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将反流性食管炎及消化性溃疡统称“酸相关性疾病”,其共同点是抑酸药虽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但不能改变其自然病程,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似较消化性溃疡还要困难。因而对反流性食管炎加强预防复发的措施,辅以必要的治疗很有必要。 1.改变生活方式以减少胃酸反流,增加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预防胃反流的复发,应养成习惯长久的坚持下去: (1)减轻体重 肥胖者腹腔内压力增加,可促使LES功能不全加重,应积极减轻体重。女人穿着紧身内衣或便秘等均可增加腹压,故衣服应当宽松,大便要通畅。 (2)站立时借重力作用 胃渣很少反流。睡眠时床头要抬高15~20cm,以增强食管的清除力,加快胃的排空,这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睡眠多垫枕头则无效,因为这只是抬高头、颈、胸部,而胃没有放下,反而引起胸腹交界处折凹,使胃处于高位而促进反流。 (3)控制饮食 要少吃多餐,食后不要立即仰卧,禁食不能耐受的食物,以免诱发疼痛,防止恶心、呕吐的发生。 (4)脂性饮食能促进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分泌增多,降低LES压力,故应减少脂肪的摄取。 (5)戒烟以增强食管黏膜抵抗力,烟、酒、咖啡、巧克力、浓茶等均可减低LES压力,应少用或禁用。 2.药物的应用 (1)促动力药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因而要首先改善动力。西沙必利能促进全胃肠道的动力,可增加LES压和食管蠕动收缩的幅度,缩短食管酸暴露时间,增快胃排空,减少反流,对症状消失和食管炎的治愈优于雷尼替丁。由于有腹泻副作用,治疗剂量应个体化。多潘立酮及胃复安能增快胃排空,但对食管动力改善不显著,如加大剂量,有可能达到改善食管动力的疗效。 (2)抑酸药物能减少酸反流对食管黏膜的刺激而改善症状 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等,质子泵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均有效。剂量、方法与治疗消化性溃疡相同,但每日服药2次比1次疗效好。 (3)黏膜保护剂 用于已受损害的食管黏膜,硫糖铝或铝碳酸镁片均有效,胶体次枸橼酸铋有相似作用。
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常带脓血。慢性溃疡型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患者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当胰腺炎患者出现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48小时为重度急性胰腺炎,为胰腺炎分类中最严重的一种。常见表现如下: 1.腹痛、腹胀:急性重症胰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且持续不缓解,腹胀逐渐加重。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可混有胆汁,甚至血液。呕吐后患者无舒适感。 3.发热:多为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一般持续3~5天。 4.黄疸加深:可有多种原因引起,持续时间根据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5.休克:患者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呈花斑状,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少数患者可在发病后短期内死亡。 6.意识障碍:可出现神经精神异常、定向力缺乏、精神错乱、伴有幻想、幻觉、躁狂状态等胰性脑病的症状。 7.少尿、无尿:多是由于低血容量、休克和激肽-缓激肽系统作用引起肾衰竭导致。 8.呼吸困难、发绀、烦躁等严重低氧血症表现。 9.端坐呼吸或不能平卧、心源性哮喘等心衰表现。
胃肠感冒”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菌的感染及饮食的过敏反应。细菌及病毒在喉部侵入发炎后,即会顺着唾液被吞入胃肠中引起胃肠的不适 1.呕吐 胃部因病媒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体肌肉受刺激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 2.腹泻 主要为胃肠受到刺激而分泌物大量增加,影响吸收功能,造成肠腔内的水分过多,外加肠蠕动也增加,所以排出的大便都是稀便。 3.腹痛 因肠蠕动较正常时加倍增快而感觉到疼痛,或是肠壁上的黏膜因发炎而红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