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远超其他癌种。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GeparOcto的Ⅲ期临床研究入组TNBC或HER2阳性或高危的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分别接受剂量密集表柔比星、紫杉醇和环磷酰胺(iddEPC)方案或周疗紫杉醇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PM)方案[TNBC需再联合卡铂(Cb)]新辅助治疗,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会议公布了该研究47个月的随访结果,新辅助化疗iddEPC组和PM(Cb)组不论在整体队列还是在HER2阳性和TNBC亚组中的无浸润性疾病生存(invasive disease free survival,IDFS)和OS均无显著差异,但HR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应用iddEPC方案有更好的IDFS和OS获益[6],这一结果也支持Luminal型中HER2阴性乳腺癌可以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 优替德隆(utidelone,UTD1)是一种基因工程埃博霉素类似物,也是一类新型的非紫杉类抗微管蛋白聚合类抗肿瘤药物。BG01-1323L研究旨在评估优替德隆联合卡培他滨对比单药卡培他滨对于蒽环类/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7],在意向性治疗(intention to treatment,ITT)人群中,优替德隆+卡培他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时间(8.4个月∶4.1个月)、中位OS时间(19.8个月∶16.0个月)和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45.6%∶23.7%)均优于卡培他滨组,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02靶向治疗 随着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靶向治疗能够高效、有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且不良反应比化疗更低。 2.1 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 2.1.1 新辅助治疗 对于早期乳腺癌,如何在争取治愈的前提下采用低毒的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BCIRG-006研究结果证实,辅助治疗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TCH)方案和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AC-TH)方案的10年DFS和OS相似,但是在新辅助治疗阶段,哪种方案可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尚无定论[8]。2020年ASCO会议公布的NeoCARH研究首次对比了新辅助化疗TCH方案与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EC-TH)方案,研究结果显示TCH组患者的pCR率显著高于EC-TH组(56.1%∶38.5%),在安全性方面,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说明TCH方案可能更适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9]。 TRAIN-2研究是第一项评估无蒽环类药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用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既往研究结果提示,双靶治疗是否联合蒽环类药物对患者pCR率并无影响,2020年ASCO会议更新了其3年的随访数据,结果显示在双靶基础上联合蒽环类药物并未使患者受益,无论是早期研究终点pCR,还是长期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和OS,无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更好的安全性[10]。WSG-TP-II研究是首个评价在HR阳性、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进行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对比联合内分泌治疗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化疗组患者的pCR率明显提高(56.8%∶23.9%),反映了双靶联合化疗的优势[11]。 2.1.2 术后辅助治疗 化疗联合HER2靶向治疗后继续HER2靶向治疗是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T-DM1)是新辅助治疗后残存浸润性病灶患者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然而对于高危人群,肿瘤复发及全身化疗相关毒性带来的困扰尚未解决。KAITLIN研究旨在探索通过T-DM1替代紫杉类药物和曲妥珠单抗是否能够提高辅助治疗的疗效并降低毒性[12],研究纳入术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将其分为T-DM1组(蒽环类药物序贯T-DM1+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组(蒽环类药物序贯紫杉类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目前该研究尚未达到主要终点IDFS,初步发现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后,使用T-DM1替代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未能显著改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T-DM1组比曲妥珠单抗组有更多的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 2.1.3 晚期解救治疗 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系统治疗联合抗HER2治疗,对于抗HER2治疗失败的患者,持续抑制HER2通路可以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吡咯替尼是中国研发的小分子泛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2020年ASCO会议上公布的Ⅲ期PHOEBE研究结果显示,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相比,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可显著延长患者PFS时间(12.5个月∶6.8个月),吡咯替尼组患者的ORR和临床获益率均显著高于拉帕替尼组,虽然目前OS结果尚未成熟,但是吡咯替尼组获益趋势明显,1年OS率达91.3%[13]。