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胃增生性息肉(HPP),通常无症状,多在胃镜检查中发现。胃增生性息肉是胃小凹上皮过度增殖引起的,大多数为良性,但如果息肉大小>10 mm,会有2%~6%的息肉可能会出现局灶性癌变。据报道,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HPP的减小或消失,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指南建议根除多发性HP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如果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HPP的大小仍不变甚至变大,建议内镜治疗,包括电凝、电切或APC治疗等。 胃底息肉
正常5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骨丢失量小于1%,但卧床一周,丢失骨量即可大于1%,以后骨量丢失速度稍变慢,3~4个月后可丧失全身骨量的20%。有人研究发现,脊柱骨在卧床情况下更易丢失骨量,卧床36周即可丢失20~40%,所以患脑血管病、截瘫,骨折等病后,久卧床上易致骨质疏松症。负重和运动对骨的生长和再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机械刺激,肌肉收缩对骨的机械刺激和维持骨矿物质含量是最有效的。所以上述病人应尽量减少卧床时间,鼓励间歇起床活动,或作床上锻炼,同时进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治疗,如口服钙剂,维生素D3,有条件的可以应用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低频脉冲电磁治疗等。具体锻炼办法:身体较虚弱的病人可由家属或医护人员进行全身肌肉按摩,主要采用捏拿肌肉的方法,刺激肌肉收缩。被动活动四肢关节,刺激骨骼,减少估量的丢失。肌肉按摩每日2次,每次以病人不出现疲劳感为度。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病人可以进行主动肌肉收缩(使肌肉用力),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包括四肢所有关节,可以减少骨量丢失,防止关节粘连而出现功能障碍。身体状况较好的病人可在床头系一布带,病人双手牵拉布带,双下肢蹬住床头。每日3—4次,每次10—20下。病情允许的卧床病人可做仰卧起坐,以及腰背肌的功能锻炼等。如果病情允许,可以早期扶拐下地行走。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室低。盖了高楼与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时来运转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玉皇大帝让他做,定嫌天宫不华丽。
心理问题是正常人都可能遇到的心结,而精神问题或精神疾病是病因较为复杂的疾病。很多心理问题虽然通过用药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应更加关注来访者的心理成长。因此,心理问题应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主,用药为辅助;精神问题是以用药为主,心理辅导为辅。
心理量表有很多,而且网上用起来很方便,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就到网上找一个心理量表做一做。并不建议自己去做心理量表,量表结果的解读是要结合实际表现来进行判断的,很多人会因为异常的量表结果对自己情况产生误解。心理量表只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辅助工具,它不能单独作为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来访者更多信息和某些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节约咨询时间,但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其实也是很少用心理量表的。
隗继武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50 余载,精研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家,强调尊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离中,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更有其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隗师学习,聆听教诲。现将隗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发皇古义,妙用经方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此外,自身免疫机制、遗传因素、十二指肠反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原因也可引起或参与胃黏膜慢性炎症形成过程。隗师认为,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证”等范畴,病机多为寒热互结,虚实错杂,升降失常,上下不能交泰。诚如金代伤寒学家成无己所言“否而不泰为痞”。《伤寒论》诸泻心汤即专为此病机而设。《伤寒论》所载泻心汤有五,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诸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具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效,错综变化,法度谨严,均为主治痞证之剂。隗师谨守慢性胃炎病机,临床常以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巧妙化裁,效如浮鼓。临床如见胃脘灼痛、痞满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一般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方中半夏辛散温燥,下气开结,和胃消痞,为主药;干姜辛开痞结以和阴,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和阳,寒热并用,辅为臣药;消痞除满须借胃气以为使,故用党参、甘草、大枣,“甘以补之”,益气和中,共为佐使。隗师临床凡遇轻症或兼阳虚证候,多以党参代人参用,也常参芪合用以加强补气作用。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功能。凡肝郁气滞、痰湿阻滞、饮食积滞、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又进一步阻碍气机,逐渐形成胃痛、痞满之证。半夏泻心汤辛苦同用,温清并备,补散兼施,既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又可调脾胃阴阳之虚实,使升降复、清浊分、虚实调,对证用之,无一不效。临床如见胃脘隐痛,腹胀、肠鸣、腹泻等症,隗师常以生姜泻心汤加减治之。生姜泻心汤为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入侵,寒热互结心下,雷鸣下利之证方,《伤寒论》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中主以生姜,温中和胃、宣表散水,辅以半夏泻心汤消积行气,开结除坚,寓解肌于散痞之中。隗师认为,方中半夏得生姜则水消,芩连得干姜而痞散,与病情甚为妥帖。