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常见病,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 90%的结肠癌,都是由结肠腺瘤发现变化而来的。 所以作为消化内科大夫,消化内镜大夫,最常见的日常工作,就是各种切息肉,几乎每天都切。 发上两个之前肠镜下结肠息肉电切的病例图片,让您了解一下,大夫的视角,怎么具体处理这些小东西 个人习惯,我现在切息肉,不仅是扁平息肉,只要不是大长蒂 一律都先“打个水垫” 就是照片中淡蓝色的液体,打到息肉下面 起到将息肉和肠壁隔离的作用,可以大大降低电切时对正常周边组织的热损伤作用 一,降结肠息,最初息肉在是视野中的位置不好,调整之后到达最顺手操作的位置 用注射针,在息肉下面注射蓝色液体,把息肉“抬起来” 切之(这里切所用的不是“刀”,而是一个类圆形的金属圈,套在息肉根部下面,勒紧,通电,就“切”下来了) 切完之后的伤口张开着,给用金属夹子夹起来,减少出血和穿孔发生率,加速愈合,夹子后期可以自行脱落,随大便排出 三分多钟,搞定 二,回盲部息肉,位置很不好,只能看到一半 通过粘膜下打水垫,把息肉向操作一侧抬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暴露,可以看到息肉的全貌了,这个过程略费时间 切之,用金属圈勒上的样子 切后伤口 用夹子把伤口“缝上” 看不到全貌的息肉,调整位置再切之,用六七分钟,过程还是是满意的 天天做镜子,天天切息肉,切的越多,越能感觉到,看起来简单的基本操作,实际可优化和调整的细节并不少 每一个息肉都不同,都可以高傲的大喊 “我们不一样” 怎样切的安全,漂亮又快速,值得不断总结
首先问个问题 治疗和改善便秘,重要么? 因为,不便秘的人 是不懂便秘人的苦的,就像 首先,医学术语来说,排泄,都是正反馈的,正反馈的意思,就是行为启动以后,越来越来劲,直到完成排泄,顺畅的排泄,应该是爽的。 往俗了说,所有把物质排出人体之外的行为,都应该是爽的(为避免通俗变粗俗,具体都有啥请自行补脑)。 那么很显然,便秘,影响了你本该每天都体会到的爽。 所以治疗和改善它,太重要了! 咱们这里要说的便秘,指的是功能性便秘,结肠有器质性疾病的不包含在内哈(比如长了结肠癌,肠腔不通造成的便秘;比如巨结肠和严重的肛门矛盾运动等) 表现为便秘的结肠器质性疾病,是需要做结肠镜等检查来排除的。 内科慢性病,必然先得聊饮食和生活习惯。(大夫的原则就是,有时我虽然知道你戒不了烟,戒不了酒,我也得劝你戒) 我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强调,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 1.膳食 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g,每日至少饮水1~2L(相当于矿泉水2-4瓶)。 本来我还想罗列一些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但并没有哪一种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足够多,你只要每天吃一点就够了,而且像“神医张悟本”那样鼓吹哪一种食物的神效本身就是错的。 不过,原则可以分享: 全谷物粮食/粗粮比精致粮含量高; 深色蔬菜比浅色蔬菜含量高; 吃整水果比传统榨果汁含量高; 各种嫩豆子和豆角都含量比较高; 果实类蔬菜含量不高; 2. 适度运动 如果你这条做的不够,就先改进这条,散步,慢跑,跳个广场舞啥的,都行。 但也不要过头,微信运动过万步就不少了,我圈里每天都有过三万步的,我真有点担心他们的膝盖。 3.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在晨起或餐后2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才可能最终解决便秘问题。 关于饮食的常见误区: 1. 中年人常见“我吃菜了,我吃挺多菜的,吃菜对我没用啊”。 我曾玩笑过:“肯定还是吃的不够多啊,不信,你一天三斤菜,看大便能不能通!” 2. 小姑娘常见“我大便量特少,好几天不排便,也没有大便”。 我这样解释过:“吃太少了吧,大便主要是食物消化后的残渣,你连食物都没吃进去多少,用什么制造大便?一顿吃三碗的,绝对比三顿吃一碗的人,能生产更多的大便,对不?” 成年人想要产生正常排便冲动,大便需要在150-200G,也就是说,至少3-4两,才会有感觉,才值得一拉! 饮食和生活习惯说完,该具体说说通便药物了 1.刺激性泻药(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 前篇对产生结肠黑变病的蒽醌类药物说的比较多。