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继武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50 余载,精研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家,强调尊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离中,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更有其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隗师学习,聆听教诲。现将隗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发皇古义,妙用经方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此外,自身免疫机制、遗传因素、十二指肠反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原因也可引起或参与胃黏膜慢性炎症形成过程。隗师认为,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证”等范畴,病机多为寒热互结,虚实错杂,升降失常,上下不能交泰。诚如金代伤寒学家成无己所言“否而不泰为痞”。《伤寒论》诸泻心汤即专为此病机而设。《伤寒论》所载泻心汤有五,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诸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具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效,错综变化,法度谨严,均为主治痞证之剂。隗师谨守慢性胃炎病机,临床常以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巧妙化裁,效如浮鼓。临床如见胃脘灼痛、痞满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一般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方中半夏辛散温燥,下气开结,和胃消痞,为主药;干姜辛开痞结以和阴,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和阳,寒热并用,辅为臣药;消痞除满须借胃气以为使,故用党参、甘草、大枣,“甘以补之”,益气和中,共为佐使。隗师临床凡遇轻症或兼阳虚证候,多以党参代人参用,也常参芪合用以加强补气作用。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功能。凡肝郁气滞、痰湿阻滞、饮食积滞、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又进一步阻碍气机,逐渐形成胃痛、痞满之证。半夏泻心汤辛苦同用,温清并备,补散兼施,既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又可调脾胃阴阳之虚实,使升降复、清浊分、虚实调,对证用之,无一不效。临床如见胃脘隐痛,腹胀、肠鸣、腹泻等症,隗师常以生姜泻心汤加减治之。生姜泻心汤为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入侵,寒热互结心下,雷鸣下利之证方,《伤寒论》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中主以生姜,温中和胃、宣表散水,辅以半夏泻心汤消积行气,开结除坚,寓解肌于散痞之中。隗师认为,方中半夏得生姜则水消,芩连得干姜而痞散,与病情甚为妥帖。临床如见胃脘胀痛不舒,肠鸣矢气、干呕、心烦等症,隗师常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脾胃虚痞。甘草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重了甘草的用量,意在益中州之虚,缓客气上逆之急,上逆之气得以平和,胸中痞满得以消除,则呕吐下利可止,心烦气乱能解。隗师认为三泻心汤方配伍奇妙,效果奇特,虽药物基本组成相同,然方中干姜、生姜、甘草用量却有所不同,以致所治病证也各异。三泻心汤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只要抓准病机和主症,对证用方,皆获良效。 2、初病调气,久病活血《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 慢性胃炎一般初病在气,以胀为主。隗师认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慢性胃炎初起时的病机,临床常见肝胃气机不和、脾胃气机不畅和肠胃气机不调等。故调节气机升降,以通为补,以化为用,是治疗慢性胃炎初期的重要治疗大法。调气常用青陈皮、木香、砂仁、厚朴、枳壳、香附等;通补常用苏梗、旋覆花、沉香、炒莱菔子、仙人头等;兼见中气下陷用升清降浊法,药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佛手、大腹皮;兼见虚寒气滞用温通法,药选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隗师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虽同属中土,却阴阳有别:脾主升,胃主降。调气时若单行苦降之法,虽能治胃,却不利于脾气的升发。故隗师在通降胃气的同时多配合应用升脾之法,即在苦寒降胃的同时伍用辛温之品开脾,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使脾升胃降,人体气机才能通调有序,治疗方为圆满。 现代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古代不同,所以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和临床变现形式也与古代不同,临床诊病要做到全面统筹,缜密周到,兼顾各方,用药必须不偏不倚,上下合一,断不可大补大泻,大热大寒,大攻大破,始终要以固护脾胃生机为第一要义。若慢性胃炎迁延日久,缠绵不愈,则渐入血分。《临证指南医案》[2]曾多次提及久病入络的观点,如“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等。结合五十年临证经验,隗师认为叶氏理论确切,临床常以此阐释慢性胃炎久病的发生机理。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故活血化瘀当属正治之法。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法能够增加胃黏膜血流,改善组织缺氧,提高局部免疫能力,还有一定的抗癌变作用。隗师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有偏重养血活血的当归、鸡血藤;偏重活血止痛的三七粉、川芎、元胡;偏重破瘀散结的三棱、莪术等。隗师对活血化瘀类药物的选择甚为谨慎,主张宜平和不宜峻猛。他认为瘀血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慢性胃炎久病多虚,而一般活血化瘀药辛温燥烈, 耗气伤血,不利于胃气的恢复。故临床上, 隗师最喜用丹参治疗慢性胃炎久病属瘀血阻络者。因丹参性微寒,颇合胃腑喜凉之性,正如《时方歌括》记载丹参饮的作用时云:“治心胃诸痛,服热药不效者宜用。”[3]隗师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效和而不烈,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特别适合慢性胃炎日久,血瘀为患,新血不生,虚实夹杂的患者。