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被预防的癌症!它可以通过打疫苗、规范筛查、健康性生活三种方式来有效预防。预防宫颈癌的三种方式:一、接种宫颈癌疫苗据相关数据指出,接种宫颈癌疫苗3年后,既往无感染者防止16或18型感染引起CINⅡ和Ⅲ的有效率为99%,有感染者有效率为44%,预防效果长达10年!作为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之一,HPV疫苗已陆续获批上市。由FDA批准的三种疫苗有2价疫苗(16、18型),4价疫苗(6、11、16、18型)和9价疫苗(6、11、16、18、31、33、45、52、58型)。这些疫苗皆适用于9~26(45)岁女性,4价和9价还适应于男性。2019年12月31日,首支国产宫颈癌疫苗(双价疫苗,针对16、18型)也已正式获批上市,适用于9-45岁女性。二、做好宫颈癌筛查2阶和4阶疫苗可以预防70%的宫颈癌,9阶疫苗可以预防90%的宫颈癌,并非百分百预防,所以接种疫苗并不能取代筛查,规范筛查必不可少!以下是宫颈癌筛查“三阶梯”第一阶梯: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联合筛查常用于一般的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血)或宫颈癌筛查。通常建议年龄在30岁或以上的女性联合筛查,结果正常,可在五年后再进行下一次联合筛查。21~29岁的女性,只需要做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结果正常,三年后再进行下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即可。第二阶梯:阴道镜检查如果第一阶梯筛查有问题,就需要进入第二阶梯的筛查,即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可以利用特制的摄像镜头来观察和评价宫颈的病变情况,它能够更准确地发现病变。第三阶梯:活检如果第二阶梯的筛查还是有问题,就需要进入第三阶梯的筛查中,即进行活检,这是确诊宫颈病变的可靠方法。三、健康性生活除了接种疫苗和规范筛查,健康性生活才是我们日常生活应该重视的。当然,并不是让大家“禁欲”,而是根据HPV感染癌变的条件,初次性生活过早(小于16岁),性生活频繁、性生活杂乱(有多个性伴侣)都会增加患上宫颈癌的风险。所以预防宫颈癌,我们需要做到:避免16岁前开始性生活;避免性滥交;使用避孕套,因为避孕套可以减少部分感染HPV机会。
身为一名医生,我见证了无数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与坚强。其中,复杂重症癌症患者的心理历程尤为触动我心。治疗这样的患者,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一场心灵上的长途跋涉。每当面对这些患者,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与绝望。他们或许曾经拥有健康的体魄,但疾病的突然降临却像是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让他们的生活瞬间陷入黑暗。在这样的困境中,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要面对心理上的重重压力。在治疗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当他们信任我,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我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我始终努力保持耐心、细心和爱心,用专业的知识和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们。然而,即使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有些患者仍然无法逃脱疾病的魔爪。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但同时,我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有些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他们的乐观和坚强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动力,让我明白医学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人性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治疗这些患者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癌症治疗的重要性。许多患者因为心理问题而放弃了治疗,或者因为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因此,我始终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慈悲的心肠。我们要用爱心去温暖患者的心灵,用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用细心去关注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度过最困难的心理时期,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爱去付出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肿瘤的理解和治疗手段也在日益深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能导致肿瘤进展。本报告将综述EPO与肿瘤进展的研究,分析其内在联系,并探索这一现象的可行性。一、EPO与肿瘤进展的关系EPO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EPO在某些肿瘤细胞中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例如,一项对乳腺癌细胞的研究显示,EPO可以刺激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另一项对前列腺癌的研究也发现,EPO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这些研究提示我们,EPO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来加速肿瘤的进展。二、EPO导致肿瘤进展的机制目前,关于EPO导致肿瘤进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EPO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1.