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通常遇到很多困惑的家长,第一种是焦虑型:孩子都1岁了,还是不会叫“爸爸,妈妈”,这么办,不会是傻孩子吧;还有一种是佛系型:我们家孩子都能听懂,就是不说,才两岁,不着急。但是作为一名理性而合格的家长,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孩子说话问题呢。 一般而言,家长是对孩子最熟悉的人,一旦察觉孩子有异常,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听医生给予专业的建议和指导。那平时该如何观察我们的孩子呢?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如下预警现象,家长们需要引起注意:一岁六个月的儿童还没有讲出真正的第一个词,比如“妈妈”;两岁的孩子会说的词总共还没有50个词的词汇量,还没有开始把两个词放在一起,比如“要饼干”,“爸爸抱”;三岁的儿童还没有开始出现三个词的简单句子,比如“爸爸开车车”,“妈妈拿苹果”。 那在医生眼里,是怎么一回事呢? 语言发育包含两个主要部分,第一步是理解,第二步才是表达,语言是集中体现两者合二为一的思想功能,很多家长表面上看孩子只是不会说话,但只有能充分理解,才能更好的表达。所以,通常家长带孩子到院,医生都需要给孩子做听力筛查,排除是否是由于听力损伤等问题引起的语言障碍,其次,需要做全面的智能评估,主要包括适应性、精细运动、大运动、语言和社交能力等,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单纯的说话问题,还是因为适应性等智能发育迟缓合并的语言发育迟缓;此外还要结合孩子在平时的表现,判断是否伴有交流障碍或孤独症倾向,及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具体判断如下: 对于以上的不同表现,都会有不同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但家长一旦怀疑孩子有语言问题,请不要持“观望”态度,认为孩子长大一些自然能学会,也不要盲从网络上的信息,须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相关科室做全面的评估,以免错过孩子语言干预的最佳时机。
病例:满月增重不足。 家长: 出生一个月体重增加不达标,出生时3.1千克,现在3.3千克,纯母乳喂养,每天大便2到3次,小便大于5次。 医生: 根据以上描述,宝宝在满月时体重增长不理想,如果可以排除生病的情况,具体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喂养不当“摄入少” ,而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婴儿6个月内每个月的体重增长不足600克,每周不足150克考虑体重增长不足,喂养不足,此外一天排尿少于8次,大便量少或者呈现绿色的稀便,吃奶后还哭大吐,或者咬着奶头不放,或者睡不到2小时就醒,都说明奶量不足。 在婴儿期,判断孩子奶吃的够不够主要是看他体重的增长,建议家长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身高、头围的增长,以便调节宝宝每天的奶量摄入,给予最佳的喂养。 其次是哺乳次数及时间,生后3个月内按需喂养(不定时)喂养,每天摄入的总奶量要保证约500ml—750ml,每次充分哺乳约15分钟,每天哺乳次数及每次摄入量可以不固定,如果母乳达不到,可以添加奶粉,但每次喂奶时要先母乳,后奶粉,循序渐进。但提示每天摄入的量不易过多,因为新生儿胃容量小,也会导致宝宝胃肠负担重,从而消化不良。 再次,要注意喂养的姿势,才能保证孩子充分的吸吮。喂奶间歇或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可帮助排出吞人的空气而预防溢奶。婴儿睡眠时宜右侧卧位,可预防睡眠时溢奶而致窒息。因为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常发声胃肠逆向蠕动,若哺乳时吸入空气,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此外,有条件可以到医院门诊做乳汁成分分析,更好的指导母亲的进食,从而保证孩子的充分哺乳吸收营养。
爬行运动的完成,除了手部力量支撑和抬头空头能力的实现作为首要条件,下肢的交互协调动作也是促进爬行完成的必备要素。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下肢训练?1.下肢是否肌张力紧张?训练方法:做双下肢的被动操,3节8拍。家长用手给孩子按摩双腿、双足踝,缓解孩子双腿的异常紧张。2.是否出现过身体的前进或者后退运动,腹爬?训练方法:一个家长握着孩子胳膊,另一个家长握着孩子双腿,然后给予孩子支撑,一个人推左腿,另一人拉右胳膊,然后交替进行让孩子感受前进的运动,熟练后让孩子自行发力。3.双膝是否排斥跪姿?训练方法:先减少上半身的压力,使他跪趴于物体上、或高跪于桌前,增加跪的经验及双膝对压力的适应。4.双膝是否有交替前进的动作出现?训练方法:双手辅助下跪行,可推物体前进。家长平时可多观察小孩,发现限制孩子爬行的因素,针对观察到的动作,将不足的地方加以训练,并重复练习以增加爬行技巧,甚至可以增加难度爬越障碍物。若您仍有训练上的困扰,欢迎您至就近的医疗院所咨询儿童康复治疗师,以帮助您的小孩跟上发展里程碑。
