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介入,要说清楚不容易,先大致了解一下,以后多看看我的文章的视频,就会清楚了!
肝癌切不下,令医方棘手,令患方心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王芳军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其实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被发现患了肝癌,但一经发现就到了中晚期,经仔细评估后发现,已经很难通过开放式的外科手术将肝癌病灶彻底切除掉!即已经难以使病人通过手术切除实现明确获益。换句话说: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时机。这时,医生的心里其实也不好受,深感棘手;同时,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当然是觉得心塞、沮丧,甚至可能陷于绝望。失去手术机会,肝癌就等同于不治之症吗?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失去手术机会,并不等于失去了治疗机会。切不下来的肝癌怎么治呢?这时就要首先考虑介入治疗了。由于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的微创操作,适应证宽,安全性高,患者也容易耐受。而且,介入治疗还有目标性特别强的特点,尽管不用切开,但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病灶反而比开刀切开看得更清楚,介入器械也就可以直达病灶中心,分别进行栓塞、消融,而对周围的正常组织却影响最小。有办法,就有希望,是吧?介入治疗肝癌,目前是个什么状况?由于介入治疗肝癌已经取得比较辉煌的成绩,所以国内外的多种相关指南性文件都对介入治疗在肝癌领域中的应用给予了越来越广泛的推荐。所以,我建议大家都来关注介入治疗,让这种比较新的诊疗方法造福更多病患者。大家要了解,介入治疗其实不单只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这一种,具体的介入操作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分别应用在不同的情况,各种方法还可联合应用,价值很大。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并且得到广泛的公认。不能切除的肝癌,就只有介入治疗一个选项了?也不是!除了介入治疗之外,中晚期肝癌患者,当然还可以根据情况接受化疗、放疗、中医药治疗等大家所熟知的治疗方法,其适应证不一,同样可以联合应用。近年来,还有一些异军突起的新的治疗方法,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这些新的疗法也是以药物的形式出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归于内科化疗范畴,只是由于这些新的药物目标性强,一改原有化疗药物对肝癌细胞不敏感,杀灭肿瘤有限而副作用却特别大的劣势,而专门列出来,进行新归类。这方面的药物还在不断开发,也有多种具体药物已经应用到临床,在肝癌治疗方面呈现出难得的曙光,今后有望取得更为辉煌的疗效。请点击如下链接查看原文肝癌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就治不了吗?还能怎么办?
让人疑惑的诊断流程,不算重复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王芳军听到病人家属在抱怨:明明已经做了胸部CT,你们还明明下了肺癌的诊断,为什么还不快点准备马上手术,还要做什么穿刺活检?不必要吗?这不是重复吗?不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吗?听到这样的抱怨,说明医患间的沟通交流真的不够。而这样的疑惑,其实很有代表性,值得好好探讨探讨。胸部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如何?可以说,对于肺癌的诊断,CT的作用非常大,也非常值得依赖,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其它的检查技术包括MRI、PET甚至病理学检查在内,能够取代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地位。也就是说,目前想早期诊断出肺癌,只有接受CT检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这个目的,而任何其他的检查,目前都还没有CT这么“牛”。不过,需要向各位说明的是,尽管CT“很牛”,但它毕竟还是属于影像学诊断范畴,它还是凭借所谓的“阴影”来诊断的,这个“影子”并不能完整反映病理性质的全部。通过这些“影子”来诊断疾病,能够看得准确吗?目前,也许今后,都难以做到百分之百!CT诊断与病理检查的优缺点如果将CT与病理检查来比较,应该是各有所长,并不能互相替代。CT的强项在于能够敏感地看到肺部是不是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大致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漏诊比较少。但在具体病灶性质的细节方面还有缺陷,最权威的专家也不敢说绝对不会出现误诊。而病理检查的强项就在于通过所取得的病理标本,能够准确地判断病灶的病理性质,假如是肿瘤,它不但能够明确是肿瘤,还能准确地判断是什么类型,是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是腺癌、鳞癌、还是腺鳞癌,分辨出神经内分泌癌、多形性癌、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癌肉瘤及肺母细胞瘤等少见的恶性肿瘤类型,甚至能够做到更为精确的基因分型。但病理检查的缺陷在于可能取不到肿瘤标本,或者看不到病理组织,漏诊的风险比较大。肺癌CT诊断后的穿刺活检还有意义?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个性化分析。既然两种方法各有所长,那相结合应用,自有它的道理,不能说是完全重复。比如说,假如CT已经诊断为肺癌,但对其具体类型仍然没有把握,影响到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那么,进行肺穿刺取活检标本,送病理学检查,还是有必要的。至于是不是对CT所诊断的肺癌,都要做肺穿刺,那就需要医患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好好沟通协商了。比如,有些病例完全可以在CT诊断后直接微创手术切除后,再送病理检查确诊,也是一种选项。原文请点击如下链接查看肺癌!已经发了CT诊断报告,还有必要做穿刺?不算重复吗?
