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1 China会议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褚倩教授汇报了2020年中国肺癌年度十大重磅研究进展,其中主要进展3项,值得关注进展7项。这些临床研究根无论是论文影响力,还是被纳入指南,改变临床实践方面都看点十足。中国肺癌研究进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时代,不仅体现在新药物,新策略,同时中国原创研究开始改写新指南! 三大主要进展突破肺癌新高度,改写临床实践! 1. ADAURA研究:早中期NSCLC的重大突破,改变国际肺癌临床指南!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 ADAURA 研究于2020年9月份在《新英格兰》(IF:74.699)杂志发表后,受到了广泛关注。ADAURA研究延长了IB/II/IIIA期手术后辅助治疗EGFR阳性的NSCLC患者的DFS。奥希替尼是第一个在IB/II/IIIA期手术后辅助治疗EGFR阳性的NSCLC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达到显著统计学差异和临床DFS显著获益的靶向药物。 基于这样显著的成绩,美国NCCN 非小细胞肺癌指南2021年第2版开始便将奥希替尼正式纳入,推荐作为ⅠB~ⅢA期接受完全性手术切除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辅助治疗,这是一项写入指南,改变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研究。同时奥希替尼也已经被FDA和NMPA批准用于EGFR突变NSCLC手术后辅助治疗。该研究意义在于首次验证了EGFR-TKI用于术后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IB-IIIA期NSCLC患者的DFS,随着ADAURA研究的成功,全球将开启EGFR-TKI辅助治疗的全新时代,改变治疗格局。 2. 吡咯替尼填补HER-2突变的NSCLC患者的治疗空白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牵头开展的吡咯替尼二线及以上治疗 HER2 突变晚期 NSCLC 的单臂Ⅱ期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CO》(《临床肿瘤学杂志》)(IF: 32.956)上,这也是民族原研药物吡咯替尼第三次登上《JCO》杂志。该研究共纳入60例至少接受过一线铂类化疗失败的IIIB期或IV期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吡咯替尼整体ORR为30%,中位PFS为6.9个月,中位OS为14.4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吡咯替尼6.9个月的mPFS是目前国内已上市抗HER2药物中,治疗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最佳数据。吡咯替尼的研究一句话总结:原创新药,罕见类型,未来可期! 3. 全球首个CRISPR–Cas9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医学和当今科学领域最热门话题,在实体瘤患者中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针对 T细胞编辑,然后在回输到体内,这是很多做细胞治疗的学者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的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团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项使用CRISPR-Cas9 对T细胞的PD-1基因加以改装,然后再回输治疗进展期 NSCLC 的I期人体试验,该研究发表在《自然·医学》(IF: 36.13)上。 共纳入22例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 NSCLC 患者,使用电穿孔技术将 Cas9 转染入 T 细胞中制备 PD-1 编辑 T 细胞。结果显示,17 例患者获得了足够的编辑 T 细胞,其中 12 例接受治疗。所有 TRAE 均为 1~2 级,中位靶外突变频率为 0.05%,因此 CRISPR-Cas9 编辑 T 细胞安全性良好。输注后患者外周血中可检测到编辑 T 细胞。所有患者的中位 PFS 为 7.7 周,中位 OS 为 42.6 周。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于开创性探索全球首个使用CRISPR/Cas9技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为全球的学者开发基于Crispr基因编辑T细胞疗法开创了里程碑式的起点。 七项值得关注的肺癌研究,再现中国原创,不输国际! 1. ORIENT-11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为非鳞NSCLC提供新选择!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牵头开展的ORIENT-11研究,是一项评估信迪利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用于晚期或复发性非鳞NSCLC一线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3期对照临床研究。也是首个国内免疫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双盲随机对照Ⅲ期研究。除了荣登2020WCLC大会,同时也被JTO(IF: 13.357)杂志在线发表。 该研究共纳入397例先前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以2:1随机分配,患者中位PFS达到了8.9个月,相较安慰剂组PFS(5.0个月)延长了将近4个月,肿瘤进展风险大约下降了52%(HR 0.482)。基于此,2021年2月3日,信迪利单抗正式获得NMPA批准,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用于非鳞状NSCLC的一线治疗。该研究方案为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状NSCLC治疗提供了全新选择,使得更多患者获益。 2.Camel研究:全国首个获批临床的非鳞NSCLC免疫治疗研究,超越所有同类型研究!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牵头开展的CameL研究是一项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培美曲塞对比化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随机、开放、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412例EGFR/ALK阴性未经治疗的非鳞NSCLC患者,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ORR达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6%(P<0.0001),中位PFS达11.3个月,较对照组的8.3个月同样显著延长(P=0.0001),中位OS达27.9个月,比对照组的20.5个月,显著延长了7.4个月(P=0.0117)。该研究在《柳叶刀·呼吸医学》(IF:25.094)期刊在线发表。2020年6月19日,NMPA批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至此Camel研究是全国首个获批临床的非鳞NSCLC免疫治疗研究,超越所有同类型研究! 3.恩莎替尼:国产ALK-TKI疗效不逊进口TKI,开启ALK二线治疗新格局!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牵头发起的一项Ⅱ期单臂多中心EXALT研究于2019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IF:25.094)。该研究共纳入162例克唑替尼治疗耐药后的晚期或转移性ALK阳性NSCLC患者。结果显示,总体人群IRC-ORR为52%(95%CI,43-60),疾病控制率(DCR)为93%(95%CI,88-97)。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为9.6个月(95%CI,7.4-11.6)。颅内疗效:40例脑转移基线可测量的患者中,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为70%(28/40),颅内疾病控制率(iDCR)为98%(39/40), 依据如此亮眼的研究结果,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新型口服第二代ALK-TKI恩沙替尼于2020年11月23日获NMPA批准用于此前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的或者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开启了ALK二线治疗全新格局。 4.免疫新三联模式:原位大分割放疗+远端低剂量放疗+免疫治疗 2020年5月1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团队在放射肿瘤治疗领域顶级期刊红皮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IF: 5.859)上,发表了低剂量放射治疗及大分割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在本研究中,卢铀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了免疫三联新模式:原位肿瘤大分割放疗+远位肿瘤低剂量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LDRT对于免疫的促进作用既往研究报道的比较多。针对原位肿瘤进行传统的LDRT放射治疗,对远处的肿瘤病灶采用低剂量放疗,目的就在于,LDRT高剂量放疗用于杀灭肿瘤细胞,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而远位低剂量放疗会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向远位肿瘤内转移,这样两者的结合,会让CD8+T细胞充分动员起来,与PD-1单抗一起结合,从而在体内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9例接受LDRT+HFRT+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为2线或以上治疗失败的患者)。结果显示3例患者最佳疗效达到PR,2例患者为SD;中位PFS达到3.7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平均放疗剂量仅为4.9Gy(2-8Gy)。治疗后,2/3的患者观察到LDRT病灶体积缩小,且平均缩小体积为28%。此项研究开拓了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新策略,提示低剂量放射治疗具有潜在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5. EGFR-TKI耐药后,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治疗MET拷贝数扩增的NSCLC,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020年5月29日,《柳叶刀·呼吸医学》(IF:25.094)在线发表了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领衔的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用于经EGFR TKI治疗后出现获得性耐药并表现为MET过表达或MET扩增的EGFR突变阳性NSCLC(INSIGHT)Ib/II期研究结果。该研究目前唯一在复发性EGFR突变伴MET过表达(IHC 3+)或MET扩增的NSCLC中评估Tepotinib+吉非替尼的疗效的研究。 