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术后的患者常常需要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对于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和部分甲状腺良性病变的患者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左旋甲状腺素钠片,你真的吃对了吗?甲状腺激素是由人体甲状腺分泌的一种内分泌激素,主要对生长发育、机体代谢起作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是一种药物,主要成分为L-T4,其在人体内转化为T3发挥作用。口服甲状腺素的作用和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无异,只是需要在消化道内进行吸收。这种激素和人们常说的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完全不同,副作用也不一样。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是在空肠近段吸收,空腹状态下胃内的酸性PH值对药片在小肠内的吸收比较重要,因此最好空腹服用。当然在临睡前服用亦可,只是吸收略差。如果服用剂量较大,心脏难以承受,也可空腹和睡前各服一部分。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应该每日服用,如果清晨漏服,可以在当日任何时候补服。如果漏服一天,可在第二天服用两倍的剂量。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过程中,如果化验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千万不要自行停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应继续服用目前剂量不变,什么时候停用或减少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量应由医生决定。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过程中,需经常复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当日可正常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对结果判断没什么影响。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最好用水服,一般是餐前1小时左右。服用某些特殊药物或食物:如与含铁、钙食物或药物间隔2小时左右;与奶、豆类食品间隔4小时左右;与某些不明成分的营养品也要间隔至少2小时以上口服;与消胆胺或降脂树脂间隔12小时左右;服用优甲乐期间尽量与胃药分开服用(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或/和铝剂等)。 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可以长期服用,绝大部分患者能耐受,没什么不良反应,但要遵照医嘱进行药物剂量调整,过量服用可出现头痛、心悸、心慌、焦虑等症状,可加重或诱发房颤等心律失常,可加重骨质疏松,特别是绝经期妇女。未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能影响胎儿智力发育,儿童生长发育等,所以孕妇、儿童可以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服用剂量依据甲状腺功能化验结果来决定,不过量即可。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与人体分泌的甲状腺素分子式相同,是对人体缺乏甲状腺激素的外源性补充,只要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期间可以正常怀孕,怀孕早、中、晚期所需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量不同,需及时调整。分娩后,产妇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是为了补充自身甲状腺激素的不足,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通过乳汁的量很少,只要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加衡、雷替斯)不过量服用,对婴儿没什么影响,可以哺乳。来源于中华核医学分会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口服优甲乐进行TSH抑制治疗是甲状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抑制TSH可以明显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通过口服优甲乐抑制TSH的目标是什么呢? 在前面《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分期和手术后复发危险度分层》一文中曾列出了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危险度的分层,见下图: TSH抑制治疗的控制目标是根据上述风险进行分层实施的:复发高危患者,建议TSH抑制水平<0.1 mU/L,这样可能改善预后;复发中危患者,建议TSH控制在0.1-0.5 mU/L;已接受残留甲状腺切除且血清Tg低于可检测水平的低危患者,TSH水平可维持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的下限(0.5-2.0 mU/L);已接受残留甲状腺去除治疗且血清Tg水平较低的低危患者,TSH水平可维持在或略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下限(0.1-0.5 mU/L),并持续监测复发风险;对于接受单叶甲状腺切除术的低危患者,TSH水平可维持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的中低水平(0.5-2.0 mU/L)。 TSH抑制治疗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TSH抑制情况下“人为制造”的亚临床甲亢引起的后果,包括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绞痛加重,老年患者房颤风险增高,以及绝经后妇女出现骨质疏松的风险增高(此类患者应考虑钙补充剂、维生素D等进行辅助治疗)。