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多病人因为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比如呕吐、吞咽困难、腹痛、大便带血、消瘦等症状才来医院就诊,所发现的消化道肿瘤往往是中晚期了,这时候往往是通过外科手术才能治疗,甚至有一些因为发现太晚失去了手术机会,只能采用化疗或放疗等姑息性治疗手段。这时候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受影响。随着胃肠镜检查的普及,人们胃肠道体检筛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肿瘤得以被发现。同时,内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大部分的消化道良性肿瘤都可以通过胃肠镜下切除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胃肠镜下治疗的优势在于微创、预后好、恢复快、整体费用低,并保全了消化道结构,术后生活质量和普通人无异。目前,胃肠镜下的微创治疗已经成为消化道各种良恶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我们来看两个病例:【病例1】 张先生,60岁,在外地做胃镜发现一处病灶,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张先生辗转多家医院,建议胃镜下微创切除治疗,经人介绍来我院就诊。我们按常规,术前给患者做了个胃镜精查,竟然有意外收获:发现除之前在外地发现的病灶外,胃内另有两处早期胃癌的病灶,于是采用ESD将三块早癌病灶一并完整切除。术后张先生逐步开放饮食,恢复好。6个月后于我院复查胃镜,三处病灶愈合佳。现在是术后随访的第三年,张先生恢复很好,一切如常,生活质量和健康人一样。【病例2】 55岁的顾先生在我院体检做胃镜时发现一处食管粘膜病变,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顾先生拿着病理报告到门诊就诊。门诊医生告知:“顾先生,您这是食管早期肿瘤,内镜下切除就好,不需要外科开胸手术。”随后,顾先生在我院进行了食管早癌的ESD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年,一点不影响进食和活动。什么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将胃镜、肠镜或小肠镜顺着消化道直达病灶所在位置,再用电刀将病灶完整剥离,从而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内镜手术,对整个病变的病理切片检查,也有利于术后对病变性质的详细评估。ESD的适应症包括消化道早癌(下咽部、食管、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早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间质瘤、类癌、平滑肌瘤和脂肪瘤等)和巨大平坦息肉等。ESD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和胸片等辅助检查,术前禁食,肠道ESD患者术前还需做肠道准备。ESD的操作过程是怎么样的呢?1.标记精查确定范围后,利用切开刀或电凝刀在病灶周围标记一圈。2.黏膜下注射后切开将特定液体打到黏膜下层去,将病灶充分抬起,与下方的肌层分离。沿标记点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黏膜下剥离将病灶逐层完整剥离。4.创面处理并送病理检查病变剥离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将切下的病灶送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指导后续治疗方案。ESD存在哪些风险?手术都会存在风险,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和感染,但总的来说,发生的概率很低,ESD安全性好。即便出现并发症,也有成熟的相应处理措施。ESD术后患者需要禁食、补液、卧床休息。根据病灶大小、部位及具体手术情况,决定禁食、卧床休息的时间。手术完以后一定要记得定期复查内镜。
57岁的王大伯多年前就出现嗳气、反酸的症状,开始没当回事,随着年纪增长症状逐渐加重,开始出现烧心、并伴有胸骨后疼痛,曾在医院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吃药后情况好转,可药一停,灼烧感又卷土重来。近期,王大伯的病又犯了,反酸、饱胀不适症状白天尚可应付,到晚上,王大伯一躺下,身体就像一个没有盖子的水壶,胃酸一阵一阵地反流出来,一晚上得醒4、5次。王大伯是一个狠人,为了这个病他甚至不再吃晚饭,但收效甚微。辛苦一辈子临近退休,晚上想“躺平”竟成了一种奢望。王大伯在同事的介绍下做了一次胃镜,内镜下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LA-C)级,胃和食管的房门无法闭合,食管长期浸泡在酸水里,使得他食管内60%的黏膜受损融合,更重要的是王大伯查出来存在食管裂孔疝,问题的症结找到了。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主要是胃、网膜、结肠等)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可导致胃食管返流或喉咽返流,产生胸骨后烧灼或烧心等症状。食管裂孔疝可大致分为滑动疝和食管旁疝。食管裂孔疝最广义的分类包括4种类型。Ⅰ型或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特征是食管胃连接部移位至膈上。胃仍保持其正常的纵向位置,胃底仍处于胃食管连接部之下。Ⅱ、Ⅲ、Ⅳ型:食管旁疝 — 食管旁疝是有疝囊的真性疝,其特征是胃底经膈食管膜缺损向上疝出。●Ⅱ型食管裂孔疝是由膈食管膜的局部缺损导致的,胃底作为疝的引导点,而胃食管连接部仍固定于主动脉前筋膜和正中弓状韧带。●Ⅲ型食管裂孔疝兼具Ⅰ型和Ⅱ型食管裂孔疝的特征,其特点是胃食管连接部和胃底均经裂孔疝出。胃底位于胃食管连接部之上。●Ⅳ型食管裂孔疝与膈食管膜的较大缺损有关,特征是疝囊内存在胃之外的其他器官(如结肠、脾脏、胰腺或小肠)。(1)食管发育不全的先天因素。(2)食管裂孔部位结构如肌肉有萎缩或肌肉张力减弱。(3)长期腹腔压力增高的后天因素,如慢性肺部疾病。咳嗽可使胃体疝入膈肌之上而形成食管裂孔疝。(4)手术后裂孔疝,如胃上部或责门部手术,破坏了正常的结构亦可引起疝。(5)创伤性裂孔疝。1疼痛疼痛是常见的症状,部位多位于上腹部、剑突后,有时在胸骨切迹平面或在胸骨的左、右侧。疼痛能放射到背部、肩部、颈部等处。疼痛的性质多为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夜间发作。平时在卧位、弯腰时常能引起严重的烧灼痛。2胃灼热、嗳气、反胃由于贲门关闭不全,致胃食管反流,引起胸骨后胃灼热、嗳气及反胃。这些症状与体位有明显关系,卧位时明显加重,立位时减轻。3裂孔疝并发症引起的症状吞咽困难多半是由于食管壁长期炎症、纤维化、瘢痕形成后食管狭窄所致。其特点为对流质或固体食物均有阻挡感觉。长期刺激可以形成溃疡,甚至引起出血等。一旦疝囊发生嵌顿、狭窄、胃壁坏死等,则可出现急腹症的临床表现。1内科治疗(1)改变生活习惯:饭后1小时内不要平卧、多走动;减轻体重,清淡饮食;减少酒精、含咖啡因的饮料、巧克力、洋葱、辛辣食物等;戒烟、戒酒;戒宵夜、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反流症状加重,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压力、舒缓心情。(2)服用抑酸药物:根据医嘱正确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药物,大多数患者可减轻或控制反流症状。(3)服用胃动力药:可加用吗丁啉或莫沙比利,增强食管和胃动力来减轻反流症状。2外科治疗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者,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对于Ⅱ、Ⅲ、IV型疝及症状较重的Ⅰ型食管裂孔疝患者,以及出现食管溃疡、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功能检查证实有较严重的胃食管反流存在、严重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等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这些患者也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够得到根治——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恢复其正常大小并重建抗反流屏障。3经口内镜下折叠术TIF-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内镜治疗新技术,内镜从口腔进入,经食道,无需任何切口,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钉合点将胃底部分钉合在胃食管连接处上方约3cm食管处,以形成强有力的抗反流阀瓣和恢复His角,形成一道坚实的“堤坝”而达到抗反流效果。
