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腹痛的宝宝,到了医院就会进行超声检查,其中不少会查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于是就被告知可能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家长以为腹腔里长“瘤子”,以至于很担心,经常忧心忡忡跑到外科来就诊咨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我们体内脏器周围有一些淋巴结,这里提到的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那么,孩子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炎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腹痛的宝宝,想要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有标准的,并不是单凭腹痛+淋巴结肿大就能诊断。目前国内对肠系膜淋巴结炎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主要症状是发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腹痛发作间歇期多数患儿感觉良好,常规的解痉、驱虫、保护胃粘膜治疗无效;腹痛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部位不固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彩超诊断的标准为: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探及2个以上淋巴结回声,并且长轴直径>10mm或短轴直径>5mm,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即视为淋巴结大。另外,还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但这些症状同样可以出现在其它疾病上。万不可找到淋巴结就急着扣上“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帽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是什么呢?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为反应性增生,常见于肠道及肠道外疾病或感染等,以及外界刺激如各种过敏源等。当原发疾病控制、外界刺激因素消除后,这种肠系膜淋巴结的反应性增大就会逐渐恢复正常,和体表淋巴结一样,因此,这种淋巴结表现是可逆性的,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原因。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后都需要抗菌药治疗吗?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病情具有自限性,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而由细菌感染引起者实际较少,故是否使用抗菌药需依据具体病情确定。如果有细菌性感染的明确依据可以考虑抗菌药治疗,但对大部分病毒性感染患儿是无需使用抗菌药治疗的。只需要观察、对症处理,一段时间后复查彩超就可以了。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内积液都称之为肾积水,常见的原因有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简称UPJO)、重复肾、输尿管膀胱处梗阻、输尿管异位开口、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这些疾病都是先天性的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在所有这些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
先天性肾积水在儿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最高。随着产前超声检查的普及,胎儿肾积水(an-tenatalhydronephrosis,ANH)的检出率得以大大提高,约为0.60%-5.4%。胎儿肾积水可自行缓解者称为生理性肾积水,如肾积水加重或引起肾功能损害,则称为病理性肾积水。约41%~88%的ANH在出生前或婴儿期能够自行缓解,4.1%-15.40%会发展为病理性肾积水。关于胎儿肾积水发病率的研究显示,41%~88%为一过性肾积水,10%~30%为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10%~20%为膀胱输尿管反流(VUR),5%-10%为膀胱输尿管交界部梗阻或巨输尿管,4%-6%为多囊肾发育不良,2%-7%为重复肾,1%-2%为后尿道瓣膜,其它还有尿道闭锁、梨状腹综合征及肿瘤等少见的病例类型。如何更有效地评估肾积水给胎儿患肾乃至生命带来的风险,做好产前咨询,乃至早期干预,减少损害,是产科医师和小儿泌尿外科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产前检查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无创、无辐射等优点。目前,胎儿肾脏超声APD分级系统已成为产科和小儿泌尿外科医师应用最多的分级系统。2.磁共振尿路成像:MRI的优点在于视野大、软组织对比度高、不受羊水量及孕妇体型的影响。其在同一切面上可同时显示单双胎、乃至多胎的多个系统异常。在冠状面或矢状面上,可同时显示泌尿系统和肺的发育情况。