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动植物结束“冬眠“进入了“猛长期”,孩子们也开始“拔节长高”,进入了长高黄金季。那么,如何抓住春天的长高黄金季,给孩子的身高加把力呢?下面我们来给家长们支招。均衡的饮食要让孩子长高,骨骼肌肉发展非常重要。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可以促进骨骼、肌肉发展,对长个儿非常关键。1)蛋白质蛋白质能促进骨骼、肌肉发展,让孩子吃含大量蛋白质的食物,包括黄豆、鱼、虾、瘦肉、牛肉、鸡肉、鸡蛋、牛奶等,可以让孩子长高。2)钙让孩子多吃含富含钙质的食物,比如牛奶、豆腐、芝麻等。每日充足的奶或奶制品,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骨骼健康。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2-5岁学龄前儿童每日奶类摄入量为500-600ml,6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每日奶的摄入量为300ml。正常发育的儿童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如果补钙过度,反而容易出现便秘、结石等问题。3)维生素AD维生素A可以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参与软骨素的合成,在多个层面促进骨骼的生长。维生素D与钙有协同的作用,体内维生素D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促进钙的吸收。0-12月龄的婴儿均应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IU,1岁以上孩子推荐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IU。人体内的维生素D可通过晒太阳后皮肤合成,因此让孩子们多去户外活动对长个子来说很重要。4)锌锌能促进食欲,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儿童智力发育,促进骨骼形成和钙化,还可以促进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分泌和合成,对孩子长高至关重要。让孩子多吃些瘦肉、动猪肝、花生等,可以有效防止缺锌。5)少吃精制食品将白面白面、糯米、甜食等精制加工食品,改为各种粗粮、谷物、大麦等。少喝可乐与果汁等含糖多的饮料,吃太多糖会阻碍钙质的吸收,影响骨骼的发育。6)睡前不吃东西睡前饮食,特别是甜食,使血糖迅速升高,影响入睡后生长激素的分泌。另外,睡眠状态下,人体的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容易引起能量过剩、脂肪堆积导致超重或肥胖,影响身高的增长。充足的睡眠人在睡眠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帮助孩子长个儿的一种激素,它呈脉冲式分泌,主要分泌时间集中在晚上,深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逐渐到达分泌高峰,一般晚10点至次日凌晨1点为分泌高峰期;早上6点前后的一两个小时,生长激素也有一个分泌小高峰。所以要让孩子长得高需要做到每天入睡时间不能晚于21点,保证至少7小时的深度睡眠。适量的运动通过运动,孩子的身体能够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这对肌肉和骨骼的发育极为有利。同时运动还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全身器官和组织的健康生长。推荐孩子坚持每天进行30-40分钟跳跃和纵向伸展类的运动,例如摸高、跳绳和打篮球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够激发骨细胞的活力,还能帮助骨骼保持健康生长的状态,从而助力孩子达到理想的身高。良好的情绪焦虑情绪会升高皮质醇水平,抑制生长激素分泌,饮食、睡眠质量都会受影响,不利于长高。因此,家长需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幸福感。同时进行鼓励式教育,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定期体格测量每月进行一次身高、体重的测量,做好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纵向及横向的生长情况。若孩子出现以下生长滞后情况,建议尽快到医院生长发育门诊专科评估:1.身高增长速率异常;2.长期低于同龄人平均身高第3百分位;3.骨龄与实际年龄相差±2岁以上。