临床如见胃脘胀痛不舒,肠鸣矢气、干呕、心烦等症,隗师常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脾胃虚痞。甘草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重了甘草的用量,意在益中州之虚,缓客气上逆之急,上逆之气得以平和,胸中痞满得以消除,则呕吐下利可止,心烦气乱能解。隗师认为三泻心汤方配伍奇妙,效果奇特,虽药物基本组成相同,然方中干姜、生姜、甘草用量却有所不同,以致所治病证也各异。三泻心汤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只要抓准病机和主症,对证用方,皆获良效。 2、初病调气,久病活血《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 慢性胃炎一般初病在气,以胀为主。隗师认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慢性胃炎初起时的病机,临床常见肝胃气机不和、脾胃气机不畅和肠胃气机不调等。故调节气机升降,以通为补,以化为用,是治疗慢性胃炎初期的重要治疗大法。调气常用青陈皮、木香、砂仁、厚朴、枳壳、香附等;通补常用苏梗、旋覆花、沉香、炒莱菔子、仙人头等;兼见中气下陷用升清降浊法,药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佛手、大腹皮;兼见虚寒气滞用温通法,药选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隗师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虽同属中土,却阴阳有别:脾主升,胃主降。调气时若单行苦降之法,虽能治胃,却不利于脾气的升发。故隗师在通降胃气的同时多配合应用升脾之法,即在苦寒降胃的同时伍用辛温之品开脾,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使脾升胃降,人体气机才能通调有序,治疗方为圆满。 现代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古代不同,所以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和临床变现形式也与古代不同,临床诊病要做到全面统筹,缜密周到,兼顾各方,用药必须不偏不倚,上下合一,断不可大补大泻,大热大寒,大攻大破,始终要以固护脾胃生机为第一要义。若慢性胃炎迁延日久,缠绵不愈,则渐入血分。《临证指南医案》[2]曾多次提及久病入络的观点,如“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等。结合五十年临证经验,隗师认为叶氏理论确切,临床常以此阐释慢性胃炎久病的发生机理。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故活血化瘀当属正治之法。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法能够增加胃黏膜血流,改善组织缺氧,提高局部免疫能力,还有一定的抗癌变作用。隗师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有偏重养血活血的当归、鸡血藤;偏重活血止痛的三七粉、川芎、元胡;偏重破瘀散结的三棱、莪术等。隗师对活血化瘀类药物的选择甚为谨慎,主张宜平和不宜峻猛。他认为瘀血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慢性胃炎久病多虚,而一般活血化瘀药辛温燥烈, 耗气伤血,不利于胃气的恢复。故临床上, 隗师最喜用丹参治疗慢性胃炎久病属瘀血阻络者。因丹参性微寒,颇合胃腑喜凉之性,正如《时方歌括》记载丹参饮的作用时云:“治心胃诸痛,服热药不效者宜用。”[3]隗师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效和而不烈,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特别适合慢性胃炎日久,血瘀为患,新血不生,虚实夹杂的患者。3、治胃为先,兼调肝脾隗师经过临床长期观察和总结,认为慢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其病机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不可忽视肝脾功能的调整。隗师说,脾与胃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反相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其输布。脾为后天之本,一旦为病,运化失职,势必影响胃的通降;而胃失和降,反过来也会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因此,治疗慢性胃炎隗师主张脾胃并治,即治胃必健脾,健脾亦必和胃,二者必须兼顾。如脾与胃中任一方病证偏重或有兼证,可随证加减治之。此外,慢性胃炎与肝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可助脾胃运化健旺,升清降浊如常。一旦肝失疏泄,则脾胃升降失常,即出现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等证。根据肝、脾、胃之间的辨证关系,隗师将调肝理脾定为另一治疗大法。隗师认为,肝脾之脏腑功能协调,是脾胃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肝脾失调则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临床常用的调肝理脾法主要有疏肝健脾法、抑肝扶脾法、运脾养肝法、升脾调肝法、醒脾泄肝法等。临证多以逍遥散、痛泻要方、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治疗。4、衷中参西,辨病为佐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以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为主体。但隗师认为传统的宏观辨证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常用的检查手段(如纤维胃镜、Hp检测等)非常重视,时常作为诊疗本病必要的参考。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医辨证的缺陷。临证时, 隗师兼收并蓄,恰当地把这些微观指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来,大大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显著地增强了疗效。如胃镜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除在辨证方中选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之外,还嘱患者将三七、白及等药研末装胶囊吞服,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的作用;如胃镜见胃黏膜苍白、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者,多为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寒,当酌加当归、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养血之品;如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一般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莪术等抗癌散结之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四味药均有抵制或杀死癌细胞的作用);如遇经活检或培养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隗老常从蒲公英、大黄、黄芩、黄连、延胡索、蚤休、白花蛇舌草等药中根据不同证候挑选1-2味加入方中,以增强杀灭Hp的能力,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疗效。