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年年年检,无事,又能安心驾驶一年。 人劳碌工作年年体检,拿到报告,有点傻眼,怎么了呢? 其他一切结果正常,就是CEA略高,略高那么一点点,自己百度了一下,吓得不行,说自己是癌症...... 深呼吸,先别紧张,肿瘤内科医生来给您唠一唠,CEA这些事儿,很接地气儿的,往下看。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者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一类物质。当然了,它还可能是宿主对肿瘤的不良刺激产生反应进而出现的一类物质。包括AFP,CA125,CY211,SCC,NSE等等。 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也可以用于监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 分布:广泛存在于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可以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等各种方法检测到。什么是CEA? CEA(carcinoembryonicantigen )即癌胚抗原,是肿瘤标志物的一种,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是1965年由Gold和Freedman首先从结肠癌和胚胎组织中提取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故名。 分布:可从血清、脑脊液、乳汁、胃液、胸腹水及尿液、粪便等多种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 意义:CEA是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肿瘤性疾病和一些非肿瘤性疾病也能升高,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参考值<5μg/L。抽血可查,不用空腹。体检CEA升高了,会不会得癌了啊? 肿瘤性疾病和一些非肿瘤性疾病CEA都能升高。 肿瘤性疾病里面,CEA升高,往往高于正常范围数倍,多见于如结肠癌、直肠癌、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也不能具体到是哪种癌(因为是广谱肿瘤标志物)。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CEA浓度会随之下降,反之病情加重,CEA也会随之升高。主要是用于辅助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检测疗效和肿瘤复发、随访等等。那哪些非肿瘤疾病导致CEA升高啊? 非肿瘤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酒精肝等疾病,15%~53% 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 但是CEA超过20ng/mL时往往提示有消化道肿瘤,所以测定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也就是说,CEA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记住一句话:CEA高了不一定是癌,得癌了CEA不一定会高,因此CEA仅供参考;动态观察,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更有意义! 要不要立刻马上全身检查啊?想做个PET/CT....., 不需要!!! PET-CT用的造影剂是18FDG(是一种正电子核素标记的脱氧葡萄糖),不是查癌神器,有些癌症对此检查也并不敏感,这个检查的主要作用在于癌症综合治疗的治疗评估,比如化疗前后判断疗效,是否有复发、转移等。但是目前,关于血清CEA 动态变化与18F-FDG PET/CT 显像诊断恶性肿瘤的研究较少见。 血清CEA水平和FDG 摄取程度均与肿瘤负荷相关,血清CEA 越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FDG的高摄取。 良、恶性肿瘤患者CEA 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交叉,CEA值达到多少提示恶性肿瘤,临床未严格限定。 此外,FDG 并非恶性肿瘤特异性显像剂,会存在误诊和漏诊的可能,且18F-FDG PET/CT 检查费用昂贵及可能存在辐射损伤,若发现CEA 升高即行18F-FDGPET/CT 检查,会增加医疗成本和负担。去年体检CEA是5ng/ml,今年体检是9.7ng/ml,啥感觉也没有,咋还高了呢? 强调两点吧。 1. CEA轻度升高:不要过于恐慌;定期复查监测该指标,如一直维持在参考值上限的临界值水平,则意义不大;尽量检查全部的肿瘤标志物,若有相关不适症状,完善特定检查如胃镜、肠镜、胸腹CT等再判断。 2. 需要重视的情况。单次检查值明显升高,数倍于正常值的上限;反复检查,数值动态持续升高;伴有身体的明显不适症状;有家族肿瘤史(肿瘤筛查时肿瘤标志物升高)。完善检查,再听取肿瘤科医生的指导意见做下一步处理。 现在是不是可以放轻松啦?重要的是重视体检这个态度,不能说查体了一点毛病都没有,那钱不是白花了吗?呵呵,世界是属于那些健康活着且长久的人的,所以,健康快乐的活在当下吧! 希望能帮到您!从医路上,不忘初心。愿像金庸笔下扫地僧,默默无闻一身武功。参考文献:[1]陈琳,阮佳,解郑良, 等.三甲医院2年内CEA检出情况分析以及危重症患者CEA水平明显升高的原因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7):774-778。[2]刘炬,徐志坚,张凯, 等.体检人员常见肿瘤标志物异常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2013,22(12):1029-1032。[3]Suga T,Nakamoto Y,Saga T,et al. Prevalence of positive FDGPET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high CEA levels[J]. Ann Nucl Med,2010,24(6):433-439。[4]郑红娜,李敬,解敬慧, 等.体检人群血清CEA不明原因升高行18F-FDG PET/CT诊断肿瘤的临床价值[J].天津医药,2017,45(2):215-219。
