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是病友和医生都非常关注的事件,这是因为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正进一步地加重。当然,不同部位的血管出现问题会对病友造成不同的影响,有的发病缓慢、不易察觉,有的却很凶险。 血管并发症根据发生血管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这类并发症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另一类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指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下肢动脉病变。 下面,我们为病友们详细介绍一下大血管并发症: 1.大血管并发症,糖友们的终极杀手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大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他们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要增加2~4倍。现有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死于大血管病变。再以有些人认为不算严重的下肢动脉病变为例,其严重的时候需要截肢治疗,换言之,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同时大大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大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病友们多了解一些大血管并发症的症状,对于早期防治是很必要的。冠心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心前区不适、胸痛、心动过速、心律紊乱,严重时可有心衰、猝死等;脑血管病变时会出现头晕、头痛、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下肢病变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下肢的休息痛、皮肤坏疽等。 2.远离大血管并发症,降脂是关键 但与微血管病变不同的是,单纯的控制血糖很难有效减少大血管并发症!这里很多病友有一个误区,认为血糖控制好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真正防止大血管并发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治疗,这些综合措施除了合理降糖、积极降压、以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外,强化降胆固醇治疗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这是因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无论心肌梗死还是脑梗死)的“直接元凶”是因为血管壁上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这些斑块最终导致动脉闭塞,引起心脏或脑因血液无法供应而坏死。也就是说,没有动脉粥样斑块就不会有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很多“老糖友”和“三高”的朋友都已经知道,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主要原料,没有胆固醇就不会有动脉粥样斑块,当然也就很少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了。要想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切断原料供给,也就是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形成的斑块。 而且,人体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大血管并发症的人群很多,以及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3.他汀助糖友们打赢“降脂大战” 当出现大血管并发症的时候,医生常常会给病友们开处他汀类药物,这是一类非常有效的降胆固醇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风险,达到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目的。大量医学研究已经证实,积极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正因如此,强调糖尿病病友按照医嘱接受调脂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文章来源: 百万血管健康计划
作者|余周伟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 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为什么还是脑中风了? 一直都有好好吃药,烟也戒了,为什么还是躲不过脑中风? 也许,你忽略了“它”。它习以为常,经常被人提起,它带来的好处是一句真理,然而,越是看似简单的道理,越容易被人忽略。“它”是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医学顶级期刊Lancet 杂志,在2016 年发表的INTERSTROKE 研究认为:脑中风,有10大危险因素↓ 这10 个危险因素,可以解释约 90% 的中风风险。通俗地说,控制和管理好这10个危险因素,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中风的发生。 我知道,聪明的你一定会问: 10个危险因素,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这其中,有没有最重要、最要紧的呢?或者说,哪个与中风的关系最密切? 答案是:有。而且,超出你想象。 就在今年,顶级期刊stroke 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来自于德国的针对55岁以下人群中风风险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 ● 这8个危险因素当中,与卒中关系最密切,排在第一位的是:少运动(low physical activity),少运动与59.7% 的卒中相关; ● 排第二位的是高血压,与 27.1% 的卒中相关; ● 再往后是饮酒和吸烟。 我知道你很意外,懒在沙发上不运动,竟然比高血压、吸烟更容易中风!这真是对懒癌患者的又一次打击。不过,反过来想,意外的同时,也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运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操作性是最强的,是最容易做到的。 文章还说:把少运动、高血压、吸烟及喝酒这 4 个高危因素加起来,可以解释大约 80% 的中风风险。 这意味着,如果10个危险因素你真心做不到,那么,起码要做好这4个:多运动、控制血压、不吸烟,不喝酒。(不能再少了!) 知道了运动很重要,接下来的困惑是: 天底下运动种类那么多,选择哪种好呢? 平时工作忙,经常加班到晚上,没时间运动怎么办? 困惑有解,而且,答案会再一次简单到让你不敢相信。 同样是顶级期刊BMJ(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这是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对26万多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 研究将人群分为坐车上班组、步行上班组、骑自行车上班组以及混合组,结果是: 步行上班:可以让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27%;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36%。 