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通常没有症状,但是危害不小,70%左右的大肠癌是息肉发生了癌变。现在肠镜检查越来越普及,而且随着新的检查方法的出现,比如染色放大内镜,使大肠息肉无所遁形,结合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进而通过肠镜下切除,避免其发生恶变,从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大肠息肉有哪些病理类型呢?管状腺瘤:腺瘤的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占全结肠的70%-80%。但随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腺瘤癌变率约为10%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易发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文献报道为30%-50%。绒毛管状腺瘤: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20%-80%。癌变率居中,为11.9%-22.5%。家族性腺瘤病: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幼年性息肉:多青少年发病,中、老年偶见。内镜所见息肉多单发,约70%。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Peutz-Jeghers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色素斑常沉着于口唇、颊黏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的皮肤,为黑褐色。息肉可分布于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直肠少见,散在分布。息肉发现年龄较色素斑晚,一般20岁左右。增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与癌无明显关系,一般不引起症状,无需特殊治疗。但部分增生性息肉含有异型增生的腺体(有人认为是合并的腺瘤),这些成分可发生癌变。因此对此类增生性息肉也要处理,以防癌变。锯齿状腺瘤/息肉:有典型的锯齿状息肉和无蒂的锯齿状息肉,病理组织学与增生性息肉相似,癌变率10%炎性息肉:也称为假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的损伤使肠黏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黏膜构成息肉,临床上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上腹胀、嗳气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伤。胃食管反流的常见症状主要的一是食管炎相关症状,如烧心、反酸、嗳气等,与饮食、体位相关,在餐后、饱餐、进食不当、大量饮酒后多复发或者加重,卧位、下蹲、弯腰也可诱发以上症状。二是食管外症状,(1)呼吸道症状,呛咳、咳嗽、咳痰、憋气、气短、喘息等(2)耳鼻喉症状,咽部异物感、喉部发痒、喉部发紧、声音嘶哑、频繁清嗓、鼻塞、流涕、打喷嚏、耳痒等(3)口腔症状,口腔溃疡、口苦、口臭、牙釉质破坏、龋齿、舌灼热感遇到典型的反酸烧心及反食等非常容易诊断,基本是胃食管反流所致,但遇到食管外症状需要首先除外相应的专科疾病,比如咽喉疾病,气道疾病等等,然后通过了解症状特点可考虑与反流有关。无论是食管症状还是食管外症状,治疗原则是一致的,首先注意生活习惯,避免过饱,避免饭后弯腰及蹲起,睡前2小时不能进食,注意控制体重,其次药物治疗,最主要的药物就是质子泵抑制剂,另外,精神心理因素也要重视。
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与以下情况有关1、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摄入过多的食盐和重口味的腌制加工食品及熏烤制品,加重胃肠道负担。2、胃肠道感染病史:有胃肠道感染病史的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5.2倍。3、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基因有关4、心理因素:与焦虑、抑郁、精神压力过大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多样化,上消化道症状包括胃胀打嗝反酸烧心食欲不振,下消化道症状包括腹部胀气,小腹胀痛,伴随排便不畅大便干结或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稀薄等等,有的既有上消化道症状又有下消化道症状,虽然经过各种检查没有器质性疾病,但不给予充分重视及正确处理也会带来一些后果,比如出现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社交活动。当然预防最为重要,要防患于未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三餐规律,细嚼慢咽,饮食有度,荤素搭配,营养均衡2、饮食卫生,避免进食污染食品,公筷公勺,定期消毒餐具3、保持心情舒畅,生活中出现负性事件时及时调整情绪,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都不陌生了。你是不是经常从电视、网络、医生、同事那里听到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点点滴滴。一旦什么时候,你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感觉胃不舒服,消化科的医生经常会建议你做一下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你并没有异样的感觉,仅仅是在一年一度的体检时,看到体检报告有一栏写着:幽门螺杆菌阳性!这个时候,你就会急于去了解这个幽门螺杆菌了。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幽门螺杆菌阳性!你会拿出手机百度一下,蹦出来一些咨询广告类的网页说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关,这个时候,是不是有点惊慌失措呢?先淡定!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幽门螺杆菌。我们人类真正认识幽门螺杆菌才只有短短的30-40年的时间,但是它在消化科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受重视,医生和科学家们对它进行了很多研究,甚至有两位澳大利亚医生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还被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物。