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通常遇到很多困惑的家长,第一种是焦虑型:孩子都1岁了,还是不会叫“爸爸,妈妈”,这么办,不会是傻孩子吧;还有一种是佛系型:我们家孩子都能听懂,就是不说,才两岁,不着急。但是作为一名理性而合格的家长,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孩子说话问题呢。 一般而言,家长是对孩子最熟悉的人,一旦察觉孩子有异常,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听医生给予专业的建议和指导。那平时该如何观察我们的孩子呢?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如下预警现象,家长们需要引起注意:一岁六个月的儿童还没有讲出真正的第一个词,比如“妈妈”;两岁的孩子会说的词总共还没有50个词的词汇量,还没有开始把两个词放在一起,比如“要饼干”,“爸爸抱”;三岁的儿童还没有开始出现三个词的简单句子,比如“爸爸开车车”,“妈妈拿苹果”。 那在医生眼里,是怎么一回事呢? 语言发育包含两个主要部分,第一步是理解,第二步才是表达,语言是集中体现两者合二为一的思想功能,很多家长表面上看孩子只是不会说话,但只有能充分理解,才能更好的表达。所以,通常家长带孩子到院,医生都需要给孩子做听力筛查,排除是否是由于听力损伤等问题引起的语言障碍,其次,需要做全面的智能评估,主要包括适应性、精细运动、大运动、语言和社交能力等,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单纯的说话问题,还是因为适应性等智能发育迟缓合并的语言发育迟缓;此外还要结合孩子在平时的表现,判断是否伴有交流障碍或孤独症倾向,及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具体判断如下: 对于以上的不同表现,都会有不同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但家长一旦怀疑孩子有语言问题,请不要持“观望”态度,认为孩子长大一些自然能学会,也不要盲从网络上的信息,须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相关科室做全面的评估,以免错过孩子语言干预的最佳时机。
病例:满月增重不足。 家长: 出生一个月体重增加不达标,出生时3.1千克,现在3.3千克,纯母乳喂养,每天大便2到3次,小便大于5次。 医生: 根据以上描述,宝宝在满月时体重增长不理想,如果可以排除生病的情况,具体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喂养不当“摄入少” ,而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婴儿6个月内每个月的体重增长不足600克,每周不足150克考虑体重增长不足,喂养不足,此外一天排尿少于8次,大便量少或者呈现绿色的稀便,吃奶后还哭大吐,或者咬着奶头不放,或者睡不到2小时就醒,都说明奶量不足。 在婴儿期,判断孩子奶吃的够不够主要是看他体重的增长,建议家长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身高、头围的增长,以便调节宝宝每天的奶量摄入,给予最佳的喂养。 其次是哺乳次数及时间,生后3个月内按需喂养(不定时)喂养,每天摄入的总奶量要保证约500ml—750ml,每次充分哺乳约15分钟,每天哺乳次数及每次摄入量可以不固定,如果母乳达不到,可以添加奶粉,但每次喂奶时要先母乳,后奶粉,循序渐进。但提示每天摄入的量不易过多,因为新生儿胃容量小,也会导致宝宝胃肠负担重,从而消化不良。 再次,要注意喂养的姿势,才能保证孩子充分的吸吮。喂奶间歇或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可帮助排出吞人的空气而预防溢奶。婴儿睡眠时宜右侧卧位,可预防睡眠时溢奶而致窒息。因为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常发声胃肠逆向蠕动,若哺乳时吸入空气,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此外,有条件可以到医院门诊做乳汁成分分析,更好的指导母亲的进食,从而保证孩子的充分哺乳吸收营养。
一、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指机体从环境中获取感觉信息并输入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有效的与环境互动。举个例子:如婴儿闻到食物的味道并放入口中,品尝食物,感受食物的质地,以及确定食物名称和是否还想吃更多。你们知道人是有八种感官吗?很多人以为只有五种,实际上是八种。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感觉和内知觉。而这些感觉不是单方面发挥作用的,那么是如何统合在一起的呢?举个幼儿打棒球的例子来看看。如上图,触觉帮助男孩儿正确的握住球拍;本体觉能保证男孩儿站姿正确,前庭觉(平衡和运动)帮助他在挥拍的时候保持站立的姿势,同样,听觉和视觉也是他成功完成动作的关键因素。二、感觉统合的里程碑感觉发展也是有里程碑的,感觉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呢?事实上非常早,比如嗅觉,胎儿期就开始了。我们孩子应该达到哪些感觉统合的里程碑呢?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在不断获得新的感觉,从追视到够取玩具,将物品放入口中(非常典型),孩子会不断运用他们的感官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三、什么是感统失调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发生了问题,如一些孩子很难接收和处理获得的感觉,不能作出适应性的反应,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就会引起感统失调。