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足跟部黑色素瘤术前活检病理明确诊断: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厚度4mm影像学和病理活检评估、规划,瘤体局部分级T4,手术行局部周缘大于2.0cm的切缘、深度跟垫全层切除+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检、备清扫手术切除后缺损创面大小:计划手术切除➕修复皮瓣设计取以“足底内侧动脉”为蒂足底内侧皮瓣大小:皮瓣切取与血管蒂部显露游离蒂部、受区无张力缝合,供区游离植皮。术后外观及功能状态 康复后的外观与足背伸不受限
癌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威胁生命的恶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有些癌症的发病率还在持续升高。对于早期或者中期的癌症,能够及时进行手术切除癌肿,具有潜在可治愈的可能,尤其是对于一些体检发现的非常早期的癌,手术后很多病人都可以得到根治,可以治愈。但是,癌症作为一种恶性肿瘤,手术后,也有可能会再次发生复发和转移。因此综合治疗后的随访观察就显得极为重要,通常癌症的随访都会长达5年,临床上也常用5年生存率来评价癌症治疗效果,那么为什么得了癌症5年是道坎呢? 临床使用的5年生存率,为何不是3年2年?临床上通常用“5年生存率”来评估肿瘤治疗的长期疗效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或者耐药进展甚至死亡。对于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肿瘤,约80%的复发或转移事件发生在根治性手术后3年内,另有约10%左右发生在根治术后5年内,如果根治术后5年都没有出现复发转移,再次复发的风险和几率就很低了,可以认为是临床治愈(但不代表完全没有复发风险),因此,常用5年生存率来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也便于比较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治疗疗效差异。实际上,这里的5年生存率包括了5年内不管是否复发转移但生存期均超过5年的患者人群(无瘤生存或带瘤生存)。此外,临床上也常用3年无病生存率来评估治疗疗效,是指术后3年内没有出现复发转移且仍生存的患者比例,因为大多数的复发转移是在3年内发生。越早期发现的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越高。例如结直肠癌,I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是90%左右,II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约70%,III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约50%。而对于晚期肿瘤,部分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的肿瘤,可能5年生存率为0,对于这部分患者的疗效评估,经常采用的指标是中位生存期,是指累积生存率为50%时所对应的生存时间,表示有且只有50%的患者可以存活过这个时间。例如晚期肺癌在单纯化疗年代的中位生存期仅1年左右,意思是只有50%的患者能活过1年时间,5年生存率也不到5%。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晚期肺癌的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在免疫治疗时代,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提高了3-4倍,达到20%左右。5年生存率越高,意味着治疗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确诊后的5年内,疾病是如何发展的?确诊肿瘤后,不同的分期,治疗手段和后续疾病的发展不同。对于最早期(I期)的肿瘤,例如肺癌或肠癌,大多是无明显症状,而且往往是体检发现的,这种情况下手术是首先治疗手段,I期的肺癌和胃肠道肿瘤,均不需要后续化疗,术后定期复查。对于II-III期的肿瘤,在确诊后,有些可以直接手术,术后行药物辅助治疗,有些遇需要先进行手术前的药物治疗或者放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术后再行巩固治疗。不论是哪种情况,同样需要在5年之内,定期复查,防止复发,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能早发现早治疗。而对于初诊即为晚期不可手术的肿瘤,有部分患者是可以通过药物转化治疗,达到可手术的标准,同样有机会达到根治,例如肠癌肝转移,目前5年生存率达到30%-40%。另有一些患者则进入到药物长期的维持控制中,在兼顾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控制肿瘤的发展,延长生存时间。 “5年生存率”或“5年内不复发”有怎样的临床意义?患者应该如何看待?“5年生存率”包括了确诊肿瘤后存活时间超过5年的无瘤生存患者和带瘤生存患者;而“5年内不复发”或者叫5年无病生存率是指术后5年内没有出现复发且仍存活患者的比例,这部分患者很大程度上是达到了临床治愈。在临床中,医生提到5年生存率,并不是指得了这个病只能活5年,而是生存时间能超过5年的概率,5年生存率越高,说明该疾病治疗效果越好;而5年内不复发既体现了治疗的效果,也反映了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恶性度并不是那么高,治愈率较高。
