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住院的一例患者,7年前肾上腺包块2.5cm,随后定期复查。1复查需要做ct,担心辐射,近几年未再复查,2另外由于肾上腺位置很深,体检时常规b超很难发现,3包块就算恶变,也没有什么症状,4肾上腺包块如果发生恶变,恶性程度很高,堪比胰腺癌,预后很差。 这是患者目前的ct,希望患者明天术后的病理结果是良性吧。再次提醒,并给大家做个科普吧,1肾上腺包块一定要定期复查,怎么也得一年一次,2有可能复查的时候没事,但过几年一疏忽就忘了复查了,这时候肾上腺包块有可能发生恶变,3如果年龄尚可,身体状况好,肾上腺包块已经有2公分左右,也可以微创手术切除。由于只切除包块,所以创伤很小,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是利大于弊! 今天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了肿瘤,术中出血20毫升,手术时间30分钟,非常顺利。 等待术后的病理结果吧。
血尿最常见的3个原因:1、炎症2、结石3、肿瘤 如果出现肉眼血尿,应尽快至当地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尤其要排除是尿路上皮肿瘤的可能。 反复泌尿系感染伴肉眼血尿,一定要怀疑尿路上皮肿瘤、尤其是膀胱癌的可能。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些这样的患者:尿频、尿急、尿痛伴肉眼血尿,最初诊断是泌尿系感染,但长期口服抗生素后上述症状及肉眼血尿仍无好转,一定要尽快至当地医院泌尿外科就诊!不要自行口服抗生素,贻误病情!
膀胱全切术后需行尿流改道术,主要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大类。不可控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或更常用的回肠膀胱术。手术方式简单、安全、有效,但是输尿管开口易狭窄,需腹壁造口、终身佩戴集尿袋,生活质量较差,审美要求高的患者不容易接受。但这种术式对老年和身体虚弱的病人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可控尿流改道主要包括异位可控尿流改道和原位新膀胱术。异位可控尿流改道主要包括可控储尿囊和利用肛门控制尿液术式,前者适于男女患者,不需配带集尿器,可自行插尿管导尿,患者生活质量较高,缺点是有腹壁造口。利用肛门控制尿液术式主要包括尿粪合流术和尿粪分流术,但容易出现输尿管末端吻合口狭窄、逆行感染、肾功能受损等缺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还必需良好。原位新膀胱主要包括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胃原位新膀胱等。一些学者认为原位回肠新膀胱对系膜缘的内翻缝合方式,明显抵消了肠道肌肉的自主收缩,使得新膀胱顺应性提高、压力降低从而确保容量,可达到较好的控尿率;因为回肠的系膜相对较长,亦使新膀胱和近端尿道之间易于实现无张力或低张力吻合,粘膜萎缩使尿液成分重吸收减少,手术操作不甚复杂,比利用其他肠道行原位新膀胱术更为优越。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易形成憩室和有癌变的危险,因此不适合作为长期的尿流改道,非必要时不应使用。胃原位新膀胱仅见个案报道和小样本病例报道,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一般主张在肠道严重缺损、骨盆接受过放疗或其他疾病无法利用肠道时可选用。Schrier等比较了回肠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尿动力学参数,证实了应用回肠尿动指标更理想,包括大容量、低膀胱内压及更好的顺应性。原位回肠新膀胱克服了回肠膀胱术、可控性膀胱的缺点,无需尿、粪改道,术后无需佩戴粪袋或者尿袋,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依从性高,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心的青睐。 顺蠕动双输入袢原位新膀胱示意图
对于输尿管有明显狭窄或结石有明显息肉包裹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无效,亦或者结石较大伴急性发病疼痛明显者,则需要行微创手术治疗解决(输尿管镜和肾镜)。 输尿管镜碎石术,在麻醉情况下,可以将纤细的输尿管镜通过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内将结石击碎后排出。由于是经自然腔道内手术,术后无疤痕,恢复快,安全有效。输尿管软镜技术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一种重要术式。它本身可在肾内拐弯,利用人体自然腔道,更加微创,可同时处理输尿管上段和肾内结石,目前是2厘米以下肾结石的主要处理方法,但也有许多2厘米以上结石通过输尿管软镜碎石成功的病例,尤其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孤立肾,马蹄肾,出血倾向,脊柱畸形,肾功能不全,稀有血型的结石患者,输尿管软镜有着独特的优势。 对于比较大的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需行经皮肾镜手术治疗。在麻醉下建立一条从皮肤到肾脏的通道,在通道内置入经皮肾镜,在监视器下找到结石,同样利用碎石能源系统击碎结石并冲出至体外。相对传统开放性手术,该手术切口小,切口只有钥匙孔粗细,术后恢复快,临床效果确切。
得了结石不要怕,及时就诊是关键,不要让石头毁了你的肾。一般说来,泌尿外科医生会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大小、数量、梗阻和感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体内微创碎石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少数较小的尿路结石、碎石后辅助排石和缓解症状。微创手术碎石占手术治疗的95%以上,传统开放手术对人体的创伤大,恢复慢,目前仅在微创手术无法处理的情况下作为迫不得已的选择。 所以说,一旦确诊,应及时到医院治疗,并定期进行复诊,确保结石是否完全排出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1.该病起病于21岁前,平均发病年龄6-7岁,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2.