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及患者经济状况等因素,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在中国被批准作为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二线治疗的可选方案。 PRECIOUS研究是帕妥珠单抗作为三线或四线再治疗用于既往接受过帕妥珠单抗(P)、曲妥珠单抗(T)和化疗(C)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研究,2020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SABCS)公布了其研究结果,PTC组的中位PFS时间明显优于TC组(5.3个月∶4.2个月)[14],使帕妥珠单抗跨线治疗成为可能。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脑转移,但目前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选择较少。tucatinib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HER2具有较高的靶向选择性。2020年ASCO会议更新了HER2CLIMB研究的数据,在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的基础上增加tucatinib用于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治疗后存在脑转移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可使颅内缓解率提升至47.3%,中枢神经系统PFS时间延长5.7个月(9.9个月∶4.2个月),颅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2/3[15,16]。该研究提示tucatinib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可能成为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治疗后伴或不伴脑转移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新的治疗方案。 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是由靶向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切割的四肽连接物和有效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组成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2019年SABCS会上报道的DESTINY-Breast01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多线治疗和T-DM1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DS-8201治疗,ORR可达60.9%,中位PFS时间达16.4个月[17],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ORR和中位PFS时间与既往总体结果相似[18]。2020年SABCS会议更新了其最新数据,随着中位随访时间增加至20.5个月,ORR进一步提高至61.4%,中位PFS时间为19.4个月,疾病控制率达97.3%,再次证实了DS-8201的疗效[19]。 2.2 TNBC靶向治疗 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的问世填补了TNBC靶向治疗的空白。TBCRC048研究是一项针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探索了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单药治疗同源重组通路基因胚系或体系突变的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结果显示,存在BRCA1/2体系突变的患者,ORR为50.0%,存在PALB2胚系突变的患者,ORR高达82.0%,但ATM或CHEK2基因突变的患者从奥拉帕利单药治疗中获益不明显[20]。该研究进一步拓展了PARP抑制剂的应用人群,使更多患者获益,然而其样本量较小,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在BRCA野生型TNBC患者中,有近1/2人群表现出同源重组缺陷,导致BRCA样表型可能使其对PARP抑制剂敏感。目前还没有研究评价PARP抑制剂联合铂类治疗BRCA野生型TNBC的疗效。2020年ASCO会议报道的SWOGS1416研究针对顺铂联合PARP抑制剂veliparib在BRCA基因相关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入组患者分为BRCA胚系突变、BRCA样表型和非BRCA样表型三类,结果显示顺铂联合veliparib可显著改善BRCA样表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PFS时间,并有延长OS时间的趋势,顺铂联合veliparib或可成为此类患者新的治疗选择[21]。 sacituzumab govitecan(SG)是新型、首创的ADC药物,由靶向TROP-2抗原的人源化IgG1抗体与化疗药物伊立替康的代谢活性产物SN-38偶联而成,TROP-2是一种在90%以上的TNBC中表达的细胞表面糖蛋白。IMMU-132-01研究显示[22],SG在转移性TNBC患者的ORR为33.3%,中位PFS时间为5.5个月,该研究结果使SG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既往已接受至少2种疗法的转移性TNBC。随后展开的ASCENT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与医生选择的单药标准化疗方案相比,SG显著改善患者中位PFS时间(1.7个月∶5.6个月)、OS时间(6.7个月∶12.1个月)及ORR(5.0%∶35.0%)[23],提示SG或可考虑作为经治转移性TNBC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03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患者中约80%为HR阳性[24],内分泌治疗已成为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的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在HR阳性、HER2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接受新辅助化疗较难达到pCR,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探索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内分泌治疗耐药依然是临床研究关注的焦点,其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 4 and 6,CDK4/6)、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信号通路等多种作用机制相关[25],对于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3.1 早期乳腺癌 3.1.1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对于H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以有效评估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但是达到pCR的情况相对少见[26]。