很多人提到吞咽困难,可能就联想到食管癌及其它恶性肿瘤,但部分患者可能是由于一种良性病变--贲门失弛缓症所致,如果对其不熟悉,可能导致诊断困难、进而耽误治疗,病人因无法正常吞咽食物造成消瘦、恶病质,或者食管内的潴留物反流造成反复的吸入性肺炎或哮喘等严重后果。 实际上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认识到该病就可以进行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因此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简单的介绍。 哪里是贲门? 贲门,位于食管下段与胃的交界处,即食物经过食管进入胃的入口;其上与食管相续,向下与胃相接。 什么是贲门失弛缓?当健康人进餐时,食物团吞咽进入食管上段后,食管下括约肌(LES)就开始依次协调性蠕动及松弛,为推进食团的下行入胃作好准备。 而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食团到达贲门时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贲门无法松弛导致食团下行入胃遇到阻碍,患者明显感到吞咽困难。同时,因食物潴留食管腔内导致压力升高,食管长期不堪重负可异常扩张。 贲门失弛缓有什么表现1.吞咽困难 我们都知道食管癌的典型表现是进行性吞咽困难。 而间歇发作的吞咽困难是本病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症状。刚起初仅表现餐后饱胀感,之后可发展为吞咽困难。常因情绪波动或进食过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后期吞咽困难可转为持续性,进食固体食物重于流质饮食。 2.食物反流 未消化食物的反流是第二常见的症状。随着吞咽困难的加重,食管进一步扩张,相当量的内容物可潴留在食管内数小时或数日之久,而在体位改变如平躺时反流出来。此时患者容易误吸入反流液引发肺部疾病甚至呼吸困难。 3.疼痛 约半数患者有前胸、上腹部灼热感。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或前胸部不适,症状与心绞痛类似,甚至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可缓解--但此症状常因进食而加重,不会因运动而加剧。 4、体重减轻 大部分患者因吞咽困难和疼痛感导致饮食摄入减少,从而出现体重减轻乃至严重时恶病质的现象。 怎么确定是否患有此病根据间歇性的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等典型临床症状,结合食管测压、食管钡餐造影(鸟嘴征、萝卜根样表现,严重者食管可呈“S”型)和胃镜检查基本可以确立诊断; 其中食管高分辨率测压是诊断的金标准,同时可对贲门失弛缓症进行分型,预测内镜手术效果。 贲门失弛缓的治疗1.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 POEM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代表性的内镜微创治疗技术。 手术完全无皮肤切口,通过内镜下建立粘膜下隧道,行食管中下段环肌及贲门全层肌切开(图六),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贲门的生理功能。术后24-48小时即可进食,术后吞咽困难即刻得到缓解。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线治疗手段。 传统内镜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内镜下球囊、水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等,上述治疗方法短期疗效尚可,在POEM出现前的一段时间内曾作为主要的内镜治疗手段起到了缓解症状的作用。 2、Heller肌切开术 贲门肌层切开术(Heller手术)是既往贲门失弛缓患者的传统外科治疗术式,长期效果较好,可经胸或经腹手术,也可在腔镜下完成。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反流性食管炎,目前已基本被内镜下的POEM治疗取代。 3、其他 口服药物治疗贲门失弛缓的疗效短暂,并不能阻止疾病进展,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是最常用的药物。仅用于初期诊断者或拒绝接受及无法行内镜或手术治疗的患者。 东方医院徐美东教授是全国最早开展POEM手术的专家之一,在该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受POEM手术启发、国际上独创了隧道内镜的代表技术:STER。 东方医院在徐美东教授带领下现已开展食管测压、食管造影、POEM术、食管早癌筛查等贲门失弛缓症诊断和治疗的全流程诊治服务,完成数百例单病种手术病例均获良好效果,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综合性内镜诊疗中心。 徐美东特需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预约电话:(021)58822171
若是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肯定对于“巴雷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一把危险而又可怕的狙击步枪,被它的准星瞄准也就意味着死亡降临。在医学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疾病,同样冠以此名,那就是巴雷特食管,在它的背后是否也藏着与和它同名武器一样的凶神恶煞?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什么是巴雷特食管?巴雷特(Barrett)食管的名字事实上来源于它的提出者,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巴雷特食管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巴雷特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得了巴雷特食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得食管腺癌,这与凶神恶煞的巴雷特狙击枪相比还有些差距,但它的潜在危险性也是不容小觑。 二、巴雷特食管的主要临床表现巴雷特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有些病人早期有烧心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直至并发症发生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刺激不如鳞状上皮敏感。巴雷特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铁性贫血。少数穿孔或侵入胸膜腔引起瘘管或进入其他临近器官出现症状。 三、巴雷特食管的诊断Barrett食管目前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内镜诊断巴雷特食管首先要确定胃食管结合部(EGJ)。