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牙痛有可能是心绞痛。一、什么是冠心病?心脏的血液供应依靠冠状动脉。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无症状冠心病。二、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的表现。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内积累的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自主神经,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痛觉。因此,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分布的区域,均可出现相应症状。三、冠心病可有哪些症状?1、以发作性胸痛为主,主要在胸骨(胸正中线位置),可波及心前区、左肩、左上肢。2、可出现颈部、咽喉、下颌部、背部疼痛或不适。下颌部包括下牙,故阵发性牙痛可能是心绞痛的一种表现形式。老年患者的背部间断不适,要除外心绞痛。3、可有上腹部不适,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或不适等症状。心脏下壁严重缺血可以出现以上胃肠道表现,急腹症要除外心绞痛或心肌梗死。4、心肌缺血严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导致心悸、头晕、晕厥,甚至猝死可能。5、若心肌大面积缺血,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也可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等低血压、休克表现。注意的是,从脐部以上至下颌以下,前胸后背任何部位的阵发性疼痛或不适,均可能是由心绞痛诱发。临床上有阵发性牙痛、间断上腹部不适、恶心、晕厥等症状均需要除外冠心病。重要的事:心绞痛一般为阵发性,数分钟~10分钟症状可缓解。若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不缓解,要警惕心肌梗死,需要尽早拨打120到正规医院治疗;对于心脏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一、什么是肥胖?肥胖是指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二、你肥胖吗?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诊断超重/肥胖。身体质量指数为体质量(kg)/身高2(m2)。超重或肥胖判定:24.0kg/m2≤BMI<28.0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中心型肥胖可以用腰围判定,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成人中心型肥胖。内脏型肥胖定义为人体成分检测结果提示内脏脂肪面积>100cm2。三、肥胖有哪些危害?肥胖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良结局(包括死亡)密切相关且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较高BMI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较差的结局成正比四、肥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中遗传因素是肥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可占肥胖发病的40%~80%。身体活动减少是中国肥胖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膳食模式中动物源性食品、精制谷物和深加工、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食品消费量逐渐增加。吸烟、饮酒、睡眠及生物钟节律异常等也影响肥胖发生风险。五、肥胖有哪些预防措施?1.体质量的自我监测:成年后总的体质量增长最好控制在5kg以内,超过10kg则相关疾病的危险将增加。2.合理膳食:需要从食物摄入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为核心,逐步达到膳食中的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0%~2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尽量控制在50%~65%。以传统的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膳食。3.身体活动六、肥胖需要治疗吗?肥胖需要治疗;防治原则遵循常见的慢性病的管理模式,以疾病的三级预防和治疗为基本原则。七、哪些肥胖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成年人群BMI≥28kg/m2或BMI≥24kg/m2且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经综合评估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八、哪些肥胖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成年人群当BMI≥37.5kg/m2时建议采取手术;(32.5≤BMI<37.5)kg/m2时推荐手术治疗;(27.5≤BMI<32.5)kg/m2,经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体质量难以控制,且至少伴有两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时,也推荐手术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伴有不协调的心房电激动和无效的心房收缩。简单来说为心房(主要为左心房)原来有规律、有秩序的跳动变成没有秩序、快速的跳动。心房颤动可有哪些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活动后气促。房颤引起心室停搏可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黑矇、晕厥。房颤并发左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动脉栓塞,其中脑栓塞最为常见,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体检发现心房颤动怎么办?1.评估房颤是否可转复。2.进行CHA2DS2-VASc评分,如男性≥2分,女性≥3分,应抗凝预防血栓。3.如心率偏快,应给予控制心室率治疗那么房颤患者日常如何预防呢?锻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血压,改善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其中饮酒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并且会增加抗凝过程中出血发生风险。运动员房颤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而缺乏运动房颤发生风险亦显著增加,因此应保持中等量运动,避免竞技性、过度耐力运动(如马拉松等);建议采取规律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耐力运动,建议采取瑜伽、太极、走路或短距离慢跑等运动方式。咖啡并未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适当饮用咖啡可减少房颤的发生,但会增加与房颤无关的症状,如心悸等;最近一项队列研究显示习惯性饮用咖啡不会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每天多喝一杯咖啡与心律失常下降3%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