3、治胃为先,兼调肝脾隗师经过临床长期观察和总结,认为慢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其病机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不可忽视肝脾功能的调整。隗师说,脾与胃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反相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其输布。脾为后天之本,一旦为病,运化失职,势必影响胃的通降;而胃失和降,反过来也会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因此,治疗慢性胃炎隗师主张脾胃并治,即治胃必健脾,健脾亦必和胃,二者必须兼顾。如脾与胃中任一方病证偏重或有兼证,可随证加减治之。此外,慢性胃炎与肝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可助脾胃运化健旺,升清降浊如常。一旦肝失疏泄,则脾胃升降失常,即出现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等证。根据肝、脾、胃之间的辨证关系,隗师将调肝理脾定为另一治疗大法。隗师认为,肝脾之脏腑功能协调,是脾胃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肝脾失调则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临床常用的调肝理脾法主要有疏肝健脾法、抑肝扶脾法、运脾养肝法、升脾调肝法、醒脾泄肝法等。临证多以逍遥散、痛泻要方、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治疗。4、衷中参西,辨病为佐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以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为主体。但隗师认为传统的宏观辨证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常用的检查手段(如纤维胃镜、Hp检测等)非常重视,时常作为诊疗本病必要的参考。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医辨证的缺陷。临证时, 隗师兼收并蓄,恰当地把这些微观指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来,大大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显著地增强了疗效。如胃镜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除在辨证方中选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之外,还嘱患者将三七、白及等药研末装胶囊吞服,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的作用;如胃镜见胃黏膜苍白、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者,多为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寒,当酌加当归、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养血之品;如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一般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莪术等抗癌散结之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四味药均有抵制或杀死癌细胞的作用);如遇经活检或培养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隗老常从蒲公英、大黄、黄芩、黄连、延胡索、蚤休、白花蛇舌草等药中根据不同证候挑选1-2味加入方中,以增强杀灭Hp的能力,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疗效。5、守方图缓,治养结合慢性胃炎患者的病因不同,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变化多端,加之正常胃黏膜腺体的重建需要3-6个月时间,因此隗师坚持慢性胃炎的治疗要守法守方,不可朝令夕改。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极易还容易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变化。每每临证,隗老总是不厌其烦询问病情,耐心地详查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的诱因,在守法守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巧施方药。此外,隗师还叮嘱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要饮食规律,避免寒凉,忌食辛辣、油腻之品,最好做到少食多餐,细心养护。隗师常对患者说,慢性胃炎“三分在治,七分靠养;医患配合好,疾病自动跑”。这一守方图缓,治养结合的特色是隗师几十年来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总结出的学术结晶。 综上所述,隗师诊治慢性胃炎先从整体辨别病因病机,再进一步调整相关脏腑的寒热虚实,辅以参照相关理化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遣方用药,最后嘱咐患者注意自我调护,达到了辨证与辨病、治疗与调养的高度统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诊治慢性胃炎的疗效。
最近来我科就诊的不少患者在拿到中医处方后常会问及中药的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等问题。因煎煮中药没有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检测手段,要想真正煎好中药那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中药煎煮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应有疗效的发挥,对治疗效果起着弥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有的患者在煎煮中药时存在或多或少不妥当之处,笔者就自己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煎煮中药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容器的选择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二、预处理第一步:“看” 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第二步:“泡” 将药店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水浸泡20~30 min ,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 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三、煎煮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无污染的自来水即可,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 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 ,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高温煎煮,会使植物细胞遭到破坏,使药液中不溶性的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有将药煎焦煳底的危险。 