2017年欧洲肿瘤年会期间,欧洲肿瘤协会(ESMO)前主席Pierre-Arrmand教授问我一个问题,你关注过乳腺癌患者康复后的性健康问题吗?我一时语塞,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关注过!他进一步说,众多的观察表明,乳腺癌患者的性功能减退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存。回想从事肿瘤诊治工作近30年间治疗了大量的乳腺癌癌患者,尽管由于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但随之也有许多问题显现出来,比如内分泌治疗后出现潮热、易怒,阴道流血、干涩不适等,部分患者还伴随着睡眠、日常活动能力方面的巨大改变,其对女性患者的健康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通常,作为医生,特别是目前临床医学高度专科化的情况下,可能仅关注乳腺癌本身的问题,比如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方法)、自我感受、脏器功能和生存时间等。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常常被忽略,那就是乳腺癌患者的性健康问题。然而,作为人体的重要生理活动和健康的标志,性功能和性活动对乳腺癌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又如何来克服呢?对于乳腺癌的性问题,几乎所有的患者都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态度,可能原因是由于中国儒学文化的含蓄,也有可能认为是无关话题(相对于乳腺癌治疗来说)。其实,绝大部分患者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性功能减退(有报告发生率达90%以上)。因此,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性功能状态和其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应该是被大大忽视的。事实上,定期评估女性的性功能状态,对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对乳腺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和生存,可能会有较大影响。众所周知,乳腺作为女性的第二性征,是一种重要的性器官,在维持女性形象、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活自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经历了一系列抗肿瘤治疗,比如手术(造成患者形体损害),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卵巢功能减退),患者将发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也必将削弱患者自信,进而对健康本身产生不利影响。最近,发表于ResearchSquare.com网站上的一项研究,由SusanG.Komen基金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KarenLisaSmith博士团队主导,从多维度观察指标理清其中脉络,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研究目的:为什么关注乳腺癌患者性健康如此重要?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疗法,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AI)、他莫昔芬和卵巢功能抑制或消融,可导致阴道干燥、性交困难、难以达到高潮和性欲减退。另外,部分乳腺癌患者进行的放射治疗会对人体的感官感觉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大部分接受化疗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或者是停止,这与化疗药物造成卵巢功能的损伤减退关系密切。外科手术进行的乳腺切除和内分泌治疗后肥胖引起的身体形象问题也会对乳腺癌患者的自信造成很大挫伤,部分造成或加重性功能障碍。 基于上述因素,定期评估患有早期乳腺癌的女性内分泌症状恶化和身体功能恶化是必要的,并且可能通过及时识别,早期干预以改善性功能。研究方法研究者对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开始辅助内分泌治疗的300名I-III期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前瞻性临床队列设计,并对其所接受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不同的内分泌治疗方案)、症状及自我感受等进行了长达5年(60个月)的观察,并依据相关模型进行二次分析,以保证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研究者详细记录了参与者在3、6、12、24、36、48和60个月内分泌治疗期间常见症状和自我感受,包括性功能的自我评价,通过对相关8个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构建测量评估模型(theMedicalOutcomesStudySexualProblems(MOS-SP))并对观察指标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的数值变化评估性功能的减退程度。主要结果在300名参与者中,平均年龄为62岁,84.3%患有I-II期乳腺癌。在辅助内分泌治疗之前,44%接受了乳房切除术,28.2%接受了化疗,66.3%接受了放疗。在开始的治疗中,55%仅接受AI,39.7%仅接受他莫昔芬,5%接受他莫昔芬加卵巢功能抑制(OFS),1名患者接受AI加OFS。5名患者在内分泌治疗类型之间进行了交替使用。与基线(乳腺癌治疗前)相比,75.7%的患者几乎在任何时间点都出现了内分泌的症状恶化、体力状态的恶化和明显的性功能下降:内分泌症状恶化(优势比[OR],1.34,P=0.001)引起的性功能减退尤为明显,而身体功能恶化(OR,1.08;P=0.06)和既往乳房切除术(OR,1.45;P=0.09)与性功能恶化的关系相对较弱。综上所述,由于肿瘤本身的因素,以及相关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的影响,乳腺癌患者体内的相关激素正在发生急剧改变,绝大部分患者要经历不同程度的性功能减退,从而带来严重的心理和身体方面的负面影响,也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解决?鉴于乳腺癌的多种治疗手段与性功能减退有一定的关系,而这种改变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层次的,多半相互掺杂,相互影响,对乳腺癌患者的深层次影响不可低估。