直接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EPO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PO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2.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EPO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过程,从而使肿瘤细胞得以存活并继续生长。3.促进血管生成:EPO可以刺激新血管的形成,为肿瘤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氧气,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三、未来研究方向虽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EPO可能促进肿瘤进展,但这一领域的许多问题仍待解决。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EPO导致肿瘤进展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EPO与其他肿瘤标志物的关系,以便更准确地预测肿瘤的发展趋势和预后。3.开展临床试验,评估降低EPO水平或阻断EPO信号通路对肿瘤治疗的效果。结论: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PO可能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理解,同时也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揭示EPO与肿瘤之间的奥秘,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癌症筛查不同于普通健康体检,它是针对没有症状的人群所采取的早期筛查措施,专门为了发现癌症或癌前病变,实现癌症的早诊早治,降低癌症死亡率。癌症筛查根据人群分为两大类:1、 针对普通人群:这种适合40~60岁人群,主要是筛查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2、 针对高风险人群:尤其是以下5类人群体检时更应重视癌症筛查:①有癌症家族史②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③从事高风险职业④生存环境恶劣⑤特殊疾病患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幽门螺杆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等等。主要筛查肝癌、胰腺癌、淋巴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等高风险癌症。因此,我们建议,癌症筛查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过去病史等,有针对性选择检查措施,制订个体化筛查方案。
70岁高龄的梁女士突发无诱因咳嗽,咳嗽时还伴有少量白痰,稍做一些活动就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起初,梁女士认为这只是普通咳嗽,然而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糖类抗原15-3与糖类抗原125均提示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肿瘤。在子女劝说下,梁女士到广州某院就诊,最终确诊为肺癌。65岁的邓女士突发无诱因咳嗽,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加重,偶尔还会出现胸闷等症状,于是去往当地医院就诊。最终CT检查结果显示考虑为肺癌,且存在癌转移。之后因大量胸腔积液转入广医五院肿瘤科进行治疗。这是我科室收治的两个非常典型的肺癌病例,「突发无诱因咳嗽,确诊肺癌」是两个病例的共同点。临床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肺癌发病率高,发展快而隐匿,早期并无典型症状,可能出现咳嗽、咳血等,往往容易被当成普通咳嗽延误治疗时机。肺癌咳嗽的4个特点尽管肺癌的症状不是很典型,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以咳嗽为例,虽与普通咳嗽相似,但仍有方法鉴别:1、 无诱因咳嗽如果没有外部环境刺激,没有明确的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反复不明原因的咳嗽,就应该提高警惕,极有可能是肺癌。2、痰中带血或咯血肺癌一旦侵犯了血管,可导致血管破裂,就会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3、 抗生素治疗无效肺癌的咳嗽,一般抗生素治疗是没有效果的,即使经过抗生素治疗之后,感染可能好了,但可能还是一直咳嗽,说明引起咳嗽的不单纯是炎症,需要考虑肺癌的可能。4、伴随其他症状肺癌除了出现咳嗽,还可能伴随有其他的症状,比如出现胸痛,背部疼痛等等,这是因为肿瘤侵犯胸壁或者神经,所以会导致严重的疼痛感;如果肺癌引起大量的胸腔积液,还可以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肿瘤侵犯纵膈或淋巴结长大累及同侧喉返神经肺癌还可以引起声音嘶哑;除此以外,肺癌还可以出现低热等全身症状……总的来说,咳嗽、咯血、持续胸痛是肺癌早期的重要信号,尤其是40岁以上、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的人,更应想到肺癌的可能性,切忌把肺癌当成普通疾病治疗。如果发生咳嗽治疗后还是不见好转,就一定要去医院看看!
结直肠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的恶性肿瘤。2018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37.6万,死亡病例19.1万。为何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此之高?如何防范?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一经发现就已经是晚期。为何大多数结直肠癌晚期才发现?1、 结直肠癌早期或无症状且善于伪装结直肠癌后期可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便血、腹痛腹胀、肠梗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贫血、乏力、疲劳、发热等全身表现。然而,早期的结直肠癌可能无明显症状。