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的孩子究竟应该吃哪些食物?能不能吃盐,要不要低盐,有的孩子自从得了肾病,家长一味的禁止摄入食盐,甚至购买“秋石”服用,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低钠血症。肾病综合征分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往往孩子伴有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及低白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因此急性期需要限水、限盐,并吃一些低脂的食物,如果孩子胃口很差,血压不高,浮肿不是很明显也不需要严格的限制盐的摄入。食物以优质蛋白为主,不需要进行大补,有的家长购买蛋白粉,大量摄入高蛋白的食物是没有必要的,有时候甚至可能加重肾脏的负担;那么疾病的缓解期,尿蛋白降低了或者转阴了,在血浆白蛋白还没有恢复正常的时候可以适当进食带盐的食物。当然疾病完全缓解了,血压也是正常的就更不需要严格的限制盐分的摄入了,但是不建议摄入过多的氯化钠。其他食物可以根据体检报告,如果缓解期仍然存在高脂血症,低脂饮食还是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很多慢性肾脏病的孩子,还往往伴有高尿酸血症,这时候还需要低嘌呤饮食。
首先,尿隐血只是尿液检查中用来筛查血尿一个指标,也就是说尿隐血阳性可能是血尿,也可能不是血尿;如果尿隐血阳性,接下来判断是否为血尿要看镜检或者尿沉渣确定是否存在红细胞尿,如果没有红细胞尿,则不能判断为血尿。 那么,尿隐血阳性除了可能为血尿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涉及到尿隐血的检测原理。如果尿液中存在血红蛋白或者肌红蛋白,那么隐血为阳性。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释放出来,隐血就是阳性,所以溶血的患者,隐血阳性;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释放出来,所以隐血就是阳性。这都是病理情况下的隐血阳性,但是这种情况下,尿中却没有红细胞,所以不能算有血尿。 此外,隐血阳性还受到检验标本、环境因素等影响,凡是氧化的检测环境或者标本污染等因素均可导致尿隐血阳性。 最后总结,尿隐血阳性,首先要判断是否为血尿,没有红细胞就不是血尿。再除外溶血、横纹肌溶解等病理状态。所以尿隐血不代表有血尿,更不能代表孩子得肾炎,如果孩子一切都很好,家长就没有必要就纠结于这个隐血阳性了。 本文系沙玉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是诱发因素导致机体的免疫紊乱。过敏性紫癜这个称号误导了众多的患者和医生,普遍认为该病与过敏有关,而老百姓认为的过敏主要是“吃”,那么该病究竟跟吃有多少关系呢?首先,过敏性紫癜需要注意饮食,但该病并非都是吃出来的,大部分病人发病前都可能存在一些感染因素。比如最常见的感冒、发热、咳嗽。。。还有一些潜在的不容易发现的感染,比如龋齿、支原体、幽门螺杆菌、乙肝病毒、结核菌、寄生虫等等。很多人皮疹反复查了过敏源并没有问题,就要看看是不是有这些因素。其次就是环境因素。目前的大气污染就是个难题。这些因素还包括了个人卫生、穿衣、房间的螨虫等等。有的甚至是某次特殊的气味,如油漆,汽车的尾气、工厂的排污等等。其他少见的还有蚊虫叮咬、外伤等等也会诱发。最后说一下大家关心的饮食因素。如果家长确定某种食物孩子不能食用,譬如之前已经出现过食用后出现荨麻疹之类的过敏性疾病,这类食物是严格禁忌的。尤其是那些本身有过敏性疾病(如湿疹、哮喘)的孩子尤其要注意。其他的食物,如鱼虾蛋奶、海鲜,疾病的急性期,我们常规忌口是1-2个月,忌口也并不是说孩子吃了这些东西就会病情反复,因为个体差异很大。急性期稍加注意就可以了。还有一些热带水果,如芒果、菠萝、龙眼、荔枝、木瓜、火龙果之类的,这些反季节水果,本身的地域饮食习惯不同,都可能导致孩子的不适应,这也是要注意的。但是忌口不是无限期的。很多家长因为担忧病情反复,长期禁止孩子摄入鱼虾蛋奶的做法很不可取,因为孩子生长发育还需要能量的供给。疾病缓解期可以逐步开放饮食。急性期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呕吐和消化道出血,这部分病人尤其要注意饮食,切记要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以免加重病情。
血常规是我们看病时最为常见的化验单了,家长们拿到报告后往往为化验单上的箭头担忧,事实上儿童血常规数值有其自身的特点,箭头也不代表就一定有问题,没有箭头标识也不代表就没有问题。下面以图示举例说明。血常规的“三剑客”,他们是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首先我们要关注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如果是这张化验单也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了。通常我们认为,注意我说的通常,白细胞显著增高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但我们还要结合白细胞的分类,如果白细胞增高,中性比例同时增高,考虑细菌感染。但是如果白细胞增高,分类中增高的是淋巴细胞,我们需要警惕两种常见的病原,一个是EB病毒感染,第二个见于百日咳或者类百日咳患者。当然白细胞增高还可以见于呕吐应激之后并非感染导致的情况。