因此,在这一治疗中,对每位患者个体而言,最佳的TSH控制目标必须在TSH抑制的潜在益处与患者已有的疾病状态可能因亚临床甲亢而进一步恶化之间取得平衡。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的术前诊断、鉴别诊断和术后随访中非常重要,但是超声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超声设备性能和超声医师的临床经验。为尽可能纠正超声报告的差异化,做到甲状腺超声报告的规范化,美国放射学会(ACR)推荐TI-RADS(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即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甲状腺超声报告进行规范化。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从5个角度对超声征象汇总,包括形状、纵横比、回声、内部结构、后方回声改变、边界、边缘、有无囊性变、钙化和血流等多个超声特点进行评分,来评价甲状腺肿瘤的恶性程度。评估级别:1级(0分):正常甲状腺;2级(2分):良性病变(无恶性病变);3级(3分):可能良性结节(<5%恶性);4级(4-6分):可疑结节(5%一80%恶性),包括4a(5%~10%恶性)和4b(10%~80%恶性)亚型;5级(≥7分):可能恶性结节(>80%恶性);6级:恶性,已经活检证实。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甲状腺超声检查提示结节TI-RADS≤3级,良性的可能性很大,而TI-RADS≥5级的恶性可能性较大,对于TI-RADS为4级的患者,可以选择穿刺或手术冰冻病理进一步明确。
1. 甲状腺的TNM分期 目前最常使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 术后分层系统是第8版TNM分期(表1)。第8版分期在第7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合理的补充和调整,将DTC分期的诊断年龄切点值从45岁放宽至55岁;重新定义了T3分期;将Ⅶ区淋巴结转移从侧方淋巴结转移(N1b)更改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N1a),为临 床决策和预后判断(尤其是死亡风险)提供了更 为精准的参考依据。第8版TNM分期比第7版更能准确预测DTC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期。 2.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危险度分层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率最高可达30%,但其死亡率仅约0.4/10万,且现有资料显示无明显变化。因此,对DTC患者的术后评估更应侧重于其复发风险。2009年ATA指南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特征、血管侵犯程度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等系统地将DTC复发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 2014版《131I治疗甲状腺癌指南》在2009版ATA指南基础上,将BRAF基因突变纳入中危分层,并在高危分层中对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可疑升高作了进一步界定。结合相关研究证据,2015版ATA指南对复发危险度分层又进行了更新,并提供了不同复发特征对应的相关复发风险数据(表2)。
甲状腺是人体的内分泌器官之一,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以下(喉结下方2-3cm),形似蝴蝶,包括左右腺叶及中央的峡部,部分还会有突出的锥体叶。甲状腺的主要功能为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的代谢。 甲状腺结节在甲状腺疾病中较为常见,一般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体检及超声的普及,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年增高。成年人中通过触诊有4%-9%的人群发现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有10%-41%的人群被发现甲状腺结节,而在成人尸检中甲状腺结节发现率更是达到了60%。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我们不禁要问:甲状腺结节都是甲状腺癌吗? 实际上,甲状腺结节只是一种形态学诊断,引发甲状腺结节的疾病多种多样,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炎症、肿瘤、自身免疫异常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甲状腺结节患者中,仅有约5%-10%的病人最终被诊断为恶性,即甲状腺癌。良性原因导致的甲状腺结节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症状、延缓病程进展。即使确诊为恶性甲状腺结节,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也能取得较好的预后。所以,面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我们大可不必“谈虎色变”。 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讲,发现甲状腺结节,尽快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超声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有很大帮助,在超声下甲状腺结节的形状、边界、回声、钙化、血流及结节的纵横比对于诊断结节良恶性比较有意义,其中纵横比≥1、结节边界不清、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微小钙化及结节内部丰富的血流多提示结节为恶性可能性较大。包括TSH在内的甲状腺功能检查对于结节性质的判断及鉴别诊断也尤为关键。