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类----超声检查不能完全评价病变,需要进一步其他影像学检查 表现:有乳头溢夜,两侧乳腺不对称,皮肤及乳头改变等临床症状,但超声无征象者临床扪及肿块,超声有疑征象或无征象术后疤痕与肿块待鉴别者 1类----阴性 超声为发现病变,建议一年随诊乳腺结构清楚而没有病变显示。在我国常常使用的所谓的乳腺囊性增生症、小叶增生、腺病(统称为纤维囊性改变或结构不良)根据BI-RADS的描述均归于此类。如果临床扪及肿块,并有局限性不对称性改变,尽管最后诊断为硬化性腺病,亦不能归入此类,可能归入3类或4A类。乳内淋巴结、腋前淋巴结显示低密度的淋巴结门(侧面观)或者中央低密度(淋巴结门的轴向观)均视为正常淋巴结,属1类。 2类----良性病变,半年至一年随诊肯定的乳腺良性肿块(如纤维腺瘤、纤维脂肪腺瘤、脂肪瘤、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积油囊肿)肯定的良性钙化(如环状钙化、边界清楚的短条状钙化、粗的斑点状钙化、稀疏的大小较单一的圆点状钙化、新月形的沉积性钙化等)均属此类但是,肿块边缘清楚并不是排除恶性病变的必然条件,对于年龄超过35岁的妇女,应该注意扪诊,并召回旧片进行比较,或者随访观察其变化,因此,可能分别被评价为0类或3类。 3类----可能良性病变(恶性可能性< 2%,建议4-6月短期随访) III级:良性疾病可能,但需要缩短随访 周期(如3~6个月一次)。2年随访无 变化者归为BI-RADS II级。包括很可能 是纤维腺瘤的肿块以及复合囊肿、蔟状 微小囊肿。包含以下超声特征:椭圆形、与皮肤平行、边界清楚锐利、后方回声 增强或无变化、无周围组织改变 4类----可疑异常(恶性可能性< 3%- 94% ,需要病理检查) IV级:根据风险进一步细分为4a 低度可疑、4b 中度可疑、4c 高度可疑,但没给出具体的亚级分级标准。 恶性主要特征:毛刺状边缘,不平行于皮肤,微钙化; 次要特征: 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微小分叶,边缘成角,混合回声,导管扩张,后方衰减等进行综合评估。(一般而言,那些看起来像腺瘤,但又有一些不舒服,比如有1项次要恶性特征,如边缘模糊等,则评估为4a,导管内乳头状瘤和脓肿一般也归为4a;而看上去很难鉴别良恶性,比如有2项次要恶性特征或1项主要恶性特征的评为4b;如果倾向于恶性,但又不是最典型恶性的则评为4c) 4A类:用来表述需要介入处理但恶性度较低的病变。其病理报告不期待是恶性的,在良性的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结果后常规随访6月是合适的。此类包括一些可扪及的、部分边缘清楚的实体性肿块,如超声提示纤维腺瘤、可扪及的复杂性囊肿或可疑脓肿。 4B类: 包括中等拟似恶性的病变影像和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接近一致。在此情形下,良性随访取决于这种一致性。部分边界清楚,部分边界模糊的肿块可能是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是可被接受的,但是,乳突状瘤则需要切除活检。 4C类: 此类病变表示中等稍强拟似恶性的病变(moderate concern),尚不具备象5类那样的典型恶性特点。此类中包括例如边界不清、不规则形的实体性肿块或者新出现的微细的多形性成簇钙化。此类病理结果往往是恶性的。 5类----高度怀疑恶性,可能性大于95%,建议临床治疗 高度怀疑恶性,恶性风险>95%,需组织学活检。声像图符合以下3条或3条以上: 1.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完整[模糊、微小分叶、成角、毛刺];2.与皮肤不平行;3. 高回声晕征;4.明显低回声;5.后方衰减;6. 周围组织改变(Cooper氏韧带变直和增厚,皮肤增厚或凹陷,正常结构分层中断或消失);7.微钙化 6类----已知为恶性 活检证实为恶性 用来描述已被活检证实为乳腺癌但先前仅仅进行了有限的治疗 (如外科切除、放疗、化疗或乳腺切除术)的病例。
医生亲自“摸”一下乳房的重要性。 临床工作中,乳腺疼痛是促使患者来乳腺专科就诊的主要原因,虽然大多数乳腺疼痛是由乳腺增生引起,但作为乳腺专科医生,可通过临床查体进行乳腺癌筛查,观察是否有以上提及的肿块、溢液等异常情况,并安排影像学筛查,根据相应的结果,进入后续观察或临床处理。 临床查体是指由临床医生进行的乳腺视诊、触诊检查,对于乳腺外科的住院或门诊患者来说,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体格检查。对于从未接受乳腺癌筛查的女性,临床体检有可能提高乳腺癌检出率,因此推荐此筛查作为乳腺影像学筛查之前的初始手段。且对于乳腺专科医生来说,规范详尽的临床体检是第一时间获得患者临床评估的重要手段。 规范的乳房查体是乳腺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包含有视诊、触诊两个方面。 视诊的内容包括: 1.乳房形态:乳房外观、大小及位置是否对称; 2.乳房皮肤表面的情况:乳房皮肤的色泽及有无水肿、皮疹、溃破、浅静脉怒张、皮肤皱褶、酒窝征或橘皮样改变等; 3.乳头乳晕情况:乳头有无畸形、抬高、回缩、凹陷、糜烂及脱屑;乳晕颜色有否异常,有无湿疹样改变等; 触诊的内容包括: 1.乳腺腺体:质地、有无不规则增厚、范围、结节感等; 2.