子宫长了肌瘤,是不是该马上手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王芳军不一定!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恶变的非常少,还有的会自动停止生长,甚至在绝经后倾向萎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肌瘤都必须手术治疗,有的甚至都不需要做任何治疗,定期观察就可以了。不过,假如子宫肌瘤出现明显症状,也就是所谓的“症状性子宫肌瘤”,就不能听之任之了。一般说来,如果肌瘤直径大于5cm,引起明显的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出现严重贫血,出现明显腹痛、或者性交痛,尿频、尿急、排尿及排便困难,因肌瘤而致不孕,或生长迅速有恶变可能,就必须进行治疗了。子宫肌瘤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有病就治,无病该防,这是普遍认识。但更多的情况,需要综合分析。子宫肌瘤不治疗,一直拖下去,后果各不相同。有些子宫肌瘤不治疗问题不大,比如是小的肌瘤,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治疗没有关系,定期复查就可以了。但假如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那当然不建议拖了,特别是月经过多的症状持续存在或继续加重,会形成严重的贫血,诱发其它问题。另外,肌瘤也可能出现其它的一些演变,比如液化囊变、玻璃样变性、坏死感染、甚至是恶变为子宫肉瘤,从而对身体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还有一些肌瘤,如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如果不及时处理,有时会发生蒂扭转,成为急腹症,必须急诊手术处理,否则也会有生命危险。子宫肌瘤的治疗,一定要切除子宫吗?肯定不是,而且我想告诫大家,切子宫一定要慎重。其实,子宫肌瘤的治疗,并不限于开刀手术,微创介入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广受欢迎了。如何选择治疗方式,要根据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个性化分析。除了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生长速度之外,还得考虑是否有生育要求,是否有不想做缺陷女人等人文因素。一般来说,在论证子宫切除的必要性之前,应该优先考虑肌瘤剔除术,这对于有生育要求或者坚决要求保留子宫的妇女,尤其如此。除非是有巨大的或多发的肌瘤,或者肌瘤有明显短期内增大的可疑恶变,或是绝经期妇女没有生育要求,又或者是对复发存在恐惧之心的妇女,就可以切除子宫。其实,很多情况下做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就很好,哪怕是多发的也没有关系,根本就不需要动刀子。哪些子宫肌瘤可以接受介入治疗?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微创介入疗法已经发展出多种具体方法,最常用的是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另外还有超声引导下的聚焦超声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但无论是哪种介入治疗方法,都强调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即患者有因子宫肌瘤而出现的症状: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下腹疼痛等,才适宜进行介入治疗,因为肌瘤有自限可能,没有症状的小肌瘤可以观察而不必处理,不能为了介入而介入。一般认为肌瘤在5cm以上的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或有症状的黏膜下肌瘤都适合介入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建议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而带蒂的黏膜下肌瘤则推荐宫腔镜下手术摘除为宜。原文请点击如下链接查看:子宫肌瘤必须切掉?非也!先看看,斟酌一下吧!
