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我国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因患舌癌不幸离世,享年73岁,引得无数文学爱好者为之悲痛欲绝,并一度引发人们对口腔癌的关注。2017年9月,香港TVB资深女演员廖丽丽因患舌癌去世,享年70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两位名人均相继逝于口腔癌。因此,当这则新消息传来,人们唏嘘、惊讶之余,口腔癌再度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确实,平常人们听到最多的可能是肺癌、食管癌、肠癌之类,口腔癌似乎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因此,常有人不解:“口腔也能长癌吗?” 事实上,虽然不如前述几种癌症发病率高,但口腔癌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人群中也很常见。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口腔癌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发生1~10例。过去,口腔癌在男性中居多,达到女性患者的2.5倍。现在随着女性吸烟人数的增加,其患有口腔癌的比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外,口腔癌不但侵扰普罗大众,也时不时光顾名人之身。除了前两位名人,历史上写出《梦的解析》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死于口腔癌。在我国,口腔癌中最常见的是舌癌,其次为牙龈癌、颊癌、口底癌等。 那么,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患上口腔癌呢? 据研究,口腔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首要的原因是长期吸烟、嗜酒。据统计,90%的口腔癌患者有吸烟习惯,正如上图所显示的那样,患有口腔癌的作家陈忠实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均为“老烟民”,烟草本身及其燃烧产物中含有多种致癌的化学成分。另外,俗话说,“烟酒不分家”,抽烟的人往往喜欢喝上几口小酒,或三、五宾朋酒店内喝得昏天黑地,或就着一小碟花生米家中悠悠独酌。殊不知,“春为花博士,酒是烟媒人”。酒可以将烟草中的致癌物溶解其中,提高它们穿透口腔表皮(即专业人士口中所谓的口腔上皮)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口腔表皮向癌的转化。因此,可以说在烟草致癌的过程中,酒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缓慢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然而,当你感到口腔疼痛、溃烂不愈时,可能危险已经来临。研究显示,吸烟者口腔癌患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到12倍,而吸烟并同时酗酒人群口腔癌患病风险会进一步提高,是非吸烟人群的30倍。烟酒以外,可能导致口腔癌的原因中尚包括:口腔内残根、残冠等的慢性刺激、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缺乏、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等)、免疫功能降低(生活长期不规律、疲劳、情绪因素等均可能造成免疫功能降低)等等。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旦上述因素累积作用,导致口腔癌发生,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烂、肿块、疼痛、舌运动不灵活等症状,尤其应注意的是,当口腔内溃疡经过常规治疗2周以上未见好转,即应至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寻求专家诊疗,万勿等闲视之,以免贻误病情、悔之晚矣。或许有人会问:怎样斩断口腔癌的魔爪、预防其发生呢?预防口腔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⑴ 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如及早处理问题牙,尤其是残根、残冠以及过锐利的牙尖和牙边缘,去除不良修复体;不吃过烫和有刺激的食物,保证适宜的营养;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⑵ 及时处理癌前病损:最常见的癌前病损有白斑、红斑和扁平苔藓,其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或红色的小斑块或线条状病变,表面粗糙呈糜烂状。出现这些情况时应尽早请口腔科大夫检查,以及时得到处理,避免发生癌变。⑶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健康的精神状态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这些对预防口腔癌也很重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不幸患上口腔癌,是否就意味着前路茫茫、毫无希望呢?当然不是,口腔癌可防也可治。目前对于口腔癌的治疗,一般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的治疗模式,有时也需辅助化学药物(抗癌药)治疗。尽管可能手术刀起病灶斩落,但有些患者难免担心手术对面容及生活质量会不会带来大的影响?应该说,有这种担心的心理也属人之常情。不过,作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随着医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手段,比如可采用一些带蒂皮瓣或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包括软组织瓣和带有骨组织的复合瓣),甚至采用计算机辅助、3D打印技术,来重建手术造成的软、硬组织缺损,并恢复相应的口腔功能。尽管如此,对于口腔癌,同其它癌症一样,也应该力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惟其如此,方能减少身体创伤、并彻底治愈之。否则,若养痈遗患、任其发展至癌症中晚期,再治疗起来,不但会给医生造成困扰,也会给患者自身造成较大创伤,甚至疗效也会大打折扣!这正是:口腔癌症似虎狼,平民达人皆遭殃。早防早治是根本,戒烟断酒战首场。命运有手在你我,病魔无径空奔忙。莫待狂风成肆虐,神仙无力徒自伤。