在总体人群中,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组(n=31)的中位PFS为4.9个月,化疗组(n=24)为4.4个月(HR=0.67);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17.3个月和18.7个月(HR=0.69,)。 MET扩增(拷贝数≥5或MET/CEP7≥2)亚组(n=19),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6.6个月和4.2个月(HR=0.13),中位OS分别为37.3个月和13.1个月(HR=0.08)。 MET过表达组(IHC 3+)中位PFS为8.3个月vs. 4.4个月,中位OS为37.3个月 vs. 17.9个月;该研究证实对于EGFR-TKI耐药后MET拷贝数扩增的病人而言,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6.信迪利单抗:第一个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取得靓丽结果的国产PD-1! 信迪利单抗作为中国本土研发的PD1单抗,第一个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开展了单臂、单中心、前瞻性IB期临床研究,纳入IA-IIIB期NSCLC患者,2周期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2.5%,其中3-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0%。整体的ORR为20.0%,MPR为40.5%;该研究结果与与国外相关临床研究疗效不相上下,研究发表在JTO(J Thorac Oncol;IF:13.357)期刊上。作为国内首个在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代表着国产PD-1在肺癌新辅助治疗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 7.厄洛替尼联合放疗创造2.7倍PFS,为EGFR阳性III期不可切的NSCLC患者提出更优方案! 最后一项值得关注的进展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团队,对于传统的III期不可切除的EGFR阳性NSCLC患者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II期随机对照研究RECEL研究,旨在对比厄洛替尼联合同步放疗与标准的同步放化疗用于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NSCLC的疗效。厄洛替尼联合放疗组相比于对照组PFS明显延长(24.5个月 vs. 9.0个月,P
伴随着ASCO盛会的结束,2021年上半年的帷幕终于合上。回顾这半年,召开了WCLC、AACR以及ASCO三大肿瘤盛会,对于肺癌肿瘤圈来讲,迎来了里程碑式的事件——AMG510的正式上市,肺癌适应症的获批,让40年无药可用的KRAS靶点终于掀开新的篇章。于此同时,首个针对EGFR 20ins靶向药物的获批,也让EGFR这个靶点更加“丰满”,更多EGFR突变的患者有药可用了。除此之外,奥希替尼耐药也迎来了新药新方案,特别是四代EGFR药物的临床数据的公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回顾下2021年的上半年中哪些药物最亮眼,更值得大家后续关注...... EGFR篇 耐药+20ins+其他新药 一、奥希替尼耐药篇 01 直面奥希替尼耐药: Amivantamab联合 lazertinib治疗,整体ORR36% Amivantamab是一种EGFR/MET双靶单抗,5月22日刚被FDA批准成为首个治疗EGFR 20ins的靶向药物。拉泽替尼(Lazertinib)则是新型口服第三代EGFR靶向药。治疗45例奥希替尼治疗复发的患者的研究,其中奥希替尼耐药且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的ORR为36%(1例完全缓解CR,15例患者部分缓解PR)。中位随访8.2个月,发现44%的患者仍在接受治疗,69%的肺癌患者持续反应,中位反应持续时间尚未达到(N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9 个月。此外亚组分析显示,EGFR+MET H组合评分>400的患者使用该方案更有效。 02两大四代EGFR抑制剂, 左右开弓,全面解决EGFR耐药! 首先是BLU-701是针对EGFR敏感突变(19del 或者L858R)或C797S双突变(19del/C797S 或 L858R/c797S)都有很好的抑制。 BLU-945是针对EGFR三突变(EGFR + / T790M / C797S),具体指EGFR敏感突变(19del或L858R突变)、T790M突变以及C797S突变和EGFR + / T790M突变的有效且高度选择性的抑制剂,在皮下和颅内EGFR突变的肿瘤模型中具有体内活性。 由此发现BLU-701和BLU-945虽然同属四代EGFR靶向药物,但作用机制不尽相同,BLU-701对T790M和三突变没有抑制,BLU-945对ex19del没有抑制,对三代耐药的C797S双突变效果一般,所以两者的联合势在必行,我们后续期待临床试验的报道。 03 HER3-DXd新药patritumab deruxtecan后线治疗DCR为72% patritumab deruxtecan为HER3-ADC,该研究剂量递增/队列扩展的I期研究,共纳入57例既往接受过EGFR-TKI治疗的EGFR突变的局晚期或者晚期NSCLC患者,其中44例为奥希替尼和含铂化疗治疗后耐药的患者。中位治疗线数为4,其中86%的患者既往接受过奥希替尼治疗,47%的患者具有脑转移。所有的患者接受patritumab deruxtecan(5.6 mg/kg)Q3W 治疗。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0.2个月,主要研究终点ORR为39%(22/57;1例CR,21例PR),DCR为72%,mDOR为6.9个月(95% CI,3.1个月-NE),mPFS为8.2个月(95% CI,4.4-8.3个月)。其中既往接受过奥希替尼和含铂化疗的患者,ORR为39%(22/57;1例CR,16例PR)。DCR为69%,。中位DOR 为 7.0 个月 ,中位 PFS 为 8.2 个月。 04 首个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cMET/cMET三特异性抗体 国内创新药企嘉和生物将在4月10日公布4款双抗/三抗的临床前进展。这四款产品在此次会议上全部被列为“Late Breaking Abstracts”,足见其创新性及前沿性。为了更好地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嘉和生物旗下的GB263为首个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EGFR及两种不同c-MET表位的三特异性抗体。 二、EGFR 20 ins:正冉冉升起 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EGFR 20 ins)大约占到所有EGFR突变NSCLC的9%,预后较差。近期针对该突变形式,市场上迎来了一波热潮。5月份,FDA刚批准了Amivantamab用于治疗EGFR 20ins的首款靶向药物。 01 首款EGFR 20ins药物上市! 有望写进指南!一线联合化疗在开展中! Amivantamab(JNJ-61186372)是靶向EGFR和cMet的双特异抗体,属于EGFR和MET双靶的单抗静脉输注型药物,与既往的EGFR口服TKI决然不同。该批准是基于2020年WCLC会议上上更新的I期CHRYSALIS研究中,共纳入81例既往接受过一线铂类化疗的EGFR 20ins的肺癌患者,疾病进展后均接受Amivantamab治疗。中位随访9.7个月后, ORR为40%,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4%,部分缓解率PR为36%,中位缓解时间DoR为11.1个月。本次ASCO会议公布了,真实世界中治疗20ins的方案与Amivantamab的疗效差异。这些患者都是经含铂双药化疗后进展的伴有EGFR 20ins突变的NSCLC患者。。分为Amivantamab组(n=81),和化疗/免疫/靶向治疗组(n=126)[其中接受免疫治疗(25%)、接受非铂类化疗(25%)、EGFR 靶向治疗 ( 16%)]。结果发现,Amivantamab组中位OS为22.8个月,而接受化疗/免疫/靶向治疗组只有13.1个月(HR=0.53),中位PFS为8.3 vs 2.9个月,ORR为40% vs 10%。 关注点:Amivantamab联合化疗(培美曲塞+卡铂)一线挑战EGFR 20ins标准化疗的大型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III期研究,以及国内的上市哈。 02 Mobocertinib二线治疗DCR为78%,有望成为第二款20ins靶向药 Mobocertinib(TAK-788)是武田制药研发的一款小分子EGFR/HER2抑制剂,本次ASCO公布了Mobocertinib治疗20ins的最新数据: EXCLAIM研究队列(n=96):接受TAK-788(160mg)中位治疗时间为6.5个月,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ORR为25%(24/96)、DCR为78%;研究者评估的ORR为32%(31/9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3个月,中位DOR未达到,中位OS尚未到达。 铂类经治的患者(n=114):接受TAK-788中位治疗时间为7个月,IRC确认的ORR为28%(32/114),DCR为78%,中位PFS为7.3个月,中位OS为24个月。针对不同的插入突变的位置以及形式,TAK-788疗效并没有太大差异。2021年4月28日,FDA已批准优先审评武田的mobocertinib(TAK-788)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EGFR 20ins 并已接受过铂类化疗治疗的转移性NSCLC患者。 关注点:该药于近期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国内外上市节奏! 03 Poziotinib治疗EGFR/HER2 20ins,ORR高达39%! Poziotinib是一种有效的、不可逆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抑制EGFR和HER2外显子20ins。ZENITH20-1是一项多队列、多中心、Ⅱ期研究,共纳入205例经治的患者,其中115例二线EGFR和90例二线HER2。其中Poziotinib (16mg)口服,每日一次(QD)。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的患者群体中,EGFR 20ins组的ORR为18.3%,HER2 20ins组ORR为35.1%。其中Poziotinib二线或三线治疗EGFR20 ins的ORRs为15%、16%,Poziotinib二线或三线治疗EGFR20ins的ORRs为30%、39%。 关注点:III期临床及获批上市情况 04 DZD9008后线治疗,DCR高达90.3% DZD9008是江苏迪哲药业研发的针对EGFR/HER2 20ins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小分子化合物,已在国内获得突破性疗法指定。该研究共纳入97 例既往接受过TKI治疗的EGFR or HER2突变的NSCLC。接受DZD9008 的剂量为 50 mg to 400 mg, 每日一次治疗。其中DZD9008最佳耐受剂量为400 mg,常见的3级不良反应为腹泻(5.2%)和皮疹(1%)。56例患者(42.9%的患者脑转移)接受了疗效评估。当RP2D剂量为每日一次300mg时,ORR为48.4%(15/31),疾病控制率(DCR)为90.3%(28/31)。此外DZD9008治疗20ins不同位点的插入突变,疗效也不太一样,其中针对D770-N771的插入突变,疗效最高,ORR为60%,DCR为90%。 关注点:后续的II、III期试验结果,是否延续I期的优异成绩。 05 CLN-081,泛FGFR抑制剂,解决20 ins 耐药 CLN-081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泛EGFR抑制剂,去年ESMO年会报道了CLN-081剂量探索的I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共纳入9例既往含铂化疗进展的患者,行不同剂量CLN-081治疗,包括7例30mg每天两次(BID)、1例45mg BID(1例)、1例65mg BID。 5例患者可评估疗效,2例部分缓解,2例缓解的患者既往均接受过波齐替尼和TAK-788治疗。