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得知自己诊治的患者能够康复痊愈,都让医生感到很有成就感。近日,一名患者家属突然加我微信,通过后才知道她是因为父亲术后恢复非常满意,特意来表达感谢之情。经过仔细询问,我方才回忆起她父亲是前段时间我主刀的一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 在微信中,患者女儿对其父亲控尿功能的良好恢复表示十分开心,目前术后不到三月,患者已经完全能够控制排尿,不再佩戴尿不湿,生活质量与术前几乎无异。因为按照常理,前列腺根治术后控尿功能会显著下降且经历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这期间患者尿液不自主流出,需佩戴尿不湿会并显著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不能恢复,需终身佩戴尿不湿,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实际上,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手术细节的不断改进,我们泌尿中心在尿控保护方面的效果也是越来越好。这些细节包括对前列腺尖部及膜部尿道解剖认识的深入、尖部“冷剪刀”技术的使用、最大程度保留尿道外括约肌技术的应用等,具体可参见我的论文《前列腺尖部区域全息影像三维重构的应用分析,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22》。目前患者通常在术后1-3月即可完成尿控的恢复。除了尿控恢复情况,这名患者的瘤控情况也是非常好,该患者术前PSA高达28ng/ml,属于高危患者,而术后PSA稳定维持在0.01ng/ml以下的水平,显著低于0.2ng/ml的安全线。后来我又回顾了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发现其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包膜、精囊均未受侵,淋巴结也没有转移,这些都说明瘤控的效果也非常好。瘤控是手术的重中之重,对于前列腺根治术,避免病灶残留尤其重要,术前详细了解病灶的具体位置和外侵情况,并据此进行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制订以及术中实施,这些都是我们提升瘤控的重要措施。我们中心团队近年来开发和推广的全息影像技术在手术的精准实施方面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尿控和瘤控,还有一项指标未来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那就是性功能的保护。支配阴茎勃起的性神经紧贴前列腺两侧走形,极难在术中予以保留。不过我们中心也在技术上不断改良,目前采用的筋膜内技术、冷刀技术、保留盆底筋膜技术、DVC免缝扎技术、面纱技术等,使患者有了更多保留勃起功能的可能。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是一个细节满满的手术,最终是要通过术中各项细节技术的实施,实现肿瘤的彻底切除,并最大限度维护好患者的生活质量。
肾细胞癌:国产靶免联合方案证据不断充实 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中、高危晚期肾细胞癌(RCC)的一线标准治疗,在这一大背景下,国产药物也不断突破,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2024年4月,国产抗PD-1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西替尼获批中高危不可切除/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一线适应症,其获批的关键性研究RENOTORCH是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和盛锡楠教授等牵头,研究结果发表于2024年《AnnalsofOncology》杂志。RENOTORCH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入组了421例中高危不可切除或转移性RCC患者,以1:1随机分配至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组(n=210)或舒尼替尼组(n=211)。与舒尼替尼单药组相比,特瑞普利靶免联合组在无进展生存(PFS:18.0vs.9.8月,HR=0.65,p=0.003)和客观缓解率(ORR:56.7%vs.30.8%,p<0.01)方面均显著占优。 2024年ESMO年会上,北肿盛锡楠教授团队带来了另一项双国产创新药组合的ETER100研究结果,展示了贝莫苏拜单抗(国产PD-L1抗体)联合安罗替尼(国产)方案的良好疗效。这一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共纳入531例晚期RCC患者,对照组为舒尼替尼单药治疗。