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很多老年朋友都有“身体不舒服,扛一扛就过去了”,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去医院看病的习惯。事实上,有些疾病可能能扛过去,但对于大多数疾病,扛着只会延误治疗时机。对于心衰这种疾病,“扛”就好像“悬崖不勒马”,后果会非常严重。“心衰”全称为心力衰竭,是心功能不全的最严重阶段,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一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疾病使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输出血量不能够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同时舒张功能障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心衰的患病率约为1.3%,心衰患者有约1370万人。在>70岁的人群中,患病率更是超过了10%。也就是说,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一个人患有心衰。约20%的心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出院后5年内死亡率高达42%。据统计,我国医院内每年因心衰死亡人数约17万,平均每天就有465个人死于心衰。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心衰的后果虽然严重,但系统规范的治疗和严格规律的自我管理能将心衰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延缓心衰的发展,“悬崖勒马”,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很多患者对心衰的症状和危害不了解,身体不舒服喜欢扛着,不能保障心衰治疗和管理,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以下这些症状提示心衰的发生,需要特别注意,一旦发现类似的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坚决不能硬扛。01、气短和乏力:由于心脏功能障碍,输出血量不能够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许多心衰患者往往在轻微的活动后就会上气不接下气。02、心跳加快、心慌: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困难,机体自身调节会使心率加快以便增加心脏射血。03、脚和脚踝肿胀:心衰和肾功能减退导致液体积聚,不仅可以导致下肢肿胀,还可能使体重异常升高,如24h内就可能增加1-2kg。04、持续地咳嗽和气喘,平躺感觉呼吸困难:这是由于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液体在肺内积聚。咳喘的加剧通常是心衰加重的表现,提示患者需要及时就医。05、手脚冰凉、浑身发冷:心衰患者输出血量过少,体内大多数可用的血液都流向了大脑等重要器官,末梢血液循环障碍。06、情绪低落:心衰患者通常会对自身健康状况有一定认知,导致了他们的忧虑患者在承受浑身乏力等心衰症状的困扰的同时还总在担心拖累家人、朋友。有一些患者在规律的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心衰加重的情况,出现疲乏加重、运动耐力降低、静息心率增加≥15-20次/min、活动后气急加重、水肿再现或加重、体重增加等症状。这时患者可以选择根据症状自行调整基本治疗药物,如增加利尿剂剂量,根据心率和血压调整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等的剂量等。但如果自行调整药物后症状没有缓解,反而有愈发加重的趋势,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由专业的医生协助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千万不要硬扛。心衰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哪些事项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坚持服药:这是心衰治疗最根本的原则。检测血压、心率及体重:血压、心率和体重是反映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可靠指标,如出现异常波动,应及时就医。饮水适度:由于心衰疾病的特殊性,患者需要注意控制液体的摄入量。营养均衡:心衰患者要保持营养均衡,少油少盐。适量运动:心衰患者很难承受高强度的运动,一定要控制好运动量和时间。心情愉快: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李轶江教授团队,以成熟的ECMO(体外膜肺支持)技术成功救治了一位白血病危重患者,谱写了生命奇迹,充分彰显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与多学科协作救治的综合实力。病情 · 危急家住深圳福田的冯爷爷(化名),今年73岁,既往患有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因免疫功能低下、肺部反复感染于多家医疗机构诊治。前不久因“发热伴气促半月余,加重1天”被家人紧急送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随后入住ICU。冯爷爷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气促明显,经俯卧位通气等治疗亦无法改善,于是医生们快速顺利启动ECMO。医生 · 和病魔在拉锯之中ECMO支持过程中,冯爷爷的病情一度处于僵持状态。他的血小板计数极低,出血风险极高,医生决定行间断小剂量肝素抗凝,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及出血部位,幸运的是,冯爷爷顺利挺过出血风险。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天后,冯爷爷的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经过全科讨论,医生决定行ECMO运转下俯卧位治疗。在此期间,大家全程戒备,严防管道脱位及各种并发症,7天后,终于看到了胜利曙光。胸片提示双肺渗出病灶较前有所减少,呼吸力学提示双肺顺应性好转。但是全科医护依旧不敢松懈,马不停蹄进入撤机流程。战胜病魔 · 病情恢复近两周后,胸片提示双肺渗出病灶明显吸收,呼吸力学提示双肺顺应性改善,心脏功能稳定,循环稳定,一切准备就绪后成功撤离ECMO。冯爷爷的治疗还没有结束,进入到了关键时刻。为了帮助老人家尽快回归社会,需加强康复锻炼,从刚开始的被动康复到主动康复,慢慢增加运动强度,老人家的身体素质慢慢恢复,终于又迎来了一个阶段性胜利,老人家的肺部情况继续好转,经严格SBT流程后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此后,冯爷爷的精神、食欲一天天好转,由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在家人的陪伴下继续巩固治疗,最后顺利的从我院康复出院了。冯爷爷家属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对李轶江教授团队高超的医疗业务水平赞叹不已。