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复杂哀伤的处理策略关于哀伤,病态的模式是需要,因为变态模式有助于辨别不寻常的哀伤现象,并为复杂或变态哀伤做出诊断与治疗。㈠复杂哀伤的分类⒈长期的哀伤反应⒉延迟的哀伤反应⒊夸大的哀伤反应⒋伪装的哀伤反应这些反应均异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㈡复杂哀伤的诊断⒈过度否认怀有强烈的内疚或矛盾,并拒绝逝者已经死去的事实;强烈感到逝者的“生存”,不合理的长期保留遗体和遗物。⒉持续长期的哀伤一段时间后,依然有强烈并无法消解的反应;久久不能回复正常的社交或工作。⒊延迟、压抑、夸大的哀伤在以后的损失中出现夸大的哀伤;可能引发心身疾病,有的可诊断为神经症等。⒋伪装的哀伤高涨的情绪和过度活跃的行为;可能会出现与逝者相似的生理症状。目前心理援助的一些思考:⒈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心理援助是一项综合性工作;⒉缺乏统一组织和调配,心理援助需配合;⒊心理援助需持久,也许会持续几十年;⒋担心后期的社会支持以及后勤保障不足,如8月“奥运”期间。注:本提纲为我们地区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的内容,听者普遍反应良好。不尽事宜,恳请同行批评指正!三、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四、儿童青少年的援助策略五、其他情景的处理策略
各论篇一、 正常哀伤的处理策略㈠哀伤咨询的关系⒈第一次接触十分重要 可惜,有时援助(咨询者)太急迫,有意无意将自己的议程投放在受助人身上——可能加强受助人的抗阻。㈡哀伤咨询的一般原则:每个人步出哀伤状态所需的时间不同,哀伤的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咨询师的介入须以当事人独特的需要为中心。⒈ 帮助生者体认失落有助于增加生者对亲人亡故的现实感。⒉ 帮助生者界定及表达情感逝者对生者的情感: 很少表达愤怒 不愿丑化但事实上?也许有愤怒和抱怨。所以,可以采取间接或中性的字眼。例如:想到已死的丈夫时,他有些什么地方是你不愿去回想的呢? ——洞查力⒊ 让生者无拘束的哭泣急于递纸巾/趋前安慰——咨询师不安。除非太久、太激动——潜在出现疾病(血压、心脏)——采取适当——平服过激情绪⒋ 加强生者独立生活的能力问题解决的指导角色扮演 ——提高新生活的能力、自信一般而言: 失丧初期:不作重大转变,如搬家、换工作等⒌ 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初期反应有别于日常体验—担心失常—“快要发疯”的感觉—被肯定为“自然”与“正常”的反应—生者减少不必要的忧虑⒍ 持续的支持特别关怀:丧礼、节日、假期、周年等⒎ 个别差异每一个人哀伤的表现与步伐都是独特的。避免为生者的哀伤预设太多标准或常模。“不领导、不随从、只陪伴”迦密斯:“不要走在我前头,因为我会跟不上;不要走在我后边,因为我不一定能领路;只要走在我身旁,作我的朋友。”⒏ 评估转介咨询师需了解自己在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限制——适当转介面辅助正常哀伤面对丧亲者时,咨询员应避免和可以做的事情避免……可以……说“要振作些”、“你会克服到的”、“节哀顺变”等,因生者会感到你无力承载或不愿进一步聆听他的伤痛。坦白地承认:“我也不知该对你说些什么。” 多聆听,少说话,通过眼神、点头等作非语言的响应(特别是丧亲初期)。说:“我很了解你的感受。”因生者会感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被否定,可能会质疑咨询师的真诚。说:“虽然我不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我似乎听到你觉得……(生者的感受),因为……(生者的经验、思想、行为)。“说:“你应该感到安慰,因他已不用再受苦了。”“你应该感到难过,因你俩曾如此的亲密。”咨询员须避免“道德化”生者的感受,也无需让当事人知道咨询师假设性的想法。多以开放式的语句询问生者对亲人逝世的感受或验证自己的假设,聆听并做出同感的回应。以太多“长睡”、“过身”、“过世”、“回到天堂”、“去了”、“不在”、 “人间蒸发”等隐晦或浪漫化的词句代替“死”字。 不要忌讳用“死”字谈及逝者的死故,这样有助于刚丧亲者增加失落的真实感,并鼓励更多对死者的公开谈论。 在生者百感交集的时候与生者探讨逝者死亡的意义或提供智化的解释。例如: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们两夫妇还年轻,日后总有机会再生育的。”