疾病稳定的3例患者中,2例先前接受过波齐替尼或TAK-788治疗,1例未接受过靶向治疗。安全可控。 三、肺癌其他新药篇 01 来那替尼治疗EGFR 18号外显子突变,初现疗效 SUMMIT研究:来那替尼(Neratinib)是目前 HER2 药物中靶点最为广泛的不可逆的泛 HE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作用于 HER1(EGFR)/HER2/HER4 靶点。EGFR第18号外显子突变约占NSCLC中EGFR突变的3%–5%。本次ASCO公布了SUMMIT篮子试验中Neratinib在EGFR 18显子突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NSCLC患者亚组中的疗效。研究结果:3例患者的最佳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为稳定疾病,PFS分别为1.9,6.9和9.1个月,OS为2.6、17.7和17.9个月。 02 阿美替尼:一线治疗迎来史上最长PFS 19.3个月,期待OS数据 阿美替尼是国产的三代EGFR-TKI,已经被CSCO指南推荐用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二线治疗,此次ASCO公布了阿美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NSCLCL患者的疗效,将已有的EGFR的一线治疗格局再次打破。AENEAS研究研究为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纳入429例未经治疗的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且入组患者均为中国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予阿美替尼110mg每日一次口服或试验组予吉非替尼250mg每日一次口服,根据RECIST1.1每6周评估一次,直至疾病进展。结果显示,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相对于吉非替尼,阿美替尼显著延长了PFS(19.3个月vs 9.9个月,HR 0.436,p
101届AATS年会公布了胸外科领域翘首以盼历时12年的JCOG 0802研究。一项外科领域随机对照研究的开展往往需要花费十年以上时间,然而即使历经十年,耗资千万,仍可能以失败告终,比如淋巴结清扫vs 采样ACSOG Z0030,辅助治疗领域BR 19,RADIANT, ECOG 1505等。1995年至今,肺癌外科鼻祖Ginsberg 奠定的小于3cm肺癌标准术式肺叶切除术能否撼动?且看日本Asamura 教授领衔的这项肺段对比标准肺叶切除的大型多中心非劣随机对照研究——JCOG 0802。 研究设计要点: 非劣设计:目的是证实肺段不差于肺叶,能否证实肺段优于肺叶? 本研究的小肺癌:小于2cm,CTR从大于0.25调整至0.5(JCOG 0201结果发表,定义CTR 0.5为影像学浸润和非浸润的界值,也就意味着研究者认为继续纳入CTR 0.25的患者入组进行肺叶切除是不符合伦理的,最终0.25
世界肺癌大会(WCLC)刚落下帷幕,会议上干货满满。其中,在主席研讨会上(PS01)公布的四项重要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以及小细胞肺癌专场(OA11)中的新进展备受瞩目,对此,“医学界”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袁冬梅教授和姚艳雯教授对精彩内容进行解读。 WCLC主席研讨会: 免疫往早期发力,AMG 510登场 “EXPECTING”:LCMC3研究结果可观,更多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值得期待 LCMC3研究(PS01.05)纳入了可手术切除的IB-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使用阿替利珠单抗进行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序贯手术切除。这项研究探索了免疫治疗单药的术前使用疗效与安全性,共纳入了181例患者。 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终点主要病理缓解(MPR)率达到21%,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为7%。更令人惊喜的是,有43%的患者经过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后实现了肿瘤降期。另外,共92%患者进行了R0手术切除,整体安全性良好。 I/II期患者的1年无病生存(DFS)率为85%,III期患者1年的DFS率为85%;I/II期患者1年总生存(OS)率为92%,III期患者为95%。 袁冬梅教授指出,免疫药物在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改变了既往手术切除的局限性,让更多患者有机会实现降期和接受手术根治,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也非常值得“EXPECTING”(期待)。 ▎“FINALLY”:终于有了针对KRAS G12C的抑制剂 CodeBreaK 100研究(PS01.07)纳入126例KRAS G12C突变的经治晚期NSCLC患者,使用针对该突变位点药物AMG 510治疗。结果显示,经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7.1%,其中3例达到完全缓解(CR),疾病控制率(DCR)超过8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到10个月,疗效非常喜人。 袁冬梅教授指出,AMG 510的亮眼结果为“不可成药”的KRAS靶点带来惊喜,照亮靶向治疗新道路。 ▎“DISAPPOINTING”:KEYNOTE-598研究结果公布,有待进一步探索 KEYNOTE-598研究(PS01.09)纳入了初治的PD-L1 TPS≥50%晚期NSCLC患者,一线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或帕博利珠单抗+安慰剂进行治疗,以评估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双免疫疗效是否优于单免疫。 结果显示,两组的OS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帕博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未带来显著的生存延长,中位OS为21.4 vs 21.9个月(HR 1.08,P=0.74)。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同样无差异(中位PFS为8.2 vs 8.4个月,HR 1.06,P=0.72。 袁冬梅教授认为,虽然该研究结果为阴性,略微令人disappointing,但是对于PD-L1高表达人群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而免疫治疗其他方面的更多探索有待开展。 ▎“TO BE CONTINUED ”:纳武利尤单抗拿下胸膜间皮瘤二/三线,未来可期 CONFIRM III期研究(PS01.11)纳入了既往接受过>一线治疗失败的复发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使用纳武利尤单抗 vs 安慰剂进行治疗,两组入组患者为221例和111例,其中超过50%患者入组接受治疗的线数为3(纳武利尤单抗为56%,安慰剂为59%)。 结果显示,纳武利尤单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中位PFS(3.0 vs 1.8个月,HR 0.61,P<0.001)。此外,纳武利尤单抗也显著延长了中位OS(9.2 vs 6.6个月,HR 0.72,P=0.02),达到了PFS和OS两个主要研究终点。 基于CONFIRM研究和CheckMate-743研究的双成功,袁冬梅教授提到,纳武利尤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分别在胸膜间皮瘤的后线和一线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丰富了预后较差的胸膜间皮瘤诊疗方案,复发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我们仍在等待更多亮眼的数据公布。 小细胞肺癌:PD-L1单抗闪烁,新药不绝 ▎两款PD-L1单抗更新数据,为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增添色彩 IMpower133研究(OA11.06)使用阿替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既往结果显示,该方案取得了优于传统化疗的OS。本次WCLC更新了其后续维持治疗阶段的疗效数据,两组分别有77%(阿替利珠单抗+化疗组)和81%(化疗组)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 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化疗组患者在维持治疗时开始计算的中位OS达到12.5个月,优于化疗组的8.4个月(HR 0.59)。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免疫联合组的从入组开始计算中位OS为15.7个月。同样,在PFS方面,免疫联合组也取得了优效性。阿替利珠单抗组自维持治疗时开始计算的中位PFS为2.6个月,化疗组为1.8个月(HR 0.64);从入组后计算的中位PFS为5.5 vs 4.5个月。 这意味着,SCLC患者接受一线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可以得到更长的PFS和OS。 另外,WCLC上CASPIAN研究(P48.03)更新了患者疾病复发的最新数据。该研究既往数据显示,度伐利尤单抗+化疗一线治疗可以为广泛期SCLC患者带来OS获益。无论转移病灶分为是否仅限胸部或胸外转移,度伐利尤单抗+化疗组的OS和ORR都优于化疗组。更重要的是,度伐利尤单抗+化疗组患者出现肺、肝和骨新病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 另外,CASPIAN研究中对药代动力学的分析发现(P48.21),药物的剂量暴露以及患者体重,与度伐利尤单抗的疗效无关,提示1500mg可作为固定剂量治疗。 ▎新型免疫药物AMG 757亮相,DCR达37% AMG 757是一款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而DLL3(Delta样配体3)在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BiTE在血液肿瘤中更为多见,在NSCLC中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可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 在AMG 757的I期研究中,纳入了52例经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的该药治疗。这些患者有44%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有25%在基线存在脑转移,25%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 结果显示,≥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发生率为23%,其中1例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在疗效方面,ORR为14%,DCR为37%,中位DOR为6.2个月。 对于多线耐药的SCLC患者,AMG 757提供了一种新的保底治疗方案,后续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Lurbinectedin+化疗后线治疗,ORR达62% Lurbinectedin是一款新型化疗药物,既往单药后线治疗SCLC的数据亮眼,ORR可达到约30%。本次WCLC公布了Lurbinectedin+伊立替康后线治疗SCLC的疗效。结果显示,在21例患者中,总人群的ORR为62%,临床获益率(CBR)为81%,DCR为90%,中位DOR超过6.7个月,中位PFS超过6.2个月。 ▎全外显子持续揭秘SCLC遗传倾向 SCLC的致癌驱动基因仍不明确,本次大会上公布了一项通过全外显子测序SC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胚系DNA和肿瘤体系DNA的研究结果,旨在探索SCLC的靶向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在66.7%的SCLC患者中发现DNA修复通路相关的基因异常,包括ACMG基因等。此外,胚系基因类型与含铂化疗的敏感性有关。 转载自医学界肿瘤频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删除。