ECMO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轶江教授介绍,目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ECMO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随着ECMO技术的推广和不断进步,不仅使心外科患者受益,也提高了其他学科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有了ECMO的保驾护航,相信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迹。什么是ECMO?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也被称为人工心肺机,临床上主要用于重症呼吸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支持。简单来说,ECMO就是心肺替代,维持机体血液及氧气供应,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它是一种可以在心肺停止或衰竭的情况下替代心肺系统工作的医疗急救设备。ECMO 的原理是将人体的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用血泵将血液灌入体内。这样可以使心脏和肺脏达到充分休息,有效的改善低氧血症,以及机械通气所致的气道损伤。根据血液回输路径不同,ECMO分为VV(静脉到静脉)和VA(静脉到动脉)两种模式:前者辅助呼吸,而后者将血液氧合以后泵回动脉,绕过心脏和肺脏,这就使得这两个器官都得到辅助。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无论是在日常医疗活动中,还是对抗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里,重症医学科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大众对重症医学科这一概念仍感到十分陌生,也存在着诸多误解。本文将为您拨云去雾揭秘重症医学科的庐山真面目1.重症医学科的概念重症医学科(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一门新兴的临床二级学科,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疗方法,其宗旨是有效救治危重患者。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危重患者的综合救治平台,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应用系统、连续、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诊疗技术进行综合救治。2.重症医学科的由来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源于现代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提出的设想,即将重伤员或术后高危患者集中在独立区域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利于危重患者的病情恢复。19世纪中叶以后,英美等国陆续开始为高危患者设置手术后恢复病房,而且后续的医疗实践证明了将病情危急患者集中诊治的益处。1971年美国重症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重症医学的正式诞生。重症医学由原来的加强监护单元变成了独立的一门医学学科。目前,重症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重症医学科在中国中国的重症医学起步(八十年代初)较晚,最初的外科ICU,很多是呼吸内科、麻醉科、心内科医师改行来做重症医学科;2000年以后,本科院校逐渐都设立了重症医学科专业;2009年2月13日,卫生部颁布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县市级医院)必须成立重症医学科。同时,重症医学科被批准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科分类号320.58),重症医学科这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虽然起步晚,但在03年SARS大流行、08年手足口病及汶川大地震,09年防治甲型H1N1流感和当下的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里,我们都能看到重症医学在挽救生命时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十年我国重症医学发展势头迅猛,人才储备也在飞速增加。2006年、2011年及2015年三次全国重症监护病房(ICU)普查结果表明,全国设置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数量由1000多家增加到近4000家;全国ICU医师执业人数增加到63605人,ICU护士执业人数增加到10万余人。国内一些顶级医院的ICU人才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例如中国顶级医院100强ICU硕士以上医师占比平均达90%以上,高级职称医师占比平均达到30%以上。虽然我国的重症医学科发展迅速,但和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重症医学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重症医学科病床的建立成本远高于普通病床标准,而决定重症医学治疗水平的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和在本次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外膜氧合设备(ECMO移动心肺仪器),目前只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或医院能够配备。在新冠疫情中,就暴露了ECMO数量不足的问题。此外,尽管,近十年来各层级卫健委无论在建设还是考核医疗机构过程中,都把ICU床占比作为一项重点考核指标,但时至今日目前中国ICU床位数仍难以满足需求, ICU床占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存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大建设力度。4.重症医学科的功能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继而发展为危及生命的重症,通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及深入了解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症医学团队能够显著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风险。重症医学科的功能包括:急救复苏及稳定病情;维护患者呼吸循环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保证复杂高危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平稳过渡;多种重要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支持治疗。5.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病人重症医学科是治什么病的呢?简单地说,所有有生命危险或有潜在生命危险的疾病或疾病状态都是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范围。