有时候,生者的提问只在掩蔽无法接受的情感。邀请生者停留在感受的层面,进行探索与分享,并表示理解逝者对生者那独一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为什么”一类的提问,咨询师不一定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候“无答案”也是一个答案,甚至可能是最好的答案。做太多个人经验的分享,或反客为主,甚至令生者要反过来安慰、照顾咨询师的需要或情绪。适度的自我表白有助于减轻生者的孤单感,真诚的情感流露也有助于当事人感受到咨询师的同在与投入,但二者皆须敏感并克制地运用,才不致成为当事人的负担。忽略生者在丧亲后的实际需要,如经济、孩子和老人的照顾、家务料理和后事的安排等。为丧亲者做实质性支持的转介或数据提供。完美主义,在哀伤咨询中要求自己所说所做的必对无疑,可使辅导师陷于瘫痪。经常的自我检讨也有碍于面谈过程中对当事人的专注容许自己在哀伤咨询的实践中有出错的时候,能保持自然,放松往往帮助我们观察、聆听得更多更准确,思考得更灵活、回应得更真更合适。㈢促进成效的因素咨询师两种基本素质和技巧——共情(同感)和聆听表达方式:“你感到……(当事人的感受和感受的强度),因为……(当事人的思想、经验、行为)。” 例如:“你感到非常内疚,因为你认为自己需要对太太的死负责。”㈣性别和文化的考虑男女在处理哀伤方式上的不同:男性倾向……女性倾向……相对沉默公开表达感受与流泪在私下表达,不愿与人倾诉通过社交获得支持公开表达,常涉及愤怒或内疚很难表达愤怒思想控制感受感受控制思想较容易开始新的恋情或再婚多有保留常感到气馁和自尊心受损常感到无助和受挫以幽默化解悲伤忧伤或抑郁可视为挑战视为威胁,仿佛失去生命崇尚独立和自助崇尚依赖,多寻求帮助难以得到同性的慰问容易与同性或异性“谈心“比女性报称有较少的压力报称有较多的压力不要以为男人坚强,其实男人也脆弱!男人也痛!㈤哀伤咨询的任务模式⒈体认失落——增加失落的现实感和真实感,引导倾诉——允许时间去哀伤⒉体会哀痛——协助处理情感,和再适应,增强自我价值观——阐述“正常”,提供支持⒊体现新生——告别逝者,重新面对,转移情感——界定病态及转介
二、基本技术㈠ 接触回应幸存者发出的接触的信息,或以非打扰性、富有同情心以及乐意助人的态度主动接触幸存者。㈡ 安全提高幸存者直接而持续的安全感,使其在精神和情感上得到舒适。㈢ 稳定安抚和引导情绪崩溃或失控的幸存者㈣ 收集识别幸存者实际的需要和忧虑,收集相关信息,制定心理援助计划或措施。㈤ 帮助提供实际帮助㈥ 支持帮助幸存者与其他援助人员和机构建立起简单的联系。㈦ 应对提供压力反应以及减轻压力的信息或方法,提高其适应功能。㈧ 联络帮助幸存者眼前或以后所需要的服务设施。概括:可以这样做:在向悲痛中的个体保证,他们正在体验到的一切是可以被理解的、合理的。使用遇难者的名字来称呼,而不用“死者”等字眼。让他们知道,他们很可能会持续体验到悲痛、孤独和愤怒的时期。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持续体验到悲痛或抑郁,并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神职人员或专长于处理悲伤的咨询师联系是明智的。告诉他们,他们的医生、他们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或医院会指引他们得到适当的服务。不要说:我了解你的感受。这可能是出于好意的。他现在离开更好。这是她离开的时候了。起码他走的很快。让我们说说其它一些事情吧。你应该向前跨越这些。你足够强大处理这些。他走的很轻松,你应该感到高兴。那些没把我们打倒的灾难,会让我们更强大。你会很快好起来的。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你需要悲伤。你需要放松。你还活着,这很好。幸好没有其他人死了。你还有你的兄弟/姐妹/母亲,已经不算太坏了。一切都会按预期的好起来的。这一切没有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对一个孩子说)你现在已经是这个房子里的一个大人了。有一天你会有一个答案的。三、专门技术㈠自我安抚(后期)n洗个热水澡n做一点好吃的东西n来一点甜食/糖果n熏香/泡温泉n听音乐n绘画/写作/读书n祈祷/暝想n做园艺n养宠物n爬山n看风景n长时间步行n哭泣/流泪n摔枕头n掷飞镖n砍木头n捏线团n拧毛巾n跳舞n运动㈡自我放松资料P9㈢动眼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MDR)1987年创立,最初为眼动脱敏(EMD),1991年发展为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疗法,它借鉴了控制论、精神分析、行为、认知、生理学等多种学派的精华,构建了加速信息处理的模式,帮助求助者迅速降低焦虑,并且诱导积极情感,唤起求助者对内的洞察、观念转变和行为改变,使求助者能够达到理想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改变。灾害后,当时的场景、声音、思想、感觉会被“锁定”在神经系统中。在某种特定的状态下(如眼动),可以有效解开神经系统的“锁定”状态,使人们对创伤的经验在大脑中进行在加工。
