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一种主要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的疾病。事实上,在被诊断肺癌时约有50%的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约有14%在80岁以上。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一样,老年患者的肺癌也是可以治疗的。相当一部分80多岁甚至90多岁的高龄患者,都能很好耐受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80或90岁以上的高龄肺癌患者身体太脆弱,无法承受癌症治疗的副作用,因此认为肺癌治疗对高龄患者没多大用处。研究也证实,高龄患者实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低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诊断肺癌之后,有接近63%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然而,年龄并不是拒绝肺癌相关治疗的正确理由。高龄肺癌患者在肺癌治疗的选择上肯定与其他患者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着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高龄患者对这些治疗的可承受性也在不断提高。即便是晚期肺癌,适当的治疗也能有效延长高龄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天津肿瘤医院对80岁以上的高龄早期肺癌患者分析后发现,没有进行手术的患者大多在几个月至一年时间内去世,而接受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生存时间则均超过两年。有人可能会担忧手术对老年肺癌患者太过于危险。但就总体而言,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基本相当,并没有出现手术风险性的显著增加。具有手术切除条件的早期高龄患者,在身体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慎重考虑手术这种根治性方法。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方法,利用高能射线直接杀灭癌细胞。放疗在早期和中、晚期肺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放射性肺炎是放疗副作用之一,虽然在接受放疗的老年患者中更常出现,但经过激素等治疗之后大多能够恢复,因此高龄并不是放疗的禁忌症,高龄肺癌患者通常能够接受放疗。靶向治疗能够针对基因突变准确的杀伤癌细胞,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因此是高龄肺癌患者的优先治疗方案。高龄肺癌患者均应进行基因检测,以便判断有无适合应用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也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肺癌新疗法,通过恢复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控制并清除肿瘤细胞。对于75岁以上的高龄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会有所减弱,但整体安全性良好。化疗目前仍是肺癌治疗的基石之一,但对于高龄患者是否适合应用化疗却一直有不同声音。近期美国一项研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此项研究对3万多例80岁以上的高龄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仅有不到三分之一(29%)的高龄患者接受了化疗。没有化疗的高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个月,化疗患者则显著延长至8个月。与只应用一种化疗药的单药化疗相比,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能够更进一步改善高龄患者的生存,但二者的差异并不是很大。鉴于联合化疗副作用更为显著,在权衡疗效与风险的基础上,单药化疗也不失为高龄肺癌患者的可选方案。虽然化疗具有益处,但高龄患者接受化疗的比例一直比较低。概括来说,对于患有晚期肺癌的高龄患者,化疗是具有明确益处的,应根据身体状况以及合并疾病来判断高龄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化疗,而不应单纯根据患者年龄就将化疗拒之门外。
听到肺癌化疗,许多患者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脱发秃顶、恶心呕吐、虚弱无力、面色苍白等等令人恐惧的场景,潜意识里就会把化疗当做洪水猛兽加以拒绝。诚然,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肺癌治疗舞台上的主角,化疗在肺癌,尤其是晚期肺癌中的重要性已经较前大为减弱。那么,化疗在肺癌治疗中是不是已经“过时”,被时代所抛弃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全身治疗方法。化疗药物能够有效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但由于精确度有限,也会误伤毛发细胞、骨髓细胞等分裂较快的正常细胞。这就好比说医生穿白大褂,但厨师、药店营业员等职业也穿白大褂,以白大褂作为标准去辨认医生肯定会有部分认错。化疗药所致的“误伤”是脱发、恶心等副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副作用并不会持续存在,在停用化疗药之后会逐渐消失。此外,随着化疗药物向高效、低毒方面的发展,以及强效止吐、升白药物的临床应用,化疗时患者的不适反应也在显著减轻。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单独实施或与其他疗法联合实施,迄今为止仍是临床上治疗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并参与到不同分期肺癌的治疗之中。