与超声检查相比,羊水过少的情况下也可清晰显示胎儿肾脏皮质、髓质结构及其异常,是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3.羊水穿刺:轻度肾盂增宽可能提示胎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的风险,需要寻找其它能辅助诊断的指标。目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病及胎儿畸形较为公认的方法是羊水穿刺,其羊水细胞培养的诊断成功率可高达l00%(染色体核型)。目前对于胎儿肾积水的宫内治疗争议较大。是否在妊娠期进行治疗,关键在于肾积水及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常规胎儿畸形的超声筛查始于孕20周,若发现胎儿肾积水,多数产科医生(54%)要求胎儿超声随访间期为4-6周;积水程度加重则需缩短随访间期。超声动态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理性肾积水。胎儿肾积水宫内手术时机一般为妊娠20-30周,目的是解除尿路梗阻,防止肾功能进一步受损。进行宫内干预的指征为严重积水肾对邻近器官产生压迫(尤其是肺)和流出道梗阻造成羊水过少。直观来讲,可概括为以下两点:①病变重,但还未达到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具备宫内手术治疗机会。②病情严重,必须宫内手术才能保证生命安全。常用治疗措施有胎儿膀胱一羊膜腔分流术、开放性胎儿手术和胎儿镜手术等。建议新生儿首次B超检查于出生后第2天起1周内完成。2l%-28%的胎儿肾积水产后B超检查结果可以是正常的。若首次B超结果为单侧轻度肾积水(SFUl-2级),则其后随访频率为每4个月随访1次,直至1年。若为单侧中重度肾积水(SFU3-4级),则需在1个月内做利尿性肾图检查,以了解分肾功能及是否存在梗阻;对于排除梗阻,怀疑存在反流的患儿需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以明确病因。UTDP1级肾积水应于生后1-6个月复查泌尿系统彩超,UTDP2级肾积水应于出生后1-3个月复查彩超,UTDP3级肾积水应在出生1个月内复查彩超,并且需要完善排泄性膀胱造影检查。出生后首次B超提示双侧肾积水的患儿,有学者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在1周内行VCUG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反流或后尿道瓣膜、尿道闭锁等需紧急处理的后尿道梗阻病变,必要时行90Tc一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皮质显像和利尿性肾图,以明确肾瘢痕情况、分肾功能及是否存在梗阻。总之,胎儿肾积水的处理目前仍以随访观察为主,APD、SFU及UTD等分级系统的应用广泛,能够对产前及产后肾积水进行分级,应以此为标准对肾积水胎儿进行密切随访,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终止妊娠。对于明确为病理性肾积水的患儿需早期手术解除病因以保护肾功能,对于每一个肾积水患儿应做到个体化随访和治疗。
儿童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是孩子发热的最常见原因,对于没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发热患儿,首先要怀疑是否泌尿道感染,可以查尿常规了解情况,儿童尿路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膀胱输尿管反流。什么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呢?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指膀胱输尿管连接处发育异常导致储尿期和/或排尿期时尿液从膀胱中反流至肾脏。通俗点来讲就是说:本来,我们的尿液由肾脏产生,经由输尿管运送到膀胱储存,一旦储存满了,膀胱的肌肉活动,尿液就由尿道排出。但是膀胱输尿管反流,由于异常位置的输尿管芽(导致膀胱输尿管瓣膜缺陷)及壁内输尿管短,膀胱的尿液不仅往下输送,还“叛逆”的往上反流到输尿管,甚至到达肾脏,导致细菌定植在上尿路而爆发感染。膀胱输尿管反流在新生儿发病率约为0.4%~1.8%,产前肾积水新生儿的VUR患病率为7%~35%,发热性泌尿道感染儿童的VUR患病率范围为30%~45%,直系亲属遗传患病率为21.2%~61.4%。部分孩子出生前或出生后超声检查见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输尿管逆行蠕动,需要警惕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出生后VUR通常无临床症状,者是在发热性泌尿道感染进一步检查时发现。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MCU)是VUR确诊和分级的金标准。现在,还有超声尿路造影,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无辐射,不需要在X线下进行拍摄,而是换做B超下拍摄。对于病情较重的孩子,医生还会检查肾静态显像,来了解是否形成肾瘢痕,判断肾损伤的严重程度。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严重时引起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为高热、尿白细胞升高。反复的尿路感染可导致肾脏形成瘢痕,出现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时称为反流性肾病。反流性肾病影响肾脏功能,可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尿液浓缩功能异常,高钾血症,酸中毒,生长发育迟缓,肾功能受损逐渐进展可发展为慢性肾脏病甚至终末期肾病。