一、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指机体从环境中获取感觉信息并输入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有效的与环境互动。举个例子:如婴儿闻到食物的味道并放入口中,品尝食物,感受食物的质地,以及确定食物名称和是否还想吃更多。你们知道人是有八种感官吗?很多人以为只有五种,实际上是八种。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感觉和内知觉。而这些感觉不是单方面发挥作用的,那么是如何统合在一起的呢?举个幼儿打棒球的例子来看看。如上图,触觉帮助男孩儿正确的握住球拍;本体觉能保证男孩儿站姿正确,前庭觉(平衡和运动)帮助他在挥拍的时候保持站立的姿势,同样,听觉和视觉也是他成功完成动作的关键因素。二、感觉统合的里程碑感觉发展也是有里程碑的,感觉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呢?事实上非常早,比如嗅觉,胎儿期就开始了。我们孩子应该达到哪些感觉统合的里程碑呢?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在不断获得新的感觉,从追视到够取玩具,将物品放入口中(非常典型),孩子会不断运用他们的感官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三、什么是感统失调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发生了问题,如一些孩子很难接收和处理获得的感觉,不能作出适应性的反应,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就会引起感统失调。一些感官问题的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从孩子平时的互动中观察发现,有无以下情况:1. 对触摸、运动、视觉或声音过于敏感或反应不足;2. 异常高或异常低的活动水平;3.容易分心,对任务的注意力较差;4.言语、运动技能或学习等方面落后;5.协调问题,显得笨拙或不协调;6.身体意识差;7.学习新任务或弄清楚不熟悉玩具的玩法有困难;8.需要同时使用双手的任务有困难;9.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混乱的状态;10.在活动或环境之间的转换上有困难;11.不成熟的社交技能;12.冲动或缺乏自我控制力13.一旦情绪激动,难以自我平静每个孩子对感官信息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感觉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一个孩子的感觉系统可能是一种反应不足(无法注意到感觉刺激)、过度反应(受挫、逃避、情绪问题)和感觉寻求(渴望过多的的感觉输入)如果您怀疑孩子有问题,请及时到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何辅助孩子练习爬行?(1)上肢力量训练爬行是孩子大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项必备能力,是直立行走的基础。一般9个月的正常婴儿可以完成爬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项能力发育的一般规律。一、爬行年龄俯卧爬行的发育顺序二、小孩到月龄不爬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类为:1.环境因素:空间不足、家长认知不足等非小孩发育的原因。2.个体因素:疾病、认知发育迟缓、肌张力不足等小孩本身因素。那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孩子在非认知迟缓或因器官等系统性疾病状态下分析造成孩子不会爬的原因,是否因肌肉力量不足、关节角度受限、肌肉持久力不足所造成。并针对此问题给予一定指导。首先分析是否双上肢力量不足?观案小孩是否可以双手伸直,以90度垂直地板撑起上半身,并可以单手向前取物??发育正常的孩子当身体失去平衡时会自发地出现双上肢保护性伸展与支撑,而许多运动发育迟缓暂时不会爬行的孩子由于异常姿势和肌张力低下,不能完成对自身的保护和支撑,进而影响到整个大动作的发育。此讲重点介绍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上肢的力量以及诱发上肢的保护性伸展。上肢力量训练对策:1.俯卧位加压训练。让孩子取俯卧位,分别以肘支撑或者手支撑上身抬起,家长在肩关节处缓缓加压,以增加上肢关节负重力,帮助提高支撑的稳定性。