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患者需要遵守医师的营养建议,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建议少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同时,需要避免进食过于油腻、刺激性的食物。清流质饮食:当医生认为患者可以开始摄入食物时,他们通常会从清流质饮食开始。这包括营养粉、水、果汁、肉汤等清淡的液体。半流质饮食:患者可以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奶昔、土豆泥、蛋花汤等。这些食物容易消化,有助于肠道逐步适应。软食饮食:随着恢复的进行,患者可以开始尝试软食,如煮熟的蔬菜、炖肉、面条、面包等。请注意避免辛辣、油腻、过于硬的食物。正常饮食:当患者适应了软食,可以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要注意食物的质量和摄入量,避免高脂、高糖、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2.活动:患者需要逐渐进行身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可以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3.伤口护理:患者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康复新液擦拭一天两次),避免碰撞和感染。建议术后14天当地医院拆线(或每周二上午徐汇院区胃肿瘤门诊拆线),期间如有大量渗液、积脓、发然等不适应及时就近就医。4.定期复诊:患者出院后2-3周门诊复诊(手术医生团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胃肠道症状、营养不良等。以后,视情况定期随访复查,2年内每三个月复查,2-5年每六个月复查,5年以上每年复查。5.化疗:胃癌患者,据术后大病理报告,中期及以上均需术后辅助化疗(6-8次,SOX方案:奥沙利铂-静脉+替吉奥-口服,约半年时间)。6.辅助用药:1).合理补充复合维生素(口服),如善存等;2).复方消化酶(口服),增加食欲、助消化;3).胸腺五肽(皮下注射)等增强免疫力。7.心理状况:术后患者需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状况,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出院后,如有长时间无法缓解不适及时联系手术医生团队,如高热、剧烈腹痛、吞咽困难、便血、呕血等。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自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的肿瘤,主要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大致可分为平滑肌型、神经型、双向型及未分化型,通常合并CD117(c-Kit)和CD34的过表达。流行病学及主要临床症状GIST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3%,年化发病率约为1-2/10万。各年龄均可发生,发病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约75%的患者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0000-30000例。其中,胃是最好发的部位(59.1%),其次是小肠(32.2%)、结直肠(5.2%)。此外,约47%的首诊GIST患者合并其他转移性病变。GIST临床症状的不同主要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有关,无明显临床特异性。有的患者以远处转移为首发症状,约1/3患者没有特殊症状,常常在体检时发现病变存在。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疾病进展,部分患者有可触及的腹部包块(38%)、胃肠道隐痛不适(40%)、胃肠道出血(40%)等,甚至极少数患者表现为腹部急症(腹腔内出血或穿孔)。诊断超声内镜:多表现为粘膜下隆起,部分合并粘膜及粘膜下出血。2.CT:多表现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团块影,肿块呈圆形、类圆形、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较大肿块多见液化、坏死、囊变或钙化,表现为高中低密度混杂影。淋巴结转移少见。3. 病理:为诊断金标准,对于拟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一般术前不取病理,对于需要新辅助治疗的GIST患者,往往需要内镜下病理活检。GIST镜下多表现为胞体大、境界不清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多表现为CD117(95%)、DOG-1(90%)、CD34(80%)、SMA(40%)阳性。GIST中恶性约为10%-30%,潜在恶性占70%-90%,潜在恶性随着时间会向恶性演化。因此,GIST没有真正的良性,目前指南推荐依据术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是否破裂来确定其危险程度,以此来确定后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分级如下)。治疗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GIST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同时,以格列卫为代表的C-kit基因靶向药物已成为治疗不可切除、转移或复发GIST的一线药物,标志着GIST治疗率先进入分子靶向时代。
