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过许多拿着肝功能报告前来就诊的患者,诉说着他们看到报告单上带着红色升高箭头的胆红素时的紧张、焦虑,反复就诊检查却查不到病因令他们压力倍增、身心疲惫。胆红素升高究竟提示什么疾病呢?什么是胆红素?胆红素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当血液中的血红细胞老化死亡便形成了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经过肝脏的转化就形成了直接胆红素(DBil),这两种胆红素之和为总胆红素(TBil)。胆红素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福建省立医院北院消化内科何铖福建省立医院北院消化内科何铖直接胆红素升高一般会是什么病?直接高胆红素血症通常提示肝脏的代谢功能正常,但是排泄功能异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胆管的堵塞,主要有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也可能是肝脏的毛细血管炎症,造成了胆汁淤滞综合征。间接胆红素升高一般会是什么病?间接胆红素升高通常提示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或者是肝脏对间接胆红素的代谢转化出现了问题,最常见的情况是溶血性贫血,输了血型不符合的血以及恶性的疾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会是什么病?总胆红素升高通常提示肝脏出现了病变。肝脏负责转换间接胆红素为直接胆红素,如果肝脏本身出问题,会对胆红素的代谢产生障碍,导致间接胆红素转变成直接胆红素能力低下,造成血中存在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同时,肝脏病变导致直接胆红素排出障碍,于是直接胆红素逆流入血,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升高。所以如果肝脏出现问题,将会导致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升高。引起肝脏病变的因素很多,如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免疫损伤、代谢异常等。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你的胆红素指标明显升高,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发热等临床症状还是胆红素指标轻度升高,没有临床症状,都请高度重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排除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药物性肝病等。如果你平时身体很健康,化验单里绝大多数指标都正常,只有胆红素指标轻度升高,那么黄疸轻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饮酒、熬夜、劳累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或者是由于静脉采血时红细胞破坏,导致胆红素暂时轻度升高,而非某种疾病,无须过分担心。总之,出现胆红素升高要冷静应对,调整生活方式,做到少饮酒、清淡饮食、不熬夜、不过度劳累、不随便吃药,特别是一些成分不明的所谓保健品、中草药等,并及时到医院诊治。
1、摄入足量(≥25g/d)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甘蓝菜、南瓜、苹果、香蕉等。2、增加饮水量,每天摄入1500-2000ml以上水分,推荐饮用温开水或淡茶水。3、适当锻炼,散步、拳操等形式不限,以安全、不感觉劳累为原则。4、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最好的排便时间为晨起或早餐后,每次5-10分钟。排便时需集中注意力,避免玩手机、看报纸等不良习惯。蹲位排便可改善排便费力,缩短排便时间。5、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家属对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负担的患者要给予关心和鼓励。6、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治疗,个体化治疗。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或怀疑药物引起的便秘,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治疗或调整治疗药物。便秘是可防可治的,要及早重视,及时治疗,避免便秘加重,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慢性便秘如何定义?便秘是一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慢性便秘指病程至少6个月的便秘。二、慢性便秘根据病因怎样分类?慢性便秘的主要病因分类如下
1、液体摄入不足:每天液体摄入量少于1500ml时肠道内水分减少,会造成粪便干结及粪便量减少而发生便秘。2、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不仅增加粪便容积、保持水分,从而软化大便,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对肠壁的刺激减少,影响肠道蠕动进而发生便秘。3、长期运动量不足:长期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导致大便干结,可诱发或加重便秘。4、排便环境不适宜:排便环境缺乏私密性、排便设施不便利,或者不能独立排便、需要他人协助排便等,会导致老年人排便意愿下降,进而诱发或加重便秘。5、精神心理因素:老年人常面临多种基础病、丧偶或独居等问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不仅影响胃肠道的感觉、运动和分泌功能,还会抑制副交感神经,减弱排便反射,进而诱发或加重便秘。6、药物相关因素:老年人常用的药物如降压药(氨氯地平等)、利尿药(呋塞米等)、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等)、化疗药(长春新碱等)、抗帕金森药(苯托品等)、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等)、抗精神药(氯丙嗪等)等都可引起或加重便秘。7、器质性疾病:老年人常见的器质性疾病如肠道疾病(结肠癌、痔疮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等)等都可引起便秘。
一、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二、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症状?反流和烧心是GERD最典型的食管症状。反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时称作反酸。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GERD还可以出现胸痛、上腹痛、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等非典型食管症状以及慢性咳嗽、咽喉炎、声音嘶哑、哮喘等食管外症状。
一、胃食管反流病如何诊断对于有典型反流和烧心症状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是最为简便、有效的,可作为初步诊断方法。对于有反流症状的初诊患者,胃镜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能够判断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另外,食管反流监测、食管测压也能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二、胃食管反流病怎样防治1、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改变生活方式。避免高脂肪、咖啡、巧克力、酸辣刺激、浓茶等食物。禁酒,戒烟,避免进食过饱。餐后不宜立即躺下,多保持站立或坐着,睡前两小时内不宜进食,睡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肥胖者应减轻体重,便秘者可配合通便药物治疗。2、慎用安定、阿托品、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茶碱等药物。3、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疗程通常4-8周,单剂量治疗无效时可改用双倍剂量。对于胃镜下发现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及重度食管炎患者,PPI通常需要双倍剂量(分别在早餐前和晚餐前服用),疗程至少8周。促胃肠动力药及抗酸药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辅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