MET改变是3%-4%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主要致癌驱动基因,这些肿瘤通常不携带其他已知的致癌驱动基因。与携带其他致癌驱动基因的NSCLC患者(如ALK、EGFR和ROS1)不同,携带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患者年龄通常≥70岁。 Capmatinib(卡马替尼)是一款高选择的MET抑制剂,既往的体内及体外研究发现,该药对于MET激活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此外,卡马替尼具有良好的通过血脑屏障的作用。今天,我们分享NEJM发表的(Capmatinib in MET Exon 14–Mutated or MET-Amplifi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9月3日)研究结果。 研究方法 GEOMETRY mono-1是一项前瞻性、国际、开放标签、多队列的II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卡马替尼在携带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或扩增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纳入标准:IIIB或IV期;年龄≥18岁;EGFR或ALK无突变,且至少具有一个可测量病灶;既往2周糖皮质激素剂量无增加的脑转移患者或脑转移病灶稳定的患者。基于患者MET基因突变状态及既往是否接受治疗,共分5个队列,另有两个扩展队列,对研究数据进行外部验证。患者每天服用两次卡马替尼(400mg)。 试验的主要终点是由IRC根据RECIST v1.1标准进行盲法下总体缓解率(ORR)评估。一个重要的次要终点是IRC评估的DOR。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的治疗反应和DOR、研究者和IRC评估的达到临床有效时间、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共计纳入364例患者,在1-5组中,97例患者具有METex14跳跃突变,210例患者伴有MET扩增。已接受治疗的患者入组1-4组,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入组5a和5b组。携带跳跃突变的患者,年龄比扩增的患者略微更大,女性、不吸烟患者的比例更高。队列6包含34例患者,包括3例MET扩增的患者,且其扩增数大于10;以及31例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患者,患者既往接受过一种治疗。 疗 效 在2020年1月进行最终分析时,MET扩增拷贝数低于10的患者,即队列(1b、2、3),因疗效较差而被提前关闭。 METex14跳跃突变 在97例METex14突变患者中,根据BIRC的评估capmatinib疗效如下: 1. 初治患者(n=28)中,ORR为68%(95%CI: 48-84);经治患者(n=69)中,ORR为41%(95%CI: 29-53);在队列6中,已经接受数据分析的31例携带MET第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且至少接受一种治疗的患者,ORR为48%。 2. 初治患者中,中位DOR为12.6个月(95%CI:5.6-不可评估);经治患者中,中位DOR为9.7个月(95%CI: 5.6-13.0)。该药物的治疗反应迅速,分别有82%和68%的患者在开始使用MET抑制剂治疗后的第一次肿瘤评估时出现了肿瘤缓解。 3. 中位PFS分别为12.4个月和5.4个月,研究者评估的数据与此相仿。 4. 脑转移:基线时有14例患者有脑转移,其中12例患者使用capmatinib治疗控制了颅内疾病,共有7例患者获得颅内缓解,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 MET扩增 1. 对于既往接受过治疗、MET扩增和基因拷贝数<10的患者(n=101)者疗效有限:扩增倍数为6-9的患者,ORR为12%,扩增倍数为4-5的患者,ORR为9%;扩增倍数小于4的患者,ORR为7%;三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7个月、2.7个月和3.6个月。 2. 对于MET扩增和基因拷贝数≥10的患者疗效:经治和初治患者的ORR分别为29%和40%,均低于预设的下限,中位反应持续时间分别为8.3个月和7.5个月。中位PFS分别为4.1个月和4.2个月。研究者评估的数据与此类似。 安全性 患者中位暴露时间为6.6周至48.2周,试验中所有队列中最常见的任意级别不良反应(AEs)包括外周水肿、恶心和呕吐。67%的患者出现严重程度为3~4级的毒性。最常见的治疗相关AEs包括外周水肿、恶心、呕吐和血肌酐水平升高。13%患者(n=48/364)发生严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1b组、2组和3组的发生率较低,这些患者接受MET抑制剂治疗的时间较短。药物毒性导致11%的患者(n=39)停用capmatinib,23%患者(n=83)减量。此外,在治疗期间,有4%的患者(n=13)死于疾病以外的其他原因,包括心房颤动、肝炎、肺炎等,只有1例死亡被认为可能与capmatinib有关。 小 结 基于以上数据,研究团队认为,capmatinib在携带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表现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而在MET扩增的晚期NSCLC患者中,基因拷贝数高的患者疗效更好。 转自e药安全,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1肿瘤标志物是什么呀?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听起来就很厉害,能标记肿瘤细胞的肯定不一般! 学术上通常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异常产生/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等等。 通俗一点来说,就像是肿瘤细胞在你的身体里和你打仗,无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总要留下点“战争的痕迹”,以此来彰显它的存在。正是它的“虚荣心”出卖了它的行踪,留下了“肿瘤标记物”。 2那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代表我得了癌症? 我就知道这时候患者朋友们就该问了: 那我体检查出来肿瘤标志物稍微高了一点,是不是就代表我得了癌症啊?! 不是的!大幅的升高才会有临床意义。 没有肿瘤的人,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升高。特别当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时,可能是体内存在一些非肿瘤性的其他疾病。比如: 月经期、妊娠早期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可增高; 妊娠期癌胚抗原(CEA)可轻度升高,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 肝肾功能异常、胆道梗阻和炎症感染等均可造成肿瘤标志物,如CEA、CYFRA 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ProGRP等浓度增高; 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CA125可升高; 胆汁淤积能导致血清CA19-9浓度增高。 肿瘤标志物升得越高,恶性可能就越大么? 肿瘤标志物升高几倍、十多倍、几十倍,当然比只升高一点点、升高一倍更有意义,但也并非绝对。比如,有些慢性肝炎AFP可高达1000ug/L以上(正常<30ug/L),但增强磁共振没有发现肝脏肿块,而且AFP随着肝功能好转而下降,就可以排除肝癌。 因此,肿瘤标志物升高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主要通过临床影像检查,要找到肿瘤存在的客观依据才能确诊!) 3肿瘤标志物正常能排除癌吗? 既然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代表我得了癌症,那反过来,我肿瘤标志物正常能不能说明我没有癌症呢? 实际上即便是得了肿瘤,也并不能保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100%是高的。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相关肿瘤。 比如在肝癌病人中,肝癌标志物AFP的阳性率仅为79%~90%,10%~3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指标正常或只有轻度升高。 肿瘤细胞在体内发展初期,很难被检测到,只有当肿瘤细胞分泌出来蛋白分子,我们才能在血液里检测到,这个“时间差”可能有三四个月。 此外,有些癌型不分泌蛋白分子,就更难被“捕捉”了。 那按你这么说,我为什么还要查肿瘤标志物? 实际上动态观察肿瘤标志物更重要。 特别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动态观察它的变化趋势更有价值,一般1~2个月复查一次该肿瘤标志物,并有必要做其它关联的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果肿瘤标志物逐步增高或持续增高,或出现其它肿瘤标志物也增高,有必要在3个月后,再行影像学或胃肠镜检查,或更精密检查。因为小的肿瘤当时不一定发现,经过3个月长大后,就有可能被发现了。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肿瘤。 如果多次复查,结果大致保持稳定,没有一次比一次升高,允许小幅度上下波动,或肿瘤标志物逐步下降,那通常表示它不是癌症引起的。也就是说你这个指标跟癌症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放心了。 4不同细胞来源的肿瘤标志物种类大有不同 由于不同脏器的细胞来源和属性不同,所形成的肿瘤标志物也是不尽相同的。 就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有属于自己的荣誉感一样,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当然也有自己“专属个性”。 因此,当健康人群出现某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时,我们可以寻找到相应的“患病脏器”;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某一异常指标升高时,也能提示有“转移”或“新发癌症”类型的存在。 而即使同一脏器,肿瘤起源细胞也可大不相同。比如肺癌,可以包含起源于腺泡细胞肺肺腺癌,伴随CEA指标的升高;也可以起源于支气管鳞状上皮细胞的肺鳞癌,伴随SCC指标的升高;也可以起源于于支气管粘膜上或腺上皮的嗜银细胞的小细胞肺癌,伴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指标的升高。 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还有助于“病理类型”的诊断。 当一位肺腺癌的患者在长期靶向治疗后,出现了NSE和Cyfry21指标的升高,提示可能出现“小细胞肺癌”的类型转化。而混合型肿瘤患者,往往同时兼具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同时升高。因此,学会解读肿瘤标志物,对肿瘤治疗非常有实用价值。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讲解14大肿瘤指标临床意义 1 CEA CEA是一种多糖蛋白复合物,主要存在于直肠、结肠癌组织和胚胎肠黏膜上。