重症医学科集中了一个医院最先进的监测和治疗仪器,具备最快捷的诊治绿色通道,有专门的抢救团队和抢救措施。因此,危重病人入住重症医学科可以大大降低近期死亡风险。目前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主要是以下几类患者:1、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需要加强治疗及密切监测,且相关治疗措施和监测手段无法在重症医学科之外进行。如机械通气、持续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肾脏替代治疗、人工肝治疗、体外膜肺氧合等。2、需要密切监测且可能需要立即干预治疗的患者,包括发生急性重症内科或外科疾病的慢性病患者。3、由于基础疾病或急性病导致病情恢复可能性下降的病情不稳定患者,如心脏填塞、重症感染等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此类患者应当接受加强治疗以缓解急性病,但治疗强度应当限制。6.重症医学科没有专门的病人吗?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重症医学科只能靠别的学科输送病人,因为它没有自己的特殊病种,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中毒就是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一大类病种。过去中毒病人都缺乏有效的救治手段,面对各种中毒,医生只能进行支持对症处理,同时等待毒物自行代谢,逐渐排出体外。但这个过程比较长,且极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现在中毒病人都主张尽早行血液灌流治疗,尽快把血液中的毒物清除掉。再比如急性胰腺炎,过去有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随着认识的加深,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本身不会危及生命,是炎症全身扩散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导致的死亡。所以,只要我们在早期把这些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毒素从体内清除掉,就可以阻止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与此同时进行胰腺本身的治疗,这样就能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7.重症监护室(ICU病房)与普通病房的区别由于ICU病房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因此病房从人员、到机器设备都和普通病房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病房中的医患比例、医护比例较普通病房高,这是为了让患者能得到更精心的治疗与照顾。其次,患者病情重,所以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因此ICU病房中配备了多种有创监测和支持治疗设备;广泛使用多种抢救药物和(或)生命支持治疗措施,如升压药物、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人工肝治疗、体外膜肺氧合等。8.只要想要延长生命,就可以入住ICU病房?其实重症医学的治疗目的是提供生命支持治疗直至病情恢复,而不是在病情没有恢复希望时延长生命。由于经常出现ICU床位紧缺,因此需要更加合理和公平地利用现有资源。上文已经提到了ICU病房收治的患者种类,需要注意的是,重症病房不是万金油,也不是神仙丹,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此外,由于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均为危重症,潜在不良预后风险高,人们常将死亡、痛苦、高花费等联系在一起。但是,重症病房对于相应患者的生命挽救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不能神话它,也不能在需要就医时有抗拒心理。重症医学科发展迅速、作用重大,加强重症医学科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任重而道远,值得医务人员为之不懈奋斗。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发生率增加,心力衰竭给我国卫生医疗带来的负担也逐渐增大,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显示,2000年我国心衰患病率为0.9%,并且随着年龄增高,心衰患病率显著上升。你了解“心衰”吗?一些关于心力衰竭的常识,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所了解的知识。什么是心衰?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需要注意的是,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心衰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等均可引起心肌损伤,导致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造成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低下。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比如:感染;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等;药物作用: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等;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状态:肺栓塞、贫血等。心力衰竭有哪些表现?心衰一般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力衰竭:早期: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心率增加。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急性肺水肿:起病急,病情可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心源性休克: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持续30分钟以上,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皮肤湿冷、苍白和发绀。心动过速>110次/分。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慢性心力衰竭:左心衰: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最常见的是运动耐力下降、乏力。右心衰:腹部或腿部水肿。舒张性心力衰竭:初期表现不明显,后期逐渐出现运动耐力下降、气促、肺水肿。心力衰竭如何治疗?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注意什么?一般患者应采取高枕位睡眠,较重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限制体力活动。心力衰竭较重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少量多餐。限水,每天液体摄入小于2L。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宜超过5克。按医嘱服药。预防呼吸道感染。育龄妇女要做好避孕。定期检测体重、血压、心率。
