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看,我国每年的新发胃癌已达到了66万到68万例之间,死亡49.8万例。85-90%的病例被确诊时候,已经属于进展期甚至晚期,所以5年存活率低于30%,就是有70%的确诊患者没活到5年。为什么这样呢?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胃癌的早期基本上没有症状,即使有一些小毛病、小症状,也往往被忽视;二是缺乏筛查意识,认为能吃能喝,检查什么?那么胃癌真的就是如此狡诈阴险吗?有没有办法早期发现和预防呢?先来了解下胃癌是怎么发生的胃癌的发生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而中间又没有进行任何积极干预,才可能最终会发展为癌。1、腌制食品、变质食品如果是大家喜欢吃腌制的食品、很咸的食品,这些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平时要注意多吃水果、蔬菜等比较健康的粗纤维食物。2、饮食不规律要保持比较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或者少量多餐,比较健康地定量、定时地去吃些东西。3、缺乏运动,熬夜、负面情绪等4、不重视体检5、幽门螺杆菌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国,56-67%的人都有,这可能是我国胃癌高发的原因之一。我国去年发布的《胃癌防控指南》明确指出,成年人都建议检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刘文忠教授说,如果在胃发生萎缩前根除它,几乎100%能预防肠型胃癌的发生(大约90%的胃癌属于肠型胃癌)。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都会引起胃癌,但是真正得胃癌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的,大约不到1%。6、遗传因素这里说的遗传不是说家里长辈有癌症,就一定会得癌症。有的人父母或者直系亲属有,他也不一定有,有的可能是一个基因里面它是多重变化的变异,最终才会发生胃癌。7、环境因素当然还有一些环境因素,比如原本就有遗传的危险因素,同时再加上喜欢吃高盐的腌制的食品,又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各种因素加在一起,可能就会导致胃癌了。8、癌前疾病还有癌前病变的因素,比如说像久治不愈的胃溃疡,腺瘤性息肉,肠化、异型增生,这些都是胃的癌前病变。这些都要非常注意,机制规范治疗,并定期胃镜复查。胃癌早期有有哪些信号?严格讲,消化道肿瘤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早期胃癌,70%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另外30%的患者症状也不典型、或轻微,类似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饱胀、上腹隐痛、恶心、反酸、食欲不振等等,不容易引起病人的重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只有10-15%,这跟早期胃癌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有很大的关系。以下我罗列出一些症状,一旦这些情况持续一段时间了,您就必须要重视了:要立即做相关检查!1、上腹部疼痛。约有1/4的患者的疼痛规律与消化性溃疡相同,而老年人痛觉迟钝,多表现为腹胀,上腹痛约占30%-70%。若上述腹痛经常复发,或缓解愈来愈短,则应引起警惕。2、上腹部饱胀感。常为老年胃癌最早症状,有时伴有嗳气、返酸,甚至发生恶心、呕吐。若癌肿位于胃的入口处,可感到进食不通畅;若癌肿位于胃的出口处,出现幽门(出口)梗阻时,病人可呕吐出腐败的隔夜食物。3、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据统计约50%的老年患者有明显食欲减退、日益消瘦、乏力,大约有40%-60%的患者是因消瘦来就医。4、呕血、黑便及大便潜血阳性。在胃癌早期即可存在少量出血。简单一招就能发现早期胃癌这一招制敌的高招就是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经口腔插入前端带有“超微型摄像机”的胃镜,通过医生的操纵,就可以对食管、胃、十二指肠等脏器的内部情况进行“现场直播”了。胃通过食管、咽喉与口腔相连,由于这个天然入口的存在,医生可以将胃镜从嘴里塞进去,直接看到胃黏膜的改变,发现看上去可能有问题的部分,就可以用钳子直接取到可疑的组织,让病理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发生了癌变或者是否有癌变的倾向,真正做到早期的、无创的确诊。一旦发现息肉、肿物、早癌、出血等,还能进行胃镜下的相关治疗。目前有放大、染色、超声等技术,不但能发现毫米级的微小癌,还能探测胃腔外的肿物。如果在早期能通过胃镜发现胃癌,比如当癌变还局限在薄薄的一小块粘膜上,哪哪儿都没转移,我们就可以将它剥离,有些甚至不用开刀,通过胃镜操作,除去病变的组织,不开刀,不化疗,痛苦小,恢复好,生存率高。这些人建议及时做胃镜1.不明原因的消瘦并且没有食欲如果自己在平时的食欲正常并且体重也正常,在突然间出现莫名的消瘦并且没有食欲感的时候,就要做一下胃镜检查了解一下自己的胃部情况。2.经常出现胃部不适感有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胀、痛、烧心(胃灼热)及反酸、吞咽不适、梗噎、嗳气、呃逆等。3.有家族胃癌病史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病逝的人也要定期做胃镜检查,因为胃癌有一定的遗传性,定期做检查能够让自己排除胃癌的发生,也能够帮助自己及时发现胃部疾病,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发现胃部疾病的时候及时进行治疗。4.胃部出现疼痛莫名的出现胃部疼痛或者是上腹部疼痛就要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有可能是胃部出现问题导致胃部周围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感,这时候进行检查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情况。5.做过胃部手术的人如果有进行过胃部手术的患者,就需要定期的做胃镜检查,定期做胃镜检查能够知道自己在手术后的胃部情况,特别是进行肿瘤切除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有出现复发的情况。6.出现呕血及黑便的人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7.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部手术后、疣状胃炎等属于胃癌前期疾病,应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接受胃镜检查。