新生儿黄疸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等黄染的临床现象。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黄疸程度轻,仅限于巩膜、面部、躯干,上肢很少超过肘部,下肢很少超过膝部,血清总胆红素一般在250umol/L以下,属于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但是有部分新生儿的黄疸表现为以下特点: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较重,上肢超过肘部到达手心,下肢超过膝部到达脚心;血清胆红素大于205.2-265.5umoI/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I/L(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umoI/L(2mg/dl),这种属于病理性黄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还会伴有吐奶、发热、抽搐、嗜睡、大便发白等表现;如果胆红素急剧上升,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损伤神经系统,造成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而且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1.蓝光照射:此方法简单而有效,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光疗的原理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来改变胆红素的结构,可以降低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并且使其加速从体内排出。光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性的发热和皮疹,通常都比较轻微,停光疗后即可恢复,对宝宝没有远期的影响,家长不必担心副作用而延误治疗时机。蓝光照疗时,把宝宝放在恒温的保暖箱里,用黑色眼罩遮盖宝宝的眼睛,纸尿裤保护好会阴,其他部位裸露以充分暴露皮肤,达到较好的退黄目的。 2.换血疗法 用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或已经出现大脑受损的症状时,可换血治疗,是有效控制重度高胆红素血症重要的干预手段,防止核黄疸发生。一般及时识别病理性黄疸,并积极进行蓝光照射,可以避免进行换血治疗。 3.日光照射 太阳光可帮助宝宝降低黄疸值,主要是利用太阳光中的蓝光,在出现黄疸时进行晒太阳,可以减慢或阻止黄疸进展。但是需要在阳光下充分暴露皮肤,没有足够保暖措施的情况下容易着凉,还有暴露紫外线的风险,实际操作中对于病理性黄疸难以达到理想的退黄目的。新生儿发生黄疸时需要注意什么?1.观察要点: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黄染部位和范围。黄疸出现在头颈部,参考血清胆红素范围为73.5~135.1µmol/L;延至躯干上半部,参考范围为92.3~208.6µmol/L;延至躯干下半部及大腿,参考范围为138.5~282.2µmol/L;上肢及膝盖以下,参考范围为189.8~312.9µmol/L;手足心,参考水平>256.6µmol/L;及时识别出病理性黄疸,及时进行治疗。2.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筛查(TCB):具有无创、操作方便、结果实时等优点,可减少临床不必要采血,便于动态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3.血清胆红素测定(TSB):较准确、客观,可以区分黄疸是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还是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缺点是:需要抽血,新生儿血管细不好抽血;有创,家长不好接受;不能实时监测。但是由于受到肤色的影响,TCB与TSB水平不完全一致,当黄疸较重时,TCB可能低于实际TSB水平,需要监测血清胆红素以便更好地选择治疗措施。4.调整喂养方式: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引无力、食欲缺乏,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5.预防措施:早开奶、早接触、提倡母乳喂养,促进胎便排出;预防感染,接触宝宝做好手卫生,注意脐部及臀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
父母是双眼皮,那么孩子一定是双眼皮吗? 双眼皮、单眼皮由父母的遗传基因来决定,遗传机率需要根据父母的情况进行判断。 对于双眼皮的遗传规律问题,做个详细的说明:单、双眼皮的形成与人眼睑中一条提上睑肌纤维的发育有关。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双眼皮的显性基因和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那么有双眼皮就是AA或者Aa,单眼皮就是aa。按照父母的双眼皮情况,可以推算出孩子的双眼皮情况。 如果父母是基因型都是为Aa的杂合子,其表型虽然为双眼皮,但子女可能会表现为单眼皮(基因型aa),也就是双眼皮父母也有可能生出单眼皮子女。 单眼皮父母基因型都是aa,所以所生的子女都是单眼皮。 生物的性状主要决定于基因型,但也会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发育中的其他条件等影响。 