主要表现为多种抽动动作,如眨眼、耸肩、面部做怪相,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如反复清嗓、打嗝,有时孩子会说脏话,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眨眼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3.抽动症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几乎天天如此,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并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病程至少持续一年,且在一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两个月。4.不自主抽动或发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2岁的奇奇发烧三天了,刚开始爸爸妈妈以为他就是感冒了,也没带他去医院,眼看着三天了还不退烧,心里有些着急了,就带他去社区医院儿科门诊看一看。医生给孩子仔细检查后,发现孩子嗓子有点红,其他没有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孩子开了一些退热药和抗病毒药,就让他们回家吃药观察了。可是奇奇高烧了5天,还是没有退烧,并且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表现:手指头和脚指头肿得硬邦邦的,手指头还出现了红斑,两只眼睛发红,嘴巴又红又干,舌头上可见到许多红色的小疙瘩,身上还出现了红疹子。这可吓坏了爸爸、妈妈,她们赶紧带孩子去儿童医院,挂上了专家号。经验丰富的医生仔细询问了孩子发病以来的情况,检查了孩子全身,看了舌头,又摸了颈部,发现孩子颈部有肿大淋巴结,医生考虑奇奇得的是“川崎病”。奇奇妈妈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病,非常紧张地问:“医生,这个病听起来像是日本人的名字,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能治好么?”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这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它的疾病病理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全身血管炎。它最大的危害是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栓塞,甚至导致心肌梗死。但该病的病因至今不明。持续发热5天以上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常见的伴随症状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手掌脚掌红斑、躯干部多形性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热退后手脚指趾端的皮肤像纸一样地剥脱等。除了发热,其他症状出现得相对较晚,且不一定同时出现,所以临床上早期不容易鉴别,也容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猩红热、麻疹、淋巴结炎等病。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指标,目前临床早期诊断仍具有挑战性。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对于持续高热不退的婴幼儿,如果早期怀疑是这个病,会让孩子去做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以便尽早发现有无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扩张和心肌损害。同时也会让孩子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等)等,以便寻找早期诊断线索。川崎病虽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但是这种发热不是感染性发热,因此抗生素治疗无效。它的治疗主要药物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冠状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好时机为发病5至7天,在10天内使用效果均较好。用完丙种球蛋白后,大部分孩子发热和其他炎症反应表现均于1至2天内迅速恢复。阿司匹林口服的时间较长,持续用药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直到未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的证据时方可停药, 一般约1至3个月,对有冠状动脉异常者则需持续用药。听完了医生的介绍,奇奇妈妈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奇奇的冠状动脉是否受到了影响,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奇奇确实存在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医生紧急安排了孩子住院治疗,经过输注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奇奇很快退烧了。1周后奇奇出院了,刘医生叮嘱他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并且在出院后1个月、2个月、6个月、 12个月时来医院作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此外,以后每年还要来医院随访一次,直至病程满五年。对于有冠状动脉瘤的孩子,在恢复期需要每年至少一次的终身随访。(本文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20-8-28A12享健康,作者:儿科 吴珺)
最近一周接连治疗了好几例复杂性肾结石的患者,采用的是微创经皮肾镜技术,就是通过在腰上做一个半公分的切口,通过内镜的方式将结石击碎后吸出,效果非常满意。经皮肾镜最关键的技术就是穿刺,穿刺的越精准,手术大出血的风险就越小。2个月前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上刊登了本人在经皮肾镜穿刺方面的研究,给国内泌尿专业的医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