注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肘支撑到手支撑过渡练习。2.巴氏球或者圆柱形玩具球(枕)支撑训练。孩子俯卧于球(枕)肘关节支撑或者俯卧于球上,家长从背后固定其双下肢,然后前后滚动球(枕),促进主动抬头和上肢的保护性伸展。3.坐位或者跪位推小车。让孩子取坐位或者跪位,面前放一小车或者其他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物体,家长引导或者示范给孩子进行练习。4.多翻身,灵巧的左右翻身,或进行仰卧位上肢躯干起坐增加躯干在各方向的肌力与耐力。参考书籍:刘振寰,戴淑凤,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去机构或者是康复中心上康复训练课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当然平时在和孩子相处,也有些注意的,我提几条建议,请做参考。1.孩子不说话,首先是注意和孩子的说话方式,要蹲下来,眼睛平视、嘴型夸张、语速放慢,利用孩子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教他说话,不要逼孩子说话,但是要不断地主动和孩子说话互动,保证每次互动眼神有交流,培养孩子的目光注视。2.可以游戏的形式做口腔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可分阶段进行,比如,前期准备阶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动作,像张大口、闭嘴、打哇哇、伸收舌、弹响舌、舔舌、晈舌、模仿发声等等,以锻炼口、舌、唇、齿的灵活性,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理解某些动作,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等。3.感觉统合与信息剌激训练。对身边的事,孩子常表现的不关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以适当地对孩子做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如爬、荡秋千、走平衡木、跳绳,这些简单的活动都可以在家玩,练习反应改善动作不协调。4.孩子有时候自我封闭,拒绝任何新东西、新变化,缺乏主动性,但对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执着。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给子多方面的信息剌激。比如孩子对玩汽车很投入,最好能为他创造一个氛围场景,把和车有关的信息捜集起来,各种汽车的场景,消防车、公交车等等都可以讲给孩子听、和他动手玩开车,模拟场景,把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关汽车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孩子。5.也有国外研究说和饮食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不知道咱们孩子曾经是否有过过敏或者是否偏食、腹泻、便秘。但是这个只是专家们的研究国内还没有被证实进而采纳作为孤独症孩子的诊疗方法,如果孩子有食物蛋白过敏史、偏食、腹泻、便秘,要引起注意,严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须及时就诊,但如果饮食正常无异常,保证孩子均衡饮食就可。
1.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和高能量奶粉近年来,随着生殖医学及新生儿疾病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逐渐升高。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下,影响其后期生长发育。而通常母乳也难以满足其增长的需要。对策:建议引入高能量奶粉,它属于营养强化奶粉。高能量奶粉由于其特殊的配方成分,它在营养、微量元素以及能量上都比普通奶粉更高,可达到100Kcal/100ml,所以在帮助宝宝达到理想的生长追赶上有很大帮助。而0-1岁是宝宝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段,营养不良不仅会造成宝宝身长、体重等体格发育缓慢,长期以往还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以及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此食用高能量奶粉很有必要。此外,高能量奶粉还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但经常生病引起的营养不良、体重增长缓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以及经过手术急需恢复的宝宝食用。