(问题一)那么到底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呢?它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回答一)幽门螺杆菌,英文名缩写Hp,它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最早,学术界认为,人的胃部是强酸环境,因此是洁净而不可能有细菌生存的。然而,在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沃伦和马歇尔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人群中Hp感染率一般为50-80%,而发达国家为25-50%。 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活性与繁殖能力,是一种严重影公众健康的细菌。研究来看,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因为在慢性胃炎患者人群中筛查,有90%-95%的人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同时幽门螺杆菌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它会破坏胃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导致胃酸减少或缺乏,发展成为消化性溃疡及溃疡综合症,发展成为胃腺癌。 (问题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出现什么症状? (回答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消化不良以及胃痛、口臭等。 1)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腹胀、纳差、嗳气、反酸、烧心、口臭等,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消化性溃疡。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也可能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 溃疡还可能并发消化道出血、穿孔等 3)患者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出现胃固有腺体的萎缩而出现萎缩性胃炎,同时可能出现肠化,时间长了可能发生胃癌,换句话说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增加患胃癌的机会。 4)也有一部分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后没有症状 (问题三)那么目前的检测手段有哪些,如果出现感染,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回答三)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检查主要分有创和无创两种。有创检查需要通过胃镜获得胃黏膜标本,目前常用的有快速尿素酶实验和病理染色检查。 相比之下,无创检查更加容易让患者接受,应用也更广。目前主要有血清Hp抗体检测,13C、14C尿素呼气实验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三种方法。其中血清抗体检验由于无法区分是既往感染还是正在感染,一般用于人群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粪便Hp抗原检测的普及度还不是很高。尿素呼气实验是目前诊断幽门螺杆菌准确性最高的方法,它的优点不仅在于其无创性,还在于它能反映胃的整体感染状态,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活检标本的局限性,因此13C呼气实验广泛用于临床上判断感染和治疗后的复查。一般来说,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伴有萎缩或者糜烂的慢性胃炎、长期服用PPI(质子泵抑制剂)或阿司匹林、缺铁性贫血、胃手术史、有胃癌家族史等等,以上这些人群需要高度警惕,一旦确诊,应该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治疗。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目前主要是药物治疗法,应做到“联合、足量、规律”。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和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环素)等。 根除方案推荐任一质子泵抑制剂+铋剂+ 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 1、质子泵抑制剂+铋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2、质子泵抑制剂+铋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3、质子泵抑制剂+铋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 4、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推荐的疗程为14天。同时配合使用一些益生菌制剂,可以减轻治疗过程中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辅助提高根治率。 (问题四)按照14天的疗程吃了药。现在药吃完了,都快一个月了,再继续吃一些治疗胃炎的药物还是就不用管了? (回答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如果采取了足量、足疗程的四联疗法,停药后不需要再口服药物治疗胃炎,因为随着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去除胃内的炎症也会缓解。 (问题五)那按疗程吃药治疗后是否需要复查,一些患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回答五)标准治疗完成后1个月应该复查幽门螺杆菌以确认治疗效果,注意复查前至少停用质子泵抑制剂2周,否则会出现假阴性。如果复查结果提示根治失败,则需要继续调整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做药敏实验,选取更加敏感和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根治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以有力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更降低了相关的一些恶性疾病的风险。 具体治疗方案应该由专科医生和临床药师制定,不建议自行买药治疗; 不规范用药容易导致治疗失败以及耐药发生,建议足疗程足量治疗; 由于药物品种多,疗程长,因此依从性差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建议严格按照方案规律服药。 (问题六)老年人以前发现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但是老人觉得没有啥不舒服,就没有治疗,今年体检碳14监测显示正常。请问会有这种情况吗,这病可以自愈吗?有没有必要治 (回答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不能称为痊愈,可能是由于胃内出现萎缩、肠化等,幽门螺旋杆菌的生存环境改变,不利于它的存活,所以出现了根除。这种情况尤其是老年人建议胃镜检查,排除并发其他疾病的可能。 (问题七)一些已经查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可能觉得自行按照治疗方案吃药即可。