CEA作为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与消化道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胰腺癌、胃癌、食管癌、胆囊癌等发病密切相关,也与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消化道外恶性肿瘤发病存在密切关系。当患者出现某些症状且血清CEA浓度升高5~10倍,则要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肿瘤。 临床意义: 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如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肝炎、肺气肿、直肠息肉、结肠炎,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较低。 ①与癌症的早、中、晚期有关,越到晚期CEA值越升高,但阳性率不是很高。②与肿瘤转移有关,当转移后,CEA的浓度也升高。③与癌症的组织类型有关,腺癌最敏感,其次是鳞癌和低分化癌,这说明CEA是一种分化性抗原,分化程度越高阳性率也越高。④与病情好转有关,病情好转时血清癌胚抗原浓度下降,病情恶化时升高。CEA连续随访检测,可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也可用于对化疗患者的疗效观察。 参考范围:0-5ng/ml。 2 AFP 血清AFP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AFP和肝脏B超,可以发现早期肝癌。对于由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做1次AFP和肝脏B超,以便早期发现癌变。AFP也可以用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后随访。 临床意义: 对于血清AFP≥400μg/L超过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和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后,高度怀疑肝癌,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血清AFP升高也可见于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如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还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多在20~200?g/L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可见升高,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高峰,一般在400ng/ml以下。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可见于胎儿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孕妇血清中AFP异常降低,提示胎儿有Down's综合征的风险。 血清AFP是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高浓度的血清AFP,提示预后不良。肝癌手术后,血清AFP浓度下降到参考区间内,表示手术有效;若血清AFP仅有部分下降,表示手术不彻底或已有转移病灶;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诊疗指南提示,血清AFP可用于肝癌手术切除后或肝癌患者肝脏移植后的随访和复发监测。 参考范围:0-20ng/ml。 3 CA125 CA125是由体腔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抗原,其含量高低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分期呈高度相关性。血清CA125对于中晚期卵巢癌的诊断效果较好,但对于早期卵巢癌的诊断效果不佳。CA125的特异性较差,当发生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时某些妇科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盆腔炎、卵巢囊肿及月经期等均可出现不同程度升高。 临床意义: 卵巢癌血清CA125升高,阳性率61.4%;卵巢癌治疗有效CA125下降;复发时在症状出现前会出现CA125升高。CA125是判断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 CA125在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阳性率为43%;胰腺癌阳性率为50%,肺癌阳性率为41%,胃癌阳性率为47%,结/直肠癌阳性率为34%,乳腺癌阳性率为40%。 其他非恶性肿瘤中,CA125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等。 参考范围:0-35U/ml。 4 糖类抗原15-3(CA15-3) 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 临床意义: 乳腺癌患者CA15-3升高:乳腺癌初期的敏感性60%,乳腺癌晚期的敏感性80%。CA15-3动态测定有助于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当CA15-3大于100 U/ml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 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阳性率一般<10%。 参考范围:<28U/ml。 5 糖类抗原19-9(CA19-9) 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大量研究证明CA19-9浓度与这些肿瘤大小有关,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 临床意义: 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中CA19-9明显升高,尤其胰腺癌晚期的阳性率可达75%,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但早期诊断价值不大。CA19-9测定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当CA19-9<1000 U/ml时,有一定的手术意义,肿瘤切除后CA19-9浓度会下降,如再上升,则可表示复发。其对胰腺癌转移的诊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当血清CA19-9水平>10000U/ml时,几乎均存在外周转移。 CA19-9在胃癌的阳性率为50%,结/直肠癌的阳性率60%,肝癌的阳性率65%。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比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此外,在某些消化道炎症中,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比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参考范围:0-25U/ml。 6 糖类抗原72-4(CA72-4) 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若与CA19-9及CEA联合可以检测70%以上的胃癌。 临床意义: 胃癌的阳性率65~70%,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阳性率远远高于非转移者。CA72-4在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CA72-4还可作为治疗后随访的指标以及复发和预后的判断,CA72-4水平在术后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CA72-4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 参考范围:<6U/mL。 7 糖类抗原24-2(CA24-2)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鞘糖脂类抗原,抗体来自直肠癌细胞系COL0205,是一种唾液酸碳水化合物,能识别CA50和CA19-9的抗原决定簇。健康成人血清CA242浓度上限为20kU/L。 临床意义: CA242是一种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当消化道发生肿瘤时,其含量升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有86%和62%的阳性检出率,对肺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用于胰腺癌和良性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也用于结直肠癌病人术前预后及复发鉴别。CEA与CA242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与单独采用CEA检测相比,对结肠癌可提高40%~70%,对直肠癌提高达到47%~62%。 参考范围:2U/ml~20U/ml。 8 糖类抗原50(CA50) 癌抗原50(CA50)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广谱肿瘤标志物,与CA19-9有一定的交叉抗原性,主要用于胰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的辅助诊断,其中胰腺癌病人增高最明显。 临床意义: 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 参考范围:血清<24U/ml。 9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精液特异性蛋白。血清PSA升高发生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是监视前列腺癌发生和转归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临床工作中一般认为血清PSA正常参考值为<4ng/ml,4~10ng/ml为可疑前列腺癌,>10ng/ml为高度可疑癌。目前PSA已成为诊断前列腺癌最主要的标记物之一。 临床意义: 前列腺癌血清PAP升高,是前列腺癌诊断、分期、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PAP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参考范围:0-4.0 ng/ml。 10 SCC 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凋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较低。 血清中SCC水平升高,可见于83%的宫颈癌、25%~75%的肺鳞状细胞癌、30%的Ⅰ期食管癌、89%的Ⅲ期食管癌;也见于卵巢癌、子宫癌和颈部鳞状上皮细胞癌。因此,SCC成为临床上常用于监测上述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复发、转移或评价预后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临床意义 SCC主要应用于鳞癌的诊断,包括宫颈、头颈部、食管、肺和气管、泌尿生殖道和肛管部位的鳞癌,以及用于预后评估、病情监测、疗效评价。 血清SCC浓度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术后是否有残留、肿瘤复发和进展等相关,因此可用于宫颈癌的疗效评估、随访和复发监测。一般认为血清SCC升高是肺鳞状细胞癌预后不良(进展、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对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 参考范围:外周血SCC 0-1.5ng/ml。 11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 细胞角蛋白19是细胞角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这个家族至少有20种不同的细胞角蛋白多肽。