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OA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关节积液及骨性肥大,可伴有活动时的骨擦音、功能障碍或畸形。膝关节OA是一种可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目前对于膝关节OA的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超激光是一种直线偏振近红外线,波长在600-1600nm,功率可达2200mW,易透过人体组织,最深可达体内125px。超激光的直线偏振光作用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可抑制神经兴奋,改善血管壁通透性,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及组织活性物质的生成,减轻充血和水肿,促进胶原组织再生,集消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血流、促进组织功能恢复等功能于一身,进而可减轻膝关节OA患者的临床症状。超激光进行穴位照射,可将热能导入痛点及穴位,起到类似于针灸的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又避免了患者忍受扎针时的痛苦,具有无创伤、安全舒适、操作简便等特点。祖国医学称本病为“膝痛”、“鹤膝风”,一般将其归于“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不足,营卫失和,或肝肾不足,阳气亏虚,或久立久行而致慢性劳损。标实则为痰浊或瘀血,注于经脉,不通则痛。故正虚卫外不固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邪气闭阻经脉是本病发生的外在条件。益肾温阳推拿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具有益肾温阳作用的腧穴上施以推拿手法,或采用某些具有益肾温阳作用的推拿手法作用于施术部位上以治疗该病证的中医外治法。《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医宗金鉴》记载:“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散郁结之肿。”推拿具有通经络,利关节,祛邪气,祛寒凝,温阳气,补肝肾的功效。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膝关节OA患者有畏寒怕风,得热痛减,近寒加重的特点,中医辩证多属阳虚寒凝型。因此,温补阳气为本病的治疗大法。益肾温阳推拿法主要以关元、肾俞、命门等穴位为主进行推拿治疗,通过鼓舞督阳,疏经活络,活血化瘀,散寒祛湿达到治疗目的。超级光配合益肾温阳推拿法治疗膝关节OA立论准确,临床观察疗效确切。此法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治疗费低廉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以作为膝关节O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隗继武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50 余载,精研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家,强调尊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离中,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更有其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隗师学习,聆听教诲。现将隗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发皇古义,妙用经方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此外,自身免疫机制、遗传因素、十二指肠反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原因也可引起或参与胃黏膜慢性炎症形成过程。隗师认为,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证”等范畴,病机多为寒热互结,虚实错杂,升降失常,上下不能交泰。诚如金代伤寒学家成无己所言“否而不泰为痞”。《伤寒论》诸泻心汤即专为此病机而设。《伤寒论》所载泻心汤有五,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诸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具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效,错综变化,法度谨严,均为主治痞证之剂。隗师谨守慢性胃炎病机,临床常以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巧妙化裁,效如浮鼓。临床如见胃脘灼痛、痞满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一般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方中半夏辛散温燥,下气开结,和胃消痞,为主药;干姜辛开痞结以和阴,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和阳,寒热并用,辅为臣药;消痞除满须借胃气以为使,故用党参、甘草、大枣,“甘以补之”,益气和中,共为佐使。隗师临床凡遇轻症或兼阳虚证候,多以党参代人参用,也常参芪合用以加强补气作用。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功能。凡肝郁气滞、痰湿阻滞、饮食积滞、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又进一步阻碍气机,逐渐形成胃痛、痞满之证。半夏泻心汤辛苦同用,温清并备,补散兼施,既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又可调脾胃阴阳之虚实,使升降复、清浊分、虚实调,对证用之,无一不效。临床如见胃脘隐痛,腹胀、肠鸣、腹泻等症,隗师常以生姜泻心汤加减治之。生姜泻心汤为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入侵,寒热互结心下,雷鸣下利之证方,《伤寒论》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中主以生姜,温中和胃、宣表散水,辅以半夏泻心汤消积行气,开结除坚,寓解肌于散痞之中。隗师认为,方中半夏得生姜则水消,芩连得干姜而痞散,与病情甚为妥帖。临床如见胃脘胀痛不舒,肠鸣矢气、干呕、心烦等症,隗师常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脾胃虚痞。甘草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重了甘草的用量,意在益中州之虚,缓客气上逆之急,上逆之气得以平和,胸中痞满得以消除,则呕吐下利可止,心烦气乱能解。隗师认为三泻心汤方配伍奇妙,效果奇特,虽药物基本组成相同,然方中干姜、生姜、甘草用量却有所不同,以致所治病证也各异。三泻心汤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只要抓准病机和主症,对证用方,皆获良效。 