EGJ为食管与囊状胃的交界,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食管下端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梢或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其次,内镜诊断巴雷特食管还需要判断鳞状-柱上皮交界(SCJ)。食管鳞状上皮表现为淡粉色光滑上皮,胃柱状上皮表现为橘红色上皮,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构成的齿状Z线即为SCJ。正常情况下EGJ与SCJ重合,当发生巴雷特食管时,EG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SCJ与EGJ分离。食管黏膜活检可帮助巴雷特食管组织分型,一般分为三型:胃底型、贲门型和特殊肠化型。 四、巴雷特食管的治疗(1)药物治疗 ?????抑酸剂是治疗反流症状的主要药物,在抑酸药中,质子泵抑制剂(PPI)优于H2受体拮抗剂(H2RA),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PPI能逆转柱状上皮化生或预防癌变,因此不推荐使用PPI来预防食管异型增生和食管腺癌,只限于通过抑酸治疗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 (2)内镜治疗 ??适用于伴有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局限于黏膜层的Barrett食管患者。常用的内镜治疗方式包括射频消融(RFA)、光动力疗法(PDT)、氩离子凝固术(AP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SD及EMR对治疗伴有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是有效的,可作为临床一线治疗的方案。 (3)手术治疗 ?????包括对已证实有癌变的巴雷特食管患者的食管部分切除术和为改善巴雷特食管患者反流症状的抗反流手术。 五、巴雷特食管的预后对不伴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因其癌变的概率低,治疗后一般都能逆转,定期复查即可。对伴有异型增生的患者,虽然有演变为食管腺癌的几率,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也比较好,一般都能治愈。但是,巴雷特食管癌的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诊断时已属晚期,多数伴有淋巴结和局部转移。所以,大家要有早期体检胃肠镜的意识,防患于未然。所以总的来说,早期发现,定期复查是巴雷特食管最重要的诊治原则。 专业特长: ??徐美东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专家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消化内镜切除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之一。除精通ESD、POEM以及STER等最新内镜技术外,还擅长ERCP治疗各种胆胰系统疾病,硬化剂及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超声内镜诊断与介入治疗各种消化道疑难疾病,尤其是对内镜下扩张及支架治疗各种难治性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梗阻有独到造诣。在工作中重视技术创新与改良,并用以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极大提高了内镜手术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内镜诊疗新技术:如第一例急性完全性大肠梗阻的导管和支架治疗;第一例经鼻胃镜置管和支架术;第一例超声胃镜引导下胃空肠吻合术等新技术。其中“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良性狭窄”与 “内镜下置管与金属支架治疗急性结直肠梗阻”因采用个体化全覆膜金属支架等方法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良性狭窄,以及在国内创新性地使用肠梗阻导管和内镜支架治疗完全性大肠梗阻、避免肠梗阻病人行腹部造瘘二次手术于2008年获得2项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铜奖及“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 ??2011年在国际上首创STE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该术式极大地提高了内镜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并被ASGE(美国胃肠内镜学会)作为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标准安全手术方式写入治疗指南。多次应邀出席参加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希腊、印度等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消化内镜学术大会,通过大会主题演讲及手术操作演示,在世界各地推广该技术。目前STER已经被国内外同行广泛接受并称之为“徐氏手术”,常规应用于临床,是世界内镜届为数不多由华人医师发明并被写入指南的手术。徐美东教授因STER获得2013年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银奖、2014年首届中山医院新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以“荷包缝合”为主体的内镜缝合技术因解决了长期困扰内镜治疗的“穿孔”问题而获得2015年中山医院新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众所周知,阑尾最常见的疾病是阑尾炎。但作为消化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处也有肿瘤性病变,如阑尾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腺瘤及SSL(Sessile serrated lesions无蒂锯齿状病变)等特殊病变。 SSL即无蒂锯齿状病变, 是近年来逐渐认识到的一种结肠癌前病变, 形态与传统息肉不同,多呈匍形生长,更难发现, 其癌变速度及癌变率远远高于传统腺瘤息肉。 普通的结肠腺瘤样息肉多经历5-15年才可能发展成结肠癌,中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干预。SSL则难以早期发现且进展迅速。 阑尾位于盲肠末端,位置特殊且开口处隐秘, 更难以早期发现病变。 发现肿瘤往往已达晚期, 需切除盲肠、回盲部乃至右半结肠进行治疗。 回盲部是大肠小肠的结合部,手术后 会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随着内镜器械的改进和内镜医师检查意识的提高,近年来盲肠阑尾开口周围发现早期病变的机率大大增加,其中盲肠阑尾开口SSL由于其部位及形态的特点,难以像普通肠道息肉一样早期发现及治疗,因此这个特殊部位的病变,外科医生建议行腹腔镜回盲部切除术。 最近, 东方医院内镜中心徐美东主任完成了一例特殊手术- 经结肠内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开口处的SSL, 手术完全在肠镜下经结直肠自然腔道途径完成,将病变连同阑尾一起切除, 术后患者只需卧床2天,体表完全无疤痕。 这项创新的经人体自然腔道的,体表完全无疤痕的微创手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张先生是名青年男性,外院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有多发息肉及1处阑尾开口处的隐匿SSL。首次就诊时已经将多发息肉切除,但阑尾开口处的SSL病变环绕阑尾开口,并且中央部分一直向深处蔓延,内镜下难以暴露全貌。 