术前内分泌治疗预后指数(preoperative endocrine therapy prognosis index,PEPI)包括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的肿块大小、淋巴结状态、Ki67水平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PEPI=0被认为复发风险低,不需要辅助化疗[26],改良PEPI(modified PEPI,mPEPI)则不考虑PEPI中的ER因素。 ALTERNATE研究发现,在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的临床Ⅱ期或Ⅲ期乳腺癌患者中,使用氟维司群或氟维司群+阿那曲唑与单用阿那曲唑进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均未显著提升其内分泌治疗的敏感率,即6个月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达到pCR或mPEPI=0的患者比例并未显著提高,其后期的生存数据仍需继续观察[27]。FELINE研究发现,在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的临床Ⅱ期或Ⅲ期乳腺癌患者中,单用来曲唑和来曲唑联合ribociclib作为新辅助治疗并没有增加PEPI为0分患者的比例[28],提高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的用药方案还有待探索。 3.1.2 辅助内分泌治疗 约20%的HR阳性、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后,在前10年内会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29],具有临床或病理高危因素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尤其是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前几年[30],临床中亟需新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来预防早期复发和远处转移。 monarchE研究发现,在HR阳性、HER2阴性的高危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与单用内分泌治疗相比,abemaciclib联合内分泌治疗显著改善了IDFS。2020年SABCS会议报道了monarchE研究结果,2年IDFS率绝对获益为3.0%(92.3%∶89.3%),与对照组相比,abemaciclib组患者的无远距离复发生存率更优,分别为93.8%和90.8%,复发风险降低31.3%[31]。PALLAS研究初步分析发现,在HR阳性、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与单纯内分泌治疗相比,在辅助内分泌治疗中加入哌柏西利并没有延长IDFS[32]。PENELOPE-B研究纳入了新辅助化疗和肿瘤切除术后未能达到pCR且具有高复发风险的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患者按1∶1随机分组接受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安慰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结果显示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并没有延长IDFS[33]。与哌柏西利在晚期乳腺癌中获益趋势不同,其用于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并未显著获益,其中有多重潜在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索。 3.2 晚期乳腺癌 3.2.1 联合CDK4/6抑制剂 哌柏西利联合来曲唑已成为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34],对于初始内分泌治疗后进展或耐药的患者,哌柏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是标准治疗[35]。PARSIFAL研究旨在探索内分泌治疗敏感的E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联合哌柏西利的最佳内分泌药物。2020年ASCO会议报道了其研究结果,氟维司群+哌柏西利与来曲唑+哌柏西利相比,PFS未达到统计学优效性,两组间OS亦无显著差异[36],因此,最终的治疗决策须平衡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选择以及后续的治疗策略。FLIPPER研究证实氟维司群+哌柏西利相较于氟维司群+安慰剂,可使内分泌治疗敏感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有更好的疗效获益,可显著提高患者1年PFS率(83.5%∶71.9%),同时改善患者中位PFS时间(31.8个月∶22.0个月)和ORR(68.3%∶42.2%)[37]。 在MONALEESA-3和MONALEESA-7研究中,对于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ribociclib+内分泌治疗较安慰剂+内分泌治疗显示出显著的OS获益[38,39]。内脏转移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生存率低,但在2020年ASCO会议报道的两项研究中,接受ribociclib+内分泌治疗的内脏转移亚组患者OS和PFS获益与总体人群一致[40]。MONARCH 2研究发现,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与安慰剂+氟维司群相比,abemaciclib+氟维司群可显著改善患者PFS和OS[41],2020年ASCO会议报道,接受abemaciclib+氟维司群治疗的内脏转移亚组患者中,PFS和OS获益与MONARCH 2研究的ITT人群一致[42]。nextMONARCH研究探索了abemaciclib单药或与他莫昔芬联合对既往多线治疗过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研究初步分析中,PFS和ORR结果显示出abemaciclib稳健的单药活性,而联用他莫昔芬后PFS无显著改善。2020年ESMO会议报道了最终24个月的OS结果,与abemaciclib单药治疗相比,abemaciclib联合他莫昔芬可显著改善患者OS时间(24.2个月∶17.0个月),PFS结果与初步分析结果一致[43],进一步明确了abemaciclib单药的疗效。 3.2.2 联合PI3Kα抑制剂 PIK3CA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约40%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存在PIK3CA突变[44],其引起的PI3K通路高活化可促进内分泌耐药,与预后不良相关[45]。alpelisib是α选择性PI3K抑制剂,在SOLAR-1研究中,对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治疗中或治疗后进展的HR阳性、HER2阴性、PIK3CA突变的晚期乳腺癌患者,alpelisib联合氟维司群展现了临床有效性,显著改善患者PFS[46]。