研究者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首先是在治疗乳腺癌时除了关注乳腺癌本身的疗效外,还有关注患者的性功能和性健康,及时识别,并针对性地进行临床宣教,减少相关症状对患者心理、身体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二,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保乳手术率。鉴于近20年的随访资料,根治性乳房切除与保乳手术在远处转移方面并无差异,而保乳术后局部放疗又能弥补局部控制不足的实际情况,针对乳腺切除,尽可能可能通过保乳手术或新辅助降级保乳手术,或根治术后的乳房重建,尽可能减少对女性形体的影响,维持女性朋友的良好形象,减少因形体改变造成的心理问题最终演变为性冷淡而影响全面的身心健康。第三,化疗期间适当应用卵巢功能保护剂(OFS),减低化疗对卵巢功能造成的不可逆性抑制,使患者在乳腺癌治疗结束后卵巢功能可及时恢复,尽量减少对性功能和性健康的影响。第四,呼吁家庭、社会和政府关爱女性,从社会风气、文化引导甚至从政策层面对乳腺癌患者提供各种支持,鼓励乳腺癌患者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拒绝封闭,回归社会,这对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保持,有百利而无一害。
根据最新数据,2020年胃癌新发病人数48万,死亡人数37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所有癌症中排第三。也就是说每65秒,中国就会新增1名胃癌患者,每85秒,中国就会多1人因胃癌去世。胃癌已经成为了威胁国人健康的重大癌种。胃癌治疗多年来就是手术联合化疗,虽然近年来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出现显著延长了生存期,但现有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仅为35.1%。但是,如果胃癌可以早期发现,治疗的效果将会显著提升。因此,早期预防十分关键。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且治疗极其困难,被冠以“癌症之王”的称号。近些年,诸如乔布斯、沈殿霞、帕瓦罗蒂、卡斯特罗等知名人士因胰腺癌去世,也让“癌中之王”胰腺癌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1.避免酗酒;2.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3.提高对自己身体的警惕,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腹部增强CT和肿瘤标记物(尤其是CA199)的检查不可少;4.如影像学有异常,及时就医,密切随访,必要时加做超声内镜加以明确。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但注意观察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端倪的,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多关注自身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远离胰腺癌的“汹涌来袭”。
味道鲜美的炖汤、工作日的外卖、休息日的火锅烧烤、办公室的小零食……是不是都很香很好吃?但这些美食,都有一个共同点——高盐!“盐值”高的食物,美味、危险,还善于隐藏。很多被认为清淡的美味,都“阴险”地藏着很多盐。对于正常人来说每天摄入的食盐量需控制在6克以下,若长时间高盐饮食的话会诱发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增加心脏负担等多种疾病。对于胃肠病患者来说,高盐饮食不仅是导致胃炎的重要诱因,还是引起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的高危因素。为什么要避开高盐食物?哪些美食中暗暗含盐?又有哪些减盐小妙招?往下看吧~一、高盐饮食对胃肠道的危害有多大?1、延缓胃排空、破坏胃屏障高盐饮食可刺激胃黏膜、延长胃的排空时间,从而导致肠胃病患者消化不良、嗳气、腹胀等不适症状加重;还会破坏胃中保护性黏液的黏度,使它对胃壁的保护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更容易作用于胃黏膜。2、降低胃黏膜抵抗力前列腺素E2能提高胃黏膜抵抗力,但高盐饮食可以直接破坏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导致胃黏膜受到损伤难以愈合。胃黏膜一旦被反复破坏,就有可能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从而引起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以及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3、增加胃癌发生几率高盐和腌制食物中含有的硝酸盐,会在胃内转化成亚硝酸盐,然后和食物中胺相结合产生亚硝酸铵,这属于一级致癌物质,易引起胃癌。研究发现,高盐饮食可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毒性、破坏性加大。幽门螺旋杆菌不仅是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级致癌物质。也就是说,高盐饮食和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关系非常密切,高盐饮食的摄入量与胃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呈着一个非常明显的正比关系。二、小心生活中这些隐形高盐食物不是咸的食物才叫“高盐”,一些食物看起来清淡,吃起来一点也不咸,实则藏了很多盐!比如九制话梅,吃起来很酸;面包,吃起来没有咸味;挂面,非常清淡。但很多加工食品都和它们一样,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食盐。而对于调味品,也不是只有盐才含钠,鸡精、味精甚至番茄沙司的含钠量也较高,应特别注意。一些腌制食品(比如泡菜、咸菜、腌肉)也属于高盐(钠)食品。在购买食品前,记得先看一眼营养标签/营养成分表,钠含量超过30%NRV(营养素参考数值)的食品,需要警惕。虽然很难做到完全不吃高钠食物,但可以尽量少吃。三、怎样避免吃太多盐?1、选择低钠盐要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者,不建议使用低钠盐。