首次内镜治疗时医生反复尝试观察该处病变,仍无法窥见病变全貌,考虑到普通内镜治疗技术包括ESD(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也不能完整切除病变,并且常规内镜治疗过程中粘膜下注水并发术后阑尾炎的风险太高,多家医院都建议内镜随访或咨询外科,张先生反复咨询后最终来到徐美东主任处。 上消化道病变内镜下主动 “穿孔”全层切除后再缝合,对于目前内镜医师早已是常规手术。 但大肠管壁薄、活动度大,并且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 目前的内镜缝合技术不能保证全层完全关闭切口, 如肠内容物外溢会继发腹膜炎,甚至需追加外科手术, 因此目前对大肠全层切除需慎之又慎,业内专家少有人尝试。 徐美东主任很慎重地将手术的风险一一告知。 患者仍然不想开刀或腹腔镜手术切除回盲部治疗尚未癌变的SSL。 在反复权衡手术和内镜切除利弊, 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设计多种内镜手术方案和应对措施后, 徐美东主任决定对这个病人进行经结肠自然腔道内镜下切除病变- 而这必然要连同阑尾同步切除。 虽然做过很多年的普外科医生,外科手术切除阑尾是驾轻路熟,但内镜下切开肠壁怎么找到阑尾系膜并游离,怎么内镜下处理阑尾动脉都是新课题。 徐美东与普外科及麻醉科进行充分讨论后 嘱患者于术前2天开始无渣饮食及肠道准备 手术当天徐美东主任全程小心翼翼 依次粘膜下注射,切开病变边缘肠壁进入腹腔 平时旁观徐美东主任内镜全层切除手术见惯腹腔、肝、脾等内脏结构的进修医生 都是第一次见到粗大的阑尾、系膜脂肪组织及阑尾附近的淋巴结 徐美东通过盲肠肠壁切口把肠镜伸入腹腔 沿系膜逐渐剥离阑尾 找到阑尾动脉并热电凝钳止血处理 动脉血管在电凝的效果下慢慢碳化变白 预想中最难处理的动脉性出血也提前预止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术室内全部精神高度集中。 手术室众人屏住呼吸声见证了常规腹腔镜手术中由腹腔镜、超声刀、止血钳进行的阑尾切除工作由结肠镜下的内镜器械完成,在麻醉机监护的声音中,内镜-腹腔镜之间的治疗疆域似乎模糊了。 最后离断的阑尾通过结肠镜拖出体外,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蘑菇。 阑尾切除后还有缝合, 内镜下的缝合如何做到外科手术一样的安全有效也是这次内镜手术的难点。 这里徐美东主任使用了改良的尼龙荷包缝合法, 把切口逐渐缝合闭紧,过程如同绣荷包, 缝合后创面完美关闭,效果满意。 因为肠道是有菌的污染环境, 内镜手术开始前徐美东主任就进入小肠深部, 对小肠和大肠均进行仔细反复生理盐水冲洗, 以防术中肠液流出至手术部位。 术中术后更是反复冲洗创面附近以减少医源性污染。 手术做完了,术后病理证实为阑尾开口深处的盲肠SSL(无蒂锯齿状病变)伴有中度异型增生,于发生癌变前治愈,也保留了回盲部的功能。 总结微创理念的提出符合医学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外科学及内镜等交叉治疗学科的蓬勃发展,手术治疗方式从传统开腹、开胸手术到胸腹腔镜微创再到内镜下的超级微创手术,无数患者获益。我们消化内镜下治疗的适应症也从ESD治疗黏膜病变,到全层切除或隧道技术切除黏膜下肿瘤,以及经隧道入路应用于腔外病变的NOTES治疗。 本例病人即是本着“保留器官功能、创伤最小、手术入路最短”的超级微创治疗理念,应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在不破坏生理解剖结构的前提下切除病变,并且又避免了腹腔镜探查过程中损伤阑尾周围组织及脏器,取得满意效果。 专业特长: 徐美东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专家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消化内镜切除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之一。除精通ESD、POEM以及STER等最新内镜技术外,还擅长ERCP治疗各种胆胰系统疾病,硬化剂及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超声内镜诊断与介入治疗各种消化道疑难疾病,尤其是对内镜下扩张及支架治疗各种难治性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梗阻有独到造诣。在工作中重视技术创新与改良,并用以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极大提高了内镜手术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内镜诊疗新技术:如第一例急性完全性大肠梗阻的导管和支架治疗;第一例经鼻胃镜置管和支架术;第一例超声胃镜引导下胃空肠吻合术等新技术。其中“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良性狭窄”与 “内镜下置管与金属支架治疗急性结直肠梗阻”因采用个体化全覆膜金属支架等方法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良性狭窄,以及在国内创新性地使用肠梗阻导管和内镜支架治疗完全性大肠梗阻、避免肠梗阻病人行腹部造瘘二次手术于2008年获得2项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铜奖及“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 2011年在国际上首创STE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该术式极大地提高了内镜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并被ASGE(美国胃肠内镜学会)作为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标准安全手术方式写入治疗指南。多次应邀出席参加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希腊、印度等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消化内镜学术大会,通过大会主题演讲及手术操作演示,在世界各地推广该技术。目前STER已经被国内外同行广泛接受并称之为“徐氏手术”,常规应用于临床,是世界内镜届为数不多由华人医师发明并被写入指南的手术。徐美东教授因STER获得2013年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银奖、2014年首届中山医院新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以“荷包缝合”为主体的内镜缝合技术因解决了长期困扰内镜治疗的“穿孔”问题而获得2015年中山医院新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教育背景: 徐美东教授1998年开始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工作学习,先后师从于著名的外科及内镜专家姚礼庆教授、秦新裕教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2006年及2012年作为访问学者分别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和美国哈佛大学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以及Emory大学医院研修,主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超声内镜(EUS)等消化内镜新技术。 工作经历: 徐美东教授2015年起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胆胰内镜亚专科主任,2019年4月正式调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担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主任,2020年入选人社部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上海工匠、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务工匠等称号。