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科学会在2017年发布的婴幼儿膳食指南中特别强调:对于不满1周岁的婴儿,果汁没有任何营养优势,除非临床治疗需要,否则不要给1岁以内的婴儿饮用果汁(无论纯果汁与否)。对于其他年龄段儿童来说也有严格的饮用限制:1岁到3岁的每天喝果汁的量控制在4盎司(约120ml)以内;4岁到6岁的宝宝每天喝果汁的量控制在4 盎司至 6 盎司(约 120~180 ml); 7岁到18岁的儿童和少年每天喝果汁的量控制在8盎司以下(约240ml)。接下来小编从营养完整性的角度来讲果汁与水果的区别,整个水果 > 鲜榨纯果汁 > 复原果汁 > 调配果汁饮料。家用的普通榨汁机榨出的果汁中绝大部分是水、糖及一部分可溶于水的营养素,而这些营养元素会随着细胞结构的破坏而迅速被氧化。此外,果肉里的纤维素、钙、铁等不溶于水的成分以及大部分的果胶,全部随果皮或果渣被丢弃了,相当于舍弃了水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营养,使营养价值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喝到的果汁只是果味的糖水,除了会加重肠道负担、增加龋齿概率、养成嗜甜的饮食习惯外,没有任何益处。
急性胰腺炎—你可能不太知道的事!!! 腹痛、恶心、呕吐是每个孩子成长之路必经之事,一些家长们早就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些自己总结的处理办法:孩子一出现恶心、呕吐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饮食不当胃肠发炎了吧,给几片抗生素先试试。而一旦孩子表出现明显剧烈的呕吐腹痛,家长们才慌了手脚,到医院就诊,医生告知是急性胰腺炎!!!少部分还会进展为坏死性胰腺炎!!!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那到底孩子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症状时该不该去医院呢?而急性胰腺炎又是什么鬼?下面我们就一起细聊聊关于儿童胰腺炎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儿童急性胰腺炎? 通俗了说就是本来胰腺作为体内重要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它每天会分泌释放很多消化酶去分解我们消化道摄入的脂肪、糖、蛋白质,供人体吸收利用。没有胰腺,我们就不能尽情地享受那些美味的食物!而胰腺炎的发生是因为某些病理性的因素,使得本来应该消化管道内的消化酶被释放到管道外并大量激活,造成了自我消化,胰腺周围的组织都被破坏或损伤了!就相当于一个化工厂泄露了,周围的房屋和居民都被毁了。于是宝宝就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的症状表现。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胰腺就会坏死,跟着肺脏、心脏、肝脏等等邻居就都遭殃了,这个叫重症胰腺炎,会有生命危险,但儿童很少见!大多数小儿急性胰腺炎病程较短,有自限性,症状很快会缓解,转为慢性胰腺炎者少见。儿童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不同于成人的急性胰腺炎,儿童胰腺炎的病因较复杂, (1) 外伤:外力撞击下,导致胰管破裂,胰液外渗,对胰腺自身组织产生消化作用而发生胰腺炎。这个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较多见,家长要重视。(2) 胆管发育畸形:如胆总管囊肿压迫胰管,通路受阻,导致胰液反流引起胰腺炎;再如胰胆管合流处异常,共同管道过长,胆汁反流进人胰腺,激活胰酶引起自身消化。这个通过彩超等方式可以发现。(3) 感染因素:细菌或病毒可以引起胰腺炎症,就像它在肺脏做的那样。(4) 暴饮暴食:小胖墩及小吃货们的家长要注意一下啦!临床表现:胰腺炎根据病因学可以看出为局部炎症反应,胰腺位于上腹部,上腹部局部炎症,会伴随上腹部压痛、易激惹、恶心、呕吐等表现。小儿急性胰腺炎临床上按病理变化可分为水肿型胰腺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 水肿型胰腺炎:顾名思义,为胰腺全部或局部水肿、充血,体积增大,胰液的排出受阻。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呈持续性,并常伴恶心、呕吐。 2.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全身症状危重,开始烦躁不安,继之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自觉腹痛剧烈,与腹痛体征不一致,脐周及脐上压痛及腹膜刺激征。个别患儿的脐部或腰部皮肤呈青紫色,系皮下脂肪被外溢胰液分解,毛细血管出血所致。 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当宝宝出现了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症状,不伴有明显腹泻,一般也不发烧,尤其最近有暴饮暴食史、或者既往胰腺炎病史,建议及时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l 血清脂肪酶或淀粉酶明显高于正常值就提示可能胰腺有问题啦!如果超过出正常值上限3倍,那可能宝宝就要住院查查了。 l 宝宝的淀粉酶及脂肪酶在刚得病的时候可能不一定升高,有时候病情需要,医生阿姨还会给宝宝复查血的胰酶指标,家长不要心疼啊!(诸如,脂肪酶起病6h内出现,血清浓度在24-30h达到高峰,脂肪酶升高能维持1周以上。) l 尿淀粉酶也可以部分反映胰腺的情况,但不如血脂肪酶特异性强,好处是不需要抽血,家长可能更喜欢这个项目; l 除胰腺炎外,以下情况也可以导致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如肝衰竭、肾衰竭、肠道炎症(包括乳糜泻和炎症性肠病)、腹部创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头部创伤。这些疾病更可怕,还是交给我们医生处理吧! l B超检查:对水肿型胰腺炎及后期并发胰腺囊肿者确诊有价值,前者显示胰腺明显增大,后者显示囊性包块与胰腺相连。 治疗 治疗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清淡饮食 内科医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恐怕就要交给外科医生了! 手术探查,腹腔引流等等,好多的名词,如果需要的话,外科医生叔叔会详细告诉您的! 必要时胃肠减压 抑制胰腺分泌 解痉止痛 补液 抗感染 预后 急性胰腺炎一般经过非手术疗法3~7天后,症状消失,逐渐痊愈。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则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急性期缓解后恢复期病程较长,亦可形成局限性脓肿,并可后遗假性胰腺囊肿等。 儿童急性胰腺炎高病死率与全身性疾病有关,但病死率总体上偏低,绝大数研究患者病死率均<5%(所以不用太害怕)。约15%~35%的儿童急性胰腺炎会复发,急性复发性胰腺炎与胰胆管异常、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代谢性疾病、遗传性胰腺炎相关; 预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发生 (2)防止暴食暴饮及营养不良 (3)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 (4)避免上腹损害 (5)防治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其它:如防止外伤、情绪及药物等因素。