1.0手足皮肤反应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手及足底部红斑和感觉异常。早期表现为手掌、足底、指/趾端出现感觉异常或有刺痛感,有的患者会出现麻木、红斑,可伴有皮肤增厚、粗糙,严重者出现脱皮、糜烂伴重度疼痛感。用患者的话来描述便是“烂手烂脚”。受力区域症状相对严重,同时也受剂量的影响,停药后症状会明显好转。手足皮肤反应多见于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多西他赛,以及一些抗血管药物如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瑞戈非尼、呋喹替尼等。 2.0处理 临床按照CTCAE5.0分级处理1级: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感或不伴疼痛的轻度皮肤改变或皮炎,如肿胀、红斑、过度角化。无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 处理:不需要做治疗药物剂量的调整。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日常生活中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热水或含酒精的护手霜;避免手脚摩擦和压力; 睡觉穿厚的棉手套/袜子; 使用保湿润肤霜; 20%的尿素软膏或含羊毛脂的软膏涂抹老茧和过度角化区。2级:伴疼痛的皮肤改变,包括肿胀、红斑、水泡、皲裂、脱皮、出血和过度角化,影响工具性日常活动。处理:可适当行治疗药物剂量的调整;可局部使用2.5%氢化可的松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涂抹保湿霜;口服维生素或西乐葆。止痛可考虑4%利多卡因凝胶或口服镇痛药(NSAIDS,COX-2抑制剂或扑热息痛);外用抗生素治疗水泡和糜烂。3级:严重的皮肤改变,包括水泡、湿性溃疡、皲裂、脱皮、出血和过度角化,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处理:止痛处理及局部用药治疗,合并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治疗2-4周后仍未缓解,则考虑暂停用药或终止治疗。 3.0结语 抗肿瘤药物带来的皮肤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患者减药或停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临床治疗中要严密观察,个体化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充分控制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
提起左和右,最熟悉的就是男左女右,比如照相的站位、中医把脉·······然而,左思右想之后,左和右除了描述位置不同,还暗含了功能上的差异。比如人体的左脑和右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大肠也分左右,且左、右半结肠癌并非完全相同,有时候也得论论“男左女右”。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左、右半结肠,上图:看清楚点哈,左半身和右半身是从人体正中线区分,右半和左半结肠不是从正中间分开的,是从左上到右下斜着划分的,所以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是同一个器官中的两种不同疾病。 那既然是同一器官的两种不同疾病,有啥区别呢?第一,解剖生理方面差异 第二,分子水平差异在右半结肠癌中,DNA错配修复的突变概率较高,肿瘤通常具有扁平组织学特征。在左半结肠癌中,染色体不稳定突变概率更高,如K-ras、APC、PIK3CA、p53的突变,肿瘤呈息肉样形态,早期检出率更高。 第三 , 临床表现差异,“男女略有不同”左半结肠癌好发于年轻男性朋友。但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发生肝转移,且主要转移至左半肝。 右半结肠癌多见于高龄女性患者。 第四, 治疗方式差异 在常规治疗和靶向治疗情况下,左半结肠癌(LCRC)比右半结肠癌(RCRC)肿瘤有更好的预后。但是总体来讲,手术与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生物免疫等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是目前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看完是不是又涨知识了?!,有意思吧,食物是一条道路,然而,肠里学问大。欢迎转发。
※什么是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抑制,按照字面可以理解就是压制,减少或者降低,或者不长。骨髓抑制就是指骨髓中的一些细胞成分,经过化疗药的作用生成数量减少,主要体现在血常规里面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等。※ 发生原因:在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部分自身比较活跃的正常细胞。人体中主要行使造血功能的骨髓细胞相对于其他正常细胞增殖较快,是化疗药物易攻击的对象。接受化疗药物治疗后,骨髓细胞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常见症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可能会导致发烧、咳嗽等感染症状出现。血小板减少会降低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皮肤出血(瘀斑)、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红细胞减少易出现贫血,具体表现为面色苍白、晕眩、易气喘等。※日常注意事项:◇ 化疗前后注意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监测血常规是否出现异常。◇ 注意预防感染,如外出佩戴口罩、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皮肤身体的清洁等。◇ 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久坐起身时要缓慢。◇ 预防外伤,防范出血。可使用软毛牙刷刷牙,注意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如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或不适时应及时就医,向主诊医生咨询并接受适当的对症治疗。
