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物理及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而来。在门诊患者中是肺炎发病的20倍以上。男女发病无差别。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全身症状较轻,发热,38℃左右,多于3~5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开始为刺激性干咳或少量粘液性痰,2~3天后咳嗽加剧,痰由粘液性转为粘液脓性,偶可痰中带血。严重者常在晨起、夜间,吸入冷空气或活动后有阵发性咳嗽或终日咳嗽。如伴有支气管痉挛,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急,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吸道症状约在2~3周消失。如迁延不愈,日久可演变为慢性支气管炎。 2.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胸部X线检查,大多数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人们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在此提醒朋友们在春节期间应该注意以下事项:1、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避免走访和被访: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说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部分肺炎患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走亲访友对己对人均不利,一定要注意休息,因为休息是最好的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2、哮喘患者避免整理、清洁房间:春节来临,按中国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搞卫生,由于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特点,对灰尘、螨虫高度敏感,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3、劳逸结合:春节时家家户户乐团圆,生活规律也常常被打破,尤其患有慢性病的朋友更应注意,因为劳累可以降低身体免疫力,从而招致慢性病加重或复发;还应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要在7小时以上。4、饮食有度、均衡营养:春节时家家食物丰盛、大鱼大肉,那么我们如何安全地吃、科学地吃呢?①避免吃太咸和刺激性食物;食品应少油、低盐,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度饮酒、少喝浓茶、少抽烟,注意饮食新鲜卫生;②饮食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吃饭时间要规律,不吃太多的主食或甜食;③排泄问题不能忽视:春节假期时人们往往生活、起居、饮食不规律,容易造成便秘,特别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的朋友更容易便秘,要注重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5、少去公共场所:这些场所包括大商场、大超市及电影院等等,人多、空气不流通,容易被传染上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因此慢性病和孕妇朋友更应注意,可以到户外散步。6、慢性病患者不要中断治疗:“过年吃药不吉利”的观念在很多人脑子里根深蒂固,于是每到此时就自行停药,给治疗放个“小假”,以致病人节后病情急转直下。因此春节期间都不能掉以轻心,切不可随意停药、减药。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有多种炎症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在易感者中,这些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的气道阻塞症状;还可引起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此类症状可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的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哮喘病情越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某些激发因素,吸入尘螨、花粉、动物毛屑、氨气等;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食入鱼、虾、牛奶等;某些药物如心得安、阿司匹林等;气候变化、运动等都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伴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春秋季发病较多,可有明显的变应原接触史。发作前可有鼻、咽和眼部发痒、喷嚏、流涕和咳嗽等粘膜过敏先兆。继之出现伴或不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烦躁。患者取坐位,严重时出现紫绀。部分哮喘于呼吸道反复感染后发作,咳嗽、咳痰、并逐渐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发作期较长,不易彻底缓解,多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严重哮喘发作时张口呼吸、大汗淋漓、发绀、端坐呼吸,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呼吸衰竭。【辅助检查】(一)血常规 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二)痰液检查 痰涂片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粘液栓等。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三)X线检查 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缓解期无异常发现。如合并肺部感染、阻塞性肺气肿、气胸等则可有相应的X线表现。(四)肺功能检查 哮喘发作时,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百分比等均下降,此外尚有肺活量减少,功能残气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上述指标在缓解期可逐渐恢复。(五)动脉血气分析 哮喘发作时可有缺氧,PaO2降低,亦可因过度通气而使PaCO2下降,pH值上升,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重度哮喘发作时,由于严重气道阻塞,可使CO2潴留,PaCO2升高,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如缺氧明显,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治疗】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长期使用最少量药物或不用药物能使患者活动不受限制,并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一)脱离变应原 部分哮喘患者能找到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应立即脱离变应原。(二)药物治疗 临床上常根据不同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下列药物。1.拟肾上腺素药物 目前主要选用对支气管解痉作用明显的β2受体激动剂。常用沙丁胺醇(舒喘灵)或雾化吸入或特布他林气雾吸入。2.茶碱类药物 氨茶碱最常用,饭后服用。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 是当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可分为吸入、口服和静脉用药。吸入剂有布地萘德、氟替卡松等,一般需连续、规律吸入一周才能生效。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用药剂量小,虽然价格较贵,但长期应用全身性副作用少,吸入剂是目前国际、国内推荐长期抗炎治疗哮喘的最常用药物,每日2次吸入,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4.抗胆碱药 异丙托溴铵气雾吸入,偶有口干的副作用。
老百姓所说的“肺气肿”绝大部分就属于此病。医学上的规范病名应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它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病因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腔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当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果只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而无气流受限,则不能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危期。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占15岁以上人群的3%。其患病率受很多因素影响,与吸烟、地区差异及环境和大气污染等有关,吸烟者高于非吸烟者。【诊断要点】本病常缓慢起病、反复急性发作,多发生在中年以上。根据病情进展,病程可分为两期:⑴急性发作期 在短期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多,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⑵稳定期 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轻微。1.症状⑴咳嗽 长期、反复、逐渐加重,轻症患者一般仅在寒冷季节发病,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咳痰。气候转暖时,咳嗽减轻或消失。重症患者四季均咳,冬季更甚。⑵咳痰 多为白色粘痰或白色泡沫痰。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量增多,转为黄色脓痰,如出现绿色脓痰,提示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有时剧烈咳嗽可有血丝痰或痰中带血。清晨痰量较多。⑶气促 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仅在劳动或上坡、上楼时感气促,以后在轻微劳动、平地走路甚至休息时也感气促。合并感染时,咳嗽、咳痰、气促加重。部分患者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或继发感染时,常伴有喘鸣音。严重时常有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最终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2.体征 早期常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有散在的干、湿啰音,多在背部或肺底部,典型肺气肿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呼吸音减弱,心音遥远,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3.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 最大通气量降低,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残气量增多,残气量/肺总量之比值明显增高,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之比值小于70%。(2)血常规 部分病人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高。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缓解期血象正常。(3)动脉血气分析 早期无变化,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明显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和pH值下降。(4)X线检查 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透视时膈肌活动度减低,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纤细、稀疏,有时可见肺大泡,心影狭长、垂直。(5)其他痰检查 急性发作期,痰涂片中可见大量脓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痰涂片也可了解是球菌或杆菌感染。痰培养最好连续做3次以上,明确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