㈥自杀危险性的评估并非所有危机求助者都打算自杀自杀可能性的客观存在识别自杀意念的重要性⒈有关自杀的谬误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说者不干,干者不说自杀是没有道理的自杀者有精神病自杀未遂者一般不会再自杀自杀总是一种冲动性行为年幼儿童不会自杀也不能理解自杀⒉自杀评估内容自杀线索人口学因素应激行为特征自杀计划个人外部资源以前的自杀行为个人和社会史自杀想法的表露危险因素呼救信号㈦评估工具介绍⒈分类评估一般灾难调查提纲灾难经历问卷三维分类危机评估量表精神问题自评问卷一般灾难调查问卷⒉一般灾难调查问卷内容人口学资料背景资料灾难经历灾难发生后的反应功能及对灾难的应对和适应⒊SRQ-20所有20个条目的评分都为“0”或“1”“1”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月存在症状“0”表示症状不存在最高总分为20,界值为7或8(实际上要10分以上)阳性表明被试有情感痛苦,需要心理援助⒋PTSS-10(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提供)详见资料P14
一、 评估人力㈠救灾,需要什么?物力心力㈡评估的目的确定灾难的严重程度确定受灾者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确定可能的解决方法、应对方式、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确定自我或对他人伤害的危险性预测灾后精神卫生问题及服务需求本身也是干预过程㈢确定灾难的严重程度什么样的灾谁受灾影响面影响程度单次和反复慢性和急性有下限灾难和无下限灾难㈣确定受灾者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精神状态:(认知、情感、行为)现有情绪力量与应对能力影响现有功能水平的因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㈤危机评估和心理咨询/治疗评估的区别根据病史和治疗进展药物使用: 根据观察和言语多途径会诊: 精神科专家社会各方资源其他帮助机构: 警察、医院一般具备现实性检验: 简单提问确定充足时间: 紧,依靠观察和言语一般不突出安全性: 首先考虑详尽病史: 缺乏
五、心理援助的实施者心理援助是灾后反应的组织行为的一部分。心理援助者,通常由心理咨询/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具有心理学背景和经过心理训练的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等。当然,也有宗教团体的参与,其他救援组织提供的帮助等(有时提供科学认识灾害的科学知识和实质性的物质帮助本身就是最大的心理支持)。㈠心理援助者的利处:丰富专业和个人经历,提升自我满足感㈡心理援助者的弊处:可能导致自我的身心耗竭㈢心理援助者的角色心理援助者,应根据援助对象的特点和创伤发生后的时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⒈创伤刚刚发生——细心的父母⒉创伤发生1~2天以后——耐心的教师⒊创伤发生1~2周以后——心理咨询/治疗师⒋创伤发生1~2月以后——心理咨询/治疗师㈣心理援助者的职业行为⒈只在授权的机构中服务⒉提供标准健康性的反馈(镇静、大方、有序、实效)⒊被人所知,需要的时候一定在场⒋适当地保密信息⒌不超越权限⒍满足生还者的要求,需要时请教其他领域的专家⒎有足够的知识,能意识因文化理解所带来的差异⒏留意自身的情绪和身体反应,练习心理保护六、心理援助的时间与地点㈠时间:灾后马上实施,可能会持续数年或数十年。但灾后的不同时间心理援助的重点和方法不同,同时要根据心理援助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策略和选择专业方法。㈡地点:心理援助可在不同场合进行,包括避难所、医院或救护站,以及其他救灾服务中心。七、心理援助的管理简单讲,心理援助常常是针对相对局部性的、个人性的危机状态进行干预或帮助。侧重于对危机当事人本身的问题进行工作,通过认知行为模式的改变达到摆脱危机的目的。