转自公众号:李轶江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和血管比较“脆弱”,许多患者都不敢轻易运动,甚至觉得应该待在家里休息或躺着不动。其实不然,日常活动不能代替运动,经常躺着更是不利心肺功能。心脏康复的核心就是运动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地正确进行锻炼,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冠状动脉斑块,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功能。那心脏病患者在什么时候锻炼会比较合适,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1、锻炼宜晚不宜早“闻鸡起舞”是很多人的健身习惯,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这个习惯很容易引发危险。因为清晨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尤其是上午6~9点这个时段。晨起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血管系统的张力会增加。另外,经过一晚上的禁食禁水,血液粘稠度、血小板活性增加,也会导致血压增高,因此心脏病患者不宜晨练。那心脏病患者在什么时候运动比较好呢?一般推荐的时间段是下午~晚上8点之前。无论是体力的发挥,还是身体的协调能力和敏感性,均以下午或黄昏时分为佳,尤其是心率与血压都比较平稳,更适合参加体育锻炼。更多心脑血管精品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名家心讲堂。2、适度、全身锻炼为佳心脏病患者运动的强度,以自己的舒适度作为标准。建议根据自己的体力和感觉,采取轻中度的运动,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另外,心脏病患者宜进行一些轻松愉快又不致于增加心脏负担的全身性活动,如跳交谊舞、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做局部肌肉活动(如上肢或下肢的运动)。这是因为研究表明,一些心脏病人在做全身性活动时心脏病不易发作,而在做局部性肌肉活动时,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反而容易诱发心脏病。3、运动后能立刻洗澡吗?运动过后,很多人都会选择洗个热水澡,热水澡可以提高肌肉间的温度,促进肌肉内的血液循环,加速运动中产生的乳酸的利用,达到神清气爽的效果。但运动后不建议洗冷水澡,因为这会直接导致回心血量的增加,且有些心血管疾病是由寒冷的刺激引发的。最后,专家提醒运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果运动时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下降、呼吸急促等现象,应马上停止,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计划。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死亡构成的40%以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不得不关注的重点。大家都知道,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有关,血脂高的人就容易患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脂成分复杂,其中,胆固醇对血脂非常重要,它的指标的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人对胆固醇有误解,以为胆固醇就是越低越好。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后,会逐渐堆积在血管内壁,产生血管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引起血管供应的组织缺血。当这些斑块破裂后,还可能会形成血栓,随着血液的流动最终可能堵塞心脏或脑供应的血管,从而引起心肌梗死或脑梗死。高密度脂胆固醇的功能之一是清除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此也被称为“好胆固醇”。既然“好胆固醇”能够保护心血管,“坏胆固醇”会伤害心血管,那想办法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坏胆固醇”的含量不就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了吗?没错,但想要知道怎么控制胆固醇,首先要了解胆固醇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很多人都以为胆固醇是吃出来的。事实上,从食物中直接吸收的胆固醇,也就是“外源性胆固醇”,只占胆固醇总量的25%。另一部分是人体肝脏、小肠合成的,称为“内源性胆固醇”,这才是胆固醇的主要来源,约占胆固醇总量的75%左右。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们通过自身生活习惯的改变,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胆固醇呢?不是这样的虽然大多数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但这个合成过程也受到严密的调控,通过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影响到机体的调节系统,减少“坏胆固醇”的合成。人体合成胆固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的车辆,虽然这辆车可以自动驾驶,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手动改变它前进的方向和速度。而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包括: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减少熬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量喝酒、改善睡眠等。那是不是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不会使胆固醇过高了呢?也不是的前面提到,胆固醇的合成是依赖于自身的调控。那么,如果一个人本身的代谢就是异常的,就相当于一辆车的发动机出了问题,开始横冲直撞,这时候手动也无法改变这辆车的结局,只能通过更大的外力将这辆车拦住,也就是通过药物降低血脂。降低“坏胆固醇”,首选的药物就是他汀类药物。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般需要强化降脂,即联用其他降脂药物。那“坏胆固醇”的指标是越低越好吗?不是的胆固醇低于正常值太多,可能意味着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或者肝脏合成功能异常。对于正常人来说,“坏胆固醇”在3.4mmol/L以下属于正常。