毫不夸张的说,化疗目前仍是肺癌治疗的基石之一。肺癌需不需要化疗依据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测定以及患者身体状况而决定。即便是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依然在预防复发和改善患者生存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肺癌是全身性疾病,即使是早期肺癌仍有可能存在身体其他部位的隐匿转移。手术相当于围歼敌人的大兵团作战,但不可避免会有少数癌细胞像残兵游勇一般漏出包围圈,如果不加以肃清,点点星火就有成为燎原之势的隐患。这也是手术切除很彻底的早期肺癌,仍会有部分患者出现转移和复发的原因。术后的辅助化疗能够最大限度的消灭残存的微小病灶,降低转移或复发的机率。伴有高危因素的IB期以及II~IIIA期肺癌患者,在手术之后通常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所谓的新辅助化疗是指手术之前的化疗。一些局部晚期肺癌,特别是IIIA期肺癌,由于肿瘤波及的范围较广,并且大多存在远处的微小转移病灶,因此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高。在手术之前实施的新辅助化疗能够缩小肿瘤病灶,从而让病灶切除的更为彻底,或让原来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变为可切除,实现更佳的手术效果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大部分晚期鳞癌患者和部分腺癌患者目前仍没有合适的靶向药可用。对于这些患者,化疗或联合其他方式的治疗就成为重要选项之一。此外,同其他药物一样,靶向药也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耐药的问题。靶向药耐药之后通常会重新进行基因检测,如果仍没有其它靶向药可以替代,那么就要考虑化疗或以化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免疫治疗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单独应用免疫治疗的时候,仅有2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特别好的效果。那么其他病人该怎么办呢?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答案。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能使晚期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一半,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目前我国国家药监局以及美国FDA均已批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免疫治疗与化疗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在研究进展之中。在靶向和免疫治疗时代来临之后,整体看来化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化疗所具有的广泛适用性,其仍在肺癌治疗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肺癌患者无需谈化疗色变,化疗仍是我们抗击肿瘤的有力武器。
什么是肺结节?我们可以把肺结节看做是肺上的“小点”,在CT上肺结节也表现为一个“白点”。下面三张图就是临床上不同种类的肺结节。第一张就是平常经常听到的“磨玻璃结节”,大家可以看到它确实跟磨玻璃很相似。第三张图则是平常所说的“实性结节”,表现为实心的结节。第二张则是混合性结节,介于两者之间。绝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性结节,可能由瘢痕组织、已愈合的感染、空气中的一些刺激性物质所引起。有时候这些感染本人并没有感染,也就是所谓的“隐性感染”。在以前感染过肺结核的人中肺结节更为常见。我国有很大一分部人曾经隐性感染过肺结核,因此上述情况就更为常见。肺结节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在进行低剂量CT检查的患者中,最高可有高达半数的患者发现存在肺结节。美国每年有160万人被诊断为肺结节。我国人口基数更大,肺CT的检查率也更高,因此发现肺结节的人数应该远高于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肺结节直径一般在3公分以下, 1公分以下的结节一般认为是肺小结节。是否要担心忧虑肺结节?虽然有很少一部分肺结节最终被确认为肺癌,但通常情况下小结节是肺癌的可能性非常低。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判断肺小结节是否是肺癌能:1. 从CT表现看,肺癌的肺小结节存在一定的特征;2. 看结节是否随时间推移生长或密度发生变化。肺小结节是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大吗?绝大部分肺小结节并不是早期肺癌,只有不到5%的肺小结节最后被证实是肺癌。相对而言,老年人、曾经吸烟或仍在吸烟的人、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以及肺结节较大的人,肺结节是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但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即便在上述风险较高的人中,大部分肺小结节也不是肺癌。肺小结节有什么症状吗?一般情况下,肺小结节不会引发你能感觉到的任何症状,原因在于肺小结节非常小,不会导致疼痛或者是呼吸问题。我们之前也提到过,肺是没有痛觉神经的,因此很小的肺结节不会导致症状出现。如果发现肺小结节后感到症状非常明显,一般都是精神紧张导致的心理作用。发现肺结节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医生很可能会建议你定期复查费CT,观察肺小结节是否发生变化,也就是临床上所谓“动态观察”。