中期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无进展生存期(PFS:18.96vs9.76月,HR=0.53,p<0.0001)和客观缓解率(ORR:71.6%vs25.1%,p<0.0001)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除了晚期一线外,靶免方案在局晚RCC的术前新辅助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证据。2024ESMO大会公布了301张旭院士牵头的Ⅱ期NEOTAX研究结果。研究入组伴Ⅱ-Ⅳ期下腔静脉癌栓、伴或不伴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RCC患者,这些患者均计划接受手术,术前行特瑞普利联合阿昔替尼治疗4周期,主要终点是下腔静脉癌栓的降级率。共入组29例患者,其中25例纳入分析,中位年龄58岁,接受治疗12周后,24例(96.0%)出现癌栓高度降低,中位降低2.3cm,11例(44.0%)实现癌栓降级。最终21例患者顺利完成了手术,其中13例患者的手术策略因癌栓高度的降低而得到了调整,手术决策改变比为61.9%(13/21)。结果表明,对于II级以上的RCC伴癌栓患者,术前靶免新辅助可作为一种降低癌栓高度、优化手术条件的有效策略。
前列腺癌:mCRPC核素治疗时机不断前移 在mCRPC阶段的药物中,放射配体疗法(RadioligandTherapy,RLT)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该疗法使用的药物被称为核素偶联药物,与近年来大热的ADC药物类似,它的基本结构也是由“配体-连接子-载荷”三大件组成,不同的是,它的载荷是放射性同位素。 镥[177Lu]特昔维匹肽(177Lu-PSMA-617,Pluvicto,Novartis)是前列腺癌RLT疗法中具有开创意义的药物,它将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多肽与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177Lu相结合,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关键III期临床试验VISION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SoC相比,Pluvicto+SoC可显著延长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8.7vs3.4月)和总生存期(OS,15.3vs11.3月)。这使得177Lu-PSMA-617被FDA批准用于后线治疗mCRPC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接受过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和紫杉烷类化疗且PSMA表达阳性。 考虑到VISION研究的积极结果,是否可以让177Lu-PSMA-617的使用进一步提前呢?2024年PSMAfore研究的结果给我们揭晓了答案。该研究荣获SNMMI(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2024年度最佳摘要,同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PSMAfore是一项在未接受过化疗的mCRPC成年男性患者中比较177Lu-PSMA-617与换用另一种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治疗的国际、前瞻性、开放性、随机、III期研究,177Lu-PSMA应用节点提前至mCRPC早期。PSMAfore共纳入468例未经紫杉烷类化疗的PSMA阳性mCRPC患者,1:1随机分为177Lu-PSMA-617组和ARPI转换组(更换为另一种ARPI),研究组间特征相似,177Lu-PSMA-617组的中位周期数为6。结果显示177Lu-PSMA-617治疗显著延长了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11.6mvs5.6m,HR0.49,95%CI:0.39-0.61),且安全性更好。此外,ARPI转换治疗组中有134名(57%)接受了177Lu-PSMA-617交叉治疗。结果提示,对于既往ARPI治疗出现进展的mCRPC患者,177Lu-PSMA-617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PSMAfore研究的结果将放射性配体治疗推前至mCRPC早期(化疗前),但治疗时机的的前移探索还在继续:ENZA-P研究,一项在mCRPC一线治疗中对比恩扎卢胺联合177Lu-PSMA-617治疗和恩扎卢胺单药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已经在中位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进展时间(PSA-PFS)方面看到了联合组的显著优势;UpFrontPSMA研究,则是一项在激素敏感阶段(mHSPC)对比177Lu-PSMA-617续贯多西他赛和多西他赛的II期临床试验,其研究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组显著改善患者48周时PSA不可检测率,且延长了中位PSA-PFS和中位无去势抵抗生存期。这两项II期研究的结果均于2024年发表在了《柳叶刀-肿瘤》杂志。