再次重申,并不需要100%否定刺激性泻药,客观来说,刺激性泻药只是不适合长期规律应用,很偶尔的应急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 2.渗透性泻剂:这是重点,最适合长期规律应用的通便药! 主要是指聚乙二醇和乳果糖 世界胃肠组织(WGO)2010年便秘指南将聚乙二醇的循证学证据等级列为I级,推荐水平为A级。说白了,目前,渗透性泻剂有最多的临床试验,证实了,长期应用,有效又安全,肠道内作用,并不吸收入血,基本适合所有人,包括学龄后儿童。 3.促分泌药:对饮食调整和渗透性泻剂效果欠佳的患者可以应用促分泌药物。目前国内还没有,近期可能会有一种上市(利那洛肽)。 4.促进和调节肠道蠕动的药物及肠道益生菌类药物:也都可作为辅助用药,在大部分患者身上也有较好效果。 关于药物治疗的误解: 1. 病人:贾大夫,我吃啥药都没用,你说这个也没用,吃的时候还行,一停就还是便秘。 我内心活动:大便是每天都在产生,每天都是热乎的呀!怎么可能今天吃的通便药,会能管下个月的大便软啊~~~。 解释:便秘是一种慢性疾病,如同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打着胰岛素,吃着降压药物时血压血糖可以控制的很好,但您停了,肯定就不好了呀。当然啦,便秘是有可能好转的,但那是需要您把膳食和生活习惯维持好,并且通过几个月的通便药物帮助重建良好排便习惯后,才可能逐渐脱离药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2. 病人:贾大夫,你说这个很好的药,我每天都吃一袋,可大便还是干燥不好解啊。 解释:没有聚乙二醇变不软的大便,只有你的药量吃的不够。渗透性泻剂因为并不吸收,所以剂量的安全窗很大,剂量完全可以自己根据效果来掌握,一天一袋不行,可以二袋,三袋,甚至四袋,最初几天大便通畅后,用量会逐渐减少,以维持每1-2天一次成型软便为准,维持量有人可能1袋就够了,而你需要每天三袋才行,也是正常的。并没有什么要紧。
春节回到家里,聚餐时吃吃吃,谁最开心呢? 你感觉是你,还是他?她? 想多了吧~~~~ 其实是它!————幽门螺旋杆菌: 这个小东西越来越时髦了。这些年,门诊因幽门螺杆菌相关问题来就诊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多了,不管了解多少,基本你应该都听说过,就像尽管你不玩荒野求生,却也应该听过吃鸡一样。除了病人,朋友亲戚询问相关问题的也越来越多,连医学同道也会咨询相关问题(医学越分越细,越学越专,跨学科不太了解很正常)。 所以第一篇先说说它: 中国名儿是幽门螺旋杆菌,幽门杆菌,外国名儿Helicobacter pylori 我就简称HP吧。它是螺杆菌属的一种细菌,特别之处,就是它极端爱人类,基本上就只喜欢在人类的胃里呆着,而人的胃里一般也就只能容得下它一个常住。大家习惯把它画成绿色和紫色,就像这样: 真实的电子显微镜下照片: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长的大尾巴——“鞭毛”,动起来就像螺旋桨推进器,停下来就像船锚。 两个歪果仁在1984年把他们发现HP并提出HP是胃炎及胃溃疡的病因的研究发表在《柳叶刀》(著名医学杂志,北京有同名串儿店)上后引起了轰动,后来的各种研究不断证实了,这个和人类相爱相杀的小东西基本上可以掺和各种胃十二指肠疾病,导致各种不舒服的症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而Marshall和Warren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足足在研究发表21年之后,活得久很重要吧) 说回正题!!当你在聚餐时大快朵颐,吃吃吃的时候,恐怕也很有可能把它吃进了胃里。 它最主要的途径和载体就是——口水 没错,口腔里是可以检测到HP的。中国过春节,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动物迁移,也是全球最大范围的聚餐开始了,普天同庆炎黄子孙团聚的节日,当然桌餐了,殊不知,此时的HP最开心,可能带有它们的口水,会在夹菜时留在菜盘中,小小的HP会趁此机会被吃进另一个人的胃里,从而开始拓土开疆,互相联姻啦。 理论上HP可以做到一人传一桌,回家全家传! 其实口水直接和间接接触的其他方式都好处理 1. 接吻 处理办法是两人一起查,都有感染就一起治疗,一个有另一个无,就先治好再接吻呗,如果你说你小伙伴太多,那我就不说话了。 2. 口口喂食 一般老人容易有这种习惯去喂小孩子,但只要父母知道了危害,在家里还是比较容易制止这种情况的。 3. 