是不是很牛?幽门螺杆菌(Hp)是寄生在胃内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螺旋型而得名。现在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和很多胃病有关系,比如最常见的胃炎、胃和十二指肠球溃疡、胃出血、胃肿瘤等等。Hp全球感染率超过50%,在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比较高,我国感染率42%-64%,平均约50%。由此可见,在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会存在Hp阳性的情况。有很多属于无症状携带细菌的状态。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有哪些?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传播途径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水杯胃-口传播:胃里反流到口腔粪-口传播:随大便排出传播形式进食了被感染的水或食物聚餐传播接吻传播母婴传播感染Hp后可能有哪些症状呢?大多数人仅仅是体检时发现,平时没有明显的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胃部不适的表现,包括烧心、反酸、嗳气、口臭、上腹胀,个别人可有胃疼、恶心、呕吐的表现,这些人往往出现了胃炎或胃溃疡。都有哪些方法来检测幽门螺杆菌?一、侵入式检查-胃镜活检胃镜除了可以看到胃部的情况,还可以“顺手”取一些组织做活检,在做活检时可以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如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还可加做一个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后续的治疗有帮助。1.碳13、碳14尿素呼气试验法碳13和碳14检查方式也很简单,吹口气就能完成。具有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大多数体检中心现在都采用这种方法。2.血液抗体测定法:检查血液和尿液中是否有抗体。3.抗原测定法:检查粪便中是否有Hp抗原感染了Hp后一定会得胃癌吗?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现在告诉大家,不必过分担心。实际上,胃癌的发生除了有幽门螺杆菌在作祟,还有免疫力弱、遗传因素、长期精神压抑、喜欢吃腌制食品、抽烟嗜酒等,与幽门螺杆菌协同作案,最终招来胃癌。感染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的比例为1%左右,并且,从幽门螺杆菌到胃癌,需要15年以上甚至更长。所以,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过于恐慌,但有必要引起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能自己消失吗?对成年人来说,Hp一旦感染,不能自发清除。必须用正规的杀菌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目前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抑制胃酸的药物(PPI)、两种抗生素及铋剂,疗程一般为7~14天,根除率达80-90%左右。体检发现Hp阳性了,家里的孩子需要去医院检查吗?儿童高感染现象与家族聚集性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显著特征,家庭内传播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不推荐针对<14岁的儿童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除非孩子有胃部不适的表现或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需要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诊治过程中需要检查Hp。而且一旦检查结果阳性,需要治疗,儿童的用药也受年龄限制,治疗方案不同于成年人,所以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日常生活中,怎么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呢?理论上说起来简单只要不让这种细菌进入口中就可以预防,但这能让人群普遍感染的小细菌自然有生存的策略,那就是容易互相传染。光自己预防幽门螺杆菌还不够,家人同时治疗、碗筷消毒、分餐、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换牙刷、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是预防该菌感染最关键措施。1.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2.食物要经过高温:幽门螺杆菌有个弱点,就是不耐热,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6.牙具定期换: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定期更换。
便秘在日常生活中和临床上都很常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会到过便秘的现象。现代的人饮食不健康,饮食结构改变,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等都使得便秘问题越来越严重。容易发生便秘的人群涉及面很广: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手术后、妊娠、肿瘤患者等等。经常有人问医生,我2-3天排1次大便,算不算便秘,还有人问,我每天1次大便,但非常不痛快,如厕时间很长,算不算便秘?还有患者会问:什么样的便秘是需要去医院就诊的?什么样的情况是可以自行调节的?什么样的便秘需要服药?自己感觉使用通便的药物效果不明显,下一步应该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主要来介绍一些功能性便秘中的日常便秘现象的应对方法。 什么情况是便秘 便秘的问题,可大可小、可轻可重,需要我们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辨识。