骑自行车上班:可以让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46%;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52%。 也就是说,不用花钱去健身房举铁,普通的步行和骑单车就非常非常好了。 那么,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走多久?骑多久? 运动时间和强度有什么要求?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Neurology杂志发表的SAMMPRIS研究结果: 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度体育锻炼,可以使卒中再发的风险降低40%。 40%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体育锻炼预防卒中的效果比控制血压和降血脂还要好。 看到这里,你应该从沙发上跳起来了吧。 现在,可以做总结了: 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步行或骑车锻炼,对预防脑中风的发生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 “生命在于运动”。真理总是这么朴素。然而,人性的弱点总是让我们忘记这些最简单而有最有效的道理。我们总是在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方法,直到在纷乱的信息中逐渐迷失后,才猛然想起,在我们还未出发时,长辈们在我们口袋里装的那些最古老的工具。拿出来,拂去灰尘,仍然闪闪发光。 作者介绍 余周伟 神经病学硕士,主治医师 熟悉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擅长科普写作 在知乎有健康科普专栏 (知乎ID:神经内科余医生)
如何祛除青春痘(寻常痤疮)--治疗及预防 杨希川重庆西南医院 痤疮为常见病,而且最近咨询的很多,特将大家关心的问题总结如下,供您参考。 痤疮是青年男女最常见的皮肤病,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等。 原因: 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内分泌因素、毛囊口角化异常、毛囊内的细菌过度生长以及遗传因素。 1.内分泌因素:主要为雄激素,雄激素能促进皮脂腺发育和皮脂的分泌。男性睾丸间质和肾上腺可分泌雄激素,女性的肾上腺和卵巢也分泌雄激素。 2.痤疮丙酸杆菌:皮脂中的甘油三酯被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分泌的脂酶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可穿透毛囊壁,引起真皮炎症,产生一般所见的红色隆起皮疹。 3.毛漏斗处角化:游离脂肪酸还使毛囊上部的毛漏斗处角化过程增强,阻塞皮脂的排出,形成粉刺,并使毛囊皮脂腺内压力增高,使毛囊壁破裂,真皮炎症更加剧。所有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4.遗传:也是一重要因素,某些家族中痤疮患者多而且严重。 注意:尽管痤疮与内分泌关系密切,但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常规检查内分泌(激素)水平,因为很多患者要求检查,特别在此提醒一下。如女性月经量少、间隔时间长、体毛多,则需要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主要发生于额部、两颊、胸背上部这些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开始多为粉刺,稍用力即可挤出一顶端黑色下部黄白色的脂栓。除粉刺外还可有红色丘疹、小脓疱,严重的可发生暗红色硬结或囊肿。部份患者愈合后遗留凹陷小疤,有些人在下颌角或胸背部发生暗红色高起的瘢痕。皮疹在气候炎热时往往更重些。 2.分型:根据皮疹多少,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或分为一至七度;按主要的皮疹类型则分为丘疹性痤疮、脓疱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等。 3.发病年龄:一般到青春期后(25岁左右)大部病人症状逐渐减轻或自行痊愈,严重者则到30岁左右才逐步好转。但也有少数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会持续到40岁左右,或到40左右才发,这种情况称为“成人痤疮”或“晚发性痤疮”。 如何治疗: 1.内服药:①维甲酸类(如异维A酸或维胺脂);②抗生素如四环素、盐酸咪诺环素等;③性激素如已烯雌酚或口服避孕药,如达英-35;④抗雄性激素如螺内酯; ⑤中成药,如丹参酮胶囊,美诺平颗粒。 注意:女性患者服用维甲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维胺酯等,如果想要孩子,要停药三个月(最好半年)以上才能怀孕。 2.外用药:①如我院研制的静肤平、面刺霜;②过氧化苯甲酰,搽后如有发红剌痛可暂停1~2天再用;③维甲酸类,如达芙文凝胶等;④抗生素如夫西地酸、复方多粘菌B、红霉素,氯霉素,洁霉素,氯洁霉素等。 注意:痤疮外用药相对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普遍刺激性要大一些,搽后如有发红剌痛就暂停,如果您是敏感皮肤,应先小面积使用(可以在耳后用两天),没有明显刺激和过敏,再用于其他部位。 3.一些新的治疗:如红蓝光,对炎症性痤疮治疗效果好,而且没有副作用,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很好的选择。果酸活肤治疗对丘疹及粉刺,有较好的疗效。 4.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痤疮治疗药物种类很多,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程度选用治疗方法。 轻度痤疮:可以外用药为主,必要时配合中成药(如美诺平颗粒、丹参酮胶囊等)即可; 中度痤疮:有较多红色丘疹或少数脓疱时,可内服维甲酸类、抗生素类药物;皮疹处外搽维甲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或壬二酸类; 重度痤疮:有较多丘疹、脓疱及硬结或囊肿等,则用几类药同时治疗,如内服维甲酸类、抗生素类,女性患者可内服已烯雌酚或口服避孕片,局部外搽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或维甲酸类。对重度痤疮光动力治疗也是很好的治疗方法。 光动力治疗 如何预防: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①痤疮病人皮肤多属油性,应常用温热水洗脸,一般的洗面奶是可以用的。②在饮食方面少吃油腻辛辣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等。③此病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所以要注意睡眠充足、情绪轻松、愉快等。 如何去除袪除痘印: 痤疮后色素沉着及瘢痕(痘印):可以激光、磨削及果酸活肤治疗。 作者:杨希川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人体因素 当皮肤粘膜有破损或发生化脓性炎症时,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 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方面。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感染;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也逐渐增多。 细菌因素 主要与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有关。毒力强或数量多的致病菌进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可能性较大。