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疼痛,部位,性质,原因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有过疼痛的体验,或轻或重,有些人疼痛定位比较明确,比如右下腹痛、左侧胸痛或者小腿局限性疼痛。但是,疼痛毕竟只是一种主观体验,是别人所不能观察和体会的,因此,任何部位的疼痛必须通过相关的检查进行诊断。疼痛一般是由伤害性刺激引起、伴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一种感觉。一方面刺激可来自外界而作用于身体表面,如遭受外界物体的打击或接触过冷过热温度,这种感觉定位准确,通过游离神经末梢经特定的神经通路上传到人的大脑。另一方面疼痛刺激也可来自身体内部,经内脏神经的传人部分上传,但是这种疼痛刺激的定位比较模糊,很难说清楚疼痛的具体部位。有时候,疼痛的程度还与心理有关,而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一般说来,疼痛易受注意、暗示和期待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既往经历和当时的情境均能给疼痛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实疼痛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如果没有了痛觉,人们在遭受到外伤或者烫伤后不会及时做出反应。身体上任何部位受到疼痛的刺激后,都会将这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至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打针时,针扎在皮肤上产生疼痛,信号经过周圃神经、脊髓传至大脑,大脑感知了疼痛并做出反应,知道这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不会躲避;而如果不小心被开水烫着,人们本能地会退缩,实际上是这种刺激传至大脑,大脑瞬间做出反应,以避免进一步被烫伤,这是最简单的疼痛反射。当然,疼痛的体验远不止这些,比如急性的心绞痛、慢性中耳炎的疼痛等,这些疼痛感觉传至大脑,整合出的反应就是应该到医院就诊,请医师帮助解决疾病的痛苦。但是从医学上讲,疼痛是很多种疾病的一种表现,疼痛的部位往往提示病变的部位,而疼痛的程度、发病的急缓、持续的时间往往对于疾病的诊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病人需要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是较轻能忍受的、还是较重的,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疼痛。急性疼痛的病人一般可以清楚地描述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部位以及疼痛持续的时间,清楚地回忆疼痛的性质,是针刺样、爆裂样还是刀割样,医生可以针对这些描述进行初步的判断;而慢性疼痛的病人一般都说不清楚疼痛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何时轻何时重,疼痛部位也不很确定,当然如果是剧烈疼痛,患者可以记忆犹新。慢性疼痛病因一般不容易搞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医头痛专科”,获取更多头痛健康知识。
关键词:继发性头痛,硬膜下血肿,早期识别,多学科联合诊疗,头痛的危险信号一、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的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所造成的颅内占位性疾病,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和小儿。二、硬根据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分3类硬膜下血肿的据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根据其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2.1急性硬膜下血肿特点是:伤后三天内出现症状,大多数继发于严重脑挫裂伤,症状严重并迅速恶化。是硬膜下血肿最多见的一种,约占硬膜下血肿总数的70%多数为持续性昏迷,程度逐渐加重,很少有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如头痛、恶心、呕吐。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痫。2.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三天到三周内出现症状,临床表现较缓和。常有中间清醒期,生命体征变化不明显。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亦可有精神症状。2.3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进展缓慢,病程较长,可为数月甚至数年。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如头痛、恶心、呕吐,但缺乏定位症状。病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等。智力和精神症状,如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或失常。三、临床3个特点病情发展迅速: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急重,死亡率较高。症状多样:包括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及神经系统体征等。并发症多:可能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四、诊断3要素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与查体,影像学检查。4.1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颅脑外伤史,症状出现的时间,起病特点,既往用药,检查等。4.2临床表现与查体:否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烦躁等,关注意识变化,高级皮层功能,瞳孔,脑膜刺激征,肌力等。4.3影像学检查:颅脑CT:发现硬膜下存在高密度影,并判断有无脑挫裂伤,是诊断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核磁共振(MRI):了解血肿大小、部位及脑组织损伤程度,其清晰度和准确度高于CT。五、治疗幕上血肿量>30ml及幕下血肿>10ml 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根据CT显示可采取大骨瓣开颅。治疗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控制颅内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移位和脑疝形成以及预防迟发性颅内压增高等。术后应予降颅压、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血对症等治疗。本团队也在探索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抢救硬膜下血肿重症的部分经验。5.1手术治疗:钻孔引流术:适用于多数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钻孔引流清除血肿。