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50岁,诉反复的口干、眼干五六年了,间断伴有皮肤的干燥,双下肢反复的皮疹,妇科也有问题,曾先后到口腔科、消化科、眼科、妇科、内分泌科及皮肤科治疗,服用了不少中西药物效果不佳,病情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尤其是最近进入秋冬季节,症状加重,非常痛苦。其子女在网上查询发现该病可到风湿免疫科治疗,于是就被推荐到我们科室就诊,我根据她的情况做了相关检查,结果发现抗核抗体ANA(+)、抗SSA(+)、抗SSB(+),免疫球蛋白IgG明显升高,最后被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经一个多月的中药治疗,口眼干明显改善,其它症状也缓解很多,心情一下子舒畅多了。那么什么是干燥综合征呢?我今天给大家做一下简单介绍。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者可累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以及肌肉、关节等组织,容易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机理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女性多见,说明与雌激素关系非常密切。患者体内由于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人体泪腺、颌下腺、腮腺及内脏等外分泌腺体中,引起腺体破坏,导致腺体分泌障碍而呈现各种干燥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眼干,有异物感,泪液减少,甚至无泪,视力下降;口干,唾液减少,甚至吃干食必须水送,多发龋齿或猖獗齿;反复的腮腺肿大,关节疼痛,有的会出现刺激性的咳嗽,食欲不振,失眠,月经量少,阴道干涩等等。此病发病率约为 7‰,其中90%患者为女性,年龄在40~50 岁易高发。但误诊率、漏诊率也非常高。北京协和医院曾对已确诊的126 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进行了分析,由最初出现症状到最终确诊,这一过程最长的用了20 年,平均为7.8年。可见大部分患者都走了不少弯路,很多情况下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病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改善患者的外分泌腺病变造成的损伤。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燥痹”范畴,主要是燥邪侵袭,导致五脏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或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化火,耗伤阴津。秋季天气干燥,容易诱发或加重。我根据王女士的症状、舌脉,制定了一个益气养阴清热的处方,服用1周即眼干、口干就有好转,我让她坚持服用1个月,症状改善的非常好,并做成水丸巩固疗效。除了服用中药以外,还建议她临睡前用毛巾热敷眼部,有助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让泪液分泌充足,缓解眼睛干涩。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保证睡眠,规律生活,恬淡心态,适当锻炼。这些方面也有利于该病的改善和预防。近期微信联系反应症状基本消失,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鼓励她坚持治疗。 需要告诫大家的是临床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应警惕干燥综合征,尽快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一、双目干涩,有异物感,眼角分泌物增多。二、口鼻干燥,进食干食困难,需用水帮忙才能下咽。三、牙龈萎缩,或牙齿发黑,容易片状脱落。四、反复的腮腺、颌下腺肿大。五、长期的乏力、低烧、关节肌肉疼痛。六、阴道干涩、局部瘙痒。七、下肢容易出现紫癜样斑疹。八、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
小王今年30岁,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已经有三四年了,每次发作都非常痛苦,常常到口腔科或消化科就诊,对症处理后往往过几天就会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又复发,有时甚至持续一两个月,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后来曾与一位医生朋友聊天,发现他除了口腔溃疡外还有外阴处的溃疡和多发皮肤红斑的表现,于是被推荐到风湿科就诊,经过详细检查,最后被确诊为白塞氏病,经过我们中药调理,口腔及外阴溃疡很快消失,皮肤红斑也消退了,这都过去快一年了也很少复发。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多见于青壮年。目前该病确切病因不明,现有资料认为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更为密切,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血管炎,往往涉及包括大小不等的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炎症可累及血管壁全层,引起血管狭窄,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变性和功能下降。绝大部分白塞氏病患者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可在多个部位出现,反复发作,严重者疼痛剧烈,影响进食。除口腔溃疡外,还可出现外阴部溃疡,女性以大小阴唇常见,其次为阴道;男性以阴囊和阴茎为主,也可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其次是皮肤病变,往往有出现结节性红斑、痤疮样毛囊炎、浅表栓塞性静脉炎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眼炎,尤其是男性患者,出现如葡萄膜炎,眼睛红肿、疼痛,视物不清,反复发作可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白塞氏病反复发作,如不及时治疗,可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管等,累及消化系统,又称“肠白塞”,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重者可出现溃疡出血、肠麻痹、肠穿孔、腹膜炎、瘘管形成、食道狭窄等;累及神经系统,又称“神经白塞”,可引发脑膜炎、脑炎、脊髓炎等,出现头痛、四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抽搐;累及血管可出现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不要轻视,要及时到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排除是否是白塞氏病。