为什么我们医生强调治疗前有必须胃镜检查呢? (回答七)首先我们要清楚幽门螺旋感染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是胃内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或轻或重,所以胃镜检查可以直观了解胃内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其次胃镜检查通过观察粘膜的变化,可以推测是不是存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问题八)究竟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传染的,如何预防呢? (回答八)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简单说就是吃进去的;我们知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针对传播途径进行阻断就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预防方式包括很多,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特别是聚餐时,尽量采用分餐制,餐具应做到定期消毒,减少细菌的存在。在生活要注意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要喝生水,不要吃生食等。另外,这个细菌在口腔中也可以查到,所以要保持口腔卫生。 (问题九) 有没有更安全的保障措施,比如吃药或者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或疫苗呢? (回答九) 目前没有可靠有效的疫苗保护人体免受HP感染。存现有的资料来看,所有细菌侵入人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一部分抗体可以有助于细菌排除,但HP的保护作用很弱,只是代表机体感染过HP,是否清除需要结合其它实验方法。 (问题十)一些喜欢吃辛辣刺激,或者饮酒的人群,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平时应该如何保养我们的胃,让他更好的胃我们人体服务呢? (回答十)很多的朋友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有一部分朋友喜欢饮酒,对于胃来说辛辣食物和酒精是化学性刺激,可以产生一过性胃粘膜的损害,常常表现为腹痛等不适。所以建议朋友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频率不能太高。对于酒精除了伤胃、还伤肝、伤感情,所以要适当饮酒,避免酗酒。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一句话:对幽门螺杆菌,无论是检查,还是治疗,目前都有极为成熟可靠的方案,它可防,可诊,可治。只要讲究卫生、科学生活,再与合理的检查和规范的治疗相结合,完全不用担心!
什么样的痔疮需要手术? 痔疮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根据临床症状决定的。对于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的患者,通过用药、调节排便、注意饮食、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即可治愈,但如果临床症状比较严重,如肛门内肿物脱出不能还纳、大量便鲜血、出现外痔水肿等,这些就需要手术来解决,过于依赖保守治疗不仅疗效不能保证,而且有可能因为延误而出现其他并发症。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越早选择手术,损伤越小、恢复起来也越快。 痔疮的手术方式有哪些? 1.痔注射术 将硬化剂注射于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使引起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从而压闭曲张的静脉。 2.痔套扎术 在肛门镜的引导下,用套扎器套扎痔根部,阻断其血供以使痔脱落坏死。 3.痔切除术 即外剥内扎术,剥离外痔静脉团后进行结扎,是治疗严重外痔的有效方法。 4.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使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下端2~3厘米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恢复正常解剖结构,阻断了痔上动脉对痔区的血液供应,使术后痔体萎缩。 痔疮术后会不会复发? 痔疮手术确实有一定的复发几率,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复发是可控的,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手术本身的问题和术后的其他问题。 对于痔术后患者来说,术后的护理尤为重要,在度过手术的恢复期后,需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防止久坐久站久蹲等导致肛门部血液循环不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导致肛门静脉回流受阻等。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十二指肠疾患,特别是消化性溃疡、癌肿的最佳方法。胃镜检查虽然有安全、易操作、适用性强等优点,但其安全与否和估评正确与否却需病人注意配合。一、检查前注意事项1.尽量放松心情,避免过分紧张。总体上讲胃镜检查是一种痛苦较小的检查方法,而且医生可以直接看到所检查器官的情况,较X线钡餐检查效果好。它能直观地发现病变,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必要时还可以在病变部位取小块标本、作病理检查,在显微镜下看病变细胞的状况。2.如果已做钡餐检查,由于钡餐钡剂可能附于胃肠粘膜上,特别是溃疡病变的部位,使胃镜诊断发生困难,故必须在钡餐检查3天后再做胃镜检查。3.在检查的前一日晚12点后就应禁食水,检查之日的早晨不要吃早餐。4.检查前需先做病毒性肝炎指标等化验检查,以避免交叉感染。5.带心电图检查结果(60岁以上者必须有)。6.进入检查室后,遵从医生嘱咐,松开领口及裤带,取下假牙及眼镜,取左侧卧位。二、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时用鼻吸气,口呼气;口水流出,切勿下咽以免造成呛咳。入镜后,身体及头部不能转动,以防损坏镜子并伤害内脏。肯定会有不适感觉,如恶心、腹胀、腹部绞痛,应适当忍耐。确实不能忍受,可用手势向施术者(医生或护士)示意,以便采取必要措施。三、检查后注意事项1.检查完毕应吐出唾液。由于检查时注入一些空气,虽然在退镜时已吸出,但有些人仍有明显腹胀感,嗳气较多,为正常现象。2.因咽部麻醉,检查后咽部会有异物感,切勿剧烈咳嗽。3.因为麻醉作用未消失,过早进食会使食物容易进入气管,故检查后1小时方可进食水。如进行病理检查(医生会告知),应在检查2小时后进温凉半流质或软烂食物一天,以免粗糙食物对胃黏膜创面摩擦,造成出血。4.检查后1~4天内,可能感到咽部不适或疼痛,但多无碍于饮食,可照常工作。
ERCP全名叫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是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ERCP术后需要注意: 1.严格的禁食水,观察腹痛的情况,轻微的腹痛于手术本身的操作有关,慢慢会缓解。持续而且剧烈的腹痛需要引起注意,可能与术后并发胰腺炎或者消化道穿孔有关,需要及时的告知大夫并进行诊治。 2.ERCP并发胰腺炎的可能,一般会与手术后次日进行血淀粉酶的检测,观察患者的腹痛以及有无发烧的情况。 3.ERCP术后鼻子上带一根蓝色的管子,这根管子叫做鼻胆引流管,主要起到引流胆汁退黄的作用,所以术后要妥善的管理避免拔出。 4.正常引流出来胆汁的颜色是黄绿色,每天的引流量大概有300到400ml,一部分别人可以到达500ml。当然也有部分病人只有100到200毫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胆汁里出现了血液,要及时的与大夫进行沟通,很有可能是十二指肠乳头或胆管内出血造成的。 5.如果患者术后第二日没有腹痛发烧等症状,并且生化检查淀粉酶是处于正常范围,就可以给患者开放饮食。
