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四时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自然界的四时(春、夏、长夏、秋、冬)、六气,如按一定规律变化,则不会导致人体生病。所谓六气,即指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无害。人类依靠天地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而生存,亦遵循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生长发育。同时,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他们的变化特点,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致人生病。当气候变化异常时,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如冬天过寒或过暖),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秋天应温而反寒),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冷暴热等),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即成为对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产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叫做“六淫”。即成为六种不正之气,又叫做“六邪”。六淫致病与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夏季暑,火当令,故多湿病。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疾病多发,而某些疾病,则也在不同的季节或不同的气候变化时加重。特别是老年人,因脏腑功能减弱,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下降,因此有些疾病极易发作或病情加重。如冬季不寒反暖,则空气中各种病毒、细菌大量繁殖,极易发生流感。由此可见,重视养生,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论述夏季养生方法。1、起居:夏季气候由温转热,万物茂盛秀美,开花结果,当此之时,应晚睡早起,与日同兴,调节情志,使心情愉快,以适应夏季养长之气。元代邱处机说:夏季“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易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无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理,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为风痹”。说明避暑纳凉要适度,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窗下、露天等处卧睡,即使睡着切不可扇风取凉,因气候炎热,毛孔开疏,人体多汗,体表防御能力相对降低,故最易遭受风邪侵袭,若此时骤然受风寒,则防护之门大开,引邪入里,从而出现口眼歪斜,肢体麻木不仁或疼痛,活动不利等。2、饮食:夏季炎热,切忌恣食生冷。《饮膳正要》云:“夏气热,易食菽(豆类的总称)以寒之”。适当用冷饮,即可补充因夏季炎热汗出过多而损失的水分,又可帮助降温,故可饮用一些象绿豆汤、红小豆汤、酸梅汤等清凉饮料,以清暑热、去烦渴。《摄生消息论》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生霍乱。”说明夏季心热肾虚,,天虽热,却不易吃过冷食品,过多则阴寒凝滞,损伤脾胃,至运化失常,出现胃脘疼痛,满闷不舒等症状。另外,夏季炎热,蚊蝇滋生,细菌大量繁殖,食物极易污染变质,故应注意饮食清洁,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脾胃不足,胃肠功能减弱,故食不可过饱,且易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否则,饮食过量,或过食生冷油腻之品,损伤脾胃,或引起饮食停滞,或引起上吐下泻,所以邱处机指出:“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其于肥腻者当戒”。3、防病:夏季暑热湿盛,应避免暴晒,降低居室温度,注意居住环境,应做到通风凉爽。此外,古人也云:“湿衣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说明夏季炎热,容易出汗,应注意勤洗勤换衣衫,否则湿热蒸腾,汗液排出不畅,易生疮痈疖肿。又《内经》有“春夏养阳”之说,故一些寒性的慢性疾病,可以在夏季加以治疗,如慢支、哮喘、类风湿等。4、养神:《摄生消息论》指出:“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安息火炽,澄和心肺,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处,远眺望。”说明夏季应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心情平静,避免高粱厚味,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如郊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