5、守方图缓,治养结合慢性胃炎患者的病因不同,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变化多端,加之正常胃黏膜腺体的重建需要3-6个月时间,因此隗师坚持慢性胃炎的治疗要守法守方,不可朝令夕改。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极易还容易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变化。每每临证,隗老总是不厌其烦询问病情,耐心地详查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的诱因,在守法守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巧施方药。此外,隗师还叮嘱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要饮食规律,避免寒凉,忌食辛辣、油腻之品,最好做到少食多餐,细心养护。隗师常对患者说,慢性胃炎“三分在治,七分靠养;医患配合好,疾病自动跑”。这一守方图缓,治养结合的特色是隗师几十年来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总结出的学术结晶。 综上所述,隗师诊治慢性胃炎先从整体辨别病因病机,再进一步调整相关脏腑的寒热虚实,辅以参照相关理化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遣方用药,最后嘱咐患者注意自我调护,达到了辨证与辨病、治疗与调养的高度统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诊治慢性胃炎的疗效。
随着健康体检工作的普及和高频超声及乳腺钼靶机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乳腺小包块或钙化灶被发现。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活检,手术创伤大,术后留有疤痕,影响美观,影响功能。我院普外科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真空辅助乳腺活检与旋切系统,对乳腺包块或乳腺钙化灶进行微创旋切。最快的仅十几分钟即可完成。病理结果多数为良性结节或良性钙化灶,也发现了早期乳腺癌,进行了及时的进一步治疗。该微创手术是在皮肤上切一个小于0.5cm的小切口,用一个旋切针即可顺利切除乳腺内包块或钙化灶,创伤小,术后无明显疤痕。该手术于2004年经美国FDA批准应用,我们国家也批准在国内用于临床,是一个先进的标准的治疗乳腺包块的方法。该手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 超声或钼靶检查发现的局灶或可疑微小钙化。2. 超声诊断的乳腺良性病变,如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等。3. 重度乳腺增生病变。4. 乳腺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5. 新辅助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前的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判断。6. 乳腺癌保乳术前其它部位病灶活检。7. 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切口周围新生病灶活检。也可用于乳腺脓肿,男性乳腺发育,副乳腺,腋窝淋巴结活检等。该手术总费用在省市医疗保险范围之内,病人术后感觉良好,这一治疗方法深受病人欢迎。咨询电话 0531-89252291
1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联合制订“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 年着手准备,今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版)》。(以下简称为“指南”)。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 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1、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2.1.3 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2.1.4 其它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通讯作者:陈双sysusc@126.com唐健雄johnxiong@china.com23、分类与分型对腹股沟疝分类与分型之目的有三个方面: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3.1 分类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5)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3.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1) 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或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后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腹腔。2) 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滑动性疝属难复性疝的一种类型,因其有部分疝囊是由腹腔内脏(如,盲肠)所构成。3)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可有某些临床症状(如,腹痛和消化道梗阻的表现)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4) 绞窄性疝: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3.1.3 特殊类型的疝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1) Richter 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即使出现嵌顿或发生了绞窄,但临床上可无肠梗阻的表现。2) Littre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Meckel 憩室)。此类疝亦易发生绞窄。3) Maydl 疝:一种逆行性嵌顿疝,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仍位于腹腔,形如“W”状,位于疝囊内的肠袢血运可以正常,但腹腔内的肠袢可能有坏死,需要全面的检查。4) Amyand 疝[2]:疝内容物为阑尾,因阑尾常可并发炎症、坏死和化脓而影响修补。3.2 分型是在疝分类的基础上对疝病情做更为细致的划分。目前国内外已有十余种腹股沟疝的分型,其标准是否恰当,仍缺乏临床证据。所以现有的分型系统仍不完善,而且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现阶段仍在使用的有CHARTS、Nyhus、Bendavid、Stoppa、EHS 等分型系统[3、4],本次修订中认为:现有的分型系统可以参照,但不作为标准推荐。4、诊断和鉴别诊断4.1 诊断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确立诊断[5、6]。