---战胜癌症的新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滚滚向前,癌症在人类面前也渐渐变得不那么阴森恐怖,早中期的癌症多数能得到治愈,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也能够长期高质量生存。其实,这些令大家欣喜的结果,无论是外科新技术,还是内科新药,乃至逐渐更新的健康理念背后,都是由临床试验所推动。因此,新的临床试验始终代表着治疗疾病的希望。然而,临床试验对多数患者及家属来说是神秘而陌生的,由此产生了诸多疑问。参加临床试验是不是当小白鼠?为什么接待我们最多的是临床协调员(CRC),医生不管我们了?能不能直接取药或快递过来。参加临床试验不是当小白鼠临床试验是为确定新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健康人或病人身上进行的试验性研究,具有合法性(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保护性(保护受试者的利益为第一要素)、安全性(均经过临床前研究,是相对安全的)。同时,临床试验对患者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当常规治疗失败,拒绝坐以待毙,让患者获得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次,临床试验部分药物及检查是免费提供的,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此外,临床试验患者能够得到顶级医疗团队全程优质服务。然而,临床试验的相关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入组失败、疗效不佳、副作用等。综上,临床试验合法、安全,并始终保护患者利益。患者可能从试验中获益,绝不是小白鼠!临床试验中的Cosplay临床试验是一项投资浩大、人员众多、管理严格的系统工程。首先,其中有众多的参与人员,按职责分类主要有:受试患者(对抗疾病的战士:核心载体,创新研究中的合作者)、医生(战场上的指导员:临床试验的实施者、对患者安全和权益的负责人)、药物公司(对抗肿瘤的先进武器提供者:临床试验的发起者,试验的启动、财务和监查的公司、机构或组织)、临床研究协调员(CRC)(战场后勤保障者:医生的助理、医生和患者的联系人、患者的诊疗管家)。在具体的试验中,首先由患者提供相关病史资料,再由医生进行筛选和入组,紧接着由药物公司按照试验设计发放药物,随后患者按计划接受治疗。期间,由CRC全程跟踪管理患者,并向医生汇报详细诊疗信息。同时,医生对诊疗期间的情况进行判断,并采取应对措施。总之,临床试验中的每个角色都在认真履职,共同完成抗击癌症的任务。临床试验患者筛选临床试验入组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主要是因为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临床试验,筛选是为了让患者进入最有可能治疗获益的试验,获得最优质的治疗。患者参加临床试验筛选,需要提供:病理报告、外院病历、影像学资料等与疾病相关一切资料。同时,还要向医生详细报告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情况。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准备考虑参加临床试验,一定要:(1)请与医生和研究者充分沟通,详细了解拟参加临床试验的目的,有哪些分组,可能接受的诊断与治疗,可能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可以享受的获益,需要遵守的用药、检查与随访时间,不允许使用的合并药物等,再决定是否签署知情同意书。(2)进入临床试验后,请按照试验安排,遵医嘱按时接受诊断、治疗和随访。(3)在临床试验中出现任何不适,及时报告主管医生与研究者,以便接受及时的治疗。最后,希望诸位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临床试验,同时有机会能参与临床试验,让我们携手续写抗击癌症的新篇章。
多数胃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要经历化疗,无论是术前新辅助化疗,还是术后辅助化疗,以及晚期胃癌患者的姑息化疗。化疗期间,许多病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手脚麻痹、脱发、腹泻、骨髓抑制等,这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深深的困扰。甚至,有些患者并不是被肿瘤所打败,而是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所带来的身体、心理上的折磨让他们举起白旗。在此,我们整理了胃癌患者化疗常见的五大不良反应以及自我应对措施,希望为病友们减轻化疗带来的痛苦,树立战胜胃癌的信心。一、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胃癌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见引起恶心、呕吐的化疗药有:铂类、蒽环类等。化疗药物能引起5-羟色胺(5-HT)等物质释放,作用于大脑皮质、第四脑室化学感受区并激活延髓呕吐中枢从而引起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影响患者进食、饮水、情绪,严重者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产生恐惧心理,有些患者甚至不得不中止治疗。应对措施:建议患者在给药前2-3小时饮食,化疗前的30分钟不再进食。若患者有呕吐感,可口含生姜、柠檬等。此外,化疗期间患者应进食温和、清淡的食物,避免食用不干净、过冷过热、高脂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食瓜果蔬菜,保证饮食多样化。心理调节也是缓解恶心、呕吐的有效方法,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与病友交流、在家人的陪伴下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此外,还可口服一些止吐药物,如胃复安、5-HT受体拮抗剂等。