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首例巨大椎旁占位切除+颈胸联合内固定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dysplasia of bone, FDB), 是一种骨髓和网状骨被纤维结缔组织和不规则病变所代替的骨纤维性疾病,也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四肢骨多见,累及脊柱者鲜有记载,广泛的脊柱病变更是罕见。 该病药物治疗通常无效,因此手术治疗骨纤维异常增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切除病变组织可以改善已有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临床表现: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以四肢长骨居多,脊柱和骨盆相对少见,30 % 累及颅面骨。主要症状为病变局部的疼痛不适, 以及局部的肿胀、压痛,可导致肢体过长和弯曲畸形,也可以发生病理性骨折。本病可发生恶变。今年10月份,江苏省人民医神经外科就来了这样一位病人,向医生诉说自己痛苦。他说,自己10余天前开始感到腿脚发麻,感觉有点儿不听使唤,最近3天,突然感觉自己的腿不能动了,大小便也出现了问题。自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如果自己倒下会给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带着这种不安,王先生慕名找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陆小明主任就诊,陆小明主任详细地了解了病人的病史,做了仔细的体检,并阅读了影像学资料,随后耐心的向王先生解释了病情。“骨纤维性异常增殖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良性肿瘤,虽为良性,但局部骨组织大范围的病变,会引起其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的破坏,导致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如果发生在脊柱所造成的对脊髓的压迫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神经外科主任陆小明教授这样解释说。较小或者静止性的病变,对周围神经组织压迫程度轻或无压迫,一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从而很难引起患者的重视,因此常常因此而延误病情,一旦持续发展破坏周围解剖结构压迫神经组织,就会引起相应阶段的感觉运动障碍,例如王先生所出现的下肢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就医。 这是王先生的影像学检查结果:C7-T2广泛的骨质破坏,伴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王先生入院后,陆小明主任给予高度关注并制定详细的诊疗计划。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经过科室认真讨论后,陆小明主任决定对患者行“椎旁巨大占位切除+颈胸联合内固定术”。由于王先生病变组织对椎骨及肋骨的破坏十分严重,要保证肿瘤组织全部切除,其颈椎和胸椎的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术中陆小明教授巧妙的对颈胸椎进行联合固定,既保证了肿块的全部切除,又保证了病人术后结构的稳定性。在各位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陆小明教授主刀及手术组医生的共同精心努力下,手术历经7个多小时,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术后,器械护士感慨道:”这台手术真是对体力和脑力的极大消耗“,“颈胸联合固定,最大的难点就是保证固定脊柱的钉棒最大限度接近生理曲度”,说着陆小明主任才喝下近8小时手术后的第一口水。王先生术后第二天见到陆小明主任兴奋地说道:“自己的腿又能动了,那种不听使唤的感觉消失了,大小便自己也能控制了。”陆主任欣慰笑了。这是王先生术后的一些资料术后查房时,王先生也是激动地向我们他活动自如的手脚,术后1周多,王先生即顺利康复出院。陆小明教授表示,本病例病变范围较广,侵犯脊柱、脊髓及多根肋骨,脊髓严重受压,切除病灶对术者就已经是个极大的挑战,术中还要对病人行颈胸联合内固定,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我院神经外科建科以来的首例巨大椎旁占位切除+颈胸联合内固定术。此例手术的成功不仅彰显了我院神经外科在复杂高难神经脊柱疾患的诊治与治疗过程中的极高的技术水平及综合诊疗能力,同时也标志着我院脊柱神经外科医疗水平步入省内乃至国内的先进行列,也为今后省内外脊柱、脊髓病变患者带来了福音。
前段时间,年轻的丁先生从280公里外赶来看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陆小明主任的专家门诊,向陆主任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病情,希望能够解决他的病痛。他说自己一年前就已经出现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外院医生告知他只有手术治疗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由于对手术心生怯意,当时便采用了保守治疗。经过了一年的保守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左下肢的疼痛反而明显加重,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夜间睡眠也会疼醒。在辗转反侧了几个夜晚之后他再次前往外院就诊,要求手术治疗。医生在了解他的情况后,推荐了省人医的陆主任,遂慕名前来。 由于恰逢疫情期间,经过相关检查排除新冠肺炎后收住院,入院后检查MR提示:L5/S1椎间盘明显突出,左侧S1神经根受压明显。 