对于以上手段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131I或99Tc核素显像及甲状腺超声造影和/或经皮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可进一步帮助诊断。但不得不提的是,对于较小的结节(≤5mm),任何检查手段的准确性都要减低。 总结: 1. 每年定期体检(包括超声检查)对早期发现甲状腺结节很有帮助; 2. 发现异常,推荐正规医院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3. 以上手段无法明确的,可根据医生推荐考虑131I或99Tc核素显像及甲状腺超声造影和/或经皮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进一步帮助诊断; 甲状腺结节良性病变偏多,甲状腺癌仅占约5%。早发现、早诊断,对于甲状腺结节的预后帮助较大,对于大多数结甲患者,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甲状腺炎症及退行性变的患者也可通过某些药物治疗改善症状、延缓病程进展;多数甲状腺癌只要发现及时,经过系统治疗,预后较好。少数特殊病理类型和分期较晚的甲状腺癌患者多需要进行综合治疗,预后较差。
胰腺是人体第二大腺体,其位置大概在第1-2腰椎的前面,胰腺可以分为胰头、胰体、胰尾,除了胰尾部被浆膜包着,其它部分都在腹膜后,所以胰腺病变表现往往比较隐蔽。 胰腺兼具外分泌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外分泌系统的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液,胰液中包含多种消化酶,包括蛋白酶、脂肪酶、多种肽酶,主要用于消化食物;内分泌功能主要依赖于胰岛,胰岛是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散布在胰腺腺泡细胞之间,胰岛有多种细胞,其中主要是β细胞分泌胰岛素,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等。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主要功能为调节血糖,大家了解相对较多。 胰腺疾病多种多样,包括炎症(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恶性肿瘤-又分为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胰腺腺泡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和转移性、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MN、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等。 胰腺炎常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其中急性胰腺炎根据病情不同又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前者相对病情相对较轻,治疗后效果好,预后佳;后者病情凶险,胰腺往往出现坏死出血,不仅表现为胰腺局部炎症,常常涉及到全身多个脏器,严重者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根据患者病因、病情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是因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可逆的慢性炎症,常是因为长期饮酒或胆道疾病引起的,多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纠正原发疾病,根治较难,少数患者可选择全胰腺切除手术。 胰腺囊肿通常分为先天性囊肿、假性囊肿和滞留性囊肿,其中先天性囊肿非常罕见,常合并肝、肾的囊肿,属于先天发育异常;胰腺假性囊肿的患者既往多有外伤或急性胰腺炎病史,由于胰管破裂,胰液流出积聚在网膜囊内,刺激周围组织的浆膜形成纤维包膜,胰体尾部较为多见;滞留性囊肿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胰管堵塞的结果,胰尾部多见。胰腺囊肿视不同情况进行引流或手术治疗。胰腺囊肿需要与胰腺囊腺瘤和IPMN进行鉴别。 胰腺恶性肿瘤包括胰腺导管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肉瘤、腺泡细胞癌等。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胰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胰头部相对多见,早期诊断率较低,胰体尾部肿瘤因早期不易出现症状,发现率较低。局限的胰腺导管腺癌首选手术治疗,可以辅助术后的化疗或放疗+化疗,PDAC恶性度高,预后很差。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多种类型,包括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肠肽瘤、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等,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信息可参见我之前的科普《苹果的乔布斯并不是死于胰腺癌》,目前认为,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都是恶性肿瘤。 胰腺肉瘤及腺泡细胞癌极为少见,此处不做讨论。胰腺转移癌少见,临床有肾透明细胞癌胰腺癌转移的报道。 胰腺交界性肿瘤,包括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MN)。因以上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每年都会有以上交界性肿瘤恶变的报道。因此,对于以上肿瘤,每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治疗指南,一旦肿瘤大小、影像学特点、肿瘤标记物等指标达到要求,即应该手术治疗,而没有达到手术指标的患者则需要密切检查,防止恶变。