需要注意的是,高能量奶粉属于特殊配方奶粉,一般来说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逐步补充,从而进行正确的营养干预措施。2.牛奶蛋白过敏和水解配方奶粉的选择有时候宝宝会反复出现皮疹湿疹,进食后口唇眼睑水肿,持续腹泻便血、反复吐奶等消化道症状,夜晚啼哭、烦躁不安,经常喘息、反复咳嗽、流鼻涕等呼吸道表现,如果有以上表现,高度怀疑存在牛奶蛋白过敏。对策:如果将普通配方换成深度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必定有明显效果。一般对于非常典型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需要停止使用一般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改为氨基酸特殊配方奶粉,通常2周症状有缓解,继续喂养至2个月后,改为牛奶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6个月,再更换为牛奶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奶粉。3.腹泻引起的乳糖酶缺失和无(低)乳糖奶粉如果宝宝刚接触奶粉或更换不同奶粉就会产生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很有可能是宝宝的肠胃中缺少乳糖酶或者乳糖酶活性低下,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乳糖所致。腹泻可引起肠黏膜受损,并伴随肠黏膜表面乳糖酶损失。乳糖酶损失程度与腹泻的严重程度及其原因有关。对策:如果腹泻一周后没有好转,且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腹泻,甚至合并脱水、酸中毒;粪便pH<5.5,粪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可转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粉。将婴幼儿配方奶暂时换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就可以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出现的腹泻现象,并可保证配方奶中其他营养素的吸收,腹泻好转后,肠道黏膜修复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建议无乳糖配方使用2周或更长,利于感染后快速恢复健康,也可以在每次喂养前,添加外源性乳糖酶。4.配方奶引起便秘怎么办如果宝宝服用配方奶出现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比较硬,排便比较困难,提示便秘。对策:使用益生菌和纤维素改善便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单纯配方奶并不会引起便秘,如果出现便秘,父母应该查找配方粉喂养引起便秘常见的以下原因:(1)奶粉过稠。(2)额外添加钙和维生素D,因为婴儿配方粉中已含有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而过多的钙质在肠道内会与脂肪结合形成钙皂,引起便秘。(3)对牛奶蛋白不耐受等。此外,建议在两次喂奶之间给宝宝少量的喝一些水,天气炎热或者宝宝出汗多,水量应该相应增加。5.特殊疾病儿童和代谢障碍配方奶粉患有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高血氨症、异戊酸血症、一型戊二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等的儿童,对策:代谢障碍配方奶粉是针对先天性代谢障碍疾病而言的。使用这些特殊配方前必须得到确切的诊断,儿科医生应在充分了解各种特殊配方的成分及特点后根据儿童的生理及疾病状态指导家长选择恰当的配方从而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要在睡眠中度过,婴幼儿睡眠时间更长,而睡眠对婴幼儿的健康影响比儿童和成人更为重要。作为家长都想让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如何做到呢,我们先来了解下影响婴幼儿睡眠问题的一般原因。婴幼儿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性失眠原因,即不恰当养育方式,主要是因为年轻的父母初为人父人母,缺乏正确的睡眠养育知识,经验尚且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孩子入睡时或者夜醒时不恰当的处理方式,通常父母都过度安抚,进而阻碍了儿童自我入睡能力的发展。