二、手脚麻痹手脚麻痹是胃癌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常引起手脚麻痹的药物有铂类(如奥沙利铂)、微管蛋白抑制剂(如紫杉醇)等,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副损伤、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多于夜间发作、影响睡眠,并造成起床后双手麻痹、僵硬。同时,在受寒或劳累后症状会加重。通常,手脚麻痹会持续很久,且没有明显有效的药物可用,多数患者在化疗后数月甚至数年才能自行缓解。应对措施:注意手脚的保暖,避免接触凉物(如凉水、凉水果等),还要避免过度劳累。另外,还可以适当的运动来促进恢复,比如瑜伽、太极拳等。同时,还可以口服营养神经药,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弥可保)等。三、脱发脱发也是胃癌化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最常引起脱发的药物有紫杉醇、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氟尿嘧啶等,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损伤增殖旺盛的毛囊细胞,使生长期毛囊提前进入退行期,从而引起脱发。脱发严重影响患者形象,对患者的精神心理打击较大。然而,脱发是可逆的、重在预防,多发生于首次化疗后2~3周,在停药后6~8周头发会逐渐生长。应对措施:脱发的预防可以使用头皮冷却法,通过戴冰帽使头皮冷却,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到达毛囊的浓度,一定程度上减轻脱发。而在脱发后,需要保护好头皮,如用头皮保湿液/润肤乳、温和的洗发水、护发精油等保养头皮,防止阳光对头皮的暴晒和吹风机对头皮的伤害。另外,可准备一顶假发和一顶软帽子,平时可以戴假发或戴帽子,帮助患者维护形象、树立信心。四、腹泻化疗相关性腹泻常见于多西他赛、伊立替康、氟尿嘧啶等药物的应用,化疗药物损伤增殖的小肠黏膜细胞,引起细胞坏死及广泛炎症,造成肠道吸收和分泌失衡,引发腹泻。腹泻多在化疗后出现,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无痛性腹泻、次数多、持续时间长等。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水电紊乱、脱水、感染,严重可致休克、死亡。应对措施:首先,注意观察记录排便次数和性质,重视腹泻程度和其他症状,如发热、口渴、脉搏快、眩晕等。其次,每次排便后用清水和肥皂清洗肛门、骶尾部,用软毛巾擦干,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局部可涂氧化锌软膏,穿松软的棉质内衣等,以防腹泻对皮肤刺激而致皮肤损伤破溃。此外,饮食要注意选对胃肠刺激小的食物,不宜吃粗粮、含油量高的坚果、含酒精或咖啡因饮料、牛奶及奶制品,少量多餐,忌生冷食品。严重腹泻会使机体丢失钾、水分,造成电解质紊乱,要及时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蔬果汁等。同时,如因化疗引起腹泻症状,建议备用易蒙停,要遵医嘱止泻、补液。五、骨髓抑制胃癌化疗过程中经常有骨髓抑制的情况发生,多数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铂类、紫杉醇等都会引起。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发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降至正常水平以下,这样的血常规结果就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会导致患者贫血、免疫力下降、凝血功能障碍,乃至诱发危及生命的感染。应对措施:具有骨髓抑制高危因素如高龄、消瘦、合并肝肾心肺等基础疾病、骨转移、多周期化疗,应至少每周2次复查血常规,定期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同时,骨髓抑制高风险患者日常应减少活动、防止受伤、防治感染、避免感冒,还要注意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和含有高蛋白的食物。一旦出现骨髓抑制,需要及时就医,需每天复查血常规、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如升白胺,鲨肝醇等)、严重时注射注射集落刺激因子(如瑞白、吉粒芬、惠尔血)、输血、预防感染等治疗。另外,胃癌化疗除了以上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如肝毒性、肾毒性、皮疹、皮肤变黑、过敏反应等也会出现。其次,病友们遇到这些不良反应,除了上述的积极自我防护、应对,更重要的是:在症状严重或家庭处理效果不佳时,需要及时就医。最后,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化疗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微弱,化疗过程中的不适也能逐渐精准防控。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面对这些抗癌治疗过程中的插曲,树立科学抗癌的强大自信,与医护携手战胜胃癌,重新拥抱健康新生活。
记TheoderBillroth教授1881年1月29日维也纳大学的TheoderBillroth医生率先开展了胃切除手术治疗胃癌的先例。患者是一位43岁的女性,诊断胃窦癌合并幽门梗阻,主诉是呕吐6周,查体:面色苍白,容貌憔悴,脉搏快速,上腹部查体可扪及肿块。患者接受了胃窦切除及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手术切除了约14厘米的胃组织,所有累及的淋巴结也做了切除。肿瘤切除后TheoderBillroth医生用约54针将胃与十二指肠缝合,成功人工重建了消化道,这种手术方式便是举世闻名的“BillrothI式”。术后第二天,患者每小时就能饮1茶匙的牛奶,后续患者恢复顺利,于2月20日顺利出院。术后4个月后,该患者因“肿瘤肝转移”死亡。虽然也有报道说Péan于1879年、Rydygier于1880年更早的开展胃切除术,但是接受手术的患者都在术后早期死亡,因此Billroth的胃切除术的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医学史上的第一例。