胆囊结石: 1.胆囊结石症状比较轻微的时候,可以避免油腻饮食,加上服用一些利胆的药物进行治疗。 2.症状比较重的胆囊结石,应该选择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另外一种是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 3.近些年出现了保胆取石术,但是研究显示保胆取石术目前不建议选择。因为虽然取出了结石,但是因为胆囊由于长期炎症的刺激,胆囊的收缩功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坏,保留的胆囊很容易再形成结石。 胆管结石: 1.早些年胆管结石主要选择外科开腹胆管探查取石的手术方式。但因为手术创伤比较大,而且术后需要长期T管引流,所以这个术式已经不是临床的首选治疗方式。 2.目前首选的方式是ERCP术,是通过胃镜下进行胆管取石。这个微创手术方式有很多的优势,创伤小、无切口、恢复快。
我们常说的胆结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胆囊结石,一种是胆管结石。我们先通过我手绘的图了解一下胆囊和胆管的关系。 胆囊的就像挂在胆管上的一个袋子,起到储存胆汁的作用。胆管是胆汁流出必经的通道。 患了胆囊结石以后,由于炎症的作用,我们胆囊的收缩功能受到了损害,胆囊内胆汁的排泄不通畅。进食油腻的食物就会出现胆囊区的疼痛。所以患了胆囊结石的病人,尽量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蛋白的饮食。当然如果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在饮食方面不必要特别的限制。 患了胆管结石的病人,除了会出现进食以后的右上腹的疼痛,还会出现黄疸,在胆道炎症比较重的时候,还会出现发烧寒战,甚至是胡言乱语等神经系统的表现。 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可以在注意饮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胆管结石往往都有症状,会出现黄疸、疲乏、发烧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需要及时就诊。
一、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 通俗的说,就好比皮肤上长出的漂亮的瘊子,可以是一个独行侠占山为王,也可以是梁山108将,甚至是群魔乱舞。 它们有的天良未泯,有的丧尽天良。 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 二、长了胃息肉,要知道它是哪个洞里的妖精 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1、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 所以,对这些息肉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要定期复查,只要他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 2、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但是,作为消化科医生,还是提醒你,尽管它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 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一般认为基本不会癌变。(但近年来的报道显示,有个别癌变病例。) 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 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三、长了胃息肉自己未必感觉到 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为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然胃镜检查时发现。有的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四、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 很多朋友发现息肉后,大都比较紧张,我接诊的一个女病人甚至当场大哭不止。其实,胃息肉的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终生。只有做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紧张。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1、息肉的大小: 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直径小于1.0 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2 cm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 cm的癌变率通常为50%。 2、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也有人将息肉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称之为 原位癌 ,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 3、息肉的形态: 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 4、息肉的部位: 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约占65%,其次为胃体部约占20%。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5、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 6、增生性息肉极少恶变 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所以,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五、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遗传: 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根除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 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抑酸药: 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烟: 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 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某些食物: 有人认为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年龄性别: 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六、哪些息肉需要治疗?