2020年ESMO会议报道了本研究的最终结果,alpelisib+氟维司群与安慰剂+氟维司群相比,中位OS时间延长了7.9个月,但并未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肝和/或肺转移以及循环肿瘤DNA中存在PIK3CA突变的患者中,alpelisib联合氟维司群可改善患者OS,OS数据显示出alpelisib联合氟维司群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支持了前期该方案显著延长患者PFS的结果[47]。BYLieve研究是第一个评估alpelisib联合内分泌治疗用于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进展的ER阳性、HER2阴性、PIK3CA突变患者疗效的前瞻性试验,2020年ASCO会议报道了队列A(既往接受CDK4/6抑制剂+AI治疗的患者,接受alpelisib+氟维司群治疗)的结果,其6个月PFS率为50.4%,中位PFS时间为7.3个月[48],2020年SABCS会议报道了队列B(既往接受CDK4/6抑制剂+氟维司群治疗的患者,接受alpelisib+来曲唑治疗)的结果,其6个月PFS率为46.1%,中位PFS时间为5.7个月[49]。BYLieve研究的随访仍在进行,alpelisib有望成为PIK3CA突变患者在CDK4/6抑制剂耐药或复发转移后的优选方案。 3.2.3 联合AKT抑制剂 为原发或继发CDK4/6抑制剂耐药患者寻找治疗策略是至关重要且未被满足的需求,从患者活检和临床前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AKT1激活可导致CDK4/6抑制剂耐药,TAKTIC研究评估了AKT1抑制剂ipatasertib+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治疗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三种药物组合分别为A组(ipatasertib+AI)、B组(ipatasertib+氟维司群)、C组(ipatasertib+氟维司群+哌柏西利),2020年ASCO会议报道了C组的中期分析,结果表明对既往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AKT抑制剂+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在一部分患者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耐受性良好[50]。AKT抑制剂可能成为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选择,TAKTIC研究的后续研究结果尚待观察。 04免疫治疗 乳腺癌被认为是弱或中等免疫原性的肿瘤[51],而TNBC作为临床上比较难治的一种亚型,具有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目前乳腺癌免疫治疗主要集中在TNBC,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抗体,随着各种PD-1/PD-L1抗体的获批,对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4.1 新辅助治疗 Ⅰ~Ⅲ期TNBC在新诊断的早期乳腺癌中占10%~20%[52],IMpassion130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可为PD-L1阳性转移性TNBC患者带来PFS及OS获益[53]。IMpassion031研究旨在评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化疗与安慰剂+化疗相比,ITT人群pCR率增加16.5%(57.6%∶41.1%),且不论PD-L1状态如何,均可观察到临床获益[54],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早期TNBC患者,取得了具有临床意义的pCR获益,安全性可耐受,这种新的组合疗法有望为早期TNBC患者提供一种更合适的治疗选择。 4.2 一线治疗 IMpassion130研究是第一个证实免疫治疗在晚期TNBC一线治疗有效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发现,对初治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患者,PD-L1阳性人群存在PFS和OS获益[53],2020年ESMO会议报道了最终的OS分析,在PD-L1阳性人群中,阿替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长达25.4个月,较安慰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组患者中位OS时间延长7.5个月[55],进一步支持了阿替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作为PD-L1阳性转移性TNBC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IMpassion131研究评估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一线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的疗效,但IMpassion131研究没有达到首要研究终点,与安慰剂+紫杉醇相比,阿替利珠单抗+紫杉醇并未显著延长PD-L1阳性转移性TNBC患者的PFS和OS[56],与获益的IMpassion130研究相比,IMpassion131研究失败的潜在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索。 KEYNOTE-355研究探索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用于初治的局部复发且不可手术或转移性TNBC的临床疗效,在PD-L1阳性(联合阳性评分≥10)转移性TNBC的一线治疗中,帕博利珠单抗+化疗与安慰剂+化疗相比,显著提高了患者PFS时间,绝对获益达到4.1个月(9.7个月∶5.6个月),降低了35.0%的复发风险[57]。2020年SABCS会议公布了其他疗效终点数据,不同化疗方案患者的PFS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9.9个月∶5.5 个月)、紫杉醇(9.6个月∶3.6个月)、吉西他滨和卡铂(8.0个月∶7.2个月)均可获益[58]。KEYNOTE-355研究提示在转移性TNBC的一线治疗中,标准化疗基础上增加帕博利珠单抗可带来显著获益,期待后续OS的随访结果。 4.3 多线治疗 KEYNOTE-119研究发现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化疗用于经治的转移性TNBC,并未显著改善患者OS。2020年ASCO会议报道了该研究中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患者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和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在转移性TNBC患者中,TMB与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临床获益呈正相关,而与化疗无关,ORR和OS结果显示,与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治疗TMB≥10 mut/Mb的患者有获益趋势[59]。 ENHANCE 1研究评估了艾立布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TNBC的Ⅰb/Ⅱ期研究,根据既往系统抗肿瘤治疗线数进行分层,艾立布林+帕博利珠单抗在接受过0~2线系统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具有抗肿瘤活性,整体ORR为23.4%,中位PFS时间为4.1个月,中位OS时间为16.1个月,初治患者中,与PD-L1阴性患者相比,PD-L1阳性患者的疗效更好[60]。