而其中的CYFRA 21-1是上皮细胞角蛋白可溶性成分之一,属于细胞骨架结构中的中间纤维蛋白。各类非小细胞肺癌阳性检出率为70%~85%。存在于肺癌、食管癌等上皮起源的肿瘤细胞中。 临床意义: CYFRA 21-1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较灵敏的标志物。是NSCLC的首选标志物之一,特别是鳞状细胞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它也是NSCLC重要预后评估指标。血清CYFRA21-1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也可用于NSCLC的复发检测。 参考范围:0-30 ng/mL。 12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 胃泌素释放肽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分子,和人体许多生理功能、病理状态有关。ProGRP是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但其水平升高还可见于一小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这些病人的ProGRP浓度明显低于小细胞肺癌病人。 临床意义: ProGRP血清浓度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ProGRP>150pg/ml时提示小细胞肺癌(SCLC)的可能性>93%。是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之一,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并可用于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诊断。血清ProGRP是小细胞肺癌的重要预后评估指标。血清ProGRP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同时,血清ProGRP可用于小细胞肺癌的随访和复发监测。 参考范围:血清ProGRP:0~65 pg/ml。 13 NSE 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60%~8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NSE升高。在缓解期,80%~96%的患者NSE含量正常,如NSE升高,提示复发。 临床意义: 小细胞肺癌患者首轮化疗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呈一过性升高。因此,NSE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疗效与病程的有效标志物,并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NSE也可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尿中NSE水平也有一定升高,治疗后血清NSE水平降至正常。血清NSE水平的测定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监测疗效和预报复发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测定尿液中儿茶酚胺的代谢物更有意义。另外对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及其它脑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范围:0~16.3 ng/ml。 14 核基质蛋白-22(NMP-22) NMP-22(Nuclear Matrix Protein-22)是细胞核骨架的组成成分。与细胞的DNA复制、RNA合成、基因表达调控、激素结合等密切相关。膀胱癌时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并将NMP22释放入尿,尿中NMP22可增高25倍。 临床意义: 以10kU/mL为临界值,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78.5%;对浸润性膀胱癌诊断的敏感度为100%。 参考范围:0-10kU/mL。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仅用于参考,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相关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就像前面说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呈阳性不一定就是肿瘤,而仅仅是一种提示和信号,许多其他疾病也会引起肿瘤指标的异常;当然,肿瘤标志物检测呈阴性也不能100%确定安然无恙,在肿瘤较小,或者肿瘤组织表面被封闭等情况也会导致标志物检测不明显。 转自找药宝典。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中国人的早餐江湖,天南地北向来“纷争”不断。但无论是南方的米粉还是北方的面食,一碗白粥,一个馒头,一包咸菜组成的“铁三角”,牢牢占领了大部分中国人早餐食谱的榜首。 我们先不讨论这样的早餐结构是否合理(虽然这是一份典型的高碳水低蛋白的不健康食谱),毕竟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不健康的饮食结构短时间内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状态。 但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合理的饮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与治疗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类似这样的“经典早餐”显然是不行的。 过去,咚咚肿瘤科对于癌症患者应该怎么吃给出了一些建议: 肿瘤患者饮食指南:这些东西该“忌口”,这些千万别“忌口” 咚咚抗癌指南:癌症患者吃什么?这份美国的权威报告给你答案! 今天,我们根据癌症患者需要的营养支持,给大家做出了一份全面的癌症患者饮食“食谱”,可以快速帮助癌症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帮助抗癌事半功倍! 1 先了解患者的营养现状 再针对性给出营养方案 重视营养,是营养干预的第一步。任何癌症的饮食指南都要有的放矢,我们要知道患者应该怎么吃,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营养状态,才好针对性的开出最佳“食谱”。 图片 一份标准的癌症患者营养评估应该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营养不良三级诊断,包括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综合测定,通过这个过程全方位了解患者的状况,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过程后做动态评估。 临床上最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是PG-SGA量表,由患者自我评估和医务人员评估两部分组成,一共有7个方面,来判断患者有无营养不良及其严重程度。这部分内容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各位患者们可以到当地医院的营养科进行咨询。 当然,由于癌症患者的营养科学并未全面普及,有时进行营养诊断难度较大,接下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可以参考的饮食方案。这个方案是以一位130斤的肝癌患者为例,该患者近半年内的体重稳定,病情控制良好。 根据《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的推荐,建议每天摄入25~30kcal/kg的能量,即每天摄入1625~1950kcal的热量。 因为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能够显著延缓肿瘤的生长,所以按照130斤的体重,蛋白质推荐摄入1.2~1.5g/(kg·d),即每天蛋白质吃78~100g,最低吃200g碳水化合物。 考虑到是肝癌患者,所以脂肪的吸收代谢可能较困难,所以建议脂肪摄入不超过60g,在油脂种类的选择上也需要注意。 午餐 稳定期的肿瘤患者建议吃彩虹餐 上图算是一份标准的彩虹餐,可以分成午餐+下午加餐来吃,约950kcal。亮点在于,吃的是杂粮饭、肉蛋奶、豆类都是优质蛋白、而且蔬菜的份量也够,整体的饮食结构和食物的份量都相对合理。 在烹饪过程中,炒菜的油建议选择初榨椰子油,因为椰子油是饱和中链脂肪酸,一方面不容易和空气亲密接触,适合高温烹饪;另一方面椰子油能够在体内高效分解、迅速代谢,可以减少肝脏的压力。而且研究表明,初榨椰子油具有抗癌功效,可用于治疗癌症,尤其是肝癌和口腔癌。 早餐和晚餐 早餐和晚餐可以参考这个结构,热量大概450kcal。主食上优选粗杂粮,比如全麦、糙米、土豆、玉米、山药、南瓜等,因为这些食物和精米白面相比,含有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均衡营养、减少疲乏感、控制血糖和体内的慢性炎症。 蛋白质的选择,建议首选蛋、奶、禽(鸡、鸭)、鱼虾水产、大豆及大豆制品(如豆腐、腐竹、豆浆等),少吃红肉(尤其是牛羊肉),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吃红肉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有的研究说,红肉中的血红素铁含量高,可导致体内自由基的产生,而这些自由基会破坏DNA并促进亚硝基的形成,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还有的研究说,红肉可能通过促进慢性低度炎症,来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为大量的红肉可能会影响肠道内的细菌,从而增加炎症。 但是可能由于治疗的副作用,连看到彩虹餐都没有食欲,怎么办呢? 试试奶昔和健康零食吧! 2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怎么吃? 食物的温度会影响食欲、甚至加重疼痛,所以在患者食欲差的时候,不妨试试这款顺口又简单的奶昔? 只需要把所有的食材切块,放入破壁机等待30秒即可。如果一次喝不完,还可以冷藏食用,但别超过24小时哦! 奶昔除了口感顺滑外,还有助于多吃抗癌水果,研究表明,草莓和橙子中富含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而且蓝莓等浆果中含有的鞣花酸,可以通过调节酶的代谢来预防乳腺细胞的癌变。 在家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营养需求添加或更改种类,比如: 出现了口腔溃烂,就不要选择酸性较高的食物,如西红柿,桔子,橙子等,同时也要避免饮酒或者用含有酒精的漱口水。 便秘的时候,在增加液体摄入量的同时,也可以加入膳食纤维粉。 如果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也可以添加蛋白粉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能和家人分享食物,是件幸福的事,最后再介绍一款健康美味的能量零食,抽空和家人做起来吧! 这款高能量、高营养的零食,非常适合容易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的患者,只要逮到机会就来一块,美滋滋。 做法也不难:先将坚果种子类食物放入破壁机磨成粉;再加入南瓜、枣、花生酱和蜂蜜,破壁机搅拌至光滑,然后倒入碗中冷藏1小时。从冰箱中取出后,用手揉成小球,最后裹上南瓜子即可。 能吃是福,尤其是癌症患者,所以患者一定要保证吃的每口食物都富含营养,这样才有力气和病魔抗争。此外,除了食物的选择上需要注意外,餐具也很重要。 因为有些化疗药物会加重患者对金属的感觉,从而改变患者的味觉和嗅觉,所以建议不要用金属餐具,可选择竹子或者塑料制成的餐具。 其实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饮食调整只是营养干预的基础,做放化疗的患者很难只靠食物来维持所需营养,尤其是恶性肿瘤、老年人、吞咽障碍、上消化道肿瘤、内脏肿瘤等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人群,因此针对这类人群,提倡在正常进食的基础上,补充一些营养补充剂,来改善饮食营养的不足或不平衡。