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宝宝何时添加辅食?添加辅食注意事项! 辅食添加越早越好?越多越好?No,No,No! 研究证实,婴儿期及时添加辅食和多样性可以减少6岁时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生。目前指南提出了一些辅食添加的注意事项: 1. 除已明确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外,其他辅食引入时间与正常婴儿一致; 2. 每次引入1种食物,持续1周左右,如果没有发生过敏反应,再引入另一种食物;辅食添加应先引入谷物,再引入蔬菜,最后添加蛋白类食物; 3. 引入蛋白类食物,煮熟可以降低致敏性,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从肉类等富含铁的食物开始,耐受良好以后,再引入高致敏食物。 4. 鸡蛋、鱼、小麦、坚果、花生等在医生指导下6月龄后尝试添加; 5. 在引入饮食当天,最好早晨进食,便于检测进食后的反应; 6. 高温烘焙或加热的牛奶有利于耐受,以减少对饮食的限制。约70%牛奶、鸡蛋过敏的儿童都能耐受充分加热后的牛奶或鸡蛋,不仅可以减少严格饮食回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可能促进其对未加热的过敏食物尽早产生耐受。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引人加热食物缓解症状仅适用于轻度过敏患儿。将水果或蔬菜煮熟或者削皮再吃,也可以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二、关于辅食添加和转奶问题! 先添加辅食还是先转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事项: 1. 配方奶粉的喂养需要需要持续6个月或持续喂养至9-12月龄,过早的转奶可能再次诱发过敏; 2. 不要随意转奶,以辅食添加为先; 3. 勿在添加新辅食的过程中转奶。 三、食物过敏宝宝的营养问题: 过敏宝宝回避了许多食物,可能会引起营养素的缺乏。如钙摄入量主要来自乳制品,包括其他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和磷酸盐,对于限制乳制品摄入的孩子来说,容易出现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缺乏,因此我们需要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血清中钙,磷酸盐,碱性磷酸酶,25(OH)D等,及时发现,及时补充。 食物过敏宝宝需要家长每月检测宝宝的生长发育曲线,一旦低于同龄宝宝或者和自己之前相比下降,需要及时就医,寻找原因。一般两种情况:首先是过敏食物回避的不好,或者是家长不注意或者不了解致敏食物中蛋白成分会导致宝宝的无意摄入,从而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其次是食物的过度回避或者辅食添加不到位导致的营养不良,需要通过提供营养充足和安全的食物替代品以避免或减少营养缺乏。 过敏是母亲困扰家长和医生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不是不能治疗,经过我们的正确引导,家长的悉心护理,相信我们的过敏宝宝可以和正常宝贝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
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过敏原种类繁多,其中8种最常见的过敏原(占到食物过敏的95%): 牛奶、鸡蛋、大豆、花生、坚果、鱼、虾、小麦。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幼儿,牛奶过敏是最常见的。提醒各位宝妈,母乳喂养的婴儿也会发生过敏,这是因为母亲的饮食种类比较多样,母乳中就会含有外源性蛋白质片段,这就会引起部分孩子过敏。 食物过敏的表现也比较多样,一般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症状:胃肠道:反复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便血;皮肤:湿疹样表现、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呼吸系统:肺感染性流涕、慢性咳嗽、喘息甚至哮喘;一般情况:持续性肠痉挛(无端哭闹>3h/d,>3次/周,持续>3周);严重过敏反应:症状进展迅速,出现贫血、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过敏性休克。 食物过敏的患儿应如何喂养: 1. 继续母乳喂养:针对母乳喂养的孩子,母亲需先进行饮食回避,主要是奶制品,包括牛奶、羊奶、面包、蛋糕等一切成分中含奶的食物,如果孩子出现湿疹,还需要回避鸡蛋。回避半个月后可继续母乳喂养,只有在母亲严格忌口患儿过敏症状仍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才更改为低敏配方喂养。 2. 何时需停母乳喂养,换用人工喂养:母乳喂养虽然重要,但是在出现以下四种情况的时候也要“当断则断” ⑴母亲回避奶制品后,患儿症状持续甚至加重; ⑵患儿生长迟缓和其它营养缺乏 ⑶母亲饮食排除导致严重体重减轻和影响母亲健康; ⑷母亲无法应对饮食回避带来的心理负担。 3. 人工喂养:停用普通配方奶粉,换用低敏配方奶粉。低敏配方奶粉包括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和氨基酸配方奶粉。一般来说,90%的孩子换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就可以缓解过敏症状,只有不超过10%的孩子应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不能完全缓解过敏症状,需要换用水解程度更高的氨基酸配方奶粉。 4. 何时选用氨基酸奶粉:过敏患儿需要多种食物回避;牛奶蛋白过敏伴生长发育障碍;换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不能缓解过敏症状;严重复杂的消化道食物过敏;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严重湿疹;纯母乳喂养仍有症状。 5. 何时转奶: 一旦确诊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应回避致敏食物至少6个月或至9~12月龄,即使过敏症状短期消退后,由于结合sIgE的肥大细胞仍然存在,致敏状态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因此仍需回避致敏原以减少过敏反复发作。 未完,待续......