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助B 型超声,MRI/CT 等影像学检查,帮助建立诊断。影像学中的疝囊的重建技术常可对腹股沟疝获得明确诊断[7]。34.2 鉴别诊断推荐在腹股沟疝作出诊断时,还应常规进行鉴别诊断,全面考虑,防止发生对非疝病人进行疝的手术[8]。4.2.1 对腹股沟区存在包块时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异位睾丸、园韧带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4.2.2 对局部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内收肌肌腱炎、耻骨骨膜炎、髋关节炎、髂耻滑囊炎、辐射性腰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5、治疗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腹股沟疝无不是通过外科手术而获得痊愈,目前国内医疗市场上仍有某些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疝的局部注射”等非手术治疗,既不符合科学原理,又可给病患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和副作用,应以摒弃。就手术方式和方法而言,外科医师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及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加以选择。5.1 治疗原则和手术指征5.1.1 无症状的腹股沟疝,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可随诊观察,也可择期手术治疗[9、10]。若为股疝(因发生嵌顿和绞窄机率较大或近期发现疝囊增大明显者,推荐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选择疝托进行保守治疗。5.1.2 有症状的腹股沟疝,应择期手术。5.1.3 嵌顿性及绞窄性疝应行急诊手术。5.1.4 复发疝的手术治疗避开前次手术创伤所造成的解剖困难,是需要考虑的选择。(如前次手术为常规开放手术,复发后再次手术采用后入或腹腔镜手术修补)。另外,医生的资质和经验也是复发疝治疗选择需要考虑的又一因素。5.2 手术禁忌征和注意事项5.2.1 非急诊的腹股沟疝属无菌手术,因此,凡手术区域存在感染病灶应视为手术禁忌征。5.2.2 相对禁忌征及注意事项:存在引起腹内压增高因素者,如严重腹水、前列腺肥大、便秘和慢性咳嗽等,术前需要相应的处理,以减少术后早期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5.2.3 对腹壁缺损巨大和疝囊腔巨大患者,推荐采用多学科治疗模式。请整形科、呼吸科及重症监护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参与、制订手术方案,预防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发生。5.2.4 手术风险评估,推荐使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手术风险评估标准[11]。5.3 手术医生资质和培训5.3.1 常规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不是“简单的小手术”,手术医生资质:需要取得行医执照、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和相应的手术培训。5.3.2 从事腔镜疝修补的医师还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另外再完成和通过相应的腔镜技能培训,通过考核。5.3.3 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培训在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中心完成(按医学会或医师协会的相关规定)。5.4 腹股沟疝修补材料使用修补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是目前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证据医学表明,使用修补材料的手术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4降低疝复发率[12、13]5.4.1 疝修补材料分为可吸收材料、部分可吸收材料和不吸收材料等多种。5.4.2 修补材料的植入需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对嵌顿疝的急诊手术不推荐使用材料,对有污染可能的手术,不推荐使用不吸收材料进行修补。5.5 手术操作方法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可分为常规手术和腔镜手术两大类。5.5.1 常规手术可进一步分为组织对组织的张力缝合修补(也称之为经典手术),如Bassini、Shouldice 等术式和使用疝修补材料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加强腹股沟后壁的:如单纯平片修补(Lichtenstein、Trabucco 等)术式和网塞-平片修补(如Rutkow、Millikan 等)术式,以及针对“肌耻骨孔”的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如Kugel、Gilbert、Stoppa 等修补术式。(具体操作详见附件)5.5.2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依据手术路径和原理分为以下三类(具体操作详见附件):1) 经腹膜外路径的修补(TEP),因不进入腹膜腔,对腹腔内器官干扰较轻是其优点。[14、15]。2) 经腹腔的腹膜前修补(TAPP)因进入腹腔,更易发现双侧疝、复合疝和隐匿疝。对嵌顿疝及疝内容物不易还纳的病例,也便于观察与处理。[14、15]。3) 腹腔内的补片修补(IPOM)作为以上两种方法实施有困难时使用,暂不推荐作为腔镜手术的首选方法[16]。以该方法修补时,修补材料须用具有防粘连作用的材料。5.6 围手术期处理5.6.1 一般处理1) 术前除常规的术前检查外,对老年患者还需了解并检查心、肺、肾功能和血糖水平。2) 伴有慢性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应该在手术前对其危险性加以评估,尤其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疾患者,需治疗和处理后再进行手术。5.6.2 关于抗生素使用腹股沟疝手术是否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素目前尚有争论[17]。有证据表明,对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减少感染机率[18]。1) 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肥胖、消瘦、多次复发疝、化疗或放疗后和其它免疫功能低下状况等。2)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时机,推荐在切开皮肤前30min 至1hr 开始静脉给药。5.7 并发症5.7.1 早期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的血肿和血清肿、阴囊血肿、阴囊积液、膀胱损伤、输精管损伤、尿潴留、早期伤口疼痛、切口感染伤等。5.7.2 晚期并发症慢性疼痛、精索和睾丸并发症(缺血性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性补片感染、补片移位等。5.7.3 复发目前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仍有复发的可能,总体手术复发率在1%-3%左右。