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血压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进入医院和家庭。但经常能听到人们在问:“电子血压计连续几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电子血压计与水银柱血压计测量结果不同,电子血压计准吗? ”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血压”和“血压计”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相应有“收缩压”(俗称 “高压”)和“舒张压”(俗称“低压”)。国际上通常采用听诊法(柯氏音法)或有创法(心导管检查法)测量血压,并把听诊法间接测量血压作为“参考标准”,而把有创法测量血压作为“金标准”。1905年俄国科学家柯罗特柯夫发现了在体表对应处能听到动脉内血流冲击血管壁产生的脉动音——为纪念他,把这种声音称为“柯氏音”。人们在体检和平时保健监测中所说的“血压”,通常是指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的体表动脉压。用来测量血压的器具称为“血压计”。血压计分为三种:水银柱血压计、气压表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现在常推荐使用水银柱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二、电子血压计的种类 目前市售电子血压计有半自动式和自动式两种,手动充气者为半自动式,不需手动充气者为全自动式。根据袖带充气加压部位,分上臂式、手腕式与指套式。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可靠性较好,推荐使用。手腕式因低于心脏水平,而指套式受动脉弹力回波的影响明显,致使血压测量不够准确,其手腕、手指同上臂的血压测量值相差较大(10mmHg),不适于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粥样硬化或末稍循环障碍的病人。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指套式血压计”仅能称作为“指端脉搏压力计”,“腕式电子血压计” 称为“腕动脉脉搏压力计”,故后两者不推荐使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已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并得到医学界认同的“电子血压计”,都是采用袖带法,在上臂肱动脉处进行测量的。按照英国高血压协会(BHS)推荐仪器设备评级标准,A级为80%的测量值<5mmHg,90%的测量值<10mmHg,95%的测量值<15 mmHg,目前市售的经过计量部门检测过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都能达到A级标准,并且国际上已有大型临床试验采用电子血压计来测量观察血压的变化。三、影响电子血压计测量准确的因素 1.适用人群 电子血压计多数利用袖带内高灵敏度的传感器,采用示波法进行血压测量,它可以自动记录动脉中的血液流动状态并把其转化成数字形式,测量时不需使用听诊器,非常方便;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是利用柯氏音方法进行血压测量的,但它的测量值稳定,影响因素小。由于电子血压计采用的原理与水银血压计采用的原理不同,因此,它不适合下例人群使用:(1)过度肥胖者;(2)心律失常者;(3)脉搏极弱,严重呼吸困难和低体温病人;(4)心率低于40次/分和高于240次/分的病人;(5)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等血压急剧变化的病人;(6)帕金森氏症患者。 2.血压自身变化 人每时每刻的血压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健康人在一天内会有15~30 mmHg的变动,高血压病人的波动则更大。它随人的精神状态、时间、季节、体温等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1)精神状态:生气、紧张、恐惧、害怕、兴奋及疼痛等可使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没有变化。(2)时间和睡眠:正常健康人血压的节律呈两峰一谷,长柄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逐渐下降,至夜里2~3时降至最低谷,凌晨血压急剧上升,至上午6~8时达到最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点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3)季节:受寒冷刺激血压会上升,在高温环境中血压可下降。(4)吸烟、饮酒、饮咖啡、洗澡后血压会降低。(5)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两者相差2~4mmHg,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0~40mmHg。因此,人体的血压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每次测量血压的不同属正常现象,两次测量到同一血压值是十分罕见的。 3.“白大衣高血压” 有些患者来医院看病,见到医护人员穿着白色工作服给自己量血压时,会不知不觉的产生不安、紧张,致使“血压”测量结果升高,称为“白大衣高血压”。而在家中,自己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时,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测出结果偏低。因此,自测血压的正常值为130/85mmHg,而不是140/90mmHg。 4.袖带尺寸 一般情况下,电子血压计的袖带都是标准成人型的,它使用于臂周为22~32cm 的患者。使用者的臂周大于或小于袖带的使用范围,测出的血压值就会出现误差:大于袖带范围时会给出错误的收缩压值,小于袖带范围时会给出错误的舒张压值。 5.袖带位置 测量位置偏低时,测出的血压会偏高;位置偏高时,测出的血压会偏低,高度每相差10cm,血压值就相差8mmHg左右。