而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又很容易与痔疮等其他疾病症状混淆,易被患者当成普通疾病对待,所以肠癌一经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2、 我国民众做筛查的意识不强对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是最好的预防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相对较高!晚期结直肠癌,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 %,甚至可以完全治愈。但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 ,这与我国居民对早期筛查意识不强有关,往往是出现特别不舒服的症状时,才会想到做肠癌筛查;就算年年体检,也会因考虑做肠镜等体验感不好而放弃筛查,从而很难早期发现肠癌。要知道,因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通常高于发展中国家,然美国及一些欧美国家结直肠癌虽高发,但近25年死亡率持续降低,男性下降了47%,女性下降了44%,这得益于筛查的普及。据2018美国癌症年报,仅2000-2015年,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使用肠镜的比例翻了3倍(从2000年21%上升到2015年60%),早期患者虽然较多,但治愈率都在95%以上。5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筛查临床研究与针对结直肠癌筛查的实践均表明: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我国国情及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有家族史的人可提前到40岁,若有肠息肉,更要每年定期复查。对于已有相关症状和体征的人群,尤其是便血、粘液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则不做年龄限制,应及早筛查。具体来讲,需要及早做筛查的主要有以下人群: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2、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3、本人有肠道息肉史4、同时具有以下2项及2项以上者(1)慢性便秘(近2年来每年便秘在2个月以上);(2)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3)黏液血便;(4)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5)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温馨提醒:符合以上任何1项或1项以上者,都属于结肠肿瘤的高风险人群,建议要及早筛查。结肠镜检查率每增加1%大肠癌死亡风险降低3%筛查结直肠癌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以下8种: 粪便隐血试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DNA检测 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筛查 结肠CT成像技术 结肠胶囊内镜筛查 血浆Septin9 ( SEPT9 )基因甲基化检测 粪便丙酮酸激酶( M2-PIE)检测其中,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到结直肠腔内壁,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方法,结肠镜检查率每增加1%,大肠癌死亡风险就会降低3%。参考文献:[1]柏愚,杨帆,赵胜兵,潘鹏等.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J].中华医学杂志,2019(38):1-10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得了癌症=宣告死亡”,而这样的认知往往会降低治疗信心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其实现实中并不乏成功治愈癌症的例子!从发现癌症、抢救再到临床治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科的周*就以亲身经历说明了:“只要坚定治疗信心,配合医生,癌症是可以被战胜的!”初步发现:无疼痛肿物,大意轻视埋祸根2018年4月,60岁的周*因在左侧颈部发现一个约3cm*3cm的肿物而就诊于某院外科,经过CT、颈部肿物活检等检查后,病理检查提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当时检查提示左上肺有占位病变,考虑原发病灶在肺部,外科医生给予了肺部肿物切除治疗,然而经过术后诊断为真菌性肺炎,外科医生建议周*定期复查。但因颈部肿物不痛不痒,患者家属也被麻痹大意,以为只是普通的肺部炎症,已经治好,一家人开心的离开了医院。确诊:肿物变大、堵住气管……危在旦夕从医院回去以后,周*左侧颈部肿物虽还是无疼痛症状,但肿物却逐日增大!并且逐渐出现咽部疼痛、进食困难等症状,家人以为周9存在脑梗塞,于2018年8月将周*送往医院康复科。经检查后,医生发现周*有咽部肿物,且原颈部肿物增大,于是紧急转入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科余桂芳肿瘤团队治疗。余桂芳肿瘤团队对周*进行了进一步MRI检查,结果提示:口咽、喉咽、舌根部、鼻咽腔左侧壁及左侧颈部恶性肿瘤,伴左侧咽旁间隙、下颌及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临床诊断为:颈部转移性鳞癌!治疗前,肿物堵住气管确诊为癌症,周*及家人如遭晴天霹雳,加上当时的颈部肿物已经堵住气管,周*完全陷入病危状态,家人一度认为周*即将面临死亡,已生还可能!治疗:切管、插管、拔管、化疗……终战胜死神余桂芳主任根据病情很快给出了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周*出现了呼吸困难,随即出现呼吸停止、心跳骤停…….见此情况,余桂芳肿瘤团队迅速给周*施行心肺复苏以及气管插管!经过团队的努力,周*起死复生,恢复了自主呼吸及心跳!但因为咽部肿物大,无法拔除气管插管解决呼吸问题,故余桂芳肿瘤团队建议给予施行气管切开。家属经历痛苦抉择后,还是忍痛选择放弃治疗,带周*回家!然而仅过了一夜,备受煎熬的家属于心不忍,又再一次将周*送回肿瘤科病房,继续由余桂芳肿瘤团队诊治。这一次,家属及患者选择完全信任肿瘤科团队,将生命托付。在医患同心的努力治疗下,周*咽部肿物逐渐缩小到消失;在此期间,周*经历了将气管切开到拔管、缝合气管切开伤口…….成功恢复正常的人工气道,恢复正常呼吸,最终脱离病危!之后,周*还经过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现如今,病灶已处于消失状态,周*也可以实现外出旅游、跑步等,享受着正常人的生活。