而心理援助的管理常常针对大型的、急性的、灾难性事件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处理,尽快解除危机事件,从而帮助当事人摆脱危机处境。二者彼此有重叠。㈠心理援助的原则与步骤:⒈多层面、多角度、多资源的全面的、综合的管理⒉对危机及其相关因素的评估;⒊建立一个简洁、明确、清楚的危机干预计划;⒋危机管理的实施;⒌危机缓解后的后续治疗。 ㈡心理援助管理的内容:⒈对危机当事人的管理:人身安全、脱离现场、相应的治疗⒉对危机目击者的管理:脱离现场、必要的心理支持⒊对危机现场的管理:隔离、保护、清理现场⒋对危机干预资源的管理:可靠、及时、有效、协调⒌对危机干预者的管理:挑选适当人选、培训、自我保健八、心理援助者的注意事项㈠援助工作前⒈心理援助者的个人评估⑴个人的蔚籍与共情的能力⑵在危险或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⑶能否接受非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⑷有否在没有监控情况下工作的能力⑸能为不同文化、年龄、阶层和宗教信仰的人提供帮助⑹能与不同方式的专业团体合作⒉心理援助者的健康因素评估⑴近期的身体和情绪状况⑵过去6~12月内有否重大生活事件⑶早期丧失或其他负性事件⑷有否饮食禁忌⑸精力是否充沛,有否忍受身体疲惫的能力⑹是否需要药物,并准备充分⒊心理援助者的家庭因素的评估⑴家庭是否有与你短暂分离的准备⑵家庭能否接受你在不定因素环境中工作的事实⑶是否有人替你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⑷有否尚未解决的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⑸在完成任务后归来时,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环境欢迎你⒋心理援助者单位因素的评估⑴单位是否支持你并允许你离开你的工作⑵单位是否允许你在业余时间里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⑶你的工作是否有灵活性,24~48小时内随时赶赴灾区⑷你的同事是否赞同你,并能在你归来时欢迎你㈡援助工作中救助者与幸存者一起工作时,可能会一般性的、甚至是极端的应激反应。⒈组织的关照⑴限制工作时间和各种期限⑵确定良好的管理和有效的督导⑶鼓励搭档咨询,避免单独进行⑷建立案例讨论和小组会制度⑸进行压力管理训练⒉自我照顾⑴管理个人资源⑵获得足够的锻炼、营养和放松⑶有效运用压力管理工具(常规督导、放松训练、保持兴趣活动等)⑷避免没有同伴的单独工作⑸注意休息㈢援助工作后⒈组织照顾⑴鼓励休假并寻求咨询 ⑵鼓励援助者之间的沟通⑶提供压力管理教育⑷提供工作方面的信息⒉自己照顾⑴主动寻求社会或同事的支持⑵为世界观的改变做好准备⑶为恢复工作列出时间表⑷如极端的压力超过2~3周,应接受正式的帮助⑸增加营养和休闲活动,锻炼身体和压力管理⑹注意重启中断的人际关系⑺注意自我反省⑻寻找有兴趣的活动⑼尝试不做负责人或专家⑽增加对精神和哲学意义的体验⑾避免消极地评估自己在救灾工作中的贡献⑿避免在一个月内做出重大的生活改变㈣注意应该避免的行为⒈不要去设想幸存者曾经或正在经历的一切⒉不要假想每个经历灾难的人都会受到精神创伤⒊不要进行“病理”诊断,即不用“症状”、“病情”、“诊断”、“障碍”,更不能讲“精神病”这样的术语⒋不要用俯就的态度与幸存者交谈,或专注他们的无助、虚弱、过失甚至残疾,尽量专注帮助他们的人的举动⒌不要假设每一个幸存者都愿意与你交谈,或需要与你交谈,有时陪伴是最好的办法。⒍不要询问灾难过程的细节⒎不要猜测或提供不正确的信息
刘志宏 整理资料来源:浙江省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香港陈维梁著《哀伤心理咨询》理论篇一、 名词理解㈠危机及危机性事件 ⒈危机:是一种临时性的混乱、无序状态,处于危机中个体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处理某种特殊的情景,危机的潜在后果可能是正性的,也可能是负性的。也即具有3个特征:临时性、混乱性、不容忽视性。⒉危机性事件:通常是一些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负性生活事件,如洪水、火灾、地震、台风、强奸、传染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等。也即天灾人祸(天灾易复,人祸难平)。危机使人无能为力,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主宰自己的生活,会导致明显的认知、情感、行为和身体的反应。