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肚子疼,作为孩子的父母,遇到孩子肚子疼,应该怎么办呢?是否应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呢?作为家长应该了解一下孩子肚子疼的常见原因,做到心中有数。 肠痉挛:肠痉挛是指因为肠管痉挛(肠管肌肉抽筋)引发的腹痛,腹腔内脏器没有实质性损伤,就好像游泳时因水凉引起小腿(腿肚子)抽筋一样。肠痉挛导致的腹痛特点是腹痛时间短,持续数分钟~几十分钟,一般疼痛不严重,有时也会出现剧烈疼痛,可以导致孩子哭闹或大叫,也可以出汗。腹痛缓解后玩耍如常,食欲正常。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以偶然发生一次,也可以连续发生数次,或者时好时坏,连续发作几天,甚至断断续续,时重时轻,持续1-2年。 经常有家长担心肠痉挛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肠痉挛既不妨碍宝宝的健康,又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因为宝宝的内脏器官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只是肠管一过性的功能紊乱,痉挛过后就没有事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肠痉挛呢?一般发生肠痉挛的原因包括:(1)过敏反应:小儿过敏导致的肠痉挛主要是因为对饮食不适应,尤其是婴儿时期刚开始加辅食的时候,加辅食后往往会有个适应过程,多数宝宝反应不明显,个别宝宝反应比较严重,表可以现为肠绞痛,严重者可能会发生肠套叠,需要马上去医院处理。另外,学龄期儿童从家庭进入学校,如果在学校就餐,饮食种类与家里经常吃的食物不一样,还有每天吸入的尘土与以往也大不相同,包括花粉、草籽、垃圾等各种可吸入性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被小儿咽入消化道内,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小学生常常会发生腹痛,每次腹痛时间不长,去医院检查往往也查不出病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1-3年的时间会逐渐自愈;(2)继发性肠痉挛:这是体内疾病引起的,如寄生虫、消化性溃疡、代谢病、血液病以及药物中毒等。这些病都有其特有症状和诊断依据。因此,孩子一旦发生肠痉挛,如果症状不明显,不影响营养吸收,一般不需要休学住院治疗,只要去门诊进行检查,查清病因之后,再对症治疗即可。肠痉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注意不要过热,防止烫伤,热敷20分钟左右,疼痛很快就会消失。如果肠绞痛连续反复发作,孩子不能正常玩耍,可以服用解痉挛、抗过敏药,发作可能减少,并且减轻疼痛。但是,腹痛时马上服用解痉挛药大多无效,因为药物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还没有等发挥作用,腹痛就已经缓解了。 二、肠系膜淋巴结炎:每当孩子腹痛到医院就诊时,医师往往都让做腹部彩超,彩超结果经常提示腹腔淋巴结或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这让家长很担心,认为是淋巴结发炎了,用抗生素二周甚至更长时间。还有些家长认为不是好病,怀疑长肿瘤了,然后频繁去医院复查彩超,期待腹腔淋巴结快点消失。为什么孩子腹腔淋巴结会经常肿大呢?其实腹腔淋巴结肿大,大多属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淋巴结反应性肿大。淋巴结是沿淋巴管分布的防御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和参与免疫应答等。淋巴结过滤淋巴液时,遇到细菌、寄生虫、病毒、毒素、炎性因子、坏死细胞等刺激物经过淋巴结,即可使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迅速增多,吞噬并清除上述刺激物,从而使局部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增生。如果孩子近期有呼吸道、消化道或全身感染,细菌或毒素等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及消化道,使相应区域的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肿大,即使只是呼吸道感染,细菌或毒素等也可以通过淋巴液流窜到腹腔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肿大,这就是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一般情况下,这种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肿大,在炎症消除,外界刺激因素消失后会恢复正常。因此,这种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肿大是可逆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数为合并感染或外界刺激所致的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增生,其他少见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如恶性淋巴瘤、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很少见,需要进行淋巴结病理活检才能确定诊断。 三、急性胃肠炎:小儿急性胃肠炎时多有腹痛,有时还较剧烈,但是除了腹痛以外,还有其他症状,比如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引起急性胃肠炎最多见的原因是细菌及其毒素。大肠肝菌、沙门菌、嗜盐菌感染最多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常见。其次为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腺病毒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少见的原虫等也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孩子发生急性胃肠炎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定诊。 四、急腹症:急腹症是指腹内脏器有实质性损害,如发炎、梗阻,破溃等,从而造成腹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常见的有阑尾炎、肠梗阻、胃肠穿孔等,急腹症腹痛的特点是患儿腹内脏器损伤严重,因此腹痛长时间不消失,肚子怕摸、怕碰,没有食欲,怕活动。较小的孩子会出现烦躁不安,爱哭并伴有发烧,发生急腹症腹痛必须早送医院及时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小儿急腹症。 (1)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发病率最高,好发于学龄儿童,表现为突然右下腹疼痛,数小时后可能有低烧,恶心、呕吐,怕活动,走路小心缓慢,不敢直身等现象,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否则腹痛不但不能缓解,而且可能加重,及时手术可以痊愈。人体内的阑尾很细小,发炎肿胀时会把管腔堵死,腔内分泌物多了,就会胀破穿孔,脓到处流,引起腹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所以阑尾虽小危险却大,小儿患阑尾炎后必须早做手术切除,避免穿孔。 (2)肠梗阻:是指肠管不通、腹绞痛、呕吐黄水、不排气。肠梗阻 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肠套叠、蛔虫团、黑枣团,毛发团等阻塞肠管,及粘连性肠梗阻,疝气嵌顿绞窄等肠管外闭塞等引起。小儿肠梗阻一般是指粘连性肠梗阻,腹内有粘连压闭肠管或发生扭绞造成肠梗阻。粘连可以是先天存在的,也可以是腹腔内发炎或手术后形成的。任何年龄的小儿发生上述症状,特别是小儿精神不佳,面色苍白,必须急送医院治疗,有时需开腹手术,肠梗阻发展到最后会引起肠管堵塞憋破,胃肠穿孔的致命原因也是腹膜炎导致的,比阑尾炎更严重,因此家长要特别引起注意。 (3)肠套叠:肠套叠高发于一岁左右的小孩,一般是痉挛的小肠套入了大肠,重叠起来造成肠梗阻,发作时小儿阵阵哭叫不停,几小时后大便成果酱样,患儿精神不佳、面色苍白,家长要争取在数小时内将孩子送往医院治疗,发病一两天的病人90%,在门诊用气压灌肠(向肛门内打气)或者水压灌肠治愈,极少数晚期患儿需要住院手术治疗,长时间肠套叠容易造成肠坏死而危及生命。 (4)嵌顿疝:小儿平时有疝气,时大时小,疝内的肠管时出时回,发作时肠管突然出来太多而被卡住,不能回到腹腔内,使肠管不通叫做嵌顿疝,这也是肠梗阻的一种,不过毛病在阴囊或腹股沟,不在腹腔内,所以小儿腹痛时,家长要注意留意一下孩子的阴囊,如发现一个又硬又胀的小肿物,捏摸引起剧痛,这就是嵌顿疝,应立即到医院就诊,让医生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失败,应立即手术,如时间一长,肠管卡死则会危及生命。嵌顿疝多见于男孩子,但女孩子也有发生,不可忽视。 (5)卵巢囊肿扭转:女孩子有先天性囊性畸胎瘤,平时毫无症状,畸胎瘤突然自行扭转,就会引起剧烈腹痛,下腹部稍鼓起,有压痛,时间长了,卵巢、输卵管及肿瘤必然坏死,不但会损失一个卵巢,还可危及生命,所以要及时就医,早做手术。 