因为肺结节的变化极为缓慢,所以不需要在短时间内复查,通常复查时间会间隔数月或半年、一年。大部分非癌症性的肺结节并不会长大,如果复查肺CT发现结节没有长大或者没有变化,那么就可以继续观察。如果观察2年后肺结节仍没有长大,那么肺癌的可能性就变得极低。如果复查肺CT发现结节长大,那么就需要更加积极的处理,明确是否是肺癌。这种情况往往会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例如PET-CT、活检等。但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大部分肺结节病人并不需要活检或手术。如果我以前做过胸片或CT该怎么办?一定要将既往的胸片或CT带给医生看,医生能够通过与之前的肺CT比较,明确肺结节是否长大或出现变化,这对诊断非常有帮助。什么是活检,我需要活检吗?顾名思义,活检就是从肺上取出一小块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果肺结节非常小,例如只有几个毫米,通常不会建议进行活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安全的实施活检,引发呼吸困难、出血或感染的风险很高,而且往往很难得到有意义的阳性结果。活检通常在小结节大于8毫米的时候进行。对肺结节不进行干预,只是等下一次CT复查安全吗?大部分肺癌生长相当缓慢,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才会长大。因此,即便肺结节是肺癌,也非常有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仍是较小的病变。此外,即便肺结节是肺癌并且有所长大,通过手术仍有非常大的机率实现治愈。目前认为,等待几个月复查费CT非常安全,即便肺结节确诊为肺癌,等候复查的时间也不会后续治疗或者是治愈机率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具体的肺CT复查时间以及需要复查的次数医生会告知。反复进行肺CT检查安全吗?CT是通过放射线来观察肺部。尽管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会有引发癌症的风险,但仅有几次的肺CT检查辐射非常低,因此不会有引发癌症的风险,大家可以放心的进行肺CT的筛查和随访。除了肺CT外还有其他检查肺结节的方法吗?你可能听说过PET-CT等。PET-CT检查时会注射一定药物,肿瘤细胞对这些药物的吸收更强,因此就能通过扫描发现。PET-CT在诊断肺癌方面更加敏感、更加准确,但令人遗憾的是,PET-CT对肺小结节的用处相对有限。对于1公分以下的肺小结节,PET-CT可能无法准确“看到”,因此是否进行PET-CT检查要慎重对待。但是,对于1公分以上的肺结节,PET-CT的作用相当大,并有可能初步判断肺结节是否为肺癌。假如肺结节是肺癌该怎么办?即便肺小结节被证实为肺癌,也非常有可能是早期肺癌。早期肺癌的死亡风险远低于远期肺癌,非常有可能通过手术等方法实现治愈。
免疫治疗是帮助自体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一种疗法。免疫系统本该识别异常的癌细胞,但由于癌细胞通过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像正常细胞,因此癌细胞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就像一个身上覆盖着伪装的敌人,他通过伪装的掩饰使别人很难发现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去除掉这个敌人身上的伪装,那么就能更有可能发现并消灭敌人。肺癌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特异性的去除癌细胞的伪装,将癌细胞暴露在我们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中;免疫治疗有时也会对免疫系统进行训练,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强更聪明的战斗。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发展迅猛,它的疗效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证实,被认为是肺癌最有希望的疗法之一。与化疗等传统疗法相比,免疫治疗毒性反应相对较低,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此外,免疫系统对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即便少量癌细胞,免疫系统也可以发现并将其清除。免疫系统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它会记住曾经接触过的异常细胞,当再次遇到这些异常的癌细胞时,免疫细胞就会激活并将癌细胞清除,这种“记忆力”能够使免疫治疗更持久的控制肿瘤。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是不会对自己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的,这种机制是通过“免疫检查点”来实现的。举个例子来说,免疫系统就像一辆汽车,免疫检查点就像刹车,刹车启动的时候免疫系统这辆汽车就会停止前进。癌细胞会通过阴谋诡计启动这些“刹车”,使免疫系统无法攻击癌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主要作用则是放松免疫系统的“刹车”,使免疫系统能够重新启动并对癌细胞发动攻击。由于肺癌免疫治疗的药物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来发挥作用的,因此这些药物也被称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是肺癌免疫治疗中最重要的“刹车”系统。目前所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就是以PD-1或者PD-L1为目标,使它们二者不接触,从而关闭这个“刹车”,这些药物被称作“PD-1/PD-L1抑制剂”。目前国内常用的肺癌免疫治疗药物包括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以及国产的信迪利单抗等。