低钠盐中钾含量比较高,钾离子主要经肾脏排泄,若肾功能不全,容易出现高血钾而导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2、多用天然调味品多用醋、柠檬汁、辣椒、葱、姜、蒜、洋葱、香菇等天然调味品提鲜,这样也能使菜品口感更有层次,味道更加丰富。如果饭菜煮咸了,不要放糖,可以放醋,或者加水稀释,还可以放土豆块、豆腐丝等吸味的食材,减轻咸味。如果使用酱油、蚝油、鸡精、味精等调味品,那么应该相应地减少食盐的使用量。3、改变烹饪方式放盐的最好时机是在菜肴即将出锅时,这样可以让盐尽可能地留在食物表面,更容易吃出味道。如果自己掌控不了放盐的量,还可以使用限盐勺。多采用蒸、烤、煮等烹饪方法,多吃一些本身味道就比较浓的食物,比如西红柿、洋葱、香菇等,都能起到控盐的效果。减少食用茴香、芹菜、茼蒿等含盐量高的蔬菜,或是食用时少放盐。4、认清食品里的隐形盐购买预包装食品时,首先要看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判断该食品的钠含量。要尽量避免腌制、熏烤、加工肉、鸡精、酱汁、虾皮、海米等高盐食物外。5、警惕亚硝酸盐等隐形盐腌制品、不新鲜的蔬菜都含有亚硝酸盐。所以,胃肠病患者日常饮食最好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果需要贮藏,冰箱冷藏最宜。凡事讲究一个适量,胃肠病患者虽说要避免高盐饮食,但是也不能不吃盐,保持每天摄入的6克以下的食盐摄入量即可。
我国不仅是肝癌大国,而且是世界第一肝癌大国。2020年全球肿瘤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例。具体在肝癌,全球2020年新发肝癌91万例,其中中国新发肝癌41万例,占全球45%还要多。在全球肝癌死亡患者方面,中国也是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肝癌死亡83万人,其中中国肝癌死亡39万人。注意!这四类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1.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是国内肝癌的常见危险因素,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进而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肝癌的发生往往和乙肝病毒的感染,且病毒的长期复制导致肝硬化有关。2.脂肪肝、肝硬化的患者据最新调查显示,38%以上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没有肝硬化背景,也就是说这类疾病可以“跳级”,跨越肝硬化这个阶段,直接转变成肝癌。超重、肥胖、高热量饮食、熬夜、作息不规律,都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最爱找上的人。3.糖尿病患者风险高达三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肝炎之后肝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要高于普通人患癌风险的2至3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作为“富贵病”之一的糖尿病正在成为肝癌的另一大潜在群体。4.40-50岁的中年男性根据调查显示,在肝癌患者中,近50%是40岁至50岁的中年男性。40岁至50岁的中年男性一般处于事业的顶峰期,普遍存在长期疲劳、紧张、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饮酒不仅会引发肝病,肝癌也更容易趁“虚”而入。防肝癌,记住以下几点!据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给出了肝癌的筛查和预防建议:筛查建议:1.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1次。预防建议:1.接种乙肝疫苗;2.慢性肝炎患者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3.戒酒或减少饮酒;4.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5.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发霉的食物里面有黄曲霉毒素,会致肝癌。肝癌,我们如何选择体检?对于高危人群,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则最好做一些系统检查,如肝脏B超、病理学、乙肝病毒DNA、血清甲胎蛋白等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对健康情况做出正确判断。1、6个月做一次B超+甲胎蛋白◆感染过乙肝、丙肝等病毒的人群;◆肝硬化;◆家族中有肝癌患者;◆重度脂肪肝;◆肝癌高发区人群:在我国,存在肝癌高发区,如广西扶绥、江苏启东、广东顺德、福建同安等地。可能与粮食存在不同程度的黄曲霉污染有关。这些人最好半年做一个B超+甲胎蛋白,了解肝脏健康状况。2、每年体检一次◆40岁以上;◆爱喝酒;◆脂肪肝等。这类人建议每年体检一次,做一下肝功能检查,若是发现异常,根据医嘱考虑做上面的检查。
饮食,是人生的“大事”!由于癌症逐年升高的发病率以及极高的死亡率,让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抗癌饮食”上。那么,是否真的有“抗癌食物”呢?“抗癌食物”能否杜绝癌症的侵袭呢?小编总结了人们关心的“抗癌食物”的5大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有没有一种食物吃了就能预防癌症侵袭或复发呢?答案是没有的。即使有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癌症风险,但也不能保证百分百预防癌症,寄希望于某一种食物来预防癌症最终也只能是“妄想”!2.可以通过饮食来预防癌症吗?答案是可以的。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风险。3.有哪些食物具有“抗癌”的效果?此前,美国癌症研究所发布的证据证明,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可以降低很多癌症风险。