而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坏胆固醇”需要低于2.6mmol/L。而对于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坏胆固醇”要低于1.8mmol/L。前面说的都是“坏胆固醇”多,那如果“好胆固醇”少,是不是也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是的但目前临床没有有效的提高“好胆固醇”的方法,所以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主要还是想办法降低“坏胆固醇”。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变化,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在中国,目前有大约2.7亿人受到高血压的困扰18岁及以上人群 患病率 25.2%且随着年龄升高,高血压患病率也显著增高根据我国目前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为高血压。大家都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确诊高血压并开始吃降压药,就需要终生服药。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很多人需要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即便如此,也还有一些人因未能遵医嘱规律服药,或因未能按时监测血压导致血压控制不佳,引起高血压的并发症,如心梗、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运动是降血压的法宝2020年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的研究发现:全世界每年至少有390万人通过充分的身体活动而避免了过早死亡。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预防心脏病学协会(EAPC)近日也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EJPC)联合发表了一份共识,建议应根据个人当前的血压水平,进行特定的运动。共识指出,在高血压患者中,有氧运动是降低血压的最有效运动,其效果与服用单一降压药的效果相似,甚至更有效,可作为一线运动疗法。动态阻力运动和等距阻力运动,可作为二线运动疗法,或一线运动疗法的补充。而对于血压在正常范围的人群,共识建议将等距阻力运动作为一线干预措施。尤其是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包括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以及有妊娠高血压史的人群,可以通过等距阻力运动,延缓甚至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想要通过运动降压,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的方式有很多,但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高血压患者。一般在选择运动治疗方法时,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切勿盲目跟从别人。第二,运动前要做好准备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这有助于让自己慢慢进入运动状态中。于此同时,也让身体有一个提前放松的机会,以至于避免在运动中因肌肉紧绷而出现受伤的情况。第三,注意运动时间高血压患者在运动方面还得注意把控好时间,不能一味认为运动有助于降血压,就增加自己的运动时间。因为只有适当运动才能有助于降血压。如果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频率频繁、或运动强度过大都会使高血压患者出现不适的情况。一般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理想的运动时间是20~40分钟,也可将应有的1次运动持续时间拆分。第四,降低血压,并不能只依靠运动这一种方法我们还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体重;健康饮食,少油少盐;戒酒;戒烟;减轻压力以及定期自我检查血压。而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除了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唯有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实现降压目标,降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第五,若在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运动过程中,由于激素的作用,会导致血压升高。若高血压患者运动过量或持续时间过长,或者患者本身血压过高,运动时的血压升高就很有可能造成患者血压过高,导致头晕甚至跌倒受伤。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尤其不应在冬日早晨进行运动,否则甚至可能造成脑出血等严重后果。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降压法比较适合一级二级的高血压患者以及一些病情稳定的患者,而不适合一些严重高血压患者。因此高血压病情严重的患者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运动降压法,否则反而会加重自己的病情。另外,我们这里提到的“高血压”一般指原发性高血压,而一些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则应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而不建议采用运动降压。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压力持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持续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常见病、多发病,相信绝大部分读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疗都不会陌生,小到体检的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大到支架植入、搭桥手术、起搏器安装,全国大部分城市医院都有着充分的诊治经验。然而,绝大多数人并没听说过“心脏康复”的概念。什么是心脏康复?顾名思义,心脏康复就是通过综合的康复医疗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生。心脏康复的内容包括规律用药、运动疗法、心理疗法、饮食疗法、行为疗法等。然而,尽管心脏康复的概念已提出多年,且心脏早期康复已被实践证实可以提高心脏病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和疾病的总死亡率。