治疗后,病灶消失!发现癌症≠宣告死亡,重视身体发出的肿瘤“信号”“周*战胜死神,成功治愈癌症”并不是个例,临床上还有很多这样例子,所以说:发现癌症不同于宣告死亡!要知道,癌症研究界一直有"3个1/3"的说法,即有1/3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实际上目前已经接近一半,而美国提高至70%)的癌症经过治疗是可以延长寿命和治愈的,还有1/3的癌症通过治疗可以减轻、缓解症状!此外,我们一定要重视身体发出的这些“呼救信号”,及时到医院明确原因,对症处理。1.有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复视、视物障碍,或伴有鼻出血、头晕、耳鸣、耳聋等症状。2.身体任何部位出现肿块,哪怕只有黄豆大的肿块,特别是在颈部、乳房、心窝部、右肋下、锁骨等处出现,且肿块不断增大。3.经久不愈的干咳,无痰或少量痰液,伴有声音嘶哑,痰中夹血丝或小血块。4.长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5.大便习惯改变,或不明原因的大便次数增多,或便血不止。6.身体某部位没有外伤而发生溃疡,或在瘢痕上发生溃疡,虽然经过治疗,但长久不愈。7.身上较长的骨骼(如四肢骨)某处不明原因的疼痛且进行性加重。8.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贫血、闭经和泌乳。有些肿瘤很难早期发现,80%以上的癌症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这并非医生无能,而是肿瘤太狡猾,所以对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切不可忽视,更不要对癌症抱有侥幸心理!癌症可怕吗?可怕!但只要患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并坚定治疗的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或许就能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找到生机,战胜死神!而我们也坚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的治愈率也会越来越高!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每年约有78.1万人被确诊为肺癌患者,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老大”地位,换句话说,平均每五个中国癌症患者里,就有一个需要常年与肺癌做斗争。而更为严峻的是:它们中有超过50%的患者在初次确诊时就已是中晚期,其中不到两成的患者能够活过5年,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上升,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没有放缓的趋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科主任余桂芳表示,肺癌的高死亡率让人以前一提起就想当然的把它和“绝症”划上等号。但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肺癌的治疗策略越来越多样化,早期肺癌可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达到根治,中晚期肺癌患者即便失去手术的机会,放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治疗方式也为这类患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多了解一点,才不会对未知充满恐惧。超半数发现已晚,早期发现不能仅靠症状表现肺癌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年轻化,如何才能及时发现?更多的患者都是等到出现明显的不适,咳血、胸痛、咳嗽……才来就医,余桂芳表示,肺癌早期大多数并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有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有上述不适,可往往手术已经来不及了。“反复的同一部位肺部感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余桂芳提醒,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因为发烧去到医院就诊检查才发现是肺癌引起的。目前,医学上更建议大家提前做好筛查工作,尤其是有长期吸烟、接触油烟、有肿瘤家族史、有职业暴露史等高危人群,抽血、胸透、查生化指标、甚至是查看肿瘤标志物都不是最佳的肺癌筛查方式,最好40岁后定期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近几年来,肺部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是否会有“癌变”的可能?对此,余桂芳指出,体检如果发现了肺部小结节,医生需要根据它的大小、数目、形态、密度、边缘及内部特征等来判断良恶性,对不能立即诊断的患者可以观察随访,每3到-6个月做一次CT,如果随访观察2年以上稳定,则恶性可能性不大。关于肺癌有几个误区,其实它并没那么可怕误区一:只有吸烟的人才会得肺癌专家解读: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有吸烟才是导致患上肺癌的原因,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并非吸烟者,肺癌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环境污染、职业、遗传、肺结核等原有慢性肺疾病病变等等都可能造成肺癌的发生,因此切勿大意。误区二:肺癌做了手术就要化疗专家解读:肺癌患者是否都需要化疗?绝对不是,极早期的肺癌患者只需手术治疗,部分晚期患者还可以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免疫状态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替代化疗,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选择。误区三:晚期肺癌治疗死的更快专家解读:这一定是不准确的,肿瘤治疗需要个体化,针对不同晚期肺癌患者,依然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或者减缓终末期肺癌病人的疼痛,完全放弃治疗的方法并不可取。误区四:肺小结节就是肺癌,要马上手术专家解读:肺小结节中有70%左右是良性的,这个需要专科医生进行判断以及严密的随访,对于多数肺小结节,需动态观察,并不急需手术或者吃药。中晚期肺癌患者如何治疗?