有国内外的权威研究发现,哄孩子睡和让孩子自行入睡相比,婴儿夜间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发生的概率增加了2.1倍;而夜醒后抱起孩子或摇晃孩子帮助入睡和父母直接在婴儿床安抚孩子,婴儿夜间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发生的概率增加了1.7倍。此外就是其他的如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口渴或过饱,环境等因素。睡眠问题是还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岁以下儿童睡眠问题影响因素有每天喂养次数多、夜晚进食、入睡安抚、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夜晚穿衣服较多、居室嘈杂、母亲孕期被动吸烟、父母有睡眠障碍、儿童有鼻炎感冒等。而不恰当养育行为、上呼吸道感染、父母睡眠障碍、家庭环境嘈杂等因素,会增加25-74%睡眠问题的风险。相反母乳喂养、固定的喂养时间、自行入睡、容易适应新环境更有助于孩子有个良好的睡眠。那么针对以上的常见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或者说我们怎么要在早期预防问题的出现呢?其实,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源于我们家长,家庭良好睡眠养育行为的养成,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安全的睡床方式,养成规律的睡眠作息,愉快的睡前活动,以及正确的入睡习惯。那么具体怎么来保证呢,参考国家卫计委2017年度出台的《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如下:1.睡眠环境方面卧室应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可在卧室开盏小灯,睡后应熄灯;不宜在卧室放置电视、电话、电脑、游戏机等设备。2.睡床方式方面婴儿宜睡在自己的婴儿床里,与父母同一房间。幼儿期可逐渐从婴儿床过渡到小床,有条件的家庭宜让儿童单独一个房间睡眠。3.规律作息方面,从3个月~5个月起,儿童睡眠逐渐规律,宜固定就寝时间,晚7:30-8:30就寝较合适,一般不晚于21:00,但也不提倡过早上床。节假日保持固定、规律的睡眠作息。4.睡眠时间方面。4.1婴儿期睡眠时间上主要是帮助孩子学习识别白天和黑夜的差异,白天适当减少孩子的睡眠,室内光线要亮一些,逗他们玩;睡觉时,把光线调暗些,尽量不要过多干扰;固定喂奶时间,促进内在生物钟与外界环境同步;可以在孩子生后第1周以后开始固定晚餐的时间;3~4个月后,就可以让孩子逐渐适应定时的喂奶。4.2幼儿期睡眠时间白天和晚上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每次睡觉前,至少要保持3个小时的清醒状态,晚上入睡前应保持4个小时的清醒时间;每次坚持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将他放到小床上;准时上床,准时起床,既使是假期也维持固定的上床和起床时间。5.睡前活动方面,安排3~4项睡前活动,如盥洗、如厕、讲故事等;活动内容每天基本保持一致,固定有序,温馨适度;活动时间控制在20min内;活动简短又温馨,共同度过“愉快时光”;活动结束时,尽量确保儿童处于较安静状态。6.入睡方式方面,自我平静是儿童学会从觉醒状态转入睡眠状态的基本前提,培养儿童独自入睡的能力,在儿童瞌睡但未睡着时单独放置小床睡眠,不宜摇睡、搂睡;将喂奶或进食与睡眠分开,至少在幼儿睡前1h喂奶;允许儿童抱安慰物入睡;儿童哭闹时父母先耐心等待几分钟,再进房间短暂待在其身边1min~2min后立即离开,重新等候,并逐步延长等候时间,帮助儿童学会独自入睡和顺利完成整个夜间连续睡眠。7.睡眠姿势方面,1岁之前宜仰卧位睡眠,不宜俯卧位睡眠,直至婴幼儿可以自行变换睡眠姿势。最后,总结下优质睡眠的六大法则,三要三不要。三要,是要在宝宝犯困时放在床上,培养其独自睡眠能力,要让宝宝与父母同屋不同床,有助于夜晚连续睡眠,要有效提高宝宝夜晚睡眠的时长及睡眠质量。三不要,不要依赖拍背或摇晃等安抚方式让宝宝入睡,不要让宝宝在喂奶后才能入睡,不要过度干扰宝宝夜晚睡眠。
人的一生中有1/3 的时间要在睡眠中度过,尤其是对于孩子,睡眠时间需要更长。然而,对于孩子们的睡眠状况很多家长都有不少困扰。其实,年龄越小,睡眠问题发生率越高,研究发现28-40%的0-3个月婴儿有睡眠问题。那么我们都有这样的疑问:孩子一天24小时总共睡多长时间?孩子入睡需多长时间?孩子睡眠中有问题吗?睡眠问题其实涉及到了三大关键问题——睡眠时长、入睡问题和睡眠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孩子的睡眠状况做出如下简单的评估。1、睡眠时间关键问题:孩子一天24小时总共睡多长时间?推荐参考:《中国0-5 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中提出的0-3月推荐睡眠时间是每天13-18小时,4-11月推荐睡眠时间是每天12-16小时,1-2岁推荐睡眠时间是每天11-14小时,3-5岁推荐睡眠时间是每天10-13小时。判断标准:不在推荐范围,需要进一步的医学评估2、入睡/就寝问题关键问题:孩子入睡需多长时间,有就寝问题吗?判断标准:潜伏期(指从上床准备就寝到实际所需入睡时间)超过20 min,需要进一步的医学评估。3、睡眠问题关键问题:孩子睡眠中会经常醒来、打鼾、呼吸困难或其他问题吗?判断标准:夜醒超过20 min,需要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因为婴幼儿是睡眠问题的高发人群,年龄越小睡眠对其影响越大,需要家长给予特殊的关注。婴幼儿(2岁及以下)睡眠问题判别标准:每晚夜醒次数 > 3次夜醒时间 > 1小时总睡眠时间 < 9小时如何预防孩子出现睡眠问题,让孩子有个平稳舒适的夜晚呢,我们下期分享。