为什么大众都要懂点医学知识?医学是直接关注人体健康与疾病的科学,它不限于关注疾病的治疗(这主要是医生关注的“临床医学”),还更多关注身体有效功能的恢复(康复)、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预防疾病(预防与保健),故也包涵着“养生学”“营养学”等内容。而这些与健康相关的内容,没有大众的积极参与是无法想象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每个人都相关。因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懂点医学知识,既有利于维护自身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有必要弄清癌症、肿瘤和肿块的概念吗?我个人觉得,弄清这几个概念很有必要。当然,我的个人看法缘于几十年来临床工作的体会,不想弄清的朋友,我也没有办法强制,是吧?只是,我觉得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值得讲出来,各位是怎么看的,也可以点评、讨论嘛!癌症、肿瘤、肿块,这几个概念存在密切的联系,大众又都很容易看到或听到,并不是很生僻。但是,因为这几个概念的混淆,不少患者、家属以及公众有时会提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出来,有些人还深受其累——或过于敏感而致多疑、抑郁,或过于轻视而致后悔、失望。别以为年轻,健康和疾病还不是你关注的内容,就不在乎哟!什么是癌症?我相信,绝大多数能来看我文章的朋友,都听过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之类的说法了吧?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一般而言,公众可以这样理解:癌症(Cancer)就是所有恶性肿瘤的统称。当然,医学上的命名相对复杂。医学术语的“癌”,它的定义明确指向到“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换句话说,癌其实只是通常所说癌症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的缘故,大家也就默认将所有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症了。相对应的,医学上将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则以加上“母”或“恶性”等来明确恶性肿瘤,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恶性淋巴瘤等。那,什么是肿瘤呢?所谓肿瘤(Tumor) ,是指身体在各种有害因素(或称致瘤因素)作用下,组织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换句话说,肿瘤是由体内细胞发生变异后不断增生所形成的多余的东西。肿瘤发生后,往往是没有节制性的生长(特别是恶性肿瘤),它不但不能为身体提供正常功能,反而盗取营养、压迫脏器、危害健康,所以是"疾病"。肿瘤的种类繁多,数目不一(多为一个,也可多个)、形状多样(息肉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溃疡状或弥漫浸润性生长)、颜色各异(一般灰白或灰红,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硬度不同(与肿瘤种类、肿瘤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如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肿瘤可长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其大小和发展速度也各不相同,对健康或生命的危害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可长期"和平共处",为“良性肿瘤”;有的则必须"除恶务尽",否则就会"遗害无穷",为“恶性肿瘤"。在良性、恶性肿瘤之间,还有“交界性肿瘤”等概念。那肿块又是什么?所谓肿块,可以表述为可以被看到、摸到或被感觉到的非正常的组织结构,可为圆形、类圆形或其他形状的块状物(也称包块)。需要说明几点:1.肿块一定是非正常的结构(不是本身功能所需),即不能把正常结构如骨性突起、肌肉韧带等认定为肿块。2.肿块一定有大致可被描述的边界和形状,即不能把没有明显边界的“肿胀”说是肿块。3.肿块一定是身体内发生的组织结构,即不能把外来的或放进去的异物当成肿块。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肿块”也常被描述为“占位性病变(或病灶)”。此外,肿块常常还被赋予一定的大小概念,即肿块的大小常常被定义为3公分(3cm)以上,有些甚至定义为5公分以上。小于3公分,但又符合上述3条的“肿块”又可被称为“结节”,而更小的(1公分以下)的还可被称为“小结节”或“微结节”。弄清楚了吗?总结一下吧!还是有点“傻眼”吧?的确,我觉得对于这几个概念,通过我深入浅出的说明,应该是比较清楚了,但对它们的关系还有点糊涂是吧?那么,我就有必要再来梳理一下。1.肿块只是一个表述病灶形态大小的概念,并不能说明病变的性质。即肿块有可能是肿瘤,但并不等于就是肿瘤。比方说,一些炎性包块、血肿等也可表现为肿块;还有的是本来的正常结构异常增生变大,如甲状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巨淋巴结增生等。所以说,发现肿块,不能随意认定为肿瘤,甚至以“是不是得癌了”而惶惶不可终日。2.肿瘤是病理学概念,它主要由肿瘤细胞构成,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肿块。但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可表现为肿块。比如,白血病(也被俗称为血癌)就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常常看不到肿块。肿瘤的种类繁多,预后相差很大,有的甚至可以相伴数十年。所以说,即便得了肿瘤,除了应该去弄清更具体的性质,以便针对性治疗外,也大可不必“担心得要死”。3.癌只是肿瘤中的一小部分。如果确定是“癌症”,那的确是需要重视了,不能有“让它去吧!”的心态了。因为癌症的治疗时机非常重要,早期治疗可以治愈,到了晚期就会很棘手。但是,我们也决不可以因“癌症”的诊断而随便失去信心,因为如今的恶性肿瘤早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很多的可以快速治愈,还有许多是可以通过治疗而获得长期生存的“慢性病”。所以说,肿瘤不等于癌症,癌症也不等于不治之症。原文请点击链接查看我的公众号:什么是癌症、肿瘤和肿块?这样的医学知识,即便年少也该了解!