不幸中的万幸……肺癌若能在早期发现,利用手术切除患者大部分能够达到临床治愈,对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的肺癌患者而言,也并非只能“乖乖等死”,放化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医生会综合考虑肺癌的分类、分型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制定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些局部中晚期的肺癌患者能够“逆转”进行手术,有些晚期患者通过个体化治疗能获得长期生存。化疗依然是多数中晚期肺癌患者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法,余桂芳提醒,由于各种辅助用药的改进,化疗导致的呕吐、骨髓抑制等反应较前大幅度降低,并且多数药物已经入医保,可极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必提化疗就色变。对于中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了肺癌治疗的标准动作,其最终目的是寻找相关的治疗靶点,以便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不幸中的万幸是,亚洲人群EGFR基因突变的比例高于欧美人种,尤其是无吸烟患者,意味着可以为更多的肺癌患者带来生存机会”余桂芳说道。据悉,目前针对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药物的选择也有所不同,针对EGFR突变基因目前有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一、二代、三代EGFR-TKI药物,针对ALK突变基因有克唑替尼、塞瑞替尼和阿来替尼等,一旦检测到“驱动基因”呈阳性的患者,甚至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替代化疗成一线治疗方案。即便“驱动基因”为阴性,肺癌患者的治疗也打破了传统的“单纯化疗”的局限性,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可能成为了这类患者的另一种选择。余桂芳介绍,但是从现阶段临床实际情况来看,接受这类治疗的患者比例并不理想,一来是因为患者对这些治疗认识不够,二来医疗费用昂贵,是否入医保成为很多贫困肺癌患者“难迈过去的坎”。本文来源:39健康网
乙肝小三阳常常因为“没有传染性、肝功能正常只是携带、不需要特殊处理…….”的错误判断,让患者产生侥幸心理而错过最佳抗病毒时间,导致最终走向肝癌的后果!“乙肝小三阳真的没有传染性吗?”“乙肝小三阳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需要用药治疗吗?”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乙肝小三阳的误区与真相。什么是乙肝小三阳?在探讨乙肝小三阳的相关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什么是乙肝小三阳”?检测一个人是否感染乙肝病毒,通常需要抽血化验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感染乙肝病毒后,化验结果常常表现为大三阳或者小三阳,如下表。大三阳通常代表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小三阳通常代表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较弱。根据病毒复制的活跃度,人们常认为大三阳病情比小三阳严重,把大三阳转变成小三阳看作是病情好转的征兆,认为其危害不大,没有传染性,肝功能正常,可以不用治疗。正是这样的错误认知,很可能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严重后果。乙肝小三阳真的没有传染性吗?答案:不,小三阳不一定没有传染性。小三阳是否具有传染性,在于血液中是否能查到乙肝DNA阳性。乙肝病毒核酸DNA检测呈阳性的小三阳是具有传染性的,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一起吃饭、拥抱严格来说不会引起传染,但乙肝具有家族聚集性。乙肝小三阳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答案:会。如果仅仅是乙肝携带者,乙肝病毒与人体免疫细胞和平共处,少有或比较轻的炎症反应,也许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威胁。然而很多乙肝小三阳DNA阳性患者,多少存在一些慢性炎症反应,通过病毒复制,机体免疫状态改变等,人体的免疫细胞会不断与病毒发生“战争”。战火纷飞,肝细胞不断被破坏,然后再生,破坏,再生……炎症反反复复,若不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就很容易走上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路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是大部分乙肝发展的规律。然而,有少数小三阳患者可能一发现就已经癌变,进展到肝癌程度。因为乙肝病毒具有整合功能,可以诱导肝细胞发生突变。“乔装”后的乙肝病毒躲过了免疫系统的识别,检测指标可能会呈现阴性的假象,令患者放松警惕,然而等表现出症状时,很可能已经是肝癌或者肝癌晚期。这种情况的小三阳,病毒变异,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其转化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或许比大三阳更高。如何正确对待乙肝小三阳?一旦发现乙肝小三阳,患者需配合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辅助检查指标,如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乙肝病毒定量、肝胆系统的彩超、肝脏硬度测定等评估乙肝小三阳的病情。乙肝小三阳可以是普通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也可以是活动型的乙型肝炎,若处于肝炎活动期,则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单纯凭肝功能是否正常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是片面的,还需要结合乙肝病毒核酸检测DNA,来看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目前对于乙肝小三阳治疗,最主要的治疗方案为抗病毒治疗,大多选用口服核苷酸类的药物。而从抗病毒作用强弱及耐药方面考虑,国内外指南将口服核苷酸类(NAs)分为一线和非一线用药。一线NAs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极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原研药物,还是仿制药物均有较强的可及性,且价格低,基本都在医保支付范围。因此,建议临床上除了初始治疗患者首选一线NAs外,对于正在使用非一线NAs类药物且有效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早换用一线NAs类药物。