基因型为AA或Aa的人,如果因提上睑肌纤维发育不完全,则可能表现为单眼皮;这样的男性和女性婚配所住的子女,如果遗传了来自父母的双眼皮显性基因A,由于提上睑肌纤维发育完全,则表现为双眼皮。在现实生活中,还能见到有人一只眼是单眼皮、另一只眼是双眼皮的现象,这是由两只眼睛的提上脸肌纤维发育程度不同导致的。还有些孩子出生时是单眼皮,长大一些变成双眼皮,也是由于出生时提上睑肌纤维发育不成熟双眼皮表现不出,随着年龄增大提上睑肌纤维发育不成熟双眼皮就明显。 由此可见,虽然遗传规律通常由基因决定,但也受到环境、个体发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得十分复杂。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小孩子每天睡眠时间都在17-20小时左右,稍大一点的孩子,每天睡眠时间也在12-15小时左右。有一类宝宝一到夜间就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医学上称为夜啼。民间俗称“夜哭郎”或“哭夜郎”。一般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为什么小孩子夜晚爱哭闹不睡觉呢?孩子啼哭首先要排除是否是饥饿、尿布潮湿、周围环境太吵或者天气太热/寒冷等所导致,排除了这些原因之后,啼哭仍不能解决,那就要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所导致。比如肠绞痛肠绞痛通常多发生在半岁以内的孩子身上,多与小儿肠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有关。有些每天晚上固定时间哭,每次哭的时间都差不多,可持续几小时,而且哭的很厉害,怎么哄都哄不好,同时伴有腹胀,面色苍白,双腿向上蜷起,双手紧握。出现上述表现最好先找专业医生进行评估,排除肠套叠、肠梗阻、阑尾炎等急腹症。如果宝宝哭泣时间从傍晚开始,或者夜间固定时间,常规的安抚不能让宝宝停止哭泣,而且他不吃奶、也不喜欢安抚奶嘴。哭闹一次持续3小时以上。哭泣停止以后,宝宝没有不舒服的表现,可以继续入睡等情况,就要考虑“肠绞痛”。可以尝试使用小儿推拿的方式改善小儿肠绞痛,比如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绕着脐部顺时针按摩5分钟,动作要轻柔,频率为120~160次/分,或者“飞机抱”等。除了肠绞痛以外,比如惊吓(一般持续几天缓解),维生素D缺乏(伴有多汗,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可缓解),睡眠紊乱(多见于新生儿,神经不太成熟,家长注意睡眠规律的形成)等情况。
在儿童保健门诊中,我经常见到只补维生素D3的宝宝,或者维生素AD和维生素D3交替使用的,问及原因,多数家长的回复是要补充维生素D,不只补维生素AD滴剂。我想有必要澄清家长们对维生素AD滴剂的误解。1.维生素A补充:婴儿出生后1周内开始补充维生素A1500U/d,0-1岁1500U/d,1-18岁1500-2000U/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胞胎应在出生后几天补充口服维生素A制剂1500-2000U/d,前3个月按照上限补充,3个月后调整为下限。添加辅食的孩子按照辅食添加原则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动物性食物(乳类、蛋类、动物内脏)、深色蔬菜和水果(南瓜、胡萝卜、西兰花、菠菜、芒果和橘子等)。2.维生素D的补充:新生儿出生1周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U/d,0-1岁400U/d,1-18岁每日400-800U/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胞胎应在出生后几天补充口服维生素D制剂800U/d,3个月后改为口服维生素D制剂400U/d。多进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乳类、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始户外活动,逐步达到每天1-2小时,以散射光为主,裸露皮肤,无玻璃遮挡;避免阳光下直晒,防止皮肤灼伤。注意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患儿及存在贫血及铁缺乏高危风险的儿童,应补充上述制剂的上限。为什么需要维生素A、D同时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为脂溶性维生素,在受体层面也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维生素A的存在可以使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提高130%;交替或间隔服用维生素A、D补充剂会导致服药依从性降低,容易出现漏服和错服的情况;与每日持续补充维生素A、D相比,无论是维生素AD与维生素D交替补充,还是只补充维生素D,均不能改善维生素A缺乏。每日补充维生素A、D才能预防维生素A缺乏,每日需补充维生素A1500-2000U,维生素D400-800U。所以,常规补充维生素AD的方法是:1岁以下婴儿,补充维生素AD滴剂(1岁以下),1粒,口服,1日1次;1-18岁,补充维生素AD滴剂(1岁以↑),1粒,口服,1日1次。需要注意的是,明确维生素A缺乏或者维生D缺乏时,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并且在补充维生素D是需要同时补钙至少3个月,具体补充方法,需要根据血清指标,由医生指导下进行。
