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一般较容易发生脑卒中,也常出现心动过缓,在这种情况下,进行(WATCHMAN)左心耳封堵+(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微创手术,既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脑卒中,又可避免患者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的晕厥、头晕和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可谓一举两得。继以往成功完成华南地区首例(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微创手术后,近日(2022年3月18日)本人又主刀为一位74岁患心房颤动的老先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房颤冷冻球囊消融+(WATCHMAN)左心耳封堵+(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三式微创手术,一举多得,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两天出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之一,目前我国大概有1000万患者,患病人数还在逐年增加。心房颤动是中风(脑梗塞)、心力衰竭、猝死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中风是由心房颤动引起。心房颤动患者可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房颤动的管理主要包括治疗急性心房颤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治疗合并症;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中风;控制心房颤动的心率;在经选择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冷冻、射频)导管消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直流电恢复患者为窦性心律。诊断和筛查心房颤动的诊断心电图(ECG)显示不规则的RR间隔且没有明显的P波至少30秒(图 1)。患者可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心电图筛查适用于有心房颤动风险的人群、中风高危人群,包括曾发生过中风的患者和老年人心房颤动可分为以下几类首次诊断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自行终止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7天,一般需要通过药物或直流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年,计划进行心房颤动复律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被患者和医生接受,不计划行心房颤动复律治疗图 1. 正常窦性心律和心房颤动。左:正常窦性心律;右:心房颤动预防和一般管理充分治疗潜在的心血管异常(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脏瓣膜病和心力衰竭等)以预防心房颤动进行完整的心血管评估,包括准确的病史,仔细的临床身体检查和伴随病情的评估,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均应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肥胖患者减轻体重,限制飲酒,进行规律(适度)的运动预防中风(脑梗塞)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中风是由心房颤动引起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除非根据CHA2DS2-VASc评分判断患者的中风风险较低,或患者对抗凝药物有绝对禁忌症推荐优先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除非心房颤动患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机械心脏瓣膜或严重肾功能不全经选择的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使用左心耳封堵预防中风(图 2)不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预防中风尽可能减少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可改变的出血风险因素,但不要根据出血风险限制抗凝药物的使用图 2. 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在左心耳。上图:塞子式封堵器;下图:盖子式封堵器。心率控制检查所有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使用药物控制患者心率,初级目标是休息时<110 次/分钟对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继续增加药物剂量或加用另外的心率控制药物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或地高辛等。 当LVEF<40%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等。节律控制 节律控制即通过各种办法使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并维持为窦性心律。 在合适的心房颤动患者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和预后。急性节律控制考虑和管理中风风险后,在适合的患者可使用直流电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患者为窦性心律长期节律控制(冷冻、射频)导管消融(肺静脉隔离)(图 3),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外科手术消融可用于心房颤动患者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冷冻、射频)导管消融(肺静脉隔离)是经选择的有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能 耐受时,应考虑进行(冷冻、射频)导管消融对于有高危中风风险的患者,即使在节律控制成功后,也应该无限期地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中风(脑梗塞) 图 3. 使用冷冻球囊、射频导管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左:冷冻球囊肺静脉隔离;右:射频导管肺静脉隔离。需要心房颤动专家紧急处理的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伴以下情况时需要请心房颤动专家紧急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法控制的快速心房颤动症状性心动过缓且不适合减少控制心率药物的剂量严重心绞痛或左心室功能恶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与频率、心跳起源部位以及心脏电冲动传导中任何一项异常。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 成人清醒状态下频率多在55次/分-90次/分,比较规整。多数心律失常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慌或心跳慌乱,严重时可有晕厥、抽搐等。尽管多数心律失常可能并不太严重,但少数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严重的病窦综合征和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心室颤动则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患者需谨慎对待慌乱跳动的心脏并及时就医。 心脏跳动的正常节律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心肌炎和风心病等等,亦可发生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紊乱等人群中。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脏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常呈阵发性,心室率规整,频率一般为130-250次/分,发病机制以折返激动占绝大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简单分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存在房室旁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双通道)和房性心动过速三大类,其中前两类约占90%左右。确诊主要依靠体表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等。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通过导管消融而获得根治。室性心动过速由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搏动组成、频率大于100次/分的心动过速。