者也可以从这些新型药物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