目前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治疗,但长期用药后毒副作用较多,而中医却有着较多的优势。该病在中医被称“狐惑”病,与湿、热、毒、瘀有关,病机复杂,其中湿热熏蒸是发病关键。其内湿的形成往往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损伤,内生湿热;情志郁结,肝木乘土,脾失运化,内生湿热;起居无常,劳倦内伤,脾运受损,内生湿热。湿热熏蒸,阻遏气血,出现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红斑、肢体肿痛等,甚至内脏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日久,缠绵不愈,容易耗气伤阴,出现气阴两虚的表现,如乏力、胸闷气短、口干咽干、食欲不振、低热不退等。中医通过清热祛湿解毒、益气养阴补虚等辩证治疗,联合中医外治法,取得了显著疗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
最近病房收治一名女性患者,37岁,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伴血小板减少症。但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一直没搞清楚,长期服用强的松治疗。2年前又发现双侧股骨头坏死。经熟人介绍来到我们风湿科就诊。查体发现该患者明显口干眼干,反复的腮腺肿大,典型的猖獗齿(牙齿成片脱落,牙根变黑),结合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给以中西药联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血小板由入院时的2.1万升至10.0万,全身症状也明显改善。其实我们风湿科在临床遇到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很多,许多病人走了很多弯路,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今天我就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策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宣传。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胞质分割而生成,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等重要生理功能。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至少两次少于 100×109/L。通常,如果血小板低于50×109/L,则提醒可能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多半是由于血小板的生成障碍或生成减少,破坏或消耗过多,以及血小板分布异常等。具体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首先,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这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其次,风湿免疫性疾病:这也是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据报道该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约为7% ~ 30%,其次为干燥综合征,另外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主要是这些疾病产生的自身抗体对血小板的成长产生了抑制。长期的顽固的血小板减少症要考虑可能是风湿免疫病引起的。第三,是感染因素:如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和麻疹病毒等,这些感染因素可能对骨髓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过程造成了直接损伤,从而导致血小板产生计数的减少和功能的缺陷。临床中常见一些血小板减少患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加重或反复。第四,肝炎、肝硬化和脾功能亢进: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最为明显。第五,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如肝素、利福平、磺胺类、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等,在停药后血小板一般能升至正常水平。第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可能与这些疾病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第七,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孕妇生理性血容量增加、血小板生理性破坏等导致血小板减少,系妊娠生理性变化。第八,假性血小板减少:临床当中比较多见,往往与操作人员、试剂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查人工血小板进行鉴别,这些往往是暂时的血小板减少。那么,得了血小板减少症,我们该如何诊疗呢?首先,要明确原因,可先到血液科、风湿免疫科进行检查,在做了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肝肾功能、感染筛查后,尽快明确诊断。治疗方面:比较轻者,对症处理后血小板会很快恢复正常。比较重者要高度警惕,避免因血小板下降明显引起的内脏出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以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CD20单抗、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输注血小板等,危急病人可给以血浆置换疗法,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脾切除,但要把握适应症。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尤其是激素的副作用。