㈡心理援助心理援助是依据某些理论并基于经验的方法来帮助人们克服危机(灾难)引起的心理恐慌的手段。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⒈与相关研究结论的一致性⒉与实地场合相符合的实用性⒊根据年龄和发育情况而设计的合理性⒋按照文化背景诠释的灵活性心理援助的目的,是根据灾难幸存者心理反应建立起来的理论,对其心理反应进行有效控制,使其心理功能水平近早恢复到灾难前水平,预防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发生。㈢哀伤哀伤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的对象时面临的境况,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包括悲伤和哀悼。⒈悲伤: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⒉哀悼: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和行为表现。㈣损失或失丧损失或失丧是人生命中不可避免和分割的一部分。分为:⒈成长性损失:每一个人都必然经历的,如出生(母体内的舒适和安全)、弟妹的出生(部分的母爱和父爱)、入学(分离焦虑)、失恋(包括单恋或暗恋)、毕业(包括就业和失业)、升迁、搬家、结婚、父母离世、空巢、患病、退休等等。(也可具有创伤性)⒉创伤性损失:并非每一个人必然经历,源于突发和不可预测性,如天灾人祸。对人的影响有程度上的差别。⒊预期性损失:尚未真正发生,却又在人的预期之内,会给人带来预期性悲伤的反应,如慢性疾病或不治之症的人或其家属。常有内疚、愤怒、绝望、自暴自弃以及其他的复杂的情绪。二、 哀伤理论㈠灾难后的反应⒈认知反应:丧失记忆、健忘——作决定有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集中时间短——不能从重大问题中认识到一般常识,对数字的记忆有困难闯入性记忆⒉情绪反应:焦虑和神经质——悲伤压抑——易怒 认知 情感 行为 身体 内疚——崩溃担心——害怕进一步伤到自己或他人⒊行为反应:失眠或染上各种成瘾的恶习动作迟缓或过度警觉爱哭或“受迫”式笑容重复性动作或不想离开灾难现场⒋身体反应:疲倦、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噩梦、盗汗、磨牙、发冷、神经性颤栗、主观性疼痛、“休克”状态等㈡心理动力理论⒈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鼻祖,早在1910年,就已经对抑郁和哀悼的现象做出比较和观察性研究。⒉强调割断生者与逝者关系连接的重要性,认为过去投资于逝者心力需要释放,并转而投注于新的对象身上。⒊认为当旧的连结由于逝者离逝而消失时,如果心力从关系中被抽离释放出来的话,过度性精神投入的过程便会开始。生者的情感会随着投入重温与逝者有关的每一个记忆,并持续地发现逝者不再存在这一现实而产生波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过不断投入的精力会渐渐转移到新的对象身上,直到生者的哀伤终止。假如这一自然过程遇到异常的外在或内在的干扰,如当事人仍停留在某种与逝者矛盾或被内疚支配的关系下,生者的精力将难以转移,因而形成延迟、夸大或病态的悲伤,这种复杂的悲伤便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处理。⒋认为幽默有舒缓过多紧张精力和转化痛苦为快乐的功能。有时候,笑是我们唯一的武器——Roger Rabbit幽默可以是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讨论禁忌性话题,以一种没有那么威吓的方式谈及死亡,并打开通往沉重事物与情绪的门户——Alien Klein也许前线的工作人员或心理援助人员更需维持一份幽默感去面对每一天繁重的工作,才不致于过早烧尽。在哀伤的处理中,我们除了容许当事人有哭的空间外,同样也容许他们有笑而不感窘困的自由。幽默感的应用需要咨询师对当事人有敏锐的触觉、深度的认识和小心的措词,才不会让当事人有“落井下石和人身攻击之感”,只有笑没有泪或只有泪没有笑往往使哀伤的经验变得不完整。咨询师的一个角色,就是帮助面对重要丧失的人从哭和笑的两极中找到那微妙的平衡。⒌心理动力学派认为,任何连结关系的瓦解,都会导致焦虑、愤怒、对抗或寻找的行为。悲伤基本上是分离性焦虑的一种,当一个人失去所爱的时候,尝试重获与逝者的亲密关系会自然成为当事人的焦点及动机,如果丧亲者最终未打破过去的连接,则可视为适应不良。某些丧亲者习惯了与逝者共生的关系,依赖和矛盾的感觉因而变得十分强烈,甚至可能有自杀的倾向。