五、胰腺炎 儿童急性胰腺炎多为轻症,最常见的症状为中上腹疼痛常伴后背和左肋部的放射疼痛,疼痛时通常伴有恶心与呕吐,化验血和尿提示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尿淀粉酶增高,超声和CT可以显示胰腺形态、大小、胰管结构,并了解是否存在胰腺坏死、胰周围积液等。近年来随着肥胖儿的增加,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并不少见,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变化迅速而复杂,应该及时就医。 六、肝胆疾病:肝脏肿瘤晚期也可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但是非常少见;胆道疾病在小儿多为胰胆合流异常,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疼痛,小婴儿腹痛部位可能不明确,常常伴有呕吐,体征为右上腹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应该到医院就诊,进行肝功能检查、B型超声波和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均可帮助诊断。 七、泌尿系感染、结石:泌尿系感染、结石可也引起腹痛,尿常规改变有助于诊断。 以上是小儿肚子疼的常见原因,共家长们参考。
腹痛是儿童常见症状之一,引导起腹痛的病因十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年龄、伴随症状、腹痛部位、腹痛性质、持续时间等均对诊断有不同指导意义。患儿表达能力不等,无法准确提供病史,查体时配合程度欠佳,难以短时间内明确诊断,儿科医生需准确评估病情、开拓诊断思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科王洋腹痛的神经病学基础—腹部的疼痛感受器包括内脏感受器(位于浆膜表面、肠系膜内以及空腔内脏壁内)和黏膜感受器。内脏感受器对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均产生应答,而黏膜感受器主要对化学性刺激产生应答。例如,胃黏膜对压力性或化学性刺激不敏感。然而,存在炎症的条件下,这些刺激可引起疼痛。在不同个体中及在某些疾病中,感知疼痛的阈值可能不同。内脏痛通常定位模糊,由于腹部两侧神经支配的对称性,大多数消化道内脏痛被认为位于腹部中线。某些疾病(如阑尾炎)中,一旦炎症累及壁层腹膜(受体神经支配),即可能精确定位腹痛。源于内脏的疼痛有时可能会被认为源自于远离受累器官的部位。牵涉痛通常位于皮肤皮区,该皮区的神经与内脏传入神经具有相同的脊髓水平。一、危及生命的腹痛1.常见病因创伤—包括机动车间的碰撞、机动车与行人的碰撞、跌倒和虐待。阑尾炎—右下腹疼痛、腹壁紧张、脐周疼痛向右下腹转移(3个典型的阑尾炎临床体征)。然而,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这些表现中常至少有一项并不出现。因此,对于所有既往健康、有腹痛和呕吐病史的儿童,无论伴或不伴发热或局部腹部压痛,临床医生均应考虑阑尾炎的诊断。肠套叠—好发年龄为2个月到2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特征性疼痛,即疼痛为间歇性、严重性且通常伴有无法安慰的啼哭以及腿部向腹部蜷曲的体位。随着肠梗阻进展,可能出现胆汁性呕吐。在腹痛发作间歇期,患儿可表现正常。初期症状可与胃肠炎混淆。嗜睡或意识改变可为肠套叠的首要症状,特别是在婴儿中。大多数患儿可出现肉眼血便或大便隐血。然而,儿童肠套叠临床表现可能具有多样性,部分患儿并无明显腹痛和便血。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 disease, PUD)—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呕吐、出血和穿孔更多见于年幼儿童,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其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在小于6-10岁的儿童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常归因于药物[皮质类固醇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或重大应激。特发性PUD(并非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药物所致)似乎比以往认为的更为常见。在中国和意大利的PUD儿童中,约半数被确定为特发性PUD。肠旋转不良和中肠扭转—新生儿由于中肠扭转可出现胆汁性或非胆汁性呕吐,并伴有明显的腹部不适。50%以上的肠旋转不良患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因这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就诊。由于肠旋转不良导致肠扭转的年龄较大患儿通常为急性起病,但部分患儿表现为发作性呕吐和腹痛的更慢性发病模式。嵌顿性腹股沟疝—存在嵌顿性腹股沟疝的婴儿通常表现为易激惹和哭闹。可能出现呕吐和腹部膨隆,这取决于嵌顿持续时间和是否发生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一种肠坏死综合症)的新生儿通常表现为呕吐、腹部膨隆和腹部压痛。全身性体征包括呼吸暂停、呼吸衰竭、嗜睡、喂养困难、体温不稳定或最严重病例出现脓毒性休克导致的低血压。粘连伴肠梗阻—有腹部手术史的儿童出现腹痛和/或呕吐,可能是由于发生肠粘连诱发的小肠梗阻。发生肠粘连的相关因素包括多次手术、腹膜炎以及对回肠进行手术。异位妊娠—对于月经初潮后女孩腹痛的诊断必须考虑到异位妊娠。异位妊娠的症状通常在错过一个月经周期后的6-8周出现。2.不常见病因心肌炎—由于心力衰竭造成的被动性肝脏淤血,随之而发生的心肌炎可能导致腹痛。心包炎可能导致牵涉性腹痛。消化道异物—年幼儿童通常会吞服小的、光滑的、非食物性物体,一旦异物通过幽门,通常容易被排出体外。吞服异物的儿童出现腹痛时,有必要进行肠穿孔或梗阻的紧急评估,特别是异物锐利(可能导致肠穿孔)或长度超过5cm(可能造成肠梗阻)、或为多枚磁铁(可能造成互相吸附的两枚磁铁间一段肠壁嵌压)或纽扣电池(可能释放腐蚀性物质)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多尿、烦渴、糖尿,但也可表现为腹痛和呕吐,特别是在年幼儿童中。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AEC)—是先天性巨结肠病的一种少见的暴发性并发症。患儿通常会出现暴发性腹泻、发热和腹痛。HAEC可发生于手术干预前、手术后不久或根治性修复手术后2年以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通常发生在产志贺毒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或志贺氏菌感染后。HU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包括血性腹泻、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和表现为血尿素氮升高的急性肾损害。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或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的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肾病综合征和(偶尔情况下)其他导致腹水的疾病(如肝硬化)的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性并发症。二、腹痛的常见病因便秘—儿童便秘可表现为直肠粪便嵌塞,以及有时出现下腹剧烈绞痛。具备至少两项以下特征的儿童可能为便秘:每周大便少于三次、大便失禁(通常与功能神经性大便失禁有关)、通过腹壁或直肠内可触及巨大粪块,强迫体位或排便疼痛感。(关注后续便秘专题)胃肠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患儿在发生腹泻前可能出现发热、剧烈腹部绞痛和弥漫性腹部压痛。虽然腹痛的严重程度可与其他更严重疾病(即阑尾炎)相似,但开始腹泻通常会明确病因。婴儿绞痛 —婴儿绞痛指1-4月龄婴儿出现的长期哭闹和难以安抚的一种行为综合征。哭闹的发作是无明显诱因的,这也是监护人担忧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时间的哭闹主要发生在下午或晚上,3-4月龄会逐渐缓解,早产儿为纠正胎龄后的3-4月龄缓解。婴儿哭闹约4-6周龄达高峰,12周龄逐渐减少。大多数绞痛可能发生在健康婴儿正常的“哭泣曲线”的高峰期,但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哭闹是由于婴儿腹部或其他部位疼痛引起的。