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天一次便便才是正常的。如果一天当中多次便便或一天当中没有便便,很多人就会心里难受,觉得自己出了问题。分别参考便秘、腹泻的诊断标准,当便便频率在每周 3 次到每天 3 次之间时,通常并不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完全能够视作正常。但是,排便的频率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肠道菌群等等因素,都会让便便频率产生波动。主要在于两种情况:粪便干燥排出不畅、粪便并不干硬,但难排出或者排出很费力,都属于便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大便太硬太少、排便太难太慢!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便秘有哪些危害呢? 便秘的危害很多,一起来看看:引起肛周疾病:用力排便、粪便干硬,损伤:直肠炎、痔疮、肛裂、直肠脱垂等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用力排便,腹压增加,可诱发心绞痛、心梗、脑出血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诱发肝性脑病影响生活质量: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口苦等不适感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疼、失眠、烦躁、精神差长期应用泻药,经济负担、副作用结肠癌、乳腺疾病、老年性痴呆 便秘有哪些原因呢? 造成便秘的原因也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分为由于肠道及全身性疾病或药物原因造成的器质性便秘,另外的大多数便秘者是单纯性便秘,功能性便秘。相关的疾病情况如下:--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脱垂、痔、肛裂、肛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泌腺瘤、重度金属中毒、高钙血症、高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卟啉病、慢性肾病、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肌肉疾病:淀粉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 服用一些药物也可以造成便秘:---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含铝或钙 的抗酸药、钙剂和铁剂、止泻药、非甾体类消炎药。 排除了病理的原因以后,就要考虑功能性疾病了,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导致便秘:1、饮食中缺少粗纤维病因者:在外进餐、不规律进食、无暇顾及均衡营养的摄取,粗纤维食物摄入就常常不足。建议多吃些菜和粗粮。2、久坐不动者:久坐不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肌肉就变得松弛,蠕动功能减弱。再加上女性腹肌天生较弱,送便排出的力量小,因此容易出现便秘。3、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者: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会抑制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便秘。建议多休息。4、饮水不足者:有些人即使补了水,便秘问题也没有得到改善。这是因为饮水方式不正确,一口口慢慢喝水,水几乎全都吸收入血,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建议多喝水,特别是早上起床后。 5、排便习惯不佳者:工作紧张忙碌,或早晨时间紧迫,有了便意也不及时排便,常常忍着,直肠感觉神经就变得迟钝,出现习惯性便秘。建议定时大便。 6、肠道有益菌不足病因者: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后,肠道内有益菌群遭到破坏,消化不良,引起便秘。建议用黄金双歧因子肠内增殖双歧杆菌,以防冶便秘。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了解便秘的复杂性,根据自身的情况,初步排除可能存在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及是否因为服用的药物导致便秘,才能按照功能性便秘做出调整和治理哦。 我们强调一点是,如果怀疑有疾病因素,或具备报警症状,就应该去医院就诊,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检查了。 哪些是报警症状呢? 年龄大于40岁,有便血或黑便,贫血,体重下降,有肿瘤家族史等等 对于器质性便秘和使用药物导致的便秘,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基础病进行综合统一的治疗,由药物引发的要调整药物,我们把这样的便秘交给专科医生去解决。今天只学习功能性便秘的日常处理办法和应对措施。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性便秘,在大多数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自行解决。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排便习惯)使用通便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手术很多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或者正常人日常生活中阶段性便秘,大多和生活方式不好有关系,不少人通过纠正和改善生活方式就能使便秘得到明显,而不需要使用药物。生活方式改善包括: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水习惯、排便习惯、精神心理等方面。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主要体现在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上结构均衡,饮食有规律。过度节食,或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规律进餐,或者经常吃一些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健康食物,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易于发生便秘。