尿路上皮癌:EV-103五年随访结果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可谓大放异彩。ADC是由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 维恩妥尤单抗(EnfortumabVedotin,EV,Astellas)是一种靶向Nectin-4蛋白的抗体偶联药物,该蛋白在尿路上皮癌中高度表达,EV的有效载荷是一种具有高细胞毒性的微管抑制剂单甲基奥瑞他汀(MonomethylauristatinE,MMAE)。EV与PD-1免疫药物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P)联合使用时,相较于含铂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既往EV-301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后线化疗),后线使用EV在无进展生存期(PFS,5.6vs3.7月)和总生存期(OS,12.9vs9月)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这提示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PD-1或PD-L1抑制剂以及含铂化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EV是一种新的可靠选择。 随后,EV-302研究将EV+P推向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研究结果于2024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与对照组(标准含铂化疗)相比,EV+P组mOS延长15.4个月(31.5mvs16.1m,HR=0.47),mPFS延长6.2个月(12.5mvs6.3m,HR=0.45)。值得一提的是,该组病灶消失率(CR)高达29.1%,客观缓解率(ORR)则为67.7%。此外,研究纳入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超过30%。2024年12月ESMOAsia大会发布的泛亚洲人群亚组分析(共166例患者)显示,EV+P这一组合可达到72.2%的客观缓解率,其中38.9%的完全缓解率让人眼前一亮。 EV-103研究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1b/2期、多队列研究。今年尤为令人瞩目的是EV-103队列A的更新结果,该队列纳入了45例无法耐受顺铂化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2024年ESMO年会公布了EV-103五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一线使用EV+P方案的患者mOS高达26.1个月,中位的缓解持续时间DoR高达22.1个月。患者后期生存曲线显著拉长,至5年随访结束时患者生存率仍超过40%(达41.5%),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EORTC30986研究中二线化疗带来的生存获益(含卡铂方案,OS8.1-9.3月),这也引发了业内的一种广泛讨论:arewecuringbladdercancer我们是否看到了治愈膀胱癌的希望? 在早先公布结果的队列H中,共纳入了22名接受术前新辅助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这些患者无法耐受顺铂新辅助化疗,研究给予了EV单药新辅助。22名入组患者中,68.2%的患者为cT2期,27.3%为cT3期,4.5%为cT4期,68.2%的患者为尿路上皮癌,31.8%为混合组织学类型。研究结果显示有8名患者(36.4%)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即在手术前检查时癌症已无法检测到。所有术前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均顺利实现膀胱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延迟。这一研究展示了EV在MIBC术前新辅助中应用的潜力,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EV-303/304研究的数据披露。