监护人仍通常认为婴儿哭闹是由于胃肠道不适引起腹痛所致,并寻求儿科消化科医师的诊疗。●罗马Ⅳ标准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以临床诊断为目的,必须满足下列所有条件:①症状起始和停止时婴儿必须咽炎、炎症性肠病和淋巴瘤;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泌尿道感染—腹痛和发热是2-5岁儿童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主诉症状。婴儿也可出现呕吐或厌食,而5岁以上儿童更可能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和/或腰部不适。链球菌性咽炎—A组溶血性链球菌性咽炎患儿除表现为发热和渗出性咽炎外,还可能出现腹痛。除GABHS外其他原因所致咽炎的患者也可出现腹痛。肺炎—肺炎(尤其下叶肺炎)患儿可能主诉腹痛。病毒感染性疾病—除了胃肠炎,病毒感染性疾病(即病毒性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也伴有腹痛。也可能报告有发热、咳嗽、咽痛和/或鼻溢病史。盆腔炎性疾病—对于有性行为的女孩,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一种女性上生殖道急性感染)可能是下腹痛的原因。卵巢囊肿破裂 —类似阑尾炎或腹膜炎的急性剧烈腹痛可能由卵巢囊肿破裂所致。通常患者的病情是稳定的。罕见情况下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三、腹痛的其他病因1、胃肠道因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较溃疡性结肠炎多见)—可出现间歇性腹痛。相关特征可包括腹泻和体重减轻。虽然儿童溃疡性结肠炎通常为亚急性起病,但也可出现剧烈腹痛、血性腹泻、里急后重和发热的暴发性发病。胰腺炎—一般会引起起病时的急性上腹痛(通常为上腹正中或右上腹),腹痛可放射至背部。儿童胰腺炎的病因包括创伤、感染、结构异常和一些药物性因素(即四环素、L-门冬酰胺酶、丙戊酸和类固醇)。急性胆囊炎—通常会造成右上腹或上腹正中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右肩或背部。相关主诉包括恶心、呕吐和厌食。儿童胆囊炎少见,多数存在易感因素如异常血红蛋白病或囊性纤维化。腹腔内脓肿会引起腹痛。患儿通常有发热,可能有既往腹腔疾病史或腹部手术史。膳食蛋白过敏可与易激惹有关,父母可能将其解读为腹痛。婴儿通常会排出微带血大便和黏液,但无腹泻症状。吸收不良(例如乳糜泻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可引起反复发作的腹痛。乳糜泻患儿通常有慢性腹泻、厌食和体重减轻。有些患儿也有呕吐症状。Meckel憩室通常表现为无痛性直肠出血。由黏膜溃疡(胃组织异位)伴穿孔或由肠梗阻可导致腹痛的发生。腹型偏头痛—(被纳入儿童周期性综合征)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脐周腹痛(78%),偶尔为更弥漫性的腹痛(16%)。7岁以上儿童更为多见。腹痛通常会造成患儿失去行为能力,伴或不伴呕吐和头痛。常有偏头痛家族史。该疾病是复发性问题,因此可能有类似临床表现的病史。初次发作必须与急性发作腹痛的胃肠道和其他非胃肠道病因相鉴别。体格检查可能正常或提示轻微腹部不适。血液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通常是正常的。游走脾—是指左上腹脾的主要附着韧带后天性松弛或先天性发育缺陷或缺如。因此,患者发生脾扭转和梗死的风险增加。游走脾最常见于儿童,与先天性膈疝、梅干腹综合征、肾缺如和胃扭转有关。通常表现为急性弥漫性剧烈腹痛。患者也可能存在一个腹部包块,包块可移动至左上腹且可能有圆锯齿状边缘。根据病例系列研究,大约2/3的患者需行脾切除术。如能早期诊断可行脾脏固定术,并保留脾脏功能。2.非胃肠道因素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IgA型血管炎(IgA vasculitis, IgAV)]是一种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和肾小球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可表现为腹部绞痛(大概是由于局部血管炎所致)。疼痛通常出现在特征性的紫癜性皮疹后。常伴发肉眼血便或大便隐血。可导致腹痛的HSP(IgAV)少见并发症包括肠套叠(通常发生于回肠)、胰腺炎和胆囊炎。泌尿系结石—年幼儿童的尿石病通常以非特异性腹痛为起病特征。与之相比,青少年更可能表现为腰部绞痛。血尿和泌尿道感染是儿童尿石病的其他常见临床表现。肝炎—通常会造成黄疸、轻微腹痛和发热,但尤其是幼儿可能无发热和/或无黄疸。自从引入有效的疫苗,儿童甲型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恶性实体肿瘤—可能表现为腹痛和腹部包块。肾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更常见于婴儿,而累及肝、脾或腹膜后淋巴结的白血病或淋巴瘤更常发生于年龄较大儿童。其他病因包括肝脏肿瘤、卵巢肿瘤、Burkitt淋巴瘤和软组织肉瘤。睾丸扭转—导致阴囊疼痛,可放射至腹部。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和发热。受累睾丸通常有压痛、肿胀,并由于扭转致精索缩短而轻度上提。卵巢扭转—通常因卵巢包块或囊肿而发生,但也可发生在正常卵巢。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或间歇性卵巢扭转可表现为间歇性腹痛。铅和铁中毒—可引起腹痛。铅中毒通常是由于铅的慢性摄入所致,可造成间歇性腹痛。与之相比,铁中毒通常是由于铁的急性摄入,并伴有其他胃肠道症状如呕吐和腹泻。镰状细胞综合征—通常会出现急性疼痛发作,可能表现为腹痛。必须仔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腹痛病因。急性卟啉病—表现为多种非特异性神经内脏症状(如腹痛、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腹痛。这些症状可包括可能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效应(例如癫痫发作、昏迷、延髓麻痹),与卟啉前体-氨基乙酰丙酸(aminolevulinic acid, ALA)和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 PBG)水平升高有关。临床症状通常为急性发作,但有时为慢性。家族性地中海热—以持续1-3日的发作性发热为特征,多数病例由于伴有浆膜炎和滑膜炎,而出现腹痛、胸膜炎、关节痛或关节炎症状。疾病发作时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急性相标志物水平的升高,同时发炎的关节囊液中出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持续性炎症可导致继发性淀粉样变性。总结—腹痛是一种儿童期最常见的主诉,常常需要在门诊或急诊科进行紧急评估。虽然腹痛的病因通常是一种轻微的自限性疾病,例如便秘、胃肠炎或病毒感染综合征,但需要迅速识别需要紧急治疗的对生命构成潜在威胁的病因(例如阑尾炎或肠梗阻)。
预防便秘的重点是及时进行有关膳食、如厕训练和如厕行为的事前指导。便秘的治疗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症状的持续时间。治疗方式可能包括教育、膳食改变、行为改变和药物治疗,这些方法可单用或联用。一、预防和监测对于所有年龄儿童,进行常规健康检查时都应开展对膳食和排便习惯的询问。孩子在幼儿期的某些时期可能发生便秘。如果对父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教育,则可能预见到并预防便秘的发生,或者如果不能预防,则也可迅速采取暂时性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可能发生便秘的时间包括:开始摄入固体食物或牛奶时;如厕训练时;入学时1、过渡到固体膳食—在婴儿期,向固体食物过渡是便秘的一个常见触发因素。这是因为过渡期膳食含有的纤维和液体量往往不足[Clin Pediatr (Phila). 2000;39(10):603.]。确保摄入充足的纤维和液体可能有助于预防便秘或治疗轻度偶发性便秘。相反,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向膳食中添加液体或纤维可有效治疗重度慢性便秘。[Am J Gastroenterol,2012,107(1):18-25]对于便秘的预防,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议纤维的目标摄入量等于儿童年龄加5-10g/d,这意味着,2-5岁儿童的纤维摄入量为7-15g/d。