加食糠皮、麦麸等,以扩充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适当多饮水,使得粪便中有足够的水分,以免粪便因缺水过于干燥。但应该注意少喝浓茶、咖啡、饮料等。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逐步恢复或重新建立排便反射。当粪便被运送到你的直肠时,会刺激直肠侧壁并向大脑发出“想去排便”的指示。但如果你忍耐便意就会导致大脑的感知力变得迟钝,使得大脑难以产生便意。如果有便意时总是忍着,那么直肠渐渐地就不会向大脑传递便意了。此时残留的粪便又会进步被结肠吸收水分而变得更加干燥,难以排出体外,由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中。排便姿势和角度的改善:采用蹲位,或垫板凳的,使肛肠角增大,利于排便。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便秘。便秘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经调整生活方式仍然无法改善便秘的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容积型泻药:多为膳食纤维及补充剂,如:欧车前、小麦纤维素(麦麸)。纤维素,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使大便松软易排出。服用容积型泻药时需要多喝水,1~3天缓慢起效,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但大剂量服用可腹胀、腹鸣、肛门排气增多。适用于因进食量少、进食粗纤维不足的老年人引起的便秘。渗透性泻药:常用的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药物不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不良反应较少。其导泻强度与服药量成正比。增加粪便水分含量,防止粪便过于干硬。乳果糖以原形进入结肠分解成小分子有机酸,有利于缓解粪便结块。增加肠腔内渗透压,软化大便,同时具有益生元的作用,可以从增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进一步改善便秘。剂量过大可引起腹部不适、胃肠胀气、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治疗初期容易发生,宜从小剂量开始。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为主,还有很多中成药属于此类,例如番泻叶、芦荟胶囊、酚酞等。促进大肠强有力向前蠕动而导致排便,并可抑制结肠内钠、氯及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反射性排便。通便作用强烈,但不宜长期使用,长期用药可能引起结肠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对泻药的依赖性及结肠黑变病。促动力药:对慢传输型老年便秘可选用促动力药治疗。尽量选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以避免心血管不良反应。如普芦卡必利,临床上也常常使用莫沙必利、依托必利。 促分泌药: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等。促分泌药可增加肠道液体分泌、促进肠蠕动,对老年便秘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润滑性泻药: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作用温和。包括液状石蜡、甘油、蓖麻油、开塞露、多库酯纳等,刺激和软化粪便,尤其是对感觉阑值增高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有效。适用于避免排便用力的患者如老年人、孕妇、产妇、高血压患者、术后患者、痔瘩患者等使用。依赖性强,不宜长期使用。还有其他药物,近年来也逐步应用在便秘的治疗上,都有一定疗效,例如微生态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栓剂、灌肠剂、肉毒素等。很多中药有泻下、通便的作用,此外中医还可以使用针灸、按摩、热敷、骶神经刺激等方式缓解便秘。但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成分,大部分通便的中药,往往属于刺激性泻药,含有蒽醌类化合物的成分,如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需慎重。心理指导、认知治疗,合并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可予以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严重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应转至精神心理科。通过测压和肌电设备,使患者直观地感知其排便的盆底肌的功能状态,"意会"在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同时增加腹内压实现排便的疗法,压力介导和肌电图介导2015年,美国及欧洲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会在生物反馈治疗肛管直肠疾病共识意见中推荐,将生物反馈用于短期和长期治疗不协调排便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一定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权衡利弊。 对于器质性便秘和使用药物导致的便秘,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基础病进行综合统一的治疗,由药物引发的要调整药物,我们把这样的便秘交给专科医生去解决。今天只学习功能性便秘的日常处理办法和应对措施。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性便秘,在大多数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自行解决。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排便习惯)使用通便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手术很多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或者正常人日常生活中阶段性便秘,大多和生活方式不好有关系,不少人通过纠正和改善生活方式就能使便秘得到明显,而不需要使用药物。