长期一起生活 长期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也会有共用水杯,同吃一份食物,亲吻小孩子的嘴等可能造成口水接触的行为,如果发现有人HP感染,则大家都应该查查,然后进行分餐,这点在成员稳定的家庭内部其实也比较容易做到。 最难避免的,就是过年过节同事聚餐,朋友聚餐,亲戚聚餐。 虽然并不知道谁有感染HP,但按照中国的HP感染率(基本一半吧),一桌10个人,全都没有HP感染,就像早晚高峰发现5号线地铁上有座儿的几率差不多。 怎么办呢? 1.大家都自觉用公筷! 说着简单,做起来,嗯,基本不可能~~~ 2. 不参加聚餐! 那你还过个什么节?回单位去值班算了! 门诊过程中,病人们和我分享了他们的智慧: 一、带着小孩儿时,以先给孩子夹菜为由,上菜就先夹,每样都夹一些,既保护了孩子,自己也能吃的上(吃几分饱,就看自己本事了) 二、默默的低调的夹菜,只夹上菜后的最初几口,夹那些别人没碰到过的部分,没到你这里就没地方下筷子了的话,那就算了,吃的上就吃,吃不上就吃别的,总有吃得上的。 三、光明磊落的为他人着想,不管自己有没有HP感染,开桌直接说,我有HP感染,我单夹出来,免得感染给大家! 没错!大声说出来: 以上几条,都是病人分享给我的,我可没让你们这么干,这么干有风险,可能会让别人以为你真有病(包括脑子有病) 四、聚餐还可以选择吃西餐,日料,自助啊~~~~~~ 其实,我现在也准备去串亲戚,吃桌餐了 这么多年了,HP都是过春节最开心的那一个 我写了几句,你看了一遍,就算你分享到朋友圈,再分享到微信群里,也一样然并卵,HP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过春节最开心的那一个
题目完全没有危言耸听,各种广告中的让你大便通畅,苗条又轻松的“神药”,正在不停的制造越来越多,越来越黑的肠子。 今天要说的就是:结肠黑变病 2周前给一个老病人做肠镜,欣慰的看到 他当天的肠镜图像是基本正常的: 正常淡淡的粉红色,可以看到比较清晰的粘膜小血管。 而在2年前,他相同部位的结肠图像是这样的: 粘膜弥漫的黑色素沉着,难以看到粘膜小血管。 没错,他曾经就是一名“结肠黑变病”患者,他的结肠黑变程度并不算重。 下面给大家来一个标准的“黑豹”图片,也是3月15号的,另外一个病人,大家眼见为实的感受一下吧 (密集恐惧的盆友们不要怪我哈,现在不往下看还来得及) ~ ~ ~ 而正常的相同部位的结肠粘膜图像,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以下 什么是?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简称MC)是指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代谢性而非炎症性的疾病。 怎么引起的? 长期服用蒽醌类刺激性泻剂(芦荟、番泻叶、大黄、虎杖等)可以使结肠粘膜细胞在长期的刺激下发生变化,最终结肠粘膜出现黑斑,进一步加重则黑斑成片,是引起MC的主要原因。 会怎样? 1.结肠黑变后,便秘程度会更重 2.MC患者中结肠腺瘤发生率较高,而结肠腺瘤是一种明确的癌前病变,可能会发展为结肠癌! 呵~呵~ 那问题来了,哪些是蒽醌类刺激性泻剂呢? 1. 很简单,那些所谓的“肠润”,“肠清”,“排毒”,“养颜”,“瘦身”等等广告神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 2.不信?那去看看这些神药的成分表吧,看看有没有芦荟、番泻叶、大黄、虎杖等这些刺激性泻药的成分,有,那还有什么说的!(什么?你吃的保健品没有具体成分?没写成分你都敢吃?那你走吧,我放弃你了,嗯,是的) 有了这些刺激性泻药,你吃了能不拉么? 不过想要一直拉的爽,也是妄想了,因为它们的“通便效果”还有一个共性,就是达到同样效果所需要的剂量,会越来越多,开始喝一袋,过些日子就需要喝两袋,再过些日子,三袋都不好使啦,而你吃到肠子里的这些蒽醌类刺激性泻药剂量会越来越多,肠子也越来越黑,关键是你还傻傻而不自知! 是的,因为结肠黑变病本身大多是没有特殊症状的,就是“不自知”,往往是因为便秘持续,在这些胶囊和茶的剂量越吃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的时候,去正规医院就诊,进一步筛查肠镜时才发现的。 不过还好,MC是良性可逆性滴,这病看着很密集恐惧,但确实是“可逆性”的,如果你能立即停止“自残”,你的结肠还是可能回到粉嫩如初的。 比如文章开头,我那个老病人,2年前停了含有蒽醌类刺激性泻剂的中药,正规服用安全的渗透性缓泻药后,大便通畅,黑变病也好了。 下一期,会聊聊慢性便秘的正确治疗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