2、初病调气,久病活血《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 慢性胃炎一般初病在气,以胀为主。隗师认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慢性胃炎初起时的病机,临床常见肝胃气机不和、脾胃气机不畅和肠胃气机不调等。故调节气机升降,以通为补,以化为用,是治疗慢性胃炎初期的重要治疗大法。调气常用青陈皮、木香、砂仁、厚朴、枳壳、香附等;通补常用苏梗、旋覆花、沉香、炒莱菔子、仙人头等;兼见中气下陷用升清降浊法,药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佛手、大腹皮;兼见虚寒气滞用温通法,药选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隗师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虽同属中土,却阴阳有别:脾主升,胃主降。调气时若单行苦降之法,虽能治胃,却不利于脾气的升发。故隗师在通降胃气的同时多配合应用升脾之法,即在苦寒降胃的同时伍用辛温之品开脾,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使脾升胃降,人体气机才能通调有序,治疗方为圆满。 现代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古代不同,所以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和临床变现形式也与古代不同,临床诊病要做到全面统筹,缜密周到,兼顾各方,用药必须不偏不倚,上下合一,断不可大补大泻,大热大寒,大攻大破,始终要以固护脾胃生机为第一要义。若慢性胃炎迁延日久,缠绵不愈,则渐入血分。《临证指南医案》[2]曾多次提及久病入络的观点,如“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等。结合五十年临证经验,隗师认为叶氏理论确切,临床常以此阐释慢性胃炎久病的发生机理。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故活血化瘀当属正治之法。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法能够增加胃黏膜血流,改善组织缺氧,提高局部免疫能力,还有一定的抗癌变作用。隗师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有偏重养血活血的当归、鸡血藤;偏重活血止痛的三七粉、川芎、元胡;偏重破瘀散结的三棱、莪术等。隗师对活血化瘀类药物的选择甚为谨慎,主张宜平和不宜峻猛。他认为瘀血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慢性胃炎久病多虚,而一般活血化瘀药辛温燥烈, 耗气伤血,不利于胃气的恢复。故临床上, 隗师最喜用丹参治疗慢性胃炎久病属瘀血阻络者。因丹参性微寒,颇合胃腑喜凉之性,正如《时方歌括》记载丹参饮的作用时云:“治心胃诸痛,服热药不效者宜用。”[3]隗师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效和而不烈,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特别适合慢性胃炎日久,血瘀为患,新血不生,虚实夹杂的患者。3、治胃为先,兼调肝脾隗师经过临床长期观察和总结,认为慢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其病机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不可忽视肝脾功能的调整。隗师说,脾与胃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反相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其输布。脾为后天之本,一旦为病,运化失职,势必影响胃的通降;而胃失和降,反过来也会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因此,治疗慢性胃炎隗师主张脾胃并治,即治胃必健脾,健脾亦必和胃,二者必须兼顾。如脾与胃中任一方病证偏重或有兼证,可随证加减治之。此外,慢性胃炎与肝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可助脾胃运化健旺,升清降浊如常。一旦肝失疏泄,则脾胃升降失常,即出现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等证。根据肝、脾、胃之间的辨证关系,隗师将调肝理脾定为另一治疗大法。隗师认为,肝脾之脏腑功能协调,是脾胃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肝脾失调则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临床常用的调肝理脾法主要有疏肝健脾法、抑肝扶脾法、运脾养肝法、升脾调肝法、醒脾泄肝法等。临证多以逍遥散、痛泻要方、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治疗。4、衷中参西,辨病为佐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以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为主体。但隗师认为传统的宏观辨证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常用的检查手段(如纤维胃镜、Hp检测等)非常重视,时常作为诊疗本病必要的参考。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医辨证的缺陷。临证时, 隗师兼收并蓄,恰当地把这些微观指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来,大大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显著地增强了疗效。如胃镜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除在辨证方中选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之外,还嘱患者将三七、白及等药研末装胶囊吞服,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的作用;如胃镜见胃黏膜苍白、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者,多为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寒,当酌加当归、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养血之品;如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一般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莪术等抗癌散结之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四味药均有抵制或杀死癌细胞的作用);如遇经活检或培养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隗老常从蒲公英、大黄、黄芩、黄连、延胡索、蚤休、白花蛇舌草等药中根据不同证候挑选1-2味加入方中,以增强杀灭Hp的能力,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疗效。