√每年约有5%-20%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可以自愈√反流程度越重,自愈率越低,肾损害越严重1、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指征①有尿路感染病史的患者。②所有未经过如厕训练的VUR患者(无论严重等级),除非家属/照料者更倾向于采取监测并且依从医嘱和治疗。③所有存在膀胱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无论其VUR严重程度如何。④所有存在高级别(Ⅲ~Ⅳ级)反流的患者。2、常用药物①呋喃妥因,G6PD患儿禁用。②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X)或单用甲氧苄啶(TMP)。③磺胺药和呋喃妥因会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因此2月龄以下的小婴儿应避免使用。④国内建议用每隔1~3个月几种药物交替口服的方法减少耐药1、高级别的膀胱输尿管反流2、既往已有肾疤痕形成3、虽经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但仍有反复尿路感染及新肾疤痕形成的膀胱输尿管反流手术采用抗反流的输尿管再植术,输尿管扩张严重者需行裁剪以形成适当大小的管径和输尿管开口。
门诊经常遇到女宝宝出现外阴瘙痒、疼痛、有时可见内裤上黄色分泌物。这种情况大部分是儿童外阴炎所致。儿童外阴炎是女性婴幼儿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婴幼儿卵巢功能尚不健全、缺乏雌激素;外阴发育差、阴道黏膜菲薄、阴道上皮抵抗力低;尿道开口于会阴部,导致会阴部时常潮湿,阴道接近肛门极易受细菌感染而容易发生外阴阴道炎。常见于5岁以下幼女。患病后孩子会因外阴瘙痒疼痛而坐卧不安、哭闹不停,并不时搔抓外阴。检查可见:外阴红肿,皮肤可有抓破处,外阴、阴蒂、尿道口及阴道口粘膜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内裤上也可能有脓性分泌物。主要查尿常规、外阴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等。1、一般治疗:平时要注意外阴清洁干燥,每天要换洗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衣、内裤,注意内衣、内裤要单独清洗,避免交叉感染。二便及时擦干净,减少会阴部位细菌污染的机会。平时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还注意观察女童身体情况,如果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红肿,要及时就诊检查,注意不要随意自行用药,防止对外阴造成损伤。2、消炎治疗:根据检查情况,可以用洁悠神喷涂会阴部、应用1:10000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坐浴。如果外阴红肿明显,局部可以涂红霉素软膏消炎治疗。必要时口服抗生素治疗。
每逢节假日,都有一大波孩子准备去医院处理小包皮,包皮术后到底痛不痛,术后需要怎么护理呢,下面我为大家一一解答。1.术后需要休息多久?答:术后一般平卧休息一两天(可站立排小便),尽量少走动,以防活动后出血,此后可以正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术后3天可以淋浴。2.术后怎么止痛?答:术后疼痛以术后2-4小时明显,疼痛剧烈难忍者可给予布洛芬或者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阴茎根部至套环下方,请注意不要涂抹龟头,也可以玩游戏等转移注意力,减少疼痛感;术后2-3天内,患儿排尿时或者夜间可能有轻微疼痛感觉,若影响睡眠,可给予布洛芬栓止痛;3.术后出血怎么办?答:包皮环扎术后一般不出血,若有持续滴血,则为不正常现象,需就诊;包皮环扎术后需要注意避免外伤和剧烈活动引起包皮环意外脱落,会导致难堪的出血和剧烈疼痛,同时影响伤口愈合;4.术后阴茎龟头肿胀怎么办?答:术后包皮、龟头肿胀为正常现象,水肿程度因人而异,通常坐盆浸泡后可逐渐减轻,若有肿胀严重,伴龟头淤紫,需要就医;5.怎么泡洗阴茎?答:术后第2日开始给予苯扎氯铵溶液(优可适)10毫升,加30ml温开水稀释后,装在一次性杯子里,浸泡阴茎,每天2-3次,每次3-5分钟;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6.术后出现黄白色分泌物怎么办?答:术后局部出现黄、灰、褐色或少量血性分泌物(尤其是有包皮粘连者),多为正常现象,一般一周后会逐渐结痂,逐渐脱落;7.手术影响排尿吗?答:手术一般不影响排尿,部分孩子因阴茎疼痛不愿自排小便,应多饮水,鼓励其排尿,多能排出尿液。排尿疼痛多为排尿开始一瞬间的刺痛,此后排尿就不痛了,小便越黄赤,排尿越痛。8.术后怎么保护伤口?答:术后伤口愈合前避免局部污染(可用一次性纸杯去底后罩在局部保护,或购买包皮内裤避免龟头与内裤黏住),排小便时应使尿道口朝下,减少尿液浸泡敷料,容许沾染少量小便;9.包皮圈什么时候脱落?答:包皮套环通常在术后2-3周逐渐脱落,若术后4周未脱落,请于门诊复查,判断脱落程度,必要时医生辅助剥脱剩余包皮套环;10.术后龟头突出于包皮圈内怎么办?答:请注意观察龟头不能长期突出于包皮环外,若有此现象,请清洗手后用手指轻按龟头,使其复位于包皮环下;如有明显出血、严重肿胀等情况,可到急诊或门诊复诊。11.术后何时复查?答:若有条件,在包皮环脱落之前每周复查一次,包皮环脱落后再次复查,判断是否存在包皮黏连,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以上就是包皮环切术后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若有其他问题,可与医生联系!