在一些肺癌患者中,免疫治疗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能够长时间起效。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当单独应用免疫治疗的时候,只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特别好的效果。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测定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体不稳定(MSI)来预测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但遗憾的是,由于肺癌免疫治疗是一种非常新的疗法,这些指标还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最终仍需要具体应用后才能完全明确。除了单独应用肺癌免疫治疗之外,目前还有免疫治疗与化疗同时应用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些联合疗法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并有望在未来发展更多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免疫治疗虽然比传统疗法更安全,但也存在多种副作用。免疫系统启动以后,虽然主要对癌细胞发动攻击,但这种攻击的准确性并不是非常精确,有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发动错误攻击,引发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大部分是轻、中度的,但有时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免疫治疗并非万能,与其他治疗一样也会发生耐药。根据耐药特点,免疫治疗耐药可以分为原发性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原发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接受免疫治疗就无效。即便是在PD-L1高表达的患者中,也会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原发耐药,也就是首次使用即无效;二线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原发性耐药的概率则更高。获得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应用免疫治疗有效,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无效,出现病情进展。适应性耐药则是指癌细胞发生了一些适应性变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打击。对于原发性耐药,最好的方法是联合治疗,如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或两种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但需要警惕的是,联合治疗时毒副作用也会随之增加。获得性耐药发生后,临床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再次进行组织活检,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免疫治疗耐药给予个体化处理。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约80万人,这相当于每周有1万5千多人被新诊断为肺癌,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警醒的数据。让人庆幸的是,过去十余年间肺癌治疗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靶向治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靶向治疗以癌细胞的突变基因为“靶子”,通过靶向药对这些突变基因展开攻击,从而特异性的杀灭癌细胞。打个比方,靶向药就如同“生物导弹”,在突变基因这个“GPS”的精确引导之下,对癌细胞实施“斩首行动”而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并不是一种靶向药包打天下,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突变基因对应着不同的靶向药。目前针对肺癌不同突变基因的上市靶向药已多达十余种。距国内首个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上市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此期间靶向药已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药物,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命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靶向药应用之前,医生都会建议做基因突变检测;基因检测价格不菲,而且通常都需要组织标本。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能不能不做基因突变检测就直接吃靶向药,就是所谓的“盲吃”?答案是这种做法并不靠谱。肺癌靶向药之所以效果好,原因就在于它有明确的基因突变靶点。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就无法得知患者是否具有这个靶子。在此情况下“盲吃”靶向药,就如同把精确制导炸弹没有目标的到处乱扔,可想而知不会消灭多少敌人。此外,肺癌具有EGFR、ALK、ROS1等多种基因突变,每种突变都有特定的靶向药。因此,即便是患者存在基因突变,由于“盲吃”时无法知道哪种靶向药最为适合,仍有可能“背道而驰”用错药物。例如,ALK基因突变被称作“钻石突变”,原因在于很多患者在靶向药治疗下生存时间超过5年。但是,如果ALK基因突变患者“盲吃”了吉非替尼等EGFR靶向药,那结果无疑是南辕北辙、人财两空。