每每谈到化疗,许多人首先就联想到呕吐直到吐出胆汁、脱发直到一根不剩,还有精神萎靡,或者抵抗力下降,对化疗的副作用均有谈虎色变之感。其实,如果你能够粗略地了解化疗副作用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处理原则,可能你就能坦然地面对化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副作用,从化疗中为肿瘤治疗争取最大的获益。 所谓的“化疗”,就是指通过一种或多种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存。然而,由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在代谢上不存在根本差异,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对正常细胞也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尤其是那些增殖旺盛的组织细胞,同肿瘤细胞一样,最容易被化疗药物损伤。这些增殖旺盛的组织细胞就包括胃肠道黏膜、毛囊细胞、白细胞等等,这些细胞的损伤就造成了我们在化疗过程中最常见到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下降等等。然而这些正常组织的细胞更容易从化疗的损伤中恢复,使得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损伤更为明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在认识了化疗副作用发生的缘由之后,我们还需要澄清化疗中的几个误区: 很多人以为,只要是化疗,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呕吐、脱发等副作用。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化疗病人都会出现副作用。每一种副作用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频率,但不是百分之一百。同样的药物,可能在这位病人身上出现了某种副作用,在另一位病人身上就没有出现,或者出现了另一种副作用。而且同样的副作用,在有些病人是轻微的,而有些病人可能明显一些,也是因人而异。因此,不要因为别人出现的副作用,而拒绝应该接受的化疗。而且,并不是所有化疗药物的副作用都相同,有的可能脱发明显,有点可能白细胞下降明显,有的甚至什么副作用都不明显,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不尽相同。在制定化疗方案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治疗效果的因素,医生往往还会根据不同病人的身体情况和对副作用的个人意愿不同,个体化地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因此,如果你是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应该让你的医生全面了解你的身体情况,告诉他你对不同副作用的接受程度,这样往往会使得化疗更易于被病人接受,也有助于提高化疗的效果。很多人认为,要想化疗起效,就必须有副作用。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化疗的副作用跟疗效之间并没有相关性。有效的化疗方案有时可能副作用就不明显,因副作用而把病人治垮的化疗并不是好的治疗选择。理想的化疗方案应该是高效低毒,在最低副作用的前提下争取最好疗效。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这些新药往往副作用更低,甚至疗效更好。因此,目前在化疗过程中,病人可能不脱发,或者不呕吐,或者白细胞不降低,疗效反而更显著,这样的化疗就更易于被病人接受。况且化疗的副作用能够预防或治疗,合理的处理方法能够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频率、减轻副作用发生的程度、缩短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下面我们就化疗中最常出现的几种副作用,谈谈其预防治疗方法。 恶心呕吐是化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也是病人最畏惧的副作用。通常发生在化疗后的几小时,一般持续1-2天,偶尔持续时间更长,或者让病人滴水难进。但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合理地使用止吐药物,能够减轻恶心呕吐的发生。化疗过程中不宜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避免不易消化和油腻的食物,冷、酸食物能够减轻恶心,通过聊天、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也能够缓解胃肠反应。另外,不要因为畏惧呕吐而拒绝进食,往往强制少量进食反而能够减轻恶心,减少胃肠损伤。脱发是影响病人心情的另一个常见副作用,也是病人拒绝化疗的常见原因。其实并不是所有化疗都会脱发,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人,其脱发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且在化疗结束以后,头发往往会重新生长出来,甚至发质、发色更好。除了在选择药物上可以避免脱发的发生外,化疗中的一些措施也可以减轻脱发的程度。例如使用冰帽和温和洗发液,避免用硬质梳子和染发,剪短头发也使得脱发显得不明显而易于处理。另外在不可避免脱发时,可以暂时选择合适的假发,既不影响化疗开展,又不影响美观,还可以随意改变发型和颜色,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其它诸如腹泻、便秘、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医生也有相应的处理方法,病人也可以通过改变相应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而加以预防。因此,目前许多副作用并不是拒绝化疗的直接因素,当病人能够认识这些副作用,并且了解其预防治疗措施后,我们会发现,化疗并不象传说中那么可怕,没有必要再对化疗“谈虎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