常常有新手父母看到孩子跟别人不一样的情况,舌头不能完全伸出来或者舌头不能舔到上嘴唇,舌头中间被一根“筋”牵住了,这根“筋”就是我们医学上说的舌系带。基本上舌系带是天生的,所以咱也无从预防。舌系带太短,会限制舌头的运动,大部分人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会影响吃奶正常喂奶宝宝正确的哺乳姿势,是用舌头垫在牙床上吸奶。而舌系带太短的宝宝,舌头没有办法伸长,娃的牙床容易直接咬妈妈的乳头。真的是实在地展现什么叫“使出吃奶的劲儿来吃奶,也可能吃不到”!孩子吃到的奶越少,就越用力,妈妈就越疼,越不敢喂,产奶越少,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很有可能妈妈坚持不下去了。2、部分人会影响发音经常有人说,说话不清楚与舌系带短有关,但其实这样的孩子里有95%都不是因为舌系带太短的原因。 发音需要很多器官的配合,咽喉、声带、鼻腔、胸腔等发声器官,需要发育到一定程度,并能相互配合后,孩子才能说清楚。舌系带过短需要手术吗?舌系带可能会导致上述的影响,但至于需不需要治疗,目前还有争议。相比纠结于舌头因舌系带拉伸形成的形状,我们可以去关注舌头的活动度如何,以及具体造成了什么影响。如果,孩子前伸舌头,无法超过下唇、伸舌尖端有明显的“W形”、上抬舌尖无法触及上前牙腭侧面时,表明舌头活动度的确受限。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建议找小儿外科医生进行评估。如果孩子舌头伸出来可以到达下巴中部,上抬舌头可以抵达上前牙腭侧面,说明舌头活动度基本足够,这种情况一般可以选择继续观察,同时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小道具和小技巧锻炼孩子的舌体功能,比如:吹泡泡、气球、口哨等。 舌系带手术怎么做,做完有什么注意事项?舌系带手术是一个小手术,小儿外科医生一般在门诊用电刀,1分钟就能完成操作,剪完舌系带,观察15分钟,创面没有出血即可回家,回家后用碘甘油消毒伤口即可。注意:部分孩子回家后可能会有舌底不舒适感而厌奶,一般2-3天会恢复。总之,舌系带手术是个小手术,手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一般不会复发。手术部位
遗尿症又称为夜间尿失禁或尿床,是指5岁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常在晚上睡眠时反复出现不自主的排尿现家。 国际疾病分类把遗尿症定义为5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夜问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且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 遗尿症的发生率 2015年调查显示,我国遗尿症的发病率与10年前相比,5岁儿童发病率由11.8%上升到15.3%,5-18岁儿童发病率由4.07%上升到7.88%,可见儿童遗尿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部分患者可随着年龄增大,遗尿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病因 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生理发育延迟和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的。 症状 遗尿症多数自幼发生,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除了睡眠时尿床外,还常同时伴有下尿路的症状。夜间睡眠中尿床是所有遗尿症患者的共同表现,患者睡眠过沉,难于唤醒,常尿湿或醒后才察觉,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白天睡眠中也可发生遗尿。 部分患者除尿床外,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失禁 尿细流等症状。 遗尿症患者多表现为自卑、焦虑 社会适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和行为问题,可持续到成人。 一般治疗 心理治疗 家长必须正确认识遗尿的病因,意识到遗尿不是患儿的过错,避免指责患儿,鼓劢患儿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帮助患儿树立治疗的信心,减轻患儿心理负担。 作息餐饮调节 ?帮助患儿制定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白天适当多饮水,睡前2~3小时限制液体和食物的摄入; ?避免食用寒凉、高糖、含茶碱等的食物或饮料; ? 晚餐早吃,推荐清淡饮食,少盐少油,饭后不要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 排尿行为治疗 ?教育患儿规范的如厕习惯; ?监督患儿养成白天规律排尿的习惯; ?养成睡前排空膀胱的习惯。 觉醒训练 ?夜间不要随意唤醒患儿起床排尿; ?摸索患儿夜间排尿规律,在膀胱涨满时唤醒患儿排尿; ?排尿时,将患儿唤醒至清醒状态下,在卫生间排尿。 遗尿报警器 安放在床铺或内裤上,当遗尿发生有少许尿液漏出时即可同生发出声响或震动的警示,从而唤醒患儿感受尿意起床排尿。 ?适应证:每周尿床≥2次,每晚遗尿不超过2次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 ?疗程:常需要连续使用2-4个月,或者连续使用14天不尿床。 ?疗效:一般使用8-10周起效,治愈率为30%-87%,复发率为 4%-55%。 ?注意事项:每晚都要坚持使用,家长夜间不必提前唤醒患儿,初起时可能需要家长辅助训练完成。 药物治疗在上述治疗都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治疗,药物包括:去氨加压素、抗胆碱能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 预后 小儿遗尿症具有自愈倾向,随着年龄增加每年约有15%的患儿可以自愈,但是部分患儿症状持续时间很长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发育,有1%-2%的患儿可持续至成年。 