研究结果表明,艾立布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有望成为转移性TNBC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 05挑战与展望 中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83.2%,在过去10年间提高了7.3%[1],近年来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乳腺癌患者越发重要,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和最佳的预后,需要医药和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化疗方面,蒽环类、紫杉类药物问世20余年,研究人员仍致力于探索新作用机制的化疗药物,以期在有效延长OS时间的同时减少药物毒性,提高生活质量,如艾立布林、优替德隆等。而传统的标准化疗药也在探索新的治疗方式,节拍化疗便是新的治疗理念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的真实体现,卡培他滨、长春瑞滨、环磷酰胺等口服化疗制剂节拍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已得到验证。此外,越来越多的药物从用于晚期解救治疗,到早期辅助治疗,再到新辅助治疗,随着各类临床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单一的新辅助化疗,转变为当前基于不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其优势在于可评估病理缓解程度,进行危险度分层,在辅助治疗中实现个体化治疗[61,62]。新辅助治疗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寻找评价治疗疗效的指标和最佳的药物组合。在靶向治疗方面,ADC是抗肿瘤治疗的新兴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是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T-DM1已经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新开发的ADC药物DS-8201和SG都展现出这种抗体偶联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内分泌治疗中,耐药问题仍是治疗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难点之一,CDK4/6抑制剂是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搭档,然而为原发或继发CDK4/6抑制剂耐药患者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且未被满足的需求,PI3Kα抑制剂及AKT抑制剂或许可成为此类患者的选择。免疫治疗药物阿替利珠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阳性结果为TNB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但优势人群的选择标准尚未成熟,缺乏能够精准预测疗效及预后的免疫生物标志物,最佳的药物配伍方案仍待探索。 乳腺癌治疗药物在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在陆续开展,期待有更多的阳性结果为乳腺癌患者带来获益,以精准医学为基础,指导后续治疗,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双重改善!
经常碰到有门诊患者咨询:如何预防乳腺癌?还得让我很直接的告诉她最好的方法! 随着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有一部分女性朋友的身边就有一到两个乳腺癌患者,乳腺癌不仅在中国高发,也是世界女性的第一高发癌症。西方发病率达到60/10万甚至更高,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43/10万,比西方国家略低,对于这样一种高发、困扰着很多女性的癌症,它的高发因素是什么?如何预防乳腺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高危因素 遗传。有家族史的患者,尤其是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其后代发生乳腺癌的概率要高。当然了,目前也可以通过检测来确定是否存在Brc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提示患乳腺癌的风险很高,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必要的治疗。 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紧张或高压状态的患者容易得乳腺癌。说白了,乳腺就是一个情绪器官。 摄入过多外源性雌激素等可造成内分泌失调,是乳腺癌的高危致病因素。例如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乙烯雌酚。 肥胖。脂肪组织中含有较多胆固醇,胆固醇结构式和雌激素相似,可以转化为雌激素,刺激乳腺,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晚婚,晚孕或未育,未哺乳的患者,40岁以上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在35岁以后,其导致乳腺癌的概率也比较高。 月经初潮过早(12岁以前),闭经过迟(52岁以后)。 曾患一侧乳腺癌者,其对侧乳腺具有危险因素。 2,预防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愈关键” 早诊早治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很重要,越早发现,治愈的可能性越高。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在45-55岁之间,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钼靶、超声查体。 40岁以下的女性可以常规使用乳腺B超筛查,因为年轻人腺体比较致密,钼靶不一定能看的很清楚。但是如果伴有乳腺癌家族史,则应该在30岁左右就进行规律筛查了。 40岁以后可以使用B超和钼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检出率会更高。特别是乳腺癌高危人群,要定期门诊复查,必要时可采取乳腺MR检查。 “预防复发同样重要” 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大家对乳腺癌还有不少错误认识。 一是很多人“盲目乐观”,觉得乳腺癌比较温和,治愈率较高。实际上,中早期乳腺癌治愈率确实能高达80%以上,但有些类型的乳腺癌治愈率却只有30%左右。而且乳腺癌属于进展比较缓慢的疾病,不像其他癌症过了5年生存期便不太容易复发,乳腺癌有术后2~3年、7~8年两个复发高峰,要度过8年甚至10年后才相对安全。 二是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听医嘱,不坚持内分泌治疗,这是目前乳腺癌患者管理的一个短板。内分泌治疗通过调整体内激素水平,对预防癌症复发至关重要,应该坚持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 那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预防乳腺癌?