疝复发的原因可归纳为手术操作和患者自身两个方面:如手术中疝囊分离不彻底,补片固定不妥当,术后血肿、感染等均为复发的因素;患者有胶原代谢障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及腹压增高等也是复发的因素。56、版本与更新本指南在2014 年完成和发布,故称之为《成人腹股沟疝的诊疗规范(2014 年版)》。今后随着医学进步和临床证据的累积与更新,我们还将定期对“指南”进行讨论、修订和更新,新一年代的版本将自动代替上一年代的版本。7、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10): 833-835.2、Inan I, Myers PO, Hagen ME,et al. Amyand's hernia: 10 years' experience.Surgeon.2009, 7(4):198-202.3、Miserez M1, Alexandre JH, Campanelli G,et al. The European hernia society groinhernia classification: simple and easy to remember. Hernia.2007, 11(2):113-116.4、Nyhus LM.Classification of groin hernia: milestones.Hernia.2004,8(2):87–88.5、van den Berg JC, de Valois JC, Go PM, et al.Detection of groin hernia with physicalexamination, ultrasound,and MRI compared with laparoscopic findings. InvestRadiol.1999,34(12):739–743.6、Kraft BM, Kolb H, Kuckuk B,et al.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guinalhernias.Surg Endosc.2003,17:2021–2024.7、Hureibi KA, McLatchie GR, Kidambi AV,et al. Is herniography useful and safe? EurJ Radiol.2011, 80(2):86-90.8、Simons MP, Aufenacker T, Bay-Nielsen M,et al. European Hernia Society guidelineso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 adult patients. Hernia.2009,13(4):343-403.9、Fitzgibbons RJ Jr1, Giobbie-Hurder A, Gibbs JO,et al. Watchful waiting vs repairof inguinal hernia in minimally symptomatic me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2006,295(3):285-292.10、O'Dwyer PJ,Norrie J,Alani A,et al.Observation or operation for patients withan asymptomatic inguinal hern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nn Surg.2006,244(2):167-173.11、Wolters U, Wolf T, Stutzer H,et al. ASA classification and perioperative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outcome. Br J Anaesth.1996,77(2):217-222.12、NW, McCormack K, Graham P, Go PM,et al.Open mesh versus non-mesh for repair offemoral and inguinal hern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4.CD002197.13、Van Veen RN, Wijsmuller AR, Vrijland WW, 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clinical trial of non-mesh versus mesh repair of primary inguinal hernia. Br JSurg.2007,94(4):506–510.14、R.Bittner, M.E.Arregui, T.Bisgaard, et al. Guidelines for laparoscopic (TAPP)and endoscopic (TEP)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ternational EndoherniaSociety (IEHS)]. Surg Endosc.2011; 25(9):2773-2843.15、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7(33):566-570.16、Jonathan Carter, Quan-Yang Duh. 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s. World6J Surg. 2011; 35(7): 1519–1525.17、Sanchez-Manuel FJ,Lozano-Garcia J,Seco-Gil JL.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herniarepai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2:CD00376.18、Mazaki T1, Mado K, Masuda H,et 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the prevention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a Bayesian andfrequentist meta-analysis. J Am Coll Surg. 2013,217(5):788-801.8. 附件1 常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详见另文)附件2 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方法(详见另文)参与“指南”编写讨论人员(排名不分先后):唐健雄、李健文、李基业、黄鹤光、顾岩、陈杰、陈思梦、陈革、周建平、田文、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路夷平、谭敏、石玉龙、王小强、赵渝、雷文章、杜晓宏、刘昶、牟一平、杨福全、沈倩云、翁山耕、武彪、马颂章、杨斌、陈双
2013年3月6日,我院普外科成功完成一例95岁疝气病人手术。病人男性,因腹痛2天在附近社区医院诊断为“阑尾炎”,经治疗效果不佳而来我院就诊。经全面查体后,发现病人患有腹股沟疝,并且嵌顿,疝内容物牵拉刺激导致腹痛。病人因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冠状血管内放有2个血管支架,所以,虽然患有腹股沟疝10余年,坠胀,疼痛,影响生活,就诊多家医院,都未能手术治疗。一直忍受着病痛。入院后,普外科全面评估了病人的身体状况,并请心内科会诊,决定行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过程很顺利,用时约30分钟。术后2天病人出院。一周后随访,恢复很好。病人异常高兴:“终于解除了多年的痛苦,生活质量更高了”。(普外科路才尚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