经常看到有人说,苹果的乔布斯是死于“癌中之王”---胰腺癌,今天李大夫要站出来进行辟谣:乔布斯并不是死于胰腺癌,而是死于胰腺的一种特殊肿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每次谈到这个话题,小李大夫就感觉十分遗憾,因为乔布斯本可以不死或者本可以不死那么早。“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认识一下这种疾病,让更多人不要再犯乔布斯式的错误。一、什么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 or 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是一类发病率较低的肿瘤,根据分型不同,该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差别很大,部分侵袭性较低如胰岛素瘤,部分侵袭性很强如神经内分泌癌。NETs以往被称为“类癌”,“类癌”-类似癌症的意思,是因为该种肿瘤类似癌症,会出现复发和转移,但其恶性程度与癌症还有所差别。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较低且诊断较为困难,其发病率<1/10万/每年,近些年发病率明显上升。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从发病到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为5-7年。更有甚者出现反复头晕昏迷而查不出原因,最终病情延续若干年后才明确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胚胎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并可以产生多肽类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遍布存在于胃肠道和肺支气管中,因此此病可以发生于全身多种器官,如肺、胃、结直肠、胰腺等。其中,胃肠胰NETs占全身NETs的65%-75%,胰腺NETs又占胃肠胰NETs的35%-50%。二、乔布斯所患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什么东东?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简言之即为发生在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胰腺原发肿瘤还是“癌中之王”-胰腺癌(确切来讲,应该是胰腺导管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仅占胰腺原发肿瘤的2%-3%。三、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哪几类?1. 按照病人是否出现激素相关的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人会出现腹泻、面部潮红、消化性溃疡、低血糖等表现,这是因为这部分病人的肿瘤会分泌激素从而对全身产生影响,这也就称为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电视剧“急诊科医生”里的“养生大师”,颜面潮红即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表现,但电视剧中仍称为“类癌”是不正确的。); 但大多数该类患者并无明显不舒服,只是在查体的时候发现异常,或者疾病进展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或消化道梗阻无法进食才发现肿瘤,这部分称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乔布斯即属于没有明显不舒服的患者,在医生朋友建议下进行身体检查时发现的胰腺病变,并进行了胰腺肿瘤的穿刺,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但让人遗憾的是,乔布斯并没有抓住机会进行手术,而是一拖再拖,直到出现了肿瘤的肝脏转移,虽然接受了肝移植手术,但还是没能控制住肿瘤的进展,最终死亡。2.按照组织学分类: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生长抑素瘤、胃泌素瘤等。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度怎么界定?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核分裂象和Ki-67增值指数的不同,分为G1,G2和G3,恶性程度依次增高。如下图。G1及G2的pNETs进展相对较慢,没有出现转移的患者接受肿瘤切除后会有较长的生存期。G3的侵袭性较高,进展快,容易出现远处转移。很遗憾,我们无法获知乔布斯的肿瘤分级。但可以肯定的是,老乔在发现该疾病时尚处于早期,但他个人置医生的手术建议于不顾,坚持“食疗”和“传统药物”治疗,以至于出现肝脏转移,虽然后来接受肝移植,但也回天无力。五、为什么乔布斯那么有钱,又是在医疗水平最高的美国,却治不好一个“类癌”?首先,目前全世界的医疗水平在面对很多疾病时仍然束手无策,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有钱可能能带来更为激进和前沿的治疗,推迟死期,但无法挽救生命。具体到肿瘤来讲,其最为棘手的特性就是“复发”和“转移”,神经内分泌肿瘤也不例外。研究表明,大概一半左右患有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就出现了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即一半左右的患者初次发现时就已经是肿瘤晚期了。而高达60%-90%的该类患者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肝转移。一旦出现肝转移,病人的生存期大大下降,没有出现肝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5%-99%,而已经出现肝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13%-54%。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应该怎样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大话题,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PRRT治疗等。简单来讲,不同分级,不同分期,治疗方案不同。G1、G2没有转移的先行手术切除,根据肿瘤大小、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决定后续是否需要加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G3没有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术后需要辅助内分泌、靶向或化疗。