5、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四、特殊处理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一起和群药同煎,这样操作是很不妥当的。 1、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后,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这些中药有:①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 ②矿物类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后下:就是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群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①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就是将中药装入棉布袋中与其他群药共煎。这些中药有: ①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防止煎煮时煳锅底; ②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5、另煎:就是将贵重中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用适宜的容器单独煎煮取汁后,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共煎,目的是减少群煎时其他药渣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总之,临床中医师只有在开具处方后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中药煎煮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使中药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玫瑰糠疹是以皮肤出现斑疹,多随皮纹排列,脱屑如糠秕之状四周淡红呈玫瑰色的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笔者以自拟退疹汤治疗本病36例,收到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山东电力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6~41岁,平均25岁;病程7~20天。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学分册》有关标准拟定: ①皮疹好发于胸背(尤其胸部两侧)、腹部、四肢近端; ②皮疹特征:开始时常在躯干或四肢出现一母斑(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颜色为浅褐色或玫瑰色),约1~2周后,相继有泛发性,形态、颜色相似的成批子斑出现; ③好发于青年人和中年人,春秋季多见;④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全身不适。2 治疗方法化毒退疹汤组成: 荆芥10g,防风10g,丹皮15g,紫草15g,金银花2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槐花15g,茵陈15g,薏米20g,白鲜皮15g,苦参10g,甘草6g。加减:伴咽痛者加马勃、射干;皮肤瘙痒较剧者加地肤子、白蒺藜、僵蚕;血虚肤燥者加白芍、何首乌;病程迁延、睡眠差者加炒枣仁、夜交藤;皮损鲜红、舌质红者加赤芍;便秘者加火麻仁、炒大黄。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可用1~2个疗程。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治愈: 皮损完全消退;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3.2 治疗结果: 治愈23例, 占63.89%;好转11例, 占30.56%;无效2例,占5.56%;总有效率为94.44%。4.典型病例赵某,女,28岁,大学教师,初诊日期:2010年3月16日。主诉:胸部及双上肢起红疹半月,痒感明显。现病史:1周前自觉胸部起一红斑,轻微痒感,初起时如指甲盖大小,表面有脱皮现象,未加注意。数日后,胸部及双上肢突然出现类似样红色皮疹,大小不等,痒感更加明显。曾在山东省某医院诊断为玫瑰糠疹,经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检查:患者胸部、颈部、双侧上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皮疹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基底颜色为鲜红色至暗红色,表面附有细薄糠秕状鳞屑,皮疹边界清楚,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脉象:弦细滑。舌象:苔薄白稍腻。中医辨证:血热兼感热毒湿邪。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痒,佐以利湿。方药:化毒退疹汤加味。荆芥10g,防风10g,丹皮15g,紫草15g,金银花2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槐花15g,茵陈15g,生薏米20g,白鲜皮15g,苦参10g,泽泻10g,甘草6g。3月19日,服上方3剂后,自觉痒感减轻,皮损表面鳞屑减少,颜色变暗,未出现新发皮疹。原方继服6剂。3月24日复诊时,痒感已基本消失,皮疹逐渐消退。继续按前方加减。3月30日复诊时,皮疹已退尽,症状消失,临床治愈。5.讨论玫瑰糠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上出现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多随皮纹排列。初起往往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的较大皮疹称为母斑,约7-10天后,相继成批发出较小皮疹称为子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以中年和青年人较多。本病的病因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激素类药物为主【1】。本病一般在2个月左右可自愈,少数可延至半年乃至数年方愈【2】。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风热疮”、“风癣”、“母子癣”、“血疳”等。其发病外因多由风热之邪侵袭,客于肌肤,风热相搏,疏泄不畅所致;内因为血热内蕴,营虚肤燥;内外合邪而致本病。《医宗金鉴》曰:“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可见本病病机为血热风毒和邪,蕴于肌肤而发。化毒退疹汤方中之荆芥、防风祛风止痒; 金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紫草凉血活血;白茅根、土茯苓、槐花清热解毒凉血; 茵陈、薏米利湿清热;白鲜皮、苦参清热利湿止痒;甘草泻火解毒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并调和诸药【3】。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凉血、利湿之功效。毒化疹退,湿祛痒止,临床应用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满意。【1】范卫新,毕志刚.皮肤性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S].科学出版社,2008:288【2】王延伟.中西医联合治疗玫瑰糠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3):9-10【3】郑方容.清热解毒法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观察[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11):38