https://m.toutiao.com/is/MNnPbVW/-槟榔不再按食品进行监管,多地要求下架-今日头条
时令已进入冬季,万木开始凋零,空气变得寒冷而干燥。有一样东西却不甘寂寞,变得异常活跃起来,这就是可致人患上“痄腮”的腮腺炎病毒。难怪近段时期的门诊患者中,“痄腮”的患者明显多了起来,其中不但有小学生,也有青年、甚至中年人。说起“痄腮”,可能很多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得过这个病;说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个病了解不多,或很片面,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据考证,“痄腮”病名最早出现于宋代的《幼幼新书》,现代医学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指以患者面部耳下或耳旁腮腺区肿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起病较急,伴有局部疼痛、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头痛、咽痛、食欲不佳甚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 “流腮”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时,腮腺肿胀通常先发生于一侧,1~4天后渐累及对侧。口内腮腺导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但挤压腮腺并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这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明显不同。患有“流腮”时,颌下腺可同时被累及,此外有的患者仅表现为颌下腺的肿大。该病可持续10~14天,并可通过飞沫在易感人群中传播。对于“流行性腮腺炎”要避免以下几个认识误区。只有儿童或青少年才会患“流腮”?事实上,成人也会感染腮腺炎病毒,发生“流腮”。而且成人一旦感染“流腮”,其可能伴有的全身并发症更严重,如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更需及时找相关专业医生处理。“流腮”只发生于腮腺?事实上,不仅腮腺,颌下腺也可波及。有时患者首先表现为颌下区的肿大,然后才出现腮腺区的肿大,或仅表现为颌下区的肿大。打过“流腮”疫苗就不会再感染“流腮”了?确实,近些年来,“流腮”疫苗在儿童期的普遍预防接种,使“流腮”大面积爆发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但这并非意谓所有接种者从此就可高枕无忧了。事实上,仍有少部分接种者感染“流腮”的情况发生。检验结果血清淀粉酶正常,可排除“流腮”?血清淀粉酶检查是临床上诊断“流腮”很重要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在病变早期未必就能显示异常升高。因此,对于血清淀粉酶检查正常的可疑“流腮”患者,应进一步检查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情况。治疗“流腮”必须加用抗生素?临床上常碰到一些“流腮”患者被有些医生开具抗生素的情况。实际上,除非显示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治疗。那么,怀疑得了“流腮”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及时去医院找大夫诊断与治疗。若确诊为“流腮”,应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比如可口服蒲地蓝、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外敷如意金黄散、仙人掌等中药。出现发热、疼痛时,可对症处理。传染病上报。“流腮”属于丙类传染病,根据国家对于传染病管理的相关规定,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完善相关信息,完成“流行性腮腺炎”的上传、上报工作。隔离、休息。确诊患有“流腮”的患者应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如果患者为学生,暂时不要去学校,以免传染其他同学,一般应待腮腺肿胀完全消退1周后再去上学。患者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减轻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合理饮食。多吃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增大分泌量,加重肿痛。另外,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的排出。保持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患者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或刷牙,以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病后如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腹痛等严重全身症状时,应立即送往医院。由上观之,“流腮”具有传染性,可引起群体爆发与流行,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预防“流腮”呢?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与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腮”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戴防护口罩。药物预防。目前尚无明确特效预防药物。对于易感人群,如未得过“流腮”且未行相关疫苗注射、与“流腮”患者可能发生接触的人员,一般可采用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一旦发现患有“流腮”,该患者应立即与健康人隔离,防止传染他人。其鼻咽分泌物要及时清理,毛巾、餐具等要消毒煮沸,并与其他人分开使用。病人隔离期一般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左右。本文系彭利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