每到盛夏日,听的最多的中医建议就是最简单的调理方法就是晒太阳,于是乎,关于如何做到“三伏天晒背养生”,“夏天晒背能补阳驱寒”,“晒后背改善寒性体质抗肿瘤”的小视频,小妙招在各种群转发来转发去,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除了想美白的小姑娘,一些药物和服药的人是需要防晒,见不得光的。为什么‘见不得光’?光照可以导致一些药物发生光分解反应——即药物在光线的作用下发生结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或失去原有的活性。光分解反应通常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一旦药物被光照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药效了。一般来说,紫外线和可见光中的蓝光对药物的破坏作用最强,红外线和可见光中的红光对药物的破坏作用最弱。光分解反应会导致药物出现颜色变化、沉淀、气味变化、浑浊等现象,也会导致药物的有效成分减少、毒性增加或产生新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需要避光保存的药物,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进行储存和使用。哪些抗瘤药需要避光保存?简单记一下,认药瓶的颜色。瓶身深色的或是不透明的药物,都是需要避光保存的。静脉常用的化疗药,主要有铂类药物、蒽环类药物、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抗代谢药物(吉西他滨,培美曲塞,氟尿嘧啶)等。这些药物为了避光,在使用时护士都会套上个黑袋子或者棕色袋子,注意不要小敏感,并不是用来遮挡瓶签。这方面医护人员肯定考虑得比我们自己更周到。最需要关注的是口服抗肿瘤药物,包括不限于以下:替吉奥;达拉非尼;卡培他滨;甲氨蝶呤;卡培他滨;环磷酰胺片;依托泊苷胶囊;昂丹司琼片;亚叶酸钙。以上这些药物,在光线下都容易发生分解和变色,导致活性降低或失效。因此,在储存在储存时应放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卫生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照射,避免高温或潮湿。药物的包装也建议别随意拆开或剪开。如果已经将药物取出,建议在24小时内使用完毕。哪些人见不得光?一些药物存在光敏反应,在体内或体外吸收了光能后,会与皮肤或眼睛的组织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皮肤或眼睛的损伤或炎症。皮肤娇嫩者、小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比旁人更容易出现光敏反应,需要格外重视。使用下列药品的人,“见不得光”或者最好避光:多西他赛;替加氟;盐酸左氧氟沙星等,可参考上述药物。这些药物,在服用期间及停药后至少5天内,要避免阳光直射或人工紫外线。见不得光的人,要注意什么?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们首先要明白:并不是站在烈日下才算是见光,阴天、日光灯照射、甚至月光的照射都是不同程度的“见光”。另外,日光中的长波紫外线是可透过一般的玻璃窗的。因此,患者即使在家里也要格外小心,最好拉上窗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及时准备涂抹防晒霜,进行戴帽子、穿长袖衣服等防晒措施,并着重保护皮肤和眼睛。在饮食方面,需要避光的人还要避免食用泥螺、雪菜、莴苣、茴香、苋菜、荠菜、芹菜、萝卜叶、菠菜、荞麦、香菜、红花草、油菜、芥菜、无花果、柑橘、柠檬、芒果、菠萝等富含光敏性物质的食物。这些食品可能会增强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增加光过敏风险。最后,给天生反骨的话:如果已经出现光敏反应或皮肤损伤、眼部损伤等应该及时用冷水湿敷红肿发热部位或者去皮肤科进行就医。
俗语人吃五谷杂粮,生病难免。小小不然的,抗过也就算啦,需要去医院看医生的,试问一下是不是一拍脑袋就去了?有没有白跑一趟?来看一下,你做到了哪一条。去医院要带好患者的身份证,医保卡,婴幼儿要带出生证明或者户口本。到了医院要办理就诊卡(就是相当于在医院的“身份证”)。看病得挂号,注意有两步骤:先预约,再完成缴费。就诊当天取号,这样电脑的诊疗系统才会真正显示患者名字。虽然是“问诊”,但是是医疗行为,得负责的,即便仅仅说几句话,没有开药,也得收费花钱的。有预约意识,门诊得预约,住院也得预约。大城市医疗资源紧张,平诊得预约,病情急就近看急诊。没预约就跑去医院看病的,有些医院不加号或者加满了,那不是自己白跑一趟么。谁生病谁就是就诊人,挂号就是谁的名字。家属以自己的名字代替患者挂号看病,是不行的;但是以病人的名字挂号,家属代为跑腿去医院和医生沟通病情,是可以的。看病就分两种形式,住院和门诊。所以对应着医保报销的形式就按住院和门诊来进行。异地就诊,就是出去别的城市看病得和医保局备案,有两种形式:住院治病:全国医保联网,能进行实时结算,就是出院时费用可以在就诊的医院按照扣除医保后的费用结算。有的异地医保住院要求有门槛。比如说在外地住院要求住院费用超过800元才给报销,800元就是门槛。门诊治病:异地就诊,不是所有的病都能住院。因此门诊为异地就诊常用且累积花费较高的看病方式。那必须在参保当地(看清楚,参保当地就是办理医保的地方,不是看病的地方),三问:这个病/这个药在xx地方门诊看的话,在不在门诊报销目录里面?异地门诊就诊报销手续材料需要提供哪些?异地备案实时报销和返回当地报销比例有多少?自己算一下,实时报销和回当地报销,哪个更划算。7.日间诊疗是比较方便的治疗方式,当天用药当天回去,但是费用报销按住院形式走。8.医保卡的钱分为个人账户和医保账户,一些自费的项目/药物等,虽然不掏现金,也可能就是从医保卡的个人账户划走了。总之关键词,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预约,挂号,住院,门诊,异地,个人账户,日间诊疗,搞清楚了,看病事半功倍!!!搞不清楚,那就多看几遍!