其实,最好的答案就是:定期复查! 可有几个人能做到按时规律的复查…………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2020 版乳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证据基于国际进展,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也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那么,2020 版乳腺癌诊疗指南更新了哪些内容?这些更新是基于什么证据?又如何兼顾治疗上的可及性?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术前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不再仅仅依据临床分期,而要结合分子分型,临床分期和患者意愿。新辅助治疗适应证包括:肿块>5 cm,腋窝淋巴结阳性,HER-2 阳性,三阴性,有保乳意愿,但肿瘤大小与乳房体积比例大难以保乳者。若肿瘤 2.0~5.0 cm 之间,则应结合其他生物学指标决定是否新辅助治疗。 1、HER-2 阳性 HER-2 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 I 级推荐更改为曲妥珠单抗(H)联合帕妥珠单抗(P)的双靶向治疗方案:紫杉类+卡铂+HP(TCbHP)(1A 类证据,以下省略「类证据」),或 THP(1A)方案。II 级推荐包括抗 HER-2 单抗联合紫杉类的其他方案,包括新增的蒽环+环磷酰胺(AC)-THP(2B),而 2019 年指南推荐的 TCbH 方案证据级别由 1A 更改为 2A,并新增参加临床研究。 NeoSphere 研究中,P联合TH的新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 pCR 和 5 年 DFS 率;来自中国学者的 PEONY 研究中,P加入新辅助治疗同样显著提高 pCR 率。而在 KRISTINE 研究中,TCbHP 方案新辅助方案的 3 年 IDFS率达到 97.5%,而 TRAIN-2 研究发现双靶联合蒽环类对于 pCR 没有显著影响。 指南还新增了HER-2 阳性新辅助治疗后的辅助治疗章节: 新辅助治疗达到 pCR 者,术后继续原靶向辅助治疗;未达到 pCR 者,新辅助仅使用 H 者优先推荐 H+P 双靶方案,也可考虑 T-DM1;双靶新辅助者可考虑 T-DM1。 如果使用 H 新辅助,pCR 者术后可以使用 H(1A,I 级推荐)或 H+P 双靶治疗(2A,II 级推荐);未达到 pCR 者术后使用 H+P(2A,I 级推荐)或 T-DM1(1B,I 级推荐),或继续 H(2B,II 级推荐)。 如果使用双靶新辅助治疗,pCR 者术后继续双靶(1A,I 级推荐),或 H(2B,II 级推荐);未达到 pCR 者术后使用 T-DM1(1B,I 级推荐),或继续双靶(2A,II 级推荐)。 推荐是基于 KATHERIN 研究,使用 H 联合 T 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 pCR 者 T-DM1 辅助治疗可获益。 注意新辅助治疗应完成预先计划的周期数,并充分评估是否达到 pCR。 2、HER-2 阴性 指南再次强调蒽环联合紫杉的地位;强调了白蛋白紫杉醇的地位;提出 PD-1 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未来前景;新辅助未达到 pCR 者,特别是三阴性患者,可考虑卡培他滨(X)治疗。 GBG 69 研究中,白蛋白紫杉醇和溶剂型紫杉醇相比,可提高 iDFS 率(HR 0.66)。 KEYNOTE-522 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加入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提高 pCR 率和 EFS 率。 CREATE-X 研究中,新辅助后非 pCR 患者,辅助使用 X+标准治疗可以改善预后,TNBC 患者中更为明显。 术后辅助治疗 1、HER-2 阳性 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辅助治疗优选双靶方案,包括 AC-THP 和 TCbHP(1A,I 级推荐)。而 AC-TH 和 TCbH(1A)由之前的 I 级推荐改为 II 级推荐。增加 III 级推荐,H 后序贯来那替尼(2A)。 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但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如肿瘤>2 cm,ER 阴性等)的患者,I 级推荐依旧是 H 单靶方案,包括 AC-TH(1A)和 TCbH(1A),双靶方案为 II 级推荐,而新增 H 后序贯来那替尼(2B)的 III 级推荐。 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推荐与 2019 版指南相似,I 级推荐为 TC+H(2A),II 级推荐wTH(2B),III 级推荐为化疗后再用 H(2B)。 激素受体阳性无需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者,II 级推荐的 H+内分泌治疗证据级别由 2B 调整为 2A。 APHINITY 研究显示,淋巴结阳性高危亚组患者可以从双靶辅助治疗中获益。而在 ExteNET 研究中,H 治疗 1 年后,来那替尼后续强化靶向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 iDFS。 2、HER-2 阴性 对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I 级推荐新增 ddAC-ddT 方案(1A)。 同时新版指南再次强调了基因检测作为 HR 阳性,HER-2 阴性,T1-2N0 患者是否化疗的参考因素。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1、HER-2 阳性 未使用过 H 或曾用 H 但符合再使用的患者,THP 调整为 I 级推荐(1A),而之前 I 级推荐的 TXH 保留。II 级推荐仍为 H 联合化疗(2A)。III 级推荐增加吡咯替尼+X(2B)和 HP+其他化疗(2B)。 H 治疗失败的患者,I 级推荐更改为吡咯替尼+X(1A),之前的拉帕替尼(L)+X 调整为 II 级推荐(2B),原 II 级推荐的 T-DM1(1A)保留,III 级推荐新增吡咯替尼单药,并保留原 TKI/H+其他化疗药的推荐(2B)。 CLEOPATRA 研究中,P 加入 TH 治疗 HER-2 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可以显著延长 PFS(18.7 月 vs 12.4 月)和 OS(57.1 月 vs 40.8 月)。 CHAT 研究中,TXH 比 TH 显著改善 TTP 和 PFS。 1、HER-2 阴性 蒽环类治疗失败的患者,强调了白蛋白紫杉醇的地位(1A,I 级推荐)。尤其在蒽环紫杉治疗失败后,如果没用过白蛋白紫杉醇,可以考虑其单药或联合方案。 蒽环和紫杉治疗失败的患者,II 级推荐新增艾立布林(2B)和优替德隆+X(2B)。新增紫杉醇脂质体的 III 级推荐(2B)。提出奥拉帕利及 PD-1/PD-L1 抑制剂等新药的应用。 IMpassion 130 研究中,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阿替利珠单抗加入白蛋白紫杉醇可以显著改善 PD-L1 阳性人群的 OS。 OlympiAD 研究中,HR 阳性或 TNBC 具有 gBRCA 突变的患者,奥拉帕利比化疗显著延长 PFS。 304 研究和 BG01-1312L 研究则分别确定了艾立布林和优替德隆+X 方案的作用。 3、 HR 阳性 未经内分泌治疗患者,AI+CDK4/6 抑制剂(1A)更新为 I 级推荐。