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包括《Gastroenterology》、《Gut》、《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Annals of Surgery》、《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ndoscopy》等世界顶级消化内镜或外科学杂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9.076分,SCI总分100余分。主编医学专著《隧道内镜治疗学》、《实用消化内镜手术学》、《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病例临床荟萃》3部,同时参编医学专著10余部。担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医学参考报》等杂志的编委和通讯编委。获得发明专利4项。于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获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委员、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协作组副组长、内镜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道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协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特需门诊时间(本部):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近10年来内镜下切除技术发展迅速,在以ESD为代表的治疗技术基础下,隧道内镜技术及本文中的EFTR技术是中国内镜人对世界消化内镜技术的贡献。POEM、STER、ESTD等有关隧道内镜理论经历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对于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目前尚无规范的理论及操作标准。作为参与推动中国内镜切除技术快速发展走向世界的主要专家之一,徐美东教授曾就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的源起和现状做学术报告,现简要整理,分享同道。一、定义为了完整切除消化道管壁来源的,特别是固有肌层深层的病变,须将肿瘤连同消化道管壁全层一并切除,将此种内镜切除的方法命名为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内镜切除的同时伴有主动性穿孔和管壁的缺损。二、EFTR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内镜最初仅用于检查及活检,后来发现活检可以将小的病变咬除,这是最初的内镜下切除技术。随着内镜器械的发展和内镜技术的进步,逐步出现EMR、EPMR、ESD技术,治疗范围也由简单的息肉发展到消化道大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等既往需要行手术切除的疾病。治疗方式经历了开放性手术-腔镜-内镜微创的演变,体表可以完全无切口,消化道结构也不因治疗受影响,尤其食管上段、贲门口、直肠等特殊部位的病变,开胸/腹往往伴随着消化道的切除甚至是“改道”的巨创,在ESD系列技术下完全可以实现微创乃至精准或超级微创--即所谓“粘膜外科”的兴起。但上述治疗方式仍然局限于消化管道粘膜层,穿孔依然是内镜医生的禁区。手术方式的演变与发展在探索治疗技术的过程中,内镜治疗的范围在不断拓宽,治疗效果也在不断的提高。内镜治疗疾病谱已经“由内而外”地经历了粘膜层病变、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外病变的跨越,相应的治疗技术从ESD、STER、EFTR到最近李兆申教授所提出的新NOTES,主动穿孔,腹腔内网膜组织、肝脏、脾脏出现在视野里已经成为治疗过程的一部分,粘膜外科与浆膜外科逐渐融合。徐美东教授说,内镜治疗的优势在哪里?从上面几个图片就能看出,从开放性手术触目惊心的切口,到胸腹腔镜的微小创口,再到内镜完全没疤痕的手术,这仅仅是内镜最表面、最直观的优势。而内镜最大的、最根本的优势在于不用进行消化道的切除与重建,没有改变消化道的结构,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这与病人的意愿是不谋而合的,他们都希望能找到一种简单、安全与微创的方法,既能明确病变类型和性质,又能达到切除治疗的效果。于是,内镜下切除成为绝大部分病人的首选!EFTR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全层切除技术概念大约在2001年由国外的专家首次提出并尝试,2006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层切除(动物实验)。随着对EFTR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山医院周平红教授于2010年首次在国际报道了无腔镜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这也是在无腔镜辅助下EFTR在临床应用上的大胆尝试,最初也是小小心心的穿孔。EFTR技术主要被应用于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治疗。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对于消化道SMT的治疗,特别是内镜下治疗并没有取得共识,更无指南意见。近5年来,伴随着国内EFTR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国内外同行已经尝试制定了关于消化道SMTs的诊治指南,但治疗指证仍旧是一直争议不断。EFTR的临床应用指征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最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部分腔外生长、与浆膜层密不可分;2.少部分抬举征阴性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3.少部分困难解剖部位结肠病变(如结肠憩室内腺瘤);4.NOTES(EFTR+淋巴清扫术)。徐美东教授说,现在对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否切除还有争议。但是有文献报道:微小间质瘤(≤1cm)也有恶性可能,也会发生转移;根据最新的2013年NCCN指南认为,≥2cm的GISTs必须切除;对于<2 cm的GISTs可以切除或者密切随访;结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近年来关于SMT的诊治经验以及NCCN和ASGE的指导意见,我们认为≥ 2cm的SMTs主张切除;推荐小于3cm的内镜下切除、部分腔内生长、形态规则的5cm以下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对于1~2cm的SMTs,有临床症状与EUS发现有回声不均、边缘不规则提示有恶性可能或患者高度紧张和焦虑,恐瘤心理严重者,建议切除。(此处做一补充:有关SMT内镜下切除的指证问题,最大的争议在于是否需要。对于直径<1cm的因为其恶性潜能极小,故可以随访、不推荐切除;对于直径1>3cm的恶性潜能较大,如若持续随访,患者心理压力极大,一旦恶变转移,手术切除并靶向治疗预后也不佳。由于间质瘤是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肿瘤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可能很小,早期内镜整瘤切除完全可治愈,所以推荐<3-5cm直径的SMT,内镜或超声内镜检查无明显恶性征象的先行内镜下治疗)徐教授说,中山医院最初2008-2009年有关EFTR、ESE等切除SMT的论文投稿GIE、ENDOSCOPY等国际内镜杂志时均遭秒拒,主要由于当时这些治疗技术和方法太超前。