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充气袖带的位置应与心脏的高度在同一水平上,袖带胶管的末端(内置传感器)应放在肱动脉的搏动点上,袖带的下缘距离肘窝2~3cm,袖带卷扎的松紧以刚好插入一指为宜,袖带过紧,会使血液流动不畅;袖带过松,会使血液振动不能彻底传递到袖带。 6.测量范围 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范围是有差异的。如有的电子血压计收缩压的测量上限为200mmHg,舒张压的测量上限为150mmHg,患者的血压值超出这个范围,电子血压计就可能测量不准或测量不出来。 7.环境影响 不要在测血压时使用移动电话,也不要在电子血压计工作的附近使用移动电话。使用环境的电磁干扰,噪音干扰,测量期间病人的肢体移动、颤抖痉挛,袖带的移动和摩擦等,都会影响电子血压计的测量准确。8.其他因素 水银血压计通过医生用听诊器来测量血压,由于每个医生的听力、使用习惯、读数时的视差、观测误差、估读误差等不一样,造成每个医生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另外,电子血压计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四、电子血压计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正确的测量方法是:(1) 先休息15分钟。测量血压时,安静、舒适地坐于有靠背的座椅上。两腿自然分开,全身自然放松。(2)脱去上臂衣袖,气囊袋紧缚于上臂,其△标记应对准肱动脉处;袋的下缘应在肘窝上2~3cm。(3)上臂应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冬日注意保暖防止颤抖。(4)上臂周经>32cm,应换用16cm×65cm的大号气囊袋。(5)自动测压过程,患者不能有动作,否则因肌肉运动出现的假波,使测压失败。(6)测量2~3次,取平均值。两次测量中间间隔3分钟以上,并且部位、体位要一致。 综上所述,正确使用“袖带式”半自动或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合格产品时,不但测得的“血压”值是准确的,而且与“汞柱式血压计”相比,还具有以下优点:①比办公室偶测血压获得更多的测量数据,能较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病人实际血压的波动情况:②可以避免相当一部分(约20%~30%)的“白大衣效应”引起的血压值偏高。③比动态血压监测费用便宜。④能提高病人坚持服药和积极治疗的依从性。⑤可以减少汞柱血压计自测血压观察者偏倚所致误差。⑥仪器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直观,绿色环保,杜绝汞污染。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尤为重要,吃的健康的就可以预防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吃的不正确有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都与过胖、饮食过咸、活动减少等有关。因此饮食原则是给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低盐、低蛋白质、高钾、高维生素C、纤维素含量多的清淡食物。宜少食多餐、不能过饱,以减少心脏的负担。尤其要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虾子等能升高血脂的食物。多吃鱼、奶、豆制品,大豆蛋白既能提供所需蛋白质,又可降低胆固醇。少吃糖果、点心和主食,多吃粗粮蔬菜。盐可改变血容量,诱发高血压,应严格限制,每日在2克左右或10ml酱油为宜。有水肿者要控制饮水。避免烟、酒、浓茶、辛辣调味品,忌用生萝卜、土豆产气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营养素的分配应以早餐为主,午餐稍次,晚餐最少入睡前要限制进食。 (1)严禁暴饮暴食。当胃内充满食物时,为了利于消化和吸收,血液大量分布于胃肠道,导致其它组织血供相对减少,外周血压有所下降。当血压下降突然而明显时,可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这时冠心病病人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因此,饮食应有节制,一次只吃八成饱,特别晚餐不宜太饱。 (2)适当控制食物总热量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以低热量膳食为主。病情较轻者,也应注意控制饮食,否则会引起肥胖 ,高脂血症等,这些都是诱发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热量摄入主要是限制动物性脂肪。胆固醇较高和多糖的食物;可进食植物油,淡水鱼,鸡。 (3)不可吃太多的盐,食盐过多,体内组织中会积聚过多的液体,从肉及豆制品;可多食能够降低胆固醇的事物,如大蒜、洋葱、香菇、海带等而使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对于高血压,水肿或心衰病人,每日食盐较好不要超过2~3克。 (4)服用利尿剂的病人,应注意钾的补充。适当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芹菜、韭菜、竹笋、豆芽、香蕉、苹果、橙汁等,其中所含的维生素B1及维生素C可保护心肌。 (5)忌烟、酒,少吃辛辣之品。因为烟中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并诱发心绞痛。食物应易消化,避免胃肠刺激。 民以食为天,食以健康为先。所以健康饮食很重要。在中国,有多少病是吃出来的,所以只要控制的住嘴,我相信心血管疾病时不会找上你的。 本文系张大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食盐的限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以<6 g为宜。因此,含盐份高的食物应尽量避免如: 1.调味品—食盐、酱油、味精、黑醋、蕃茄酱等。2.盐腌制品—咸肉、咸菜、泡菜、酱菜、豆腐乳、卤味等。3.腊味—香肠、火腿、腊肉等。4.罐头—蔬菜罐、肉罐等,都添加盐制剂。5.其他—方便面、咸面包等。二、一餐之进食量宜少,一天之总热量应限制。每餐求七分饱即可,一天之三餐饮食量,应求平均为宜。 或少量多餐亦可。或少量多餐亦可。 热量之摄取量,应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准,不宜过量。