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1、小息肉(直径小于0.5 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夹除,也可以择机切除。 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广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格杀勿论,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你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结合肠镜及其他检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 4、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视具体情况,内镜下行EMR或ESD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七、切除其实很简单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2、内镜治疗方法 ①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②微波灼除法:适用于直径小于50 px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③激光法: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④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⑤氩离子凝固术: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37.5 px者。 ⑥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内镜下EMR或ESD切除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主要用于内镜下无法保证切除彻底,或者已经发生浸润性恶变者。 ①大于50 px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②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③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疑癌、已经癌变者。
临床上,网站中,经常有患者主诉:“我的腹部不舒服,却怎么也查不出来什么问题,唉!”“我排便时腹痛,排便后缓解,但是总是感觉肚子里面叽里呱啦,难以描述,影响我的生活和心情。”“我常常打嗝、口臭、嗳气,由此我心情很是不好,有时都不愿意见人。”往往这些患者到医院频繁就诊,频繁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于是乎到处求医,到处寻找灵丹妙药,无果失望之极。 医院的医生往往给出的诊断是“胃肠功能紊乱”。给出的治疗建议是:保持乐观情绪,减少对腹部症状的关注。医者对此类患者感到头痛,患者对此吩咐却一头雾水:“我生活也注意了,心情也不错,但是症状依然困扰着我啊!”。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那么对于这部分病人该怎么办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胃肠功能紊乱呢?现代医学证明,一个人如果常在焦虑的心情下紧张工作和生活,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常常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统计发现,胃肠疾患中因情绪不好致病者占74%之多。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人的情绪紧张、郁闷、悲观时,就会茶不思、饭不香,常常说成没有胃口;即便是吃了饭,也会感到胃部不适、堵得慌。有时还隐隐作痛,有的人还有头晕失眠等症状。这表明,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而表现最为敏感的就是胃肠。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大脑皮层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下丘脑是一个与情绪有关的皮层下中枢,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如骤然的恐惧、紧张等情绪变化,使交感神经发放的冲动增加,胃幽门括约肌收缩,胃内容物不能排出,刺激消化道反射性地痉挛,再加上内脏血管收缩,供血不足,即可导致腹部胀痛、刺痛、绞痛等。长时间的焦虑紧张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加,引起肠鸣、腹痛、腹泻等。食物在胃内经过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部分蛋白质被分解,大部分食物被调和成食糜,逐次、小量地被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进。胃的这一生理功能是通过皮层下中枢和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完成的。正常情况下,胃能顺利完成上述生理过程。然而,当人长期情绪紧张时,会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通过皮层下中枢和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胃酸分泌增多,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导致胃的功能紊乱。当人的情绪忧郁时,胃粘膜苍白,分泌减少,胃的蠕动减弱,同样会导致胃的功能紊乱。现代生活中,快节奏和各种竞争压力使不少人情绪不稳定。因此患胃肠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患病的人,要善于控制情绪,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处事豁达大度,不钻牛角尖,这样才能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胃肠功能。那么如何来调整情绪,纠正胃肠功能紊乱呢?1. 培养幽默感:幽默感有助于一个人适应社会。当一个人发现不协调的现象时,一方面要客观地面对现实,同时又要自己不陷于激动冲动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以幽默的态度对待,这样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可以使原来紧张焦虑的情绪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谈中消逝。幽默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行为,学会幽默可以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内心的安宁。幽默还是一种自我保护方法,对心理治疗的施行特别有帮助。2. 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每个人的生活都包含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活体验,可以多回忆积极向上、愉快的生活体验,这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3. 