中医方面: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显著的优势,副作用少,对全身症状的改善也很明显。本病属于中医“发斑”、“ 血证”范畴。多由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日久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主要分为三种证型:1、热毒炽盛证:在血小板减少同时,伴有发热烦渴,尿黄便秘,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可用清营汤化裁。2、阴虚胃热型: 在血小板减少同时,常伴手足心热,颜面潮红,烦渴盗汗,头晕,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可用玉女煎化裁。3、脾虚气弱型: 在血小板减少同时,常伴有乏力,头晕,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病史较长,反复发作,舌质淡,苔白,脉弱。治宜益气摄血,可用归脾汤化裁。饮食方面: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在饮食上要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供给。花生衣、莲藕、阿胶、红枣、旱莲草、侧柏叶等,可以泡茶或煲汤,对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疗效。总之,如果发生血小板减少,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快明确诊断,及时处理。病情稳定后,要定期复诊。
这几天病房收治一例18岁的年轻女性患者,这个姑娘长得眉清目秀,身材高挑,旁边还有妈妈的陪伴,刚开始觉得她不太像病人。然仔细询问后得知,这个姑娘双侧上肢已经有半年测不到血压了,脉搏也摸不到,也就是“无脉症”,而且最近二个月双眼视力下降的非常明显,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仅仅0.3左右。伴有乏力、头晕。我初步考虑可能是大动脉炎。第二天化验结果提示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治标明显升高,血管超声提示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大动脉炎诊断成立。我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给予足量激素、免疫抑制剂及中药,同时联合眼科专家会诊指导治疗,病情逐渐缓解。这个病的早期诊断很重要,但由于大家对它认识不够,临床很容易漏诊。大动脉炎是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常累及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动脉、肝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部分会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也称为“无脉症”“高安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年轻女性多见,30岁以内发病约占90%。 该病的发生主要与免疫学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系统症状和血管狭窄后导致的组织或器官缺血两组症状。系统性症状如乏力、消瘦、发热、月经不调、盗汗等。缺血证据如“晕厥、中风、视力障碍、心肌梗死、上肢无力、脉弱或无脉、缺血性肠绞痛、间歇性陂行、上肢血压不对称、高血压、多部位血管杂音”。实验室方面有血沉、C反应蛋白的升高,部分有贫血和白蛋白的减少。彩色超声可以测量颈部及四肢血管壁厚度及血管内膜,了解血管狭窄程度;而磁共振或CT血管造影术对内脏血管缺血有更多的优势。 由于本病起病形式不同,累及的血管不同,主要症状和体征分布在不同的科室。如果出现长期的乏力、消瘦、发热,同时伴有晕厥、中风、视力障碍、心肌梗死、上肢无力、脉弱或无脉、缺血性肠绞痛、间歇性陂行、上肢血压不对称、或高血压等症状,尤其是年轻女性,要高度警惕大动脉炎,应进一步化验炎症治标、血管超声以及磁共振或CT血管造影术等检查,明确诊断。 目前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炎症反应,避免出现组织或器官损伤,避免复发。重要脏器狭窄或闭塞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西药主要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中药常常以益气活血通络解毒为主。联合中药可减少激素用量,减少免疫抑制剂对机体的损伤。 总之,该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较多。
这几天在门诊经常遇到一些女性狼疮患者诉说,天气太热,脸上莫名其妙的出现了红斑,有时还伴有瘙痒,担心红斑狼疮是不是复发了?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防护不当,这个病确实容易复发,那么广大红斑狼疮病友们该怎么防护才能顺利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季呢?红斑狼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容易引起多系统的损伤。临床往往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比较典型的如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和光过敏等。发病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雌激素、环境因素等。其中紫外线照射是最常见的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波长为290~320nm 的紫外线照射容易使人体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引发免疫反应,导致面颊部或其他暴露部位出现红斑皮疹或原有皮损加重,临床称为光过敏。有些甚至还会出现全身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夏季紫外线强度大,对紫外线的防护就显得很重要。尽量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的暴露,尤其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左右,这段时间光照较为强烈,应尽可能减少外出。需要外出时尽量减少皮肤的暴露面积,可打遮阳伞,戴遮阳帽,穿长袖衬衫和长裤等;同时使用有效的防晒霜(药店有售),如奎宁软膏,复方二氧化钛软膏等。当然日光浴肯定是要禁止的。除了防紫外线的照射外,同时还要注意其他诱发因素,如不要染发,少用化妆品,忌服避孕药,不要接触杀虫剂和接种疫苗。