乳房肿块: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质地、表面光滑度、活动度及有无触痛等; 3.乳头溢液情况:乳头有否溢液,自行溢出或挤压后而出、单侧还是双侧、溢液的性状如何等; 4.区域淋巴结情况:双侧腋下及锁骨上淋巴结。 乳房查体的顺序一般是嘱患者取站立位,先视诊,再触诊;先触诊乳房再触诊腋下;以双手指腹,顺时针或逆时针全面触诊。随后由专科医生根据自己的详细查体,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原则适合的检查方法,比如,医生查体时摸到一个质地较韧的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形态规则等等,经过综合分析,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于是建议患者行乳腺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囊性肿物,则需根据囊肿的具体性状选择后续处理。如果是单纯性囊肿无后续乳腺癌发生风险,可选择继续随访;如果复杂性囊肿有约2%恶性可能,如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变化,则进入活检流程。 在临床工作中,仍有少数病人,存在临床医生的查体与影像学检查均不符合但高度怀疑的可能,则应基于临床医生的判断,推荐患者进一步检查或进行活检。临床查体是乳腺外科的基本功,即使目前有各种高精尖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但是有丰富经验的乳腺医生,有时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影像学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在不具备良好医疗条件的区域,临床查体依旧是筛查的主要手段。希望乳腺专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胆大心细,不轻易漏过任何一个可能的乳腺癌患者。 目前,欧美国家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指南推荐“定期专科医生乳腺检查+影像学检查”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因此,我们鼓励广大女性定期进行乳房自查的同时,更强调不要盲目轻信地将乳房自查的“正常”表象视为万事大吉。自己在家的乳房自查并不能也无法代替医生的专业检查。到医院进行检查,不仅可以消除因自检发现问题所引起的盲目恐慌,也可以发现患者隐匿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可以说,提高乳腺癌警惕意识,乳房自查和医生检查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最后,告诫广大女性同胞,目前各大医院乳腺外科的男医生比例仍较大,希望你们能正确认识乳腺专科医生临床查体的重要性,不要因为害羞而拒绝男医生的临床检查。
乳腺钼靶检查是乳腺外科基本的辅助检查,依据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间的密度差,X 线摄影下乳腺癌的表现为肿块结节影或钙化灶,如乳腺×线检查中细沙样、蠕虫形、成簇形的钙化影是早期乳腺癌特征性的表现,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新一代数字式乳腺钼靶 X 线摄影检查使图像更清晰,结果可信度更高,可以发现≤1.0cm的乳腺癌微小病灶和部分隐匿性病灶,敏感度可高达90%以上,而且降低了放射剂量。但是钼靶检查也不是万能的,有一部分乳腺癌钼靶上的确不显影。 优点 钼靶×线摄影操作简单、方便、灵敏度高,是诊断乳腺癌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不足 虽然放射剂量大大降低,但毕竟还有 X 线的影响,对于35岁以下没有乳腺癌高发危险,不怀疑乳腺癌的妇女不推荐做钼靶检查。特别是30岁以下,短期内有生育要求的,不建议做钼靶检查。钼靶对钙化影分辨率高,但对于致密型或导管内病变分辨率低。对于乳房发育小、致密型的或合并乳腺增生的易出现假阳性。 乳腺癌 X 线摄影特征乳腺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内部常出现坏死、钙化,易为钼靶×线检出。乳腺癌的钙化多表现为细小泥沙样钙化,常密集成簇,粗细不均,浓淡不一,钙化可位于肿块内或外;也可看不到肿块,只见成簇的钙化。部分乳腺恶性肿瘤 X 线摄影仅表现为单纯肿块,典型的乳腺癌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可有分叶、毛刺或触角征。乳腺恶性病变有时还表现为局限致密影、乳头内陷、乳腺结构不良、导管扩张,局部结构紊乱常与微小钙化、致密影并存。钙化影伴有星芒征、结构紊乱时需与脂肪坏死相鉴别,单纯以微小钙化形式出现者需与硬化性腺病鉴别。