经过几年的发展,伴随着EFTR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治疗理念的推动与改变,现在,这些技术已获得国内外同行,特别是ASGE及ESGE的认可,并获得临床推广,医学的发展就是这样。随访大样本数据的汇总后,国内外有关SMTs的指南的已经修改,内镜下治疗的内容被添加进入了指南。EFTR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SMT的治疗是EFTR技术发展的缘起,徐美东教授认为,EFTR技术的未来是消化道肿瘤切除+前哨淋巴结清扫,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NOTES”。我们知道,ESD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标准技术,对于适应证范围内的病变可以治愈,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消化道癌来源于上皮,其转移途径以淋巴结转移为主,且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进展,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也在增加。一般来讲,一旦肿瘤突破粘膜固有膜侵及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就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目前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就有相对风险。为能够达到根治性切除(R0切除),传统外科往往需要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同时清扫局部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徐美东教授说,随着EFTR技术的成熟,完整切除病变全层,技术上已无困难,如果将来结合有效的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内镜EFTR完整切除消化道肿瘤病变全层的同时,也能进行内镜下淋巴清扫术,这将是EFTR技术的未来,也将是新NOTES的真正价值和方向。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ZXa_WUFE1hEjumMdALRMQ
中山内镜享誉国际。今年初,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徐美东准备“转会”东方医院,业内为之一震。“ 4月初,由徐美东教授担任主任的东方医院内镜中心“满月”。一月之内,中心病房共收治病人98人次,完成治愈性四级手术81例,全部诊疗零差错。病人来自新疆、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江西、河南、上海、内蒙古、福建、台湾等全国各地,病例复杂性达到并超过绝大部分三甲医院内镜中心手术范畴。” 走在明亮、干净的本部三楼内镜中心,白色的百叶窗、白色的桌椅、蓝色的窗帘,蓝色手术服医生穿梭于线条流畅的电子内镜与数字减影设备之间,仿佛置身美剧。 在地下室工作了两年半的内镜中心护士长叶静带我从里到外转了一大圈,滔滔不绝介绍哪里做内镜早期筛查、哪里做精准诊断、哪里做治愈性治疗,心满意足总结说:“我们中心现在是真正的消化道早癌‘一站式’诊疗服务!” 刚为患者做完超声内镜检查的副主任曹佳则匆匆赶来汇报:“ 徐主任,您赶紧想办法借床,新9楼的18张床已经收到20个病人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徐美东入职东方医院不足2月,来自上海、江苏、山东各省市多位内镜医生追随而至,伴随毕业季来临,更多徐美东的博士生即将落户东方。“东方内镜中心的软件和硬件配备绝对是世界一流的,给我3-5年,肯定能完成领导给我定的目标。” 一月前,医者出身的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视察东方医院本部老大楼改造工程,对刚刚开业的内镜中心充满期待: 东方医院消化病学科列入浦东新区高峰高原建设项目,先后投入4000万元,以建设国内一流内镜微创诊疗中心为目标的内镜中心则是这个学科的核心平台。 自2001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伴随一路“马不停蹄”攻读博士、提升技术,徐美东集ESD与POEM之长,2011年在国际首创STER(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徐氏”手术,2017年被ASGE(美国胃肠内镜学会)作为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标准术式写入指南,徐美东成为为数不多发明手术并写入指南的华人医师。 此外,他身兼3E(ESD、ERCP、EUS)之长,先后在国内开展了第一例急性完全性大肠梗阻的导管和支架治疗、第一例经鼻胃镜置管和支架术、第一例超声胃镜引导下胃空肠吻合术等…… 从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演讲发言、手术演示,到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评委、制定标准,徐美东代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一代中国医者在内镜领域的学习能力、成长速度、创新精神与世界水准。躲在诸多媒体镜头背后,年轻的徐美东静如璞玉:“中山内镜在姚礼庆老师和我们这代师兄弟的齐心协力之下,趟出了一条路。这条路我很清楚,所以有信心把东方的内镜中心也带起来。” 除了中山原有的食管、胃、肠、胆、胰等消化系统的内镜诊断治疗,徐美东又闷头开创了“咽部浅表癌的内镜下诊治”的交叉领域。 目前为止,他共收治并行内镜剥除早期咽喉癌15例,患者全部2-3天出院回家。对比上世纪相声演员李文华因喉癌切除带来的失声失能,令人深刻体会到敢于创新的医生对于患者来说真是“救星”。 “我跟我们内镜检查的医生说,下镜子的时候多花1分钟左右注意下咽部,很可能就挽救一个病人和家庭”。 培训医生、接诊病人、改造流程、紧抓管理,忙碌的徐美东半个多小时的采访被打断多次。送我到内镜中心门口,他耐心指给问询患者卫生间的方向:“做完胃肠镜的患者大多会有如厕需求,改造时,我特意多加了6个卫生间”。作为国内顶尖的内镜专家,徐美东关注的不仅是病,还有病人。 这样的医生,给他一个充分发挥、施展本领的平台,就是给社会民生一个保障、改善的机遇。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3LF3ewHr5HOfEllBW6tg
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开始重视胃肠镜体检,有些人拿到报告后,在胃镜检查报告中,发现有胃“SMT”的字样,很紧张,甚至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今天,我们就简单来介绍一下胃SMT。SMT意思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这是指一类来自消化道黏膜以下组织的肿块,包括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它们在内镜下的表现形态相似,即表面覆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医生一般不取活检,因为活检取不到黏膜下的组织。发现SMT后,可能会被要求做个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有的时候会联合消化道增强CT,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层次、大小、质地及与周边组织血管的毗邻关系。上消化道的SMT以食管和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最常见的上消化道SMT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非肿瘤性病变的异位胰腺也会表现为SMT样。 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消化道出血等不适。