具体的食物包括:苹果、蓝莓、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胡萝卜、樱桃、咖啡、蔓越莓、深绿色蔬菜、豆类(豌豆、扁豆)、亚麻籽、大蒜、葡萄柚、葡萄和葡萄汁、冬南瓜、茶、西红柿、核桃以及全谷类等。4.大量食用抗癌食物能抗癌?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有抗癌功效的食物,过量、盲目的食用,会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导致机体营养物质摄入过多,出现其他疾病。比如,西蓝花等十字花科植物具有抗癌功效,但是过量摄入西蓝花,会增加甲状腺肿大的风险。5.全素食能否预防癌症?答案是否定的。素食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容易让人过量进食,加重胃的负担。因此,长期吃素不仅不会预防癌症,还可能增加胃癌风险。抗癌饮食,最关键的是合理搭配。目前,世界上推崇的健康饮食是地中海饮食,它的饮食最重要的是三个特征,使用初榨橄榄油,多推荐干果和海产品,饮用一定的红酒。地中海饮食最重要的就是新鲜蔬菜水果和鱼类的摄入。但地中海饮食的提出是基于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中国人难免会有不习惯的地方。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推出了江南饮食。江南饮食以多蔬菜水果、多鱼虾水产品、经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的谷类和肉禽类、烹调清淡少盐为主要特点。此前,曾有相关人员将江南饮食总结为“五多三少”:多白肉:在肉类选择上,尽量选择鸡鸭鹅鱼等白肉,以瘦肉为主,少选肥肉。多坚果:坚果食品营养丰富,脂肪含量高、蛋白质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人们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多粗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粗粮及全谷类制品摄入在50~100g为宜(占主食的1/4~1/5)。多果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餐餐有蔬菜,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包括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推荐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多蒸煮:日常炒菜可以尽量使用快炒、清炖、清蒸、白灼等方式,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的原味和营养。少油炸:油炸食品虽然口感较好,但很容易造成油脂过高,而且油炸食物会使其营养流失,因此饮食一定要少油。少甜腻:摄入过多的糖分不仅会扰乱肠道菌群,削弱肠道屏障功能,使肠道免疫力降低,还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少精米:如果全吃精白面粉做的食物,一日所得到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只相当于一日需要量的15%—25%;精白处理会损失掉稻麦中70%左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90%以上的膳食纤维。另外,预防癌症也不能只靠饮食,还需要人们合理运动,规律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最最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定期进行防癌体检。有针对性的防癌体检有利于早期癌发现,尤其是中老年人、吸烟者、经常酗酒者、血亲中有患癌者等高危人群,要定期做防癌体检。
3月前,远在上海的张先生来到深圳进行肺癌的诊疗后复查。看着突然站在我面前、温文尔雅、西装笔挺的张先生,我欣喜万分:张先生是我5年前在北京治疗的一个患者,那时的他,身患晚期肺癌,左脸上顶着表面溃烂的巨大包块,神情落寞、意志消沉、凄凄惨惨,与眼前意气风发的张先生判若两人!时光荏苒,一晃就是5年!5年来与张先生的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不禁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市公司老总突遭健康危机 假期回老家吃了几顿海鲜,假期结束后脸上长出一颗“痘痘”,以为是海鲜过敏,结果“痘痘”越长越大,一检查竟是肺癌转移!张先生今年53岁。对于5年前突然遭遇的健康危机,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17年的4月,趁着五一假期,他回了一趟老家福建。期间,他狠狠享受了几顿家乡的海鲜。回上海后,他发现自己左脸上长了一个痘痘样的小疙瘩,自己感觉可能是海鲜过敏了。“我对自己的仪表仪容比较在意,就一直关注着这个疙瘩,期间也涂一些治痘痘的药。但是这个疙瘩不但没好,还越来越大。”5月下旬,他到医院美容科就诊,希望解决这个“面子”问题。美容科的医生试图挑开这颗“痘痘”,但很快发现,这不是寻常的“痘痘”——凸起的表面下,形成了一个空洞。最后病理检验提示为恶性肿瘤,考虑低分化癌或上皮样血管肉瘤可能性。彼时的张先生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平时习惯了独自解决各种难题;但此刻,他犹豫了,要不要把这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告诉家人呢?挣扎之后,他还是把事情告诉了家人。儿子听完嚎啕大哭。伤心归伤心,问题还是要解决。在亲友的打听下,张先生找到了我,我那时任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 癌转移导致疼痛失眠,小疙瘩不断增大占据左脸 多方求医,坚信路在前方;历尽艰难,经过身心洗礼;终于涅槃重生,峰回路转,张先生迎来身体的全面康复和事业的再次辉煌! 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检查发现,张先生右肺上叶有肺癌,大小为4.32.8cm,同时发现,已有全身多处转移。从面部的肿块切检,病理提示符合低分化腺癌,肺部来源可能性大。彼时,张先生脸上的肿块已呈鹌鹑蛋大小的不规则状。完善相关检查后,我和我的团队经过讨论,为张先生制定了治疗计划。右肺肺癌的治疗比较顺利,肺癌很快明显缩小。可是,脸部的肿物还在继续增大。