三、油脂[尤其是动物性脂肪]之限制。肉类尽量用瘦肉部份,肥肉、猪蹄、鸡皮、鸭皮等含胆固醇很高,热量高,造成动脉硬化。 避免麻花、油煎饼或油酥等油炸食物。 烹调宜采用植物油,避免动物油。 四、摄取均衡的饮食。如蔬菜、水果、油脂类[植物油]、五谷类、鱼肉[瘦]、蛋、奶、豆类。五、避免摄取过多的糖类及淀粉预防肥胖。如砂糖、糖果、馒头、面包、蕃薯、芋头、玉米等。六、多摄取含高纤维的食物以防便秘。如新鲜水果、蔬菜、含乳酸菌的食物。七、避免摄取高胆固醇食物。俗称头蹄下水的内脏类[脑、心、肝、肠]、卵黄类[蛋黄、鱼籽]、海产类[牡蛎、龙虾]。八、经常食用降低血脂的食物 如香菇、大蒜、豆角、芸豆、毛豆、黄豆、红小豆、淡菜、核桃仁、大葱、扇贝、对虾、甲鱼、豌豆、花生仁、木耳、洋葱、海带、紫菜、蚕豆等。研究表明,这些食物能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功能。九、多吃鱼、大豆及其制品 鱼类蛋白可使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鱼类油脂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液凝固机制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可预防血栓的形成。最近研究还发现,鱼体内(尤其是深海鱼)含有大量ω-3脂肪酸,在不限制脂肪食物时,其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进而降低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大豆中的谷固醇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故高血压患者常食有益。10、多食富含钾镁碘锌的食物 这类无机盐具有降低血压和保护心脏的功能。钾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柑橘、杏子、红枣、无花果、葡萄、花椰菜、大豆、菠菜、草头(金花菜)、马铃薯等;此外,家禽、鱼类、瘦肉钾含量也较高。镁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各种干豆、鲜豆、香菇、菠菜、桂圆、豆芽等;碘含量较高的食物多见于牡蛎、瘦牛肉、瘦猪肉、黄鱼、海带、紫菜、花生、燕麦、杏仁、荔枝等,故高血压患者可适当摄食上述食物。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是病友和医生都非常关注的事件,这是因为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正进一步地加重。当然,不同部位的血管出现问题会对病友造成不同的影响,有的发病缓慢、不易察觉,有的却很凶险。 血管并发症根据发生血管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这类并发症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另一类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指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下肢动脉病变。 下面,我们为病友们详细介绍一下大血管并发症: 1.大血管并发症,糖友们的终极杀手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大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他们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要增加2~4倍。现有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死于大血管病变。再以有些人认为不算严重的下肢动脉病变为例,其严重的时候需要截肢治疗,换言之,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同时大大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大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病友们多了解一些大血管并发症的症状,对于早期防治是很必要的。冠心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心前区不适、胸痛、心动过速、心律紊乱,严重时可有心衰、猝死等;脑血管病变时会出现头晕、头痛、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下肢病变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下肢的休息痛、皮肤坏疽等。 2.远离大血管并发症,降脂是关键 但与微血管病变不同的是,单纯的控制血糖很难有效减少大血管并发症!这里很多病友有一个误区,认为血糖控制好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真正防止大血管并发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治疗,这些综合措施除了合理降糖、积极降压、以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外,强化降胆固醇治疗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这是因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无论心肌梗死还是脑梗死)的“直接元凶”是因为血管壁上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这些斑块最终导致动脉闭塞,引起心脏或脑因血液无法供应而坏死。也就是说,没有动脉粥样斑块就不会有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很多“老糖友”和“三高”的朋友都已经知道,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主要原料,没有胆固醇就不会有动脉粥样斑块,当然也就很少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了。要想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切断原料供给,也就是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形成的斑块。 