那么发现了胃黏膜下肿瘤,到底是否需要切除呢,一般来说小于1cm的SMT,建议随访。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建议切除: 1)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2)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3)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4)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5)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因为焦虑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胃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较小的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优选(一般来说小于5cm的间质瘤,像平滑肌瘤更大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可以完整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内镜下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段本松 东方内镜 2024年07月27日17:40 上海 12人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徐美东消化内镜工匠创新工作室科普系列文章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开始重视胃肠镜体检,有些人拿到报告后,在胃镜检查报告中,发现有胃“SMT”的字样,很紧张,甚至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今天,我们就简单来介绍一下胃SMT。SMT意思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这是指一类来自消化道黏膜以下组织的肿块,包括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它们在内镜下的表现形态相似,即表面覆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医生一般不取活检,因为活检取不到黏膜下的组织。发现SMT后,可能会被要求做个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有的时候会联合消化道增强CT,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层次、大小、质地及与周边组织血管的毗邻关系。上消化道的SMT以食管和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最常见的上消化道SMT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非肿瘤性病变的异位胰腺也会表现为SMT样。 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消化道出血等不适。那么发现了胃黏膜下肿瘤,到底是否需要切除呢,一般来说小于1cm的SMT,建议随访。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建议切除: 1)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2)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3)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4)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5)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因为焦虑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胃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较小的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优选(一般来说小于5cm的间质瘤,像平滑肌瘤更大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可以完整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内镜下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接下来,我将结合我中心的实际临床病例,为大家介绍最常见的两种胃镜下发现的SMT:平滑肌瘤、间质瘤。01食管胃平滑肌瘤平滑肌瘤(Leiomyoma)是一种良性间叶肿瘤,具有平滑肌分化特征。胃镜发现的平滑肌瘤主要分布在食管和胃,尤其以食管为主,常见于食管胃交界处和食管中部。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当肿瘤增大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疼痛或不适,常见的主诉包括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以及上腹部饱胀感或压迫感。其他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胃、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目前,内镜下对平滑肌瘤的诊断及处理已经非常成熟。病例1: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女,37岁,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35cm-37cm处有一黏膜下隆起,遂来我院行超声内镜检查。检查提示隆起处有均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回声与固有肌层连续,截面大小约2.02.0cm,结合CT报告考虑平滑肌瘤可能。我中心决定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2.5cm的平滑肌瘤。病例2:胃近贲门平滑肌瘤患者女,55岁,1年前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未予重视,未服药及规范随访。近日复查内镜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较之前增大,遂来我院诊治。CT提示贲门占位,大小约4.0cm。结合超声胃镜结果,考虑贲门SMT,平滑肌瘤可能。我中心决定采用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4.0cm的马蹄样平滑肌瘤。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段本松 东方内镜 2024年07月27日17:40 上海 12人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徐美东消化内镜工匠创新工作室科普系列文章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开始重视胃肠镜体检,有些人拿到报告后,在胃镜检查报告中,发现有胃“SMT”的字样,很紧张,甚至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今天,我们就简单来介绍一下胃SMT。SMT意思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这是指一类来自消化道黏膜以下组织的肿块,包括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它们在内镜下的表现形态相似,即表面覆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医生一般不取活检,因为活检取不到黏膜下的组织。