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即使复发,二次巩固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经常都有年轻的父母被孩子频繁的尿尿所困扰,常常被老师投诉,同学嘲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常常被认为是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小儿神经性尿频多半是父母无意中发现,到某些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时,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收效甚微。 其实,神经性尿频症患儿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够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有一些引起精神紧张、对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刺激的因素。例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对刚入托,入学心理准备不足,被寄养给他人抚养等。这些都可能使小儿精神紧张、焦虑,使抑制排尿的功能发生,障碍,结果表现出小便次数增多。 发现孩子尿频时,首先要到医院检查:排除泌尿道感染等器质性疾病。当确定为神经性尿频后,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应该对孩子耐心诱导,告诉他身体并没有毛病,不用着急,不要害怕,尿频症状会很快好起来消除患儿的顾虑,鼓励他说出引起紧张不安的事情,关心他提出的问题,给他认真解释,安慰,使他对害怕担心的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尽快恢复到以前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中。这样,尿频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纠正。平时对患儿在想小便时,鼓励用力忍一下,延长两次排尿的时间,如有进步时就应给以表扬,逐渐使排尿间隔延长到正常。对孩子的矫正教育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打骂训斥,这样使孩子情绪更紧张。对于入园、入学儿童,还要取得幼儿园学校老师的配合,多理解、安抚孩子,上课要放松情绪,多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游戏或其他活动中。 一些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654一2.谷维素等,有助于调节神经使膀胱的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增加膀胱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一、病因 1、先天发育不良 (1)先天性包皮短缺,包皮腔狭窄,阴茎体无法进入包皮腔。 (2)阴茎皮肤不能附着于阴茎体。 (3)阴茎肉膜发育异常,弹性差,有时可形成条索状物,阴茎体被异常的纤维条索束缚、牵拉,从而使阴茎伸展受限,丰富的皮下脂肪充填于皮肤和阴茎海绵体之间,造成隐匿阴茎。 2、肥胖:过度肥胖的患儿下腹部尤其是耻骨前脂肪堆积,使得阴茎陷于脂肪组织中,导致隐匿阴茎。 3、手术或外伤:涉及阴茎的手术或外伤后,伤口处会形成瘢痕,对周围组织造成牵拉,导致隐匿阴茎。多见于包皮环切术等手术后。 二、典型症状 1、患者阴茎外观短小。 2、患儿排尿时由于受到尿流冲击而出现包皮鼓胀,难以把持阴茎,有的患儿会在排尿时尿湿裤子。 3、部分患者会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 4、患者在成年后还可出现性功能障碍。 三、并发症 1、包皮炎与尿路感染 由于本病患者很难外翻包皮进行清洗,因而容易并发包皮炎与尿路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2、尿潴留 由于本病有可能合并尿道上裂等尿道畸形,使新生儿尿路不畅,引起尿潴留。 四、危害性 1、阴茎外观不足,可能会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由于包皮口狭窄,可能会导致患者反复的包皮感染、尿路感染、排尿困难。 3、部分患者成年后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 五、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外观,暴露阴茎头。大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自愈,肥胖所致者通过减肥也可明显改善,如果患者上翻包皮能够暴露阴茎头则不一定需要手术,无法纠正的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若并发包皮炎及尿路感染,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六、一般治疗 1、肥胖患者需要积极减肥。 2、患者需上推包皮,进行清洗,保持局部卫生。 3、对于新生儿,家长可每日多次将患儿阴茎皮肤后推,使阴茎头进入包皮腔,以延长阴茎皮肤及包皮腔。 七、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若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切,或因外观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出现严重的包皮口狭窄和阴茎体皮肤不足,造成反复的包皮及尿路感染。 2、手术时机 目前对本病的手术时机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学龄期(即7周岁后至12或13周岁青春期来临之间的时期)前后是最佳时机。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其意愿决定手术时机。 八、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与减肥可明显改善,部分患者通过手术也可实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