远处转移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可以选择原发灶+转移灶切除、单纯原发灶切除、非手术治疗、PRRT治疗等,比较复杂,在此不再展开来讲。七、乔布斯的病例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汲取?从《乔布斯传》中我们知道,老乔是在体检中无意发现的胰腺肿瘤,吓个半死,后来穿刺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简直喜极而泣。但他完全不顾及医生手术切除的专业建议,坚持“食疗”和“传统药物”治疗,后来疾病进展接受了肝移植,但是在肿瘤已经出现扩散的前提下,想要完全治愈已无可能。虽然我们不知道老乔的肿瘤分级,但是他在初次发现时肿瘤尚比较早,如果手术切除,加上后续药物治疗,再活几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但可惜。。。如果非要说从乔布斯身上汲取经验的话,那么只有一条:体检!--很多肿瘤在早期、甚至刚刚转移时都不会出现症状,体检成为发现肿瘤的唯一利器。教训-1.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医疗的事情请交给医生并完全服从。2.关注自身健康,多锻炼,不熬夜,减轻压力-降低患癌因素。3.相信科学,不要迷信“食疗”和“传统药物治疗”带着些许遗憾与无奈结束本文,希望能带给电脑或手机前的你一些收获。总之,关注自身健康,相信专业医生的专业建议。参考文献[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 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2016年版)[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6(10):927-946.[2] Hallet J, Law C H, Cukier M, et al. Exploring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neuroendocrine tumors: 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metastatic presentation, and outcomes[J]. Cancer, 2015,121(4):589-597.[3]Bilimoria K Y, Talamonti M S, Tomlinson J S, et al. Prognostic score predicting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of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analysis of 3851 patients[J]. Ann Surg, 2008,247(3):490-500.[4] Fischer L, Bergmann F, Schimmack S, et al. Outcome of surgery for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J]. Br J Surg, 2014,101(11):1405-1412.[5] Frilling A, Modlin I M, Kidd M,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euroendocrine liver metastases[J]. Lancet Oncol, 2014,15(1):e8-e21.
通过近些年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深入了解。烟草及烟雾中有害物质高达上千种,其中仅仅致癌物质就高达几十种,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砷、丙烯、烟碱(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等。 吸烟几乎会对身体所有器官都有损害,吸烟会引发癌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勃起功能障碍及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烟草和烟雾中的致癌物为肿瘤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引起身体内关键基因位点的突变,导致细胞癌变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目前,有充分证据表明吸烟会导致肺癌、喉癌、食管癌、口腔和鼻咽部恶性肿瘤、胃癌、肝癌、胰腺癌、肾癌、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和宫颈癌等癌症发病率的增加。 根据吸烟的主动与被动性划分,以往我们将吸烟活动分为吸“一手烟”(即主动吸烟)和“二手烟”(即被动吸烟),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即非自愿吸取其他吸烟者喷吐的烟雾的行为,又称“间接吸烟”。以往的知识告诉我们,无论吸“一手烟”还是“二手烟”,都会对吸烟者的健康产生严重损害。 除此以外,近日美国能源部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在《Clinic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认为,吸“三手烟”会明显增加哺乳动物小鼠发生肺癌的风险。“三手烟”指吸烟后残留于头发、皮肤表面、衣物、地毯、家具及墙壁表面的固态残留物,以及这些残留物与空气中污染物再次发生反应产生的新污染物。 实验总共选取43只携带肺腺癌易感基因的小鼠,其中实验组(接触“三手烟”)24只,小鼠从4周龄接触“三手烟”直至7周年龄,对照组(不接触“三手烟”)19只,除不接触“三手烟”外,两组小鼠其它条件均一致。暴露于“三手烟”三周后,所有小鼠监测40周,结果发现,暴露于“三手烟”的小鼠肺癌发生率、肿瘤大小及数量均高于对照组。研究者还使用肺癌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结果提示,“三手烟”可以诱导细胞DNA双链断裂,促进细胞增殖,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从而造成细胞癌变。 实验中,小鼠暴露剂量根据77ug/kg体重,与通常吸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