尚未证实给予儿童超出这一目标的纤维摄入量对治疗便秘有益。虽然膳食纤维可帮助改善便秘,但不可溶性的纤维素对便秘无明显疗效,与使用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Food Nutr Res,2015,59:28646](ps:膳食纤维是多种营养物质的总称,其中可以分为两大类可溶性膳食纤维,来源于果胶、藻胶、魔芋等,包括果胶等亲水胶体物质和部分半纤维素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在全谷类粮食中,包括麦片、糙米、麦麸、豆类、果蔬等中都含有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部分半纤维素。粗纤维指的是植物组织经过一定浓度的酸、碱、醇等试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过时间处理后留下的残留物,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与木质素。粗纤维是膳食纤维的一部分。纤维素是一种单一化合物,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线性化合物。纤维素是粗纤维的一部分。)除了维持性需求,没有必要增加液体摄入量,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儿童存在脱水。每日最低液体摄入量取决于儿童的体重,其范围为5kg体重的婴儿为液体500mL、10kg的儿童1000mL,15kg的儿童为1250mL,20kg的儿童为1500mL。一些儿童从母乳或配方奶粉过渡到牛奶似乎也会引发便秘,但尚未确认这种相关性。如果便秘的发生与过渡到牛奶之间有时间上的关联,则可尝试钙强化豆奶或过渡配方奶。还应评估这些儿童的膳食,以确保他们获得了足量的纤维。便秘也可能因肛裂而发生,有肛裂的婴儿会因疼痛而忍便不排(避免排便)。肛裂还可因更换尿布时剧烈擦拭肛门或因排出较硬或较大粪便而发生。2、如厕训练—如厕训练年龄段的儿童容易发生便秘,因为年幼儿童可能对排便需求没有反应,和/或因为儿童使用成人尺寸的马桶,没有脚部支持而可能没有充分的杠杆作用以成功排出大便。一旦忍便不排的恶性循环已开始,就只能通过软化大便以促进无痛排便来逆转。预防措施包括增加纤维和减少牛奶的摄入量、延迟如厕训练直到儿童表现出准备好进行如厕训练的征象。如果儿童有忍便不排的征象,通常有必要采取短期膳食干预或使用轻泻药,有时有必要延迟如厕训练。应识别并治疗肛裂。对于有忍便不排行为的儿童,摄入过量的纤维有增加粪便嵌塞的风险。因此,对于有忍便不排或有粪便嵌塞病史的儿童,仅应在结直肠张力恢复后,例如使用轻泻药成功治疗数月后,才鼓励摄入额外的纤维。过量摄入全脂牛奶每日>960mL会降低肠动力并使儿童有饱腹感,因而可减少儿童摄入其他可促进大便软化的液体和食物,例如水、水果和蔬菜。3、入学—如果儿童不愿意使用学校的厕所,或作息时间的改变干扰了如厕,则儿童可能会忍便不排,从而触发入学过度期的便秘。为避免这些问题,临床医生应该鼓励父母定期询问孩子的排便情况。还应鼓励父母监督其孩子是否会回避使用学校的厕所,或对使用学校的厕所感到尴尬。此外,父母应提倡儿童在餐后有常规、宽裕的如厕时间。最后,持续关注纤维的摄入可能有帮助。当获取到便秘史时,即使其持续时间较短(即,小于2周),应采取干预措施以防止忍便不排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便秘恶化或复发性或慢性便秘),这点是很重要的。二、治 疗(一)幼儿和儿童1、急性便秘—对于1岁及以上大便较硬和排便费力但疼痛轻微且没有忍便不排行为、出血或肛裂的儿童,改变膳食可能就足够了。应推荐天然含较高纤维的食物,并摄入充足的液体。对于有忍便不排行为、排便时疼痛、直肠出血或肛裂的幼儿和儿童,建议初始治疗时使用加或不加电解质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PEG的推荐剂量为0.4-0.8g/(kg·d);如果儿童有粪便嵌塞,可使用较高剂量的PEG[1-1.5g/(kg·d)],最长连续使用6日。如果没有PEG可用,乳果糖应为轻泻药的首选,它对所有年龄的患者都是安全的。可局部应用凡士林胶浆来治疗肛裂;同时,应采取上述膳食干预措施以帮助避免复发性便秘。ps:国外常用聚乙二醇3350,国内临床制剂为聚乙二醇40002、复发性便秘—诱发事件可能包括排便疼痛反复发作(如,因肛裂、大便干硬所致)、害怕使用学校的厕所、轻泻药治疗不充分和过早停用,以及在餐后或在学校没有足够时间使用厕所。这些儿童在处理诱发因素期间可能需要采取以下1种或多种干预措施。优化膳食纤维摄入 –应该对复发性便秘儿童进行膳食评估,以确保摄入推荐的膳食纤维量(年龄加上5-10g/d)。如果摄入的膳食纤维量不足,可使用纤维补充剂。儿童可安全使用的膳食纤维补充剂无需处方即可买到。然而,使用这些补充剂的儿童还应每日摄入960-1920mL的水或其他非奶类液体才能起效。同时,有忍便不排行为或有粪便嵌塞史的儿童应避免过量摄入纤维。轻泻药 –复发性便秘的儿童在发作时可能还需要1剂或2剂的轻泻药(文中所指轻泻药如下表),以清除硬便并促进规率排便。如果大便仍然较硬、较粗或继续造成疼痛,应考虑进行轻泻药的维持方案。解除嵌塞 –数日未排便和不能排便的儿童可能存在粪便嵌塞。这类儿童的治疗可采用较高剂量的口服轻泻药(最多使用1周),或者使用开塞露,随后使用一种口服轻泻药。对于该类患儿的治疗周期,也有相关文献做推荐,只列举了3岁及以上儿童治疗流程,如下:(二)婴儿对于存在严重或复发性便秘的婴儿,特别是自出生就有便秘的婴儿,应仔细评估有无潜在的器质性病因,包括赫什朋病、肛门直肠畸形。1、急性便秘(1)对于尚未开始进食固体食物的婴儿,可向配方奶粉中加入不能消化、有渗透活性的碳水化合物来治疗急性便秘,逐步调整剂量来诱导每日排便。加入含山梨醇的果汁(如,苹果汁、西梅汁或梨汁)。对于4个月及以上的婴儿,合理的起始剂量是每日2-4盎司的100%果汁。对于4个月月龄以下的婴儿,1-2盎司稀释的西梅汁是合理的起始剂量。【1盎司≈29ml】也可将乳果糖(每日约1mL/kg)加入配方奶中。急性便秘症状消退后,还应进行随访和提供咨询以避免摄入果汁过多,因为果汁对膳食质量和后续体重增加(可能出现体重增加不足或过多)均有潜在不良影响。(2)对于已进食固体食物的婴儿,可使用含山梨醇的水果泥。为了增加婴儿固体食物中的纤维含量,可用杂粮麦片或大麦麦片替代米粉,以及可用豌豆泥或西梅泥替代其他的果蔬泥。过去使用的是玉米糖浆,然而,现在的玉米糖浆制剂不一定含有可在结肠被发酵成渗透活性粒子的糖蛋白类,所以玉米糖浆有可能对治疗便秘无效。如果直肠内的大便很硬,偶尔可使用甘油栓或用润滑的直肠温度计刺激直肠。婴儿排便困难是小婴儿便秘样症状的一个常见原因。婴儿排便困难定义为:其他方面健康的婴儿需要经过至少10分钟的用力排便和哭闹才能成功地排出软便。2、复发性便秘—复发性便秘婴儿的治疗应采用与上述急性便秘相同的膳食干预。对于尽管采取了膳食干预但仍存在持续或复发性便秘的6个月以上的婴儿,建议使用渗透性泻药治疗,例如不含电解质的PEG、乳果糖或山梨醇。应避免对婴儿使用刺激性轻泻药(如,番泻叶、比沙可啶)、矿物油和灌肠剂,因为这类药物可能有不良反应。随访—随访对于避免复发性便秘的恶性循环很重要。虽然并不是每个儿童都必须每日排便,但如果持续存在较硬的粪便或排便疼痛,则采取措施以软化大便和增加排便频率至关重要。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防止粪便潴留,而粪便潴留可能进展为慢性便秘和大便失禁。医生&宝爸宝妈的小分歧—在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阻碍来源于家长,表现在家长对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导致对治疗的阻挠。通常问题集中于“泻药”的 定义,儿童是否应该使用泻药,是否有依赖性,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效果不佳时的反应及对于便秘患儿的教育问题。医生应该让患儿家属充分理解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是安全、不具有依赖性的;当治疗效果不佳时要首先查看家长的执行情况以及用药的规范性;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 正确的排便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贸然停药对于患儿来讲暂时无生命危险,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造成疾病的反复或加重。附本文仅限于对便秘知识的了解,不等同于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发生便秘的宝宝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非医生指导下切勿盲目用药,以免耽误宝宝!)