一些感官问题的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从孩子平时的互动中观察发现,有无以下情况:1. 对触摸、运动、视觉或声音过于敏感或反应不足;2. 异常高或异常低的活动水平;3.容易分心,对任务的注意力较差;4.言语、运动技能或学习等方面落后;5.协调问题,显得笨拙或不协调;6.身体意识差;7.学习新任务或弄清楚不熟悉玩具的玩法有困难;8.需要同时使用双手的任务有困难;9.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混乱的状态;10.在活动或环境之间的转换上有困难;11.不成熟的社交技能;12.冲动或缺乏自我控制力13.一旦情绪激动,难以自我平静每个孩子对感官信息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感觉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一个孩子的感觉系统可能是一种反应不足(无法注意到感觉刺激)、过度反应(受挫、逃避、情绪问题)和感觉寻求(渴望过多的的感觉输入)如果您怀疑孩子有问题,请及时到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中有一项为“多动症”,完整的名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为ADHD。很多家长本来以为孩子只是顽皮好动,看到这个词,就担心了,那么家长所理解的多动行为,是临床大夫严重的多动症吗?我们通过以下几条供家长参考。 1. 主动注意力差。这一点区别一般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如一般孩子一旦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游戏、连环画、喜欢的玩具等,能全神贯注,不喜欢别人的干涉和影响。多动障碍孩子即使是他们喜欢的也不能完全专心,给人感觉没有兴趣爱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2. 无目的动作多。正常顽皮孩子动作多,常出于某种动机,比如想和小朋友聊天想表现自己,而多动障碍儿童,动作多常常杂乱无章,有始无终,变化多端。 3. 冲动无自控力。一般调皮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比如,知道特殊场合遵守纪律,能做到自我行为约束。而多动障碍的孩子异常行为的出现不分场合,不顾后果,无法自控,多冲动任性,惹是生非,破坏性大,令人讨厌。 4. 多伴学习困难。多动障碍的孩子一般并没有智力低下,但是超过50%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如视听障碍,认知障碍等,多随着年龄增大,课业复杂而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5. 教导后无好转。一般的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家长给与警示再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孩子的行为会有很大的改进,而多动障碍的孩子似乎并不奏效。 除了以上几点,多动障碍的儿童还伴有一些心理精神上的改变,如情感脆弱、自卑心理,性格孤僻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多动的倾向,可以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检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异质性的行为障碍。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支持治疗。药物需要有一定的用药指征,主要针对中重度的孩子,而对于一般的孩子多用家庭干预或者心理医师的干预疗法,主要有行为疗法,感觉统合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 总之,家长要结合常见症状来综合判断,合理引导顽皮的孩子,同时发现有多动障碍的表现,建议尽早到专科医院科室(儿童精神科或者发育行为儿科)就诊进行检查。
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除了前面说到的口腔功能的训练,还需要家长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多管齐下,让孩子破土成长。 对于学龄前儿童,游戏是他们最为本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即使在大人看来孩子只是在玩,但孩子们的大脑其实在努力地工作,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游戏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每个孩子设法运用他们的能力来理解问题,也为表达奠定基础。 那么,家长们如何通过和孩子玩,来提高孩子的认知,进而推动他们的语言能力?希望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到您。 1. 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出发,尊重孩子。我们家长一贯的误区是按照大人的意愿教孩子,进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如果想要孩子主动和你交流,首先要学会进入孩子的世界,向孩子靠近。家长主动发现孩子喜欢什么,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入手,才能调动起孩子最大的学习互动的积极性。平时也可以多观察孩子,看他正在做什么,然后模仿他的玩法,这样有助于孩子对家长建立信任,享受和家长的互动时光,增加与家长互动交流的机会。 