5、守方图缓,治养结合慢性胃炎患者的病因不同,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变化多端,加之正常胃黏膜腺体的重建需要3-6个月时间,因此隗师坚持慢性胃炎的治疗要守法守方,不可朝令夕改。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极易还容易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变化。每每临证,隗老总是不厌其烦询问病情,耐心地详查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的诱因,在守法守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巧施方药。此外,隗师还叮嘱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要饮食规律,避免寒凉,忌食辛辣、油腻之品,最好做到少食多餐,细心养护。隗师常对患者说,慢性胃炎“三分在治,七分靠养;医患配合好,疾病自动跑”。这一守方图缓,治养结合的特色是隗师几十年来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总结出的学术结晶。 综上所述,隗师诊治慢性胃炎先从整体辨别病因病机,再进一步调整相关脏腑的寒热虚实,辅以参照相关理化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遣方用药,最后嘱咐患者注意自我调护,达到了辨证与辨病、治疗与调养的高度统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诊治慢性胃炎的疗效。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眩晕的产生与颈部有关。它常在颈部活动时出现,特别是在猛然转头或过度向后仰头时更容易发生。有的患者在眩晕的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全身出汗等症状。轻者可以几秒钟好转,重者会断断续续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症状才会逐渐缓解。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过程比较复杂,现在人们了解最多、研究得较清楚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通俗地讲就是颈椎上某个部位生长了骨刺(骨质增生),骨刺压迫或刺激从颈椎通过的椎动脉,影响椎动脉的血供,导致暂时性脑供血不足。 颈性眩晕最明显的特点是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明显相关,称为位置性眩晕。颈性眩晕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椎动脉受骨刺的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二是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头颈部必须转到某一位置,使椎动脉受压或使交感神经受刺激,就是说,眩晕症状的发作与头部位置明显相关。有的病人在行走中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叫,回头看的瞬间突然摔倒,倒地后头部位置回复,症状消失,马上就可以爬起来。可见,颈性眩晕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头颈部转动或侧屈到特定位置时发作,位置回复后症状消失。 除了眩晕以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看见由于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产生眩晕的其它相关的伴随症状,如视物模糊、重影、恶心、突然摔倒、三叉神经感觉受损、交感神经麻痹、发音困难、偏身麻木、偏瘫等。这些情况多见于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主影响椎动脉血供的中老年患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髓核中水分逐渐减少,弹力和张力减退,椎间隙变窄、松弛,椎间关节稳定性减弱,再加上长期慢性劳损,各种急慢性损伤等,颈椎发生增生,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颈椎退行性病变。一般来说,由颈椎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颈性眩晕在中老人中比较多见。但近年来,我们疼痛门诊接诊患者中出现“颈性眩晕”年轻化的趋势。主要有两类人群:一类是长期从事颈部经常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的职业人群,如财会人员、汽车司机、文案及电脑工作人员等。这些人静多动少,颈椎相对固定于一个位置的时间长,活动时间少,极易引起颈椎退性病变,即颈椎某个部位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经颈椎通过的椎动脉,导致暂时性脑供血不足。另一类是头颈部曾有过外伤史的人群,有时可追溯到几十年前的瞬间暴力受伤史。 颈性眩晕治疗的方法很多,应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治疗手段。对确有显著手术指征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对颈椎无器质性病变,仅有结构紊乱的颈性眩晕患者,则不适宜手术治疗,应以综合的保守治疗为主。 下面教给大家预防颈性眩晕的六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1、多活动颈部,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应如此。每天都应该多次从各个方向活动颈部。 2、尽量不要突然扭转颈部,不过度持久地仰头,从事需要头部较长时间处于一定位置的职业,应定时做工间操,活动颈部。 3、天寒时,应注意颈部的保暖,因颈部受凉也是眩晕的诱发因素之一。 4、颈椎病与骨质疏松也有关系,应常喝牛奶,晒太阳,必要时服用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5、枕头与此病也有关系,枕头的软硬度应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其高度最好是自耳到同侧的肩外缘的高度,即侧卧时正好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不倾斜。 6、注意预防颈部外伤。