乳腺磁共振检查的分辨率高,行乳腺磁共振检查,其敏感性高于乳腺 X 线检查,能三维立体的观察病变,不仅能够提供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而且运用动态增强还能提供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及病灶的检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外及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乳腺磁共振检查具有多种优点,它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疾病,特别是早期乳腺癌和隐性乳腺癌的检出率。而以下的情况则需要作乳腺磁共振检查: 1. X 线和 B 超检查都无法确诊的病变。当乳腺 X 线或 B 超检查结果模两可难以确诊时,使用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为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2.对于隐匿性乳腺癌。有些乳腺癌仅仅表现为腋下淋巴结肿大,临床体检和 X 线摄影都不能发现病灶,此时通过做乳腺磁共振检查往往可以发现较小的原发灶。 3.做过乳房扩大整形手术的女性。隆胸手术放入的假体有发生渗漏破裂的可能性,对其行磁共振检查,常常可以早期发现假体破裂,而能够及时处理。对于做过隆胸术后的乳腺, X 线检查时需压迫乳房,有造成假体继发破裂和水凝胶扩散的危险,另外由于植入假体的遮挡,×线检查难于显示病灶。而磁共振检查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它能有效显示病灶并进行诊断。因此隆胸手术后触诊发现可疑肿块,都应行磁共振检查。 4.打算做保留乳房手术的病人。保留乳房治疗的意义在于:在完全去除肿瘤病灶的同时保留满意的乳房外形。国际上近30多年的多项研究表明,对于严格选择的病例,保留乳房治疗的远期生存效果等同于全乳房切除。但是常规乳腺 X 线摄影及 B 超往往低估肿瘤的范围,对多中心及多部位病灶显示不全,在做磁共振检查后可能还会在乳腺的其它部位发现另外的病灶。对于这样的病人就应该做全乳切除术,而不是保乳手术。美国的研究表明,大概有40%做保乳手术的病人因为低估手术范围,从而导致局部复发。因此,对于乳腺×线摄影怀疑有乳腺癌的病人,或者经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癌的病人,如想保留乳房,建议在手术前做乳腺磁共振检查。 5.高危人群筛查。采用磁共振检查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加容易发现可疑病灶,可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是:既往有乳腺癌病史;亲属有患乳腺癌史;有 BRCA 基因突变者;曾行乳腺活检,经病理证实为不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放射状瘢痕;曾因淋巴瘤行斗篷野放疗的病人。 6.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评价。传统的手术后辅助化疗,由于无预测疗效,有相当的盲目性,无法达到治疗目的。新辅助化疗在手术治疗前进行,可以通过观察病灶对治疗的反应,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化学治疗可导致乳腺纤维化,降低了临床触诊和乳腺×线检查的敏感性。磁共振检查可根据病灶对比增强的降低来判断化疗反应,这种方法对检查化疗后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7.乳房重建的患者。 8.复发性乳腺癌。 9.炎性乳腺癌和男性乳腺疾病。 乳腺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 1、无电离辐射; 2、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安全性高,临床应用剂量较小,仅有极个别患者出现过敏症状。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磁共振检查,所以我们还要了解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或者要慎重使用,以防止出现影像检查的误用和滥用。 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 1、安装心脏起搏器或其它金属植入物者需根据植入物说明书明确是否可行 MR 检查; 2、癫痛、哮喘、变态反应性呼吸道疾病及过敏体质患者慎用;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可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行 MR 检查,早孕期慎用; 4、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如必须行乳腺 MR 检查,检查后可充分水化或行血液透析。