结合丁先生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他希望尽量减少手术创伤的期望,陆小明主任制定了微创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腰椎间盘的手术方案。经过陆主任和他的手术团队1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将压迫神经根的髓核组织全部摘除,S1神经根得到了充分的减压。手术创伤极小,切口不到1.5cm,只需要缝2针。术后第一天早查房时,丁先生激动的说自己的左下肢不疼了,伤口也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仿佛没有做过手术,简直像变了魔术一般。术后第三天丁先生便顺利出院了。 陆小明主任如此说: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退行性腰椎病的一种类型,多有腰痛、下肢痛,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最终难以忍受,也会出现行走和大小便功能障碍,一般来说常见于老年患者。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工作压力大、缺乏锻炼、不良姿势以及外伤等诸多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并导致相应的症状。早期经过卧床休息、腰椎牵引、避免负重、佩戴腰围以及药物理疗等保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避免手术。但仍有部分患者保守治疗不佳,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单纯椎间盘切除(包括开放/通道/脊柱内镜)或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常规开放手术创伤较大,切口疼痛明显、卧床时间长,并发症相对较多,治疗费用也贵。因此患者对于疗效相似、创伤更小、治疗体验更佳,花费更少的手术治疗方案更加欢迎,也更容易接受,近年来以脊柱内镜手术为代表的脊柱微创手术应运而生逐渐普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组的陆小明主任团队已常规开展该项工作并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颈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多发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突出指颈部椎间盘因急性或反复轻微损伤使其纤维环破损、髓核膨出压迫颈神经和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颈部疼痛并可有放射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异常,相应节段的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等。轻型病例可保守治疗,而那些反复发作,症状较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应及早行手术治疗。2017年4月,我科就收治这么一例病人,38岁男性,因“间断头痛头晕1年余,加重伴手脚麻木1月”入院,该患者一年前出现头晕,近一个月头晕加重,发作频繁,偶感双手指尖麻木。颈椎MR及CT,提示颈2/3、3/4、4/5、5/6、6/7、颈7/胸1、胸1/2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以下为本次影像学资料:根据以上影像学资料可以看出,患者多处颈椎间盘突出中,以颈3/4及颈4/5突出最为显著,硬膜囊有受压表现,同时脊髓内存在异常信号,故本次手术目标是颈前入路切除颈3/4、颈4/5处突出椎间盘,同时植入cage并钛板固定。术程顺利,术后病理为退变的髓核组织。术后第二日患者戴颈托下地活动。复查MR及CT示减压充分,颈椎弧度矫正满意,内固定在位。以下为复查影像学资料:出院情况:头晕症状消失,颈部无僵硬、活动可,双下肢乏力症状好转,无手脚发麻,一周后顺利出院。
--显微镜下切除颈髓多发肿瘤+颈胸联合内固定VHL综合征是“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的简称,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可存在多处病变,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肾脏或胰腺囊肿、嗜铬细胞瘤、肾癌等。由于该疾病累及部位之多,导致患者有着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恶性高血压、视力减退、活动障碍等,也正因为该病变范围之广,所以该疾病的治疗也是难上加难。2016年的12月份,来了一位患者缪先生,正是饱受VHL综合征折磨,他此前已进行过两次肾脏手术,这次来则是因为左腿近一个月来逐渐无力,路都不好走了,只能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缪先生与疾病作着长期斗争,这次找到陆主任,就是希望能够帮他重新走起路来。入院后,我们也给缪先生做了全面的检查,以下是此次的影像学资料:C4-5、C5及C7-T1段脊髓多发肿块,考虑多发血管母细胞瘤,颈段、胸段脊髓空洞。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脊髓可是人体十分重要的中枢神经,一旦损伤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瘫痪的风险,而且病变累及的节段太多,如果要切除肿瘤,必然要破坏椎体,稳定性也成了个大问题。切一个肿瘤尚且困难重重,又何况是三个?陆主任看完缪先生的MR后,也是想了许多办法,在与科室的相互讨论后,最终决定将这三个全部切除,并做颈胸多节段内固定。在完善了所有术前检查后,缪先生进入了手术室,麻醉完成了,陆主任上台了,一步一步慢慢的暴露了颈髓,毕竟是三处肿瘤,陆主任小心翼翼的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对脊髓做了严格的保护,在长达6小时的手术后,三个肿瘤被完整切除。