赵展荣教授系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尤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独具匠心、效如桴鼓,在学术界和患者中享有盛誉。笔者有幸跟随赵师侍诊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其诊治高血压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病因病机: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赵师认为,高血压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直接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眩晕”、“头痛”等范畴,与“不寐”、“胸痹”、“中风”等亦有密切的联系。历代医家对本病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了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金元时代的《河间六书》中记载:“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说明眩晕之因为风与火。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景岳全书》则根据《内经》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的理论,创立了“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的学说。上述各论,可以视为历代医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高血压病发病原理的论述,为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赵师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如果这种对立统一的和谐稳态遭到破坏,一时又无法自行调节恢复,即会发生本病。而破坏这种稳态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为情志内伤、劳倦虚衰和饮食失节。 1.情志内伤。人的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即出现“肝气郁结”; 气郁久化火,可形成“肝火上炎”,火邪耗津伤阴,则可导致“阴虚阳亢”的局面。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眩晕、头痛为主证的高血压病。 2.劳倦虚衰。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年老体衰,导致肾精暗耗,不能生髓,则可发生“上气不足,髓海空虚”的眩晕、头痛。此即临床以肾阴不足或肾阳虚衰为主证的高血压病。 3.饮食失节。赵师尤重“湿热致眩”之观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太过,伤于脾胃,脾胃失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热中阻;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大,情志不遂,而致肝阳上亢,肝阳挟湿热上攻,蒙蔽清窍,发为高血压病。此为现今引起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师认为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气血正常的生理功能被破坏,体内和谐稳态失衡,代之以风、火、痰、虚、瘀的病理状态。即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虚、瘀为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进而由实转虚,从阴损阳,最终成为阴阳两虚。 二、治则治法 赵师认为,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因人或病期的不同而症状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症状是头痛、眩晕。头痛、眩晕的病因是气与火,或虚或实;病变部位在肝在脾在肾;此为辩证的要点所在。然在高血压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阴阳的消长,正邪的盛衰,不可能完全按照固有的规律变化,因此辨证论治要贯穿疾病的发展的始终。在治法上,既要针对风、火、痰、虚、瘀的“标”,又要顾及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的“本”。临床上赵师治疗本病遵循辩证、辨病相结合的理论,根据不同的症候表现,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采用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滋阴潜阳等法,形成了独特的高血压病从湿热入手,肝肾同治,虚补实泻,燮理阴阳的治疗法则和用药风格。 1.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气郁结型高血压病。本型多发于高血压病初期。临床表现主要有气血失调和情志异常两方面的改变。如头痛、头晕、胸胁胀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多疑善虑,脉沉弦等。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炒枳壳、香附、川芎、白芍、青陈皮、薄荷等。若气郁化火,加丹皮、栀子、黄芩;气滞血瘀,加丹参、桃仁、红花;肝胃不和,加吴茱萸、川连、代赭石。 2.清肝泻火法 适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胀、头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聋、耳鸣,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赵师常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夏枯草、木贼草、茺蔚子等。若伴失眠烦躁,加珍珠母、生龙齿,清肝热且安神;伴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加蜈蚣、僵蚕,平肝熄风,清热定痉;肝火犯胃,加代赭石、竹茹,清热开郁,和胃降逆。赵师临证常用茺蔚子、夏枯草作为对药使用。茺蔚子是益母草的干燥果实,用量一般10-15克,该药既升又降,扩张脑部血管以活血化瘀,凉肝降压;夏枯草长于泄肝胆之郁火,补养厥阴之血脉,二药相伍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3.清利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中阻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目昏蒙,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滑。常以温胆汤加减:法半夏、茯苓、炒枳实、青陈皮、竹茹、茵陈、薏苡仁、胆南星等。若脘腹胀满,加厚朴、槟榔行气消滞;嗳气频作,加旋复花、代赭石。若伴胃脘嘈杂泛酸,赵师常用左金丸或茱连丸,并指出左金丸最好丸服,因为丸药可持续作用于胃肠,吸收较好。 4.滋阴潜阳法 此法赵师常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倦怠嗜睡,两目干涩,心烦口干,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等。常以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萸肉、山药、龟甲胶、菟丝子、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等。赵师指出,肝肾阴虚,收藏无力,也即根基不稳了。体内和谐稳态遭到破坏,容易导致木气无所倚而出现高血压。此类患者证属肝肾阴虚,固然是要补阴,但如何去补则大有讲究。其实,滋阴的过程即是滋补元气的过程。