每每谈到化疗,许多人首先就联想到呕吐直到吐出胆汁、脱发直到一根不剩,还有精神萎靡,或者抵抗力下降,对化疗的副作用均有谈虎色变之感。其实,如果你能够粗略地了解化疗副作用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处理原则,可能你就能坦然地面对化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副作用,从化疗中为肿瘤治疗争取最大的获益。 所谓的“化疗”,就是指通过一种或多种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存。然而,由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在代谢上不存在根本差异,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对正常细胞也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尤其是那些增殖旺盛的组织细胞,同肿瘤细胞一样,最容易被化疗药物损伤。这些增殖旺盛的组织细胞就包括胃肠道黏膜、毛囊细胞、白细胞等等,这些细胞的损伤就造成了我们在化疗过程中最常见到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下降等等。然而这些正常组织的细胞更容易从化疗的损伤中恢复,使得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损伤更为明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在认识了化疗副作用发生的缘由之后,我们还需要澄清化疗中的几个误区: 很多人以为,只要是化疗,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呕吐、脱发等副作用。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化疗病人都会出现副作用。每一种副作用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频率,但不是百分之一百。同样的药物,可能在这位病人身上出现了某种副作用,在另一位病人身上就没有出现,或者出现了另一种副作用。而且同样的副作用,在有些病人是轻微的,而有些病人可能明显一些,也是因人而异。因此,不要因为别人出现的副作用,而拒绝应该接受的化疗。而且,并不是所有化疗药物的副作用都相同,有的可能脱发明显,有点可能白细胞下降明显,有的甚至什么副作用都不明显,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不尽相同。在制定化疗方案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治疗效果的因素,医生往往还会根据不同病人的身体情况和对副作用的个人意愿不同,个体化地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因此,如果你是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应该让你的医生全面了解你的身体情况,告诉他你对不同副作用的接受程度,这样往往会使得化疗更易于被病人接受,也有助于提高化疗的效果。很多人认为,要想化疗起效,就必须有副作用。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化疗的副作用跟疗效之间并没有相关性。有效的化疗方案有时可能副作用就不明显,因副作用而把病人治垮的化疗并不是好的治疗选择。理想的化疗方案应该是高效低毒,在最低副作用的前提下争取最好疗效。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这些新药往往副作用更低,甚至疗效更好。因此,目前在化疗过程中,病人可能不脱发,或者不呕吐,或者白细胞不降低,疗效反而更显著,这样的化疗就更易于被病人接受。况且化疗的副作用能够预防或治疗,合理的处理方法能够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频率、减轻副作用发生的程度、缩短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下面我们就化疗中最常出现的几种副作用,谈谈其预防治疗方法。 恶心呕吐是化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也是病人最畏惧的副作用。通常发生在化疗后的几小时,一般持续1-2天,偶尔持续时间更长,或者让病人滴水难进。但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合理地使用止吐药物,能够减轻恶心呕吐的发生。化疗过程中不宜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避免不易消化和油腻的食物,冷、酸食物能够减轻恶心,通过聊天、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也能够缓解胃肠反应。另外,不要因为畏惧呕吐而拒绝进食,往往强制少量进食反而能够减轻恶心,减少胃肠损伤。脱发是影响病人心情的另一个常见副作用,也是病人拒绝化疗的常见原因。其实并不是所有化疗都会脱发,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人,其脱发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且在化疗结束以后,头发往往会重新生长出来,甚至发质、发色更好。除了在选择药物上可以避免脱发的发生外,化疗中的一些措施也可以减轻脱发的程度。例如使用冰帽和温和洗发液,避免用硬质梳子和染发,剪短头发也使得脱发显得不明显而易于处理。另外在不可避免脱发时,可以暂时选择合适的假发,既不影响化疗开展,又不影响美观,还可以随意改变发型和颜色,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其它诸如腹泻、便秘、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医生也有相应的处理方法,病人也可以通过改变相应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而加以预防。因此,目前许多副作用并不是拒绝化疗的直接因素,当病人能够认识这些副作用,并且了解其预防治疗措施后,我们会发现,化疗并不象传说中那么可怕,没有必要再对化疗“谈虎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