白细胞减少或者白细胞正常通常见于病毒感染,而病毒感染往往化验单中的单核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者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图示化验单符合病毒感染表现。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临床医生认为白细胞正常,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的情况属于细菌感染的观点是有问题的。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狂犬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等,往往淋巴低,中性高,白细胞可以正常的。当然白细胞减少也可以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判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减还要结合儿童的年龄,如新生儿尤其是刚出生的新生儿白细胞计数往往明显增高,并不代表细菌感染,生后4-6天和4-6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发生交叉的两个时间段,4-6岁后往往中性粒细胞比例占优势。此外在白细胞分类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通常是与过敏相关的指标,如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提示过敏体质,属于过敏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易感人群。血红蛋白(Hgb)反映的人体是否贫血的指标,通常120g/L以上正常。但也要结合年龄,如生后4月龄内往往需要经历生理性贫血期。不同年龄贫血有不同的标准,了解以后可以避免不必要地加用铁剂,(铁剂因口感婴幼儿往往难以接受)。以下标准可作为参考:1--3个月:Hgb<90g/L、大于4个月:Hgb<100g/L、6个月-6岁:Hgb<110g/L、6--14岁:Hgb<120g/L。血小板执行人体止血的功能,血小板低了容易出血。是否出血与血小板计数有关。正常血小板100-300。血小板低于20,就存在自发性出血的可能了,大于50往往相对安全,避免外伤就可以。临床上轻度的血小板降低最多见于病毒感染,往往可自行恢复。如果血小板降低明显,有出血倾向就要密切关注,积极干预了。血小板增高往往见于感染,高凝状态,血液相对浓缩,只要不是太高,不用特殊处理。需要强调的是血常规中的“三系”异常,需要足够的重视,尤其如果有两系降低,一定要排除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即使有“一系”异常也要加强随访,定期复查。
带孩子至医院看病或肾脏病复查常碰到尿液检查的问题,如何留取尿液标本,才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呢?一、什么是中段尿?可人为地将一泡尿分为初段(先排出的那一部分)、中间段和终末端(一泡尿的最后部分)。初段易受外阴的污染,而终末端则会因为排尿末期膀胱逼尿肌的挤压而将部分膀胱中的粘液或有形成分带入尿中,因此,无论是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常遇到的尿常规分析检查,还是肾脏病随访过程中的定期复查,送检的尿液尽可能留取中间段尿,这样更能保证检查的客观、准确性。特别注意的是,因孩子较小,留尿不易,或当膀胱中所储存的尿液过少时,家长让孩子将膀胱中的那么一点点小便“挤”出,好不容易接够检测所需要的量,这样的标本通常会出现一些指标如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假阳性,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家长应有足够的耐心,等估计孩子有足够尿量时再留取标本送检,以免“欲速则不达”,既费银子又会误判。二、尿液筛查或常规检查尽管是非肾脏专科病人,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常被要求留取尿液进行常规分析,用来观察是否有蛋白尿、是否有白细胞尿(观察有无尿路感染)、尿钙/尿肌酐(筛查是否存在高钙尿症)等。这类标本多在医院现场留取尿液,保证尿液标本的新鲜,随留随送,需要注意的是(1)尽可能留取一次排尿的中间段送检。(2)保证留取容器的清洁、干燥。三、肾脏病专科随访检查肾脏专科病人通常需要定期检查尿液,常要用来监测尿液中的红细胞、尿蛋白,并与上次检查进行比较分析。标本尽可能留取清晨起床的第一次尿的中间段。晨尿可避免由于饮食或饮水、出汗、取标本的时间对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且晨尿经夜间的浓缩,有利于保存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一般2小时以内的尿液标本均能符合检测要求,天冷时时间长些也不要紧,天热时尽可能在标本容器外加冰块降温或尽可能缩短送检的时间。有些家长因路途远,常让孩子一直“憋”着小便到医院再解,其实也没有必要,如果在2小时内能够到达医院,可在晨起时排尿,留取第一次尿的中间段送检就可以了。如果条件不允许,退而求其次,可以空腹在途中排尿留取标本,留取标本后再进饮进食,尽可能减少饮食饮水对两次尿标本带来的影响。总之,不论是随意尿还是晨尿,尽可能留取中间段;随意尿随留随送,晨尿尽可能在2小时左右送检。本文系黄松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