所以下次文章,咚咚将和大家分享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 Aiyer, H.S. and Gupta, R.C., 2010. Berries and ellagicacid prevent estrogen-induced mammary tumorigenesis by modulating enzymes ofestrogen metabolism. Cancerprevention research, 3(6),pp.727-737. [2]. Olsson, M.E., Andersson, C.S., Oredsson, S., Berglund,R.H. and Gustavsson, K.E., 2006. Antioxidant levels and inhibition of cancercell proliferation in vitro by extracts from organically and conventionallycultivated strawberries. 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4(4),pp.1248-1255. [3]. Verma, P., Naik, S., Nanda, P., Banerjee, S., Naik, S.and Ghosh, A., 2019. In Vitro Anticancer Activity of Virgin Coconut Oil and itsFractions in Liver and Oral Cancer Cells. Anti-Cancer Agen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Formerly Current MedicinalChemistry-Anti-Cancer Agents), 19(18),pp.2223-2230. [4]. 于恺英, 冯彩云, 陈永兵, 石汉平 and 刘明坤, 肿瘤营养诊疗系统的实施与应用.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7(3), pp.358-361. [5]. 李增宁, 陈伟 and 齐玉梅, 2017.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4(4), pp.397-408. [6]. https://www.aicr.org/cancer-prevention/food-facts/red-meat-beef-pork-lamb/ 转自咚咚医学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两年,临床实践已然发生了改变。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多癌种的主流治疗方案。这两种新型抗肿瘤疗法究竟谁更胜一筹? 一较高下 1.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谁更厉害?首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01 打击目标 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相同,目的都是尽可能杀伤癌细胞。区别在于,靶向药物是“定向爆破”,针对的是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例如某个特有的基因突变。比起化疗的无差别杀伤,靶向药物理论上只打击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 目前,大部分靶向药物的使用原则越来越清楚,打击目标也更加精准,一般就是携带某种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例如有EGFR敏感突变的肺癌,使用EGFR靶向药物,多数会有效。有ALK突变的肺癌,用ALK靶向药,效果也很好。 免疫治疗则与以往抗肿瘤药作用机理截然不同。它的作用对象不是癌细胞,而是免疫细胞。这类药物自己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激活针对癌细胞的免疫系统,然后让大量免疫细胞活跃起来,成为真正的抗癌武器。目前的PD1 抑制剂,PD-L1抑制剂,或CTLA4 抑制剂都是如此。 对于免疫药物,预测疗效还很难,使用还相对“不精准”。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是目前最热的领域之一,希望能尽早有突破,让免疫疗法也进入“精准医疗”行列。 结论:如果说化疗是无差别杀戮机器,靶向治疗就是精准定向的特种部队,而免疫药物是给特种部队进行动员培训的政委。 02 起效速度和时长 由于靶向药物针对性杀死癌细胞,因此往往起效较快。几个星期,甚至几天,就会发现肿瘤缩小。临床上甚至有卧床不起的晚期患者,服药几天后下床走路,复查转移灶全消的神奇效果。如果用在相应适应证患者身上,靶向治疗可以说有效率高、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但是,耐药性是靶向治疗一大难关,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进化,靶向治疗一段时间后几乎无一例外会出现抗药性,需要换药,长期存活或治愈的患者有,但是很少。 而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间接杀死癌细胞,因此,起效要慢得多,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起效的时间通常在3个月左右,因此建议患者每8~10周复查一次肿瘤部位的CT或MRI,对比以往的结果判断肿瘤大小进展情况,从而判断治疗效果。 免疫治疗另一个问题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这就意味着有些肿瘤对于免疫治疗药物一开始就没有响应,不过虽然免疫治疗起效较慢,但是一旦起效,持续时间比较长,对于部分响应的患者,则会长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会长期存活,甚至被治愈。例如,使用CTLA4 抑制剂的黑色素瘤患者,一旦活过3 年,80% 都能活过10 年,甚至临床治愈!这是大家热衷于免疫疗法的主要原因。 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免疫治疗可以让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得到显著延长。2019年的ASCO官方新闻稿曾指出,在免疫疗法问世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仅为5.5%。而在免疫疗法的治疗下,患者的总生存率可以达到18%,也可所谓是历史性的突破。 结论:从起效速度和时长来看,两者各有千秋。 03 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不过由于作用机制不同,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不良反应也很不一样。 靶向药物针对的是对癌细胞生长不可或缺的命脉。通过抑制这些命脉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药物也会“饿死”一些正常细胞,产生副作用,这点和化疗有点相似。比如肺癌EGFR 靶向药物,也会对表皮细胞有副作用,所以患者使用后会有明显的皮疹。 免疫药物功能是激活免疫细胞,来对抗癌细胞。它的副作用就是免疫细胞激活后,除了攻击癌细胞,也会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这会产生暂时的“自免疫疾病”,严重的话也是可能致命的。 目前使用的PD-1单抗、CTLA-4 单抗等免疫药物,代表性的副作用就是免疫系统活跃导致的皮疹、肠炎、腹泻、肝损伤等,它们的临床特征和化疗或靶向疗法的副作用截然不同,治疗这类副作用需要的药物也不同。 由此可见,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没有绝对谁强谁弱,而是不同的药适合不同的患者,再好的药也不会对100% 患者有效。 对于这两种抗癌治疗,花费较高,一旦用错药还会耽误治疗,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那么,究竟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呢? 如何选择 2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如何选择?了解适应证是关键。 靶向治疗的适应人群主要为基因检测后有特定突变的人群,因此,靶向治疗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前需要做一下基因检测,如肺癌患者做EGFR、ALK、ROS1等检测,如果有基因突变,可以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药物。 肺癌常见检测靶点:EGFR、ALK、ROS1、RET、MET、HER2、KRAS、BRAF、NTRK……(肺癌最多) 肠癌常见检测靶点:MSI,BRAF,KRAS,NRAS,RAS,HER2,NTRK 胃癌常见检测靶点:HER2、NTRK 肝癌常见检测靶点:无(多激酶抑制剂不需要检测,可直接用) 乳腺癌常见检测靶点:HER2、PR/ER、BRCA1/2、NTRK 卵巢癌常见检测靶点:BRCA1/2、NTRK 靶向治疗也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做基因检测,无需做基因检测的药物一般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例如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等。 对于免疫治疗来说,虽然免疫治疗没有靶向治疗那么精准打击,但是也不是谁都能用的。从目前来看,对于免疫治疗有效的人群,如下的特点。 (1)PD-L1表达高,PD-L1表达>1%即可用,这种情况一般是联合化疗药使用;PD-L1表达>50%疗效更好,单独用药即可,也可以承受最小的副作用; (2)肿瘤基因突变负荷TMB高,治疗效果更好好,但是不同的癌种TMB的分界值不同,要按照基因检测报告执行;(62%的高度TMB患者在免疫治疗一年后仍存活,而在低TMB患者中此存活率只有20%。) (3)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即MSI-H,免疫治疗效果较好,适用于所有实体瘤的后线治疗; (4)肿瘤组织中有大量免疫细胞浸润,也就是所谓的TIL高; (5)患者肿瘤大小较小、年龄较轻、身体一般情况较好等。 结论: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一定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选择,在如今多种治疗手段的配合下,恶性肿瘤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可控、可治疗、可期待的疾病。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新方法问世并进一步增加抗癌的效率。 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时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很多肺癌患者得知自己患有肺癌时,首先就是询问医生能不能做手术?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恶性肿瘤,人们对其治疗的研究很多。尽管肺癌的全身性治疗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化疗、靶向治疗,还是近几年大热的免疫治疗,都给了肺癌患者带来了很多全身治疗选择,但,手术的地位和重要性仍然不可撼动,作为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也是唯一可能根治疾病的手段。其疗效优于化疗、靶向治疗等其他治疗办法。 那么当医生告知患者已经无法手术时,他们是如何判断的?到底哪些肺癌患者可以进行手术? 1 搞清分期,指导治疗 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也就是肿瘤的TNM分期。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每一种肿瘤的TNM分期系统各不相同。以下是肺癌的TNM分期。 