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问题,慢性胃炎包括了很多诊断名词,经常搞的患者不知所措。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的慢性疾病,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一、常见病因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最主要的病因,约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2.长期不良饮食: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食物,酗酒、浓茶、咖啡等。3.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激素等。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如A型胃炎,可伴随恶性贫血)。5.其他:胆汁反流、吸烟、精神压力、年龄增长等。二、主要症状-常见表现:上腹隐痛、饱胀感、嗳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诊断名词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三、诊断方法1.胃镜+活检:确诊金标准,可判断胃炎类型(如非萎缩性、萎缩性、糜烂性)及是否伴有肠化生、异型增生(癌前病变)。2.幽门螺杆菌检测:呼气试验(C13/C14)、粪便抗原检测或胃黏膜活检。四、治疗原则1.对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胆汁反流:铝碳酸镁、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性胃炎:避免损伤胃黏膜药物,必要时联用胃保护剂。2.对症治疗抑酸: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保护胃黏膜:硫糖铝、瑞巴派特、胶体果胶铋等。促动力:多潘立酮、莫沙必利(适用于腹胀、早饱)。3.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习惯:戒烟酒,规律作息,缓解精神压力。随访: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需定期胃镜监测(1-2年/次)。
1.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风险因素)(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可降低CRC风险(每日摄入≥30g纤维)。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牛肉、猪肉、香肠、培根等与CRC风险正相关(WHO建议每周红肉摄入<500g)。 控制高脂饮食:减少油炸食品、动物脂肪摄入。 补充钙和维生素D:牛奶、酸奶、深海鱼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避免过量酒精:男性≤2杯/天,女性≤1杯/天(1杯≈14g酒精)。 (2)保持健康体重肥胖(BMI≥30)增加CRC风险,尤其是男性。 腰围控制:男性<94cm,女性<80cm(亚洲标准)。 (3)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风险20%~30%。 (4)戒烟 吸烟与CRC风险显著相关,戒烟10年后风险接近非吸烟者。 2.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结直肠癌筛查可发现并切除癌前病变(如腺瘤性息肉),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1)一般风险人群(无家族史、无症状)40岁起:建议进行初步风险评估。 45~75岁:每2~3年做1次结肠镜(金标准),或粪便潜血试验(FIT)每年1次。 粪便DNA检测每3年1次。 CT结肠成像(虚拟肠镜)每3年1次。 (2)高风险人群(需更早、更频繁筛查) 1名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CRC→40岁或比亲属发病年龄早10年开始结肠镜检查。 遗传性综合征(如Lynch综合征、FAP)→20~25岁起定期肠镜+基因检测。 炎症性肠病(IBD):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发病8~10年后起每1~2年肠镜监测。 -既往息肉或CRC病史:根据病理类型制定复查计划(如腺瘤性息肉术后1~2年复查)。 3.药物预防(高风险人群考虑)阿司匹林长期低剂量(81~325mg/天)可能降低CRC风险,但需权衡出血风险(适合50~70岁心血管高风险者)。 NSAIDs(如塞来昔布):适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