可分为非持续性(发作持续时间<30秒)和持续性(发作持续时间≥30秒)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患者常有心悸、心慌、头晕、乏力等症状。少部分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出现血液循环不稳定、甚至演变为心室颤动而出现心脏性猝死。确诊主要依靠体表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等。导管消融和药物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少部分室性心动过速需要安装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房颤动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病人、某些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某些因各种其他疾病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的人。心房颤动发作时多数有心悸、慌乱、胸闷等症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距绝对不规则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心室率不规则,频率多在100-160次/分,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变异。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律绝对不规则、脉搏短绌。心房颤动是引起脑梗塞(脑血栓)的重要原因。确诊主要依靠体表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等。导管消融和药物是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法,少部分心房颤动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心房扑动发病情况与症状类似于心房颤动,但心电图表现不同。心房扑动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规整、呈锯齿状F波(频率250~350次/分),常见的心房扑动多为2:1-4:1下传心室,因此心室率多在120-250次/分。确诊主要依靠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等。心房扑动是引起脑梗塞(脑血栓)的重要原因。导管消融和药物是治疗心房扑动的主要方法。心脏过早搏动(早搏)简称早搏,是指在正常心脏跳动节律的基础上提早出现的一次或两次(连发)异位心脏搏动,主要包括室性早搏(最常见)、房性早搏和房室交界性早搏。早搏可见于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可有或无心悸等症状。确诊主要依靠体表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等。部分早搏不需要治疗,部分频发早搏需行药物、导管消融治疗。心室颤动是由于多个心室异位节律点同时发出激动波,但每个激动波均不能有效激动整个心室,导致心室无有效的的机械收缩,即心室呈颤动状态,不能有效的排出血液供全身使用。心室颤动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颤动波。心室颤动时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随后呼吸停止。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如心脏电复律),患者即迅速死亡。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脏非同步电复律可成功转复部分心室颤动为正常窦性心律,药物和植入ICD是预防/治疗心室颤动的主要方法。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附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障碍和/或窦房结传导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见于多种心脏疾病的病人,亦可见于某些窦房结功能退化过快的相对“健康”的老年人。病窦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包括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45次以下)、窦性停搏和/或窦房传导阻滞。患者常见的症状为乏力、头晕、眼花、胸闷等,严重者可出现黑蒙、晕厥、阿斯综合症(抽搐)等,甚至危及生命。体表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多可确诊。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病窦综合征的主要方法。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在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激动传导减慢,或完全性/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常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根据传导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一型、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上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延长(大于0.2秒);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部分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至心室(间歇性QRS波脱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各自保持自己的节律,互不干扰,心房率大于心室率。症状方面: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无症状或有心悸、心跳漏搏的感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有乏力、头晕,严重时可有黑蒙、晕厥、抽搐等,可能威及生命。体表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多可确诊。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各种心律失常的主要检查方法1.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多数心律失常最便捷的方法。心律失常发作时记录到的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多数心律失常可据此确诊。2.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72小时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普通体表心电图由于记录时间短(≤3分钟)而漏诊的心律失常。3.经食道心房调搏可用于某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和诊断。4.植入式心脏事件记录器(ILR)可植入患者皮下,在长达3年时间内循环记录患者可能存在的心律失常,适用于发作少且不能被心脏电生理检查诱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5.心内电生理检查通过在患者心腔内临时插入多根导管的方法,诱发、诊断患者原本存在、而其他检查方法不易确诊的心律失常,是目前诊断心律失常的“金标准”。各种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应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患者的症状等情况决定需采取的治疗措施。治疗通常包括发作时心律失常的控制、病因病灶的去除、心律失常基质的改良、预防心律失常的并发症等。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分为4类:▲I类钠通道阻滞剂,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奎尼丁等;▲II类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III类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等;▲IV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药物可控制部分患者的症状、减少部分患者的复发,但单纯药物治疗对多数患者来说并非根治性治疗。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导管消融术:可根治大部分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房扑动;根治部分的室性心动过速;是有症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和部分持续性房颤的一线(优选)治疗方法。心脏起搏器:可有效地治疗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这些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自动终止致命的心室颤动、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部分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是这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方法。