在治疗时用药不宜多,要尽量选择性温、滋补元气、育阴同时又可潜阳的药物,如临床常用龟板而不用鳖甲,因为血液的运行必须有赖阳气的推动,鳖甲是以纯滋阴为主,而龟板既能滋阴又可潜阳。此确为赵师别具一格的用药特色。 三、验案举隅 例1张某,男,43岁。2011年3月23日初诊。 患者与2010年2月初,因头痛、头晕就诊某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病。血压最高达160/110 mmHg,平素服用厄贝沙坦150mg Qd治疗,服药后舒张压仍偏高,现血压维持在140/95mmHg左右。刻下症见:头痛、头胀、头晕、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纳可眠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证属肝火上炎。治以清肝泻火,兼清利湿热。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0g生栀子10g菊花10g茺蔚子15g夏枯草10g生地20g当归10g木贼草15g、天麻15g生石决明(先煎)30g柴胡10g黄芩10g车前子10g,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内服。 3月3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痛、头晕,目赤、口干口苦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仍感胁肋胀痛,睡眠不实,梦多,血压135/85 mmHg。药已奏效,守上方加郁金15g白蒺藜15g珍珠母30g,7剂。 上方再续7剂后,每7天复诊1次,均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并逐渐将西药用量递减并规范使用。五诊时,诸症皆无,血压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赵师认为,本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本案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味,积热内蕴,加之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性炎上,上扰巅顶,故致头痛头胀眩晕目赤;火邪伤津,则口干便干;火热煎灼胆汁上溢,则口苦;火邪内扰心神,则睡眠不实。赵师所拟方中,以龙胆草、黄芩、生栀子、菊花清肝泻火,柴胡、黄芩、木贼草疏肝清热,茺蔚子、夏枯草凉肝降压,天麻、生石决明平肝熄风,四组药伍以车前子清利湿热,共治其本;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辅其功。综观全方,组方严谨,清中有养,泻中有补,标本兼顾,体现了虚补实泻,燮理阴阳的治疗法则。
针灸是两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和艾灸的合称。针刺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艾灸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或艾条按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古代有“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说法,说明了针和灸的重要性。当然,针和灸临床上也常常结合应用,故称为针灸。如古代医术《针方六集》中说:“不针不神,不灸不良。”意思是说单用针法虽可取得神效,但针、灸并用效果更佳。针与灸两者都是基于中医的精气神、经络腧穴理论,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两者治疗的范围并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般来说,针刺以开导、疏通、凉泻为特长,主要治疗实热证;而艾灸以收摄、封固、温补为特长,主要治疗虚寒证。 针刺几乎对所有病症都有一定的效果,因为针刺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经络的,而经络是沟通内外、连接五脏六腑和身体各组织的。几乎所有疾病,都源于相应经络的阻塞、气血亏虚或过旺等。针刺正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阴阳、虚补实泻的方法,使人体恢复健康,所以,几乎没有不能用针刺治疗的病。当然,疗效的好坏则与施术者的水平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相比较而言,艾灸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要比针刺长,可以追溯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代,那时人们使用艾绒做为媒介引火。因为艾绒本身具有易燃、持久的特点,灰中有火,所以人们就用死灰复燃来形容艾绒的这一特点。加之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针灸是中国先祖源于自然的发明,传统针道的本质就是简约和朴实,摒弃了经验、功利和主观人为而返璞归真、重归自然,自然而不加修饰,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不朴素。与“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相适应,针灸的“副作用小或无”比其“疗效”更能引起西方人的关注,许多西方人比国人更相信针灸的神奇。作为一些疾病的“替换疗法”或“补充疗法”,西方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寻求针灸治疗,从戒烟、减肥、镇痛、康复到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使得到验证的针灸适应症越来越广。纵观中国医学史,针灸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横览当今世界,针灸以它特有的魅力在全球性“回归自然”的大潮中独领风骚。中国的文字也很有意思:针与真谐音,艾与爱谐音,针、艾与真爱谐音,灸与久谐音,针灸二字之中,蕴含着针艾常灸,真爱常有,健康长寿之意。 总之,针灸之法,历史悠久,效果卓著,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绿色环保,在普通百姓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将其用于祛病养生、益寿延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患者王某某,男,59岁。2009年6月2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述右肩部疼痛已月余,夜间疼痛尤甚。曾先后在两家部队医院诊治,均无明显效果。谈及其子数年前曾因罹患肾结石辗转好几家医院没有治好,最后在我院经外科单主任治疗痊愈,因此对我院大夫的医疗技术十分信任,在多方医治无效的情况下来诊。看过前两家医院的门诊病历,均诊断为肩周炎,并分别采取了推拿,理疗,小针刀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收效甚微。在我仔细翻看病历的时候,坐在对面的吴金晟大夫为患者做了常规的物理检查,确实在右侧锁骨下、肩前及右侧肩胛岗分别找到了3个压痛点,然用力按压,疼痛却不明显,加之患者右肩部活动灵活,并无任何功能障碍。在和吴大夫初步交流之后,我们都对前两家医院“肩周炎”的诊断产生了疑问。