到2017年10月份,张先生脸部的肿物几乎占据了他的左脸全脸。胸腰椎核磁提示,胸腰椎体及附件异常信号比之前增大、增多,左侧髂腰肌、右侧臀中肌及右侧腰背部皮下脂肪层内多发转移瘤。期间尝试过放疗,但由于张先生耐受不了放疗的副作用,只能中途放弃。由于癌症已经发生骨转移,张先生每天疼痛难忍,晚上无法入眠,一边还要远程指挥公司运转,压力巨大。病情进展复杂,治疗并不那么顺利。眼见张先生体质虚弱、日渐消沉,我的心里也在打鼓:张先生的病情如此严重、复杂,究竟何种方案可以救他?心里也在反复考量着各种方案在他身上的可行性和效果,同时为了鼓励患者,我和我的同事经常他的病房里跟他聊天,告诉他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对于克服疾病的重要性,鼓励他勇敢地与疾病作斗争。经过数天检查评估和斟酌思考,我和我的团队根据张先生的病情变化,为他启动了以免疫治疗为主的二线治疗。谢天谢地,奇迹出现了!1周期后,张先生左脸肿块缩小了一半以上。2周期、4周期后,肺部病灶明显缩小为1.5x1.4cm,左面部肿物基本消失,多发皮下、肌间转移瘤明显减小。终于,张先生的病情彻底改观,一天天好转,不仅体质精神大为好转,脸上的肿块也几乎消失,恢复正常!身心轻松的张先生在完成6个周期治疗后,难掩幸福和快乐,终于可以轻松的出院回家了!出院后,张先生回到上海,遵医嘱用药随诊。我和我的团队也经常联系他、关注他的病情,对他的病情进行了密切的随访。有一次我去上海出差,还专门看望了张先生。期间,我们聊起了当初在北京看病的情形,张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我那时真是万念俱灰,甚至想一死了之!除了撕心裂肺的肌肤之痛,还要承受化疗引起的各种不适,以及止痛药带来的诸多副作用;看着镜子中脸上的巨大肿块,心想此生休矣!辛辛苦苦创下的(商业)基业也将付诸东流!如此形象,与怪物何异!且不说疾病能否治好,即使能够治好,如此形象,如何面对数千同事、下属?!如何面对我的万千客户?!肌肤止痛,尚可忍受!心中之痛,痛彻心扉!更与何人诉说!看着眼前精神饱满、将庞大商业帝国运行的井井有条的张先生,与彼时跌入万丈深渊的张先生,简直判若两人!我的心里也是充满了感慨,造化可以弄人,但今日的科学技术今非昔比,许多十几年前人们谈之色变、束手无策的癌症,如今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只要充满信心的配合治疗,还是可以在抗癌之路上交出亮眼的成绩单的!去年,我因工作需要,调至深圳工作。张先生闻讯后也追随至深圳进行后续的复查和评估。我的同事出于好奇,问他为什么舍近求远,放弃具备顶级医疗条件、技术的大上海,而来到遥远的深圳时,张先生动情地说:“我的命都是是孙主任给的,他在哪里,我就找到哪里。”听到张先生如此推心置腹的信任、感恩甚至是谬赞,我的心里涌上一股莫名的惶恐:患者如此信任,我能不尽力工作吗?我能承受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吗?目前,张先生遵医嘱用药,状态良好。他说自己现在的状态甚至比发病前都好,因为过去常常应酬,饮食、作息不规律,发病后,在治疗的同时也注重日常的健康习惯。他仍然保持着过去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该去哪里出差就去哪里出差,该干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公司的人都不知道他曾经遭遇了这么大的健康危机。 温馨提示:肺癌转移有多种方式,早诊早治是关键;合理应用多种手段,战胜癌症已经不是梦想! 虽然晚期肺癌出现远处转移非常常见,但像张先生这样的肺癌脸部转移比较罕见。肺癌的转移没有固定和明确的顺序,但是肺癌转移的方式有几种:一是血道转移,肿瘤细胞通过血液转移到全身,但常见血行转移部位是脑、骨骼、肝脏、肾上腺等血流比较丰富的组织;二是淋巴结转移,沿着淋巴引流,可出现肺门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三是局部浸润,随着病情进展,不仅肿瘤体积增大,还会造成附近器官受侵,出现转移。根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发布的数据,2020年深圳市新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即为肺癌,占比达到17.15%。肺癌是恶性肿瘤,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被确诊癌症并不等于“判了死刑”。目前,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精准了解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而采取精准治疗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近10年来,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推陈出新,不仅肺癌的治疗逐渐进入少或无化疗的时代,同时也不断刷新着晚期肺癌的治疗记录,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已提高近5倍,部分患者甚至可以生存10年以上。肿瘤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调整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是可以达到病情长期稳定,与癌症“和平共处”的。
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把胃癌的发生降低34%~53%不等。那么,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传染的呢?哪些人群需要根治?一、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传染的?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幽门螺杆菌是有一定传染性的,其传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口口传播共餐、经常在外就餐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接吻,科学研究发现:胃部的幽门螺杆菌在唾液中也会有所残留,而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所以要认真刷牙,家人之间不要共用牙刷。