PeggyO’Mara说:如果孩子唯一的诉求是想要妈妈抱抱,请别站在门外远远地看着他们哭泣,拥抱你的孩子吧,每一次你热情的拥抱,会让孩子感到环境是安全的,人们是值得信赖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似乎有一种看法,即以某种方式安慰孩子应该是一种奖励——爱、支持、拥抱是一种回报。让我们来谈谈这个奇怪的想法,奖励的定义是“为表彰服务、努力或成就而给予的"。那么就是说舒适和爱不是无条件的,而应该由孩子来挣吗?我想我们都不这么认为。然而,当孩子们惹得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我们家长着急收回我们的感情,如果他们发脾气,我们也对他们发脾气,以此来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对你不良行为的回报。在我看来这根本没用,只关注他们的行为,试图训练他们做我们认为应该或者对的事情,这对他们也是一种变相的伤害。人比仅仅一套可观察的行为要复杂得多,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况且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事物,它总是有其背后的原因的,即使你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的情感幸福难道不比他们行为上的服从更重要吗?家长害怕向孩子屈服,担心会不会助长他们的不良行为,这些无谓的关注甚至使我们都忽略了我们的初衷。难道我们不想有一个知道如何处理自己情绪的孩子?不想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无条件信任我们的孩子?他们和我们有良好的关系。习惯把对孩子的情感隐藏起来,而不是主动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信任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始终让我感到沮丧的一点是家长们都相信,充沛的感情表达不是一件好事情。当孩子随便发脾气的是时候,貌似拥抱他安慰她会助长孩子在今后养成发脾气的坏习惯。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安慰孩子并不是放任孩子,你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掌握好你的限度,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处理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你可以坚持你认为对的事情,在不改变你的想法的情况下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尽可能的理解孩子至少表明,你可以帮助他们处理任何情绪,没有什么是难得住你的。孩子们会感受到他们可以依靠你,他们是安全的。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有很深的感情,想象一下,孩子们也会感到孤独、被误解、被评判、被惩罚,或为此感到羞愧。作为家长我们的工作是引导他们顺利疏解这些情感情绪,而不是压制他们不让这些情绪出现。作为大人,我们都不可能不经历事情就学会很好的处理情绪问题,何况是孩子们。所以,放下那些规则,忘掉批评和警告,赶快去拥抱和安慰你那个发脾气的宝贝吧,问问孩子,你是不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承认他们也会有负面的情绪,及时安慰他们,看看,在收到你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会有什么反映,他们会收获什么。面对孩子们的坏情绪,你不是指责他们,而是选择安慰拥抱他们帮助他们来疏解情绪,经历了这些,你或许会惊喜的发现你们之间建立了更加深厚的亲子关系呢。安慰孩子绝对是明智之举,请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表达,不要只看到他的行为,深入的理解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