摘 要 目的:研究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30例我院耳鼻喉门诊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随机设西药伯克纳喷鼻对照组30例,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血清IgE治疗前后定性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且优于西药治疗。 关键词 推拿治疗 耳穴贴压 变应性鼻炎 伯克纳1.临床资料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诊断依据: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一年内发作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症状每日累计达0.5-1小时以上,病程至少1年;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有明显吸入物和致敏原线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过敏原体外检测阳性,且IgE定性为阳性。参照此标准将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来山东电力中心医院耳鼻喉门诊就诊的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根据随机化数字表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41岁;病程1-20年,平均6年。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9-60岁,平均40岁;病程1-18年,平均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1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推拿操作方法:1.用双手大拇指沿两侧睛明穴向迎香穴自上而下呈滑动样的指压,操作100次。2.用左手拇指按揉对侧合谷穴和曲池穴,操作50次。3.用右手拇指按揉对侧合谷穴和曲池穴,方法同上。4.按揉印堂穴、百会穴、上星穴、双侧攒竹、通天穴、双侧风池穴。按揉呈旋转式,每穴各做100次,以酸、胀感为宜。推拿的力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强弱、病情的轻重不同等因人而异。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耳穴贴压操作方法:取穴:肺、肾、内分泌、内鼻、外鼻、皮质下。先用棉棒探查到穴位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 5 cm ×0. 5 cm胶布上,敷贴于单侧耳穴, 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两耳每2日交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10天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继续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相关数据。 2.2对照组伯克纳(其化学名称为:丙酸倍氯米松鼻气雾剂)喷鼻,用法用量:成人,每天2次,每次两个鼻孔各喷鼻2下,10天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3.检测项目及统计学方法检测血清IgE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BNⅡ试剂盒检测(由山东省立医院免疫室负责检测);统计学采用X2检验和t检验。4.疗效标准4.1临床症状分级评分标准。(见表1)表1 临床症状分级评分标准分级计分 喷嚏* 流涕△ 鼻塞 鼻痒 1分 3~5 ≤4 有意识呼吸时感觉 间断 2分 6~10 5~9 间歇性或交替性 蚁行感,但可忍受 3分 ≥11 ≥10 几乎全天用口呼吸 蚁行感,难忍注:*1次连续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4.2 体征计分标准:下鼻甲与鼻腔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粘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底)紧靠,但中间尚有小缝隙,记录为2分;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4.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症状和体征计分评定疗效: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100% 治疗前总分 ≥ 66%为显效,65%~26%为有效,≤25%为无效[1]。5.结果5.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表2 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30 26 3 1 96.67 对照组 30 19 6 5 83.33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2临床四大症状积分均数。(见表3)表3 临床四大症状积分均数 鼻痒 喷嚏 流涕 鼻塞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7 1.3 2.5 1.3 2.8 1.8 2.2 1.1 对照组 30 2.6 1.3 2.7 1.6 2.6 1.7 2.5 1.4 两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5.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比较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0 1.65 0.73对照组 30 1.15 0.64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E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6.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全球发病率在10%~25%[2]。现代医学认为变应性鼻炎是以变应原抗体反应为基础,不仅有鼻本身的症状表现,还可伴有过敏性的结膜炎、咽炎、中耳炎和哮喘等。