而之前的 AI(1A)和氟维司群(1A)调整为 II 级推荐。他莫昔芬(TAM)治疗失败的患者,AI/氟维司群+CDK4/6 抑制剂(1A/1B)更新为 I 级推荐。新增 AI+HDAC 抑制剂(1A)为 I 级推荐。而之前的 AI(1A)和氟维司群(1A)调整为 II 级推荐。AI 治疗失败后人群细化为非甾体 AI(NSAI)和甾体 AI(SAI)治疗失败: NSAI 治疗失败后,氟维司群+CDK4/6 抑制剂(1A)调整为 I 级推荐,新增 SAI+HDAC 抑制剂(1A)为 I 级推荐;SAI+ CDK4/6 抑制剂(2A),氟维司群(2A),或 SAI+依维莫司(1B)作为 II 级推荐。 SAI 治疗失败后,氟维司群+CDK4/6 抑制剂(1A)调整为 I 级推荐;NSAI+ CDK4/6 抑制剂(2A),和氟维司群(2A)为 II 级推荐。 该推荐是基于以下初治的 HR 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研究。PALOMA-2 研究中,和来曲唑单药相比,哌柏西利+来曲唑显著改善 PFS。MONALEESA-2 研究中,瑞博西利+来曲唑比来曲唑单药显著改善 PFS。MONARCH plus 研究中,Abemaciclib 联合 NSAI/氟维司群显著改善患者 PFS。FALCON 研究中,氟维司群较阿那曲唑显著改善 PFS。PALOMA-3 研究中,既往内分泌治疗失败后,氟维司群+哌柏西利比氟维司群单药显著改善 PFS 和 OS。MONALEESA-3 研究中,瑞博西利+氟维司群比安慰剂+氟维司群显著改善 PFS 和 OS。MONARCH-2 研究中,Abemaciclib+氟维司群比氟维司群显著改善患者 PFS。ACE 研究中,HDAC 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依西美坦比依西美坦单药显著改善经治患者的 PFS。
乳房摸到有肿块,很多患者马上想到可怕的乳腺癌。据统计,在中国每20个女性之中就有一个乳腺癌患者,尤其是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无减。难怪妹子都会特别担心,不少良性乳腺病也会以肿块的方式给女性一个“信号”,比如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等。女性不必过于恐慌,建议先去医院进行确诊! 1,乳腺增生 分为小叶增生结节和囊肿。结节的肿块形状不规则,常常为多发性的,呈片块状、结节状或条索状,与皮肤和深部肌膜不粘连;囊肿则边界明显,质地较软。乳腺增生局部会有轻度到中度的触痛,肿块可随月经周期变化,常在经期疼痛感明显,肿块变大,月经过后疼痛感减轻,肿块及结节也随之有所缩小。 2,乳腺炎 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但发生在非哺乳期乳腺炎当中,浆细胞乳腺炎如今较为常见,这种乳腺炎是乳腺的一种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常伴有乳房胀痛、红肿,乳房常常可以摸到硬块,病情进展后可能形成乳腺脓肿。 3,乳腺纤维瘤 这是最为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多发于青年女性,40岁之后少见。肿块多为规则的圆形,一般直径不超过4厘米,质地韧实,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与皮肤无粘连。乳腺纤维腺瘤没有痛感,而且纤维瘤的增长速度缓慢,一年之内增长在5毫米之内属于正常现象。 4,乳腺癌 在较早期时通常无明显疼痛或不适感。乳腺癌肿瘤生长速度快,表面不光滑,质地坚硬,界限不清,不易推动。这种肿块往往一经发现就已经较大,到晚期时局部皮肤出现溃烂、浸润,出现疼痛。它可导致乳头内陷,并发生腋窝、锁骨上淋巴结及脏器转移,危及生命。 那上述所说的肿块会癌变吗? 乳房里摸到的肿块会“癌变”吗?年轻女性日常摸到的肿块,绝大多数属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纤维瘤,也是临床患者最关心的话题。 观点1:绝大多数的乳腺增生不会癌变。 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据调查约有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主要症状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尤其在经前疼痛加剧,月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 对于乳腺增生,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目前治疗乳腺增生基本为对症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女性只需定期到乳腺专科做B超检查,是可以早期防治乳腺癌的。 观点2:乳腺纤维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不大,恶变率也很低。 但在妊娠期纤维瘤可突然长大发生肉瘤变。40岁以上的妇女,特别是绝经期及绝经后发生纤维瘤者,恶变的危险性才会增高。 当摸到乳房多是一粒粒肿块时,患者最关心的是需不需要治疗目前药物对乳腺纤维瘤的作用不大,手是治疗的唯一方法。但由于多发的乳腺纤维瘤可散布在一侧或两侧的各个部位,故手术全部切除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于那些体积不太大的多发腺瘤,临床可予中药治疗;对于其中那些体积较大,超过2厘米的腺瘤,则可考虑将其切除,腺瘤体积较小者,则可以继续对其进行观察。 观点3:面对肿块:定期检查! 并不是所有的肿块都是良性的,所以女性每年定期做乳腺检查。建议最好每次在月经后的2~3天,可以进行一次自我触摸检查,看乳腺有没有外形改变、疼痛、肿块、溢液等,须注意的是,触诊时用指腹而不是用指尖,更不可用手抓捏乳房。 自检时,建议面对镜子,双手叉腰,观察双乳房外形,轮廓有无异常,然后举起双臂,观察双乳房外形、皮肤、乳头、轮廓有无异常,一般指腹触摸乳房顺序依次为上方、内侧、下方、外侧有无肿块,再仰卧平躺,肩部稍垫高,举起右手臂,左手触摸乳房、乳房尾叶、右侧腋下有无肿块,再换右手触摸左侧,还要注意乳头乳晕区有无肿块。 仅靠自检还远远不够,建议每年定期到医院乳腺科做相关检查。40岁以下女性每年做专科体检和乳腺B超检查;40岁以上女性,除了每年做专科体检和乳房B超外,还应做一次钼靶检查,以发现早期的乳腺癌。
男性乳房发育症(Gynecomastia)又称男性乳房肥大或者男性女性型乳房,是指男性乳腺组织过度异常增生与发育,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转变,该病的发病率和就诊率明显升高,发病率在30%左右,常见于青少年及老年人群。 它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男性体内雌雄激素水平失衡,其主要发病因素包括: 1、饮食因素: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蔬菜水果,肉类含有催熟剂等类似激素的一些成分,还有一些油炸食品都有可能潜在的存在一些激素性物质,进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雌雄激素比例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油腻性食物和豆类制品内也含有雌激素,另外长期大量饮酒以及吸食毒品也会导致体雄性激素的降低 2、器质性病变因素【简单理解就是因为身体某个疾病导致乳房发育的原因】常见因素包括两大类: 第一,男性睾丸病变,脑垂体病变,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器官疾病导致体内雄性激素水平降低,雌性激素相对升高。 