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已经成为<4cm肾肿瘤的首选标准术式,然而该术式的难度却因肿瘤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差别巨大,这其中,完全位于肾脏内部的内生型肾肿瘤便是最富挑战的情况之一。因这类肿瘤完全位于肾内,在肾脏表面无法寻及其边界而造成切除困难,且切除过程中更易切破肿瘤造成残留;此外,内生型肾肿瘤位置深在,切除过程中易造成临近粗大脉管系统的破损,进而引起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该例为中年男性,BMI34kg/m2,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月入院,肾肿瘤大小3.3×2.6×2.5cm3,深入肾窦内,距离肾表面最近处约10mm。增强CT考虑肾透明细胞癌可能大,RENAL评分9X,PADUA评分11。术前行全息影像三维建模,掌握瘤周解剖细节,包括供瘤血管情况、肿瘤与集合系统关系、肿瘤于肾表面投影等。全息影像提示患肾存在异位肾A供应上极区域,不参与术区供血,故术中行选择性肾动脉阻断。术中采用后腹腔入路,通过虚拟全息影像与实时术野图像的融合配准,初步判定肿瘤位置。之后,扩大范围行肿瘤上方肾皮质的“掀盖”/“去顶”,该步骤去除肿瘤上方厚约10mm,范围5×4cm2的肾实质,钝锐性切除相结合可显露肿瘤轮廓。随后,采取剥除法紧贴肿瘤假包膜完整切除肿瘤,于肿瘤根部遇供瘤动、静脉行Hem-o-lok夹夹闭后离断。剥除肿瘤过程中造成两处肾盏破损,在逆行美兰(提前置虎尾管)指示下严密缝合,随后行内外双层缝合,热缺血共计38min。开放阻断无创面渗血、无血尿,术后无漏尿,无Clavien-Dindo≥1级并发症,如期拔管、拆线。术后病理提示为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G2级,包膜完整,各切缘(-)。内生型肾肿瘤的保肾手术存在多个手术难点,其中肿瘤的定位最为关键。术中腔内超声是目前最经典的内生肾肿瘤定位技术,但在缺少超声时,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技术:1)Brodel线法:该技术是指沿Brodel线纵形劈开肾脏以寻找肿瘤,该法往往需要更长的肾脏切口,否认会给切除和缝合带来困难。2)度尺法:通过仔细读片初步判定肿瘤位置后,术中利用度尺扩大范围,楔形切除肿瘤表面的肾实质,达到去顶的效果。3)沿肾动脉放射线切开法:适合略表浅,偏于腹侧或背侧的内生肾肿瘤。本例肿瘤深在、居中,术中无腔内超声协助,遂选用了掀盖/去顶法。术中切除一定范围的肾实质有利于充分暴露内生型肿瘤,并获取剥除肿瘤和缝合深部创面的空间。术者体会“去顶”法虽丢失了较多的正常肾组织,但降低了精准剥除肿瘤和严密缝合“U”形深洞创面的难度,更适合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全息影像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术者所在中心致力于全息影像技术的开发及推广,通过上千例的实践总结,全息影像技术在术前掌握解剖细节、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图像导航、内生肾肿瘤定位等多个方面均有帮助。而且该技术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变的更加高效、精准和智能。
汪磊医生的科普随笔-肾结石危害之癌变今天的话题从这枚形状特殊的肾结石说起,这枚结石(图1)是从患者身体里取出的,那么它在体内是什么情况呢?箭头所指的就是这枚结石(增强CT图像,图2),它已经在患者体内存留了30多年,不幸的是结石旁边的肾组织已经发生了癌变。专业上的诊断是肾盂鳞癌,这种疾病目前认为与肾结石长期刺激有关。幸运的是这位患者的癌变发现的还算早,切除肾脏后获得了治愈。但不是每一名患者都是这么幸运的。这是另一位患者,他的左肾也发生了癌变,也考虑是肾内多发的结石长期(超过10年)刺激所致。这例患者的癌变已经转移到了肾门淋巴结,并且侵犯了膈肌等处。(图3)虽然这例患者也接受了手术(切除左肾),但手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他长期的腰痛和肾积脓导致的反复发热。对于远期预后,实在不容乐观。按文献中对类似患者的追踪,通常的存活期不超过一年。对于患者而言,肾结石的症状有时尚能忍受,但长期拖下去绝非上策,正应了《扁鹊见蔡桓公》里的那句话:“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写在最后:肾结石长期刺激导致的(肾盂、盏)癌变多数症状隐匿,同时,此类患者大多因合并肾积水、积脓而有腰痛、发热等症状,更加掩盖了癌变的发生。由于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且肾盂壁较薄,早期即可能出现淋巴转移和扩散,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很差。因此,对鳞癌的早期诊治十分关键!