TheodorBillroth(1829-1894)是出生于普鲁士(德国)的奥地利外科医生,被称为腹部手术之父,除了腹部外科,他在头颈外科,面部外科,妇科等多个方面有着惊人的造诣,这是每个医生都刻在DNA里的名字。1855年,他写了一本关于结肠息肉的专著,承认了腺瘤性息肉和结肠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他是第一位切除直肠癌的外科医生,到1876年,他已经进行了33次这样的手术。1872年进行了TheodorBillroth第一次食管切除术,1874年又进行了第一次全喉切除术。1885年,Billroth完成了远端胃切除+胃空肠吻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illrothII式手术。此外,1884年Billroth成功地进行了全胰腺切除术。同时Billroth还是业余钢琴家和小提琴家,也是伟大音乐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的密友。
胃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癌症,要想防住胃癌,这些生活细节能帮上大忙。饮食清淡少腌熏胃癌常被称为“穷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胃癌的发生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剩饭菜、腌制食品吃太多,长期摄入大量亚硝酸盐以及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都是诱发胃癌的“元凶”。使用公筷公勺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认为78%的胃癌可归因于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基本不分餐的中国,筷子、勺子便成了该细菌最好的载体之一。因此,分餐、用公勺,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戒烟酒吸烟与胃癌有一定关系,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或促癌物质,是胃癌的重要诱因。酒精本身是致癌物质,高浓度的酒精会刺激胃黏膜,损伤黏膜组织,促进有害物质的吸收。远离烟酒,将是健康生活的新起点。多吃新鲜蔬果多吃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同时,适当增加摄入蛋白质、豆制品,从而有效改善营养情况,增强机体抵抗力。重视健康体检以下高危人群1~2年应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有长期胃病史的人群;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40岁以上者;接受过胃部手术的人群,残胃易形成胃癌;家族里有直系亲属为胃癌患者的人群。适当运动适当参加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消化系统的蠕动,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
---胃疼、烧心、反酸、嗳气,难道是胃癌来“敲门”?胃位于中上腹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遗传、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胃癌发生。国际胃癌大会(IGCC)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约68万例,占全球病例的一半左右,而且我国多数胃癌患者诊断时多为中晚期。因此,胃癌的早诊早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针对胃癌的早期症状,积极的进一步体检、体查。多数的胃癌患者得过“胃病”上腹部隐痛不适是胃病的常见症状,且不适症状在服药后往往能有效缓解,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给了胃癌可趁之机。临床发现,近65%的胃癌患者,发病前有4年以上的胃病史。最常见的胃病是胃炎和胃溃疡,但两者疼痛的部位有所区别。胃炎的疼痛没有规律、程度较轻,但餐后会有比较明显的胀痛,并伴随打嗝、恶心等症状;胃溃疡的腹痛有周期性变化,发作时痛感较强,可持续数日到数月不等,即使缓解,过段时间也可再次发作。胃癌常见早期症状胃癌早期症状并没有特异性,容易与胃炎、胃溃疡等常见胃病相混淆。如果胃病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向胃癌恶化的征兆,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无规律胃疼无论是胃炎还是胃溃疡,发病时的腹痛都有自身特点。以胃溃疡为例,正常来说在饭后1小时左右会出现痛感。一旦疼痛变得持续且毫无规律,就应警惕癌变的发生。反复烧心反酸“烧心”是指发生在胸骨下部附近,也就是常说的“心窝”处的烧灼感,主要是由于胃中食物“跑”到食管导致的。胃会分泌胃酸,胃内容物都是酸性的,但食管为碱性,当酸性物质“跑”到食管后会腐蚀食管黏膜,导致“烧心”。“反酸”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口腔感觉到酸性物质反流。体重快速下降胃病患者的消化能力减弱,易出现食欲减退、腹泻、乏力等症状,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短期内身体发生急剧恶变,机体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出现吸收障碍,体重会快速下降,体形有明显的消瘦,且吃药也完全无法缓解病情,这很可能是癌变信号。黑便血豆腐等食物、铁剂等药物都可导致大便颜色发生改变,但这些都有迹可循。如果胃病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黑便,可能表明胃溃疡出血或发生癌变,需要到医院检查,进一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