引言—估计有3%-5%的儿科就诊原因为便秘中,多达30%的儿童受到便秘的困扰。大多数文献报道便秘的发病高峰年龄在学龄前期。性别对儿童便秘的患病率无一致影响。在1岁及以上的健康儿童中,95%以上的便秘为功能性便秘,这种便秘在学龄前儿童中尤其常见。虽然常见,但对患儿进行评估以识别出少数具有便秘器质性原因的患儿很重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科王洋首先了解一下正常排便模式—便秘常包括排便困难或排便频率减少。由于生长发育带来的变化,大便的频率和类型必须与儿童年龄、饮食和成熟阶段预期的正常模式相比较:在足月新生儿中,首次排便通常发生在出生后36小时内,但早产儿排便可能延迟;90%的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便会排出胎粪。在出生后第1周,婴儿平均每日排便4次,但这因婴儿是母乳喂养还是接受配方奶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最初几日排便次数可少至一日1次,随后排便频率通常随母乳产量增加而增加。在出生后最初3个月内,排便频率受喂养方式和配方奶类型的影响: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每日排便3次。一些正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每次喂奶后都会排便,或可能最长达7日都不排便。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平均每日排便2次,但根据配方奶类型而变化。与牛乳配方奶相比,一些大豆配方奶往往使得大便更硬,排便次数更少,而水解酪蛋白配方奶则使得大便更松散,排便更频繁。到2岁时,平均排便次数已降至略低于每日2次。4岁以后,平均排便次数略高于一日1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排便频率逐渐降低,这与胃肠道传输时间的变化和结肠运动模式的改变有关。在1-3月龄时,平均胃肠道总传输时间为8.5小时,4-24月龄时为16小时,3-13岁时为26小时,青春期后则为30-48小时。那么引起便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有3个时期婴儿和发育中的儿童特别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第1个阶段是在婴儿膳食中加入谷物和固体食物后,第2个是排便训练时,第3个为开始上学时。排便疼痛—排便疼痛是抑制排便的常见触发因素,还能促使慢性便秘的发生和持续存在。在大多数慢性便秘儿童中,仅在直肠发现异常的动力活动;直肠可能扩张,以致没有足够的压力推动粪便进入肛管。测压检查表明,一些便秘儿童出现“肛门痉挛”(当他们尝试排便时外括约肌收缩),但一些专家认为这一表现是有意的(即憋便在测压上的反映)。在特定人群中,如标准治疗难治性严重慢传输型便秘儿童,结肠动力和组织学异常已有报道,这表明存在潜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排便疼痛往往先于慢性粪便嵌塞和大便失禁。排便训练问题—排便训练是影响自尊和独立的发育里程碑。在儿童发育上做好准备之前,如果大力鼓励排便训练,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如果父母强迫儿童排便训练则可能出现反抗,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便秘。美国儿科学会(AAP)强调,父母和照料者应避免强迫儿童进行排便训练,而应关注儿童发育方面准备就绪的征象。排便训练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按照发育的每个阶段进行相应训练。饮食方面的考虑—现代饮食结构被认为是儿童便秘的原因之一。与以前的儿童不同,现在的儿童食用大量经高度加工过的食品,而不是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尽管对于急慢性便秘患者,经常推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但这一做法的证据基础十分薄弱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冲突。尽管对于所有儿童,推荐的平衡膳食包括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且平衡膳食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治疗轻度便秘,但目前几乎没有证据支持在膳食中添加膳食纤维能有效治疗严重便秘。对婴儿来说,在膳食中添加谷物可使粪便更成形,有时也可引起便秘。通过重点病史采集通常可发现这一诱因。牛奶和便秘之间的关系具有争议。部分婴儿或儿童在牛奶换为大豆配方奶后便秘确实看上去改善。学者已提出一种过敏机制,但这种机制尚未确立。遗传学—在一些家族中,儿童可能易发生便秘。这种家族性便秘倾向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包括共同的遗传、环境和或饮食因素。相关症状—大便失禁(这一术语优于功能神经性大便失禁)现已被纳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这是因为80%的大便失禁儿童有潜在的便秘。相反,可多达50%的慢性难治性便秘儿童最终发生大便失禁。可能的机制是,随着慢性直肠扩张、肛管缩短以及肛门内括约肌(internal anal sphincter, IAS)扩张。在这种情况下,肛门外括约肌一过性松弛会释放半固体的粪便到肛周皮肤和衣物上。在便秘儿童中,伴和不伴大便失禁的儿童在病理生理学或心理学方面没有明确差异。功能性便秘常伴有腹痛,但腹痛并未被纳入诊断标准。约90%表现为反复腹痛的儿童有功能性病因,如便秘或肠易激综合征。事实上,一项研究提示,临床医生往往过度诊断便秘,而漏诊肠易激综合征。其他—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似乎可诱发功能性便秘伴或不伴大便失禁。与没有ASD的儿童相比,这些儿童往往年龄更大,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功能性便秘和相关的大便失禁在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 ADHD)儿童中尤其常见。ADHD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包括不典型的感觉处理或忽视感觉刺激,或是干扰正常排便训练进程的其他因素。如何诊断便秘?在罗马Ⅳ标准中,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针对4岁以下和4岁及以上患儿分为两个部分。此诊断需基于仔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在此过程中,应敏锐发现一些以便秘为症状的其他疾病的线索并予以进一步检查排除。具体诊断标准如下:对于便秘病例中,器质性原因占比不到5%。通过病史采集或体格检查所示的临床特征,通常可以鉴别这些病例与功能性便秘。婴儿大便困难—大便困难描述的是无效排便,表现为在没有便秘的情况下排便费力。婴儿大便困难是一种功能紊乱,定义为其他方面健康的婴儿在成功排出软便前至少用力排便和哭闹有10分钟。罗马Ⅲ标准纳入的发病年龄为小于6月龄,但随后的病例系列研究表明这一现象可发生于不超过9月龄的婴儿。这种症状可能是由于排便努力过程中未能放松盆底。此外,婴儿腹肌张力也不足,以致于不能做出Valsalva动作。婴儿大便困难通常随着婴儿发育成熟而自行缓解,对父母进行安慰是恰当的。直肠刺激可能适得其反,使用轻泻药一般没有必要。大便困难的婴儿必须与成形大便或肛裂引起的排便疼痛患儿或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炎患儿区分开来。排便疼痛的婴儿可能会学习憋便行为。表现为身体僵硬和面部变红,这和婴儿大便困难非常相似。因此,对于疑似大便困难的婴儿,评估有无大便偏硬和/或有无任何肛裂或刺激的证据非常重要。赫什朋病(先天性无神经节性巨结肠)—赫什朋病是一种结肠运动障碍,其原因是直肠和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先天性缺失。因此,受累的结肠段不能放松,导致功能性阻塞。虽然本病少见(5000例活产儿中约有1例),但及时诊断对于避免并发症很重要,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以下情况应怀疑存在赫什朋病:出生后第1周出现症状胎粪延迟排出(出生后超过48小时才首次排出胎粪)腹部膨隆呕吐钡剂灌肠显示过渡区少数情况下,如果病情较轻(如“超短节段的”赫什朋病),赫什朋病可能直到后来的婴儿期甚至儿童期才得以诊断。这类患者通常有慢性便秘和生长迟滞病史。体格检查可能显示肛管过紧和直肠壶腹空虚。极罕见情况下,赫什朋病在成人期才被诊断。牛奶不耐受—一些婴儿和儿童的膳食中去掉牛奶后便秘改善,这一观察结果提示了牛乳摄入和便秘之间的关系。牛奶摄入与便秘关联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学者已提出了过敏机制。这些患儿也更可能存在基线时肛裂和肛周红斑或水肿、直肠黏膜炎症的证据,以及超敏反应的征象(如抗牛奶抗原的特异性IgE抗体)。这一儿童亚组的便秘可能是牛奶“蛋白不耐受”的表现;牛奶“蛋白不耐受”在婴儿期通常表现为结肠炎或小肠结肠炎。牛奶与便秘的关系仍可能用非特异性机制来解释,类似于其他饮食改变引起粪便稠度变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先天性或获得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儿童可出现便秘。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IAS失弛缓症)在婴儿早期开始表现出便秘,有时可能类似于赫什朋病的症状。无论是IAS失弛缓症还是赫什朋病,肛门直肠测压都显示对直肠球囊扩张的直肠括约肌反射缺失。这些疾病可通过直肠吸引活检来鉴别,IAS失弛缓症中活检可见神经节细胞,而赫什朋病中则无该细胞。排便协同失调排便协同失调是以直肠粪便排空不完全为特征的一种功能性障碍,由用力排便时反常收缩或未能松弛盆底肌导致,如直肠肛门测压所提示。其被认为是一种习得性功能障碍,往往对生物反馈治疗有反应,该治疗教患者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因为生物反馈需要多次学习,要用到肛门探针和相关练习,所以仅对积极性高的较年长儿童和青少年实用。