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引起感染,与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 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的天然屏障,破损后细菌易于从此处侵入体内,挤压皮肤炎症部位或脓肿时细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 严重烧伤时,创面为细菌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故极易发生感染。尿路、胆道、胃肠道、呼吸道粘膜受破坏后,若同时有内容物积滞、压力增高,细菌更易进入血中,保留导尿管、静脉等血管内留置导管、人工辅助呼吸时插管等,也使细菌易于侵入。 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进入血中的细菌迅速被血中防御细胞如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变、糖尿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谢紊乱、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减低,易招致败血症发生; 各种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放射治疗亦是导致败血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虽被抑制或杀灭,而一些耐药菌乘机繁殖,亦可酿成败血症。
患上了艾滋病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是特别的少见了吧,艾滋病的出现给患者朋友们的健康生命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大家对于艾滋病的发生是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那么哪些行为会传播艾滋病呢?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哪些行为会传播艾滋病呢 1.血液传播:通过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或血液(包括卖血球、血浆者在内),使艾滋病病毒直接进入健康人体内。 2.静脉吸毒: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未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高发于静脉吸毒人群中。 3.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HIV直接传染给胎儿,通过产道和产后哺乳也能感染新生儿。 4.性接触:同性或异性间的性接触。艾滋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健康人发生性行为(不仅包括性交、肛交、口交,而且包括口腔黏膜破损时深吻等),通过体液将病毒传染给健康人。 5.其它途径:如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器官做移植手术,或使用HIV感染者的精液作为供体,进行人工授精,则会感染上艾滋病,或手术中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手术器械,也可将病毒带入体内。与艾滋病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警察、监狱看守、理发师、殡葬人员等,如果皮肤有破损时,不慎接触艾滋病病毒,也有可能被感染。 大家现在是否对于哪些行为会传播艾滋病呢的问题都已经了解了呢,艾滋病的出现给患者朋友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比较可怕,为此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艾滋病的出现是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不可以耽误病情。
春季是各类皮肤过敏的高发季节,但同时,冬春季也是麻疹的高发季节。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全身斑丘疹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且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乃至死亡。那么我们医护人员在发现患儿发疹子时,除了第一时间请皮肤科会诊以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1.患儿年龄 麻疹的初次免疫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因此在院内常见的患儿好发年龄为1-5岁,约占总发病数的80%左右。因此,怀疑患儿出现麻疹病情时,年龄也是一个可以帮助辅助诊断的有效指标。 2.皮疹的位置和性状 在我们当初在医学院学习麻疹这一节时,一个最重要的考点就是科氏(Koplik)斑。Koplik斑是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 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另外,麻疹的出疹顺序也是比较有鉴别意义的:麻疹发的是红色的斑丘疹,典型的出疹顺序是耳后、发际开始出疹,之后遍及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到达手心和脚心。 3.麻疹相关症状 典型麻疹可分四期: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潜伏期约10日(6~18天)。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此外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有麻疹黏膜斑和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这样一个病程和症状的发展也可给临床医生一些提示。 4.控制措施和上报 对麻疹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5早”原则。隔离至诊后5天。对接触者接种麻疹活疫苗或丙种球蛋白,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检疫期为21天。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患儿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5.医疗人员的自我防护 麻疹是一种极强传染性的传染病,外号“见面传”!它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患儿从发病前2天到皮疹出现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感染后的平均潜伏期为14天。而麻疹病毒组成的侵略“大军”就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当患儿讲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就乘机“坐”上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有的随空气钻进正常人的呼吸道,有的随飞沫漂落,进而找机会再“爬到”别人的手上,当别的患儿或医护人员揉眼睛、挖鼻孔时,病毒就会趁机侵袭。 没得过麻疹,也没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既往免疫失败,又或是接种时间过长、抗体水平下降的成人,都是麻疹最“青睐”的对象之一。成人一旦被感染,症状比幼儿重,且易导致多脏器损害。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丙种球蛋白或麻疹活疫苗,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