尽可能少用如氯丙嗪、磺胺、青霉素、异烟肼等容易诱发狼疮活动的药物。少食用如无花果、油菜、芹菜、蘑菇、香菇、食用菌等有增强光敏感作用的食物及保健品。宜清淡饮食,忌辛辣油炸烧烤食品。少吃冷饮,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经常用清凉水洗脸,少用碱性肥皂等。保持房间通风等。平常尽可能做到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向上,规律生活,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果出现皮损表现或光过敏反应,应尽可能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坚持服用羟氯喹,该药在治疗红斑狼疮方面优势较多,尤其在皮损方面,被称为红斑狼疮的“避光剂”,对红斑皮疹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中医在预防红斑狼疮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中医认为该病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居多,所以在炎热夏季可间断服用养阴清热的中药,如生地、麦冬、玄参、金银花、大青叶、茜草等等,对紫外线照射引发的斑疹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当然最好由医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方剂。“薏苡仁绿豆粥”倒是不错的选择。总之,红斑狼疮的治疗关键在预防,只要我们做到防护及时、方法正确,狼疮就不容易反复,炎炎夏日就不在话下。
近几年,“大师”王林在网上非常的火,凭借“隔空取物、空盆变蛇、气功治病”等绝技行走江湖,在社交圈可谓神通广大,当然还包括他气派的“王府”和官司缠身。然而就是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王大师,却在2017年2月10日因病去世,享年67岁,死因竟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于是这个大家平常很少听说的一种疾病随着王大师一下子出名了。难怪网上有人说“大师王林死了,ANCA火了”。那么什么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呢?ANCA相关性血管炎属于系统性血管炎的一类疾病,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小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从而导致各个脏器、组织因血管受损后出现缺血症状。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血管炎(G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该病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但老年人居多。预后较差,有报道称该病6个月的死亡率约为60%,1年的死亡率高达80%。这个病最主要特征是患者体内存在“ANCA”。ANCA,又称“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是该病的血清标志物,免疫荧光下可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该病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环境因素有关。但也有与药物有关,如长期服用“丙基硫氧嘧啶”的患者,容易出现血清ANCA阳性,进而出现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但病情往往相对较轻。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往往以多系统受累为主要特征:如长期的低热、游走性多关节疼痛、消瘦、乏力;皮肤多发斑疹;肾功能不全,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肺部表现,肺结节病、肺间质病变、咯血等;五官科方面的表现,如鼻窦炎、鼻腔脓性或血性分泌物增多、口鼻反复的溃疡、耳痛、听力下降、结膜炎、角膜溃疡、巩膜炎等;神经系统表现,如肢体麻木,刺痛及无力;不明原因的腹痛;突然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肌梗死等。治疗方面,目前主要是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或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获得缓解。出现危急症状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等,可以联合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疗法、注射丙种球蛋白等。然而由于该病老年人居多,所以长期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就存在很大风险,如出现继发感染、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恶性肿瘤、心血管事件等,尤其继发感染是中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人说,病人不是死于原发病,而是死于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也是我们风湿科和肾病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理想的治疗方案是,一方面有效的控制原发病,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这时候联合中药治疗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是我们中医院的优势和亮点。去年下半年曾经收治一位65岁的C-ANCA阳性的血管炎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的麻木,乏力和长期的低烧,诊断明确后,我们给以小剂量激素、环磷酰胺、中药汤剂及针灸综合治疗,症状很快缓解,炎症治标也恢复的很快,于是就把激素和环磷酰胺较快的减下来,目前是强的松隔天半片,环磷酰胺已经停用,间断服用中药巩固疗效,病人情况非常好,也没明显不良反应,对我们的治疗很满意。若“大师”王林也像这位老人那样,能采取合理的中西医方法治疗,估计现在仍活的很滋润。总之,临床上出现全身多系统受累表现,同时ANCA阳性,基本可以诊断这个疾病。只要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都能得到较好控制。当然定期的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ANCA滴度、免疫球蛋白等炎症治标有助于监测该病的活动程度。