消化道异物在儿科很常见,有的是家长给孩子吃饭不注意,有的是孩子觉得新鲜,把一些好玩的东西放在嘴里舔一舔,如硬币,围棋子,小别针;还有的是大孩子,调皮,尤其喜欢把一些东西放到嘴里含着,像牙签、棒棒糖棍、小勺这类东西,玩得起劲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把这些东西咽到肚子里,有时候是掉进胃里,有时候是卡在食管里,还有的会卡在十二指肠里,这些都十分危险。在这些异物当中,有些特别尖锐,像枣核、牙签、鱼刺。这些尖锐的异物容易划伤食管,甚至会引起局部的感染,穿孔,主动脉弓大出血。 还有一类异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像纽扣电池等。这些电池十分容易泄露,引起消化道的腐蚀伤,需要在短时间内马上取出来,如果错过时间,尤其超过4-8个小时,就会发生危险。对于长条形的异物,像铁钉、棒棒糖棍,也会滞留在胃里不容易排出来,引起胃粘膜的损伤。更严重的话,会卡在十二指肠水平位,造成穿孔。 圆形异物对孩子的损伤相对小一些,常见的有硬币、游戏币、弹珠、围棋子,它们可能会滞留在胃里,大部分孩子会将其排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危险,比如1元面值硬币仅仅在患儿体内存留一周,就已经腐蚀发黑。 还有一种叫儿科医生谈之变色的消化道异物。叫磁力珠,又叫巴克球,有超强的磁力,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近年来小朋友们的玩具新宠。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疾病,叫因吞食磁力珠而导致的胃肠道穿孔。两个以上磁力珠如果不在同一时间吞服而分布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由于巨大的磁力吸引固定,被夹住的肠壁就会因缺血坏死而穿孔。因此,只要吃的磁力珠超过2颗,而且是分次品尝的,基本都逃不过穿孔的厄运,孩子喊肚子疼,家长才会发现。我们强烈的呼吁国家禁止生产这种玩具。 小不点,一定要看住,大孩子,一定要进行宣教!大人也需要有安全意识,孩子吃了异物,及时就诊,减少风险,避免延误治疗!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宝宝年龄小、胃肠功能容易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内脏高敏感性有关,同时也会受到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没有特征性的表现,可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以单独或以多种症状同时出现:(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打嗝。有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4)有的孩子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疼、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5)不少孩子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家长在遇到孩子消化不良时,首先要先观察孩子的临床表现,如果孩子一般状态都很好,能吃能玩,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话,可以暂时在家中观察;但如果孩子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持续时间长,或者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严重的腹胀,呕吐伴有血性物质或脱水时,应及时送到医院,专业的问题应该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 确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后可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 1.调整饮食结构:少喝奶、少喝豆浆、少吃产气多的食物; 2.药物治疗包括:(1)助消化药物:消化酶制剂,比如胃蛋白酶等;中成药调节脾胃助消化药物,如神曲消食口服液;益生菌制剂等。(2)促排气药物:比如西甲硅油;(3)抑制胃酸分泌药 一般用于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4)促排便药(便秘可引起腹胀)口服乳果糖,聚乙二醇等。(5)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要在医生的知道下用药。 3. 增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 相信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宝宝的消化功能会越来越好!
便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很多宝宝被便秘困扰,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便秘出现肛裂、甚至便血症状,让家属感到非常焦虑,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医疗负担。但多数是功能性的,时间长的,顽固性的便秘患儿建议完善钡灌肠和肛门测压!完善过敏原和甲功检测! 治疗主要包括: 1. 饮食调节,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谷物含有的膳食纤维通便效果好:如燕麦、糙米、黑麦、红豆、煮玉米等;摄入充足的蔬菜,如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毛豆米、西蓝花、甘蓝等;保持充足的水果摄入:如苹果、梨、西梅中的山梨醇的摄入有助于软化大便。 2.药物治疗包括: 渗透性缓泻剂:如乳果糖及聚乙二醇,在肠道内不被吸收,增加粪便含水量,达到软化大便的作用,可作为儿童便秘的首选药物;容积性缓泻剂:如麦麸通过不可溶性纤维素与水结合能力,增加粪便体积,软化大便; 3.不建议长时间应用开塞露,会形成依赖,同时可影响肛门的收缩功能。 4.一些调节脾胃的中成药如神曲消食口服液可以调节脾胃,改善肠蠕动功能,可短期应用,脾胃好了,便秘可以得到改善。 5. 其他的治疗包括:充分饮水,保证水量的摄入;适当运动,规律睡眠,保证良好的作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排便;加强心理疏导,克服宝宝的恐惧心理。 看完后是不是心里更有底气了?让我们共同呵护便秘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