血肿清除术:对于血肿较大或难以冲洗排出的患者,需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适用于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导致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例。5.2药物治疗:脱水降颅压治疗。及时停用或减量原有抗血栓药物,合理应用他汀等5.3般治疗: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六、总结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出血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发展迅速,需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病因可仅以头痛为主要表现,但属于继发性头痛中危害较大者,急性症状性硬膜外血肿为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所以广大头痛患者,尤其是有头部外伤史的老年人,出现头痛性质变化,用力排便或咳嗽时头痛加重,以及新发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改变等表现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头痛专病门诊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力争高效及时为广大头痛患者早期识别恶性继发性头痛,从而获得及时救治。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医头痛专科”,获取更多头痛健康知识。
关键词:头痛,八段锦,示范练习视频1国家气功健身中心6分钟八段锦动作示范(口令版)大家跟着标准的动作示范练习吧,全长11:56。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医头痛专科”,获取更多头痛健康知识。
头痛专病门诊时,针对广大病友头痛,主任和我经常推荐大家一些运动处方,配合练习,强筋健骨,巩固疗效。其中八段锦是经常提到的。看过今年央视春晚的朋友们对这首歌曲节目一定印象深刻,那就是《健康到到令》,歌手周深与虚拟大熊猫一起舞动共打八段锦“唤醒”了大家学习八段锦的兴趣。八段锦就是什么健身导引功法,如此受到重视呢?下面从4个方面进行分享。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保健功法,起源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八段锦以其动作优美柔顺、舒展大方而广受喜爱,被誉为“千年长寿操”。以下是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详细介绍:一、历史背景 起源时间:北宋时期。名称由来:“八段”指功法由八节动作组成,“锦”则指锦缎,体现功法动作优美柔顺、舒展大方的特点。文献记载: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志》中,书中详细记载了八段锦的坐势练法。八段锦传至清代已经定型,八节内容及口诀如下。“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望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二、功法特点动作组成:八段锦由八节动作组成,每节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功效。综合性锻炼:八段锦是肢体动作、呼吸和意念三者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锻炼,初学者可先以肢体动作为主,待熟练后再配合呼吸方法,以增强对人体脏腑、气血的调节作用。适用人群广泛:八段锦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练习,尤其适合需要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人群。三、主要功效调理气血:如“双手托天理三焦”,有助于调理气血,改善倦怠乏力。增强肺功能:如“左右开弓似射雕”,通过开弓射箭的动作牵拉经络,调理肺气,提高肺活量。调理脾胃:如“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两手上撑下按的动作,达到舒胸展肩、拔长腰脊、调理脾胃气血阴阳的功能。缓解肩颈酸痛:如“五劳七伤往后瞧”,通过往后瞧的动作增强心肺功能,疏理任督二脉,有效缓解肩颈酸痛。去心火、安神志:如“摇头摆尾去心火”,通过摇头摆尾的动作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滋养,达到去心火、安神志的目的。固肾腰、强筋骨:如“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幅度较大的俯仰腰身来进行两手攀足的动作,达到健固腰肾、疏通经脉、调理人体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增强气力:如“攒拳怒目增气力”,通过攒拳怒目的动作增强气力,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祛湿浊、促健康:如“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背后七颠的颠足动作促进身心健康,一起一落为一次,共做七次,有助于祛湿浊、消百病。四、练习方法准备活动:练习前最好先热身,如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拉伸等。动作要领:注意每个动作的要领和细节,如避免前俯后仰、伸直手臂、掌根发力等。呼吸配合:熟练后可配合呼吸方法进行练习,以增强效果。收功:练习后要注意收功,如轻轻拍打头部、搓耳朵、敲击感觉酸痛的部位等。五、总结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一种传统保健功法,具有调理气血、增强肺功能、调理脾胃等多种功效。其动作优美柔顺、舒展大方,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练习。通过坚持练习八段锦,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被当代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热爱和推广,其出版有专著《八段锦与健康》、《八段锦——邓铁涛健康长寿之道》可供感兴趣的友人继续查阅学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医头痛专科”,获取更多头痛健康知识。就诊患者练习后可获得团队甄大夫练习指导。