临床上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特异性脱敏及手术有创治疗等方法众多,但疗效因人而异,尚不理想,而且长期用药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治疗失败的病例很多都接受过创伤性疗法,有的甚至造成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变应性鼻炎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鼻鼽”范畴,其病机在于肺气虚弱、肺脾气虚及肾气亏虚。正如《内经伤辨》中所说:“元阳本虚者,更以冬月助其会,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塞甚浊涕,嚏不止。”其中指出发病原因主要是风寒外袭[3]。国内外针对中医药物及理疗的研究国内文献也有不少报道。例如: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45例[4];耳穴压丸加中药贴穴治疗变应性鼻炎[6]。目前国内外多有关于利用推拿配合耳穴贴压综合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推拿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本病具有见效快、无不良反应、无痛苦等优点。临床观察表明,此综合疗法可以调节免疫、神经和循环系统,利于疾病恢复。大部分患者在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及鼻塞等方面经数次治疗大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即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尚有待于继续观察。 传统推拿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主要采用循经取穴,以督脉为主,大肠为辅。本实验取上星、百会穴以疏通经气,通利鼻窍。印堂虽为经外奇穴,但也是位于督脉之上。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位于鼻翼的两侧,主要治疗鼻塞不通,嗅觉下降或消失。现代研究认为,刺激迎香穴能抑制和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抑制组织胺形成和释放,从而可解除闭塞、喷嚏、流涕等[5]。合谷、曲池同为手阳明大肠经的远端穴位,两穴均有疏风清热、行气通络、调和营卫的作用。 耳穴贴压疗法是传统医学与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结合,一方面,耳穴贴压疗法作为古老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宋·罗天益《卫生宝鉴》)等,对耳穴与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治疗疾病等方面,均有阐述;另一方面从现代解剖学分析,耳廓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有与脊髓颈2~颈4节相连的躯体神经,又有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还有来自颈交感神经节,沿血管分布的交感神经[6]。耳穴贴压疗法是通过压籽的方法,刺激耳部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调节神经平衡来治疗疾病。通过贴压所选耳穴,能起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的作用,以上诸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保持刺激量,共奏通利鼻窍之功。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西药鼻喷剂伯克纳和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前后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四大症状的改善均有显著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gE检查也显示免疫反应有所减轻,两种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结果显示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更为满意。而且,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对患者来说属于无创治疗,无任何副作用,更易被患者接受。 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患者来说,平日的保健也尤为重要。我们建议:不擅自乱用药物,尤其是血管收缩剂等有严重并发症的药物。能用物理疗法就不要用化学药物治疗,避免口服中、西药物及滴鼻剂的不良反应。以推拿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替代药物,不会损伤鼻腔正常黏膜且如果效果不佳可随时更换治疗方法。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平日养成用冷水洗脸的习惯,长期坚持使机体适应寒冷的刺激,一旦天气骤然变冷鼻炎不至于立刻就范。此外,出门前和回家后用温盐水冲洗鼻腔,能够冲洗掉粘附在鼻黏膜上的一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减轻抗原—抗体反应的程度。保持愉悦的心情。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症状往往使患者烦不胜烦,睡眠受到影响,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良好的心情和心态必不可少。虽然变应性鼻炎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但预防胜于治疗。了解自己的发病季节、致敏因素,提前预防性用药,往往能够减少发病时间或减轻发病症状。长此以往,控制疾病的发作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标。
早在远古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音乐对健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楚国时期有位太子因“宅居”深宫太久,患上了抑郁症,于是请御医用音乐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最终重获健康。那么传统祖国医学是怎样将音乐与医学相结合来防治疾病的呢? 中医音乐疗法源于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阴阳平衡协调观在音乐的音调高低、音色清浊、音量强弱、节奏快慢等方面均有体现。如节奏分离、音响强烈的刺激型音乐属阳,节奏轻缓、旋律圆润的安静型音乐属阴。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协调机体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依据五行规律, 运用角、徵、宫、商、羽五音,针对不同病证,按不同音调、音量、节奏、旋律对脏腑的作用不同而产生的情志反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五音疗法”,即“宫动脾, 商动肺, 角动肝, 徵动心, 羽动肾”,构建了世界医学中最早的声学医学理论框架。 中医音乐疗法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强调人体形与神的统一和心理与生理的共同作用,通过平衡机体的阴阳,达到整体的平衡。