由于各项物理检查均为阴性,所以一时也不好得出明确诊断,只得继续详问病史。在随后的进一步交谈中,患者家属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患者家属说,“他身体一直很好,就是最近不知怎么地突然瘦了将近20多斤,是不是与血糖高有关系啊?”随即从包里拿出一张化验单递到了我面前(上面血糖一栏写着8.57mmol/l,其余生化项目均正常)。血糖高的确会引起身体消瘦,但短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这么多,的确值得引起注意。尽管患者目前没有任何不适(无发热,无咳嗽,胸闷等),但吴大夫仍坚持让患者进一步检查。看着吴大夫专注而凝重的眼神,我突然想起了三年前在省中医实习时遇到的一例患者。那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是附近一家省级单位的退休干部,面容非常的慈祥,心态也特别开朗。当时也是因肩周疼痛来诊。门诊大夫经过检查后按肩周炎进行治疗。治疗了半月左右仍未见好转。但老人家一直坚持,从未间断。治疗到20天左右,突然不再来了。当时和接诊的老师聊起来,老师说或许家里有什么事吧。这例患者也被逐渐淡忘了。时隔不到一月,和她同一单位的另一位患者在做治疗时时,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位老太太查出胰腺癌7天后就去世了。这件事情至今仍记忆犹新。想到这儿,我马上给患者开出了腹部B超和胸片,嘱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由于周六参加温病考试不知道结果如何,周一一上班就去了综合检查科、放射科询问。结果,在战主任、翟主任那里得到了证实,B超显示肾上腺有一3.6*2.6cm大小的肿瘤,并已经出现了肝肺转移。当时的感觉真的是非常复杂,在为我们正确诊断并为患者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的同时又有些后怕,因为稍有疏忽就会把肿瘤误诊为肩周炎,并误治,后果不堪设想,不但影响了我们医院的声誉,更是对生命的极大不负责。 写下这例病案以飨同道,目的有二:一是鞭策自己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继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并加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学习,培养更为严谨的工作作风,谨慎小心下诊断,仔仔细细看病人,这样才能避免误诊;二是希望我们的年轻医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切不可妄自菲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虽然身在二甲医院,知名度不及齐鲁省立,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耐心问诊,细心诊断,一样可以名医辈出,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有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生力量,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电力医院的招牌做大做强!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经络穴位处充血,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以及各种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方便,凡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汤匙、搪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采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水牛角刮痧板对皮肤没有任何不良刺激,加之水牛角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的功效。因此我们首推水牛角材质的刮痧板为临床常用。 刮痧之前,首先要对刮痧板和施刮部位进行消毒,然后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刮痧油、香油),按不同疾病确定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刮拭。刮拭方向一般从颈到背,先上后下,从内向外。刮板与皮肤保持在45度左右即可。每个部位3-5分钟,最长不超15分钟。中医认为,“痧”不是刮出来的,而是自身的气血顶出来的,因此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切不可强求出痧,应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舒其所欲舒,而勿强开其所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有些患者当看到“出痧”的皮肤红红的,会有些害怕。其实,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 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被新鲜血液替代排出体外,迟一些的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我们疼痛理疗科常用刮痧疗法治疗头痛、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感冒、发烧等疾病,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其实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还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使阻滞的经络疏通开来,气血运行的会更加顺畅,对身体还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刮痧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呢?”很多患者常会这样问我们。其实,刮痧和针灸、按摩等方法的原理类似,都是对人体的经络、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因此只要手法适当是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的。但是刮痧和针灸一样,也有可能出现晕针一样的晕刮现象。所以我们建议患者在空腹或过度疲劳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刮痧。如果刮痧后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欲吐等晕刮症状时,应迅速让患者平卧,同时饮用一杯温糖开水或指压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以缓解症状。 此外,刮痧治疗时还应注意室内保暖,刮痧完毕后,应避免风直接吹到刮拭的部位。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要洗凉水澡。