面对改变和失落,人们更会寄情于身边的人和物,例如,小孩成长中的娃娃和玩具以及好朋友等,这些人和物称为过渡客体。正常情况下,人会将已断了的关系重建在新的人或物上。㈢认知行为理论Parkes(1971)认为,死亡引发的哀伤是一项重大的心理社交转移。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世界观及对各种关系的假设,这些改变牵涉痛苦并引发出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帮助适应紊乱的情绪。如果能帮助他们面对转折、做出调整的适应技巧和防御机制是非常有用的。㈣社会学观点Walter(1996),悲伤是对一个故事的构建,帮助当事人把对逝者的回忆整合于生活中。如与朋友倾诉,一方面帮助减轻痛苦,一方面则帮助生者重建没有逝者的新身份。哀伤是为自我和关系寻找意义的过程。㈤压力与危机理论 Caplan(1964),哀伤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危机与压力,丧亲者需要学习新的认知及社交调适技巧,并寻找足够的社会支持,适应良好与否均依靠这些资源。㈥家庭系统理论 认为,每一次哀伤都会带动家庭从一个平衡点到另一个平衡点。个人的哀伤也会变成家庭系统的哀伤(尤其是在东方社会里)。三、 心理援助的目标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关系㈡快速增强安全感,提供身体和情绪安慰㈢安定和引导情绪复杂和困惑的生存者㈣加强信息沟通,帮助生存者特别的需求和顾虑㈤提供实际帮助,解决生存者的燃眉之急㈥建立灾后社会联系网络,包括生还者的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和社区等扶助资源㈦协助生存者克服心理障碍,恢复身心健康,并在康复的过程中起自主的引导作用㈧明确职责,生存者需要的时候及时转介到相关的心理康复机构四、 心理援助的对象简单地讲,心理援助的对象就是经历灾难的人和援助灾难的人。通常分6级。第一级:直接卷入灾难、丧亲、财产损失幸存者需要即时心理社会援助者。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关系的个人和家庭,可能遭受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个体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方面的援助,以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第三级:从事救援或搜救人员,包括社区工作者、重建或康复人员以及志愿者。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人员,他们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第五级: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他们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出心理变态的征象。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关系密切的亲属和朋友。一般干预对象为1~4级。
首先向"第一时间"赶赴前线的同行致敬!灾难无情,人有情!我在积极捐款(爱心的表达)和做好本职工作(我的本分,也是向灾区人民致意和支持的一种表达)的同时,连日来我在思考着,一个在基层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20几年的我在思考着: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去做?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灾民的心理援助,民众的空前团结和关注,再加上我们心理卫生工作者们高涨的热情,我想也许我们国家心理卫生事业真正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人性与民族感,使华夏儿女心连心!职业的责任,使我们产生帮助深受苦难的人民重建“心理家园”的冲动与决心!那么,我们心理卫生工作者到底能做什么?该如何去做?凡是有人性和良知的人,或有同情心的人都能为灾民进行一定的心理抚慰!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专业的心理“抚慰”应该如何进行?第一时间赶到,重要吗?重要!我认为是前期评估的重要,而不是心理干预的重要!这么大的灾难,在第一时间产生痛苦、沮丧、惊慌、恐惧,甚至麻木,难道不正常吗?