乳腺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乳腺癌的发病率更是一跃而起,加上各种娱乐圈女星的乳腺疾病事件,使乳腺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乳腺检查”已经成为体检中的常规项目。也正因为如此,医院门诊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前来咨询乳腺疾病的患者,其中询问“乳腺增生”、“乳房肿瘤”和“乳房结节”的最多。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面对这些乳腺疾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第一, 到底什么是乳腺增生? 其实乳腺每个月都在经历增生和复原的过程,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从头说起,先来了解一下乳房的基本构造。乳房就像是装满了葡萄串的口袋,每一串葡萄由枝干连接,延伸到袋口,捆扎在一起。乳腺小叶是一个个的葡萄果,成串的葡萄叫乳腺叶,把这些葡萄果连在一起的枝干就是乳管,所有乳管最后都汇合的袋口就是乳头。 我们知道乳房是宝宝的粮仓,什么时候扩大粮仓、什么时候备粮、什么时候泌乳,都要听从体内激素的调节。排卵前,人体要为可能到来的宝宝做物质准备。乳房的任务是扩大粮仓规模,于是每一个小叶腺泡都开始变大扩张,负责运输的乳管也都开放了。胀大的乳房在月经前让妈妈们感到了胀痛,并可以触摸到一个个结节,这就是胀大的腺叶。正常情况下,这些增大的腺叶会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但如果在机体出现激素水平失调等情况时,在增生的腺叶复原的过程中,有个别调皮的乳腺小叶复原得不好,维持了增生的状态,就造成的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出现持续存在的结节与疼痛。此时,就会被诊断为“乳腺增生症”。 第二,是不是只要是乳腺增生就是不正常的? 乳腺增生有很多类型,有的完全是生理性的,不需特殊处理也可自行消退。有的则是病理性的,如囊性增生类型,存在癌变的可能,需积极治疗,而且有些类型即使积极治疗也不一定有明显的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乳腺增生的分类: 1.乳痛症:在少女和年轻患者中最为常见,其原因是由于性激素分泌紊乱且波动较大引起的,随月经出现周期性的乳房胀痛,月经后疼痛自行消失。一般以乳房局部疼痛为主,但有时可连同腋窝下也一起疼。 2.乳腺腺病:是乳腺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乳腺组织的形态、结构有了病理性的变化,多发于30~45岁。表现为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肿块增大,容易引起重视。但往往治愈比较困难,久治不愈会造成精神压抑,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加重乳腺增生的症状。严重导致内分泌紊乱,如月经不调、妇科病、失眠多梦、肤色晦暗等一系列反应。 3.囊性增生病:乳房内出现的肿块多为成片地增厚,且呈椭圆形的囊状肿块居多。症状同样是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经前期肿块变大、变硬,经后缩小、变软。但乳腺囊性增生可能发生癌变,所以要特别提高警惕,积极治疗,定期随诊。 第三。乳腺增生的病因? 我们说乳腺增生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所以以下能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调的原因都可以导致乳腺增生,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饮食不合理:如脂肪摄入过多,可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强化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导致乳腺增生。 2.其他人为因素:人流,不生育或30岁以上生育,不哺乳(过去人生十个八个孩子,很少的乳腺癌,因为每怀孕哺乳一次,乳腺导管就成熟一次,抗癌能力也就强一次),夫妻性生活不和谐,含激素的保健品等等,佩戴过紧的胸罩,过紧的胸罩易压迫淋巴和血液循环,有碍乳腺健康。 3.精神因素、情绪:精神过于紧张、情绪过于激动,压力过大等不良精神因素,都可能使本来应该复原的乳腺增生组织得不到复原或复原不全,久而久之,便形成乳腺增生,而且这些不良的精神刺激还会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症状。 第四。乳腺增生有何临床表现? 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慢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 第五。乳腺增生容易癌变吗?女性为什么害怕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大多数不会癌变,只有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才有可能发生癌变,重要的是乳癌与囊性增生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因此对于具有容易发生乳腺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做到定期检查。 