举个例子,您的孩子喜欢玩汽车,孩子玩的时候,你可以靠近他坐下来,他推汽车玩,你也推着玩。渐渐地孩子就会感觉到,爸爸也喜欢玩汽车,以后看到自己喜欢的汽车就会主动和你分享了。 在玩的过程中,同时描述孩子的动作,进行丰富语言输入,帮助孩子接触不同词汇和句法。比如“红色的汽车,现在红色的汽车开起来了,呜……”过程中不强求孩子讲话,即使孩子没有讲话,良好的语言氛围也是有益的。 2.在亲子互动中,循序渐进适当的拓展孩子认知。家长每次陪孩子玩的时候,孩子是无目的的,但家中心中一定要清楚,表面上是和孩子玩,不让孩子反感,实际要有目的在玩的基础上拓展孩子的认知和语言。 举个例子,孩子玩汽车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说“你看有这么多颜色的汽车,可以给爸爸个红色的吗?”这个时候就可以多重复指认几次颜色。下一次可以指认大小、形状、分类、材质、快慢等等,比如“宝宝你看车的轮子是圆形的,窗户是长方形的”“你和爸爸比比谁开的车快,谁开的慢”,可以模拟汽车开的象声词“呜呜,轰隆轰隆……”等等。 3.不要训练孩子说话,要引导孩子发音。训练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让人的行为发生变化,训练只关注行为,而不去管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感。 我们平时要通过引导来帮助孩子发音,从而使孩子产生发音的欲望,主动自觉地去和我们交流。 举个例子,不逼孩子说话,我们多和孩子说,做什么说什么,早上起床可以说“宝宝起床了,又是美好的一天,你看妈妈给你准备了好看的衣服,你穿哪一件呢,红色、蓝色,还是绿色?”穿衣服时说“来伸伸你的小手,伸伸你的小脚丫”等等。 4. 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说话时家长蹲下来,眼睛平视孩子双眼,说话语速放慢,口型要夸张。让孩子既能够看着你的眼睛又要注意发音的口型。当孩子偶尔有发音时,立即重复孩子说的,并及时纠正不准确的地方,给与鼓励。 减少看电视和使用电子产品,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有可能令孩子减少与真实世界的互动,减少儿童的社交兴趣。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8个月以下儿童不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岁的孩子的接触时间应维持在1小时以下。 促进孩子语言发展就像培育一颗种子一样,当下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温度、水分,还有耐心。家长不要过分的焦虑和担心,如果你按照我上述的做了,加以日常口腔功能的训练,那么剩下的就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等有一天环境适宜了,养料足够了,生命自然会发芽,孩子自然爆发式的就突破了。
今天一个同事问我,家有1岁2月的女宝总是吃手,怎么办。想起来之前有门诊的家长也有问到过,孩子从来没吃过手,为什么,不管吃手还是不吃手,都牵动了无数家长的焦虑,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孩子吃手的那些事。 首先,为什么孩子会频繁吃手。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罗伊德认为,人一切心理能量的来源都是来自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求表现和寻求紧张释放。而每个儿童都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当躯体内部的欲求被适当满足时,其会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如果过度满足或者是不被满足时就会造成停滞和延缓。 婴儿期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细分的话可分为前口唇期和后口唇期。前口唇期(出生至8月龄)快感主要来自于口部的吸吮和吞咽。后口唇期(8月到1岁)儿童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快乐主要来自于咬、吞咽等活动,如果此阶段停滞很可能形成后期的吃手、咬指甲的行为。 所以,新生儿2-3个月以后,就开始出现吃手的行为,家长可能觉得吃手不好,但是吃手其实是宝宝开始探索世界的开端,他开始熟悉探索自己的身体,家长无需焦虑,更无需过多干涉。 而对于8-12个月的孩子来说,来到了后口唇期,吃手则更可能是为了缓解出牙时痛痒的不适感。宝宝出牙时的疼痛感,会令宝宝多吮吸、啃咬。家长也不必过多的焦虑。 然而,如果孩子已经1岁多了,甚至已经2-3岁了,仍然习惯吃手,那么很可能是由于无聊、饥饿、焦虑等原因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可以和家长有不同程度的交流了,那么家长可以适当的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或者最近经历了什么,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对于疏解孩子的情绪,以及构成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后期养成良好性格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么,如果在小月龄从未有吃手的行为,有问题吗? 如果孩子喂养、生长发育状况良好,情绪良好,在社区检查的预警征和DDST筛查为结果为阴性,家长无需过多的紧张和焦虑。 针对每个阶段出现的吃手行为,如何来引导,更好的适应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下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