关键词:头痛日记,头痛要素,记录,描述头痛头痛日记是一种个人记录工具,用于详细记录头痛发作的情况、症状、持续时间、可能的触发因素、缓解方法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信息。头痛日记通常以日期为单位,帮助患者系统地追踪自己的头痛模式,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与医生分享这些信息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1.头痛日记记录的主要内容1.1日期和时间:记录头痛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1.2头痛性质:描述头痛的感觉,如搏动样疼痛、跳痛、钝痛、刺痛等。1.3头痛部位:指出头痛的具体位置,如前额、头顶、颞侧、后脑勺,一侧还是双侧等。1.4疼痛强度:分为轻、中、重度,或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如0-10分)来评估头痛的严重程度。1.5伴随症状:记录头痛时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声音敏感、视力模糊,头晕等其他症状。1.6触发因素:思考并记录可能导致头痛的因素,如情绪紧张、压力、缺乏睡眠、饮食(如咖啡因、酒精、某些食物)、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月经期等。1.7缓解方法:记录哪些方法有助于减轻头痛,如休息、冷敷、热敷、按摩、药物治疗等。1.8其他备注:可以记录任何与头痛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当天的活动、心情、药物使用情况等。2.头痛日记的应用:头痛日记对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慢性头痛患者来说特别有用,因为它可以提供头痛的信息,帮助患者和医生识别头痛的模式和触发因素,帮助医生临床判定,重要信息简单明了,缩短问诊时间,更好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制定更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策略上。此外,头痛日记还可以作为患者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需求,随访中也有助于评估疗效。文末福利:患者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医头痛专科”,获取更多头痛健康知识。就诊患者可免费获取头痛日记1本。
怎样煎服中药1.草药煎前用冷水浸泡半小时。2.煎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糖瓷锅,铝锅较差,避用铁器。3.药剂内凡注明“先煎”者如无特殊指定则先煎10-15分钟,然后再入他药。“后下”者,在他药将要煎好以前5-10分钟再放后下药。“布包煎”(包煎药)者用布袋包好再放人锅同煎,“熔化”(烊化)者则用煎好的汤药溶解内服。“冲服”(分冲服)用煎好的汤药送服。4.煎药时加冷水应超过药面5分至一寸、二煎水量酌减。5.如无特殊指定,一般煎药法为头煎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但药品质地坚实者可酌情多煎5-10分钟。清解、发表药时间要短些,药液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并须时常搅拌。6.头二煎药汁共得约300毫升左右(每煎药150-200毫升,即一浅杯左右),小儿酌减。混后,若无特殊指定则分二次温服即早饭后及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一次。如无特殊口服中药适宜温度参考30-45℃,温热服。治疗失眠药物,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嘱托午饭后半小时,睡前1小时温服。治疗外感病中药可能嘱托服药后喝小米粥,盖被发汗。7.外用中药须按医嘱使用,水量按使用情况而定。
头痛概述1.1头痛定义头痛是指发生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凸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头痛既是常见的神经症状,也是常见的神经科体征,人群发病率高,原因众多,常常也是令临床医师最“头痛“的主诉。头痛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症状。一方面,每个人在一生的经历中都可能有过头痛的体验,或是暂时的,或是长时间的;另一方面,在在神经科门诊中,以头痛作为就诊原因或作为伴发症状者是极为多见的,有人统计,因头痛而来神经科门诊就诊者,高达就诊人数的30%~40%;作为神经衰弱症状之一而来就诊者,占全数病人之50%,因而越来越多医院的神经科或脑病科也成立了的头痛专病门诊。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均已成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1.2头痛原因与分类颅内病变是神经科头痛的常见原因,如颅内感染、肿瘤占位、颅内压改变,头面部除脑外的其他器官疾患也是导致头痛最常见的原因,如口腔科的牙痛、眼科的青光眼、耳鼻喉科的鼻窦炎、骨科的颈椎病等。此外,还有一类头痛,历尽各种检查、各科诊疗后也找不到病因,常常被归纳到“原发性头痛”一类,包括常见的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某些系统性疾病亦可引起头痛发生,如贫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国际头痛分类标准复杂,种类繁多,头痛患者很难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的三叉神经痛。继发性头痛顾名思义头痛是继发于某些疾病的头痛,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医头痛专科”,获取更多头痛健康知识。
东直门医院多学科联合(MDT)头痛专病门诊外敷中药使用说明关键词:外敷中药,使用说明,就蒸热敷【用法】加白酒蒸透,塌渍、外敷患处。步骤1:用适量白酒将中药拌匀后装入合适大小的布袋中制成中药包。将中药包放置于蒸屉上,蒸40分钟。步骤2:待温度适宜后取出中药包(外层可用无纺布袋包裹,或隔着薄纱布)热敷患处。热敷时可使用保鲜膜隔绝外界空气,配合红外线局部照射以保温,温度宜在40℃左右。建议每天热敷1-2次,每次约20分钟。中药包可重复使用2-3次,再次使用可用蒸锅或微波炉加热后即可使用,重复使用的湿药包请置于低温阴凉处保存即可。也可以直接用无纺布袋装入中药后在蒸屉上蒸后热敷。【禁忌症】皮肤有破损、感染者、皮肤感觉减退者禁用;对中药过敏者;孕妇及对治疗不耐受者。【注意事项】使用过程中避免高温烫伤。注意局部皮肤护理,防止感染。刚做完外敷治疗可能出现发热、出汗等情况,治疗后应擦干局部皮肤,避风保暖。一般情况下中药热敷不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但未经良好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建议在病情平稳时经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分享一个针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推拿处方(小儿推拿) 关键词:小儿推拿,穴位,处方,消化系统疾病处方:摩腹揉脐,捏脊,推脊。可配合脾俞、胃俞、肾俞。针对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泄泻。腹、脐:用掌面或者四指顺时针或逆时针摩腹,称摩腹;脊柱:位置:大推至龟尾成一条线。手法:用食指、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柱;用捏法自下而上捏,称捏脊法;用大拇指.以一指掸手法沿脊拄和两侧膀胱经做一指掸放松法。功效:强脏腑、强身使体。①捏脊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②推脊柱有轻推脊和重椎脊,轻推脊安神;重推脊清热。5.脾俞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6.胃俞位置: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肾俞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穴平命门穴处。参考邱荣.易和小儿推拿[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
得了高尿酸血症,我该如何注意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