昨天给一名74岁患有膀胱癌的老先生进行了泌尿外科最大最耗时的手术-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及回肠膀胱术,手术顺利,总耗时近6小时,次日早晨查房时老先生精神饱满,已经能在床上坐起。回顾这位老先生的诊治过程,家属曾一度强烈要求保留膀胱。其实,在膀胱癌的手术治疗中,要求保留膀胱的想法十分普遍,也十分容易被理解。那么究竟该不该保膀胱呢?这里我们有必要聊一下。两种不同的膀胱癌:NMIBC和MIBC膀胱癌是人体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病理类型中90%为尿路上皮癌。膀胱尿路上皮癌中70-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简单的理解就是肿瘤仅生长在膀胱壁的最内层(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而没有累及膀胱壁厚实的中外层(肌肉层)。另外的25-30%因累及肌肉层甚至延伸至膀胱外而称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NMIBC和MIBC两者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而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不同的疾病。由于NMIBC患者的肿瘤比较表浅,通常通过经尿道的肿瘤“刮除”便可去除病灶,并不需要切除膀胱,病人的生活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但是,MIBC则完全不同。不同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膀胱的肌肉层存在发达的小血管网和淋巴管网,肿瘤一旦侵及这一层,就有很大的风险出现快速的进展和转移。因此在传统治疗理念中,对MIBC患者不仅要彻底切除膀胱,还要清除其周围存在转移风险的淋巴结。然而,保留器官毕竟是人类朴素的愿望,特别是切除膀胱后会给生活造成显著的变化。实际上,临床医生也一直在探索MIBC可能的保留膀胱策略。不同的保膀胱策略笼统而言,对于MIBC患者(严格意义上还包括卡介苗灌注失败后的高危NMIBC患者,本篇不再做深入介绍),凡是未行膀胱切除而进行的其他治疗,均可称为保膀胱策略。比如膀胱灌注卡介苗治疗,膀胱介入栓塞化疗,系统性化疗,放疗等。这其中,目前最被认可的是一种叫做“三联治疗”的策略。保膀胱的三联治疗(trimodalitytherapy,TMT)通常是指充分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全身化疗+局部放疗。它通常被谨慎用于高度选择的MIBC患者,比如:肿瘤仅侵犯肌层而未侵透膀胱;只存在单个肿瘤而且不是弥漫性生长;不存在原位癌;不存在淋巴转移;不存在或较少存在脉管癌栓等提示恶性程度较高的特征;病人必须充分知晓保留膀胱带来的疾病转移风险且依然强烈要求保留膀胱。有研究认为,TMT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可达到30.9%,仅略低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35.1%。对于不适合、不耐受或主观不接受膀胱全切的患者,TMT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免疫治疗给保膀胱策略注入了新鲜血液近年来,由于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使得保留膀胱的策略也得到了丰富。比如在基于新辅助治疗的保膀胱方案中,对于那些本打算进行膀胱全切的患者,先使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联合ADC药物(一种靶向化疗),如果用药后肿瘤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则可以考虑改为保留膀胱的经尿道电切术。如果电切术后也未发现肿瘤细胞残留,则称为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completeresection,cCR),此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积极监测或继续使用药物治疗。在有些研究中,cCR的比例可以达到40%左右,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不过,这些研究还缺乏长期和大样本量的随访结果,患者仍有可能在后期出现肿瘤复发而切除膀胱、甚至出现远处转移。小节总之,保膀胱的策略在不断进步,未来有望使更多的膀胱癌患者获得安全的器官保留。但是,对于患者及家属,切记不可盲目追求保膀胱而忽略了疾病治疗的核心目的-消灭癌灶,延长生存。比如,今天开头提到的老先生,肿瘤长径已达6cm,单从这一方面已不适合进行保留膀胱的策略。