但鉴于我国经济状况及心脏康复理念的相对落后,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开展依旧差强人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的困境主要表现如下:1、目前的康复仅局限于肢体康复,对心理、生活质量和职业康复落实不够,并未开展真正的心脏康复;2、心脏康复无医保政策支持,患者及家庭对康复医疗费用承受能力不足;3、患者及家庭对心脏康复的意义与重要性缺乏认识;4、医师护士对心脏康复的必要性认识不足;5、没有系统的心脏康复人才培训和准入体系,人才匮乏,康复知识、技能和设备缺乏;6、学术界对心脏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了解和重视。不少医院的康复还停留在临床研究阶段,在医疗保健的实践层面并未真正落实;7、没有建立强大的社区和家庭心脏康复网络;8、医患关系欠佳也是制约因素。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目前发展康复医疗工作也有4个有利条件:1、一是政府、社会各界日益重视康复医疗服务;2、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康复服务需求,民间医疗资本对康复产生浓厚的兴趣;3、三是公立医院改革为加强康复医疗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4、四是几代心脏康复人的不懈努力所获得的积淀。未来我国心脏康复需要完善的几个要点包括要积累国人自己的数据,要加强质量控制,此外还要让政府和医保部门看到实实在在的康复效果,让医保政策和疗效之间得到良性的互动。而现代心脏康复理念强调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诊治能力的提升速度赶不上发病率增长速度,造成了一直在“治病”,病却越来越多的现状。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因此出现了生活方式医学,它是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使用生活方式干预手段(包括营养、体力活动、睡眠、压力管理、避免物质滥用和社交支持等非药物治疗方式)预防、治疗和康复慢性疾病。基于上述理念,心血管健康中心应运而生,这可以说是对于心脏中心模式管理的新探索。心血管健康中心包括生活方式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脏康复)及心血管临床及科研工作,除了治病,其更重要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疾病康复,致力于之前未能被重视的心血管疾病诊疗外的其他阶段,迈出了引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的一步。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自手术治疗成为医学处理的一部分后,临床医生即认识到手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治疗手段也是一次创伤打击。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既突显人文关怀,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亦是目前循证医学时代中如何更好地开展个体化治疗及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其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概念,应用更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什么是围术期?围术期,是针对需要外科手术疾病的处理过程的一个专业名词,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段时间,由于疾病在这三个时段的表现、变化和常发生的问题等都不尽相同,处理处理技巧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相同疾病的围术期的发展、变化又有共同点或者叫类同性;因此外科专家们为了慎重其见,专门提出了围术期的概念。外科医学由于重视了围术期的处理,使得现代的手术安全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二、什么是围手术期外科之家?围手术期外科之家(perioperative surgical home,PSH)是美国于2012年为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医疗成本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循证临床路径、严格标准化流程、强调决策共享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的一个重大革新,它是以病人为中心,价值医疗为基础,强调多学科协调合作的一种的医疗管理模式,对手术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和出院后进行长程有组织的管理,为外科围手术期提供一个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综合医疗管理模式。三、PSH的关键因素有哪些?PSH的时间跨度是从病人决定手术治疗的当日开始,延续至手术后30 d(或90 d)甚至更长时间。因此,PSH将病人中远期的康复质量也纳入了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系统。PSH应有3个值得关注的特点:(1)在不同专业之间决策共享。(2)重视病人决策,并以优化病人体验为中心。(3)各医疗服务流程之间的持续沟通和协调,以利于手术和麻醉等。围手术期医学的重点是术前预康复,对于机体情况较差、手术风险较高的病人,术前应提高其重要器官的储备能力,以提高对手术应激的耐受余量。根据病人术前不同的自身状况,预康复的实施重点也有所差异。包括体能锻炼、营养优化、预防控制感染及并存疾病处理等。围手术期医学的核心是ERAS理念,目前的ERAS理论体系以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合作为主要模式,宗旨是减轻医疗和护理措施给病人造成的应激。ERAS理念强调:(1)术前访视,减轻病人焦虑;(2)口服碳水化合物,减轻术后胰岛素抵抗;(3)避免滥用鼻胃管、导尿管及腹腔引流管等;(4)控制性输液;(5)多模式镇痛;(6)术后早期离床活动;(7)术后早期进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措施。围手术期医学的保障是术后康复。手术结束并不代表治疗的结束,更不意味着治疗成功,手术仅完成了疾病治疗中的一部分,从疾病治疗的整体看,术后康复和后续治疗应该获得同样的重视。术后治疗包括更多复杂的处理方式,如继续治疗原发病、积极进行体能锻炼、合理优化营养状况等。四、和加速康复外科相比有什么不同?以减轻应激为核心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已经为当前标准的围手术期临床实践。然而,ERAS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老年、有合并症的病人的依从性差,服务涉及范围未能覆盖整个“围手术期”以及分块化的医疗服务,使病人在围手术期接受到不连贯、碎片化的就医过程等。近年来,临床医生认识到,外科择期治疗效果的提高需要主动性的(proactive)、目标导向的术前准备,并联合早期计划性出院,以及治疗后康复过程来实现。覆盖围手术期整个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围手术外科之家(PSH)成为围手术期处理的关注点。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基础上,PSH在医疗服务覆盖的时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强调以病人为中心,鼓励病人参与,使各服务阶段更加协调,同时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五、PSH有什么优点?