生活方式改善包括: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水习惯、排便习惯、精神心理等方面。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主要体现在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上结构均衡,饮食有规律。过度节食,或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规律进餐,或者经常吃一些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健康食物,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易于发生便秘。加食糠皮、麦麸等,以扩充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适当多饮水,使得粪便中有足够的水分,以免粪便因缺水过于干燥。但应该注意少喝浓茶、咖啡、饮料等。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逐步恢复或重新建立排便反射。当粪便被运送到你的直肠时,会刺激直肠侧壁并向大脑发出“想去排便”的指示。但如果你忍耐便意就会导致大脑的感知力变得迟钝,使得大脑难以产生便意。如果有便意时总是忍着,那么直肠渐渐地就不会向大脑传递便意了。此时残留的粪便又会进步被结肠吸收水分而变得更加干燥,难以排出体外,由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中。排便姿势和角度的改善:采用蹲位,或垫板凳的,使肛肠角增大,利于排便。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便秘。便秘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经调整生活方式仍然无法改善便秘的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 容积型泻药:多为膳食纤维及补充剂,如:欧车前、小麦纤维素(麦麸)。纤维素,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使大便松软易排出。服用容积型泻药时需要多喝水,1~3天缓慢起效,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但大剂量服用可腹胀、腹鸣、肛门排气增多。适用于因进食量少、进食粗纤维不足的老年人引起的便秘。 渗透性泻药:常用的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药物不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不良反应较少。其导泻强度与服药量成正比。增加粪便水分含量,防止粪便过于干硬。乳果糖以原形进入结肠分解成小分子有机酸,有利于缓解粪便结块。增加肠腔内渗透压,软化大便,同时具有益生元的作用,可以从增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进一步改善便秘。剂量过大可引起腹部不适、胃肠胀气、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治疗初期容易发生,宜从小剂量开始。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为主,还有很多中成药属于此类,例如番泻叶、芦荟胶囊、酚酞等。促进大肠强有力向前蠕动而导致排便,并可抑制结肠内钠、氯及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反射性排便。通便作用强烈,但不宜长期使用,长期用药可能引起结肠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对泻药的依赖性及结肠黑变病。 促动力药:对慢传输型老年便秘可选用促动力药治疗。尽量选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以避免心血管不良反应。如普芦卡必利,临床上也常常使用莫沙必利、依托必利。 促分泌药: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等。促分泌药可增加肠道液体分泌、促进肠蠕动,对老年便秘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润滑性泻药: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作用温和。包括液状石蜡、甘油、蓖麻油、开塞露、多库酯纳等,刺激和软化粪便,尤其是对感觉阑值增高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有效。适用于避免排便用力的患者如老年人、孕妇、产妇、高血压患者、术后患者、痔瘩患者等使用。依赖性强,不宜长期使用。 还有其他药物,近年来也逐步应用在便秘的治疗上,都有一定疗效,例如微生态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栓剂、灌肠剂、肉毒素等。很多中药有泻下、通便的作用,此外中医还可以使用针灸、按摩、热敷、骶神经刺激等方式缓解便秘。但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成分,大部分通便的中药,往往属于刺激性泻药,含有蒽醌类化合物的成分,如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需慎重。心理指导、认知治疗,合并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可予以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严重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应转至精神心理科。通过测压和肌电设备,使患者直观地感知其排便的盆底肌的功能状态,"意会"在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同时增加腹内压实现排便的疗法,压力介导和肌电图介导2015年,美国及欧洲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会在生物反馈治疗肛管直肠疾病共识意见中推荐,将生物反馈用于短期和长期治疗不协调排便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一定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权衡利弊。