婴儿肉毒中毒 肉毒中毒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神经麻痹综合征,由产芽胞微生物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的神经毒素作用所致。蜂蜜与婴儿肉毒中毒直接相关。玉米糖浆虽然有涉及到,但从未与肉毒中毒直接相关。(因此蜂蜜也不推荐为便秘婴儿食用)超低出生体重儿 伴有神经发育障碍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到上学年龄时发生便秘的风险似乎增加。与无便秘的出生体重匹配的对照组相比,这些患者的感觉神经受损率显著更高,并且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Ⅲ(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III, WISC Ⅲ)的平均IQ评分更低。这些患者中,相关排便问题(包括大便失禁和大便潴留)的发生率似乎也明显更高。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受损的儿童,特别是脑性瘫痪和椎管闭合不全的儿童,常常会有排便相关问题。大多数脑性瘫痪儿童被发现存在便秘,原因是肠张力过低和运动麻痹。肛门直肠异常—肛门直肠发育异常包括从肛门高位闭锁到肛门前移等一系列异常。大多数肛门闭锁病例存在肛瘘,最初这一异常可能被忽视,因为部分胎粪可能通过瘘管或阴道口排出。乳糜泻—尽管乳糜泻典型表现为腹泻,但其也可与便秘相关。(此病欧美较为常见,国内无发病率相关文献)铅中毒 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取决于铅水平和暴露个体的年龄。铅绞痛包括散发性呕吐、间歇性腹痛以及便秘,可发生于铅水平低至60g/dL(2.90mol/L)时。慢性肠假性梗阻 慢性肠假性梗阻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由各种类型的胃肠道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疾病引起,导致阻塞性肠道症状,不伴任何机械性梗阻。肠神经元发育不良 肠神经元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 IND)是一种在慢性便秘婴儿或年龄较大儿童中行直肠吸引活检发现的一种组织学异常模式。这一表现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仍存在争议。特征包括神经节细胞增多(其中神经节巨大或异位),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增加。类似的变化可见于郝什朋病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近端。关于这一组织学表现代表的是肠黏膜下层和肠肌层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慢性便秘的结果),还是正常肠发育的一种变异,尚存在争议。一项研究在105例组织学异常符合IND B型的便秘患者中考查了他们的长期结局,这些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轻泻药以及有时肛门扩张。大多数患者在1岁以内发病。在随访5-10年时,94%的患者排便正常或接近正常,表明病情随时间推移逐步改善。
什么叫便秘?便秘是指以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间隔久或虽有便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科王晓茵而排不出大便等一系列症状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儿童便秘的临床表现儿童便秘根据机制及原因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三型:1.慢传输型便秘;2.出口梗阻型便秘;3.混合型便秘。不同类型便秘各有其临床特点,慢传输型便秘是因减慢的结肠传输作用,导致粪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过长所引起,表现为排便次数少,少便意,粪质坚硬,排便困难,疼痛感明显。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直肠肛门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为排便费力,量少,排不尽感或下坠感,便意多,指诊检查直肠内泥样粪便或软粪块。混合型便秘是两种原因都存在而导致的便秘,临床上具有两种便秘的特点。便秘如何治疗?保证排便时无痛苦,软化大便是治疗便秘的关键。首先应该清除嵌塞的大便:长期持续顽固性便秘患儿,一般粪块粗大,堵塞厕所下水道,因为排便时肛门口疼痛,患儿会恐惧排便,进而憋住大便,不愿意排便,这样就会导致肠道里有宿便嵌塞。所以清除嵌塞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聚乙二醇4000散口服,剂量遵医嘱,连续6天的嵌塞清除率接近70%,副反应为水样便和便失禁。其次为持续性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没有形成规律排便前,应持续相当长的时间。(1)容积性泻剂:小麦麸皮、魔芋淀粉、琼脂等,此类制剂作用机制为进入肠道后吸水形成凝胶,增加粪便量并刺激肠蠕动,改善粪便硬度,利于排出;(2)渗透泻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此类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增加结肠的渗透负荷,扩大粪便量,增加排便;(3)刺激性泻剂:番泻叶、大黄、芦荟,刺激肠蠕动和黏液分泌而导泻,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儿童慎用;(4)润滑剂:石蜡油,因婴幼儿易吸入也不推荐使用。目前,国内外多推荐渗透泻剂如乳果糖和聚乙二醇;(5) 灌肠剂和肛栓剂 水、盐水、高渗磷酸钠和矿物油均可用作便秘灌肠(在婴幼儿中易造成水电解质失衡),不主张用肥皂水和高渗盐溶液;(6) 益生菌;(7)运动: 较大的儿童,适当增加运动能改善便秘。如何指导患儿掌握排便方法和技巧:(1)婴幼儿:使用色彩鲜艳、外观吸引儿童(小动物形象)的坐便器,减弱患儿反感排便心理;可利用胃结肠反射的原理,在早餐或者晚餐后30分钟进行排便训练,每天1次,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也可以采用奖励的办法。(2)较大儿童:指导患儿在适当时间,早餐或者晚餐后30分钟,如果患儿因上学或者上幼儿园,早上时间紧张,可以安排在晚餐后,这样可避免因时间紧迫而精神紧张;选用适当坐便器,采取适当的排便姿势,放松腿和脚,双膝稍高于臀部,深呼吸屏气同时向下推进,反复训练,直到能正常排便。便秘患儿如何进行饮食治疗提倡均衡饮食(婴儿期要注意乳类和固体食物比例)、适量饮食纤维素和适量的水份摄入。目前认为适量纤维素摄入对治疗有益,即2岁以内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为 5g/d,2岁为(年龄+ 5)g/d。部分婴儿便秘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应回避牛奶制品,人工喂养的患儿应以低敏配方营养粉替代。关于喝水的作用,每日喝水量不足不利于粪便正常排出,但过多的摄入只能增加排尿,而不能软化粪便和增加排便。要关注孩子心理行为问题吗?慢性顽固性便秘患儿常合并便失禁而受到家长惩罚、小朋友的嘲笑,导致患儿缺乏自信、抑郁、回避交往、易被激怒及其他行为问题,可能会加重便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解除排便恐惧、排便痛苦(软化粪便)等。顽固性便秘怎么办?传统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便秘患儿,应考虑是否呕器质性疾病存在,应仔细分析各系统性疾病原因并进行专科检查,如肠道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排便造影、直肠活检等,可检出巨结-直肠、慢传输和不协调排便等解剖和功能异常。
经常听宝妈们抱怨,孩子一到夏天、秋天或者冬天一不留神就开始拉肚子,孩子痛苦,家长也跟着受罪。为什么我的孩子愿意拉肚子?拉肚子一定要去医院么?爸爸妈妈们在家里应该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降低孩子得腹泻病的几率?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儿童腹泻病。 什么是儿童腹泻病? 我们一般认为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并且性状发生改变(比平时大便性状稀)的情况即为儿童腹泻病。一般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夏天和秋冬季节是这种病的高发季节。爸爸妈妈常会看见孩子“吃什么吐什么,拉的特别稀,甚至都是水”。 我们需要提示各位宝爸宝妈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大便稀都是腹泻病。这和孩子的年龄和吃的食物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1~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常常是黄色的,均匀呈膏状或带少许颗粒,偶尔稍稀略带绿色,不臭,有酸味,每日次数2-4次。也有一部分婴儿平时经常大便4~5次,甚至7~8次,只要孩子一般情况好,体重正常增长,这不能算是有病状态。一般在添加辅食之后就会好转,1岁左右就会恢复到一天一次大便。但是如果平时大便次数少,突然间次数增加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奶粉喂养或者混合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往往每日1~2次,大便较干稠,臭味较明显。另外,孩子在刚开始接触淀粉类食物时,大便可能会增多;在开始吃蔬菜或者水果时,有时候会出现吃什么拉什么的情况,这一般都是添加辅食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各位爸爸妈妈不必担心,也不要因为害怕而停止给孩子喂辅食,如果孩子粪便不是过于溏稀或者没有其他什么不好的情况发生,要坚持喂养,肠道习惯后,即可好转。 为什么我的孩子愿意拉肚子? 