体外心脏电复律:体外心脏同步电复律可用于终止某些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体外心脏非同步电复律可用于迅速终止致命的心室颤动、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颈动脉窦按摩:捏鼻用力呼气然后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可用于终止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消融导管示意图长而细、能屈能伸的消融导管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利器。这种消融导管通过血管进入心脏,在消除“病变”后再撤出体外。 心脏起搏器植入示意图植入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心脏起搏器)发出的电流通过起搏导线传导至心脏,激动心肌并引起心脏跳动。本文来自吴素华医生原创投稿,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痉挛等原因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心肌损伤、坏死的一种心脏病。冠状动脉是输送血液到心脏的通道(类似于汽车发动机的油路),对保障心脏的健康至关重要。冠状动脉渐进性粥样硬化、狭窄是冠心病最主要、最常见的发病机理。 图 1.冠状动脉渐进性粥样硬化、狭窄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示意图。From:Circulation, 心血管医生。冠心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也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该病多发于45岁以上的成年人,但近些年来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典型临床表现冠心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胸骨后、心前区疼痛,疼痛多呈压榨性、绞痛样或憋闷感,有时可放射至左肩、臂、小指或颈部、下颌等部位,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可缓解 (即发作性心绞痛表现)。部分病人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隐匿性冠心病),或突然表现为心肌梗死(胸痛更严重、更持久)、冠心病猝死。如有这些典型临床表现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常见危险因素易诱发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如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老龄、缺少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等。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应考虑进行冠心病的排查,特别是有多个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常用辅助检查疑诊冠心病的人应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体表心电图: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之一。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异常压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压低、病理性Q波等。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发可能存在的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记录到ST-T的变化而证实或排除心肌缺血的存在。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如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的ST-T变化等。核素心肌显像:核素心肌显像结合运动负荷试验可以显示心肌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等。血液学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检测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冠状动脉CTA:心脏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A成像是一项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诊断手段。心肌磁共振显像:是显示心肌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的重要检查项目。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图 2.冠状动脉造影图。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均存在明显狭窄。From: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措施生活习惯改变:低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调血脂稳定冠状动脉斑块(他汀类调脂药)等。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图 3.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过程示意图。From: JACC除此之外,出现并发症的冠心病患者还要增加相应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后也要坚持长期的药物治疗。对同一病人来说,处于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时可用药物理想地控制病情,而在另一阶段时可能单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往往需要将药物与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合用。本文来自吴素华医生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突然死亡。冠心病、心肌病等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而发生在貌似正常心脏的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等,则是容易被忽视的潜在致命杀手。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大约占心脏性猝死的80%左右。主要发生方式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继发心室颤动进而导致心脏性猝死。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更高,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数年内乃至终生都有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因此,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应进行危险分层,以区分出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临床研究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是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如患者存在以下这几种情况也预示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自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症状的心力衰竭;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的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上,对于心肌梗死后患者,如无禁忌症应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而左室射血分数较低或有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患者,则应加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积极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均有效,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和也有一定预防效果。肥厚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自然病程多种多样,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发现室壁重度肥厚(最大厚度≥30mm),预示较高的心脏性猝死危险性。不能解释的晕厥、特别是与运动相关反复发作的晕厥是心脏性猝死的先兆症状。