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半生不熟的肉制品进入到我们的胃里,继而发生感染。2、粪口传播粪便中存活的幽门螺杆菌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可令饮水者或食用者感染幽门螺杆菌。3、母婴传播包括不清洁的哺乳,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亲吻婴儿口唇,或用大人的餐具、吸管等喂食。4、医源性传播侵入式检查如胃、喉镜,口腔、牙科、鼻腔治疗等,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检查和就医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这3种癌症息息相关1.结直肠癌2020年发表的一篇名为《Associationbetween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andtheriskofcolorectalcancer》的文章,纳入了47项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结直肠癌风险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2.喉癌喉癌是起源于喉黏膜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此前一项名为《IsLaryn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RelatedtoHelicobacterpylori?》的研究纳入了17项关于幽门螺旋杆菌与喉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显著增加了罹患喉部恶性肿瘤的风险。3.胃肠道淋巴瘤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主要累及部位(结外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瘤),以胃淋巴瘤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小肠和结肠淋巴瘤。1994年发表的名为《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andgastriclymphoma》的文章指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淋巴瘤的发病风险增高有关。此前,1995年的研究指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可以治愈低级别胃淋巴瘤。三、幽门螺旋杆菌与哪些疾病有关?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结直肠癌、喉癌、胃肠道淋巴瘤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及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显著降低胃癌、胃肠道淋巴瘤、结直肠癌、喉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这7类人最好及时根治!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人;患有胃癌、胃癌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MALT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患者;计划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患有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人;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enetrier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PPI)、两种抗生素及铋剂,疗程一般为7~14天,根除率达90%以上。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除了癌症,幽门螺旋杆菌还与这些疾病有关1.胃炎几乎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有胃炎,主要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等。其中,1%会转变为胃癌。国际学术界公认胃炎癌变过程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2.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大约15%~20%会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3.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约5%~10%会发生消化不良。4.其他疾病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非常见胃病,以及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四、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杆菌1.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2.食物要经过高温:幽门螺杆菌有个弱点,就是不耐热,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6.牙具定期换: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三个月换一次。总而言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多种疾病的出现有着密切联系,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幽门螺旋杆菌的“侵扰”,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