多因为对乳腺癌的恐惧和对乳腺增生的不了解,因此一出现乳腺疼痛,马上会以为自己得癌啦,立即就诊,这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对自己重视会减少得病的机会,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点,乳腺疼痛,通常情况下都不是癌。而真正得癌的患者通常都不疼。 第六。乳腺增生如何治疗? 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上肢过度拉伸和持重; 避免乳腺受压,将乳腺托起;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将乳房切除,但是一般不推荐,毕竟,切除乳房后女性一般无法接受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作为一名医生,经常有亲戚朋友咨询我“全身麻醉会让人变傻吗?”,在临床工作中,为了让患者减少对手术的恐惧,减经术中疼痛,我们对于良性乳腺肿瘤也会才用全身麻醉,这时候有些患者便会问一些问题: 医生,做了全身麻醉以后,我的记忆力会不会减退? 我以前做过全麻,这次又做,会不会越来越笨啊? 那么,今天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全身麻醉后,真会变笨吗? 01,全麻可以减少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感。 很多患者手术结束清醒后,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手术都做好了?我都没有什么感觉,像做了个梦! 这就是麻醉的神奇力量,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整个手术过程。 02,我是变“笨”了吗? 有时,一些全身麻醉后的患者醒来会有些思维混乱、迷迷糊糊的,或者完全记不起来从进入手术室到手术结束回到病房这段时间的事,发生了“断片”。这时患者或者家属就会有个疑问——用了麻药后,是不是变笨了?反应变慢了? 03,为什么会变“笨”? 其实不用担心,这通常是由于麻醉药物的残留,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的剂量、手术时间的长短、患者的个人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等麻醉药物代谢结束后,迷迷糊糊的状态就会消失,记忆力就会恢复正常。一般在 数小时到一天 左右就完全恢复了。对于老年人,这种状态可能要持续久一些,如果超过3天或更长,那要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有所鉴别。 目前现有的麻醉药物,在安全剂量下,很快就会在体内代谢掉,从身体内彻底清除,对神经系统已发育完善的成年人而言,不会导致智力水平下降等不良影响。同样,在多次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因每次使用的药物很快代谢清除,也不存在因麻醉的“叠加”,导致变“笨”。 04,哪些人应谨慎行全身麻醉? 手术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除了受麻醉的影响之外,还受手术因素、患者身体因素的影响,比如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高龄 是其目前唯一确认的危险因素,而手术创伤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也是老年人术后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高龄人群中,术前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充分评估、手术时间的长短、及术中药物剂量的运用,对其神经系统的保护起重要的作用。对于妊娠最后3个月的孕妇 而言,多次、反复或者长时间使用全身麻醉药,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但单次、短小的手术全身麻醉,科学研究证实不会影响儿童智力。 总的来说,全身麻醉对神经系统发育健全的成年人,不会导致智力下降,或者反应变慢。反而可以使患者在舒适的睡梦中,度过惊心动魄的手术历程
急性乳腺炎好发于产后一月左右,对患者自身来说,比较痛苦,容易引起全身症状,而且自己痛苦不说,要不要继续哺乳也是一个很大的困扰。继续哺乳吧,害怕孩子吃下含有脓液或药物的乳汁,影响身体健康;不哺乳吧,乳房的淤乳问题更难解决,孩子也会哭闹不休……. 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一般具有两个条件:1、乳管堵塞,乳汁淤积在乳房中。2、细菌在淤乳的部位繁殖起来,挤压输乳管,造成输乳管不通畅。 乳腺炎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哺乳对婴儿健康和母亲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 1、乳汁淤积阶段:乳管堵塞后1天内,最多不超过3天。大量乳汁潴留在乳房内,早期以浓稠乳汁为主,细菌含量不多。时间长了乳汁细菌含量增加,可以慢慢变成脓性。这时乳腺导管的结构基本保持完整,只要能疏通导管内淤塞的部位,潴留在导管内的乳汁及脓性物质可以顺畅排出。临床表现以乳房局限性肿块为主,肿块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或轻度发红,但没有明显水肿,按压时疼痛加重。