一周前收治一名幼年女性狼疮患者,年龄13岁,既往有SLE病史,合并反复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基层医院转入我科治疗。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前三天,家长诉患儿多次出现夜间梦中说胡话,答非所问。我们查房时对这一消息非常重视,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是神经精神狼疮。及时给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同时给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中药等综合治疗,经治三天,症状很快改善,夜间睡眠质量非常好,精神佳,回答问题准确流畅,饮食恢复正常。激素顺利减量,近期考虑出院,调整治疗方案,巩固疗效。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对儿童神经精神狼疮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下面把神经精神狼疮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侵犯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相应神经精神性症状及体征,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NPSLE并不少见,可见于1/4~3/4的SLE患者,儿童SLE患者伴随神经精神症状高达95%。成为SLE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NPSLE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表现为头痛、癫痫性发作、心境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变、无菌性脑膜炎、运动障碍以及脊髓病变等,其中头痛和痫性发作的发生率最高。该病可以出现在狼疮病程的任何阶段,早期往往多见,有时也是SLE的首发症状。红斑狼疮患者若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时,应在排除感染、药物、代谢性等继发因素的情况下,结合影像学、脑脊液、脑电图等检查即可诊断神经精神狼疮。然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述不清,误诊或漏诊率就比较高,如上面这个患儿夜间说胡话,如果没有及时确诊,就可能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留下后遗症。故临床医生予以严密观察和特殊实验室检测对儿童NPSLE有重要意义。治疗方面,目前西药主要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精神药物、降颅压等;中药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醒脑开窍等辩证治疗。西药在急性期控制病情,中药在缓解期巩固疗效,减少反复,有利于减少激素用量或停用激素。另外有报道证实长期服用氯喹或羟氯喹对该病有很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但需要定期检测该药物的副作用,如眼底黄斑病变。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我们还要对患儿多关爱,多进行心理疏导,适当的户外有氧运动,等等。这些都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总之,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大部分患者病情都能得到较好控制,预后比较理想,回归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最近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门诊上遇到的雷诺现象患者一下子增多起来。雷诺现象在我们风湿科很常见,借此机会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防病意识。雷诺现象是一种血管痉挛性疾病,表现为在遇寒冷或情绪激动时,指、趾、唇等部位皮色变白,继而变紫,逐渐变为潮红,常常伴有手指(趾)发凉、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等,往往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往往反复发作,严重者会肢端坏死,功能丧失。有的在温暖环境、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可发病。该病女性多见,以青中年为主,多发于冬季。该病的发生与遗传、雌激素水平、精神紧张、季节天气变化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习惯于将雷诺现象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很少,主要以继发性为主。引起雷诺现象的继发原因主要有:①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等等,预后往往最差;②外周血管疾病,如慢性闭塞性动脉疾病;③神经系统疾病;④药物和化学因素:麦角及其他抗痉挛剂、β-受体阻滞剂、避孕药、环孢素、重金属盐及停用硝酸甘油等;⑤创伤:如反复的振动性损害,常见于木匠、铁匠、建筑工人、打字员、钢琴家等;⑥血液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其中风湿病是最主要原因,预后不佳,治疗最为棘手。其它几个随着诱因的解除症状往往可以很快治愈。在治疗方面,应标本兼治。治标方面,轻者对症处理即可,如外用硝酸甘油软膏涂抹,症状比较重者可联合扩血管药物。除了治标以外,治本才是关键,主要还是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尤其是控制风湿病的进展,避免出现内脏的损失而危及生命。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该病在中医属于“脉痹”范畴,常见证型有血虚寒凝、湿邪阻滞、肾气不足、脾胃虚弱等,只要用药对证,往往疗效显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乐观心态,有利于气血调畅;最好戒烟,这样可以减少因尼古丁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等。最后告诫大家,临床遇到雷诺现象,要到医院正规治疗,首先要进行相关自身抗体的筛查,明确有无风湿免疫性疾病。