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因为无法提供活检组织标本,原因或是畏惧支气管镜或肺穿刺等微创性检查,或是身体条件较差无法耐受这些检查。如果是前者,那这种畏惧心理大可不必,这些微创检查发生风险的机率很低,绝大部分患者能顺利完成,而且获取的活检组织标本对疾病的确诊和治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是后者,那么新型的“液体活检”技术也可以对血液、胸水等进行基因检测,起到替代补充作用。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觉得基因检测费用太贵,不如省下钱来直接买药。基因检测价格确实不菲,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那么这笔费用究竟值不值呢?首先,没有基因检测结果“盲吃”靶向药,医保是无法报销的。其次,“盲吃”靶向药造成的治疗时机延误和副作用影响无法用金钱衡量。第三,“盲吃”靶向药即便有效,后续耐药后的治疗调整,如没有基因检测指导仍会是一头雾水无从选择。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担心基因检测耗时过长,耽误病情。基因检测的周期通常为一周左右,并且随着技术进步所需时间还在进一步缩短。即使再加上前期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活检以及病理检查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几周,这种短暂间隔不会影响到靶向药的后续疗效。靶向药是治疗肺癌的“大杀器”,但这种利器也需要合理应用才能发挥最大潜能。遵照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基因检测,杜绝不科学的“盲吃”,才能为靶向药装上“火眼金睛”直捣黄龙,最大限度的帮助肺癌患者恢复健康。
化疗和免疫治疗都是抗击肺癌的重要方法,那么二者如何组合成最佳双打选手呢?近期公布的最新共识做出了推荐,下面就用大白话解读共识的主要内容。一、免疫治疗和放疗为啥能够搭档放疗像"拆楼机"摧毁肿瘤,同时释放肿瘤碎片(抗原),免疫治疗则像"警察"识别并追杀逃跑的癌细胞。两者联手能把"冷肿瘤"(免疫细胞不活跃)变成"热肿瘤"(免疫细胞猛攻)。放疗后肿瘤释放的碎片会激活免疫系统,免疫药物趁机加强攻击,就像消防队灭火后,警察全城搜捕纵火犯,从而把这伙儿犯罪势力连根拔除。二、根据不同情况,“双打组合”主要火力点也有差异1、不能手术的早期患者:用精准放疗直接"定点爆破"肿瘤,效果不错。是否加免疫治疗目前证据不够,但高风险患者可以试试,就像手术后再加层保险。2、有基因突变的患者:放疗后用靶向药,精准狙击残留的癌细胞。3、中晚期患者:放化疗后尽早用免疫治疗巩固一到两年,就像打扫战场防止复发。4、有转移但数量很少:先用化疗、免疫治疗地毯式轰炸全身癌细胞,再用放疗精准清除残留病灶。5、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在放化疗后必须用免疫巩固2年,加上双重保险。晚期患者用化疗+免疫治疗,胸部放疗可以尝试,但证据不充分。三、注意预防副作用管理,以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1、肺炎:可能是放疗或免疫治疗引起,表现为咳嗽、气短,严重时需停药。2、心脏问题:罕见但致命,需定期检查。3、预防治疗:治疗前评估肺功能、心脏病史。治疗中密切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处理,比如用激素控制炎症。四、总结放疗和免疫治疗就像两位乒乓球国手,放疗如暴力扣杀直击肿瘤,免疫治疗似防守反击激活免疫追杀残敌,二者联手就能成为抗癌双打黄金组合。重点提醒的是治疗方案需由多学科团队(MDT)制定,患者切勿自行决定!全文详见:《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如果要评出这两年减肥界最靓的仔,那毫无疑问就是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这一类药物了。这类药物有个比较拗口的全名,胰高血糖素样肽-1,英文缩写是GLP-1,我们就姑且称其为小G。小G在减肥方面的效果自不必说,它能给大脑发信号“饱了,别吃了”,炸鸡烤串突然就不香了,还能让胃排空速度变慢,吃半碗米饭就能撑半天,从而让体重刷刷的减。这些独特优势也让小G赢得了“减肥神药”的花名。减肥神药小G与肺癌乍看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且慢下结论,这个月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研究者对三万多名应用小G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小G使肺癌的发病率降低了一半还多,而且效果显著优于胰岛素、二甲双胍等药物。就降低肺癌风险而言,小G在男性中表现更好。对于喜欢抽烟喝酒烫头、本身肺癌风险就更高的男性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小G降低肺癌风险的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有可能是通过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以及改善代谢环境来实现。小G去年在全球的销售额达到三千多亿人民币,从这些真金白银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它在爱美人士心目中的地位。在这种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小G如果还能降低肺癌风险那无疑是意外之喜,爱美人士在降低体重的同时还能保护肺,可以算作一箭双雕鱼和熊掌兼得。最后给大家提个醒的是,这项研究只能算是一个初步结果,后续还需要更多验证;另外小G毕竟是一类处方药,还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小G,以便实现安全减肥的目标。原文请见:AssociationBetweenGLP-1ReceptorAgonistsandIncidenceofLungCancerinTreatment-NaïveType2Diabetes. JGenInternMed.2025Mar;40(4):973-976.