发现SMT后,可能会被要求做个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有的时候会联合消化道增强CT,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层次、大小、质地及与周边组织血管的毗邻关系。上消化道的SMT以食管和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最常见的上消化道SMT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非肿瘤性病变的异位胰腺也会表现为SMT样。 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消化道出血等不适。那么发现了胃黏膜下肿瘤,到底是否需要切除呢,一般来说小于1cm的SMT,建议随访。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建议切除: 1)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2)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3)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4)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5)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因为焦虑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胃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较小的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优选(一般来说小于5cm的间质瘤,像平滑肌瘤更大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可以完整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内镜下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接下来,我将结合我中心的实际临床病例,为大家介绍最常见的两种胃镜下发现的SMT:平滑肌瘤、间质瘤。01食管胃平滑肌瘤平滑肌瘤(Leiomyoma)是一种良性间叶肿瘤,具有平滑肌分化特征。胃镜发现的平滑肌瘤主要分布在食管和胃,尤其以食管为主,常见于食管胃交界处和食管中部。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当肿瘤增大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疼痛或不适,常见的主诉包括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以及上腹部饱胀感或压迫感。其他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胃、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目前,内镜下对平滑肌瘤的诊断及处理已经非常成熟。病例1: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女,37岁,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35cm-37cm处有一黏膜下隆起,遂来我院行超声内镜检查。检查提示隆起处有均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回声与固有肌层连续,截面大小约2.02.0cm,结合CT报告考虑平滑肌瘤可能(图1)。我中心决定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2.5cm的平滑肌瘤(图2)。病例2:胃近贲门平滑肌瘤患者女,55岁,1年前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未予重视,未服药及规范随访。近日复查内镜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较之前增大,遂来我院诊治。CT提示贲门占位,大小约4.0cm。结合超声胃镜结果,考虑贲门SMT,平滑肌瘤可能(图3)。我中心决定采用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4.0cm的马蹄样平滑肌瘤(图4)。02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全消化道肿瘤的3%。在消化道中,以胃最为常见,其他部位较少见。因此,胃镜下发现的间质瘤大多位于胃部。该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差异不明显。早期多无症状,由于其球状非侵袭性的生长方式,即便肿瘤较大也不一定产生压迫感和出血,是一种很难在早期发现的隐形杀手。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进步,早期发现和超级微创治疗GIST已经成为可能。内镜下的超级微创手术治疗GIST不仅创伤小、痛苦少、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便制定预后和随访策略。病例3:胃底间质瘤患者女,76岁,半年前体检时胸部CT平扫提示胃底可疑占位。病程中,患者偶有反酸,无其他不适。再次复查胸部CT提示胃底可疑占位,超声胃镜显示病灶呈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起源于固有肌层,大小约26mm24mm,结合CT报告考虑间质瘤伴钙化可能。我中心决定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3.5cm的间质瘤。总之,胃镜检查发现胃SMT后,无需过分紧张,需要寻求专业的内镜医生意见,随访或内镜下切除,如果较大无法内镜下切除则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不仅涉及内镜下观察的萎缩范围,也依赖于局部活检的病理结果来确定萎缩的程度。木村-竹本分型主要描述萎缩的范围:闭合型(C型):萎缩局限于胃窦至小弯处,不越过贲门。C1表示萎缩局限于胃窦,C2表示萎缩超过胃角,C3表示萎缩接近但不超过贲门。开放型(O型):萎缩从胃窦延伸至胃体,越过贲门。O1表示萎缩刚超过贲门,O2表示萎缩遍布整个胃底,O3表示萎缩累及整个胃体。病理结果则进一步细分萎缩程度为轻、中、重三个等级,这通常基于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程度和胃黏膜的组织学变化。轻度萎缩可能仅影响胃黏膜的表层,中度萎缩则影响更深层的腺体,而重度萎缩则表现为胃黏膜腺体的广泛丧失。这种细致的分类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确的治疗计划,并评估患者的胃癌风险。
Barrett食管,听起来像是一个神秘的地下酒吧,但别被它的名字迷惑了,它其实是一种医学状况。想象一下,你的食管(就是连接喉咙和胃的那条管子)通常是由一种叫做“鳞状上皮”的皮肤覆盖的,但有时候,因为胃酸的频繁“拜访”,食管下端的一部分皮肤会变成“柱状上皮”,这就像是给食管披上了一件不合身的“柱状大衣”。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Barrett食管。虽然听起来有点滑稽,但Barrett食管可能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可以开玩笑的事情。如果你经常感到心口“火辣辣”的,或者有持续的胃酸倒流,那么最好去看看医生,别让Barrett食管在你的食管里“开派对”。记住,预防总是比治疗来得轻松,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抽烟,这样你的食管就能保持它的“原装皮肤”,远离那些不合身的“柱状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