如果正常,我们“干预”什么呢?我认为,除个别的“反应性精神障碍”的人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外,无需我们做什么。这几天在报道中看到“专家”们,在努力地“抚慰”,甚至努力地“企图”把哀伤即刻地“拉”出来!这可能吗?必要吗?我看,这是在“添乱”!更多的研究资料显示:3~5周是开始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我们国家缺乏大灾后心理援助的专家,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培训只有5~6年的时间,且培训内容尚未涉及到“危机干预”!而专业的心理援助又是一项很复杂的过程,我们的能力具备了吗?在没有一个相对的“规范”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我们去了又能做什么?为此,我大声疾呼:迅速组织心理咨询师集训,1~2周内由专业组织负责制定基本的工作流程,并进行培训,然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家园”的重建,非一时抚慰,而是需要至少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绝非到了“前线”,见一个抚慰一个!而需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干预配对”,需有后续的“跟进计划”!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专业培训外,“后勤保障”很重要!让我自费去1次、2次,我能去,也愿意去!让我每月去1次、2次,坚持若干年,我就办不到了!心理援助应是政府行为,至少是组织行为,应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为此,我大声疾呼:社会各界应着实地重视“心理家园”的建设,设立专项基金,至少要获得企业和相关基金会的支持!同步、有序、科学、持续地进行是关键!否则,次灾害——心灵苦难随后即将凸现!这就要看各级政府的智慧了!我只能这样表态:我时刻准备着! (刘志宏)
日前,刘志宏副教授应邀分别为浙江巨石集团和秦山核电站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职场压力与对策》的专题讲座。刘志宏老师详细分析了有关职业倦怠、职场压力成因与对策,介绍了企业EAP服务实施与意义,并现场进行了减压训练,聆听者反应热烈。 课后相关领导就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员工心态与企业效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共识:企业员工需要心理辅导,EAP进入企业很有必要。
2008年5月7日晚,应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心理健康互助会的邀请,知名心理咨询专家、婚姻家庭问题专家、杭州康华心理咨询中心督导、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志宏副教授以“爱心态成长”为题为浙大1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爱情心理知识讲座。讲座在玉泉永谦一楼报告厅举行。刘教授从“什么是爱”谈起,指出爱情是复杂的情感体验,爱是支撑人一生的力量,为大家揭开了爱的真谛。爱影响一个人的心态,也是健康的内容,因此应该讲求爱的卫生。刘教授结合自身阅历、风趣幽默地为研究生们讲授了爱的流程、爱的性别差异、爱的困惑、爱的内容、爱的标准、爱的理念等爱情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在面对情感困惑时,刘教授以“志宏语录”引导大家:简单的问题,复杂面对;复杂的问题,简单思考。讲座场面热烈,在互动环节中,研究生们纷纷提问或传纸条,刘教授又针对现场同学遇到的情感困惑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和解答。整场讲座,刘教授语言生动诙谐、妙趣横生,时时引来在场同学的掌声和喝彩,“在快乐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体验快乐!”,同学们在获得爱情心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爱人、爱己。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