相对于急性腹泻而言,若腹泻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两个月,就要警惕是否有慢性腹泻。慢性腹泻病因较为复杂,除了要检查有无炎症性肠病,胃肠道肿瘤等消化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如甲亢,慢性胰腺炎,胆囊术后等也可以诱发慢性腹泻。慢性腹泻的患者要注意大便的性状,便中是否混有脓血,记录每日大便的次数以及诱发腹泻加重和缓解的因素等,这些信息都会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肠镜是诊断慢性腹泻的首要检查手段。若经全面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慢性腹泻,功能性胃肠病也可以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
夏季,烈日当头,酷暑难耐。喝上几瓶冰镇啤酒,吃上几颗冰激凌单球,吃着冰西瓜进入吹着冷风的空调房内……哇塞,一个字——爽!可是,过了不久,事情好像又不那么爽了。肚子有点儿疼,要去厕所,胃里都是气儿,涨得有点儿难受……问题接踵而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夏季贪凉是胃肠道疾病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食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与胃肠有充分的接触时间,才能“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冷饮会使正常蠕动的胃肠道受到刺激,从而加快蠕动,使得食物未被充分消化吸收就排到体外,造成腹泻。贪凉后的腹泻,大便可呈糊状,每日3-5次左右,一般没有黏液脓血。寒冷还可刺激肠道使之发生痉挛,患者可感到脐周阵阵绞痛,可伴有大汗,待大便排出后腹痛可有所好转。 如果长期大量进食冷饮会使胃肠受到慢性刺激而出现胃肠植物神经紊乱,发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常抱怨喝口凉水就肚子疼,一口西瓜不敢吃。这些都可能是长期进食生冷食物所造成的。 夏季还有一部分腹泻属于感染性腹泻,与贪凉后的腹泻有所不同。感染性腹泻多是由于夏季细菌滋生,尤其是冰箱里久置的食物变质后可导致感染性腹泻的发生。一般感染性腹泻症状较重,可呈水样便,腹痛较重,大便次数可达到十余次,还可伴有发热。化验便常规里可有潜血阳性,白细胞数增多,属于器质性腹泻,需要及时就诊。 而贪凉造成的腹泻一般属于功能性腹泻,大便次数相对较少,大便中粪质较多,常呈糊状便,症状相对较轻。可以经过生活习惯,饮食的调整得到一定改善。 贪凉后上腹部饱胀感,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一方面是由于寒冷扰乱了胃的正常蠕动功能,另外与寒冷对胃粘膜的刺激也有一定关系。胃黏膜下血运非常丰富,既可以帮助消化吸收食物,也可以修复损伤的黏膜。冷刺激会损伤胃黏膜,有碍食物的吸收利用,因此可以导致消化不良等症状。尤其对于有基础胃病的患者,本身胃的黏膜就有慢性损伤,而胃粘膜的修复需要靠黏膜下丰富的血运。冷刺激会使黏膜下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加重黏膜损伤,延缓黏膜修复,严重的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甚至发生穿孔等不良事件。夏季防暑应该多饮水,但应尽量多饮温开水,既可以及时补充水分,也有助于降温散热。如果特别想吃冷饮,一定要控制进食的节奏,一般可以每3-5天进食一次,且单次进食量不宜过大。对于身体状态较差,劳累和有基础性胃肠疾病的患者应避免生冷食物。另外,对于长期慢性腹泻,便中有黏液脓血,或年纪较大的患者,还需要完善肠镜检查,进一步除外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胃,你好吗?四季更迭,岁月轮回。在这秋意渐浓,秋风徐徐的季节里,许多慢性胃病也开始蠢蠢欲动了。在这天气转凉之际,不禁要问候一句:“胃,你好吗?”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食管的运输后第一站就是胃。它像一个大大的皮囊,不断蠕动着,搅拌和消化食物。胃壁很厚,由四层结构组成。最里面的一层为粘膜层,中间为粘膜下层和肌层,最外面的为浆膜层。这个大的皮囊里面有许多胃酸,静候食物的到来。这些胃酸的威力很强大,空腹状态下PH值小于2,比市面上买的陈醋还要酸。因为只有这么酸的环境才能够消灭许多随食物进入体内的细菌,也可以辅助胃蛋白酶去消化吸收食物。你不禁要问,这么酸的胃液,会不会把胃壁给消化掉了呢?正常情况下是不会的。因为胃粘膜的表面有一层碱性的黏液,叫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它可以中和胃酸,阻止胃酸对胃粘膜的侵蚀,从而保护胃壁。但是,如果胃酸分泌过多或者这层屏障的保护作用减弱,胃酸就会突破这层粘膜屏障,从而损伤胃壁,引发各种胃病。患者会有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等不适感。如果胃酸侵蚀到胃粘膜表层,可以造成糜烂性胃炎。如果损伤进一步加深,就会造成胃溃疡。当胃粘膜表面反复被侵蚀和自我修复后就会形成慢性胃炎。严重的话,如果在胃酸侵蚀胃壁的过程中破坏了血管,就会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整个胃壁都被胃酸侵蚀穿破,就会造成很严重的疾病,就是消化道穿孔。因此,我们要打赢一场“保胃战”,就是要保持胃酸和胃粘膜屏障之间的平衡关系。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暴饮暴食,进食辛辣食物会增加胃酸的分泌,加重胃的负担,增强胃酸对胃粘膜的侵蚀。进食生冷食物会减少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生成,削弱其粘膜保护作用。因此,保胃行动首先要从每顿饭做起,从现在做起,规律饮食,进食适量,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对于急性胃痛期,应软食或者半流食。比如粥,馒头,烂面条,藕粉。食物不宜过凉或过热。也可服用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比如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还有一类药物如铝碳酸镁,可以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对抗胃酸侵袭。但要注意服药方式,有的药物需要嚼服。 胃镜是诊断胃病的重要检查手段。胃部不适的患者应及时行胃镜检查。对于无法耐受胃镜痛苦的患者可选择无痛胃镜。对于诊断有胃病的患者,还需要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必要时做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另外,对于有不成型黑便,呕吐咖啡样液体,和急性剧烈腹痛的患者,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