第二,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由于肝功能减退,从而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 3、药物性因素:比如降压药物螺内酯、抗溃疡药物西咪替丁、奥美拉唑,抗病毒药物酮康唑等会通过影响雄激素生成而导致乳房发育,其他还有一些抗精神病的一些药物也会直接导致男乳组织增生。 4、长期使用部分护肤品可能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男性乳房增大,可是单侧或双侧,有时可伴有乳头和乳晕增大,甚至外形如女性胸部,这样呢就会给部分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和负担,造成其自卑、自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厌恶过夏季,甚至会出现含胸驼背形体改变等不良后果,并且男子乳腺发育症发生癌变的比率高。因此,该病需要积极治疗,但是男性乳房发育一般情况下药物治疗不理想,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所以,如果观察一段时间后需要手术治疗,希望患者不要讳疾忌医。 传统手术就是在乳房周围切开一个比较长的手术切口,从而把乳腺组织切除,但是这样呢,往往有较大的胸壁瘢痕,影响美观,正面往往能看到手术疤痕,无法满足患者的美观要求。尤其对于青年男性。目前常采用环乳晕小切口美容手术,术后患者满意度高。
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疾控中心等有关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给出了明确解释: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和孕妇如果感染了新冠,其患重症的比例、病死率和其他人群相比是比较高的,所以应该接种疫苗。但目前关于肿瘤患者、孕妇使用疫苗的系统研究数据还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如果作为一个新疫苗或病毒活疫苗,我们从慎重角度考虑是不给孕妇接种的。当然,后期会随着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作为暂时的禁忌会发生改变。如果在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基于对疫苗及其成分的安全性认知和同类型疫苗的使用经验,不建议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 也就是说国内的专家还是建议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 我们也在英美的相关网站进行了检索,发现3月11日英国发布了一个小型的研究结果,研究纳入了151名正在接受治疗的乳腺癌、肺癌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患者,同时纳入54名健康人,发现在注射第一剂疫苗(Pfizer–BioNTech疫苗)后第三周,39%的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到抗体,13%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到抗体,97%的健康人检测到抗体。 国外相关网站给出了一些更具体的建议: 1、 对于正在接受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的患者,免疫力低下,疫苗的有效性可能较低,但注射新冠疫苗仍能够给患者一定的保护作用。建议与治疗的医生讨论是否注射和注射时机。 2、 对于正在进行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因为内分泌药物对免疫系统影响较小,因此注射疫苗的有效性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建议注射。 3、 对于已经完成所有治疗的患者,建议注射。 4、 对于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注射疫苗会导致淋巴水肿,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可以与注射医生商量是否可以在大腿上注射。 综上,新冠疫苗对肿瘤患者来说是安全的,注射新冠疫苗是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
很多手术或创伤都可导致疤痕的形成,甚至有些人,蚊虫叮咬后都会出现疤痕,那像乳腺这样特殊的地方,人们更担心疤痕会影响到乳房应有的美。像有些特殊部位,疤痕的过度增生,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影响功能,造成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烦扰,需要积极治疗。 临床上,瘢痕治疗的方法非常多,在医学上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综合治疗。今天再跟大家聊聊瘢痕的非手术治疗。那瘢痕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哪些瘢痕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呢? 临床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弹力加压疗法 ※ 主要是通过弹性织物(弹力绷带、弹力衣套、硅胶膜贴敷等)对瘢痕部位实施松紧适度、持续的压迫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的效果。 ※ 弹力加压疗法是常规的瘢痕辅助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受牵拉刺激大的部位的瘢痕,比如膝关节部位的瘢痕。还可以作为瘢痕疙瘩切除后放疗和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及减少放疗或药物治疗的剂量。 第二,药物治疗(主要是类固醇激素) ※ 对于突出于皮肤表面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内注射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少胶原合成以及抑制炎症介质等有关,从而使瘢痕变平、变薄。 第三,放射疗法 ※ 放疗对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胶原纤维合成都有抑制作用,同时对胶原纤维的降解起促进作用。 ※ 目前主要用于瘢痕疙瘩切除后预防复发。 第四,激光治疗 ※ 利用激光的烧灼、汽化、切割、凝固等特有的技术,达到对瘢痕的治疗目的,还可以消除瘢痕及瘢痕上的皮肤色素异常等问题,常见酌情使用的有染料激光、点阵激光、离子束激光等。 ※ 适应于无明显功能障碍的扁平瘢痕,天花、水痘痊愈后遗留的散在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凹陷性瘢痕,部分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等。 非手术治疗瘢痕的方法很多,应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瘢痕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的瘢痕也各不相同,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诊断明确后,根据瘢痕的具体部位、形成时间、面积、形态、颜色、质地、是否存在功能影响等因素以及患者的要求制定治疗方案,有时需要联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疗程治疗,才能达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