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玫瑰糠疹是以皮肤出现斑疹,多随皮纹排列,脱屑如糠秕之状四周淡红呈玫瑰色的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笔者以自拟退疹汤治疗本病36例,收到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山东电力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6~41岁,平均25岁;病程7~20天。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学分册》有关标准拟定: ①皮疹好发于胸背(尤其胸部两侧)、腹部、四肢近端; ②皮疹特征:开始时常在躯干或四肢出现一母斑(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颜色为浅褐色或玫瑰色),约1~2周后,相继有泛发性,形态、颜色相似的成批子斑出现; ③好发于青年人和中年人,春秋季多见;④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全身不适。2 治疗方法化毒退疹汤组成: 荆芥10g,防风10g,丹皮15g,紫草15g,金银花2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槐花15g,茵陈15g,薏米20g,白鲜皮15g,苦参10g,甘草6g。加减:伴咽痛者加马勃、射干;皮肤瘙痒较剧者加地肤子、白蒺藜、僵蚕;血虚肤燥者加白芍、何首乌;病程迁延、睡眠差者加炒枣仁、夜交藤;皮损鲜红、舌质红者加赤芍;便秘者加火麻仁、炒大黄。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可用1~2个疗程。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治愈: 皮损完全消退;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3.2 治疗结果: 治愈23例, 占63.89%;好转11例, 占30.56%;无效2例,占5.56%;总有效率为94.44%。4.典型病例赵某,女,28岁,大学教师,初诊日期:2010年3月16日。主诉:胸部及双上肢起红疹半月,痒感明显。现病史:1周前自觉胸部起一红斑,轻微痒感,初起时如指甲盖大小,表面有脱皮现象,未加注意。数日后,胸部及双上肢突然出现类似样红色皮疹,大小不等,痒感更加明显。曾在山东省某医院诊断为玫瑰糠疹,经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检查:患者胸部、颈部、双侧上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皮疹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基底颜色为鲜红色至暗红色,表面附有细薄糠秕状鳞屑,皮疹边界清楚,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脉象:弦细滑。舌象:苔薄白稍腻。中医辨证:血热兼感热毒湿邪。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痒,佐以利湿。方药:化毒退疹汤加味。荆芥10g,防风10g,丹皮15g,紫草15g,金银花2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槐花15g,茵陈15g,生薏米20g,白鲜皮15g,苦参10g,泽泻10g,甘草6g。3月19日,服上方3剂后,自觉痒感减轻,皮损表面鳞屑减少,颜色变暗,未出现新发皮疹。原方继服6剂。3月24日复诊时,痒感已基本消失,皮疹逐渐消退。继续按前方加减。3月30日复诊时,皮疹已退尽,症状消失,临床治愈。5.讨论玫瑰糠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上出现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多随皮纹排列。初起往往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的较大皮疹称为母斑,约7-10天后,相继成批发出较小皮疹称为子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以中年和青年人较多。本病的病因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激素类药物为主【1】。本病一般在2个月左右可自愈,少数可延至半年乃至数年方愈【2】。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风热疮”、“风癣”、“母子癣”、“血疳”等。其发病外因多由风热之邪侵袭,客于肌肤,风热相搏,疏泄不畅所致;内因为血热内蕴,营虚肤燥;内外合邪而致本病。《医宗金鉴》曰:“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可见本病病机为血热风毒和邪,蕴于肌肤而发。化毒退疹汤方中之荆芥、防风祛风止痒; 金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紫草凉血活血;白茅根、土茯苓、槐花清热解毒凉血; 茵陈、薏米利湿清热;白鲜皮、苦参清热利湿止痒;甘草泻火解毒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并调和诸药【3】。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凉血、利湿之功效。毒化疹退,湿祛痒止,临床应用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满意。【1】范卫新,毕志刚.皮肤性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S].科学出版社,2008:288【2】王延伟.中西医联合治疗玫瑰糠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3):9-10【3】郑方容.清热解毒法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观察[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11):38
夏天烈日灼身,容易引起身体许多的不适,这里提供的自然养生疗 法,让你告别暑热,健康一夏。 1.脾胃气滞,要多多喝水 夏季人们易心烦、脾胃气滞,容易产生肠胃不消化、胀气、食欲 不振等,应避免油腻的食物,改食新鲜、清淡饮食。乳制食物、过多盐分和油脂的油炸食物,或是进补的牛羊肉、烧鸡等,不适合在夏天 食用。对于老人及小孩,不易消化的糯米也要适可而止。一天至少饮用2000毫升的温开水,可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习惯饮用咖啡、茶等饮料的人,需要补充更多的开水来平衡体内代谢,因为咖啡因利尿、消耗水分,容易造成脱水。食物方面,莲藕、莲子安神,百合养肺, 都可入菜。木耳、扁豆及豆腐、芹菜有降火功效,也是夏季菜肴佳品。 2.昼长夜短,要午后小睡 夏天万物滋长,是一年中最适合滋养阳气的时候, 加上昼长夜短、气候闷热,微凉的清晨五六点钟是起床最好的时机。正午天气炎热,老人、小孩最好午睡一会儿, 以补充体力。夏天可以晚睡一点, 但不要熬夜。中医认为,在11点以前入睡,肝脏才会得到保健。如果熬夜,肝脏难获适当休息,易导致“阴虚”状态,出现比如火气大、口干舌燥等症状,白天也会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3.流汗吹风,要预防感冒 夏季湿闷,保持室内通风极为重要。门窗紧闭, 湿气滞留室内, 不利人体排汗,加上办公室内活动少、产热多,室内中暑的情形很常见。