而且,人体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大血管并发症的人群很多,以及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3.他汀助糖友们打赢“降脂大战” 当出现大血管并发症的时候,医生常常会给病友们开处他汀类药物,这是一类非常有效的降胆固醇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风险,达到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目的。大量医学研究已经证实,积极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正因如此,强调糖尿病病友按照医嘱接受调脂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文章来源: 百万血管健康计划
作者|余周伟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 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为什么还是脑中风了? 一直都有好好吃药,烟也戒了,为什么还是躲不过脑中风? 也许,你忽略了“它”。它习以为常,经常被人提起,它带来的好处是一句真理,然而,越是看似简单的道理,越容易被人忽略。“它”是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医学顶级期刊Lancet 杂志,在2016 年发表的INTERSTROKE 研究认为:脑中风,有10大危险因素↓ 这10 个危险因素,可以解释约 90% 的中风风险。通俗地说,控制和管理好这10个危险因素,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中风的发生。 我知道,聪明的你一定会问: 10个危险因素,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这其中,有没有最重要、最要紧的呢?或者说,哪个与中风的关系最密切? 答案是:有。而且,超出你想象。 就在今年,顶级期刊stroke 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来自于德国的针对55岁以下人群中风风险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 ● 这8个危险因素当中,与卒中关系最密切,排在第一位的是:少运动(low physical activity),少运动与59.7% 的卒中相关; ● 排第二位的是高血压,与 27.1% 的卒中相关; ● 再往后是饮酒和吸烟。 我知道你很意外,懒在沙发上不运动,竟然比高血压、吸烟更容易中风!这真是对懒癌患者的又一次打击。不过,反过来想,意外的同时,也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运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操作性是最强的,是最容易做到的。 文章还说:把少运动、高血压、吸烟及喝酒这 4 个高危因素加起来,可以解释大约 80% 的中风风险。 这意味着,如果10个危险因素你真心做不到,那么,起码要做好这4个:多运动、控制血压、不吸烟,不喝酒。(不能再少了!) 知道了运动很重要,接下来的困惑是: 天底下运动种类那么多,选择哪种好呢? 平时工作忙,经常加班到晚上,没时间运动怎么办? 困惑有解,而且,答案会再一次简单到让你不敢相信。 同样是顶级期刊BMJ(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这是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对26万多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 研究将人群分为坐车上班组、步行上班组、骑自行车上班组以及混合组,结果是: 步行上班:可以让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27%;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36%。 骑自行车上班:可以让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46%;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52%。 也就是说,不用花钱去健身房举铁,普通的步行和骑单车就非常非常好了。 那么,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走多久?骑多久? 运动时间和强度有什么要求?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Neurology杂志发表的SAMMPRIS研究结果: 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度体育锻炼,可以使卒中再发的风险降低40%。 40%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体育锻炼预防卒中的效果比控制血压和降血脂还要好。 看到这里,你应该从沙发上跳起来了吧。 现在,可以做总结了: 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步行或骑车锻炼,对预防脑中风的发生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 “生命在于运动”。真理总是这么朴素。然而,人性的弱点总是让我们忘记这些最简单而有最有效的道理。我们总是在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方法,直到在纷乱的信息中逐渐迷失后,才猛然想起,在我们还未出发时,长辈们在我们口袋里装的那些最古老的工具。拿出来,拂去灰尘,仍然闪闪发光。 作者介绍 余周伟 神经病学硕士,主治医师 熟悉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擅长科普写作 在知乎有健康科普专栏 (知乎ID:神经内科余医生)
http://mp.weixin.qq.com/s/Fo4KgdFaJBMxZP5JxsMd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