中医音乐疗法的作用主要有:平衡阴阳、扶助正气、调畅情志、调和气血、健脑益智、延年益寿等。 实施中医音乐疗法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及性格不同来辨证选曲。根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五形人的不同特点,对木形人选角音,火形人选徵音,土形人选宫音,金形人选商音,水形人选羽音。性格内向型者宜选开阔、欢快的如《解放区的天》、《采茶扑蝶》、《喜洋洋》等乐曲。性格外向型者应多听细腻、优美的如《梁祝》、《江河水》、《春江花月夜》等乐曲。对脾气虚患者,宜选温和悠扬和谐的宫调乐曲,在进餐时或进餐前后施乐,能起到补其不足,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的作用。五行音乐对脏腑及情志分别有着以下作用:角调乐曲,可以疏肝利胆、保肝养目、平和血压、宁心安神;徵调乐曲,能调理神志、疏导血脉、平稳血压、疏通小肠、祛毒疗伤;宫调乐曲,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作用;商调乐曲,能帮助扩充肺腑,加大肺活量、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羽调乐曲,能保肾藏精、强壮肾功能、疏导下腹泄毒、平衡免疫系统。据此可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按照五脏病证分属五行的不同,并结合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选乐。如肝病用角音, 脾病用宫音, 心病用徵音, 肺病用商音, 肾病用羽音等。 中医音乐疗法作为身心并调的独特疗法、心身疾病的重要康复手段,已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衰弱、头痛、脑卒中后遗症、老年痴呆、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失眠、焦虑、各种疼痛性疾病、癌症、亚健康状态、自闭症等诸多方面显示了其良好的疗效并逐渐被广大患者认可和接受。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均寿命的延长,中老年人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加, 年青时对身体爱护不够, 人到中老年后疾病逐渐缠身, 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中老年疾病患者也就逐渐增多。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力平衡失调等, 使纤维环突然破裂, 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发生本病。其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腿疼痛, 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了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所致。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 其中第四、第五腰椎之间的椎间盘约占60% , 第五腰椎与骶骨部之间的椎间盘次之。患者常有腰部扭伤病史,损伤后出现严重腰痛, 轻者尚可耐受, 重者卧床不起, 翻身极为困难, 卧床后急性腰痛逐渐减轻, 数日或数周后感受腿部不适或疼痛, 但未感腰痛。经过统计,我们疼痛理疗科接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大部分的病因病机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腰部,阻塞经络, 以致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本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的治疗方法虽多, 但效果均不甚理想。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逐步认识和提高, 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飞速发展, 我院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推拿、偏振光照射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熏蒸治疗本病, 效果明显。我科选用独活、羌活、乳香、没药、桂枝、川芎、千年健、威灵仙、制草乌、制川乌、细辛、防风、木瓜、秦艽、当归等中药组成熏蒸1号方。中药熏蒸将中药活血止痛、温经通洛、祛风除痹、祛寒除湿的作用与水蒸气缓慢渗透的热疗作用相结合,能够促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炎症局部代谢速度,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和炎症的消除。中药熏蒸因其独有的疗效确切、舒适无痛的优点, 备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青睐。
1、解手咬牙。平时解手(大小便)欲耗肾气,要养成咬牙的习惯,坚持一辈子,能护肾护牙,防牙齿松动、早脱落,防衰老。2、擦捏人中。人有九窍,天成“泰”卦,而交通坤乾阴阳为“人中穴”,每天睡前来回擦捏12下“人中穴”,能交通阴阳,提高睡眠质量,防水心病、心痹(心脑血管疾病)。3、闭眼鸡立。每天空闲时间做一次闭眼金鸡独立,每次5至10分钟。重点是闭上眼睛,才能练平衡,练心静,可防中风。4、点头写鳳。上班族特别是用电脑较多的上班族,工余时间坚持用头有意写一个“鳳”字,凤字共写六个,写时头用力要轻,后捏捏“睛明穴”即可。可防痹证,保健颈椎,缓解疲劳。5、活字当头。舌头有水即活。每天早上起床用舌尖顶嘴的上颌,让口液充满,意守丹田,分三口慢慢咽下。可保元气养颜,防消渴(糖尿病等)。6、非字刮痧。用清凉油涂上,刮痧板沿督脉在后背刮一个“非”字,沿任脉在前胸3、4胁骨处刮两个反向对称的“7”字,每周可1至2次。常打通任、督脉,却六邪,活气血,防脱发,黑发。
赵展荣教授系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尤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独具匠心、效如桴鼓,在学术界和患者中享有盛誉。笔者有幸跟随赵师侍诊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其诊治高血压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病因病机: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赵师认为,高血压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直接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眩晕”、“头痛”等范畴,与“不寐”、“胸痹”、“中风”等亦有密切的联系。历代医家对本病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了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金元时代的《河间六书》中记载:“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说明眩晕之因为风与火。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景岳全书》则根据《内经》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的理论,创立了“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的学说。