我们会把孩子拉肚子按照生病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2周之内叫急性腹泻病;2周至2月之内叫迁延性腹泻;超过2个月的腹泻叫慢性腹泻 腹泻病的病因一般分两大类: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 一、感染因素。最常见的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这种感染性腹泻,基本都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 1、轮状病毒:高发于秋冬季,俗称秋季腹泻,病初可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无明显腥臭味,部分孩子除了肠道症状之外,还会有胃肠道外器官受损。最常见的有脱水、低血糖、离子紊乱,肝细胞和心肌细胞受损,少部分患儿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爱睡觉、甚至出现抽搐。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孩子来医院检查,医生会特别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同时会给孩子进行肝功能、心肌酶谱和血糖的检查。 2、诺如病毒:同样好发于秋冬季节。该病毒是集体机构急性爆发性胃肠炎的首要致病原。症状多发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肌痛等。 病毒感染性腹泻,孩子在发病初期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往往发热较频,发热温度较高,可能会出现吃退热药不好使的情况,但往往热程不会超过3天。另外病毒性腹泻一般3~10天多数可自行缓解。 3、细菌感染:多发生于夏季。常有发热、吐、泻、腹痛、里急后重(总觉得排便排不净),便中可带有脓液或血性物质。化验便镜下能看见大量白细胞或者便培养能培养出特定细菌。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人工喂养的孩子,当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的品种、过早的接触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母乳喂养的孩子过早添加辅食、接触高糖果汁均会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天气热,口渴饮奶或果汁过多。 3、过敏因素:过敏诱发的腹泻越来越受到医生和各位宝爸宝妈的重视。如果孩子的一级亲属存在过敏;或者合并其他过敏表现,如反复或较重的湿疹、有反复咳嗽喘息病史等。这样的孩子在接触新的食物后突然出现了腹泻或者腹泻的时间较长超过2周以上甚至超过2个月以上,要注意食物过敏诱发的腹泻。最常见为牛奶蛋白过敏。 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就诊呢? 这应该是宝爸妈们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就两字:脱水。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脱水都需要来医院治疗。轻度和部分中度脱水在家中就可以自行处理,而重度脱水和经过3-5天家庭治疗无效的中度脱水的孩子就需要来医院看病。 家长们怎么判断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脱水和脱水程度。应该说,孩子有腹泻丢失就有出现脱水的可能性。爸爸妈妈最简单直接的观察方法就是:精神状态有没有改变(打蔫、不玩耍、爱睡觉或异常烦躁);皮肤是不是变干;哭闹时眼泪少不少;尿量少不少(小婴儿主要看尿不湿);手脚凉不凉。如果孩子精神头不好,皮肤弹性差、哭闹时眼泪少、尿量少甚至出现手脚冰凉时,要立刻来医院看病。另外如果孩子呕吐严重或不吃不喝时,需要来医院就诊。 如何进行家庭治疗呢? 对于症状可控的孩子来说,家庭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观念,四种药物”。 两个观念是指:1、不要限制进食,孩子想吃就给他吃。有的宝妈认为不给孩子吃东西,就不拉了,其实这反而会加重脱水。 2、关于奶制品的摄入,对于已经不以奶制品为主食的孩子可以暂时停止饮用奶;无法停止喂奶的孩子,如孩子本身为奶粉喂养或者母乳喂养儿母亲同意暂停母乳喂养可考虑更改为去乳糖配方奶粉喂养。若母乳喂养儿,母亲母乳喂养意愿强烈,可考虑在母乳前添加乳糖酶。 四种药物:1、口服补液盐。腹泻治疗补液为重。从孩子腹泻开始,就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可以喝ORS,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个月者:50ml;6个月~2岁者:100 ml;2~10岁者:150 ml;10岁以上的患者随意)直至腹泻停止。 2、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请注意水和药物的比例,一般空腹服用 3、益生菌 4、锌制剂:患儿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共10~14 d 两点小建议 1、很多家长认为腹泻就是有炎症,有炎症不就应该用“消炎药”治疗么。答案是“不”。对于腹泻病的治疗,各位宝爸妈要知道的是治疗和预防脱水最重要。并不是说病毒性腹泻就一定需要吃抗病毒药。即使是细菌性腹泻,也不是都要用抗生素来治疗的。反复接触抗生素,反而可能会造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诱发更大的问题。应该听医生的建议,合理应用“消炎药”。 2、孩子出现腹泻,家长首先就会想到需要验个便。便常规的化验单上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这时候部分家属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痢疾,自行给孩子吃消炎药;或者反复化验大便。实际上尤其是长期腹泻的孩子,由于肠道黏膜损伤脱落,有时会在便常规的化验单上出现便中有白细胞,这并不能证明孩子一定是痢疾,也不建议家长反复化验便常规,如果腹泻时间较长,达到迁延性或慢性腹泻的病程,建议来医院就诊,查明腹泻原因。 祝愿您的孩子远离腹泻病的困扰!
1. 为什么宝宝会便秘? 便秘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儿童大多数情况下为功能性便秘,由于儿童存在结肠动力低下、传输粪便能力下降的生理特点,加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液体摄入不够,导致大便干燥。且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运动不足、精神长期过于紧张、大量补钙铁等,也会导致或加重便秘的发生。 2.便秘的危害有哪些? (1)排便疼痛:长期便秘的宝宝常因排便疼痛而形成故意憋便的习惯,使粪便更加干硬、难以排出,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直肠扩张,加重便秘症状,甚至便失禁,大便污染内裤,家长或没经验的医生误认为腹泻,导致治疗错误。 (2)影响食欲及生长发育:食欲残渣留存在体内,胃肠蠕动减慢,孩子可出现腹胀腹痛,即使有饥饿感,也无法正常进食,长期摄入食物量不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3)肛裂:干硬的大便强行被排出时,可能会将肛门撑破,引起肛裂,导致排便疼痛及便血,加重宝宝对排便的恐惧。 (4)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部分儿童可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长期便秘会使儿童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缺乏耐性、贪睡、喜哭、不爱说话等。 (5)长期便秘可以导致排尿异常如尿频尿急尿淋漓,遗尿。 3.怎么样通过饮食调整便秘?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谷物含有的膳食纤维通便效果好:如燕麦、糙米、黑麦、红豆、煮玉米等; 摄入充足的蔬菜:如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毛豆米、西蓝花、甘蓝等; 保持充足的水果摄入:如苹果、梨、西梅中的山梨醇的摄入有助于软化大便。 4.儿童便秘的药物治疗 (1)渗透性缓泻剂:如乳果糖及聚乙二醇,在肠道内不被吸收,增加粪便含水量,达到软化大便的作用,可作为儿童便秘的首选药物; (2)容积性缓泻剂:如麦麸通过不可溶性纤维素与水结合能力,增加粪便体积,软化大便,不影响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不会造成胃肠道的菌群失调; (3)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酪酸梭菌、乳酸杆菌等,可调节肠道内环境,参与结肠酵解以及调控细胞因子释放等多种途径,可用于轻症便秘及便秘的维持期治疗; (4)促动力药物:缺乏足够的儿童临床药物试验,在儿童领域的应用有一定限制; (5)开塞露: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者,但是不要经常应用开塞露,以免引起孩子对排便的恐惧,加重便秘。 5.便秘的其他治疗 (1)充分饮水,保证水量的摄入; (2)适当运动,规律睡眠,保证良好的作息;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排便; (4)加强心理疏导,克服宝宝的恐惧心理;
宝宝多大能吃水果,如何喂给宝宝吃,宝宝可以吃什么水果,各位新手爸妈真的明白吗?接下来请一起来学习吃水果的学问吧 1.宝宝多大能吃水果?宝宝5-6个月龄以后,随着咀嚼吞咽功能发育完善,可以适当添加水果。在水果的选择上尽量以应季的、新鲜的、本地常见种类为主,最初为果泥,待到7-8个月为较粗糙的果泥,8-12月龄可进食小块且软的水果,或者将水果切成薄片状,让宝宝自己拿着咬食。 2.每天什么时间段给宝宝喂水果合适?许多种水果中含有单糖物质,虽然说它们极易被小肠吸收,但若是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容易胃胀气,因此不建议餐后立即吃水果。宝宝的胃容量还很小,若餐前吃水果会占据胃的空间,影响正餐的摄入,也不推荐。最佳时段是在两餐中间,也就是在餐后2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