最大的难题终于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进行内固定。由于陆主任之前已经成功的完成了多例内固定相关手术,因此这次的内固定也就不成大问题了,颈胸多节段的内固定也顺利完成,将近7小时的手术宣告成功。术后第二天,缪先生就感觉腿部的乏力感比入院前改善了许多,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3级,相对于入院前的无法行走,已明显改善,缪先生对以后的恢复多了信心。以下是术后相关影像资料:由于本例病变累及节段多,给手术增加了不少难度,想要完整切除肿瘤,又要保护脊髓免受损伤,需要的是手术者精湛的操作、谨慎的态度以及多位术者默契的配合。多节段的内固定,需要的是术者对脊柱全面的了解,对力学、稳定性、解剖等各个方面的充分掌握。此次手术充分体现了我院脊柱神经外科的先进水平,也希望通过本次案例能让更多人了解我院神经外科,能为更多受疾病困扰的人们带去希望。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1、若发现动脉硬化,必须早期治疗,同时健康饮食来降低血脂及胆固醇,做到清淡饮食,多食绿色食品,防止血管硬化,定期体检,对自身健康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 2、血压状况也与脑出血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比非高血压患者高出数倍,因此对血压的有效控制也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一点。 3、情绪波动同样与脑出血密切相关,情绪过于激动可能会造成自发性脑出血,因此需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切忌激动暴躁。 4、平时也要劳逸结合,过多的工作学习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该休息时还是得休息。 5、研究表明,长期烟酒会导致动脉硬化,加大脑出血的风险,因此应控制烟酒,最好能远离烟酒。 6、冬季发生脑出血的病人比其他季节要多,因为冬天温度下降,引起血管的收缩,容易完成脑出血,因此要注意保暖,留心气温的变化,不可忽冷忽热。 7、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魄,预防高血压,降低脑出血的风险。 冬季是脑出血发病的高峰,大家应当时刻提高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切不可大意。 本文系陆小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患者:2008年7月30日下午呕吐,出虚汗,长期脚肿,行走吃力,反应缓慢 化验、经CT检查有脑积水,脑萎缩,有高血压,其余检查一切正常, 没有治疗过 想咨询一下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疗法比较好,有什么比较好的治疗意见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陆小明:老年患者脑萎缩较常见,会引起脑室扩大,但是是否存在脑积水需要慎重考虑。因为脑萎缩不需手术,而脑积水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您提供的资料暂时无法对您的病情提供较准确的判断,请来医院门诊。另外,建议您去心内科就诊,是否存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衰 供参考。
脑膜瘤(meningiomas)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约2~2.6/10万,占同期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9.2%,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 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及小脑幕等部位。脑膜瘤也可多发,约占1%~2%。此外,脑膜瘤可与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同时存在于颅内。 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为多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根据病理学特点脑膜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其中大多数为良性,病程长。恶性脑膜瘤约占6.1%,局部浸润、复发和转移可能性很大。临床特征1 脑膜瘤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其出现早期症状平均约为2.5年,长者可达6年之久。一般来讲,肿瘤平均年增长体积为3.6%。少数生长迅速,病程短,术后易复发和间变,特别见于儿童。 2 局灶性症状: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病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3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许多患者仅有轻微的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有时病人眼底视乳头水肿已很严重,甚至出现继发视神经萎缩,而头痛并不剧烈,没有呕吐。值得注意的是哑区的肿瘤长得很大,而脑组织已无法代偿时,病人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病情会突然恶化,甚至会在短期内出现脑疝。手术切除是脑膜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系陆小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