上述各论,可以视为历代医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高血压病发病原理的论述,为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赵师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如果这种对立统一的和谐稳态遭到破坏,一时又无法自行调节恢复,即会发生本病。而破坏这种稳态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为情志内伤、劳倦虚衰和饮食失节。 1.情志内伤。人的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即出现“肝气郁结”; 气郁久化火,可形成“肝火上炎”,火邪耗津伤阴,则可导致“阴虚阳亢”的局面。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眩晕、头痛为主证的高血压病。 2.劳倦虚衰。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年老体衰,导致肾精暗耗,不能生髓,则可发生“上气不足,髓海空虚”的眩晕、头痛。此即临床以肾阴不足或肾阳虚衰为主证的高血压病。 3.饮食失节。赵师尤重“湿热致眩”之观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太过,伤于脾胃,脾胃失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热中阻;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大,情志不遂,而致肝阳上亢,肝阳挟湿热上攻,蒙蔽清窍,发为高血压病。此为现今引起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师认为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气血正常的生理功能被破坏,体内和谐稳态失衡,代之以风、火、痰、虚、瘀的病理状态。即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虚、瘀为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进而由实转虚,从阴损阳,最终成为阴阳两虚。 二、治则治法 赵师认为,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因人或病期的不同而症状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症状是头痛、眩晕。头痛、眩晕的病因是气与火,或虚或实;病变部位在肝在脾在肾;此为辩证的要点所在。然在高血压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阴阳的消长,正邪的盛衰,不可能完全按照固有的规律变化,因此辨证论治要贯穿疾病的发展的始终。在治法上,既要针对风、火、痰、虚、瘀的“标”,又要顾及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的“本”。临床上赵师治疗本病遵循辩证、辨病相结合的理论,根据不同的症候表现,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采用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滋阴潜阳等法,形成了独特的高血压病从湿热入手,肝肾同治,虚补实泻,燮理阴阳的治疗法则和用药风格。 1.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气郁结型高血压病。本型多发于高血压病初期。临床表现主要有气血失调和情志异常两方面的改变。如头痛、头晕、胸胁胀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多疑善虑,脉沉弦等。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炒枳壳、香附、川芎、白芍、青陈皮、薄荷等。若气郁化火,加丹皮、栀子、黄芩;气滞血瘀,加丹参、桃仁、红花;肝胃不和,加吴茱萸、川连、代赭石。 2.清肝泻火法 适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胀、头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聋、耳鸣,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赵师常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夏枯草、木贼草、茺蔚子等。若伴失眠烦躁,加珍珠母、生龙齿,清肝热且安神;伴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加蜈蚣、僵蚕,平肝熄风,清热定痉;肝火犯胃,加代赭石、竹茹,清热开郁,和胃降逆。赵师临证常用茺蔚子、夏枯草作为对药使用。茺蔚子是益母草的干燥果实,用量一般10-15克,该药既升又降,扩张脑部血管以活血化瘀,凉肝降压;夏枯草长于泄肝胆之郁火,补养厥阴之血脉,二药相伍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3.清利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中阻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目昏蒙,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滑。常以温胆汤加减:法半夏、茯苓、炒枳实、青陈皮、竹茹、茵陈、薏苡仁、胆南星等。若脘腹胀满,加厚朴、槟榔行气消滞;嗳气频作,加旋复花、代赭石。若伴胃脘嘈杂泛酸,赵师常用左金丸或茱连丸,并指出左金丸最好丸服,因为丸药可持续作用于胃肠,吸收较好。 4.滋阴潜阳法 此法赵师常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倦怠嗜睡,两目干涩,心烦口干,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等。常以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萸肉、山药、龟甲胶、菟丝子、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等。赵师指出,肝肾阴虚,收藏无力,也即根基不稳了。体内和谐稳态遭到破坏,容易导致木气无所倚而出现高血压。此类患者证属肝肾阴虚,固然是要补阴,但如何去补则大有讲究。其实,滋阴的过程即是滋补元气的过程。在治疗时用药不宜多,要尽量选择性温、滋补元气、育阴同时又可潜阳的药物,如临床常用龟板而不用鳖甲,因为血液的运行必须有赖阳气的推动,鳖甲是以纯滋阴为主,而龟板既能滋阴又可潜阳。此确为赵师别具一格的用药特色。 三、验案举隅 例1张某,男,43岁。2011年3月23日初诊。 患者与2010年2月初,因头痛、头晕就诊某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病。血压最高达160/110 mmHg,平素服用厄贝沙坦150mg Qd治疗,服药后舒张压仍偏高,现血压维持在140/95mmHg左右。刻下症见:头痛、头胀、头晕、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纳可眠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证属肝火上炎。治以清肝泻火,兼清利湿热。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0g生栀子10g菊花10g茺蔚子15g夏枯草10g生地20g当归10g木贼草15g、天麻15g生石决明(先煎)30g柴胡10g黄芩10g车前子10g,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内服。 