1.骨骼发育不良:维生素D是促进钙磷吸收,维生素D缺乏会使儿童骨骼钙化不良,导致骨质疏松、骨骼畸形和生长发育迟缓;2.免疫力下降:维生素D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抗菌肽的产生以及增加抗体的产生;3.精神神经症状: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认知功能低下、社交情感发展受损和儿童孤独症的风险;4.其他问题:过敏、肥胖等
维生素A是人体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1.视力障碍:儿童视力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维生素A会影响视力发育;2.免疫力下降: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上皮受损、抗体生成减少及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增加儿童肺炎、胃肠道疾病的患病风险;3.生长发育受阻:维生素A缺乏会使儿童骨密度降低、身高体重增长缓慢;4.皮肤病变:维生素A缺乏会抑制黏膜分泌,使上皮分层和角化,导致皮肤粗糙和角化层增厚;5.贫血: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铁调表达,导致缺铁性贫血6.心理行为发育: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抽动障碍。
这是近期身高管理门诊接诊的一个13岁女孩子,因为青春期发育2年没有来月经,来看诊的。小姑娘体型很好,修长型的,身高155.1cm(P42.7),体重39.7kg(P23.8),BMI值16.5(P23),遗传身高158.8cm(P37.5),母亲16岁月经初潮,测骨龄11.5岁,乳房发育B3-4期,性激素和子宫附件彩超为青春期状态,外阴发育为PH3-4期。根据目前骨龄预测最终身高为164cm,比遗传身高多5cm,估计半年至1年后才来月经。这是不是非常令人羡慕?咱就从身高管理的角度进行灵魂三连问,问了小姑娘的饮食、运动、睡眠,才知道孩子从小饮食非常健康,鱼、肉、蛋、奶、蔬菜主食很合理,从不挑食,不吃快餐和饮料,零食也只是偶尔吃,特别喜欢运动,每天都进行羽毛球训练,从不熬夜,总是一觉睡到天亮,是一个超级自律的孩子。我不得不感慨果然自律的孩子什么都开挂,这简直就是身高管理范本啊。我给出的建议是:保持目前的饮食、运动和睡眠习惯,每个月测身高和体重,3个月复查,注意身高和增长趋势,保持IBM在目前水平,6个月后复查骨龄、性激素和子宫附件彩超,再次预测成年终身高。但是,这里给大家提个醒,不是所有迟迟不来月经的女孩子都是正常的:年龄>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年龄>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或者第二性征已发育大于4年,月经还未来潮;要警惕原发性闭经,需要去妇科内分泌进行详细检查。另外,女孩子的月经初潮年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和母亲的月龄初潮年龄有关。
今天分享一个通过控制体重延迟骨龄进展的实例:女孩,于2023年10月份,年龄8岁8月时因可疑早发育,来身高促进门诊,要求进行评估,身高134.6cm(P75-P95),体重37kg(P95),BMI值19.9(P97),腹围61cm(>P90),青春期发育Tanner1期,遗传靶身高156cm,期望身高160cm,考虑肥胖,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皮质醇均正常,骨龄10岁(大于年龄1岁4月),骨龄身高P10-P25,预测成年身高154cm,25羟维生素D15ng/ml,维生素D不足,予维生素AD+维生素D3,嘱控制体重及健身运动训练;4个月后(9岁时):身高137.5cm,体重36kg,BMI18.5(P90),身高增长3cm,体重降低1kg,为超重,较前好,继续保持饮食控制及健身运动训练,25-羟维生素D20ng/ml,仍不理想,继续前面的补充方案;半年后(9岁6月),身高141.5cm(P75),体重34kg(P75-95),BMI17.2(P80),腹围59.5(P75),较前减少,青春期发育Tanner1-2期,进展速度正常,骨龄10岁6月,骨龄身高P25-P50,预测成年身高158cm,干预10个月身高增长7cm,骨龄增长6个月,干预效果明显,继续饮食控制及健身运动训练,复查25羟维生素D35ng/ml,补充生理需要的维生素AD,骨密度测量z值为1.5,不需要额外补充钙,3个月后评估身高、体重和青春期进展情况,期待后续
为什么肥胖或者体重超标会影响身高呢?体重过胖➡脂肪堆积➡芳香化酶增多➡激素水平升高➡刺激骨骼快速增长➡骨龄偏大➡骨骺线早早闭合➡停止长高。为了长高需要增加营养,并注意食物的营养结构,进行适当运动,促进骨骼纵向,生长避免营养过剩,避免骨龄受损而影响最终身高。