肺癌治疗结束之后,不管分期早晚,复发的阴影仍可能笼罩着患者。之前曾有一位女性患者,她生活规律,从不吸烟并且坚持锻炼,但却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被诊断为三期肺癌。为了对抗肿瘤,她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包括靶向药、手术以及放化疗。经过一年的积极治疗,检查结果带来了好消息,肺癌似乎消失了。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她,几个月后她突然感到严重的头痛,急诊检查才发现肺癌已经转移到了脑部。对于肺癌患者而言,复发带来的痛苦甚至会超过刚确诊肺癌的时候,原因在于肺癌治疗本身就会带来巨大压力,肺癌复发就好像重新陷入一段噩梦。肺癌复发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即便自己感觉良好,也务必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复查,即定期进行CT等影像检查,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肺癌复发的迹象。一部分患者会在两次复查的间隔期间出现症状,因此对这些症状也需要格外警惕,其中包括胸部不适,像是有重物压迫;呼吸变得短促,活动后更加明显;莫名出现新的咳嗽,或者原有咳嗽加重;咳出带血痰液;时常感到头晕头痛,影响正常生活;某个或多个部位的骨头疼痛;体重不明原因地减轻等。如果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便提前安排复查来排除肺癌复发可能。通过对比CT等检查结果就可以基本明确肺癌是否复发,但很多时候医生可能还会安排气管镜或穿刺活检,在服用靶向药的患者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因为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可以明确是否能通过调整靶向药来治疗肺癌复发。肺癌复发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上次治疗到此次复发的时间间隔、复发的部位以及肺癌在体内扩散的范围等。某些情况下,手术也会是一种选择。在确定肺癌已经出现复发的时候,患者需要向医生询问以下关键问题:首先肺癌复发的具体部位,这是确定治疗方向的基础;其次是肺癌复发是否仍有治愈的可能性,如果有就要积极争取;第三如果无法治愈,那么后续的具体治疗措施是什么;第四是有没有相关临床试验可以参加,因为临床试验可以提供目前更为前沿的疗法。
对于肺癌患者和家属而言,恶病质可能是最不愿意遇到的情况。恶病质也叫恶液质,这个名字一听就带着不好的气息。如果肺癌患者出现下述情况,那就要高度警惕恶病质的可能。每天吃饭基本正常,体重却蹭蹭往下降,很短时间人就瘦了一大圈;胳膊腿上的肌肉变得软塌塌,没有力气使不上劲儿,走几步就得歇一歇;没胃口不想吃东西,就算逼着自己吃,也吃不了几口;整天都觉得累,没有精气神,只想躺在床上。肺癌患者产生恶病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癌细胞在体内会释放出细胞因子等坏东西,导致身体像着火了一样出现炎症,脂肪和肌肉都被烧掉而慢慢变少。其次是肺癌诱发身体代谢乱套,能量消耗得特别快,就算吃了很多东西身体也不能好好利用这些营养。第三是肺癌治疗产生的副作用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恶病质会导致肺癌患者身体垮的快,治疗变困难,心情变糟糕。出现恶病质的肺癌患者生存期往往只有几个月时间。恶病质虽然是肺癌患者的大敌,但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临床上虽然常用甲地孕酮来治疗,但这种妇科用药的说明书里面并没有提及这方面的适应证,在不少患者身上疗效也并不理想。近期一项新药研究为恶病质治疗提供了新途径。这种新药名字比较拗口,名叫朋赛格罗(Ponsegromab),它能够有针对性的抑制一种有害细胞因子,进而调节大脑中枢,改善患者食欲。有一百多位癌症患者接受了这种新药治疗,其中肺癌患者占四成以上。在治疗三个月之后,大剂量组的患者体重平均增加了5斤多,身体状况也出现了明显改善。除了这种药物之外,还有好几种同类药物也在研发之中,国内药企也位列其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了更加犀利的武器,恶病质就将不再是困扰肺癌患者的难题。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胸痛是一个让人感到恐惧的症状,因为它会对个人生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肺癌胸痛的个人感觉以及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会感到钝痛或压迫感,有些人觉得是胸部、颈部或肋骨部位的刺痛,还有人认为是向背部或肩膀放射的紧绷或烧灼一样的感觉。当深呼吸或咳嗽的时候,肺癌所致的胸痛可能会加重。胸痛发作的频率也有很大差异,有些间断出现,有些则持续存在,只有睡觉时才会感觉好些。肺癌患者出现胸痛的原因有很多。肺癌可以对周围组织和神经造成压迫,进而引发不适感和疼痛。手术、放疗以及化疗也可能引发胸痛。例如,肺癌手术后胸壁放引流管的地方会感到疼痛。肺部病灶或纵膈淋巴结放疗时,胸部相关的部位可能会感到疼痛,胸部正中即食管位置的疼痛也并非罕见。晚期肺癌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一些会导致胸痛,例如血栓跑到肺的血管里面时就会感到突发的剧烈胸痛,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威胁生命。胸水是肺癌患者胸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其引发的胸膜炎症会导致疼痛。肺癌患者出现胸痛之后一定要及时就诊,特别是那种突发的严重胸痛,因为像心梗这一类的急症也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只有明确胸痛的原因之后,才能更有的放矢的加以处理。除了针对病因的专业治疗之外,止痛药、理疗、冰敷、热疗、针灸等也能帮助缓解症状。在经过正规的治疗之后,绝大部分肺癌患者的胸痛都能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