简单地说,如何抉择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病灶的大小或肿瘤浸润的范围,淋巴结的分期,以及有无转移,而这些因素共同参与了肺癌的分期。TNM分期对于指导肺癌患者治疗至关重要,临床医生依据这个分期为肺癌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同样,TNM分期还可以提示肺癌预后,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2 早期肺癌,手术受益者 根据数据统计,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后其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根治性手术切除可以大大提升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那么这里的早期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定义。其实,关于早期的定义相对于来说比较模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一般来说,我们老百姓认为的早期可以理解为临床分期中的O期、Ⅰ和Ⅱ期,包括ⅠA期和ⅠB期,ⅡA期和ⅡB期,甚至也有人将可以手术的ⅢA期称为早期。 ① I期肺癌 在临床TNM分期中,Ⅰ期的肺癌肿瘤直径较小,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没有远处转移。Ⅰ期的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大概为60%-80%。 ② Ⅱ期肺癌 Ⅱ期中,也可分为ⅡA期和ⅡB期,ⅡA期肿瘤直径相对较Ⅰ期肺癌肿瘤直径大一些,但是也不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而ⅡB期的肺癌,肿瘤直径又会较ⅡA期大一些,同样不能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还有一种情况是肿瘤直径与Ⅰ期或ⅡA期一样,但此时已有了淋巴结转移(即为N1)。Ⅱ期患者术后生存率大约为35%左右。 ③ 可以手术的ⅢA期或ⅢB期 ⅢA期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根据TNM分期可以看到ⅢA期包括了:T3N1、T4N0-1以及T1-2bN2。 那么ⅢA期包括了这么多种,到底哪些是真正可进行完全性手术切除的呢? 临床上判断可完全性手术切除的ⅢA期 NSCLC包括T3N1部分T4N1(如肿瘤直接侵犯胸壁、主支气管或纵隔)伴或不伴有单站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变。对于该组患者,推荐首先进行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含铂双药方案化疗。另外还可以进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治疗模式。Ⅲ期的术后生存率大约在只有2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临床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术后其分期可能会提高,从而导致预后不好,这是因为术前我们主要是以临床分期为准,根据影像学检查这些辅助检查进行判断,不一定准确。而在手术后进行的病理分期才是相对最准确的。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会需要判断是否进行后续治疗,如术后辅助的放疗或化疗。同时也会影响肺癌患者的预后。 3 小细胞肺癌,能否手术? 在我们以上的讲解中,主要谈论的是非小细胞肺癌,那么这里为何没有谈及小细胞肺癌,其实也主要缘于小细胞肺癌的一些生物学特点。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容易转移,但对化疗很敏感,基本上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常常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那么到底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能不能手术呢?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行系统的分期检查后提示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T1-2NO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我们可以看到小细胞肺癌能进行手术的限定性很大,必须是没有淋巴结转移的T1或T2的患者。根据统计数据显示,I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有40%-60%的5年生存率。但尽管如此,在临床上能够手术的小细胞肺癌常常少之又少。 4 能否手术,身体基础同样是关键 临床上,有一部分人即使分期很早,但是仍然无法手术,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这类患者一些身体基础情况达不到能手术的要求,比如本身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的糖尿病等。这类患者建议采用根治性放射治疗措施,包括立体定向放疗、射频消融和胸部放疗。 5 不再开胸,微创更优 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是患者想要了解的一个方面,很多患者忌惮于开胸手术的可怕,认为“开胸剖腹”非常损耗身体。的确,过去传统肺癌手术常常采用开胸的方法,这种方式尽管可以更大程度上暴露肺组织,提升手术视野,但是此术式创伤大,易增加患者手术出血量,加大手术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而伴随近几年医疗研究的深入,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 ,胸腔镜手术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胸腔镜下进行肺癌手术,无需开胸,即可进行肺肿瘤病灶的切除,其属于微创术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现如今大部分医院均开展此种手术方式。另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也在逐渐兴起,其手术的精确度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创伤更小,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术后恢复快,愈合好,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减少术中的组织创伤和炎性反应导致的术后粘连。术中对机体损伤大大减小。优点多多,缺点就是费用较高。 最后总结来说,尽管早期肺癌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很高,部分ⅢA期或 ⅢB期的肺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提高生存率,而且能够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也是肺癌患者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方案。但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大多数肺癌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只能进行姑息治疗。因此提高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才是最重要也最应该倡导的目标。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NCCN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Lung Cancer Screening(2020Version.1)[DB/OL]. http://www.nccn.org. 摘自咚咚肿瘤科
PD-1该何时停药?全球首个研究PD-1最佳用药时长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公布,核心结论: 对于PD-1抗体治疗“奇效”的患者,建议至少用满2年; 对于效果一般的病友,用到疾病进展或者用满1年。 随着PD-1/PD-L1药物在国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关心用药时长的问题。毕竟,这个药不便宜,一年花费约8-30万之间。 PD-1起效后,到底该用多久? 目前,绝大多数官方的说法是:晚期实体瘤病人,一旦PD-1抗体起效,要用满2年;根治性治疗(如手术、同步放化疗等)之后,PD-1抗体用作巩固治疗/辅助治疗,用满1年。 同时,鉴于PD-1药物的革命性意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在探索在疗效不打折扣的基础上,缩短使用时间。这方面,曾经也有不少令人振奋的数据,比如:如果疗效达到完全缓解,也就是肿瘤完全消失了,或许可以考虑提前停药,定期复查。 不过,以上所有的研究,几乎都是回顾性或者没有对照组的研究,结论有时候是会有误差的。为了真正科学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避免各种因素对结论的影响,这关乎全球近百万人的生命。 近日,权威医学期刊《JCO》杂志在线公布了一个代号为Checkmate-153临床研究的最终结果。这个其貌不扬、编号也没啥特殊的临床试验,却拥有令人震撼的意义:这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尝试探索PD-1抗体用于晚期实体瘤最佳用药时长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个临床试验。 临床设计: 招募1428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PD-1抗体O药治疗。 用药一年之后,还有252位患者依然接受治疗,包括“奇效患者”(肿瘤持续缩小)、“一般患者”(肿瘤稳定)和“进展患者”(肿瘤增大,但是状态不错)。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这252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继续用药组,持续用药,直到肿瘤进展或副作用不耐受;停药组,直接停药,定期复查,万一肿瘤反弹,允许重新用回O药。 临床数据: 总体生存期方面:经过13.5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4.7月 VS 9.4月(下图左),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 VS 28.8个月。 所以,两组患者的生存期,严格比较下来,都是第一组(持续用药组)更胜一筹,药不能停。 PD-1疗效与用药时长方面: 对于O药用满一年,肿瘤持续缩小的“奇效患者”,只用满一年就停药,哪怕是后续肿瘤反弹继续用药,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一倍; 而对于O药用满1年,肿瘤已经进展(进展患者),或者O药治疗期间压根就没能让肿瘤明显缩小过、最佳疗效也不过是肿瘤稳定/不大不小(稳定患者)的病人,用满1年提前停药,不影响总生存期。 结论: 对于那些PD-1抗体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且疗效维持超过1年的病人,建议继续用药,直到疾病进展; 对于那些PD-1抗体治疗后肿瘤稳定的病友,其实用药满1年也差不多了; 而PD-1抗体治疗1年内就进展的病人,进展以后似乎没有必要继续用药。 注意:本文结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 参考文献: [1]. Continuous Versus1-Year Fixed-Duration Nivol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Lung Cancer: CheckMate 153.DOIhttps://doi.org/10.1200/JCO.20.00131 摘自咚咚癌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