3月3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痛、头晕,目赤、口干口苦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仍感胁肋胀痛,睡眠不实,梦多,血压135/85 mmHg。药已奏效,守上方加郁金15g白蒺藜15g珍珠母30g,7剂。 上方再续7剂后,每7天复诊1次,均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并逐渐将西药用量递减并规范使用。五诊时,诸症皆无,血压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赵师认为,本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本案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味,积热内蕴,加之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性炎上,上扰巅顶,故致头痛头胀眩晕目赤;火邪伤津,则口干便干;火热煎灼胆汁上溢,则口苦;火邪内扰心神,则睡眠不实。赵师所拟方中,以龙胆草、黄芩、生栀子、菊花清肝泻火,柴胡、黄芩、木贼草疏肝清热,茺蔚子、夏枯草凉肝降压,天麻、生石决明平肝熄风,四组药伍以车前子清利湿热,共治其本;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辅其功。综观全方,组方严谨,清中有养,泻中有补,标本兼顾,体现了虚补实泻,燮理阴阳的治疗法则。
少精弱精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笔者采用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少精弱精症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例1.刘某,29岁,教师。2010年8月11日初诊。婚后同居3年未育。其妻妇科检查正常。夫妻性生活正常,唯感性交后次日腰酸,平素倦怠乏力,活动后尤甚,食少,小便可,大便不成形,睡眠欠佳,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弱。2010年8月11日行精液常规检查(病员号:00228272):颜色乳白,粘稠度适中,量2.0ml,精子计数:6×106/ml(正常20-150×106/ml)精子活动力A级:7.00%(正常大于等于25),精子活动力B级:5.00%,精子活动力C级:2.00%。 证属肾精亏虚,脾气不足。治宜补肾填精,益气健脾。处方:菟丝子30g,枸杞子20g、覆盆子12g、车前子12g、五味子10g、韭子10g、杜仲12g、淫羊藿15g、炒淮山15g、党参15g、黄芪30g、薏米30g、陈皮6g。水煎服,每天1剂。服14剂后,腰痛好转,纳食增加。再以上方略作加减调服半月,2010年9月15日复查精液常规:颜色乳白,粘稠度适中,量2.0ml,精子计数:25×106/ml (正常20-150×106/ml)精子活动力A级:55.00%(正常大于等于25%),精子活动力B级:26.00%,精子活动力C级:4.00%。 按:无论是肾精亏虚,还是脾运不健,均可导致精子的生成减少,活力不足。故用五子衍宗丸为基础,补肾填精治其先天之本,再据其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弱等诸兼症用益气健脾药补其后天之本,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补肾填精,益气健脾,共奏生精强精之功,取得了明显效果。 例2.赵某, 32 岁,业务员。2010年7月23日初诊。结婚已4年,无嗣,夫妻性生活正常。其妻妇科检查无异常。曾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患者常感腰酸腿软,小便短赤,阴囊潮湿,口干口苦,喜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舌苔黄厚腻,脉滑数。女方生殖系统检查正常。精液常规检查:颜色透明,粘稠度适中,量1.5ml,PH:8.0,精子计数:17.4×106/ml(正常20-150×106/ml)精子活动力A级:3.00%(正常大于等于25%),精子活动力B级:38.00%,精子活动率43.75%,液化时间1h。 证属湿热下注,扰动精室。处方:枸杞子20g,菟丝子30g,覆盆子15g,五味子10g,车前子15g,滑石20g,炒栀子10g,萹蓄15g,公英30g,黄柏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个月后随访,其妻已怀孕。 按: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致湿热内生。故见小便短赤,阴囊潮湿,口干口苦。湿热之邪流注于下焦,阴液受其煎熬而愈加损耗,精液凝滞而活动率差。用五子衍宗丸合八正散化裁组合成剂,以补肾、益精、清热、泻火、利湿,使肾精足湿热去,用治湿热下注型少精弱精症,颇有良效。 体会:少精弱精症是导致男子不育常见原因之一,属祖国医学“精少”“,精冷”范畴。《诸病源候论》说:“肾主骨髓而藏精, 肾气虚弱故精少无子。精清如水, 冰冷如铁”,《金匮要略》指出:“精气清冷,故无子”, 朱丹溪认为“精虚脉弱不能成胎”,《医方集解》“无子皆由肾冷精衰”。祖国医学认为精子的量少或精子数少, 提示肾精不足;精子成活率或运动能力差, 表明肾气亏虚。本病病位主要在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说明肾气盛,精子溢泻则有子;精气衰、精少而生殖功能衰退。少精弱精,其病机主要是肾气虚弱,精血不足。精子的生成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阳的温煦,因此临床治疗少精弱精症多采用补肾填精为治疗大法。五子衍宗丸是著名的补肾良方,是治疗阳痿不育、遗精早泄等肾虚精亏病症的代表方剂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据考证该方起源于唐代,最早记载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记载了张果献于唐玄宗的圣方“五子守仙丸”,即五子衍宗丸的原方名。 明代医家李撰著的《医学入门》及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对本方也有收载。王肯堂云:“嘉靖丁亥得于广信郑中函宅,药止五味,为繁衍宗嗣种子第一方也,故名。”之所以叫做“五子”,是因为此方选择了五种以“子”为名的中药,取“以子补子”之义,有添精补肾,滋身壮体和助于生育繁衍后代的作用,故称“五子衍宗丸”。祖国医学又将男性不育症称为“无子”、“无嗣”,因而一语双关,别有意味。明代医学家张时彻在《摄生众妙方》中盛赞五子衍宗丸繁衍宗嗣的功效,他说:“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繁衍遂成村落之说。五子衍宗丸由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组成,其中菟丝子补肾阳,益肾精,以提高生精功能;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为化生精血提供物质基础;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覆盆子补肝肾,助命门,侧重于固肾摄精,有养精蓄锐之意;车前子泻肾中之虚火,以防助阳生热之弊。五味药相配,涩中有通,补中有疏,共奏补肾填精,益气助阳,种嗣衍宗之功。因五子衍宗丸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治疗不育不孕,屡建奇功,故被誉为“补阳方药之祖”、古今“种子第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