汪磊医生科普随笔-肾结石危害之“丢肾”近日在贵州为一名中年女性患者进行了肾脏切除手术,但患者并非患有肾脏恶性肿瘤,而仅缘起于一枚肾结石!结石为何还会丢肾?作为医生,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很可惜。通常大家都知道肾结石会引起腰腹痛、血尿等不适,有些人还了解到结石嵌顿会导致尿路堵塞,引起尿路感染、发热、肾积水等更严重的危害。但是有些肾结石并没有引起明显的不适,患者也疏于大意没有积极诊治,久而久之,结石逐渐增大,刺激周围粘膜炎性病变,形成肉芽包裹结石,导致了尿路的完全堵塞。尿液大量积聚于肾盂、肾盏内,导致肾内压力的增加,超过肾脏的代偿能力,肾实质逐渐发生缺血和萎缩,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积水的皮囊肾,彻底丧失了肾功能。而且由于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其表现也很隐匿,常常没有明显症状。从CT图片中可以看到,这名患者的肾盂内有一枚较大的石头(铸形结石)完全堵塞了尿路的出口,肾脏严重积水,肾实质萎缩、菲薄如纸,完全丧失了肾脏功能。由于患者存在反复复发的肾盂肾炎和间断腰部不适,因此寻求治疗并最终接受了腹腔镜下肾脏切除手术。作为医生,我的第二个感觉是手术很艰难。手术中,由于肾周脂肪囊的存在,正常肾脏与周围的大血管、肠道等很容易分离。即使是患有肿瘤的肾脏,其与周围脏器间的间隙也相对清晰,手术并不困难。然而,积水萎缩肾可不是这样的。由于结石梗阻,肾脏压力增加,尿液长期逆行外渗,肾脏周围的脂肪间隙已出现了严重的炎性粘连,使得肾脏与其临近的下腔静脉、十二指肠、肾上腺、结肠等粘连十分致密,尤其是结石嵌顿的肾门部位。这就好比家里的水饺相互粘成一坨,很难分开。这种肾脏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以这例手术为例,腹腔镜术中在分离肾门处粘连、肾脏与下腔静脉粘连、肾脏与十二指肠粘连时需倍加仔细、耐心和谨慎,因为下腔静脉破裂造成的术中大出血和十二指肠破裂造成的术后肠瘘都可能是致命性的。在一些关键区域,我们采取了肾包膜内切除的非常规方式,紧贴肾组织剥离,而将肾包膜及与包膜致密粘连的肠壁等重要组织留下,有效避免了副损伤。手术时长超过3小时,是普通肾脏切除手术的2倍多。患者术后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恢复一切顺利,应该说虽然术中耗时较多,但从术后看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写在最后的总结:如果您患有肾结石,一定不能大意,需要及时就医。一旦发现肾脏长时间积水不缓解,已提示病情明显加重,此时更应积极治疗,避免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以及病情加重带来的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近期收治了一名30岁女性患者,因饭后胃部不适就诊,CT检查发现腹腔内胃脏的下方(具体位于腹主动脉旁及左肾门的前方)长了一个6.5×5.5cm大小的肿瘤,血供十分丰富。术前检查提示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严重超标,高度怀疑是副神经节瘤-一种可以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导致患者血压急剧升高,乃至引发生命危险的肿瘤。经充分检查和准备后,我们给这名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副神经节瘤切除术。肿瘤血管丰富,十分容易出血,并且与周围的肠道、胰腺等粘连非常致密,手术进行的异常艰难。并且当我们触碰挤压肿瘤时,由于有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入血,患者的血压会出现波动性升高,最高时超过200mmHg!历时3个小时,手术最终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出现任何手术并发症,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下面科普下副神经节瘤的一些知识:1)副神经节瘤,简称副节瘤,是一类较为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仅为0.6/100000。2)副节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大部分是交感神经副节瘤,约占98%,少部分为副交感神经副节瘤,约占2%。3)交感神经副节瘤中,80-90%位于肾上腺内,又称嗜铬细胞瘤,其余的也大多位于肾门部位或腹主动脉旁。副交感神经副节瘤则多位于头颈部。4)对于该病,目前业内统一的表述为“副神经节瘤和嗜铬细胞瘤(paragangliomaandpheochromocytoma,PPGL)”,其英文简称为PPGLs。5)副节瘤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突发的头痛、心悸、大汗,这与一过性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有关,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有些患者的症状频繁发作,有些则不明显。6)副节瘤具有很高的遗传性,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携带致病的种系突变,迄今已鉴定出20多个易感基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SDHx基因、VHL基因、RET基因等。7)所有副节瘤都有发生转移的恶性潜能,其中肾上腺副节瘤的转移概率大约为10%,腹腔内的副节瘤的转移概率可能高达20-40%。8)肿瘤体积较大,伴有坏死或侵犯,以及SDHB染色缺失等被认为转移风险较高。9)手术切除是根治副节瘤的唯一手段,由于其潜在的复发/转移潜能,即使完整切除后仍应终生严密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