有些病人可以在乳头发现堵塞乳孔的白色栓子。可以伴随恶寒、低烧或中度以上发烧。 在这个时期,治疗的关键是疏通乳管,通过挤压或吸奶器抽吸的方法排出淤积乳汁。需要多喝水,清淡饮食,一在淤乳早期淤乳发生的4~5小时内,淤积的乳汁尚未变质,可以放心用患侧乳房哺乳。超过这个世时间,乳汁性状发生改变,在不清楚是否伴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不建议患侧继续哺乳,婴儿的吮吸非常有力,是极好的疏通乳管的方法。随着时间延长,淤乳会越来越粘稠,颜色也会慢慢转为淡黄色或淡黄微绿的颜色。这时的乳汁含有细菌和脓液,,尽量排出淤乳后再给宝宝哺乳。总之,这个阶段的乳腺炎患者可以继续哺乳,以健侧乳房为主。 2、成脓早期:如果在1~2天内淤积的乳汁未能及时排出,肿块所在部位的乳腺组织炎症会加重,乳腺导管会被破坏,形成许许多多的小脓腔。这时候无论是挤压还是抽吸,脓液都不能经乳头排出。因为局部炎症反应剧烈,乳房肿块会较以前增大,疼痛加剧,皮肤潮红或水肿明显。病人可能因为高烧而精神状态不佳,乳汁分泌减少。治疗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也可能使用内服外用的中草药。 在这个阶段,保持健侧乳房及患乳未被炎症波及的乳管通畅仍然重要,乳汁顺利排出才能避免炎症加重,但哺乳不作常规推荐。尤其在病人高热时,哺乳是精神及体力上的负担,用患侧乳房哺乳还会加剧疼痛等不适,对母亲病情的改善也没有帮助。当然,对于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都不严重的病人我们并不反对哺乳,尤其用健侧乳房哺乳。 药物的使用会对哺乳造成影响。部分进入乳汁的药物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急性乳腺炎使用的抗生素一般有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脂类。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服药期间可以哺乳。部分宝宝吃了含此类抗生素的乳汁后会引起腹泻,这时应该暂停哺乳一段时间(暂停哺乳的时间取决于药物从人体清除速度,因此需要向医师咨询停止哺乳的时间),待抗生素从妈妈体内排除干净。少部分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新、头孢克肟等和一些b-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则要求在使用期间暂停哺乳。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克林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进入乳汁,服药时给健康的宝宝哺乳没有问题,但不应给有肝病,腹泻或对该药过敏的宝宝则哺乳。因此,哺乳期妇女使用抗生素前一定要向专业人士咨询有关哺乳事宜。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对哺乳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药品说明书上写着慎用或禁用,所以用前要咨询医师)。中药的影响研究较少,临床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并不多,但如果出现宝宝腹泻则应当暂停哺乳。 3、脓肿成熟期:在肿块出现大约14天左右,炎症部位的小脓肿逐渐汇合成一个大脓肿。大多数情况下脓肿通向乳头的导管已经破坏闭锁,脓液无法通过乳头排出。在脓肿成熟期间乳房的炎症减轻,肿块的疼痛及皮肤潮红会减轻或消失,如果脓肿较形成,需要及时切开排脓术,则继续用侧乳房哺乳会有很多问题。例如乳汁量很少,婴儿吮吸费力;伤口渗液较多,哺乳时会弄脏婴儿、弄掉辅料或污染伤口等。这时用患侧乳房哺乳就不一定合适了,但通过其他方法排出患乳多余的乳汁依然很重要,否则可能会出现新的炎症病灶。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因病情需要回了奶,那就再没有乳汁分泌了。 但急性乳腺炎本身复发率特别好高,哺乳期间,有些病人甚至十几天复发一次,所以,必须经过正规治疗,以免治疗后复发!
乳腺检查时间与月经周期是有关系的。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中,受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乳腺会发生一些生理性的增生与复旧的变化。而在月经前,雌性激素水平比较高,乳腺的腺体组织增殖会比较明显,乳腺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整个乳房会比较厚,相关检查就不是那么适宜,会影响乳房肿块性质的判断。如果需要照乳腺鋁靶x线片检查,夹起来也会比较痛。 因此,在月经干净后3-7天或月经开始起的9-11天进行乳腺检查最合适。因为此时的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胀痛,乳腺的病变或异常最易被发现。对已停经的妇女,因为没有月经的干扰,检查时选择自己和医师都方便的时间就诊就可以了。每次自查应与以往自检情况比较,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