另外因流汗吹风造成的感冒,亦危害极大。当人们从户外汗流浃背地进入冷气房吹风,气虚加上冷气侵入,容易引起感冒、高烧。所以建议大家,最好随时准备一条毛巾,将汗拭干再进入室内,且室内与室外的温差不要过大。另外, 可以准备一些自制的解暑饮料。比如五汁饮: 将生莲藕、水梨、荸荠、西瓜、鲜生地打成果汁饮用, 三餐饭前喝一些; 或是冬瓜连皮、新鲜荷叶、西瓜连皮, 红豆、扁豆及葛根一齐煮汤, 也是消暑凉方。劳动强度大、体力透支的人,夏季可饮用党参、麦门冬各3钱,五味子1钱泡热水的生脉饮, 可祛暑。 4.郁闷烦躁, 要以静养心 以传统医学而言, 暑热环境变化的“ 外火”,加上情绪变化的“内火”侵袭人体,就会造成生理机能失调,产生百病。暑热夏季, 贵在以静养心。安静, 能够息火气。静坐、练气,观照自己的内心,是上好的消暑凉方。工作上的心态也要调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5.温差变化,要调整运动。夏季不适合剧烈及长时间的户外运动。喜爱运动者应将运动时间调整在清晨和傍晚,清晨以缓慢的运动为佳。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本身就蕴涵着春夏秋冬,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让人去感觉四季,这是《黄帝内经》所讲的养生要点,也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所在。
少精弱精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笔者采用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少精弱精症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例1.刘某,29岁,教师。2010年8月11日初诊。婚后同居3年未育。其妻妇科检查正常。夫妻性生活正常,唯感性交后次日腰酸,平素倦怠乏力,活动后尤甚,食少,小便可,大便不成形,睡眠欠佳,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弱。2010年8月11日行精液常规检查(病员号:00228272):颜色乳白,粘稠度适中,量2.0ml,精子计数:6×106/ml(正常20-150×106/ml)精子活动力A级:7.00%(正常大于等于25),精子活动力B级:5.00%,精子活动力C级:2.00%。 证属肾精亏虚,脾气不足。治宜补肾填精,益气健脾。处方:菟丝子30g,枸杞子20g、覆盆子12g、车前子12g、五味子10g、韭子10g、杜仲12g、淫羊藿15g、炒淮山15g、党参15g、黄芪30g、薏米30g、陈皮6g。水煎服,每天1剂。服14剂后,腰痛好转,纳食增加。再以上方略作加减调服半月,2010年9月15日复查精液常规:颜色乳白,粘稠度适中,量2.0ml,精子计数:25×106/ml (正常20-150×106/ml)精子活动力A级:55.00%(正常大于等于25%),精子活动力B级:26.00%,精子活动力C级:4.00%。 按:无论是肾精亏虚,还是脾运不健,均可导致精子的生成减少,活力不足。故用五子衍宗丸为基础,补肾填精治其先天之本,再据其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弱等诸兼症用益气健脾药补其后天之本,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补肾填精,益气健脾,共奏生精强精之功,取得了明显效果。 例2.赵某, 32 岁,业务员。2010年7月23日初诊。结婚已4年,无嗣,夫妻性生活正常。其妻妇科检查无异常。曾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患者常感腰酸腿软,小便短赤,阴囊潮湿,口干口苦,喜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舌苔黄厚腻,脉滑数。女方生殖系统检查正常。精液常规检查:颜色透明,粘稠度适中,量1.5ml,PH:8.0,精子计数:17.4×106/ml(正常20-150×106/ml)精子活动力A级:3.00%(正常大于等于25%),精子活动力B级:38.00%,精子活动率43.75%,液化时间1h。 证属湿热下注,扰动精室。处方:枸杞子20g,菟丝子30g,覆盆子15g,五味子10g,车前子15g,滑石20g,炒栀子10g,萹蓄15g,公英30g,黄柏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个月后随访,其妻已怀孕。 按: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致湿热内生。故见小便短赤,阴囊潮湿,口干口苦。湿热之邪流注于下焦,阴液受其煎熬而愈加损耗,精液凝滞而活动率差。用五子衍宗丸合八正散化裁组合成剂,以补肾、益精、清热、泻火、利湿,使肾精足湿热去,用治湿热下注型少精弱精症,颇有良效。 体会:少精弱精症是导致男子不育常见原因之一,属祖国医学“精少”“,精冷”范畴。《诸病源候论》说:“肾主骨髓而藏精, 肾气虚弱故精少无子。精清如水, 冰冷如铁”,《金匮要略》指出:“精气清冷,故无子”, 朱丹溪认为“精虚脉弱不能成胎”,《医方集解》“无子皆由肾冷精衰”。祖国医学认为精子的量少或精子数少, 提示肾精不足;精子成活率或运动能力差, 表明肾气亏虚。本病病位主要在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说明肾气盛,精子溢泻则有子;精气衰、精少而生殖功能衰退。少精弱精,其病机主要是肾气虚弱,精血不足。精子的生成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阳的温煦,因此临床治疗少精弱精症多采用补肾填精为治疗大法。五子衍宗丸是著名的补肾良方,是治疗阳痿不育、遗精早泄等肾虚精亏病症的代表方剂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据考证该方起源于唐代,最早记载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记载了张果献于唐玄宗的圣方“五子守仙丸”,即五子衍宗丸的原方名。 明代医家李撰著的《医学入门》及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对本方也有收载。王肯堂云:“嘉靖丁亥得于广信郑中函宅,药止五味,为繁衍宗嗣种子第一方也,故名。”之所以叫做“五子”,是因为此方选择了五种以“子”为名的中药,取“以子补子”之义,有添精补肾,滋身壮体和助于生育繁衍后代的作用,故称“五子衍宗丸”。祖国医学又将男性不育症称为“无子”、“无嗣”,因而一语双关,别有意味。明代医学家张时彻在《摄生众妙方》中盛赞五子衍宗丸繁衍宗嗣的功效,他说:“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繁衍遂成村落之说。五子衍宗丸由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组成,其中菟丝子补肾阳,益肾精,以提高生精功能;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为化生精血提供物质基础;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覆盆子补肝肾,助命门,侧重于固肾摄精,有养精蓄锐之意;车前子泻肾中之虚火,以防助阳生热之弊。五味药相配,涩中有通,补中有疏,共奏补肾填精,益气助阳,种嗣衍宗之功。因五子衍宗丸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治疗不育不孕,屡建奇功,故被誉为“补阳方药之祖”、古今“种子第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