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本质上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外科模式,它强调医患共同决策及病人的全流程管理,以达到降低医疗开支,提升医疗质量的目的。大量证据表明,在外科治疗过程中实施PSH模式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PSH模式的目标不仅可以减少住院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循证相关证据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方式,最终使病人高质量快速康复和减少并发症。六、PSH还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但也有证据表明,实施PSH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相比并没有降低病人的医疗成本。此外,应该重视严格的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实施,PSH程序执行完成度与病人结局密切相关,应该重视严格执行PSH程序。与此同时,没有创建PSH模式的指导方针,从而导致出现各种侧重点不同的模型,因此,针对具体外科疾病的成熟PSH模型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虽然已有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表明PSH的可行性,但其中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的研究大都是在国外进行的,能够为国内临床及相关部门决策者提供参考的高质量PSH循证医学证据还明显欠缺,因此应尽快推进国内PSH的试点项目。PSH作为一种新的外科疾病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只是在某种技术上有所提升,而仍需要围手术期管理这一阶段的系统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和紧缺的医疗资源都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患者本身素质的提高又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病人满意的医疗服务模式必然是未来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方式的不二之选。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体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 技术,简称“ECMO”,是将患者的部分静脉血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由驱动泵将血液回输体内,对严重循环、呼吸衰竭的病人进行有效支持。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位78岁老年患者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入院检查,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需要紧急冠脉介入治疗。但患者在呼吸机支持及大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手术风险极高。科室会诊后决定立即行VA-ECMO循环支持,在ECMO的支持下,患者动脉氧由84%迅速升至100%,手术条件成熟,医生立即为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冠脉支架植入术以及冠脉血运重建,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ECMO技术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为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作为一种生命支持系统,ECMO的应用水平能够代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但是该技术实施起来比较复杂,需要团队合作以及非常强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统一的应用指南供大家学习。为了提高救治的有效性,临床专家撰写了多个相应的专家共识,对ECMO技术的规范使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012018年3月,《成人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制订,该共识是在国际ECMO循环辅助应用指南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应用现状而制定。涉及基础理论、ECMO 建立、辅助期间管理和团队建设等内容。022018年5月,《新生儿呼吸衰竭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专家共识》在小儿和新生儿方面,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牵头撰写,该共识集合了全国小儿ECMO领域的专家,为小儿ECMO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032020年2月,《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中国医药教育急诊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撰文的专家主要来自北京几家大医院的急诊科。该共识为准备要开展ECMO院际转运医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042020年11月,《不同情况下成人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版)》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牵头组织,该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疾病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结合我国ECMO 临床实践,对ECMO的心脏外科术后应用,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心肌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移植,以及ECMO期间的镇静、镇痛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制定。撰写人员主要为麻醉、急诊、体外循环的相关专家。近几年ECMO技术日趋成熟,手术例数也出现了成倍增长,临床专家的共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必将会为更多开展相应技术的医院提供详实的理论支持,提高中国在ECMO方面的整体水平,使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