肝血管瘤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如果上网搜索,有关肝血管瘤的内容还真不少。那些“专家”们都认为,肝血管瘤是一种肝内良性肿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其实,这是一种“将错就错”的说法,并不“精准”。所谓“肿瘤”,是指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它一定是由与正常细胞有所不同的“肿瘤细胞”构成的。即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变异而来,这种变异的程度越大,往往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而肝血管瘤只是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找不到与正常细胞有区别的肿瘤细胞,所以它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团杂乱交织的畸形血管而已。体内许多部位可出现畸形血管,可含有不同比例的动脉、静脉及淋巴管等结构,属于先天性疾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上是一团静脉畸形,缺乏动脉成分,所以瘤内的血流也比较慢。肝血管瘤的危害大吗?既然肝血管瘤并不是肿瘤,那么它也就不存在恶变成恶性肿瘤的风险。同时,许多肝血管瘤有自限倾向,即可长期保持在5公分以下,对人体的健康不构成直接威胁,通常也没有症状。然而,部分肝血管瘤有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表现为团块状的肿瘤形态,也就不怪很多人甚至是专业刊物上也容忍继续将其称为“肝血管瘤”了。这些有增大趋势的血管瘤,可能会长到10公分以上,极个别可能达30公分以上。这么大的“瘤”当然就会压迫肝内胆管、血管甚至周边脏器,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了。所以,大的血管瘤可有肝区胀痛、胃区饱满、消化不良等症状,巨大的血管瘤(特别是靠近肝包膜)还存在破裂的风险,有可能因腹腔大出血而威胁生命。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还可影响血液循环、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其实我个人觉得,值得特别关注的"危害“是:1.将肝血管瘤认同为肿瘤而整天忧心忡忡,导致类似抑郁的状态;2.认为肝血管瘤没有危害而放弃体检复查,从而漏诊肝癌或导致肝血管瘤破裂等严重后果。如何避免出现严重后果?首先是要重视影像诊断和鉴别。一般来说,肝血管瘤多是在体检肝胆B超时发现的,而对于表现不太典型的肝血管瘤来说,单靠超声检查常常难以与”肝癌“等肝内恶性肿瘤相鉴别。还有的时候,肝癌与肝内血管瘤可以同时并存,这样鉴别起来就更困难了。那怎么办?当然是继续检查,CT、MRI就有很多办法来鉴别,比如增强扫描、多种序列或特异性对比剂等,还可结合甲胎蛋白(AFP)、肝功能等化验检查来分析,基本上不必采取穿刺活检等有创方法来鉴别肝血管瘤。然后可以每半年或一年体检复查一次,观察其发展动态,避免漏诊肝癌等恶性病变就可以了,一旦发现有特别的变化,再请专业医生分析判断,商量下一步的诊疗措施即可,不必整天提心吊胆,自己吓自己。肝血管瘤的问题该如何解决?1.有关内科药物治疗: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什么中、西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前面也说过,大部分肝血管瘤是没有明显进展趋势的,不必要特别治疗,完全可以与人长期“和平共处”,所以没有必要吃什么药,而吃药也没有办法控制或消灭肝血管瘤。2.有关外科手术切除:外科切下来当然没有问题,关键是没有必要。对于比较大的血管瘤,外科切除的创伤也大。还有不少肝血管瘤是多发甚至全肝都是,没有什么边界,这样切下来就得不偿失了。所以,目前对于肝血管瘤的外科手术切除,基本上可算是可以淘汰的陈旧方式了。3.介入治疗是值得推荐的新办法:对于有不适症状、肿瘤较大(如大于5厘米)或靠近包膜有破裂风险的肝血管瘤,应采取介入治疗予以解决。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不须开刀,只需要插条细小的导管到肝内动脉,对畸形血管团进行栓塞硬化,基本上一次简单操作就可解决问题,即方便安全,又快捷有效。是说肝脏外科手术被淘汰了吗?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哟!现在有些人不会认真看文章、听发言,容易断章取义,也是挺让人害怕的。所以,我要多说几句,以免又再现新的误区。肝脏外科手术仍然非常有价值,与介入诊疗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我前面的意思,只是说在确诊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采取外科手术来切除肝血管瘤。但假如,发现某个“肝血管瘤”表现很不典型,甚至出现AFP升高,无法排除恶性肿瘤者,那么,采取外科手术的办法将其切下来,再进行病理分析,就不失为一种可行性方案。原文请查阅我的公众号爱课司瑞上的文章:有关肝血管瘤的诊断、治疗与危害,看完这篇短文就基本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