适当发泄情绪人的情绪不安与焦虑,不妨找好朋友说说,或找心理医生去咨询,甚至可以一个人面对墙壁倾诉心中的郁闷,把想说的说出来,心情就会平静很多。4. 行动转移法克服某些不良情绪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是用新的工作、新的行动,去转移不良情绪的干扰。如果确实可以做好以上的生活心理调整,不要用药,就可以克服胃肠功能紊乱带来的困扰,就可以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一副好胃肠、好胃口。 本文系常玉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非常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的发病率最高,多见于青壮年。胃肠功能紊乱有很多种表现,上消化道的主要表现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还有些人有下消化道的症状,如腹部不适、排便不畅、便秘、腹泻、排气增多。主要还是以上消化道问题最为多见。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溃疡病、急性胃肠炎、便秘等,都是由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胃肠功能紊乱在临床非常常见,但是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看门诊时,常常看到很多患者带着一沓病例资料,频繁来往于各家医院,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病情,又苦于没有任何一项检查可以看到确实患了不治之症,为了求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他们身心疲惫。例如,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例,多数患者情绪紧张,就医时倾诉频繁,滔滔不止,有的患者将每天的症状写成日记,唯恐遗漏掉任何蛛丝马迹,使医生不能全面了解病情。那么作为医生遇到此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耐心听取和分析患者的陈述,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包括血常规、血沉、大便常规、粪隐血虫卵和细菌培养、结肠镜及气钡双重造影,排除结肠癌、炎症性肠病、憩室炎、痢疾等。 如果有持续性上腹痛者应该做胆囊超声,怀疑胰腺疾患时,应该做腹部CT及淀粉酶测定,怀疑乳糖酶缺乏症时应该做乳糖耐量试验,小肠粘膜活检可排除小肠粘膜疾病,结肠粘膜活检可排除结肠炎。初步诊断为此症后,还需要密切随访。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确保诊断无误。 如果怀疑神经性呕吐,需要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尿毒症等鉴别,还应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神经性厌食需要与胃癌、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鉴别。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 1. 癔球症 癔球症(globus hystericus)表现为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此症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中医称为“梅核气”。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做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长期无体重减轻的表现,检查不能发现咽部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2. 弥漫性食管痉挛 弥漫性食管痉挛典型症状为无痛性的缓慢或突然发生的咽下困难和胸骨后疼痛。进食场合有其他事情干扰,或饮食过冷过热均容易诱发症状。症状多短暂,持续数分钟到10分钟,喝水常可缓解。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区和上臂,偶有心动过缓和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很难与心绞痛区别。X线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下2/3段蠕动减弱,有强烈不协调的非推进性收缩,食管腔呈串珠样、螺旋状狭窄。食管测压在吞咽后食管上中下段出现同期收缩、重复收缩和高振幅非推进性收缩波,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多正常,可以弛缓。治疗可用钙离子拮抗剂及硝酸甘油类。内镜下用气体或流体静力扩张器对食管强力扩张,可使食管蠕动恢复正常,大多数病例不需要手术治疗。 3. 神经性呕吐 常发生在青年女性身上,由精神因素引起慢性复发性呕吐,常于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不大,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可伴有癔症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症性呕吐。精神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 4. 神经性嗳气 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本人认为是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合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尽。此症也有癔症色彩,多在别人面前发作。 5. 神经性厌食 一种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主要表现而无器质性基础的病症。西方青年女性中患病率为10%。患者常因害怕发胖破坏体形而节制饮食甚至拒食;在情绪上孤立,回避亲属;虽然体重减轻仍认为自己过胖,避免饮食;进行过度的体育活动;通过服药抑制食欲,甚至服利尿药和泻药。体重减轻甚至达恶病质程度。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以及贫血水肿等。梅奥医学研究组指出,神经性厌食病人有多种胃电生理和神经激素的异常,如胃节律障碍的发生增加,胃窦收缩受损,固体食物的胃排空明显迟缓等,这些紊乱可能与患者餐前饱感、早饱和餐后不适胃胀气等症状有关。 6. 肠易激综合征 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50%。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老年后初次发病者极少。女性多见,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痉挛、结肠激惹综合症、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目前认为如果患者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1)腹痛,排便后缓解,伴有大便次数和性状的改变。(2)排便异常。有下述表现2项以上,如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变,排便过程异常,排便不尽感,粘液感。患者常伴有腹部胀气和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