另外,雷诺现象的患者更易出现肺部受累,尤其是肺间质病变及肺动脉高压,是疾病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应早期进行胸部高分辨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系李松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非常多,但广大患者还是很重视饮食的治疗,尤其是病情比较稳定的阶段,什么样的饮食对这个病有好处呢?我通过对丁香园网站上收录的一篇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现总结如下,希望对广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能有帮助。1、应多吃含ω-3 脂肪酸的食物研究证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越多,患者的关节症状越重,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将有利于减轻关节的肿痛。研究显示ω-3 脂肪酸可以显著降低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的消退。哪些饮食含有较多的ω-3 脂肪酸呢?ω-3 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鱼类脂肪,还有家禽、坚果和浆果类食物。因此多食富含脂肪的鱼类和鱼油补充剂、家禽、坚果有利于病情的改善。但要适可而止,不宜矫枉过正。正如《黄帝内经》所云“生病起于过用”。2、多吃含维生素 D的食物研究表明维生素 D 能改变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功能,对控制炎症很有帮助。鱼、牛奶、奶酪、蛋黄、肉、家禽等食品中富含维生素 D。同时对RA 患者的骨质疏松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少饮酒建议 RA 患者尽可能少饮酒或不饮酒,酒精不利于RA病情的控制。4、坚持地中海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指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饮食,包括高含量的橄榄油、水果、蔬菜、全麦谷物、豆类、坚果;适量的鱼、贝类、白肉、鸡蛋和发酵乳制品(干酪和酸奶);少量的红肉、加工肉类和糖;以及频繁、适度红酒摄入。研究表明,进食地中海饮食模式 6 个月,RA 患者关节疼痛及晨僵程度都得到显著改善。
三个月前,年近40岁的陈女士母亲去世,她悲痛欲绝,然而在母亲的葬礼上亲戚朋友看她痛苦的表情时却没见到流下一滴眼泪。尽管陈女士做了一些努力,却未能如愿。此事一直让她愧对母亲,家人也对她有一些看法。进入秋季,陈女士眼干加重。她随后到附近医院的眼科就诊,诊断为干眼症,外用人工泪液,但效果不佳,医生建议她到风湿免疫科就诊。于是她在熟人介绍下来我们医院风湿科找我就诊。见到陈女士的第一眼,我发现她举止得体,人长得很漂亮,整体素质比较高。陈女士说她在单位是一个高管,业绩很突出,平常对工作精益求精,常常为了工作忽视吃饭、睡觉。加上平常工作较忙,常常口干明显,喝水明显增多,出现乏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腰痛,容易感冒,夫妻生活也不和谐。曾先后到眼科、疼痛科、呼吸科、妇科、内分泌科就诊,服用了不少中西药物效果不佳。我根据她的具体情况开了化验单,结果发现ANA(1:320颗粒型)、抗SSA(+)、抗SSB(+),IgG明显升高,ESR、CRP也轻度升高。到口腔科做了唇腺活检提示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最后确诊是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者可累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以及肌肉、关节等组织,容易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机理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女性多见,说明与雌激素关系非常密切。患者体内由于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人体泪腺、颌下腺、腮腺及内脏等外分泌腺体中,引起腺体破坏,导致腺体出现分泌障碍而呈现各种干燥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眼干,有异物感,泪液减少,甚至无泪;口干,唾液减少,甚至吃干食必须水送,多发龋齿或猖獗齿;反复的腮腺肿大,关节疼痛,阴道干涩。此病发病率约为 7‰,其中90%患者为女性,年龄在40~50 岁易高发。但误诊率、漏诊率也非常高。北京协和医院曾对已确诊的126 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进行了分析,由最初出现症状到最终确诊,这一过程最长的用了20 年,平均为7.8年。可见大部分患者都走了不少弯路,很多情况下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病西医目前效果不佳,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改善患者的外分泌腺病变造成的损伤。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燥痹”范畴,主要是燥邪侵袭,导致五脏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或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化火,耗伤阴津。秋季天气干燥,容易诱发或加重。我根据陈女士的症状、舌脉,制定了一个方剂养阴清热,服用1周即眼干就明显减轻,口干也有好转,我让她坚持服用2个月。除了服用中药以外,还建议她临睡前用毛巾热敷眼部,有助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让泪液分泌充足,缓解眼睛干涩。同时调整生活方式,科学膳食,规律生活,恬淡心态,适当锻炼。这些方面也有利于该病的改善和预防。近期微信联系反应症状基本消失,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鼓励她坚持治疗。 需要告诫大家的是临床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应警惕干燥综合征,尽快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一、双目干涩,有异物感,眼角分泌物增多。二、口鼻干燥,进食干食困难,需用水帮忙才能下咽。三、牙龈萎缩,或牙齿发黑,容易片状脱落。四、反复的腮腺、颌下腺肿大。五、长期的乏力、低烧、关节肌肉疼痛。六、阴道干涩、局部瘙痒。七、下肢容易出现紫癜样斑疹。八、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本文系李松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