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应该进行危险分层和评价可能存在的心脏性猝死的潜在触发因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伴单形持续性室速,可行药物、射频消融或 ICD 治疗;伴传导系统病变,可行起搏器治疗;伴严重梗阻的运动相关性晕厥,可行心肌切开术、心肌部分切除术;伴心肌缺血,可使用维拉帕米等;伴阵发性房颤,可使用胺碘酮 等。同时应特别注意:A.运动可能触发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脏性猝死,因此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B. 伴发心室颤动的的幸存者应植入ICD 预防心脏性猝死,如患者经济不允许,胺碘酮可作为一种药物替代疗法(有部分效果)。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室扩大及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的慢性心肌病,高达40%的患者有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最常见遗传形式。扩张型心肌病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扩张型心肌病引起心脏性猝死发生的概率与扩张型心肌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室性心律失常、晕厥是预测心脏性猝死的有用指标,一些反映血流动力学受损严重程度的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充盈压)也可预测扩张型心肌病总死亡率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性猝死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胺碘酮等,必要时植入 ICD。长QT综合征先天性长QT(LQT)综合征是一种心脏结构正常的家族性疾病,心电图表现为QT/QTc 间期延长,可发生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伴有先天性耳聋,此型常见;另一种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预后差。晕厥是长QT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男性发病早于女性。有猝死家族史、首次发生晕厥的年龄轻、QTC间期延长明显的患者猝死危险性增加。按基因类型划分,长QT综合征1、2、3中基因类型代表的危险程度及触发因素各有不同。例如:1 型 患者运动(特别是游泳)中发生心脏事件的频率高,但致命性低,β-受体阻滞剂有保护作用;2 型患者对响声刺激非常敏感,特别是在睡眠中或休息时;3 型 是恶性度最高,且β-受体阻滞剂无效。所有高危患者(尤其是1型患者)均应减少体力活动,特别是竞技运动,避免应用延长心脏复极的药物。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去除术;有晕厥病史的患者应植入 ICD 等。Brugada(布氏)综合征Brugada(布氏)综合征由Brugada兄弟最早发现并命名,是一种有高度心脏性猝死危险的心脏结构正常的致心律失常性疾病。布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心电图 V1-V3 导联ST段抬高,呈穹隆型或马鞍型,多数伴有心室颤动/晕厥,可发生猝死。布氏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心脏事件(晕厥或心脏骤停)主要发生在男性,原因多为心室颤动,多发生于休息或睡眠中。男性、30-50岁的年龄段及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是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治疗方面,心脏骤停存活者、有晕厥史、有少年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应植入ICD 。早期复极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是发生在心脏结构正常的某些心电图呈早期复极表现同时又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一类心脏性猝死综合征。早期复极在心电图中的表现:体表12导联静息心电图在除V1-V3以外连续2个及以上导联QRS-ST连接部(J Point, J点)抬高 ≥0.1mV,QRS呈顿挫形态或切迹形态。早期复极心电图。A:心电图呈早期复极改变(箭头所之处);B:早期复极伴发室性早搏;C:早期复极伴发心室颤动的开始。以往早期复极被认为是“良性”的心电图表现,常见于年轻的健康人和运动员。然而,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颠覆了这种概念, 认为心电图呈早期复极的人可能发生致命的心律失常。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复极在正常人群发生率约 1%-15%,而原发性心跳骤停存活者中早期复极检出率可高达30%-40%。近年作者本人等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 2013;61:645–50))上的研究也显示,早期复极增加心律失常(主要是心室颤动)死亡的风险。目前医学界对冠心病、心肌病、长QT综合征、布氏综合征等可能导致心脏性猝死的认识较为清楚,而部分临床医生和广大公众对早期复极及其可能引起的致命风险普遍认识不足。图示 ICD 植入在患者左上胸部皮下。文章源自吴素华医生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抗凝药物和/或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可能导致的中风;(2)通过导管消融(冷冻或射频消融)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以改善症状和心脏功能;(3)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房颤时过快的心率以改善症状;(4)部分有明确诱因/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需去除/治疗相关诱因/基础疾病。图 1. 使用冷冻球囊、射频消融房颤消融。左:冷冻球囊消融(肺静脉隔离);右: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图 2. 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在左心耳入口。上图:塞子式封堵器(美国WATCHMAN);下图:盖子式封堵器。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指在正常心脏跳动节律的基础上提早出现的一次或两次(连发)室性心脏搏动,室性早搏处理的基本原则是:(1)如早搏数量少且无症状可随访观察,不需要药物治疗;(2)早搏数量中等并有心慌、胸闷等症状,需药物治疗;(3)早搏数量多(如大于5000-10000个/24小时)且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可行导管(射频)消融和/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消融导管示意图长而细、能屈能伸的消融导管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利器。这种消融导管通过血管进入心脏,在消除“病变”后再撤出体外
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常呈阵发性,可分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存在房室旁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双通道)和房性心动过速三大类,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导管(射频)消融,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通过该方法获得根治;次选方法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减少部分患者的发作频率,但一般不能根治。 消融导管示意图长而细、能屈能伸的消融导管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利器。这种消融导管通过血管进入心脏,在消除“病变”后再撤出体外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险之一是部分患者会发生中风(脑梗塞),而发生中风的主要原因是房颤时部分患者心脏的左心耳内出现血栓,这个血栓脱落后即可进入大脑导致中风,左心耳封堵的目的就是使用特制的封堵器堵住左心耳的入口,以避免左心耳形成血栓,进而预防中风的发生。图示为封堵器(美国WATCHMAN封堵器)堵住左心耳的入口
心动过缓多见于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某些生理状态,一般来说如果心动过缓患者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眼花、黑蒙(眼发黑)甚至晕厥等症状即应治疗, 植入心脏起搏器是主要方法治疗,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效果不肯定; 如心动过缓患者不伴有上述症状,那随访观察即可,不需进行特别治疗。 心脏起搏器植入示意图植入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心脏起搏器)发出的电流通过起搏导线传导至心脏,激动心肌并引起心脏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